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合集下载

《完美教室》的读后感

《完美教室》的读后感

《完美教室》的读后感《完美教室》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完美教室》的读后感1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句话我最先在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封面上看到的,当时在读到这句话时,我似乎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暗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可能吗?学习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一项任务,为了迎合家长和老师,他们按部就班地在学习这条路上漫无目的地前行着,有的漫不经心,有的横冲直撞,有的甚至是停滞不前,沿途的玩具、游戏、电视、网络更是使他们时不时地迷失方向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应该是我们每位老师的心声。

拜读完雷夫老师的这本书后,我有所思,但在看完中国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完美教室》后,我有所悟,也许是自己后知后觉,也许是《完美教室》这本书更贴近我们,也许是这本书中更完整地诠释了如何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俞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就得先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些故事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三个最为可贵的学习习惯。

一、乐于倾听倾听是一种最美的姿势。

倾听是一种最美的德行。

倾听是一种最高的智慧。

这是上一堂关于倾听的课时,俞老师送给百合班的孩子们的一句话。

猛然想起这不就是我们第二册语文书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吗?原来学会倾听不是一篇翻篇的旧文,而是应该贯穿于我们教育教学始终,更是伴随我们终生的好习惯。

我想作为一名低年级老师,重要的不是看我们一节课完成了哪些教学任务,而是应该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专心倾听的表现。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只能维持几分钟甚至更少,他们对于倾听重要性的理解不可能像百合班的孩子们那样深刻、透彻,有思想,有见地,所以要让他们养成倾听的习惯就这时得先让他们会听,想听,爱听。

生动的语言,精妙的设计,形象的表演,适当的奖励这些一定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一群忠实的小听众。

二、勇于表达一堂课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如果只有老师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和孩子的端端正正,鸦雀无声,这应该是失败的课堂,因为这堂课没有能焕发生命的光彩,俞老师说:生命的光彩是:学生灵动的思维的展现与碰撞,学生深刻的思想流露与完善。

新教育读后感(精彩5篇)

新教育读后感(精彩5篇)

新教育读后感(精彩5篇)《新教育》读后感篇一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一书中提出要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指出“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惟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叶澜教授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文地理的教学价值,人文地理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有更丰富的认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学生并未对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类活动及社会现象形成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上学期听了“城市化”一节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及城市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对这节课主要教学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在“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先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接着提问:“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会迁移到郊区去?”“因为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较差,交通拥挤,房价太高等造成的”“还因为郊区环境好”,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强调郊区化的表现。

然后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城市化”教学。

在“城市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用景观图片的方式罗列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为身边的城市问题献计献策”,学生提出一些诸如“少扔垃圾多种树”“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对策。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3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3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12021年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现结合我校实际,浅谈如下感受:一、什么才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

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有效的教学框架才是实现理想课堂的基础现今我们所学习的新教育理念,不正好就提倡要做好有效教学框架吗?因此,结合我校理想课堂五步三会新课堂模式教学,决定从以下六步开始实施:1.深刻解读教材。

一般情况下,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当然也不能否认教材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再创造,确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材的解读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多查相关材料,多角度研究教材。

2.确定教学目标。

就一堂具体的课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而且也应该清晰地界定。

对于新课程理论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已不陌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虽然三维目标已熟记于心,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候把握得不到位,三维的课程目标就是一个整体性、统一性。

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中将目标分为基础性、阶梯性目标、核心目标和附属性、延伸性目标。

《理想》读后感 15篇

《理想》读后感 15篇

《理想》读后感 15篇《理想》读后感1《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

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

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

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

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

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

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

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

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

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

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徐金国)

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徐金国)

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徐金国)理想的课堂一直是我们的追求。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又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最近,读朱永新教授的《中国新教育》(卷八),朱老师从一位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课堂满意度竟然不到50%的残酷现实,引发了自身对理想课堂的追问与探索。

由此,朱老师提出了他关于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的思考。

现简述如下: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一是课堂的参与度。

理想的课堂应该努力追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深度参与。

学生参与度越高,参与得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高。

二是课堂的亲和度。

“情不通则理不得”。

理想的课堂一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的思想交流的课堂。

三是课堂的自由度。

理想的课堂一定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

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太多的课堂犹如战场,强调的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要求学生不得交头接耳、不得随便讲话。

这样的课堂少了学习的轻松,少了合作的欢声笑语,少了对话交流的诙谐幽默。

四是理想课堂的整合度。

理想的课堂切忌做过度的繁琐的分析,把原本完整的一个整体肢解得鸡零狗碎。

相反,理想的课堂更强调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五是理想课堂的练习度。

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稳步推进;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水到渠成。

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地去练习、去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多重活动中学习,在多元互动中学习。

六是理想课堂的延展度。

理想的课堂一定能够在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展,从课堂不断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足够的空间。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和构建一种理想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到杜威的“五步设计”教学法,再到我们经常提及的洋思、杜郎口等等诸多的课堂教学模式。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阅读笔记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阅读笔记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阅读笔记我们在教学前,应该设法做到:一、课前明确清晰的目标,及课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识是感受性质的,教师的心中也要能够获得清晰的描述;二、依据掌握的其他信息,制定出课堂要教学策略,尽可能在课堂上及课下进行检测,用检测出的结果来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三、形成一种反思习惯,要持续追问,为什么我的估算正确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课堂反馈?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藏戏》,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2.感受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涵的艺术魅力;3.体会有详有略的写法。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借助课本上标注的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边读边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根据关键词和关键句,紧扣主要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接着,朗读品味,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藏戏的形成;读中悟写,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聚焦有详有略的写法;作业,搜集更多与戏曲有关的图文资料。

在反思时,首先看是否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再看学生的难点有没有突破,是否针对难点搭建合理的支架。

通过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但在说明详略的好处时,学生仍有疑惑,如果能播放一些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好很多。

课后反思,也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实反思更好的是直接在上面用红笔做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板块及清单任何一处成败做批注。

课后反思,既可以由教者做出,也可以有参与本单元的其他老师及观摩者做出。

无论哪一种课后反思,是为了让教师的目光更敏锐,更能够发现问题,提高效率,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希波克拉底。

教育新理念:理想课堂三境界

教育新理念:理想课堂三境界

教育新理念:理想课堂三境界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成为不少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一堂理想的课堂三重境界,能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理想课堂三境界即: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也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事实上,自古至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缺乏一个公认的课堂结构,一个可以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结构。

正是因为这一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在课堂评议时,参与者往往自说自话,用不同的词典解释同一堂课,最终无法通过有效的对话,达成共识。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

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

1.品味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所在课堂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艺术、教学艺术、教学情感等都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趣、思维状态、学习效果等都在课堂中展示。

因此,研究课堂、聚焦课堂、品味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2.课堂教学,学校要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机制是管理的保障。

要真正实现有效管理、有效教学、学校持续发展,没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机制是难以实现的,即使有也不会持久性的。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通用5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通用5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不期待我们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干国祥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理想课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

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

干老师他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怎样构建我们的理想课堂?一、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而不只是教师呼风唤雨的场地;理想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线路;理想课堂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只有挑战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理想课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而言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教师的三种境界心得体会

教师的三种境界心得体会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启迪智慧之光的园丁。

在我看来,教师的职业成长可以划分为三种境界,即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塑造者、生命的启迪者。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三种境界的深刻体会。

一、知识的传授者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在这一境界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精通所教学科,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在这一境界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知识传授者。

二、心灵的塑造者当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们的心灵。

在这一境界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塑造。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这一境界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成为一名心灵塑造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三、生命的启迪者在教育的最高境界中,教师是生命的启迪者。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理想的课堂什么样?怎样的课堂才有效?学生懵懵懂懂,启而不发怎么办?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干国祥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一、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究竟为哪三重?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这可以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干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知识——真理”,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即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堂,要求课堂。

这和目前很多有识的教育专家、学者呼吁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施生命化教育应该是相通的。

二.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从课程整体出发来确定,有效教学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及教材解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教学反思。

明确合理教学的三类目标: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整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明确,不含糊。

有效教学的三类目标不同于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而是将三维目标整合于具体的操作程序上。

A类目标指的是基础性、阶梯性目标。

是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比如,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认读生字,读通课堂、标自然段序号等,就属于此类目标。

B类目标指的是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本单元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

狠心目标要求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进行教学,不用大量时间教学的一律不得列为核心目标。

C类目标是指副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思想情感价值观多属于此类目标,扩展阅读也属于此类目标。

2不从零开始的课堂教学:定向预习,是新课程有效教学中的一个特色。

预习,曾经是一项很常态的教学策略。

新教育说预习是一特色,其实是指的“预习定向”。

每一次新课学习之前,都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具体的可操作和检测的学生自由学习内容。

新课标背景下三个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反思心得

新课标背景下三个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反思心得

新课标背景下三个课堂建设的经验与反思心得“三个课堂”, 就是从“学”到“习”的过程, 是学生核心素养炼成的动态过程。

“站好讲台”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话, 老师们最多进行的是“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根本, 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也是学生学业的基础。

这个课堂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审定的, 具有多种功能。

以语文教材为例, 首先是开智功能, 主要是培养语文能力, 传授知识,积累材料。

我们现在能背诵的诗词文章, 绝大部分都来自语文教材, 其内容浸润心灵终身受益。

其二是育德功能, 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理想情操、道德伦理教育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先进优秀的文化, 树立正确的三观, 符合24字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是审美功能, 即丰富学生审美的感性认识, 构建审美意识, 培养审美能力。

第四是习法功能, 即授之以渔, 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由此看出, “第一课堂”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责任田, 只有耕耘好这块田地, 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老师, 也才有余力去深耕校本课程这块田地。

关于开设“第二课堂”, 我深有体会, 并且也在身体力行。

比如执教中, 发现我所在学校高中生的阅读面非常狭窄, 很多学生的读物只有语文课本, 严重影响综合素质, 也难以适应新高考。

于是, 我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深入调查, 广泛征求意见, 借鉴经验, 编写了《中外名家名作》这本校本教材, 并在我带的班级试用。

学校也非常重视, 将校本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保证了课时。

我在试用的过程中, 首先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 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拓展, 效果显著。

我现在任教的学校, 地处西安高新区, 这是一块教育的高地,设施一流, 生源质量相对较好, 校内外资源较丰富, 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具有非常好的条件和基础。

因为是新学校, 去年九月份开学, 我们把突破口定为社团先行。

经过调查摸底师资, 确定了8个特色社团, 所有学生必须选择一个参加。

教师的三重境界心得体会

教师的三重境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我不断探索、实践,逐渐领悟到了教师职业的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是我对教育事业理解的深化。

第一重境界:教书育人,夯实基础初入教师行业时,我处于第一重境界。

那时的我,将教学视为一项基本技能,致力于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在这个阶段,我注重备课、授课,力求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这个境界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格的塑造。

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成绩,还包括品德、情感、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

第二重境界:创新教育,激发潜能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我逐渐进入了第二重境界。

在这个阶段,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创新教育。

我开始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我意识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境界中,我学会了如何打破常规,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如何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我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拥有无限可能。

第三重境界:灵魂塑造,传承文明在经历了前两个境界之后,我逐渐迈向了第三重境界。

在这个阶段,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关乎灵魂的事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在这个境界中,我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他们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担当。

我通过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读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教师读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教师读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教师读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教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记得我刚来咱们学校的时候,就接触了新教育。

孔老师是我的导师,她经常看书,也带领学生看书。

从老师们的口中得知,新教育有一种课叫“整本书阅读”。

和王瑜老师一个办公室,她的晨诵每天都会吸引学生大声朗读。

从王老师那里,我明白了晨诵还可以那样多姿多彩,新教育果然与众不同。

学校里要求每个学期最少15篇博客,我才知道新教育还要有写作、有反思。

虽然觉得新鲜,但是我始终不明白新教育的真谛。

本学期一开学,桑主任叫我去办公室,跟我说要成立新教育实验班级,问我能不能去做。

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怕把事情干不好。

但是,这次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我想尝试,想弄明白我心中的困惑。

当我答应下来之后,桑主任给了我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从这本书里,我对新教育终于有了自己的较全面的理解。

在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对新教育的认识以及做法。

首先,新教育不是完全凭空出来的新鲜花样,它是继承了我们民族先进教育思想基础上的发展、跨越。

新教育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是有科学依据的。

古人吟诗,是有感而发。

我们的“晨诵”也能够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早晨读书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能够唤醒一个学生的一天,也能够唤醒一个老师的一天。

在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诗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诵读的快乐和记忆的增强。

“午读”时间就是我们安安静静享受书中世界的时间。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厚积而薄发”大抵是激励我们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吧。

“暮省”应该与孔子的“日三省吾身”的做法相一致。

梦想课程心得体会

梦想课程心得体会

梦想课程心得体会篇一:学习梦想课程心得体会学习体会学习梦想课程心得体会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敲响了结尾的钟声。

对于这几天的培训课程,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

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有趣的游戏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精彩的培训是我参加过所有培训中感受最深一次。

主要心得有以下几点:一.让我认识梦想课程三大理念: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二.梦想课程设计步骤:1课前准备2热身导入3目标说明,(简短可操作,也就是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去学什么?去哪里?为什么去?)4展示分享,(公平激励)5评价总结(多元性评价语言)三.梦想课程中的四个游戏明白教育的哲理。

每个游戏,老师之宣布游戏规则,然后小组交流方案,汇报展示,交流成果。

老师控制好时间与秩序。

让学生尽可能交流。

这充分体现信任比帮助更重要.游戏一四名同学站成一排,老师表扬你觉得愉悦高兴,向前一步,老师批评一句,觉得生气不服气后退一步,游戏中老师表扬两名学生三次,该生前进三步,被批评两名学生,一个后退三步,一个不动。

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动?就这样你批吧。

破罐子破摔。

一个不服气无奈表情往后退。

另两学生乐滋滋表情向前进。

是我真切看到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恰如其分的表扬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存在同一通体中,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掩饰。

例如冷静有时缺乏热情,爱出风头,却又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一面。

需要老师打破常规,跳出固定思维模式细心观察。

全面了解学生,去发现学生优点加以肯定。

游戏二:规则同组每两个人交换不同牌子手机,在三秒内把对方手机设置成震动状态。

结果有几人达到结果。

这是执教老师让成功者交流经验。

并让不成功者谈原因。

其中一名老师说别人手机设置密码,打不开。

梦想课老师笑了没说话看着大家,好像等待什么.这时有人说无论什么牌子手机,只要按住音量键一直到底就是震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

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

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

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

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

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

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

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2、找准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标——“教什么”和“怎么教”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怎么教”,而忘了这个问题是服务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又是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值得教,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成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在本书所介绍的案例中,我时时为干国祥老师的文本解读之功所折服。

特别是对《游园不值》一诗,以《寻隐者不遇》为引子,道出鉴赏古诗的密码——屐齿、柴扉、小扣,引经据典地联系相关联的诗文典故,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诗意,尔后再引导学生一同寻找诗中的文眼——“关”字的妙用,最后带领学生悟诗之主旨,明现代之隐喻。

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对诗文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剖析,又何以将简简单单的28个字上得如此丰满而精彩?
3、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采取的特殊处理,则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大特色。

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针对教师自身的预习,那么定向预习则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

只有两者的扎实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第二、第三重境界。

新教育预习的设计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读文识字的简单操作,是在确定三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全面、立体的预习单。

它的目标是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因此,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对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训练有素——行为上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新教育所倡导的“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学习的一般流程一节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方案,尝试解决。

从定向预习的布置、运用、检测、评估,到课堂小组研讨的分工、主持、效度评估,课堂对话的聆听与应对以及做笔记,课堂练习的时间、准确度、评估,尤其是课堂上思维渐进过程、到课外独立完成某些延伸作业,新教育无不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在《景阳冈》对武松的是怎样一个人的解读中,批注方法的指导尤为突出。

)所以,“训练有素”四个字在有效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探索知识的神奇旅程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学科,以及更为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

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

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和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

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而这片领域或许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

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个性鲜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将《论语》中“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以及《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些抽象的概念浅显地还原在王冕的个性中……
6、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干老师看来,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深刻的修炼。

干老师所理解的课堂终极目标需要实现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课堂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他还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以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课堂以及课程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产生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文本间了共鸣,实现真正的对话。

我肤浅地理解为教育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应该更过地关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长。

课堂上,他能让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让课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

他与学生的对话是那么天然去雕琢,又处处牵引学生走向更高。

这种牵引,没有丝毫痕迹,似乎学生的领悟本来就在那里,毫不费工夫,自然天成。

始终关注学生是他课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战,他的现场性与对话能力,均与始终关注学生密切相关。

他能够审视整个课堂,迅速地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随时做出反应与调整。

他是将课堂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的观点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人。

而且这种关注始终紧密结合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 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

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

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
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

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

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教育之路,对照《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去练习属于自己的教育舞步。

即便过程艰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在那朵花里或许有笨拙的模仿、或许有不成熟的实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努力去经历、去实践我终归会收获那朵属于自己的花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