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
如何理性看待当下经济形势
如何理性看待当下经济形势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并不稳定。
尤其是在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了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看待当下经济形势?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理性看待本国经济状况首先,了解和理解本国经济的基础状况是很重要的。
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可能会因为政策、消费和购买力的变化等原因而有所波动。
当我们面对当前的不稳定经济形势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
例如,在中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升级,人口流动性增强,增加了城市的购买力,有实力的城市开启了消费“逆周期”调节市场力量。
此外,在政府加大产业投资等政策的推动下,实体经济将得到提升。
所以,尽管当前营商环境变得更具挑战性,但中国仍能保持增长,而且有行业增长仍有望实现。
二、理性看待全球经济状况在理性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相信了解一-二线城市的朋友会觉得,真正有实力的城市不仅拥有更好的营商环境——许多国外企业都在这些城市设有总部,这也使得全球经济发展不仅仅受到本国政策的影响。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大幅削减, 大家预想这很有可能会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但是你发现2021年全球部分经济开始复苏了,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进入到了超极赢家的行列,例如东南亚地区诸如菲律宾、印度、泰国等等的国家。
而至于是否会出现经济萧条的情况,即使有,它们也不会因此减缓脚步。
因此,我们不能陷入恐慌或过度解读政策的误导影响。
三、长远视角其实,我们应该抛开眼前的困扰,看到未来经济可能的发展趋势。
过分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损失会导致我们忽略整体的长远利益。
作为公民,我们必须为经济未来发展,而不是简单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努力。
不是每个胜利都会短命,还是以长远利益为重,对未来趋势拥有正确的理解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
四、优化资源配置秩序最后,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我们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秩序。
以科学和发展的视角理性看待中国印染业的发展现状(待续)
30.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前景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
二是外部世界。
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变化之一,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消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
中国正在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在世界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相对实力稳步上升,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稳步上升的重要基础。
理性看待中国GDP
理性看待中国GDP摘要:gdp目前是世界上公认的用来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近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201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众多的赞扬声中,我们应该看到gdp 在反映就业情况、资源环境、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国的gdp。
关键词:gdp;就业;资源环境;社会福利众所周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gdp的积极效应表现在诸多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指引下,gdp的高速增长,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和丰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但是,gdp也是一个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标。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gdp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gdp不能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问题以及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
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从而给人一种并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像。
gdp总量与人均gdp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迅猛,以年均10%左右速度增长。
2005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二季度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世界第二这个看似让人兴奋的位置,我们应当冷静看待。
在gdp总量的光环之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我国的人均gdp 低下的状况。
如果说gdp总量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那么人均gdp则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民生问题。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与势的参考文献
文献1:《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1. 该文献主要从历史角度展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当下的经济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章以客观的态度描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提出了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2. 作者通过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文章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转型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了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 文章的结论部分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等。
文献2:《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1. 该文献主要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国际视角探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
文章以丰富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2. 作者通过对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文章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也提出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 文章的结论部分对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定位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还提出了推动我国经济走向国际一流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文献3:《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与展望》1. 该文献主要从政策角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建议,着重探讨了政府在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文章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经济结构调整、财税改革等方面。
2. 作者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前瞻性研究,针对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文章强调了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也提及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 文章的结论部分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关于政府职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该文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理论支撑和参考方向。
以上文献为作者提供了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论文资料)
大国关系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反映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能力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的外在能力的能力总合。
二是外部世界。
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状况。
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变的情况下,国际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其国际地位的高低。
两极格局或多极格局、战争或和平等不同的国际环境,都可以使国家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
外部联系即一国与国际体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所谓性质是指一国的基本国策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其对外政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所谓程度是指该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与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的程度,以及对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乃至国际体系发挥影响的程度。
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新格局新位置谁在继续领跑?美国——虽瘦仍然很大的“骆驼”。
美国虽然既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又在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但是他依然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首先经济总量最大,并且占据大的份额;其次,其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和先进,代表了新的经济方向和趋势;再次,其国际地位依然稳固。
如何看待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仍然存在的问题
• 就经济总量而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 济体,本来只是个时间问题,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的地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中国30年 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果,但是,我们对这样的一 个结果不宜过度地解读和夸大其意义,特别是, 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说中国经济崩 溃或者迟早取代美国,我们现在都能理性对待, 这是中国的成熟和自信。相对于世界第二位的 结果,我们似乎更应该去解读中国经济本身面 临的各种问题:
对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你怎么看?
如何理解“老二说”?
一,从宏观来说,中国整体实力增强了,在
世界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这是好的方面; 二,从微观来说,总体的提高不代表人均的 改善,比如人均收入依然没有改善,甚至有拉 大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拉大, 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等等。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 来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任重而道远。
如何看待中国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之我见
论文制作: 幻灯片讲解: Ppt制作人:
导言:2010年中国开始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壮观增长,201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万亿人 民币,根据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6.5886,折合 为6.0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400美元,超 过日本5.5万亿美元,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之 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必然性及意义 • 一.必然性 • 经过这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人 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卫生, 教育事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可以用“飞速”形容,可以 说,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才真正的站起来了。 • 经过这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大步踏上了时代前进 的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充满勃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 重大贡献了 的中华民族从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发展当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 领导集体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 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 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我们 无法否认,中国能有今天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因 此,我们更不能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没有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理性看待中国GDP世界第二
15,046.45 陕西
山西 12,153.03
河南
7,521.85
湖南 22,990.35
21,688 21,522 201 19,480.46
13,059.69
江苏 广东 内蒙 山东 辽宁 福建 吉林 河北 重庆
44,097 41,166 40,282 35,894 35,239 33,840 26,595 24,581 22,920
4,277.05 1,081.27 1,654.21 14,151.28
7,655.18 10,062.82
7,759.16 441.36
6,169.75 3,387.56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
从越来越大的南北东西的贫富差距和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房价的不断飙 升,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表 明了GDP增加并不意味着社会更和谐 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GDP的核算方法就有不足的地方。
1.多次计量。比如,轮胎出厂时会计入GDP,组装到汽车上也会被记入一次,卖给消费者是又 被计入一次,最后作为废品处理时也有可能再被计入一次。一个轮胎其实没有发生多大变 化,但却对GDP做了四次贡献。
2. GDP只计算收入的,但不计算损失的。比如08年汶川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但作为GDP,会计算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救灾物资、款项的投入,这么算下来,因为地 震,GDP反而增长了。
度新低。
• 1.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
内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 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产品流动法。
GDP = C + I + G +(X-M) 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企业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 X-M表示净出口(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 2.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 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 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 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 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还有其他方 法,这里只讲两种)
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2
三、现代文阅读必考题(4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郑永年中国的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外界的看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一种机会,二是将之看成是一种威胁。
表现在政策层面,前者主张要积极参与中国的发展,后者则鼓吹要拖延、遏止和围堵中国的发展。
国际社会怎么看中国,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本身如何理性地看待本身的崛起。
如果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崛起,不仅内部的持续发展会出现问题,而且对中国的外交也会产生不应当有的影响。
中国的确正在崛起。
但现实地说,中国的崛起只是经济上的崛起,而经济上的崛起也只是一种数字计算而已。
中国向外国政界解释中国是和平崛起时,总是喜欢用乘法和除法,告诫人们不要光从数字来看中国经济的崛起。
高速经济发展已经带来了无穷的社会经济问题。
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社会分化等等现象,都变得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经济崛起并没有带来军事上的崛起。
经济现代化尽管为军事现代化造就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的军事发展不仅受外在国际环境的制约,而且更受中国本身的国际战略的制约。
如果经济上的崛起造就直接的军事上的崛起,那么就可能会步一些老帝国主义国家的后尘。
实际上,中国是否会把经济能力转化成为军事能力,也是国际社会所担心的主要问题。
如果军事崛起必须避免,那么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呢?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
经济的崛起既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更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
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
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了。
尽管有人在提倡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经典,但这和整体社会的变迁又是多么的不协调。
没有人会相信,这类努力能够真正维持传统文化,更不用说是复兴了。
在一定的程度上说,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文明了。
政治上的崛起也尚未实现。
这2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变革适应和容纳了社会经济的变迁。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探讨我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内涵1. 文化差异:我国式现代化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精神的再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制度建设:我国式现代化强调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同时注重制度的实效性和适应性,将西方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坚持制度自信,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3. 经济发展:我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上注重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我国式现代化还注重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4. 社会建设:我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建设上注重人民福祉,强调社会公平、公正和团结稳定,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我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1. 文化冲突:在推动我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一个重要命题。
我国式现代化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自身文化的优势,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2. 制度改革:我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民主化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司法独立等问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化制度体系。
3. 经济转型:我国式现代化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克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结构的矛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社会治理:我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治理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解决人民裙众普遍关注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理性乐观的看待国家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理性乐观的看待国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强大则民之强大,但是现在的我们根基还不牢固,还需要我们的努力,不前进那就后退咯!从国防力量上看,20 世纪前半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军事上的弱势就没有国家发展的道路可言。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防力量的保护,没有保护的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崛起,军事上的优势可以保护我们的民生安全、国家的发展。
文化也是一种可以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文化很重要,它是国家灵魂的一种表现,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文化的前进,人们的生活需要文化的点缀。
现年代的政治发展只是一个开始,政治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国家的发展需要政治上的强大的后盾,政治上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国家的发展只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东边强西边弱,很大部分经济发展都是在东边,贫富悬殊也随之增大,社会财富的不均匀也增加了社会的矛盾。
高速经济发展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社会分化等现象都是越来越严重。
大量的外汇储备也是一个隐患,通货膨胀随着而来,大量的商品流出让我们的钱变多,但商品变少,物价随着高涨。
热钱流入房地产也有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房价的高企使百姓难以接受,有钱的人就有几套房,没钱的人就忍受着高房租的日子生活,国家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房地产价格。
但是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居民财富的增加,商品的多种多样可以让人们又多种选择,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社会保障系统也不断的加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农民退休,农民也可以拿到养老金。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民生工程的不断加大解决了一些社会矛盾,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经济的支持和政府的大力落实是关键,这是国家发展的进步。
还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样可以带来市场的的完整性,有利国家发展等等。
正确看待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作文
正确看待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近二十年:发展之路的深度解读》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国家崛起的壮丽史诗,也是一幅人民生活改善的生动画卷。
如何认识国情的新变化
如何认识国情的新变化立足国情,理性看待我国发展的现实基础.我国的国情60多年来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三。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
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为1479万,减贫成效卓著。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5亿左右,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1104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
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9年达到68477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约1104倍。
粮食产量增长4.69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69倍,达到53082万吨;2008年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多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由1949年的16万吨增长到5.678亿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长到2405万吨。
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三十年来世界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举不胜举。
中国的发展是个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旧的问题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过程。
中国目前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应当说,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正确认识和对待矛盾和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
然而,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
不论什么事情,先讲问题和不利一面,对成绩忽略不计,以为这样就是“客观公正”,而讲成绩似有“歌功颂德”之嫌。
如果不能在大好形势下挑出毛病,似乎就不够“客观”。
比如,对我国发展形势不能说“大好”,一些专家学者看阴暗面多,看积极面少。
二是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
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个过程,企望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
这在对待收入分配差距、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三是洋教条盛行。
热衷于炒作西方学术界的新名词、新概念。
总是把西方的那一套标准、尺度、模式等套用到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凡不合乎西方的标准、尺度、模式,就认为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比如一说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一谈收入差距必然要套用基尼系数;一说社会稳定就寄希望于中产阶级的扩大;一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惟一基础;一讲政府作用就主张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体会与感悟
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体会与感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应该客观分析,理性判断。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和趋势。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大国之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互动日益频繁,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规模大幅增加。
这些积极的变化和趋势表明,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依然较高,但增速在逐渐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任务繁重。
中国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贫富分化现象加剧,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增加,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挑战和困难提醒我们,在全球化和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中国也面临着不少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境,需要做好准备和规划。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体会与感悟,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拥有上万年文明史的大国,任何发展战略和政策都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
要坚持创新驱动,走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发展道路。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
要坚持改革开放,走开放包容和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绿色低碳和生态环保的发展道路。
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理性看待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四大挑战
的发达经济体潜在增长水平下滑的情况。以日本 为例 ,1 9 5 6 - 1 9 7 3 年,G D 眸 均增长率高达9 . 3 %,
而1 9 7 4 , , - 1 9 9 1 年实际经济增 长率下滑至4 . 3 %,较
压缩 ,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也就会动摇。
挑 战 之 二 :产业 结 构 的调 整
近年来 , 我 国进入 了产业加快升级的新阶段,
都是7 . 7 %,今年前三季度为7 . 4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经济一方面已从 “ 高速增长”阶段进人 “ 中
尽管 目 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 但工业占G D P 比重的峰值已出现 。2 0 世纪8 O 年代以来,我 国工
内外多种 因素 的制约 ,一是世 界经济格局深度 调整 ,拓展 出口空间的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 机后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 ,主要经济
以说 ,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比 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 ,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 资源丰度优势,人 口众多 、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
我 国的基本 国情 。对这 一 问题 ,一 方面要 正确 认
构转变的双重作用下 ,工业 比重持续下降,2 01 3 年以来第三产业 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一方面意味
的两位数增长 回落至当前7 . 5 %左右 的增速 ,但
这一增速仍 要好 于包括美 国、欧洲 、 日 本在 内
着我国正在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 另一方面,表明传统产业的收缩有所加快 ,一些
体复苏态势不平衡 ,我 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依然十分 复杂 ,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
理性看待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急速发展
理性看待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急速发展【摘要】对待新事物要敞开心扉,当时代更新时,艺术也随之更新。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艺术对这种变化的形式不作出反应和调整的话,也必将被淘汰。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艺术家感性与理性和谐的过程,理性的看待中国现当代的发展,既不冒进也不保守。
【关键词】理性;中国现当代艺术;美术史脉络;发展演变当时代更新时,艺术也随之更新,当艺术更新时,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
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
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
艺术的前进,并不是人们在当时就能发觉的,因为,它不仅揭示当今世界的真理还揭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超越人们的常识。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不能在当下立马理解艺术。
有时,甚至会把它的“前进”当做倒退。
人们面对新的事物,而又对它不甚了解时便会觉得气恼,甚至排斥。
人是活在秩序下的动物,一旦有什么打破常规,便会让人们觉得不安。
但是,我们也需要新一代的大师。
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认识到这个问题。
他预见到生活环境将变化得越来越快,一切领域都将会有剧烈调整。
艺术将必须与它们保持一致来表达“我们新情感的内在美”。
三百年前,托马斯.布朗爵士写下“世界的巨大转变已经形成”而贡布里希则直接声称“假如艺术不能发展,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事情的话,那种彻底的孤独感将会盛行”。
在19世纪之前,法国的官方沙龙将“神话题材”列为“最高尚的题材”。
回望中国五四以后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最繁荣的“题材”便是描绘事物,即讲究把一件事物“画的像”。
“画得像”是容易建立起规则的最简单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用肉眼来做出评价。
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时期,中国最优秀的画家是那些被官方承认的人,他们的绘画记录时代变迁,例如,红军过草地这样的历史题材被列为“最高尚的题材”。
西方到了19世纪,对社会和统治者那种旧的信念在经受19世纪多次革命冲击后,也分崩离析。
如何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本
章
概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情的变与
要
不变,是党在新形势下继续加强
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实践依据和逻
辑起点,也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把
“钥匙”。
时事报告
三大历史性转变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民族独立 人民当家做主
新民主主义 革命
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
计划经济体制、 封闭半封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全方位开放
时事报告
(一)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二)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四)“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差距依旧突出 (五)就业问题压力巨大 (六)人口老龄化成为潜在的巨大挑战 (七)资源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时事报告
三、党情的变与不变
时事报告
存在的问题
一些党员、干部
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 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一些党组织 一些领导班子 一些基层党组织 有些领导干部
有些领导干部 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
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 ,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
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 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 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
要
履行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
命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加
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时事报告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新中国成立60 年来,我们党在执 政兴国的全部工作 中,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 大幅跃升
人民生活 明显改善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看待中国发展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看待中国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但也有一些人蹙眉疑虑。
笔者认为,怎样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前景,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的方法,从全局和长远来看。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是一部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史。
中国积淀了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道德观念,也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和殖民压迫。
但是,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逐渐得到发扬光大,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也从未停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曾经历过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要看待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在不断尝试和发展的过程中走出来的,任何过度乐观或悲观的观点都是片面而错误的。
其次,在承认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进程,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公等问题也愈加突出。
而且,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进步正在快速改变世界格局,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要看待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看问题的方法,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再次,要看待中国的发展,必须既注重眼前利益,又着眼长远福祉。
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交织和影响。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和利益的整体性,才能推动中国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
同时,也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最后,要看待中国的发展,必须认识到亲历者见石,局者迷、观者清的道理。
很多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但最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和判断的是那些深入了解和参与中国发展的人。
因此,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深入到积极参与到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去,将自己的思想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如何看待中国现在的趋势
如何看待中国现在的趋势中国现在的趋势备受全球关注,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对世界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理性看待中国现在的趋势至关重要。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其次,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备受瞩目。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急剧的变革和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教育水平的提高,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凸显等都是中国社会趋势的重要方面。
同时,社会治安的改善、医疗保障的完善以及文化产业的兴起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中国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再者,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体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反腐败力度,推动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管理等一系列举措都在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也在推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努力实现政治制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这些举措都预示着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前进的。
总的来说,中国现在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结构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努力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
对于中国现在的趋势,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既要看到中国发展的积极一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文明现代化的国家,正以其自身的发展,坚定地融入世界,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审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辨世界格局的变动趋势,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中国的发展依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问题一体。
中国的确正在崛起。
现实地说,中国的崛起只是单方面的,即经济上的崛起,而经济上的崛起也只是一种数字计算而已。
高速经济发展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能源短缺、环境化、社会分化等现象都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再者,中国的经济崛起并没有带来军事上的崛起。
经济现代化尽管为军事现代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的军事发展不仅受外在国际环境的制约,而且更受中国本身的国际战略的制约。
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是要避免军事上的崛起。
如果经济上的崛起造就直接的军事上的崛起,那么中国就可能会步一些老帝国主义国家的后尘,如二战之前和期间的日本和德国。
实际上,中国是否会把经济能力转化成为军事能力,也是国际社会所担心的主要问题。
如果军事崛起必须避免,那么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呢?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
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
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
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了。
尽管有人在提倡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经典,但这和整体社会的变迁又是多么不协调。
没有人会相信这类努力能够真正维持传统文化,更不用说是复兴了。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文明。
政治上的崛起也尚未实现。
这2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变革适应和容纳了社会与经济的变迁。
尽管这种政治模式经常为西方国家所批评,但它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政治上的崛起。
尽管中国已经确定民主和法治为改革的目标,但政治体制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实现这些目标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但政治上的治理模式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如何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并且在平稳中取得成功,是个巨大无比的困难。
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单方面的崛起不仅较之目前世界的诸多强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而且较之中国本身的传统也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很多人把中国目前的崛起视为复兴,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过数次真正的崛起,包括在秦汉时代、隋唐时代、明清时代的崛起。
在那几次崛起期间,中国不仅是经济上的崛起,而且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
在当时,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文化艺术和政治上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包括亚洲和欧洲。
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在今天的亚洲国家仍然处处可见。
当代人们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就是中国历史上全方位崛起的最好见证。
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中国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总体经济规模在世界上占更大分量,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加大。
但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指标,因此,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没有太多值得庆幸的,中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科技、综合国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真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任重道远。
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当前的增长依然很快,但是质量不高,产能过剩、污染等问题使经济增长的代价很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在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他说,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真正强大应走出
GDP幻觉。
中国的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国际社会怎么看中国,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本身如何理性地看待本身的崛起。
如果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崛起,不仅内部的持续发展会出现问题,而且对中国的外交也会产生不应当有的影响。
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代中国的发展,看到成绩,更看到问题;看到希望,更看到挑战;不可妄自尊大,但也无需妄自菲薄。
中国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中国需要努力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抓住时代机遇,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