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2014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附件: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主控部门:医务部护理部1.管理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1.2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要求:1.2.1腕带管理:(1)急诊、住院患者均需佩戴识别身份的腕带:(2)腕带标识清楚,需注明患者姓名、出生年月、住院号、性别、药物过敏名称等信息,红色腕带代表药物过敏者,蓝色腕带代表无药物过敏史者;急诊昏迷、神志不清的无名氏患者佩戴的“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
(3)佩戴腕带前需核对患者信息。
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保证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患者出院时及时取下腕带。
1.2.2识别方法(1)院内所有场所都应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1.2.3在以下情况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2)临床科室、手术室、药房、检验科等医技检查科室等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诊疗活动。
(3)在交接患者的关键流程中,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2.4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患者门诊就诊、入院身份核对1)门诊挂号处:患者需持有效身份证明挂号,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2)入院患者身份核实要求:a)所有类型患者身份(医保、市外医保、农合、自费)入院前均须核对。
b)门诊入院患者由入院登记处负责核对,急诊入院患者由急诊护士核对,方能办理入院手续,并在《入院证》反而记录核对情况;因故未能当时进行身份核对(未带证件、病情重等),由门、急诊与收治病区当值护士进行书面交接。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附件: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主控部门:医务部护理部1.管理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1.2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要求:1.2.1腕带管理:(1)急诊、住院患者均需佩戴识别身份的腕带:(2)腕带标识清楚,需注明患者姓名、出生年月、住院号、性别、药物过敏名称等信息,红色腕带代表药物过敏者,蓝色腕带代表无药物过敏史者;急诊昏迷、神志不清的无名氏患者佩戴的“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
(3)佩戴腕带前需核对患者信息。
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保证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患者出院时及时取下腕带。
1.2.2识别方法(1)院内所有场所都应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1.2.3在以下情况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2)临床科室、手术室、药房、检验科等医技检查科室等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诊疗活动。
(3)在交接患者的关键流程中,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2.4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患者门诊就诊、入院身份核对1)门诊挂号处:患者需持有效身份证明挂号,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2)入院患者身份核实要求:a)所有类型患者身份(医保、市外医保、农合、自费)入院前均须核对。
b)门诊入院患者由入院登记处负责核对,急诊入院患者由急诊护士核对,方能办理入院手续,并在《入院证》反而记录核对情况;因故未能当时进行身份核对(未带证件、病情重等),由门、急诊与收治病区当值护士进行书面交接。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的安全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安全目标。
下面是新生儿的十大安全目标。
一、预防意外跌落:新生儿很容易受伤,因此要确保他们在床上或者其他安全的地方,避免意外跌落。
二、防止窒息:新生儿对窒息的风险非常敏感。
因此需要确保他们的睡眠环境安全,避免窒息的发生。
三、保持温暖:新生儿对寒冷的耐受能力较低,要确保他们保持适当的温暖,避免感冒。
四、保持洁净: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要确保他们的周围环境干净卫生。
五、正确哺乳:新生儿的哺乳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发育。
要确保正确的喂养方式,避免造成喂养问题。
六、避免猝死:猝死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睡眠环境安全、避免过热、正确的睡姿等。
七、监测呼吸心跳:新生儿的呼吸和心跳情况需要及时监测。
可以使用监护器等设备来监测,以保证他们的健康。
八、正确安装婴儿座椅:婴儿座椅是汽车出行时新生儿的必备
安全设备。
要确保正确安装,以保护他们在交通事故中的安全。
九、避免暴力:家庭暴力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要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十、定期体检:新生儿的健康需要及时监测和干预。
要定期带他们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以上是新生儿的十大安全目标。
家长要格外关注新生儿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新生儿才能健康地成长。
2014-2015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细则(最新)
细目如下:
(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 值”评价制度。
(二)建立规范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三)“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 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细目如下:
(一)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无 疲劳的工作环境。
(二)评估和制定组织内部合理的工作量。依据相关法 律及医疗制度明确规定每天、每周最长工作时限,确保三方 安全。
(三)从系统、组织及个人层面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 提供预防疲劳的最佳实践指南。涉及体力劳动操作时,指导 员工按体力操作安全指南工作。
(五)建立跨专业的有效沟通培训机制,减少医务人员 之间沟通方式的差异性。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确 保沟通准确、通畅、便捷。
目标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细目如下:
(一)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臵有效、便捷的手卫生 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 施。
(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细目如下:
(一)建立规范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 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 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 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三)对特殊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 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四)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并认真落实。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助产专科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助产人员对母婴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母婴识别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应主动与孕产妇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对孕产妇,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母婴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如病区与产房之间、手术室与病区之间、新生儿科与产科之间建立母婴交接核对表。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孕产妇的一种手段。
5、新生儿娩出时,应与产妇及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性别,填写并佩戴新生儿腕带,在“分娩记录”相应位置上印上新生儿足印和母亲拇指指印。
母婴回病房时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无误,交接清楚,在《产科母婴交接核对表》上签字,方可离开。
6、严禁在家属不在场情况下交接新生儿,转送助产士∕医生必须与转入科室接诊护士进行交接,并在专用登记本记录新生儿转科情况,转诊及接诊护士需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和性别,并须三方签字确认。
新生儿检查,治疗需离开原病区的,必须有家属陪同。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助产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助产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4、接诊急诊孕产妇:如胎膜早破、中央性前置胎盘伴阴道出血者、高血压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等责任护士∕助产士协助其卧床,高级责任护士∕助产士快速进行重点评估,通知当班医生,必要时通知二线医师到场。
5、接诊未产检孕妇:由高年资护士∕助产士进行入院首次评估,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如已临产立即协助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急诊剖宫产手术指征,高年资护士∕助产士立即协调人员协调医生开通绿色通道,叫床边超声和心电图,电话通知麻醉科,手术室做好相关准备,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开始手术。
(推荐参考)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
专科护理领域患者十大安全质量目标目录一、急诊护理专科二、危重症护理及ICU三、心血管护理及CCU四、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五、新生儿专科学组六、手术室护理专科七、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八、医院感染管理组九、骨科护理专科十、肿瘤护理专科十一、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十二、糖尿病护理专科十三、老年护理专科十四、中风护理专科十五、造口伤口护理专科十六、消供护理专科十七、外科护理学组十八、精神专科工作十九、呼吸护理学组一、急诊护理安全质量目标(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型事件现场医疗保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
2.院前急救护士要求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从事急诊护理工作3年以上并取得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达到N2级以上,同时取得所在地区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资格证书。
3.院前急救护士要求经过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救援、常用急救技术等相关培训并考试合格。
4.救护车、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人员要时刻准备,随时待命,保障急救物资100%完好备用,能够迅速移动和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5.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其它院前急救单元、自身团队队员间、其它必要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6.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7.遵守当地政府和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关于院前急救的相关规定。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有专门分诊区域和分诊所需的必要物品。
2.分诊护士要求工作5年以上(其中急诊工作1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分诊岗位培训,核心能力达到N2级及以上。
3.建立分诊标准和分诊工作指引,有分诊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分诊运作流程,且保障落实。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评估候诊患者。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精心整理助产专科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助产人员对母婴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母婴识别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应主动与孕产妇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对孕产妇,实施正确的操作。
34,5612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4、接诊急诊孕产妇:如胎膜早破、中央性前置胎盘伴阴道出血者、高血压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等责任护士∕助产士协助其卧床,高级责任护士∕助产士快速进行重点评估,通知当班医生,必要时通知二线医师到场。
5、接诊未产检孕妇:由高年资护士∕助产士进行入院首次评估,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如已临产立即协助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急诊剖宫产手术指征,高年资护士∕助产士立即协调人员协调医生开通绿色通道,叫床边超声和心电图,电话通知麻醉科,手术室做好相关准备,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开始手术。
6、接诊临产孕妇:接诊助产士向孕妇作自我介绍,介绍产房环境、设施的使用,讲解产程中注意要点。
7123123术后的废弃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4、严禁死婴、死胎按医疗废物处理,对分娩过程中产生的死胎、死婴,必须填《死胎、死婴处理知情同意书》,经产妇或其委托人签字确认签字确认后自行带回深埋处理,委托医疗机构处理的应按照《殡葬管理条例》处理可能感染传染性疾病的,不得交由产妇带回,应按照规定按照无害化处置后,再按《殡葬管理条例》处理。
环节交接记录必须完整,并由当事人各方签字确认。
5.严禁医疗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出售胎盘。
产妇委托处理的胎盘,必须按规定填写委托书,由医疗机构按医疗废物处理,感染性胎盘不得交由产妇带回,应及时告知产妇,进行消毒处置后按医疗废物处理,环节交代记录必须完整。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2014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内容
儿科十大安全工作计划内容第一章:引言儿科是医学领域中最为特殊和敏感的一个部分,儿童患者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身体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儿科工作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计划旨在总结和提出儿科安全工作的十大重点,以确保在儿科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伤害。
第二章:建立安全文化建立安全文化是儿科安全工作的基础。
通过建立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使所有儿科医护人员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意识贯彻于儿科工作的方方面面。
此外,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是建立安全文化的重要环节。
1. 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儿科医护人员参加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2. 安全监测: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记录儿科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 安全宣传: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向患者家长和其他医务人员宣传儿科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第三章:建立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儿科的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建立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1. 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程序,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2. 质量评估:定期向专业机构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认证,以提高儿科医疗质量。
3.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及时调查和处理不良事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四章:规范用药安全药物是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用药安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风险。
1. 药物储存:建立合理的药物储存制度,确保药物保存在干燥、避光、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损坏和变质。
2. 药物配置:在儿科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药物配置。
3. 用药监测: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用药错误和药物不良反应。
第五章:预防感染控制儿科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因此预防感染控制是保障儿童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附件: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主控部门:医务部护理部1.管理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1.2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要求:1.2.1腕带管理:(1)急诊、住院患者均需佩戴识别身份的腕带:(2)腕带标识清楚,需注明患者姓名、出生年月、住院号、性别、药物过敏名称等信息,红色腕带代表药物过敏者,蓝色腕带代表无药物过敏史者;急诊昏迷、神志不清的无名氏患者佩戴的“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
(3)佩戴腕带前需核对患者信息。
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保证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患者出院时及时取下腕带。
1.2.2识别方法(1)院内所有场所都应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1.2.3在以下情况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2)临床科室、手术室、药房、检验科等医技检查科室等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诊疗活动。
(3)在交接患者的关键流程中,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2.4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患者门诊就诊、入院身份核对1)门诊挂号处:患者需持有效身份证明挂号,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2)入院患者身份核实要求:a)所有类型患者身份(医保、市外医保、农合、自费)入院前均须核对。
b)门诊入院患者由入院登记处负责核对,急诊入院患者由急诊护士核对,方能办理入院手续,并在《入院证》反而记录核对情况;因故未能当时进行身份核对(未带证件、病情重等),由门、急诊与收治病区当值护士进行书面交接。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 10.5 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 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 10.6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及时通知主 管医生,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通知家属要 求24小时陪护,做好防护措施,每班重点 交接班,观察患者心理动态。
• 第四步:患者麻醉实施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 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与标记、手术 方式、知情同意等,由手术医师按《手术安全核 查表》提问并填表,巡回护士念手腕带,麻醉医 师核对病历。
• 第五步: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 护士再次 共同确认患者身份、手术名称、手术部
位与标记、麻醉分级、手术体位及风险预警等, 麻醉医师按《手术安全核查表》提问并记录,巡 回护士看手腕带。
22
• 10.1 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 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 10.2 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 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履行告知制度,做 好相应记录。
• 10.3 对使用深静脉置管以及约束带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 书,并有护理记录。
• 9.4 加强重点环节护理安全管理监督,如:抢救工作流程、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危重患者的观察与交接、压疮预防与 管理、跌倒/坠床预防与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记录 真实客观的落实。
• 9.5 加强重点时段护理安全管理监督,如:中、夜班、午间、双休日、 节假日。
• 9.6 加强重点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监督,如:新入院/转入病人、手术 病人、危重病人、疑难病人、特殊治疗病人、老年病人等。
• 目标二、严格执行特殊药物的管理和临床给药制 度,提升用药安全。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助产专科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助产人员对母婴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母婴识别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应主动与孕产妇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对孕产妇,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母婴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如病区与产房之间、手术室与病区之间、新生儿科与产科之间建立母婴交接核对表。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孕产妇的一种手段。
5、新生儿娩出时,应与产妇及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性别,填写并佩戴新生儿腕带,在“分娩记录”相应位置上印上新生儿足印和母亲拇指指印。
母婴回病房时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无误,交接清楚,在《产科母婴交接核对表》上签字,方可离开。
6、严禁在家属不在场情况下交接新生儿,转送助产士∕医生必须与转入科室接诊护士进行交接,并在专用登记本记录新生儿转科情况,转诊及接诊护士需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和性别,并须三方签字确认。
新生儿检查,治疗需离开原病区的,必须有家属陪同。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助产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助产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4、接诊急诊孕产妇:如胎膜早破、中央性前置胎盘伴阴道出血者、高血压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等责任护士∕助产士协助其卧床,高级责任护士∕助产士快速进行重点评估,通知当班医生,必要时通知二线医师到场。
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1.正确执行医嘱,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家长及监护人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的保暖措施,防止低体温损伤及高温烫伤的发生。
3。
提高新生儿安全用氧意识,防止氧中毒,正确使用复苏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5.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6。
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7。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确保医疗安全。
8.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与交接.
9.加强新生儿鼻饲及喂养安全防止胃管滑脱、呛奶、误吸致窒息。
10.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坠床事件的发生。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助产专科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助产人员对母婴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母婴识别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应主动与孕产妇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对孕产妇,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母婴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如病区与产房之间、手术室与病区之间、新生儿科与产科之间建立母婴交接核对表.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孕产妇的一种手段。
5、新生儿娩出时,应与产妇及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性别,填写并佩戴新生儿腕带,在“分娩记录”相应位置上印上新生儿足印和母亲拇指指印.母婴回病房时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无误,交接清楚,在《产科母婴交接核对表》上签字,方可离开。
6、严禁在家属不在场情况下交接新生儿,转送助产士∕医生必须与转入科室接诊护士进行交接,并在专用登记本记录新生儿转科情况,转诊及接诊护士需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和性别,并须三方签字确认。
新生儿检查,治疗需离开原病区的,必须有家属陪同.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助产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助产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4、接诊急诊孕产妇:如胎膜早破、中央性前置胎盘伴阴道出血者、高血压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等责任护士∕助产士协助其卧床,高级责任护士∕助产士快速进行重点评估,通知当班医生,必要时通知二线医师到场.5、接诊未产检孕妇:由高年资护士∕助产士进行入院首次评估,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如已临产立即协助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急诊剖宫产手术指征,高年资护士∕助产士立即协调人员协调医生开通绿色通道,叫床边超声和心电图,电话通知麻醉科,手术室做好相关准备,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开始手术.6、接诊临产孕妇:接诊助产士向孕妇作自我介绍,介绍产房环境、设施的使用,讲解产程中注意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 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如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41℃;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50℃(建议慎用);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或根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
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 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 或TcSO2 。
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 周或矫正胎龄32~34 周时进行眼科ROP 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
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
设置NICU 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稀释过程复杂的如氨茶碱、肝素等,建立药物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NICU 急救时采用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示; 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示。
4.手写医嘱时避免使用u/iu/qd/qod 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示,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9.准确记录输入量。
10.有条件医院设置静脉配置中心。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1.有高危药品清单,有高危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输注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选择合适的血管。
首选PICC 导管或脐静脉导管。
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 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能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首选母乳,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奶,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选择合适奶嘴。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抬高床头,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 /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使用自然重力喂养。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 分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建立约束具使用规程,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具。
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6.保持工作场所地面干洁,禁止徒手转运。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1.严格落实管床责任制。
2.建立新生儿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3.建立人力调配与应急处理程序。
4.严格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巡视,15-30 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察患儿反应、肤色、呼吸,箱温/台温,仪器设备的状态、有否正常运行,有特殊随时记录和处理。
5.建立仪器和设备三级维护制度,落实仪器使用规程。
正确设定仪器的报警限值及音量,提高对仪器报警的警觉性,即时处理。
6.建立新生儿意外死亡应急预案。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脐静脉及脐动脉、足跟采血、留置胸腔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之前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连续擦拭消毒两次,每次至少15 秒,以清除穿刺部位的病原菌,减少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
2.如使用含碘消毒剂,最好用无菌生理盐水去除皮肤表面残留碘,以免碘吸收引起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
3.预防性使用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等皮肤保护用品,防止压疮、皮肤破损。
4.预防撕揭胶布引起的损伤。
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除去胶布时先使用温水或石蜡油湿润,然后缓慢而小心地去除胶布。
5.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尿布应避免覆盖脐部,若尿液或粪便污染时,用无菌水清洁干净。
6.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
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及粪便的接触,根据臀部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用品。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2.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正确率达100%。
3.进入新生儿病区前,必须洗手至肘部以上,护理暖箱内患儿时,衣袖必须挽至肘部以上或穿短袖,并做好手卫生。
4.严格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执行无菌/清洁操作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和物品后。
5.每季度抽查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部培养,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2 。
6.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落实持续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