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考试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八种高考要求的修辞及其作用

八种高考要求的修辞及其作用

八种高考要求的修辞及其作用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有时本体和比喻词可不出现。

3、构成比喻的条件。

(1)甲和已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不是比喻)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好像”表示猜测)4、比喻的种类:比喻、暗喻、借喻。

例:我和他之间已经隔着厚障壁。

(“厚障壁”比喻我和他之间遥远的距离)5、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2、种类: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3、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例: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用潮水的特点来描写人多)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泻千里。

(用流水“一泻千里”的特点来描写月光,月光本身不具有“泄”的特点)三、借代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方式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用“雷锋”来表达“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用“马褂”来代替“穿马褂的老爷”,用“西装”来代替“穿西装的老爷”)2、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借代和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可以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代称”,即直接把借体成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画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关心人们深入明白得,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明白,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专门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那个地点低唱,蟋蟀们在那个地点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事实上,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成效。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经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概,加强表达成效,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能够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能够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漂亮和宽广。

6、[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首先,咱们来说说比喻。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如说“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这里就把月亮比作了大圆盘,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月亮又大又圆的样子。

比喻的作用可不小,它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所描述的对象。

比如“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通过比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而且,比喻还能让平淡的文字变得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拟人也是一种很有趣的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像“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小鸟原本不会唱歌,但这里赋予了它人的行为,让整个场景都变得活泼起来。

拟人的作用在于能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比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风儿本来是没有情感和动作的,但用了拟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风的温柔。

排比就像是一列整齐的队伍,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让表达更有力量,同时也能让论述更有条理,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夸张则是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壮观。

夸张能够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对比也是常用的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通过对比,清晰地展现了虚心和骄傲带来的不同结果。

中考语文必备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必备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必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增加作文的文采和艺术性。

在中考中,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于语文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必备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加强表达的手法。

它能够使作文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如,可以用“他是一头勇猛的狮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具体、鲜明。

通过拟人,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文中的事物。

例如,“雨含着泪水轻轻地流淌”中的“雨含着泪水”就是一种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使其效果更加突出和生动。

它常用于幽默和夸张的表达中。

例如,“他吃了一整桌的菜”就是夸张的说法。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结构的句子并列在一起,来强调并增加语句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它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例如,“我爱你,如初见;我恨你,如晚安。

”中的排比手法使语句更加生动。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借问来表达的修辞手法,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这里的反问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幸福的意义。

六、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凸显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物,更加深入地思考。

比如,“春天像个大自然的画家,把万物装点得五彩斑斓”中的比较手法使描写春天更加生动。

七、夸充夸充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或隐喻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现象。

它能够增加作文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

例如,“她的眼睛像一个湖泊,清澈见底”中的夸充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

以上就是中考语文必备的一些修辞手法。

通过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当然,修辞手法并非万能,合适的修辞手法要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相结合,避免过度使用。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对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丰富语言表达、增强写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中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

一、比喻的应用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的联系,以便使对方更好地理解的修辞手法。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可以增强表达的形象力和感染力。

例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人的勇敢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他的勇敢如同一条炽热的火焰,燃烧着他的内心,驱使他奋勇向前。

”二、夸张的应用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的夸大或缩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夸张可以突出重点,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当我们要表达一个人非常漂亮时,可以使用夸张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她的美丽犹如百花盛开,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三、排比的应用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句中的平行结构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语言韵律感强。

例如,当我们要表达一个人行为连续不断时,可以使用排比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他忙碌地接听电话、查阅资料、写报告,一刻都不停歇。

”四、反问的应用反问是一种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以引起对方的思考的修辞手法。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反问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当我们要表达对某种不合理现象的批评时,可以使用反问来增强表达的效果:“难道我们能眼看着这种不公平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吗?”五、拟人的应用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思维、情感或行为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拟人可以增加情感色彩和形象感。

例如,当我们要描述风的特点时,可以使用拟人来增强表达的效果:“风婆婆轻轻拂过大地,为花朵送去了春的问候。

”六、夸张的应用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的夸大或缩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夸张可以突出重点,引起读者的注意。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一、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二、修辞方法答题格式1、形容:①应用了形容的修辞方法,将_____形容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下了+目标+特性/特征,表现了(谁,什么样的)(什么)情感/之情。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全新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全新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高考标准)。

①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②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③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⑤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⑥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⑦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常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经常有的考点,中考语文常有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频频、设问、反问。

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详细常有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分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

把 ____ 比作 ____ ,生动形象地写出 ____ (事物) ____ 的特色,表露出作者 ____ 的感情。

【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绚烂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作用剖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旺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旺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叹之情。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剖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色,惹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品化,将它写成和人同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将(事物)人品化,给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 (事物) ____ 的特点,表露出作者 ____ 的感情。

使读者感觉和蔼、形象【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剖析】:将桃树、杏树、梨树人品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明媚、桃李争春的喧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欢之情,使读者感觉和蔼、形象。

3.夸张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亮地勾勒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色、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减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能够突失事物的特色或增强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剖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寒冷。

4.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把内容密切关系、构造基真同样或相像、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摆列,用来表达邻近或有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辟、感情激烈,负气概贯穿、流利,使形式齐整,音节响亮。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XXX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XXX"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感化:使详细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练习及答案)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练习及答案)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练习及答案)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设问和反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

比喻是一种通过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法。

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容易深入理解,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三部分构成。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XXX《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除了通感,还有一些类似的修辞手法,如“晨钟云外湿”(XXX《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丰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这句话表达了听琴声时能够感受到志向高远、如山般巍峨和如流水般汩汩流动的情感。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高考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高考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高考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高考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中考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模板

中考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模板
❖答②:……突出地表现了她面对幸福 突然来临时的感觉,使她的陶醉感表 现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8.对偶
❖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的,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 意思的修辞方式。
❖ 例:(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 川词序》)
❖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 相衬的对偶形式。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6.反问句:是句式中的一种。表面上看, 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 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这类句式常和 “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 子当中。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如:
❖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 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 “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 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夸张:雨下得象天漏了一样,还没个停。 拟人:雨一直下着,连一口气都不喘! 比喻:雨象牛毛一样,细细的,还下个 不停。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 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 印象。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 声音都能听见。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一般性答题格式: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
用) 地体现了 (主要内容)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
读者(怎样)的感受。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 就是打比方。两种完全不 同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极其相似, 就可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 物,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比喻。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语文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语文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
语文六年级
1.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1 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的
含义。

比喻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1.2 拟人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给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行为和感受。

通过拟人手法,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让读者更能情感共鸣。

1.3 夸张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或情感的程度来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或效果。

夸张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引起读者的注意。

1.4 对比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手法可以使文本更加丰富多样,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

2. 答题技巧
2.1 仔细审题
在解答题目之前,应该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意。

可以划出关键词,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2 充分展开
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展开,不要给出简单的答案。

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用多样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回答更有深度。

2.3 举例说明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通过具体的例子,可以使回答更加具体、生动,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2.4 注意语法和拼写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这样可以使回答更加规范、清晰,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以上是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以及答题技巧的一些介绍,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中考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中考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一、中考考点: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8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别并理解其作用。

二、知识梳理: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

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比作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运用比喻能够在叙述或描写时更加生动形象;在议论时能够使比较复杂或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

)<1>明喻(甲像乙)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喻‚猫爪子印‛)非比喻句: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示比较)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表示推测揣度)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表示列举)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表示想象)2、拟人: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描写,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情态、思想感情。

作用:把事物人格化,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夸张一般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类。

作用:夸张有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等作用。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深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浅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3)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中学考试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中学考试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中考修辞解析一、比喻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1将表达的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3对事物进行比喻: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二、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1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修辞解析一、比喻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3对事物进行比喻: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二、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1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四、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种类:(1)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故意往多处说)(2)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

”(故意往时间短处说)(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五、对偶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

作用:使文章整齐匀称,有高度的概括性,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1)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3)串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假设)六、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分句排比“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2)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七、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1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2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设问与反问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九、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 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3.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十、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一、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臧克家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重庆美女潮男集中营 · 体验时尚,QQ 秀! ·大渝社区 有你更精彩 · 全民购物人人有折 · 在线收款我帮您! · 支付首选快捷支付【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