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800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800这本书里有好多关于建筑的有趣事儿。
就像我们住的房子,它可不是随随便便盖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教学楼,从外面看它方方正正的。
这就涉及到书里说的建筑的外形设计。
它的长和宽,高和矮都是有讲究的。
如果盖得太矮,那教室就会很挤,我们活动的空间就小了;要是盖得太高又宽,可能就会浪费材料,而且看起来也不协调。
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古老的城堡的例子。
那个城堡有高高的城墙,墙里面有好多不同的空间。
有士兵住的小屋子,还有储存粮食的大仓库,有给领主住的豪华大房子。
这些不同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就像我们玩的拼图一样。
每个空间都有它的用处,它们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堡。
这个城堡可以抵御敌人,还能让里面的人好好生活。
再看看我们家附近的商场。
商场里有卖衣服的地方,有吃饭的地方,还有看电影的地方。
这些不同的功能空间组合起来,就方便我们去逛街、吃饭、看电影。
要是这些空间没有组合好,比如把电影院放到一个很偏僻的角落,那大家找起来就很麻烦,可能就不想去了。
从这本书里我还明白了建筑的空间组合就像搭积木。
每个积木块就是一个小空间,怎么把这些小空间搭得既好看又实用,这是个大学问。
就像我们在纸上画画一样,要先想好哪里画蓝天,哪里画房子,哪里画小朋友。
建筑设计师也要先想好,哪里是卧室,哪里是客厅,哪里是厨房,然后把它们组合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走在路上看那些建筑的时候,感觉都不一样了。
以前我只觉得房子就是房子,现在我会去想这个房子的空间是怎么组合的呢?是不是很合理呢?我也想试着自己设计一下小房子,把我喜欢的小空间,像书房、小花园、宠物小窝都组合在一起,那一定超级有趣。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建筑背后的奇妙世界。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所著,是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理论的经典著作。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形式、结构、功能和美学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学生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在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空间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贝聿铭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让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贝聿铭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原则。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随意组合。
只有在考虑到功能需求、结构条件和美学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明白了建筑空间设计并非只是简单的堆砌和组合,而是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可循。
其次,贝聿铭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建筑空间的形式美学。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形式应当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结构。
这种将美学与功能结合起来的设计理念,让我深受启发。
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建筑空间的形式美学,力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建筑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贝聿铭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建筑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案例的研究对于我今后的设计实践将会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总的来说,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贝聿铭先生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一)一、空间与结构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
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
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
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
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
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1)主与从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
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
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
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
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
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
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
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
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
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
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
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张坤30820122201533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建筑师彭一刚的作品,我所阅读的是最早的1993年出版的版本。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建筑的认识,感悟并对一些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分析,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像我这样的初识建筑的人也能读懂大部分。
全书共有七章,从各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在后面附了大量的图片示例说明,读起来更易理解。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了建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两者对于建筑同样重要,建筑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
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
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
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
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建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都给建筑带来了新的发展。
最后对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辩证法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又回复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二十螺旋形式的上升。
”对中国的建筑发展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主要从功能这一要素入手,分析了不同功能要求下对空间的量、形、质的规定性。
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现实生活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根据使用要求的的不同面积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
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
例如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美国建筑学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著的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建筑空间。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赖特先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赖特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他认为,建筑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容器,而是应该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和结构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赖特先生的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并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赖特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
他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认为建筑空间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环境条件。
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设计原则,例如统一性、对比性、节奏性等,这些原则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启发和灵感。
通过学习赖特先生的设计理念,我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最后,赖特先生在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他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实际的设计经验,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建筑空间组合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理念。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对建筑设计的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赖特先生的设计风格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建筑设计著作,它不仅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赖特先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建筑空间组合论》将对我今后的设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入探索建筑空间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意。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第一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空间组合论由建筑设计大师彭一刚著,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本书在总论中讨论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了新的功能要求,而且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更新的高度发展。
空间形式和功能一起构成了建筑发展的两个环节,正是由于这两个环节互相推动和作用,才能促使建筑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本书共有九章,讲的是空间空的内部——应当是建筑的“主角”这毕竟是合乎规律的,建筑不是单式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的认识的一种反应而已,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已;建筑师是生活环境,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
这九章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章功能与空间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足以容纳物品;形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盛放物品的要求;质的规定性:所围台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以防止物品受到损害或变质。
就单—空间——房间——而言,如果它所具有的空间形式在量、形、质等三个方面部能适合于功能要求,那么应当说这样的房间是适用的。
住宅中的居空、厨房、卫生间是这样,其它类型的房间也不例外。
这章分为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和对于多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其实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既要尊重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要充分利用它的灵活性。
无视规定性而随心所欲地杜撰形式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反之,过分的拘泥于规定性也可能会使建筑形式缺少变化而流于千篇一律。
因此只有把规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的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创作既适用经济、又有生动活泼的形式!第二篇: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工学]《建筑空间组合论》详细笔记
1. 形式美和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在建筑中,凡事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必须符合于形式美的规律,反之,凡事符合于形式美规律的建筑却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2. 教室7X7;6X8;5X10m;4X12m四种规格的分析。
3.Form follows the founction.4.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首先表现在量和形的两方面,其次是“质”。
5.就一个房间的角度来分析功能合理就必须做到:具有合适的大小、合适的形状、合适的门窗设备及合适的朝向。
总的一句话:就是合适的空间形式。
6.房间与房间在功能上讲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必须处理好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关系问题。
7. 空间形式就是指若干空间是以什么方式衔接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出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
走道式: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宿舍、办公楼、学校、医院、疗养院。
特点:动静结合、空间明确分开。
单元式:以一种垂直交通联系空间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
特点:紧凑、空间互不干扰。
中庭式:通过广厅,一种专供人流集散和交通联系用的空间,把各主要使用空间连成一体。
特点:适合人流比较集中、交通联系频繁的公共建筑,如:展览馆、火车站、图书馆。
套间式:把各使用空间直接地衔接在一起而形成整体。
主次式:以体量巨大的主体空间为中心,其它附属或辅助空间环绕它的四周布置。
第三章:空间与结构8.以墙和柱城中的梁板结构体系墙和柱承受的是垂直的压力;梁和板承受的是弯曲力。
特点:墙体本身纪要起到围和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重荷,把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这两重任务合并在一起。
9.框架结构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维护或分隔空间的帘幕式的墙面明确地分开。
这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的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却不适宜用来防风避雨,而另一些材料却正好覆盖在骨架上,从而形成一个可供人们栖息的空间。
空间原理——读书笔记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本周阅读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冯纪忠的文章《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
建筑中的空间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从空间组合的角度进行设计原理的研究,能使建筑设计更加完美完善。
读了本文章,我对建筑的设计,空间的原理及架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所谓建筑设计,必须要有一个过程。
所以,设计必须经过思考,提出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方案,再总结的过程。
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
而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应该有空间理念,才能不致片面孤立地思考和着手某个阶段工作或局部问题,从而保证适用,经济,美观等的统筹解决。
而从设计方面来说,一个立体空间用物质覆盖起来,就不得不有所调整,首先是高度的调整。
随之而来的是承重问题和功能上分隔联系有矛盾,又要进行调整这时首先是平面的调整。
所以说,每实施一步都要考虑各方的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很容易使矛盾不断扩大,导致建筑设计的驾崩。
从规划到建筑室内,不是接力棒,而是一棒接一棒,一环扣一环的,上下均有联系,互相承接的。
它是一个反复深入的过程。
不能单从表面而去进行研究。
在空间塑造方面,书中提到形成使用空间的轮廓,并对建筑空间界面提出要求的几点要素,它们是物体与设备的尺度和运输,活动净空,通风采光,视线,音质等。
这几个要素,都是建筑居住空间的主要基础。
只有这五种空间要素同时存在,才能算得上成功的空间建筑,居住在如此空间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本质。
而影响这些东西的,则是空间的结构,空间的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欣赏者的感觉与评价。
棱角,线条,纹理,光暗分布设备装修等等使空间的尺度形状的感知性或加强或减弱,使得空间结构产生不同的形态。
这世界上,空间是独一无二的,从来不存在两处一摸一样的空间,因此,空间的结构与形态美是不会重复的,它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中。
其实,无论是建筑设计,空间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有一项最重要的设计内涵就是要对空间怀有无限的想象和创造。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新学期开始了,在上学期对建筑学专业的懵懂认识之后,迎来了建筑学开课的第一次技术概论课。
通过课上的学习以及老师激情昂扬的讲解,我对专业课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开始对周围的建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建筑构成的要素中包含的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三方面。
因为自己接触专业课的时间不长,并且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纵穿艺术,哲学,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目前只能从建筑表面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中接触的环境中阐述自己的体会。
在建筑的使用上,我经常在学校第三教学楼上课,所以我先从那里开始说起自己的体会。
在第三教学楼的北侧有一些侧门,我体会尤其深刻。
那个通道共有三扇小门,在加上外侧的挡风门,挡风门外就是一个斜坡。
因为我每天从这个门近出,对于该门的不便深有感触。
根据国家的相关档规定,在北方建筑物要设置一个挡风门,因此建筑师就设置了一个挡风门。
但是因为两套门之间的距离隔的太近,基本上是一扇门打开差不多卡在它们之间,基本上起不到挡风的作用。
另外,那些门外采用的是斜坡,而且倾角小于30度,我据此判断应该是为了响应北京相关高校应该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档,特别为特殊人群使用设置的坡道。
但是,我目测那些门完全打开两个门坊之间的宽度是基本是6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如果是坐轮椅的同学上课,那么显然是难以通过的。
由此可见,建筑师在这些细节上的考虑是不周全的。
通过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居然建筑师没有考虑到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后续方面进行完善。
例如,废弃外侧三扇门的设计,采用两扇门水平开启方式的门,既可以扩大门框之间的距离,便于广大师生进出教学楼,同时也可以供特殊人群使用;或者采用雨棚式外廊,将外侧的们挪至外部雨棚处,一来可以发挥挡风门的作用,二来可以在雨天供师生们穿卸雨具的场所,避免教学楼内部地面湿润导致湿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除了门厅出的不便外,还有教学楼的一些厕所设置也让我感到一些不是。
建筑空间组合论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从空间组合角度系统阐述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构图原理是建筑、景观专业的老生常谈,相比单纯讨论形式美法则的书来说,此书内容上多了针对专业特点的将形式美规律结合功能结构纳入空间处理中的实践内容,多了对古典美定义的介绍与延伸思考。
构图原理是建筑形式的形成手段、措施。
建筑(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复杂矛盾,学习构图原理,必先找到复杂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这本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人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人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审美要求、以必要物质技术手段达到前述两方面的要求。
原书中,人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内容在第二章讲述;人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审美要求以及当代审美变异内容在第四、八章讲述;物质技术手段内容在第三章讲述;将形式美规律结合功能结构纳入空间处理中的实践内容在第五、六、七章讲述。
由于笔者为景观专业,故本读书笔记暂不讨论建筑结构等部分的内容。
一、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将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建筑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
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
(一)从建筑功能使用要求考虑辩证唯物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建筑的出现源自人的需求,社会对建筑提出不同功能要求,产生不同的建筑类型。
建筑对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壳,而是空间本身。
作为“内容“的建筑功能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带有自发性,在与作为”形式“的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体型的对立统一矛盾斗争中常处于支配地位;建筑形式(空间大小、形状、比例关系)必须符合一定功能要求,一定的功能要求只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形式作为矛盾双方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新的空间形式出现不仅可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更新的高度发展。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是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与设计,以及建筑师应该如何思考和处理空间的问题。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建筑空间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有了新的思考。
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贝聿铭提出了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原则,包括对称、比例、节奏、序列等。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在书中,贝聿铭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阐述了这些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建筑空间组合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阅读《建筑空间组合论》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在过去,我常常只关注建筑的外观和形式,而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内部组织和布局。
然而,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是建筑师应该最关注的地方。
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合理组合和设计,可以使建筑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这对于提高建筑的品质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贝聿铭在书中还强调了建筑空间组合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是灵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境进行调整和变化。
这样可以使建筑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可以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可持续性。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应该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长期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建筑空间组合论》的阅读,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我认识到建筑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也关系到建筑的美观和价值。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空间的组合原则和灵活性,以及建筑的长期发展和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和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作品。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部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建筑设计著作,它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和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空间的基本原理和组合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对建筑空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彭一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才华深感敬佩。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性。
建筑不仅仅是砖瓦和水泥的堆砌,更是空间的组合和创造。
一个好的建筑,必然有一个好的空间组合。
而好的空间组合,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需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
因此,建筑空间不仅仅是一种功能需求,更是一种艺术追求。
其次,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
建筑空间的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规则。
比如空间的序列、空间的流动、空间的渗透、空间的层次等。
这些原理都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合理、舒适、美观的建筑空间。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和创作。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彭一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才华。
彭一刚先生在书中不仅阐述了建筑空间的原理和组合方法,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建筑空间设计的精髓和技巧。
同时,彭一刚先生的文字表达也十分流畅、清晰,让人读来倍感舒适。
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彭一刚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才华,这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总之,《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建筑学子和从业者深入阅读和学习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基本原理和组合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和创作。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彭一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才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设计水平。
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阅读了《建筑空间组合论》,感触很深,它论述了建筑的功能、空间、审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空间组合的角度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打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老子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人对其都早有体会,对我们学建筑的学生来说更需要了解到这一点,空间本身对我们来说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绪论中,首先讲的就是建筑的功能。
它是要满足社会,人们的需要而存在的。
即建筑必须要有实用功能。
我们要从精神和审美要求上来看待建筑,一般的建筑需要有物质功能和人们对它的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
评价建筑的好坏,并非只从美观来看,还要看它的实用功能和给人们的感受方面来判断。
第一章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和第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用大量实例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第八章讲述了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
第一章总则中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1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需求。
2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需求。
3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对于建筑的起源就是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和防止其它自然现象或者野兽的侵袭,而要栖身的空间或场所,而它的功能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我们所讨论的建筑和功能,就是指建筑形式和建筑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建筑,因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其形式也相对较简单。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有能力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来适应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其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给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建筑形式是由空间,体形,轮廓,色彩,质地等多种要素集合而成的复合概念。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张坤30820122201533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建筑师彭一刚的作品,我所阅读的是最早的1993年出版的版本。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建筑的认识,感悟并对一些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分析,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像我这样的初识建筑的人也能读懂大部分。
全书共有七章,从各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在后面附了大量的图片示例说明,读起来更易理解。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了建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两者对于建筑同样重要,建筑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
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
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
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
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建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都给建筑带来了新的发展。
最后对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辩证法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又回复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二十螺旋形式的上升。
”对中国的建筑发展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主要从功能这一要素入手,分析了不同功能要求下对空间的量、形、质的规定性。
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现实生活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根据使用要求的的不同面积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
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
例如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2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1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建筑。
在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也即是二者精华的重现。
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
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主义,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
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手段和形式这三者之内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
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国力日益提升后,中国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而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
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
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
建筑空间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
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
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
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
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
二、空间使用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
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
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08051039陈思焕第一章总论建筑种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筑发展总本质的联系:一、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
二、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
三、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达到前述的要求方面的要求。
功能使用要求:空间——建筑的起源。
功能在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
形式——包含康健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门窗设置,而它们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最为活跃的因素。
精神和审美的要求:除功能外,还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建筑所提出的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师应以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两方面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而这两种要求地位并非完全相等。
一般性建筑,甚至包括某些大型建筑,尽管要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但也不否认物质功能在决定空间体量放面所处的主导地位。
形式美和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建筑中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比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反之,凡是符合于形式美规律的建筑却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建筑艺术虽然也能反映生活,但却不能再现生活。
由于它的表现手段不能脱离具有一定使用要求的空间、体量,故而,一般来说,他只能运用一些比较抽象的集合形体,运用线、面。
体各部分的比例、均衡、色彩、质感、韵律…等的统一和变化而获得一定的艺术气氛——诸如庄严、雄伟、明朗、优雅、忧郁、沉闷、神秘、恐怖、亲切、宁静….等。
这就是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地方。
物质技术手段功能与空间形式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又表现为功能与工程技术,特别是与结构的矛盾。
由于功能是要求,工程接口是为了达到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因而,这种矛盾关系又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一下方面:一、功能对结构的发展其推动作用。
二、结构发展的独立性:1、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2、另一方面拒绝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作者:————————————————————————————————日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作者:彭一刚中国建工出版社全书分成了八章,分别是:1总论、2功能与空间、3空间与结构、4形式美的规律、5内部空间的处理、6外部空间的处理、7群体组合的处理、8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
其实,我觉得,里面的空间与结构这一章没必要单独设立一章,很多内容可以在其它7章里面穿插进行,单独设立一章,反而对这本书的论述重点有所迟疑,或许,作者为了论述的完整性吧,其实,他也没怎么讲清楚。
一在总论中,作者对建筑发展中的本质联系,提到了三个主要方面:一、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二、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三、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的两个方面的要求;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作者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话,在这里因为不会拼,暂不打出来。
对于建筑的意义在于:强调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而是空间本身。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在用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要把这个东西忘掉。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是对老子的呼应吧。
看待建筑功能的合理性,不能脱开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追求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标准。
近现代建筑在破除了古典建筑形式的桎梏后,在空间的形成,分隔和组合上产生了极大的灵活性,这必然会促使功能朝更新,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功能和形式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互有促进的相互扶持,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关于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由于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而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居住或者使用的建筑应考虑到它对人的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影响。
对称:庄严,肃穆,雄伟非对称:自由,轻巧,活泼建筑性格特征所表现的是建筑物的个性。
不光是由它的功能,地形,环境所决定的,还有时代(时代风格),民族或地区(民族或地区风格),作者(个人风格)共同给与。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著名建筑学家赫尔佐格所著,是一部探讨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赫尔佐格不仅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灵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赫尔佐格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功能和空间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追求外观的美感。
他认为,建筑的空间组合应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独特的外观。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赫尔佐格还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即功能”的观点,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是由其功能和空间需求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所不同,它强调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为了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表现。
通过这一观点,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需求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赫尔佐格还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是有机的,它应该是由各个空间元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赫尔佐格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在建筑设计领域有所突破,也会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思想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
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
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
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
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此起彼伏,在起、承、转、合中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也就随着时间的进程,在虚实相间的空间布局中流溢出来。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的美,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
这种围合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进行,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
在这种组群的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
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
相对于四合院的严谨、秩序的空间美,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呈现出来的又是另一种美。
建筑多由天井庭院式布局以适应江南多雨湿热的气候;住宅群相伴成街巷空间,实现物质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码头、桥梁组合成水岸空间,参差错落,繁而不乱。
水、桥、房融合成独特的江南建筑的空间美。
二、空间使用从物质技术来看空间使用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这在建筑中叫做功能。
自古以来,建筑的式样和类型各不相同,仔细考查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功能在其中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
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
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每个房间正是由于功能使用要求不同而保持着各自独特的形式,以使之区别于另一种房间。
例如居室不同于教室,阅览室不同于书库,生产车间不同于观众厅……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和不说自明的。
老子(道德经》。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
相反地,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
例如同一使用要求可以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说,功能对于空间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
建筑,既然是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又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的,因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建筑功能与社会的联系。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统治阶级手中,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用来满足统治阶级对它提出的功能要求。
以建筑类型来讲,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于是伴随着机器生产就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新型工业厂房。
特别是由于在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于是对建筑提出了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功能要求,正是在这些功能的驱使下,才相继出现了像原子能发电站、可容万人的体育馆、超高层建筑··一等许多新的建筑类型。
建筑中的功能因素所回答的正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而这种要求却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发展的因素。
联系到前面所分析的—建筑空间形式一定要适合于功能的要求,那么功能的发展和变化将意味着什么呢?不言而喻,就意味着新的要求与原有的空间形式之间必然要从相对的统一而逐渐发展成为冲突、对抗,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必将导致对于旧的空间形式的否定。
处于资本主义近代建筑前夜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就是以它那种古板、僵死的躯壳而严重地阻碍·束缚了建筑功能的发展,其结果不一可避免地在建筑领域中导致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尽管西方近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过分地夸大了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决定作用,但是它的出现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当时苏联的建筑界却没有正视这一点。
有些建筑由于功能的要求不适合采用对称的形式,和对称的形式一样,非对称的形式也可以产生另外一种气氛和艺术感染力。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说对称的形式易于造成庄严、肃穆、雄伟的气氛;那么非对称的形式则较有助于获得自由、轻巧、活泼的感受。
最明显的例子如我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就是以不对称的形式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个别建筑类型如纪念碑、凯旋门,其形式的决定主要不是取决于物质功能,而是取决于精神要求。
与上述的情况正相反,也有一些类型的建筑如仓库、堆站等,由于和人的关系不甚一密切,对于这一类建筑,它的形式则基本上取决于功能使用要求,而很少、甚至不考虑人的精神感受方而的要求。
除以上的建筑类型外,一般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而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建筑性格特征所表现的是建筑物的个性。
每一幢建筑由于功能性质不同,地形及环境条件不同,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思不同,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
除此以外,建筑形式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地区的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同一时代的建筑,不论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了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外,又都共同地体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由于是时代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时代风格。
同理,处于同一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不论它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外,又都共同地休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由于是民族或地区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民族或地区风格。
一幢建筑,从时间上讲它必然要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空间上讲它必然要处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地区,因而它必然同时兼有上述两重风格。
再进一步地说,除时代、民族和地区会分别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外,作者也会赋予作品以某种特征。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一书中所讲的“才性异区、文辞繁诡”,就是说明作家的不同创作个性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差异。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这种由作者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的称之为个人风格。
由此可见:单就风格来讲就可以把它分解成为三个侧而—时代的、民族或地区的和作者个人的。
建筑,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财富,总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它不仅要满足统治阶级识形态。
例如古代的埃及建筑,尽管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却都具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这正反映了占埃及极其神秘化的宗教组织形式和奴隶的最高统治者—法老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与埃及相比较,古希腊建筑则显得开朗、明快一些,这也是和当时希腊在自由民中所实行的相对民主的制度分不开的。
高直建筑所采用的细而高的比例、竖向线条的装饰和尖拱、尖塔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的则是人对于宗教神权的无限向往和崇拜。
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要求,而且它还必须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义。
三、空间与功能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
具体到建筑活动,正如前而已经分析过的,功能作为建筑的首要目的。
它的发展不仅带有自发性,而且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就成为最活跃的因素。
正是由于功能的要求和推动,才促进了工程结构的发展,全部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也雄辨地说明了这一点。
例如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因而就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在室内活动的可能性。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人们力求用各种方法扩大空间,正是在这种要求的推动下才相继地创造出拱形结构、弯窿结构,并用它来代替梁柱式结构,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室内空间,使数以千计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
近代建筑的发展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功能对于工程结构的推动作用。
在扩大空间方面协调统一性,这反映在外部形式必然符合于均衡、稳定的原则;各部分往往具有合理的形状和比例关系,各种构件的组合往往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和形式美的原则不相冲突的。
诚然,古典建筑的形式是美的,它的美正体现了上述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当时的材料和结构方法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把新的材料和结构包裹在旧的形式中去,这里必然会造成表里不一,而表里不一的东西还有什么内在的和谐统一性可言呢。
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传统形式的否定,这种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变革。
当然,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建筑实践活动,特别是意大利J建筑师奈尔维的许多创作,对于谋求新结构和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
除结构外,其它工程技术对于建筑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与结构、材料相比毕竟处+次要的地位,为节约篇幅这里就不作分析了。
两千多年以前,罗马伟大的建筑家维特鲁维斯在论述建筑时,就曾把“适用”列在建筑三要素之一。
嗣后各个历史时期,尽管所强调的侧重时有不同,但是谁都不能抹煞功能在建筑中所处的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又再一次强调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功能而来”的看法,正是这种观点的一种集中表现。
从那时起到现在,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有人不时地批评、指责现代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存在的片面性,甚至公然宜布“现代建筑已经死亡”,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形式由功能而来”这句名言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