_城市记忆工程_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留存城市记忆,讲述城市精神——张家港市推进“档案见证·六个一”工程纪实
![留存城市记忆,讲述城市精神——张家港市推进“档案见证·六个一”工程纪实](https://img.taocdn.com/s3/m/8bf1017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4.png)
772023年 第5期“我与沙洲共成长”口述历史采集留存城市记忆,讲述城市精神——张家港市推进“档案见证·六个一”工程纪实宋立娟(永卓控股有限公司,江苏张家港,215600)为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的独特作用,张家港市档案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以庆祝张家港建县(市)60周年为契机,推进“档案见证:我与沙洲共成长”主题宣教“六个一”工程:征集一批口述史、出版一本书、推岀一批档案文化产品、建成一批家庭家风档案、打造一批档案文化阵地、建成一批数据记忆专库,全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张家港形象。
一、 突出思想性,征集一批口述档案凝聚人本着“还原历史、立足当下”原则,选择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荣誉的亲历者、见证者进行口述史采集,以个体记忆唤起集体记忆。
目前已采访不同时期典型代表129人,形成6000多分钟音视频,80.8万整理文字,征集老照片、实物等1000多张(件)。
1. 在人物选择和定位上,明确“是口述史,不是英雄谱”“是见证者,更是普通人”一方面选择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荣誉的发起者、拟定者,或执行者、建设者,通过他们的讲述,着重还原、追溯他们所依托的时代,探寻张家港精神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脉络。
另一方面寻访张家港建县(市)以来,始终关注港城发展、见证发展变化的广大市民群众,通过讲述他们与张家港建县(市)60年来发展同行的精彩故事,再现那些既为人所粗知又不为人所熟悉的激荡岁月。
2. 在史实性新闻的内涵把控上,强调“尊重历史更立足当下”“重故事性也重思想性”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在材料选取、细节挖掘和语态表达上,既追忆历史,又立足当下;在口述内容选取上,既注重史实性新闻,又强调故事性。
善于挖掘鲜活的细节,并要求各单位选择记者型主持人配上旁白,赋予口述档案采集思想性,整体风格庄重,契合《见证》图册的主题、立意和内容。
老城破茧底蕴新生——开化县“老城记忆”焕发新机
![老城破茧底蕴新生——开化县“老城记忆”焕发新机](https://img.taocdn.com/s3/m/671fbf2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1.png)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38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开化县老城区位于中心城区北部,东侧为杭新景高速出入口,是开化的重要门户。
老城内拥溪环渠,四周群山环抱,有着“风水四山、依江环渠、半城半山”的空间格局,而且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目前集聚了行政、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资源要素。
近年来,开化县根据老城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重现古城风采、活化开放空间、展示开化古城空间格局与人文遗产魅力为目的,致力将老城打造为开化文化和旅游门户。
一、重拾老城记忆,留住“原乡人”(一)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营造和谐宜居生活环境一是优化交通组织,打通道路微循环。
针对老城路网密度不足、结构不完善、次支路欠缺、道路微循环不畅等问题,对老城区交通道路“把脉问诊”找问题,“对症下药”开良方,展宽交叉口、打通断头路、疏通堵塞节点、布局停车设施,规划形成“两横、三纵”骨架路网结构。
以芹北路、芹南路为横向主干路,以桃溪路、江滨路、凤凰路为纵向主干路,促进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用畅通路网为老城区发展提速增效。
二是完善市政设施,提高生活品质。
对老城区供热、供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重构,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循序推进。
市政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以重建为主,较完善的区域以整治为主,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改造,分片区重点推进老城区雨污水分流改造,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三是提升环卫工程,改善居住环境。
建设城区垃圾分类设施,提升更换城乡垃圾清运体系设施,建设及改造垃圾中转站,新建餐厨垃圾处置系统、大件垃圾处置系统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推动老城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保障垃圾处置全周期。
(二)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便捷舒适生活一是统筹配置,打造幸福生活圈。
在整个老城范围的基础上,对服务半径及空间位置进行考虑,尽可能保持设施之间的合理距离。
科学打造15分钟生活圈,使居民不需远距离出行即可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居民的通勤成本,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同时也有力缓解了老城区交通压力。
城市记忆空间研究
![城市记忆空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e568bb65ce0508763213ad.png)
城市记忆空间的研究初探摘要: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其延续性,思考城市的未来。
在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之下,保存、开发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在的城市中大量的无记忆空间的出现,使城市文脉合记忆遭到很大的破坏。
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呈动态发展变化的,因为记忆不像历史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模糊的,甚至消失不见。
关键词:城市;记忆;空间1、城市记忆空间的空间形态在城市记忆空间中,空间是发生各样活动的容器,虽然人们在最初产生记忆的时候,往往是对空间中的事件和活动产生产生记忆,但是空间却给这些活动提供了可能和场所,也就是说空间是事件的容器。
任何事件和活动都是不能脱离空间发生的,就像人们的生活一样,一定会有限制在某一个范围中,可是空间的形态却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丰富多变的。
1、1点状记忆空间——记忆点城市记忆空间中的点是指单个的独立的记忆要素,也就是记忆单元。
点的形态有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是一处景观、一个建筑,或者一个雕塑、一件家居,甚至是一口古井、一棵古树、一扇门、一个传说。
它们的形态和样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可以给人们带来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同样的一个独立“点”,如果将它从记忆空间中移开,那么它就可能会失去它的意义。
其实城市记忆空间是由无数的这种点的集合。
如果说城市记忆空间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记忆点就是这棵树上的枝叶。
1、2 线性记忆空间——记忆线和灵活、多样的点状记忆空间比起来,线性记忆空间要稳定得多,并且需要很多同样属性的记忆点规律有序的排列。
也就是说点与点的联系可以形成线,记忆线的存在需要点的加强。
巴黎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中轴线的延伸都离不开点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任何类型的记忆点都能凑成记忆线,一定要具有同样属性、在同样的环境中可以形成平衡状态的记忆点。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15174e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2.png)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
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
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多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
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型等。
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
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
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
城市更新现状调研报告论文
![城市更新现状调研报告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b4704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7.png)
城市更新现状调研报告论文城市更新是指通过改建、重置、再造等手段对城市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整体更新和改进,以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结合对城市更新现状的调研,对城市更新的目标、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性。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面临着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建筑品质、打造绿色、智能、低碳的城市环境,以满足居民对舒适、健康、便利生活的需求。
其次,城市更新的方法多样且灵活。
城市更新可以通过改建老旧建筑、拆除重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进行。
例如,通过对老旧社区进行拆迁,并建设现代化的住宅、商业区和公共设施,提升整个社区的形象和功能。
此外,城市更新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科技、创新设计和可持续建筑材料来改造城市环境。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举措,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城市更新的效果是显著的。
城市更新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改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通过改善交通状况,缓解城市拥堵问题;通过提升居住条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建设绿地和保护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和宜居程度。
同时,城市更新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通过建设商业区、旅游区等,吸引商业和旅游资源,提升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进行的全面或局部的整体更新和改进。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和品质,方法多样灵活,效果显著。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cb09babbcd126fff7050bcd.png)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12020年4月19日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 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当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22020年4月19日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
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3e34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c.png)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城乡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许多城乡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破坏、衰落甚至消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一、保护原则1、原真性原则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和真实历史信息,不随意篡改或伪造历史痕迹。
包括建筑的风格、布局、材料等方面都应尽量保持原样。
2、整体性原则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为一个整体,不仅关注单个建筑的保护,还要考虑街区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环境景观等要素的协同保护。
3、可持续性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街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确保保护工作能够长期持续进行。
4、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保护工作符合公众利益和需求。
二、现状评估1、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过程、发展脉络,明确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2、物质空间现状对街区内的建筑、街巷、公共空间等进行详细的测绘和调查,了解其保存状况、结构安全性、使用功能等。
3、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分析街区内的人口构成、居民生活状况、经济活动类型等,评估其社会经济活力和发展需求。
4、保护管理现状梳理现行的保护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评估其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三、保护内容1、物质文化遗产(1)历史建筑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包括修缮、加固、改善内部设施等,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2)街巷格局保护传统的街巷走向、宽度、界面等特征,保持街区的空间肌理和步行尺度。
(3)公共空间如广场、庭院、水井等,应保持其原有功能和特色,进行必要的整治和提升。
2、非物质文化遗产(1)传统技艺对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艺等进行传承和保护,鼓励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展示活动。
(2)民俗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通过举办活动、记录整理等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https://img.taocdn.com/s3/m/2f9a9d6158fafab069dc0296.png)
青岛市东平路 51 号院 . 自摄
生活重心东移,原住民尤其是年轻人陆续在其它区域买房,从里院中 迁出。目前居住在里院里的居民,总体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来青岛 务工人员 ;另外一类原住民中的中老年人。因为来青岛务工人口流动性 大,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管理不便,使得里院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此外,居住人口的老龄化,致使里院缺乏及时有效的维护,亟待修缮。
(四)年久失修,建筑本身老化 里院的建造时间一般在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迄今已近百年了, 在建成后,建筑就常年缺乏必要的日常维护与修缮,里院的各组成部 分基本都出现了很严重的老化问题,例如墙皮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 楼板、栏板的砂浆松动、裂缝,钢筋外露、梁柱松动等等 ;院内木走 廊和楼梯的木板材料老化、损坏,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腐烂,情况已经 相当严重,随时可能出现圮塌的危险 ;有些里院居民对其进行了简单的 修补,但是其危险性依然存在 ;有些院落建筑局部的挂瓦已经脱落, 有些墙体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
(2)拆除物重新利用 : 青岛里院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拆除物不仅 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建造年代的工艺、
文化、施工等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将拆除物重新应用于建筑中,一 般有整体异地重建、局部保留、新旧结合、改变用途等等方式。(如 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
2. 里院建筑节能更新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节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广义的建筑能耗不仅是建筑物建成后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建筑物的建 材、设备生产和施工中的能源消耗。因此,建筑节能是青岛里院整饬 与修缮的唯一选择。 由于青岛里院产生与形成的原因,青岛里院在建造时一般都没有 采取节能措施,所以青岛里院可以叫做非节能建筑,甚至是高耗能建 筑。因此,传承和发扬青岛里院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传统就必须与时俱 进,对其进行节能改造。 青岛里院的节能措施以外墙、屋顶及门窗为改造重点。屋面 :瓦 屋加保温层、保温吊顶,平屋保温板隔热层;外墙:外墙外加保温砂浆、 保温板,外墙内更换为保温板层 ;门窗 :加换节能门窗,玻璃更换为 中空双层玻璃等等。 3. 特殊技术措施 在青岛里院的整饬与修缮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现代技术手段, 其中包括 :结构加固、消防措施、避雷及无障碍设施等。青岛里院几 乎全部为历史建筑,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普遍存在架构松动、老化, 没有消防设施或不完善,基本没有避雷设施与无障碍设施。因此在改 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特殊的技术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读后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读后](https://img.taocdn.com/s3/m/8937d57be45c3b3567ec8b8c.png)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读后作者:赵彦昌陈海霞来源:《兰台世界·上半月》2017年第11期摘要《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是有关档案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最新力作。
该书呈现五大特点: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视角扩展化、整体与局部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夹叙夹议;具有三大价值:为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充实档案学研究成果、深化档案领域服务范围。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记忆工程“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中图分类号 G256.4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7-05-27近年来,档案学者逐渐将有关档案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研究发展为“档案记忆观”。
在实践中,各地关于档案记忆、记忆工程的活动与项目陆续开展。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拥军副教授对前期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与体会的总结和梳理,是有关档案记忆观的最新力作。
一、《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全书共分为七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由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引发集体记忆起笔,阐述了集体记忆的重要性以及中华民族面临着“集体失忆”的危险,提出档案记忆观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集体记忆提供了新思路,并梳理了该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第二章通过文献、会议、课题调查与统计,从研究历程、研究焦点详细论述了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进展,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第三章以理论为支撑,介绍了作为档案记忆观理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档案范式理论、档案记忆理论。
第四部分界定了档案记忆观的思想内涵,分别从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角度探讨了构建社会记忆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档案记忆能够促进身份认同。
第五部分先以表格的形式总体概览了美洲、欧洲、亚洲、非洲代表性的记忆工程,再挑选具体案例从该记忆工程的历史与进展、馆藏与版权、技术与标准、其他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从国外记忆工程理念、资源、服务、技术等方面总结特点及启示。
寻找城市的记忆
![寻找城市的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2d150713fd0a79563d1e727a.png)
寻找城市的记忆中国的城市建筑正急剧发展。
在对“天天都有变化”的感慨与兴奋、沉浸和褒扬中,城市旧的记忆也在消亡,大量为人所造的城,所修的屋,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百年前的建筑正在被我们改造、拆除。
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将沿着哪条街区、哪条道路来寻觅本来应该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呢?披荆斩棘的房地产应该停一下来审视自己的灵魂。
10月23日“城市的记忆”主题高层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来自城市规划、文化艺术、建筑界以及关注建筑文化的房地产界代表就“城市的记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非常快,城市景观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在城市建设上也存在着问题。
第一是城市建筑形象趋同;第二是城市建筑当中的群体不协调;第三是城市的形象盲目追求高大张扬,盲目追求大广场,盲目追求CBD;第四是对于住宅内部的功能研究不明确;第五是在旧城改建以后,很多城市的记忆,城市的文化风貌不断消失;第六是城市风景区遭到破坏;第七是有些城市规划对自然的山水尊重不够;第八是城市雕塑精品太少;第九是兴建新的城市大楼选址不好,华而不实。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国家还处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是大规模的建筑生产,大量住宅材料和工艺的普及,产品上就出现了雷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难以避免的;第二、从9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的城市处在大规模的发展,高速度的发展,同时又是体制的大转轨,很多问题来不及思考,使得景观方面的要求跟不上快速的发展;第三、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不合理造成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泛滥;第四、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第五、文化失落的现象在城市建设方面表现出来。
往往崇尚西方建筑文化而对自己的建筑文化采取某些虚无的态度;第六、关于城市景观方面的理论和学术准备不足;第七、领导重视不够或过于重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景观,要认识景观不是孤立的,它是从属于功能的,如果脱开功能单纯追求形式必然有问题。
“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4f0272be23482fb4da4cc5.png)
“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作者:丁华东尹雪梅来源:《档案管理》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统计调查,旨在阐释“城市记忆工程”的产生及其发展是与社会经济、档案事业发展的大背景分不开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多特点既是它的优势又是它深入扩展的局限因素,全面了解和认识这些因素,是具体分析“城市记忆工程”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城市记忆工程;现状;调查;分析“城市记忆工程”的提出,缘于中国文联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冯骥才为“抢救天津老街”而发起的“历史文化考察与保护”活动。
2002年,青岛市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在其示范效应的推动下,武汉、广州、上海、大连等地也相继推出“城市记忆工程”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城市已有十几个大中小城市,而且,不断有新的地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这一活动正呈现逐层推进的良好发展势头,“由自发走向自觉”,不断丰富和发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内涵,为完整地记录和追寻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开展现状的一些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城市记忆工程”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1“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时代背景1.1消失的城市记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老街区也毁于一旦,代之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少数保存较为完美的城市古街坊区也因城市规划不科学而变得面目全非。
近20年来,我国很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区改造,采用的几乎都是“拆除重建”的单一模式。
其中,不少城市甚至发生大规模拆除历史保护街区和优秀保护建筑的严重情况。
如福州发生拆毁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历史街区事件;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被一拆而光;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主战场和近代民族工商和外贸史上名扬海内外的宁波商帮发祥地——孕育和记载着昔日光荣的定海古城,近年却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大规模破坏。
档案馆在承担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优势及实现
![档案馆在承担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优势及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30dc7cb2f121dd36a22d8203.png)
、
城 市 记 忆 工 程 及 其 意 义
城市 记忆是城 市形成 、 变迁 、 发展过程 中具有 保存价值
的历 史 记 录 。 城 市 记 忆 工 程 则 是 人 们 对 这 些 历史 记 录 以信 息 的形 式 加 以编 码 、 储 存和提取过 程的总称 , 也 可 以 说 是 从 构 建 城 市 记 忆 的视 角 , 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激活、 再 现、 传 承 的 过 程 。① 其 起 源最 早可 以追 溯到 1 9 9 2年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发 起 的世 界 记 忆 工 程 。 国 外对 城 市 记 忆 工程 的 实践
忆, 传承社 会文 明, 丰 富和 繁荣社会 主义文化都具 有非常深 远 的意义 。同时, 也揭示 出这是一项极为复杂长期 的系统工 程, 需要 文物、 文化、 社区等 多部门的积极参 与和相互合 作。 档案馆作 为集 中统一管理档案史料 的文化机构 , 在参与这项 工程 中有其得天独厚 的优势 。 二、 档案馆在城 市记忆 工程中的优 势 从 已经开展城市记忆工程 的城市来看 , 虽然主管的多是
务 探 索
档案馆在承担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优势及实现
■ 鬻{ 塞佳
摘
要: 随 着城 市记 忆工程的不 断深入 开展 , 档案馆在
此我 们 可 以看 出 , 档案部门 , 尤 其 是 档 案馆 , 在 城 市 记 忆 工程
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记忆工程 中的主导部 门地位 亦逐渐 凸显 。 本 文分析档案
自 己应 尽 的 义务 和 贡献 。
一
入 ,而大量城 市记忆 的搜集整理 以至分类鉴定直 到公布于 众, 这 个过 程需要专业 的人员参与其 中 , 这样 才会大大 降低 时耗和 不必要 的人 力物 力损耗。 档案工作人员具有无须 培训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d37f09a300a6c30c229fd4.png)
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2012年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目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
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景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聚集地,将以成功创建4a景区为契机,持续提升园区品质业态,拓展延伸4a景区所赋予的内涵,为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旅游的新亮点的目标不断努力,并且在成都绕城高速上面,路面标牌已经完善。
“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记忆工程的推进与思考
![“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记忆工程的推进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ee0be4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c.png)
“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记忆工程的推进与思考作者:王雨晴于英香来源:《北京档案》2024年第02期摘要:档案记忆能够建立起个体记忆与国家记忆之间的关联,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结合国家和省级《“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有关档案记忆工程的内容,总结“十四五”期间国家和省级档案记忆工程建设概况,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记忆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构筑档案记忆资源库,实施档案记忆项目,创新档案利用服务,开发档案记忆资源,推进档案文献申遗,保护档案遗产安全。
从资源聚合、技术赋能、协同保护三方面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记忆工程的推进措施做出思考。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档案记忆记忆工程Abstract: Archival memory can es? 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 al memory and national memo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 ment of archival undertaking in our coun? try. Combining the contents of archival memory projects i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evelopment plan of archival un? dertaking in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situa? tion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archival memory projects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analyzes the key tasks of China’s archival memory projects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con? struction of archival memory resources bank,implementingarchivalmemory projects,innovatingarchivalutilization services, developing archival memory re? sources,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ar? chival documents for world heritage, and protecting the safety of archival heritage. It has a deep thinking on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China’s archival memory project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e? source aggregation, technology empow? erment and collaborative protection.Keyword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rchival memory; Memory project档案记忆在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构建身份认同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走向,更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1eb644f90f76c660371a87.png)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研究作者:孙芳夏庆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摘要:本文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原理来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参考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同时对城市记忆档案的信息需求特点进行研究,从资源来源、资源内容、资源形式及资源展示方式等维度深入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构建对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城市记忆;信息需求;档案资源;互联网+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02我国于2002年,在青岛市率先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将记忆的视角转向城市,继记忆青岛发展之后,北京、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在全国火热地开展。
但城市记忆工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多注重于城市面貌和城市历史变迁,对城市记忆档案的信息需求研究内容较少。
加之互联网+环境的提出,社会各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相互融合,城市记忆的发展与传统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城市记忆档案信息需求,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的发展提供方向,也将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需求与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的关系1.互联网+的核心——关注用户需求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而城市记忆工程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公众的满意度是判断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与互联网+的核心之一—关注用户需求是十分相似的[1]。
自1969年互联网产生,已有接近50年的发展历史了,根据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72亿,而且仍在保持平稳增长。
网络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即时通信等等,都说明了互联网已经渗透了现代生活的各方各面,与各个行业紧密结合。
城市更新调研报告
![城市更新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c7bc22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3.png)
城市更新调研报告
《城市更新调研报告》
在当今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和变革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更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城市更新调研,并撰写了这份《城市更新调研报告》。
一、调研范围和方法
我们选择了几个典型的城市,包括一线城市、新兴城市和老城改造城市,对它们的城市更新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较为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二、城市更新的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市更新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一线城市,城市更新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的再整合和功能空间优化,通过拆旧建新、提升楼盘品质等方式,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而在新兴城市,城市更新主要体现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引入了一大批新型商业综合体和高端住宅区,吸引了大量人才。
而老城改造城市,则通过更新老城区的建筑和设施,提升了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
三、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我们预计城市更新会朝着生态环境友好、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同时,城市更新还将注重社区参与和居
民意见的反馈,更多地考虑到城市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文化底蕴。
总结起来,《城市更新调研报告》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数据支撑,为城市更新的决策者和从业者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城市更新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期待城市更新能够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城市记忆工程方案
![城市记忆工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b1445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1.png)
城市记忆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城市是人类生活、工作、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人们共同的家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城市的记忆也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过去历史和现在文化的结晶,它承载了城市的精神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都面临着被淡忘和遗忘的危险,城市记忆逐渐消失。
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因此,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城市记忆工程,可以收集整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珍贵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弘扬城市的文化自信,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明,对于增强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形象、激发城市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项目内容1.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记忆工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历史遗迹、历史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保护建筑、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
首先,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
其次,要对城市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修缮,保留和弘扬城市的传统文化。
同时,要加强对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打造历史人文景区,让人们了解和尊重历史名人的贡献。
此外,还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力度,使其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
另外,还要加强对历史文化习俗的保护,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弘扬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城市的文明习俗。
2.城市记忆展示城市记忆展示是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如文物展览、历史文化讲座等,向公众展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要通过文物展览,让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
其次,要加强历史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让市民了解城市的历史渊源,培养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城市记忆图片展、城市记忆音乐会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增强市民的历史文化意识。
谈保存城市记忆背景下的城建档案工作
![谈保存城市记忆背景下的城建档案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731bfcb0960590c69ec37646.png)
谈保存城市记忆背景下的城建档案工作作者:张卓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城市记忆与城建档案的关系,并对保存城市记忆背景下如何开展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城市记忆城建档案工作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高速发展。
本来,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城市记忆,但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传统旧城格局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于是,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城市新区的日益扩张,导致承载城市记忆的空间不断遭到面目全非的改造,各种“记忆”的“错位”与“失忆”造成人们曾经熟悉的城市家园感到不知所措。
同时,随着城市间竞争的加剧,许多城市又把城市特色的建构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看作是创建差异化的城市识别系统,以求创造“城市注意力经济”。
因此,如何在城市的保护和建设之间求得平衡,是许多城市面对的一个难题。
面对脱胎换骨的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的档案部门,有责任保存保护好宝贵的城市记忆,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没有记忆的城市是可悲的城市。
近年来,各地的档案部门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都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将记录城市重大活动、城市变迁与抢救性收集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相结合,将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
由于城市记忆保存的面很广,因而一个城市的图书、文博、档案、史志等部门都参与其中,当然档案部门应是城市记忆保存的主力军,而城建档案部门又是保存城市记忆的排头兵。
一、城市记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注重大城市即省会级城市和具有特色的历史古城,轻视一些县级小城市。
城市记忆工程“重富轻贫”的现象还很严重,一些值得人们记忆的相对贫困的城市更值得加大工程投资的力度,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完整、系统的城市记忆工程。
大城市注重的多是自己城区的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真正全面的城市记忆还应涵盖城市周边的记忆,包括县城、小村镇等,以小积大,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城市记忆的完整内容。
城市更新调研报告
![城市更新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b6009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5.png)
城市更新调研报告城市更新调研报告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更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了解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首先,我调查了城市更新的范围和规模。
通过与城市规划部门的沟通,我了解到,城市更新是指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
目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城市更新项目,包括交通拥堵改善、旧楼改造、城市绿化等。
根据调查数据,城市更新的规模和投资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次,我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城市更新的问题。
首先是老旧城区改造困难。
由于老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地块分散等问题,使得城市更新难度加大。
其次是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些居民可能会面临搬迁或改变生活方式的问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再者,城市更新的进展缓慢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城市更新的进展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调研中,我也收集到了一些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
例如,上海的老城厢改造项目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老旧城区的改造与保护的良好平衡。
杭州的西湖文化广场项目通过将闲置的土地改造成为文化休闲场所,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人居环境。
这些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最后,我对城市更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城市更新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城市更新项目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减少社会矛盾。
另外,要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城市更新的进展速度。
最重要的是,城市更新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城市更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调研,我对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这份调研报告对城市更新的决策和实施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您的好帮手—— 档案界 网站
联,面向社会开放。
2007年,“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在上海市档案馆举行,来自十多个不同城市的档案工作者互相交流了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并进一步探讨了档案部门在构建城市记忆中的作用,推动城市记忆工程更好地开展下去。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段东升在会议中指出,用“记忆”诠释档案起码有三个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增强公众保护档案的自觉意识,且更容易拉近档案与公众的联系;二是可以增强社会和公众对保全档案文献遗产的责任感;三是有助于档案部门拓宽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视野。
[4]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不仅是对档案工作自身的一种创新,也是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2 “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及其分析
2.1 “城市记忆工程”的“生存”现状。
结合2007年在
上海举办的“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的报道以及网络搜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城市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沈阳、太原、长沙、福州、大连、青岛、柳州、南通、苏州、威海等50个大中小城市,而且,这一活动正在逐步地扩展,不断有新的地区加入到“城市记忆工程”的行列中来。
如,上海的黄浦区、闸北区,辽宁的朝阳市,山东的荣成市,安徽的宣城,江西的彭泽县,等等。
在所调研的50个大中小城市中,“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主体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的城市有47个,县级市的城市有3个;“城市记忆工程”以综合档案馆为实施主体的城市有43个;以城建档案馆为实施主体的城市有3个;以市政府、大学为实施主体的城市有2个;其他如澳门基金会、上海特奥执委会为实施主体的共2个。
可见,“城市记忆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开展,在小城市和乡镇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大多数实施主体是综合档案馆,部分是城建档案馆和社会其他主体,综合档案馆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开展的城市有6个。
因此,综合档案馆在“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能力和范围。
从“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地域分布上来分析,将其开展的地域范围按照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边远地区、港澳台来划分(1987年,国家“七五”计划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区域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或地区”的划分方法,东部包括辽、京、冀、津、鲁、苏、沪、闽、浙、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内蒙古、晋、吉、黑、皖、赣、豫、鄂、湘9个省区;西部包括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渝10个省区。
“七五”以来,国家基本上是依照这种划分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
在之后的全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家仍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5]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包括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西;中部内陆地区,包括湖北、安徽、湖南、河南、内蒙古、江西、黑龙江;西部边远地区,包括四川、宁夏、重庆。
可以得出下图(图1)。
图1
在港澳台档案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则很少有城市变迁发展方面的信息,他们更多是提供市民查阅利用的一些档案信息。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在城市变迁的过程中,档案部门的职责和作用的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向香港历史档案馆作过调查。
香港政府档案处相关负责人的答复是:“(香港)历史档案馆的职能是鉴定和保存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和资料。
我们现时管理超过100万项历史档案及图书资料,记录政府不同方面的工作、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推动香港转变和发展的主要事件和活动。
这些藏品来自300多个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和个别市民,涵盖的内容,包括金融、商业、教育、交通运输、土地发展、法律和社会事务。
此外,政府新闻每年都会出版《香港年报》记录香港在各方面的发展。
在政府新闻处的网页内,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的香港发展记录。
历史档案馆保存有政府刊物,图书馆亦保存了《香港年报》,以供市民查阅。
”因此,由于港澳台地区档案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存在一定的
差异,他们与内地各省市档案馆在对待城市变迁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在所调研的50个大中小城市中,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有32个,中部地区的城市有14个,西部地区的城市有3个,澳门1个(澳门“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情况,目前查阅到的信息量太少,因此,没有展开论述)。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记忆工程”在东部地区开展的情况无论是数量还是时间的持续性都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开展的情况高于西部
地区。
这种差异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及其社会公众社会心理的变化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无论是否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档案部门都需要调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去具体负责实施。
其次,“城市记忆工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社会公众展示档案反
映、诠释、表现社会变迁的真实性、权威性、形象性等,这就需要借助档案展览、论坛等一定灵活的方式来实现。
这些活动开展精彩与否,往往跟档案部门社会活动能力的强与弱有着直接关系。
最后,“城市记忆工程”能够继续深入开展下去的最根本动力则是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公众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怀旧情绪和今昔社会生活对照的社会心理需求。
只要档案部门能够充分利用好档案馆藏资源,能够迎合和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就一定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目前,“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虽然还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的牵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如何,都需要追寻自己的“根”和“魂”,都需要拥有自己的记忆。
只要“城市记忆工程”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范围,就能够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2.2 “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内容及其特点。
根据调研,“城市记忆工程”的主要内容是记录城市面貌(包括城市的地名、风俗文化、城市面貌对比等)的城市有33个;工程从档案资源建设(包括档案的收集、征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着手的有33个;记录城市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有9个;从服务社区到服务社会的有1个。
其中,城市记忆工程在城市面貌的记录方面和档案资源建设有多数是重合的。
可见,“城市记忆工程”目前还处在记录城市面貌这一初始阶段,还只是以档案资源建设的一个手段来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
“城市记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还需更具前瞻性和权威性的理论作指导,进一步向更深层发展。
在对“城市记忆工程”的认识方面,共有35个城市采用“城市记忆工程”这一名称;3个城市采用的是“社会记忆工程”;5个城市采用的是“记忆工程”;其他的名称有“抢拍石家庄”、“特奥记忆墙”、“城市记忆影像工程”、“城市记忆开发工程”、“城市数字记忆工程”、“城市记忆”、“记忆经典南通工程”等。
由此可知,城市记忆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档案部门的认可,这为档案记忆观在实践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图2
从“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时间及总量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图(图2)。
从图上分析,“城市记忆工程”自2002开展以来,经历了若干个峰谷,目前所处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总体是呈上升趋势。
在2008年,“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情况达到了最高值。
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背景,我们可知,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周年,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城市记忆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可以展示“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成就,“城市记忆工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了它的资源优势。
这也是形成工程发展的最高峰,而之后又出现较大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这说明“城市记忆工程”的发展情况跟社会发展的政治、文化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人们对工程的认识还不深入,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宣传政绩的献礼工程或者作为提高档案社会认知度的一次性工程,还没有认识到城市记忆对档案事业各方面长远的影响。
这也是工程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如何实现人们对工程认识上的突破,还有待于档案记忆观的进一步普及和“城市记忆工程”的深入推广。
2.3 “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政策支持。
“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档案部门作为实施主体,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其他部门的支持才能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
从“城市记忆工程”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各地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协力配合。
根据调研,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下面的表格显示的只是一部分城市的情况,其他城市如武汉市启动“城市记忆工程”是由市长亲自提
出动议的;朝阳市则明确提出实施“城市记忆工程”需要联动的单位,详细列出资源信息采集工程、城市变迁记录工程、重大事项采集工程、档案资料征集工程、地域文化抢救工程、人物数据采集工程联动单位的名单。
南通市档案局的朱江,在2007年“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中总结经验时说,要使“城市记忆工程”获得满意效果,档案部门就要与社会形成多种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