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氏族制度与早期国家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同时,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化为认识“私有制”和“阶级”的概念,后一概念理解起来相对困难,需要详细解读。

应用层面,要求学生学习使用二重证据法,初步培养史料互证意识,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学习、考察、认识历史。

总体来说,本课内容基本以浅层次的了解为主,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属于深层次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系统阐释了中国境内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灭亡的发展历程,内容跨越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贯穿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

本课的关键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结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共同展现了“中国”的形成过程。

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1.子目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子目主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点明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共分成5段。

第1段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共6句。

前3句介绍石器时代的分类由来与内涵,第4句总括总过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特点,列举代表性古人类。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

高一历史导学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重难点】重点:早期国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难点:从部落到国家的理解、分封制与总法制的关系【思维导图】【自主学习】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1)代表性遗址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__________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________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__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________。

思考点(教材P2)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1)新石器时代早期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________,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________”。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________。

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_和神庙。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________,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________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_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西周宗法分封制详解文本素材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西周宗法分封制详解文本素材 新人教版

西周宗法分封制详解说明: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是新课标的重点内容,在这里献上此篇小文章,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带来一点帮助!!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

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

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

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

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

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

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张军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

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

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一)从氏族到国家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

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

历史学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历史学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单元涵盖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原始社会至220年)。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

(1)政治: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初建和巩固,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2)经济: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后,历经秦、汉不断发展。

(3)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秦汉时期,文化专制逐渐加强;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点定位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3.早期国家的特征。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时代代表性遗址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________(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种植粟、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制作黑陶(“蛋壳陶”)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群时期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1)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第一颗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颗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徽州商帮----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 重土乐安,诚实守殷信商降族
宁波 商帮----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 ---- 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 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阶段
起止时间 代表性遗址 政治
经济 文化
三皇五帝 约公元前26世 纪——前22世纪
禅让制
夏 商 西周
约公元前2070 年——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 年——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 —前771年
二里头遗址 世袭制中央设有主管行政、 二里头
河南安阳殷墟 遗址
内外服制度 军事、司法、宗教的机构与职
阶段
起止时间 代表性遗址 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形 态
旧石器时代
早期
新石器时代
中期
晚期
300万——1万 年 1万——7千年
7千——5千年
5千——4千年
元谋人、北 渔猎、采集、 原始人群
京人
群居、用火
(晚期进入母系 氏族社会)
江西万年仙 人洞遗址
黄河: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河姆渡文化
黄河:龙山文化 长江:良渚文化 辽河:红山文化
请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主体是什么?
(封)
(国)
请思考:受封诸侯享有怎样的权利? (土地、人口、武装)
分封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分封规定:诸侯“一不朝,则削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灭其国”。
----《孟子.告子》
请思考:两则材料说明诸侯对周王承担怎样的义务? (随从作战、朝觐纳贡、效忠臣服)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利簋
拓片
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 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纣形势图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3.西周
(2)政治:①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
——

国 ,( 姬周 姓公 独) 《居兼 荀五制 子十天 三下 儒人, 效。立 篇七 》十
3.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大汶口文化
碳 化 稻
骨耜
河姆渡文化
一、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3.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良渚古城遗址地图
玉琮
良渚文化
玉 龙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黑 陶 ︵ 蛋 壳 陶 ︶
【课堂探究】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3.西周 (2)政治: 【拓展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血缘纽带(里) 宗法制
权利的 分配
政治制度方面 的表现
权利的 继承
维护的
维护的
工具 礼乐制 工具
◎礼乐制度示意图(举例)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使,而《史记·殷本纪》在 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农耕文明、农业文明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原始人群 旧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原始社会特征及其发展趋向—生产关系的角度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早中

早 中 晚 夏商周





劳动
时 代
成果共享




时 代 晚 期
贫富分化与不平等萌芽 部落与部落联盟形成 私有制、阶级分化、权贵阶层
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 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 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 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二、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一)、三皇五帝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尧----舜-----禹 3.特征趋向:“万邦”时代、规模较大、建筑、礼器、阶层分化==国 家的初始形态
原始社会发展到后期,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子女的血统、世 系也按父系计算,实行子女承袭父方财产的新的继承制度,丈夫在家庭中 居于统治地位。
2.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 体。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 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 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1.封邦建国---分封制 2.封建社会
概念辨析:封建
“封建”即“封邦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于 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让他们建立封国,保卫中央。(实质与分封制相同, 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指分封制)。 “封建”,即“封建社会”。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递进 的五大社会形态。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与学习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2.《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说明什么?3.陶寺遗址说明什么?4.为什么强调父系氏族社会“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5.“天下万邦”的“邦”“国”与部落、部族有何区别?6.为什么强调“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7.为什么强调夏、商时期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8.为什么强调商和西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9.如何解释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10.早期国家的概念是什么?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学界公认的人类起源过程是:腊玛古猿一南方古猿一能人一直立人一早期智人一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两足行走是人猿相别的标志,也是适应性的重大改变:使上肢解放出来,最终能够操纵工具,具备了进化的巨大潜能。

正如恩格斯所言:“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①目前,已知两足行走的“猿人”是南方古猿,人类进化到直立人阶段还属于“猿人”,如“北京猿人”。

猿人兼有猿和人的双重性,保留着食人和族内婚的习性。

近年,有国外的研究者认为,制造工具不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绝对标志,因为黑猩猩也有制造工具的能力。

人最终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族外婚”,而动物都是“族内婚”。

一言蔽之,旧石器时代,人还在进化过程中,与世界各国的历史都没有直接关系。

教师教学用书说,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云南的禄丰发现了腊玛古猿的化石,在中国湖北、广西发现了南方古猿化石,但是,认定人类起源地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假如可以认定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旧石器时代与中国历史也没有必然联系。

因为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才演化出人种,现在的研究只能证明,中国可能是蒙古人种的故乡。

另外,目前还没有更科学的手段鉴定古人类化石的生存年代,采用遗传学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也有很大问题。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标题下,学生可阅读关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的内容。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中华文明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达百万年、漫长且不断发展的结果。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的教学内容,展示了我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从我国境内的考古发掘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具备大河流域文明产生、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的一般特征,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也有鲜明的特点。

将教材的小标题调整后联结起来,本课的内容结构非常清晰,呈现如下:石器时代金石并用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结合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考古出土文物、文化遗存、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以及文献史料,在时空情境中感知、探究历史发展进程的速率,思考生产工具制造、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认识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掌握早期国家政治建设历程与特点及生产生活成就。

教学目标:原始社会部分:1.观察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知道在中华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如星星之火且发展愈加多元;2.通过考古出土文物,如石器、手工工具及制品的比较分析,与教师互动探究原始社会发展的原因;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比较姜寨聚落与良渚古城,同时观察对比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陶寺遗址的位置分布和文物特征,思考、认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诸多文化遗存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身份地位不平等、阶级分化的现象趋势;4.通过解读时间轴,探讨历史时间变化速率,深刻理解生产力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夏、商、西周部分:1.结合时间轴,梳理国家管理制度;2.结合地图,观察三代统治疆域的变化;3.运用教材相关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材料,比较、分析、探究夏、商、西周的制度变迁,认识、理解国家管理及治国思想的进化发展,体会国家形态不断发展的趋势,感悟这一时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阶级与国家 讲稿

阶级与国家 讲稿

阶级与国家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给大家讲的内容是阶级与国家。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块来讲……一、阶级与国家的起源1、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是血缘关系。

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群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家庭形式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度已经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这一族群便转化为氏族。

氏族是指在原始社会中,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集团。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

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看,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外婚制)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也是维系氏族的纽带。

以血缘关系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民主性)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一管理机构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互助性)由此可见,氏族是一个成员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共同体。

(前面讲氏族特征的第二点就有讲到)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这被马克思称为“原始民主制”。

(要注意)原始民主制不同于人类进入政治社会后的民主制。

它是一种成员之间真正平等、利益一致的民主制,是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相适应的一种原始的社会管理形式。

【原创】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创】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创】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核心素养】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神话传说、遗址遗物的史料价值,了解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演变,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甲骨文、传世文献、图表等材料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人类的起源”情境视频导入,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讲解新课。

1.旧石器时代(1)出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2)阅读课本P2,完成下列表格。

2.新石器时代早中期(1)出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提出问题“你能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吗?”(2)出示《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3)阅读课本P3,完成下列表格。

3.新石器时代晚期(1)阅读课本P4,完成下列表格(2)出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代表蛋壳陶、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积石冢、良渚文化古城图片,说明考古证明阶级社会的到来。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史前文化1.早期国家(1)大约5000年前的黄河长江流域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2)标志:①金属器具使用②贫富分化产生③文字成熟④城市出现⑤礼制初步形成2.古代神话:有丰富的内涵①商的第一个男性祖先契出生的故事反映的就是当时商部落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玄鸟说明商部落发源于东部或者东北地区。

3.古圣先王:伏羲女娲、炎黄蚩尤、尧舜(二)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①政治权利由禅让到王位世袭②家天下的制度得以确立,国家成为帝王私产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④大同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夏桀是最后一个王,为商汤所灭;4.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后期的都城所在地)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三)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1.主要帝王①建立:商汤和伊尹②盘庚九迁:签到了殷(河南安阳)A.迁都原因:躲避黄河水灾;政治改革需要B.影响:商成为东方大国③女将军妇好(武丁王后)④灭亡:商纣王,为周武王所灭2.文化(1)甲骨文: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2)青铜文化:①最大的是司母戊方鼎;②精品是四羊方尊(3)政治制度①宗法制: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占卜制度: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来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主宰国政③残酷的奴隶制A.人祭:用奴隶进行祭祀;B.人殉:用奴隶进行殉葬(4)考古:殷墟●商代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四)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在牧野战胜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是为西周。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遍及南北东西;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①早期:(猿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

②中期:(早期智人/古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③晚期:(现代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麒麟山人、柳江人(3)生产工具:砾石、木棍(4)掌握技术:打制石器、渔猎采集、使用水(取暖、防御、饮食、照明)(5)生活方式:群居生活(6)社会阶段: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中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5万年——距今约1万年(2)生产工具:石片石器、细石器(3)掌握技术:打制、磨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4)生活时代:群居生活(5)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3.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多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①早期:A.距今一万年左右: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B.距今约七八千年左右: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山东北辛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东北兴隆洼遗址②中期:(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姜寨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③晚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坪文化(3)生产工具:石斧、石锄、石铲、石磨盘、木耒(4)掌握技术:磨制石器(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原始农业(河姆渡南稻、半坡北粟)、养蚕缫丝(河姆渡文化)、家畜饲养(猪、狗、牛、羊、鸡、马)、捕鱼狩猎、使用人工火(钻木取火)(5)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祭坛与神庙(6)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形成部落联盟)➢原始社会阶段图➢文明演进图➢“三皇五帝”与“万邦时代”1、三皇五帝:(1)内容:①三皇:伏羲(羲皇)、燧人(燧皇)、神农(农皇);②五帝: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史实:①炎黄联盟、华夏始祖;②尧舜禅让、天下为公;③最高权力机关为四岳十二牧;④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刀耕火种、集体农耕;2、万邦时代:(1)特征: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层分化明显;(2)考古:陶寺遗址——宫殿、礼器、祭祀、阶层,国家初始二.奴隶社会1.夏朝(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遗址)(1)政治:①建立:BC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安邑。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建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建立

三代 夏、商、周
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殷朝)建立。
殷墟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立周朝
制度:分封制度-天下归姬,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政治: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犬戎破京
三代统治体制的成熟期
——周朝
1.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农业: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推行井田制,生产工具多为 木、石、骨、蚌等 手工业:青铜铸造业,纺织业(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商周时期的文化生活:
商朝的甲骨文: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为占卜内容 西周的青铜铭文(金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生活
西周社会结构示Hale Waihona Puke 图天子贵族、统治阶级
诸侯
卿大夫

被统治阶级 庶人
梦 境
欢迎来到历史课堂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式
170万年前—BC2070年
父系氏族公社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建立
代 奴隶社会

BC2070年-BC476年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发展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强盛 春秋:前770-前476年 衰亡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形成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等级结构。
2.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依靠血缘维护统治
3.井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天下归 王
内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得转让和买卖。
4.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早期国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早期国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从最初的“王”字的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力量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已经有50多处。

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发现证明,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

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教材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说明贫富分化的产生与产品的积累、交换和扩大有直接的关系。

社会的不平等还体现在严重的政治压迫,如“人殉”现象。

7.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

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

文中还提到了疑古思潮的进步作用,以及新的考古发现对当时认识的充实和提高。

8.代夏而立的商统治时间较长,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其政治特点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9.分封制是学习的重点内容,由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需作一定的补充:(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岳麓版)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人教版)(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封制示意图
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 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 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 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 缘的壁垒,造就了按地区划分居民的前提条件。分 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董作宾、董敏:《甲骨文的故事》
商王以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自己和国家的行动,反映出商王朝在 政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结合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夏朝 建立
商朝 建立
1、政治: •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
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 事务官; • 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 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间 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 • 王权与神权结合。 2、经济: • 商朝“商人”产生,官府控 制商业,以贝作货币。 3、文化: • 甲骨文
内容: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
地、财产分配制度
西周建立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
(周武王)
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公元前 771年
•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西周灭亡 (周幽王)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 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 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 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情分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2、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记载。

4、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问题引导:1、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第2—4页的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2、按照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划分,父系氏族与母系相比出现了那些新变化。

3、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世袭制与禅让制到的不同及评价这一变化4、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原因、二者的含义、作用与关系。

5、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请阅读教材第5—7页的内容,找出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遗址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生产和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①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