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余秋雨谈中国文化优缺点
余秋⾬谈中国⽂化优缺点 余秋⾬是我i过著名的散⽂家、学者。
他的散⽂不仅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且开创了独特的⽂风。
下⾯是我们为⼤家带来余秋⾬谈中国⽂化优缺点,欢迎⼤家阅读! 余秋⾬谈中国⽂化优缺点 著名学者余秋⾬做客“西南联⼤讲坛”,为云南师范⼤学的学⽣带来了⼀场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化的境遇与命运》的演讲。
在余秋⾬看来,⽂化是⼀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活⽅式,欧洲著名⽂化⼈类学家荣格曾经讲过,⼀切⽂化最终都沉淀成为⼀种集体⼈格,在这样的概念下,中华⽂化就可以理解为中国⼈集体⼈格的体现。
余秋⾬介绍,他在去年10⽉18⽇,受邀到纽约联合国⼤厦做主题演讲,当时演讲的题⽬是“世界背景下的中国⽂脉”,演讲会场座⽆虚席,因为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上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希望了解中国这⼀“巨⼈”的秉性。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明古国之⼀,早在42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跨⼊成熟⽂明之列,因为中国满⾜了古⽂明的三个标准,第⼀是有⽂字,第⼆是有⾦属冶炼,第三是有集中居住的城⾢。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是进⼊四⼤⽂明古国的最末⼀位,但是却拥有唯⼀没有中断和湮灭、发展⾄今依然存在的中华⽂明。
余秋⾬说:“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曾提出,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类智慧的轴⼼时代,因为在那⼀时期,出现了众多⼈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其中包括释迦摩尼、孔⼦、苏格拉底、阿基⽶德、韩⾮⼦……在这次智能⼤爆发中,中国⼈没有缺席。
我曾经在⼀本书⾥⽐较有趣地写过这么⼀番话:‘在那个时代,当希腊的智者在亚德⾥亚海岸思考着⼈和物的关系的时候,印度的智者在恒河边上思考着⼈和神的关系,中国智者在黄河边上思考着⼈和⼈的关系。
’思考⼈和物的欧洲,诞⽣了发达的⾃然科学,思考⼈和神的印度⼈,热衷于超⾃然的实践,⽽我们的诸⼦百家,不管哪⼀家都是思考⼈和⼈之间的关系。
” 长达4000多年的中国⽂化,具有异于其他⽂化的优缺点。
余秋⾬说:“中国⽂化⼀路⾛来,有⼏个最好的优点。
中华文明特征总结话语
中华文明特征总结话语
1. 悠久性: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2. 统一性:中华文明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历史上虽然分分合合,但最终都是走向统一。
3. 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强烈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各种外来文化和民族,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
4. 连续性: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其传承从未中断,这在世界文明中极为罕见。
5. 创新性:中华文明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如四大发明等,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实用性:中华文明注重实用主义,强调经世致用,这种实用精神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
7. 中庸性:中华文明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平衡与和谐,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 集体性:中华文明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9. 乡土性:中华文明具有强烈的乡土情结,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对自己的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
10. 伦理性:中华文明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发展普遍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类之间的接触、依赖、混杂、联结和融合越频繁。为此,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史必然。
浅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具有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现实状况来看,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两大特征。
费孝通老先生说:“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族接触中才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也符合我华夏民族的生存方式,每当遇到外族侵略、大灾大难我们总能众志成城的挺过去。1984年得鸦片战争、八年的抗日战争,尽管我华夏民族付出了血பைடு நூலகம்代价,但是也没能让小日本侵吞我一寸土地。2008年的汶川地震,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依然扛起了这一重担,这得益于我族类不容置疑的那股凝聚力。
浅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中国的历史文明确实是渊源流长,可以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底蕴丰富.当然,在我们文明的历史里面除了精华还有糟粕,这就需要我辈能够对传统的中华文明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作为文化,它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者巨大的作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可以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在世界的历史上,文化的兴衰直接导致历史的重大变迁是有很多的例子的,在我国有历史以来,从炎黄二帝开始,就因为有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成果而使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在炎黄二帝的时候,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但是因为象炎黄二帝,神农氏,等优秀的时代人物对自然和社会的时间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才有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文化的成果,在当时的社会主要的文化是以占卜为主要文化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占卜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逐渐的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年不衰的文化经典-<易经>,<易经>作为当时的重要的文化成果,对后来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者极大的且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再到后来的商周时期,由周文王,姜子牙等进一步对<易经>的成果予以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应用,建立了在当时较为完善的社会框架和政治制度,才使得周朝在历史上延续了1304年(东周790年,西周514年).到了有春秋战国时代,因为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在当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中庸>,庄子的<南华经>,孙子<孙子兵法>,墨子的<墨子>,孟子的<孟子>等等,文化大家都是在哪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在他们之后,因为他们的文化成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文化大家的成果,中国在几千年里,能够始终保持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曾有过中断,这都是因为这些文化大家的优秀的文化成果给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所致.文化的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具体体现,文化作为文明的体现,所体现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什么样的文明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和行为方式,文化越先进,社会就会越进步,发展的就会越快.但是,文化作为社会的文明体现,因为它是产生在社会的群体里面的,所以必然会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这就是群体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对于国家来说就是社会的政治,和国家的领导人,政治气候,有时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在清朝乾隆年间,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在社会大兴文字狱,导致了社会文化的没落,最后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的把民众愚化,和奴化,使得社会民众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的文明进程.在现代社会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导致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为林彪""四人帮"等一些认为的破坏,导致了一场十年的社会动荡,在这个十年里,所有的文化都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产生了当时特有的"时代文化",不过现在好了,中国现在的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越来越成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的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这说明,共产党希望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应该能够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自古就有一种和谐的精神,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并进而引申出来的"和谐世界"的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现.中华文化还有一种"合和"的精神,讲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一旦在世界上广泛的传播开来,将能够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世界是多彩的,文化的是多样的,但是世界上的一些战争和不稳定,很多的时候还源于文化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因为各自不同的理解,有时候就会产生心理的误解,这样就会导致各个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人群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战争,现在世界上的战争和动乱,都有文化差异所造成一些影子,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推行他们的所谓的"民主文化"就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抵制,当然,美国的"民主文化"推广除了推行他们的价值观以外,还可以是他们的一个对外发动战争的借口.通过这些借口,有时候可以获得一些他们国家的战略利益.再比如,伊拉克现在内乱很严重,除了有霉菌们的占领原因外,起内部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因为对教义的不同理解造成了派别的斗争,其实,这也是文化的冲突,等等,这些情况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包括我们中国也有,象新疆和西藏等都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民族的认可度差,但是,这些问题在中国会轻一些,因为中华文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包容"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一直能够延续至今,就是因为中华文明的这种包容性,它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反而会因为文化的多样性而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它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因为不断的发展,所以才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不会因为跟其他民族的文明冲突而导致灭亡和中断,这就如老子<道德经>所讲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因此,中华文化,在今后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中国政府,在世界上推行"孔子学院"这就是一种向外输出中华文化的大战略,中国要想在未来成为世界文明的领导者,领头者,必须在文化输出方面有所作为,要想让世界了解你,你就必须把你的文化传输给别人,让别人通过学习你的文化来了解你,一旦了解你了,认可你了,欣赏你了,他们就会接受你,哪个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因此,我提出来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就文化的作用方面进一步的思考一下,看我们今后如何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文化作用.这是我的本意,希望大家各尽其言,为我们文化的发展进言献策,从而促进我们的认识的提升。
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的认识
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的认识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凝练和全面概括,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清晰的理论逻辑。
连续性主要体现中华文明的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坚韧,反映出中国人民不惧各种外来侵略压迫的意志品质;包容性主要体现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反映出中华大地有容纳不同族群、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气度与胸怀;创新性主要体现中华文明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革新的优秀传统与优良品质;统一性主要体现中华文明“天下一统”的传统理念,反映出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平性主要体现中华文明“天下大同”与“四海一家”的朴素情怀,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友好的特质特点。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
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
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
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
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理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
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浅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自尧、舜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阶段,我国的政体基本上是共和制。
夏禹以前,国君由公推禅让产生。
如尧帝年老时,就召集四方诸侯,征求谁能代替他登上帝位,说“明明扬侧陋。
”(不管是在高位的权贵,还是隐伏在民间的下人,只要他确实很贤能很高尚,就让他登上帝位吧!《尚书·尧典》)而不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后来,经各方建议和考查,他选择了处在民间且地位低下的舜。
事实证明:舜是能够担当起此重任的人。
自大禹的儿子启开始,虽然国君转向世袭制,但国君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和归附关系,诸侯是受封制,而不是委任制;某地一旦受封,则属诸侯领地,由其子孙世袭;诸侯内部的事,一般由诸侯自已管理,不必告知国王。
国王和诸侯之间互相依存,共商国事,重大的事情都是在和诸侯协商后实施的。
如果国王荒淫无道,则诸侯也可以不来参拜,如商、周两朝的一些无道之君因得不到诸侯的拥护而国道中落。
故《中庸》一书中,在论述治国时有“柔远人,怀诸侯”之说,即要善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诸侯。
在这种共和政体中,天下国家大事,臣民都可参与商讨。
“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达四德。
”(舜到文祖庙,和四方诸侯之长共商国事,开明堂四门宣布教化,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
《尚书·尧典》)周武王曾问政于箕子,提到遇有疑难之事时,箕子回答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谓大同。
”(假如你遇有重大疑难问题时,首先,你自已要认真考虑周全,然后和卿士商量,再和庶民商量,最后问及卜筮。
你自已同意,龟卜同意,筮同意,卿士同意,庶民同意,这就是大同。
《尚书·洪范》)这种共和政体实施的结果,使社会不存在太多的禁固和阻力,广大臣民百姓的思想行为都能自由发挥,不受约束,从而促使先秦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能健康自由地发展,而且,统治者也力推其成。
如箕子答周武王问政时就提出八政,即:“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浅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中国的历史文明确实是渊源流长,可以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底蕴丰富.当然,在我们文明的历史里面除了精华还有糟粕,这就需要我辈能够对传统的中华文明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作为文化,它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者巨大的作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可以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在世界的历史上,文化的兴衰直接导致历史的重大变迁是有很多的例子的,在我国有历史以来,从炎黄二帝开始,就因为有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成果而使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在炎黄二帝的时候,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但是因为象炎黄二帝,神农氏,等优秀的时代人物对自然和社会的时间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才有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文化的成果,在当时的社会主要的文化是以占卜为主要文化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占卜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逐渐的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年不衰的文化经典-<易经>,<易经>作为当时的重要的文化成果,对后来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者极大的且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再到后来的商周时期,由周文王,姜子牙等进一步对<易经>的成果予以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应用,建立了在当时较为完善的社会框架和政治制度,才使得周朝在历史上延续了1304年(东周790年,西周514年).到了有春秋战国时代,因为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在当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中庸>,庄子的<南华经>,孙子<孙子兵法>,墨子的<墨子>,孟子的<孟子>等等,文化大家都是在哪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在他们之后,因为他们的文化成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文化大家的成果,中国在几千年里,能够始终保持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曾有过中断,这都是因为这些文化大家的优秀的文化成果给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所致.文化的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具体体现,文化作为文明的体现,所体现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什么样的文明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和行为方式,文化越先进,社会就会越进步,发展的就会越快.但是,文化作为社会的文明体现,因为它是产生在社会的群体里面的,所以必然会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这就是群体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对于国家来说就是社会的政治,和国家的领导人,政治气候,有时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在清朝乾隆年间,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在社会大兴文字狱,导致了社会文化的没落,最后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的把民众愚化,和奴化,使得社会民众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的文明进程.在现代社会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导致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为林彪""四人帮"等一些认为的破坏,导致了一场十年的社会动荡,在这个十年里,所有的文化都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产生了当时特有的"时代文化",不过现在好了,中国现在的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越来越成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的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这说明,共产党希望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应该能够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自古就有一种和谐的精神,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并进而引申出来的"和谐世界"的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现.中华文化还有一种"合和"的精神,讲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一旦在世界上广泛的传播开来,将能够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世界是多彩的,文化的是多样的,但是世界上的一些战争和不稳定,很多的时候还源于文化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因为各自不同的理解,有时候就会产生心理的误解,这样就会导致各个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人群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战争,现在世界上的战争和动乱,都有文化差异所造成一些影子,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推行他们的所谓的"民主文化"就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抵制,当然,美国的"民主文化"推广除了推行他们的价值观以外,还可以是他们的一个对外发动战争的借口.通过这些借口,有时候可以获得一些他们国家的战略利益.再比如,伊拉克现在内乱很严重,除了有霉菌们的占领原因外,起内部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因为对教义的不同理解造成了派别的斗争,其实,这也是文化的冲突,等等,这些情况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包括我们中国也有,象新疆和西藏等都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民族的认可度差,但是,这些问题在中国会轻一些,因为中华文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包容"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一直能够延续至今,就是因为中华文明的这种包容性,它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反而会因为文化的多样性而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它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因为不断的发展,所以才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不会因为跟其他民族的文明冲突而导致灭亡和中断,这就如老子<道德经>所讲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因此,中华文化,在今后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中国政府,在世界上推行"孔子学院"这就是一种向外输出中华文化的大战略,中国要想在未来成为世界文明的领导者,领头者,必须在文化输出方面有所作为,要想让世界了解你,你就必须把你的文化传输给别人,让别人通过学习你的文化来了解你,一旦了解你了,认可你了,欣赏你了,他们就会接受你,哪个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因此,我提出来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就文化的作用方面进一步的思考一下,看我们今后如何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文化作用.这是我的本意,希望大家各尽其言,为我们文化的发展进言献策,从而促进我们的认识的提升。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导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代表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和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风景人物,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推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学生深刻的了解和体验,更好地传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传承责任感。
本文拟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来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包括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敬天、爱人、尊老、重义、孝道等价值观念,倡导中庸之道、自立自强、拟物主义等文化思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气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义不容辞地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注入到语文课程中,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一定要通过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选用背诵诗歌、曲艺等作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意境、情感,感受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注重学生实际体验,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历史、文化春秋和文化传承,让学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用古诗文进行背诵,如《滕王阁序》、《七步诗》等。
通过学生背诵,让学生感受到古人抒怀感慨的情感和文化气息。
同时,通过宣传、展览等文化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2.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课程中不乏许多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材,例如《岳飞传》、《孔子家语》、《诗经》等。
我们应从这些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进行深度解读和交流。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创造、传承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总和,建立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上,反映了中国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历史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源自遥远的远古,时代的更新和文化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古代中国文明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也代表着中国国家的宗族文化的复杂性。
它的特点是内容全面、宗教性强、形式多样、理念深邃。
它主要包括中国文字文化、中国哲学文化、中国伦理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中国教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艺术文化、中国体育文化等。
其中,中国文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是传播思想的重要媒介,更是记录历史的档案,反映出中国传统不空的文学意形和艺术气息。
此外,更受重视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即儒家学说与礼仪是中国儒家思想最大的体系以及发展过程,印证了中国先秦思想家们努力形成这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等。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大文明——读书,歌唱,武术,书法和园林。
读书文化指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知识文化,中国人重视古今中外的读书知识,注重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运用,被后人尊为“读书第一文明”。
歌唱文化指的是歌艺第一文明,通过歌唱,抒发心声,追求智慧空间,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有助于调节情绪,提升文化素养。
武术文化提倡体育健身,保持身体健康,学习武事礼仪,掌握功夫,懂得武术手段,将武术当作一种礼仪,倡导一种仁慈厚道的作风,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弘扬和完善武术文化。
书法文化指的是把书写当成艺术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书写思想和艺术风格,倡导聚精会神,使文字写出诗情和画意,把文字艺术提升到一种文化境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
此外,园林文化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求善求美等思想,帮助慢慢理解和深化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而历史传统园林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象征。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得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和赞许,被当今社会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在国际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
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世界级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历史阶段和特点。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
然而,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
在此期间,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相互竞争,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孔子、老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分别代表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华文明逐渐走向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造纸术、印刷术等。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中华文明达到了巅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宋朝则是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诸如《清明上河图》等珍贵的文化艺术品。
唐宋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时期,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中华文明逐渐进入衰落阶段。
虽然元朝在军事和领土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但明朝和清朝则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趋于保守和封闭。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僵化,八股文和文字狱等政策压制了思想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入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六、近代以后近代以后(公元1912年至今),中华文明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基因。
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活态传承”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期唤起更多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
一、中华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浩瀚的内容与丰富的形式,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建筑、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一些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甚至濒临失传。
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技艺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活态传承,使之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二、活态传承的内涵与方法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具体而言,活态传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现。
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博物馆中,而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得以活态展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以数字化、虚拟现实等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活态传承还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演绎、改编、再创作等方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氛围。
结合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舞台剧、影视剧的改编;通过对传统美食进行创新,推出符合现代口味的美食产品等。
3. 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
活态传承还需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使之在当代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旅游业领域,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上下五千年,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现过农业文明,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社会由于传统文化依照传统,没有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不在与当时的经济相适应,弊端层出不群。
但是人民已经被长期的农业文化所同化,他们没有去突破传统的勇气,导致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发展相对停滞或倒退。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但是这么多年的封建文化不可能一下就消失,他必须经历一个过程。
至今那些残余思想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门。
关键字:文化精华糟粕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现过农业文明,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社会由于传统文化依照传统,没有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不在与当时的经济相适应,弊端层出不群。
但是人民已经被长期的农业文化所同化,他们没有去突破传统的勇气,导致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发展相对停滞或倒退。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但是这么多年的封建文化不可能一下就消失,他必须经历一个过程。
至今那些残余思想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门。
从整体上看,社会总还是缓慢前进着的,具体表现在:一、政治上,由民本思想到由民做主,《尚书》中《五子歌》里有一句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有《孟子》里的“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话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无产阶级走上了领导舞台,人民当家作主了。
二、经济上:由重农抑商到市场经济。
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封建以农业为住的社会,商人是没有地位的,重农抑商的制度严格的限制了商人的出路。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三、思想文化上,由尊重人的思想到思想的自由,儒家思想强调以“仁”制天下,“仁者爱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传统文化精神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1、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价值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学和艺术的热爱。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建筑结构。
在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结构和采用传统的木质結構,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这种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灵活性和抗震性,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古代建筑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榫卯结构,即通过几何原理和力学原理来连接构件,构成稳定的整体。
这种结构非常精巧,使得建筑能够承受巨大的力量并保持稳定。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还包括采用的建筑材料。
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石材和瓦片等,这些材料在保持建筑结构稳定的同时,也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木材作为主要材料,不仅天然美观,而且富有弹性,适合制造复杂的结构。
石材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不仅耐久性强,而且可以刻画出精细的花纹和雕刻,使得建筑更加华丽。
瓦片则用于屋顶,既能起到防水保温的作用,又能增加整体建筑的装饰效果。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还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中,宫殿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和威严,庙宇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信仰和宗教的虔诚,园林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达到的艺术高度。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园林,它们都注重空间布局、景观营造和细节装饰,力求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美学效果。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倡导自然与人居的和谐,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并通过建筑的形式和布局来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价值。
首先,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古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还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浅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们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所幸自己从小农村长大;接触了不少传统文化习俗..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丢失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好的传统和有重要意义的习俗都已经随着时间而流逝了..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不仅是因为自己可以继续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开心;更开心的是感觉大学有这门课程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将不会出现断层..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前;初中高中的课本上学习了不少文言文;也对传统的理论知识有所涉猎;其实光唐诗宋词已经给予了我们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读过《战国策》《左氏春秋》《国语》等先秦散文..来大学了后在图书馆也看过南怀谨先生评论的《周易》《论语》《孟子》;感触很深刻;大一选修了《诗经》导读课程..这都缘于我自己的兴趣..从小就是个历史迷;尤其是对自己祖国几千年的历史十分投入..当然回顾我国的历史有自豪也有义愤更有愤怒过..其实现在的社会来说;学习历史好象除了当老师做学者以外就没什么用途了;但自己感觉真正有能力的人历史知识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是经验是教训..而现在物欲横流;当代中国很少关注自己的历史了;就如莫个明星看了《满江红》词以后竟然对助理说;让他找岳飞给她写歌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还有韩国将中国的端午节申请成为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事件都是对我泱泱华夏的当头棒喝为什么自己的东西都让别人占为己有了为什么自己的东西却是别人在世界发扬光大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呢我想这里还是有政府的责任和教育事业的拿来主义片面导致的..现在我谈谈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想;当然我自己也属于片面的思想..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思想成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颠峰..个人最喜爱的是先秦时期;事实上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在这里;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们来说;比较有名点的孔孟;老庄;墨翟;荀况韩非李斯一脉;他们的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要研究要下工夫;篇幅就更不提了..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古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说的是孔子带大家从野蛮进入文明..他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温和上..这也是他的理论被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最重要的原因..老庄则为道家代表;这也是对中国人影响极其深远的思想;请原谅我使用相同的词语我实在找不到别的了..通常道家被认为是消极避世思想;从道德经到逍遥游;从无为而治到另眼看世界;为人们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归宿;解脱这也是道家被看做宗教的原因..庄子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法家代表荀况韩非李斯一脉;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以法行天下;约束人的思想行为..法家的观点是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的;认为人的恶行是先天的;只有靠后天的法来约束规范;所以这个理论在乱世是比较吃香的;也有效果的..而儒家的性本善论;从结果来看;似乎有点唯心..事实上;人的性格有一点先天的因素;但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环境..法家的思想似乎更切实际一点;是因为它不能肯定就否定掉了;以怀疑一切的眼光来处世是不是够冷墨家的鼻祖就是个手工业者;看问题自然有唯物的因素在里面;他强调的是眼见为实;人力论;这就是所谓认识论方面的成就..而治世;则有兼爱非攻思想;提倡平等互利;相与为善..按今天的观点;这是不是又有点唯心..再回到那个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思想流派;皆因一个问题人世间的纷争..那时候的中华大地;就是一个小的世界;现在存在的各种矛盾;国家、种族、地域、阶级、制度......那时候都有;产生如此多的思想名家不奇怪..最终秦因势利导秦的构成和历史就有野蛮传统;取法家之说;统一了天下..秦的成功还得益于很多客观的条件;不多说了;又是一篇..而仅仅过了一二十年;就被推翻了;这里面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也不多说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法制不被好老庄的楚人所接受认同;在他们眼里;这是暴政..但毕竟结束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焚书坑儒开了风气之先;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历史性地错过了一个发展自然科学的环境;曾经有多么接近的哲学基础;自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过..汉董仲舒以后;儒家号令天下;其间虽有反复;甚至有异族的侵略;这棵大旗再也没倒过..总结一下历史;乱世用重典;治世尊儒家..从结果上看;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思想来弱化人们的反抗精神;做顺民;有自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御用文人把儒家思想修修补补..汉唐盛世以后;自宋以来重文轻武思想上升上升又上升;发挥到极至;国家积弱政治经济文化却很强;每被乱世所扰;每被入侵;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儒家文化是那样的顽强;或能复兴;或能同化;总是屹立不倒;直到近代西方文明入侵..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黑暗;始有文艺复兴..在一个分裂的欧洲;竞争的世界;有机会形成一个务实的体制;并且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被移植到人类社会中来..这种优胜劣汰、强调个体的无情动物法则是很实用的;性本恶论在这里体现出来;但太野蛮不行;幸好有长期的宗教基础来构筑道德体系;于是一个移植了动物性现实性又带有宗教原罪忏悔色彩的思想体系终于孕育而出了;在不发达的社会;有多么大的优势..直接结果就是;席卷全球;对中华文明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冲击;直到今天还在持续..有人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落后与先进的差异;冲突就是落后与先进的冲突;不存在民族性和特异差别;根据就是;落后的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古非洲文明拉美文明因为适应全球化的消失..这我实在不敢苟同..第一;中华文明是历史悠久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里蕴藏着无数先哲智慧;包括被捧为天人的民主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已经很清楚地阐述了个人、国家、统治阶级的关系;再进一步;就是被视为西方民主进步的君主立宪;朴素的唯物论;人力论;再加以理性化理论化;就能直接导致自然科学的产生;并且;在中国还有一个优势;没有宗教;或者说不成为主流;换句话说;研究自然科学和统治阶级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冲突;不会有象西方那样的宗教统治下的黑暗..无奈的是;都被引导到一个歪路上;前者被用来愚民;安抚之意;并加以诱导;后者则被轻视;做学问的都被弄到引经据典的故纸堆中;概括来说;就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不管是想搞体制的和搞自然科学研究的..现在的落后;决不是文化上的..第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渊源的;与西方文明本没有纵向的可比性..从上古时代的蛮荒;到周礼之不兴;先秦的诸子们正是在一个纷乱动荡的年代做出这样那样的思考..千古一帝秦始皇;有贡献;不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就没有中华的大一统局面;并且他还告诉七国曾存疑的人们;思想家们;中国通过努力是可以统一的;从此这成为了一个封建帝王最大的政治追求;让中国历尽分裂劫难却仍合..但谁能说这不是抹杀了一个思想自由、竞争激烈的做法;也许我们早就发达了;但我们不成之为泱泱中华;如同现在的欧洲..那末;现在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欧洲一体化是干什么的;开历史的到车吗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合则强大;则有国际话语权..其实这就是很矛盾的;合则和;则没有竞争;则进步不快乃至裹足不前;中国古代人治的社会遇到够昏的还可以开开倒车;如果分的话;压力大竞争激烈发展更务实;但没有历史没有传统;也没什么大力量..有人会说美国了;为什么说美国最民主;发展最快;他没有历史没有太多思想包袱没有传统势力土壤;在绕过了南方奴隶主这道槛后;一切就简单了;周围没有任何可以阻碍发展的敌人;就象澳洲引进一些在此没有天敌的物种结果泛滥成灾一样的道理..远离了传统的势力争夺的大陆版块;真是乐园;直到今天;美国敢于四处树敌的原因;也是他的领地别人轻易到不了的缘故..说白了机缘的巧合;成就了今日的美国;倘若他在欧洲;或者是亚洲;就做不了全球的领袖来指导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了..所以从社会的发达来证明别人文化的落后;这是很流氓的..第三;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辅以老庄;在思想上;是没有问题的;至近代以来更是到了颠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这样的战略思想;后人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理念;和儒家思想合二为一;试图以文的方法来解决纷争;结果有宋以来;每被外族入侵..但要想想;归根到底;这种和平、仁爱的世界;是人人都所向往的..碰到了磨练出来的强盗逻辑;就不行了;因为落后了;要挨打了;日子过得没别人好了..然后来反思;觉得是传统上的问题;于是一切都要翻过来;全面拷贝美国..这现实吗美国人占用的世界资源多少他要夺取霸权的目的维持美钞的硬通货地位;可以永久享受通过不对称掠夺而来的资源;亚洲的;非洲的;拉美的;甚至还有欧洲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发展的结果只有一个;为争夺资源而战..别的说了没力度;防止核扩散只是一个良好愿望;总有大家都有毁灭世界能力的那天;何况还有个核捆绑理论在;客观上说只要一个引线就可以了;所以奉行单边主义总有走不通的那天..换句话;务实务到头;弱肉强食法则不再适用;那强者心里矛盾;弱者心里也忐忑不安..世界多元化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新的国际准则;有人提到儒家文化里面的中庸之道;墨者的兼爱、非攻;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值得探讨的方向;否则大家就都去死吧..甚至说;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5项基本原则;也得益于此..美国人也曾经长期处于韬晦状态;中庸之道;任由大家闹;直到二战后才出来的;这是什么文化他怎么不充当卫道士;还赚两边的钱..被某些人耻笑为所谓中国人小聪明的把戏常看到中国人在国外耍小聪明的报道;言极素质问题文化底蕴..顺便还要提到一个问题;儒家文化思想;还有一个比较现代的朋友;共产主义;请注意是共产主义;决不是其他..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断;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期;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消除国别与种族;在全世界同时实现;相当精辟;也相当理想化..这是真正的思想上的革命..儒家追求的境界也似乎太理想化;至少以目前的眼光来看..但它决定应该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有一席之地;因为从根本上这种中庸忍让仁爱的思想能起到对物欲社会激烈冲突的缓解;同时又不是很消极;不发展..所以中国人认为中国凭自己的历史文化可以对世界做出一些贡献;是有道理的..总之;我个人认为在将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丢下我们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资源;未来是社会并不能屏弃前人的智慧;中国人也应该多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智慧来强大我们的祖国..至今我还记得看过的一句话“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张弓、库页岛上赏雪;饮马恒河畔、碎叶城揽月;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汉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气云天的壮语虽然有违中国的含蓄;但充满了激情;真希望汉唐时代的再次来临。
中华文明的五大特征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五大特征包括:
1. 历史长久: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
2. 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
3. 重视教育:中华文明历来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4. 重视家庭观念:中华文明强调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
5. 尊重自然:中华文明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种路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理答——以七年级历史教学为例
五种路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理答——以七年级历史教学为例伏军【期刊名称】《教师教育论坛》【年(卷),期】2024(37)4【摘要】历史教学中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视野和专业水平,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文结合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根植于课堂实践,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尝试通过以下五种路径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选取典型文化符号,在深度学习中体味文明特性;透析历史变法改革,在史料实证中总结文明特性;把握时代变化特征,在主题教学中提炼文明特性;立足王朝宏大气象,在问题探究中归纳文明特性;走进诸子百家先贤,在文本解读中剖析文明特性。
【总页数】3页(P72-74)【作者】伏军【作者单位】宿迁市崇文初级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51【相关文献】1.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感悟3.陶行知问题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教学为例4.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例5.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通过地图教学培养时空观念——以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1、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未中断过,即使在受到外敌严重入侵的情况下也始终赓续自己的独立历史进程。
这种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历史,决定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而不断、融为一体而不散,在历史延续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内容,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连续不断的文明形态。
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回到原点,不断扩展原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围绕核心概念和理论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外延,这种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再阐释再发展,也就是与时俱进的再生过程。
例如,“实事求是”从最初的治经方法,不断上升为治学方法、治史方法、做人方法和标准,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保持连续性中不断创新发展;又如,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观念,经过连续不断的丰富完善,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文明观。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制度建构和传承上形成了特有的延续方式,保持了超稳定的长期延续性和强大再生性。
当代中国社会制度虽然同古代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但也在剔除旧制度不合理因素的同时,继承了传统治理的优秀经验和思想智慧。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即使在特定时期受到外在文化的强烈影响,但这些影响最终都融合到中华文明中,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当今中国延续了走自己道路的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方向,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但也深植于中华
民族的历史连续性中,包含中华文明的深厚文化基因。
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就根植于中国人长期浸润其中的中华文明中,这种深层次的认同、信念和意志,同自觉的、有组织的捍卫结合起来,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动的。
2、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保守和封闭,而是在连续中不断超越自我、开拓发展,形成了突出的创新性,铸就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文化品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了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体现了中华民族超越自我、革故鼎新的强烈意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达了超越过去、不断更新的文化旨趣和人格追求;“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彰显变法革新、改变现状的坚定信念。
中华文明绝不拘泥于先人而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而是在从未中断的连续性中始终前行不止,勇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勇于告别昔日的自我,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内容,补充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内容,成就新的文明形态。
中华文明的这种创新,绝不是断裂式的推倒重来,而是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承担新使命,在不丢老祖宗的同时开创新境界,在不忘来时路的同时开辟新道路,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需要创造新的文明内容,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走向更高境界,始终朝着最高理想而求索不止,形成了守正
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良性互动。
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向心凝聚和中心扩散的双向运动,核心日益强大,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日益扩大,辐射日益广阔,不同部族、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文明围绕中心相互融合,形成一主多样、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分裂,即使在政治分裂时期,中华文化依然保持着内在一体性而没有出现多中心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向心性的文化凝聚依然是主导性倾向;在多种文化差异融合创新中始终保持着主体文化、中心文明和思想灵魂,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明向心力,以及对于分裂力量的顽强抵抗力。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长期发展中已沉淀为一种潜意识的民族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任何分裂和背叛行为都是不可原谅、不可容忍的。
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这种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文明,而是持续开放的文明,任何外来文明的优秀成分都会被有效接纳,并转化和融会为自身的有机
组成部分,中华文明也因此更加博大精深,成为始终坚持根本而又不断突破自身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是一种拼盘式的机械组合,不是简单的罗列式、松散式的联合,而是一种尊重差异基础上实现融合再生的文明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在历史连续中创新进取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以我为主、差异融合、创新再生的文化发展逻辑,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文化的差异融合,汉代以降的儒学、佛教、道教等不同文化的差异融合,近代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等不同文化的差异融合,就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正是在差异融合的包容性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不断成就新的文明形态,融汇成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守护根基而又不断创新的文明长河,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共同体。
5、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坚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合思维,秉持以和为贵的中和文化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求仁义兼爱、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在战争中也倡导止战思维,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善之善者”。
中华文化历来不是一种侵略性、攻击性文化,而是一种以和为主的文化。
在中华文化形成早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对其他地区进行教化和引领,推进了其他部族走向新的发展状态;在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过程中,中华文明对欧洲启蒙思想和近代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时至今日西方文化中依然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彩。
当然,中华文明
的和平性是有底线的,不是无原则的、屈从式的一味求和,这个底线就是国家民族的尊严,国家领土和利益不受侵犯。
倘若冲破了这个底线,中华民族势必会奋起抵抗。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