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

合集下载

患者安全评分标准

患者安全评分标准
1.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患者和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
2.至少在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等)、新生儿科(室)、手术室
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B1.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分
未按要求佩戴腕带内容者,一人扣1分;
3.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并遵循。
4分
1.现场查看药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查护士的知晓率一项不符扣0.5分;
3.5.1.2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品如在病区储存,则必须做到专柜加锁,有高危药品的标识,做到全院统一“警示标识”。
1.有高浓度电解质、化疗药物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的规定。
3.主动告知患者跌倒、坠床风险及防范措施并有记录。
4.医院环境有防止跌倒安全措施,如走廊扶手、卫生间及地面防滑。
5.对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等患者,主动告知跌
倒、坠床危险,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如警示标识、语言提醒、
搀扶或请人帮助、床挡、等。
6.相关人员知晓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的处置及报告程序。
B 1.职能部门有对规范洗手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2.洗手正确率≥90%。手术室等重点部门外科洗手操作正确率100%。
A不断提高洗手正确率,洗手正确率≥95%。
5分
1.知晓针刺伤处理流程,一项不符扣1分;
2.发生针刺伤应及时上报,并填写报告缺一项扣1分
3.实地查看洗手情况一人一项不符扣1分;
科室:检查时间:检查者:总得分:
项目
评价要点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

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2016年查对制度与患者身份识别督导检查记录

2016年查对制度与患者身份识别督导检查记录
3.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 般资料,生育史情况 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出血情况,会阴及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离开。产房与新生儿室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过程情况,羊水情况,饮食与二便情况,出生后评分情况,新生儿一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等,填写产房与新生儿室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效果评价:涉及的科室经过再次检查已整改。
评价人:
评价时间:
效果评价:
评价人:
评价时间:
查对制度与患者身份识别落实督导检查记录
质量控制项目:查对制度与患者身份识别落实
时间:
科室:
监测指标:3季度查对制度与患者身份识别落实中存在问题分析改进
存在问题:
1.医师在手术、换药、拆线和其他有创检查操作前均应核实患者身份,目前手术安全核查做的较好,在换药、拆线等操作前不能完全执行。
6、肛肠科未认真落实转交接流程,转交接记录单书写错误,7床腕带床号信息未变更,8床腕带住院号填写不全。
7、ICU护士更换液体时未核对患者身份,转科交接流程不符要求(记录单书写提前)。
整改措施:
1、各科应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相关程序
5、腕带信息填写不全缺失性别、年龄、皮试结果。
6、个别护士发药后、抽血操作后未再次核对。
原因分析:
1、住院患者时间久,护士熟悉后治疗时只核对未反问。
2、科室所有患者出入院、专科都有登记于出入院登记本上。
3、患者都有理解能力,只与患者核对未与家属核对。
4、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差、无慎独精神。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为确保急诊患者医疗安全,完善急诊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得、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过敏史等,由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转科制度(1)凡急诊留观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室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室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急诊医学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室。

(3)转科前由主管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4)转入科室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

(5)危重病人转科时,急诊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3、急诊、临床科室、麻醉科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增多,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各级医疗机构都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

本文将对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进行检查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检查总结1.存在的问题(1)患者身份识别不准确: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不够重视,仅凭经验进行判断,导致身份识别不准确。

(2)查对制度执行不力:部分医护人员在执行查对制度时,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导致医疗差错发生。

(3)患者家属参与度不足:在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未能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导致信息核对不全面。

(4)培训和教育不足: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2.原因分析(1)主观因素: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执行不力。

(2)客观因素:患者人数较多,工作压力大,导致医护人员在执行查对制度时存在疏忽。

(3)管理制度:部分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的执行缺乏监督和考核。

二、改进措施1.加强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完善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明确责任人,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

3.提高患者家属参与度:在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主动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共同核对信息。

4.采用先进技术:医疗机构可以采用身份识别技术、电子病历等先进技术,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5.加强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患者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核对的效率。

6.落实责任制:医疗机构应落实责任制,将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与医护人员的绩效挂钩。

7.加强质控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质控管理,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评价标准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评价标准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评价标准科室:时间:检查人:合格率:一、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检查(5项)1.□患者床头卡是否入院半小时内带上;2.□床头卡信息是否填写完整、准确;3.□患者腕带是否入院半小时内带上;4.□腕带信息是否填写完整、准确;5.□腕带是否由两名护士共同核对后给患者佩戴。

二、核对方法(5项)6.□患者意识清楚能够有效沟通,护士操作时核对以下三项内容:姓名+年龄+床号(医务人员反问,患者自行回答);7.□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不同语言等患者,医务人员核对腕带上患者姓名+年龄+床号,(医务人员反问家属患者姓名、年龄);8.□手术患者:意识清楚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手术部位(医务人员反问,患者自行回答);9.□手术患者:意识不清核对腕带上患者姓名+年龄+床号,询问陪床家属患者姓名、年龄;10.□转科患者:由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等信息)。

三、各种治疗前后核对患者身份信息(12项)11.□发口服药前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2.□发口服药后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3.□输液、□肌注、□静脉注射前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4.□输液、□肌注、□静脉注射后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5.□采血前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6.□采血后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7.□输血前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8.□输血后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19.□各种小治疗前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20.□各种小治疗后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20.□吸氧、口腔护理、尿管护理等操作前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21.□吸氧、口腔护理、尿管护理等操作后是否正确核对患者身份。

患者安全管理规定

患者安全管理规定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2.门、急诊患者的身份识别:门、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等基本信息.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接诊护士应核对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报销类别等信息是否与患者就诊卡、住院证上的信息相符.2建立和执行住院患者手腕带标识管理制度.3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手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志及诊疗操作前查对依据.腕带上标注医院名称、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佩戴手腕带时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若损坏更新,同样须经两人核对.4佩戴手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5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诊疗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手腕带信息,并让患者自己陈述姓名,确认患者身份.6若手术中需取下手腕带,术后应与患者病历一同带出手术室,巡回护士应与接患者护士交接清楚,确认患者身份后立即重新佩戴.4.转接和交接班时认真识别患者身份,对病区内患者转床、转科或对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使用镇静药物等重点患者,均要识别和核对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由转诊医师和护士同接诊医师和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受委托人核对.5.操作前和辅助检查前识别: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按照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查对和识别.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标本采集、输血、输液、给药时由护士或医技人员核对患者身份.行心电图、B超、胸片、CT、MRI、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时,由辅助科医技人员及护送的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6.高危诊疗活动前识别: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检查治疗术、胃肠镜检查、血液透析等诊疗活动前由操作医师、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受委托人进行核对.二、腕带标识管理制度1.急诊抢救室和留观、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手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2.腕带上标注医院名称、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如无家属患者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或智障等,可暂取名填写无名氏后加住院号,如无名氏+住院号.3.患者入病房时病区护士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后填写手腕带,佩戴于患者左手腕,核对方法:1一般情况下由护士与患者共同核对;2特殊情况意识障碍、感觉器官功能障碍及无行为能力等有家属陪护的,由护士与家属或患者委托授权人共同核对;无家属陪护的,由两名当班医护人员共同核对.4.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的左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依次佩戴在右手腕、左脚踝、右脚踝上.若有遗失或损坏,及时更新.5.女性患者佩戴粉红色手腕带,男性患者佩戴蓝色手腕带.新生儿出生后,女婴佩戴婴儿粉红色手腕带,男婴佩戴婴儿蓝色手腕带.6.按操作规范给患者佩戴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注意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完整,手部血运良好,每班检查患者腕带皮肤情况.7.出院时去除手腕带,转科患者须经双人核对后重新更换手腕带,以确保患者标识准确.8.将使用腕带识别工作纳入科室护理质控检查项目中.三、标本采集管理制度1.护士应掌握各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2.采集标本严格遵照医嘱执行.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和检查单逐项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4.认真核对化验单内容,包括科室、姓名、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以及检验项目等.5.根据检验项目正确选择标本容器,如空白试管、抗凝管等;检查容器有无破损、裂痕;容器标签上注明患者科室、床号、姓名等.6.标本采集时护士携带检验单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检验项目、标本采集量以及标本容器是否吻合,严格执行查对.7.输血、配血抽取标本时,必须两人核对后抽取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8.不得在输液的同侧肢体或中心静脉管道采血,以免血液被稀释或输入的液体影响测定结果.9.标本采集后及时查对送检,送检过程避免振荡.10.建立标本送检登记本,由接收部门人员签字确认.四、患者术前确认制度1.建立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详细记录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日期、皮肤情况等.2.术前病房护士与手术室人员再次检查患者皮肤准备情况,核对患者腕带信息无误后,签好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由手术室人员陪同患者,携带病历、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药品及术中所需物品,将患者接入手术室.3.手术室护士查对患者腕带信息、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标识、皮肤情况、病历、术中所需物品、药品无误后,在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上签字确认,并将患者送人指定手术间.4.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再次查对患者腕带信息、病历、手术部位.5.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者共同查对无误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方可开始手术.五、患者安全转运制度1.转运前:1病情评估: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是整个流程的基础.2解释:告知患者、通知家属,联系转往科室或相关检查科室.3备齐用物:转运工具、病历、X片、CT片、MRI片等,根据病情备急救药品器械及其他物品.4搬运患者到轮椅或平车前后,应妥善处理动静脉管路,固定引流装置.5重点:导管安全原则,确保通畅、妥善固定、标识在位、防止感染.2.转运中:1注意保暖.2密切监测各项生命指征始终站在患者头侧.3保证生命支持设备工作稳定.4转运过程中患者头部始终处于高位.5保证各种管路固定可靠.6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7做好心理护理.3.转运后交接:1确认患者身份:腕带、病历、患者本人或家属.2确保患者安全转移至病床上.3评估生命体征.4交接患者存在的关键问题.5交接各种管道:静脉置管外周静脉、深静脉、其他管道胃管、尿管、引流管等.6皮肤情况:伤口、压疮.7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抗生素的使用等.8物品:X片、CT片、MRI片、病历等.9床边交接完毕后,需双方护士共同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签名.六、患者交接管理制度为有效防止医疗护理过失,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特制定本制度.1.建立临床科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接送医务人员跟患者或家属核对识别,并做好交接和识别记录.2.建立急诊与病房、急诊与ICU、急诊与手术室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接送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家属核对识别,并做好交接和识别记录.3.建立手术与病房或ICU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手术医师术前核对好患者身份后由麻醉师、护士核对,确定好身份和手术部位并书面记录后方可行手术.术后由麻醉师、护士与ICU医生、护士交接患者并核实身份,并做好记录.4.建立产房与病房、产房与新生儿病房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医师、护士、助产士产前产后对患者进行识别和交接,做好记录.附1:临床科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1.根据转科医嘱,评估患者,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电话通知转入科室,详细登记患者信息.2.接收科室备好床位和物品.3.转出科室医护人员陪同,并携病历资料将患者护送到接收科室,负责途中安全,不能间断治疗和抢救.4.转出科室与接收科室人员共同查对患者信息和病历资料,无误后签名确认,同时交接患者病情、皮肤和治疗等;接收科室重新填写腕带信息,戴于患者手腕上.附2:急诊科与病房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1.急诊患者需住院治疗时,护士根据住院证信息,电话与相关科室联系,并告知入院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的病情与护理措施.2.接收科室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接待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好床单位及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装置等并检查设备的性能状况,主动迎接检查患者.3.急诊科详细记录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4.急诊科医务人员陪同并携带病历资料将患者护送到相关科室,负责途中患者安全,确保治疗和抢救的连续性.5.急诊科医务人员与接收科室医务人员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做好药物及物品交接.查对无误后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名确认.6.接收科室填写患者腕带信息,戴与患者手腕上.附3:急诊科与ICU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1.急诊科护士接到患者入住ICU的通知后,立即电话通知ICU护士做好迎接新患者的准备,并告知新入住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2.I CU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告知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病情准备好床单位和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等.3.急诊科详细记录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4.急诊科医务人员与ICU医务人员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做好药物及物品交接.查对无误后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名确认.5.患者进入ICU时,需两位医务人员同时接收患者.患者如需要使用呼吸机时,应一人接呼吸机,一人接心电监护仪,如果只有一人接待时,应先接呼吸机后接心电监护仪,护士立即与值班医生一起积极抢救患者.附4:急诊科与手术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1.急诊科患者需急诊入手术室手术时,由接诊医生直接拨打麻醉科电话,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并告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以便手术室及相关科室做好准备.2.急诊科详细记录手术病人护理交接记录单.3.手术室接到电话立即做好手术准备,必要时通知二线班协助抢救.4.需急诊手术的患者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护送至手术室,并负责途中治疗和抢救.5.急诊科医务人员与麻醉师、巡回护士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所做的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到院时间及皮肤情况.查对无误后在手术病人护理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名确认.6.麻醉医师、巡回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7.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尤其是左右侧,确认无误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认可.七、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制度1.凡危重、大手术患者转院,必须由医师或护理人员全程陪护.2.根据转科医嘱,评估患者,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交接记录单,电话通知转入科室.3.保证转运工具性能完好,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酌情准备应急物品及药品.4.转入科室在接到患者转科通知后,护士立即备好备用床及必需物品.5.患者入科时,护士应主动迎接并妥善安置.6.认真评估患者,转出、转入双方必须做到六交清:患者治疗要交清、患者病历资料要交清、患者生命体征要交清、患者身上各种管道要交清、患者使用各种仪器要交清、患者皮肤情况要交清.据实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交接记录单,并通知医师诊治患者.八、危重患者护理规程1.严格床旁交接班.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做好详细记录.3.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制定护理计划和抢救措施,备齐抢救药品和物品,随时做好应急准备.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1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2做好口腔、尿道护理,保持清洁.3做好全身皮肤护理,预防发生压疮.5.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应涂红霉素软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6.加强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以胃肠内和胃肠外营养;维持出入量平衡.7.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8.保持各管道引流通畅,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9.注意安全,对意识丧失、谵妄、躁动的患者合理使用保护具防止坠床.九、特殊、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1.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腕带标识管理制度.2.提高用药的安全性1各病区根据病种需要配备药品,按有关管理制度执行,做到规范、准确、安全、无过期.2使用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用药前应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并做药物过敏试验,实验结果阳性者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在临时医嘱单、体温单用红笔标识+,床头挂上阳性标识.3.严格执行输液安全管理制度.4.加强在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科室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检验结果记录本.对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记录检验结果、报告人的姓名和电话,并及时告知值班医师.5.认真落实防跌倒、坠床、烫伤及压疮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6.发生跌倒、坠床、烫伤及压疮等不良事件,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报告制度.十、常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制度1.严格按照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程序,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医疗设备,不熟悉仪器性能和操作规程者不得开机.2.各科室对医疗设备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登记本,对使用情况及出现的问题作详细登记.3.各科室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医疗仪器及日常维护、保养、检查,并做好记录.4.操作人员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切断电源,并立即报设备科检修,待故障排除后方可继续使用.5.工作人员严禁拆装各相关设备,不得私自删除、拷贝、更改设备上各种程序.6.各种医疗设备使用后应按规定顺序关机,及时清洁整理并切断电源、水源、气源,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如需连续工作的设备,应做好交接班工作.7.爱护仪器,不得违章操作,如发生因违章操作造成设备损坏等责任事故,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设备科,并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十一、病床、轮椅和平车安全使用制度1.病床的使用和维护:(1)医护人员须掌握正确的病床使用方法;①推移电动病床时,须拔除电源并将电源线放置在合适的位置.②抬高/降低整张病床或局部的高度至极限时,须立即停止操作,以免损坏病床.(2)病床的高度:①除治疗或操作需要外,病床在任何时候都须保持在最低水平.②除转运状态下,床脚的轮子必须保持上锁状态.(3)床栏的使用:①下列患者需常规使用床栏:a.任何原因造成视觉障碍的患者;b.任何意识改变的患者;c.入院诊断“药物过量或药物中毒”的患者;d.镇静或麻醉恢复阶段的患者;e.躯体/肢体移动障碍的患者;f.儿科患者;g.活动不便的老年患者.②护士须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使用床栏的目的及必要性,并在护理单上记录床栏使用情况.③如患者或家属拒绝使用床栏,须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必要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④对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的病床,医护人员及时向设备科提出修理要求,不能及时解决的维修问题,应考虑换床.⑤设备科:a.定期到使用各科室进行预防性维护;b.及时修理存在使用故障的病床.2.轮椅和平车的使用和维护:(1)工作人员应正确的使用轮椅和平车.①新上岗人员须进行相应的培训、考核.②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轮椅和平车的性能.③运送患者前应将患者安置合适的体位.④转运患者时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⑤患者坐轮椅时身体不要前倾,以防摔倒,必要时用固定带.⑥进电梯时,工作人员先行,以后退方式将轮椅拉入电梯.⑦平车转运患者时,必须有床栏保护.上下坡时病人头应处于高位.(2)轮椅和平车应存放在指定的固定区域.(3)对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的轮椅和平车,及时向设备科提出修理要求.(4)设备科:①定期到使用各科室进行预防性维护.②及时修理破损的轮椅和平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七)新生儿的身份识别 1、胎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巡回护士分别将新生儿抱给母亲确认 性别,并口头复述一遍。 2、填写婴儿有关表(单):巡回护士盖新生儿左脚印和产妇的左 拇指印于病历留存。为新生儿称体重、测量头围、身长、记录在病历存 档。助产士若发现新生儿畸形应告知家长,必要时请父亲核实,并 3、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为其佩戴腕带,腕带需系在新生儿的左手 腕,并且男女不同颜色标识(男婴腕带为蓝色,女婴腕带为粉红色),内 容包括母亲姓名、病区床号、新生儿性别等;新生儿外包布上系信息 牌,标注内容与腕带内容一致。 4、新生儿回到病房后,病房护士应认真核对腕带及外包布上的内 容,应与其母亲的病历和新生儿的病历内容一致。新生儿交给其家属 后,家属应核对腕带及外包布上的内容。 5、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护理人员应认真核对腕带、外包布 上的信息丽、母亲病历、新生儿病历、并根据新生儿的相关信息,为其 加戴腕带在右脚踝(男婴腕带为蓝色,女婴腕带为粉红色),内容包括母
4、手术开始前:三方(医师、护士、麻醉师)共同核查患者身份 (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 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 醉医师报告。
5、手术中:手术中切除病灶或器官时,应再次核实,确认无误后 方可实施切除手术。术中输血遵照输血查对制度执行,术中用药遵照临 床用药查对制度执行。凡进行体腔或者深部组织手术,应在术前与缝合 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由手术护士签字确认。术中切除或者留取的 标本应与标签、病历、病理申请单一同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 床号、住院号等基本信息以及标本的名称、部位、数量,及时送检,必 要时请患者亲属或法定代理人亲眼过目。
(二)急诊患者的身份识别 1、接诊护士应评估患者的意识、精神、语言、行为能力,与神志 清楚、行为正常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就诊 原因,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与主诉是否相符。 2、遇到成批患者救护时,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对伤员进行检伤分 类,分别用蓝、黄、红、黑4种颜色,对轻、重、危重、死亡人员作出 标志,系于患者手腕或脚踝上。 3、护理人员配合医生抢救时一定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核对 手腕带,准确核实患者身份。 4、急诊身份不明(无名)患者的身份识别 急诊急救过程中,一时无法辨认患者身份时,可先给患者临时命名 或编号,待病情稳定后再作进一步的身份确认。 1、)急诊护士通过电话联系给身份不明患者挂号获取病历号。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2022年上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

2022年上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

2022年上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导致的医疗差错、事故或患者损伤,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第三条凡对来院就诊的患者,均应进行身份标识、核对。

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抢救、门急诊输液患者均应佩戴腕带,严格执行“腕带”识别制度。

第二章识别方式第四条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号、身份证、医保卡” 中至少两项信息进行身份识别。

第五条一般住院患者采用“病历+腕带+询问”的方式,对患者“姓名、床号、性别、年龄、病历号”中至少两项信息进行身份识别。

第六条特殊住院患者(新生儿、意识不清、同名、无名氏、语言交流障碍等)的身份识别应在一般患者身份识别核对信息的基础上,必须对病历号进行核对。

第七条医护人员必须至少采取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对,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同科室内有2名同姓名患者时,应在分别在2名患者床头进行特殊标识。

第八条在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和核对时应邀请患者或其亲属、授权委托人参与。

第九条患者标本以电子条码进行标识。

第三章识别要求第十条挂号室工作人员挂号时必须录入患者真实完整的有关信息;门诊医师在开具入院证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应完整、准确填写入院证上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及地址等信息。

第十一条医生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应当对病人的身份信息加以核对,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患者沟通、核实、更正,需要其它部门配合的,应及时主动进行协调;护士在为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身份信息加以核对,发现有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与患者进行沟通、核实,并及时联系医生予以更正。

第十二条入院处在办理患者入院手续时,应请患者出示身份证或医保卡,认真核对患者入院信息,并将身份证复印件作为病历文件之一归入病历;病区护士在收治患者时应核对患者身份证和医保卡复印件并同患者(委托人)共同进行身份核对,且共同在复印件上签名确认后归入病历,异地医保或自费患者应复印身份证归档。

急诊患者救治的身份识别流程

急诊患者救治的身份识别流程

急诊患者救治的身份识别流程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急诊科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救治服务,急诊科在患者就诊的初期,离不开对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本文将介绍急诊患者救治的身份识别流程,确保患者隐私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一、登记与问询在患者初次到达急诊科时,接待护士将进行登记和问询。

接待护士会准确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与此同时,接待护士也会进行初步的问题询问,以了解患者的症状、主诉以及病史等相关情况。

这些信息是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依据。

二、身份证明在急诊科的身份识别流程中,身份证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患者应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或其他法定有效证件。

护士将在登记过程中核对患者的身份证明,并确保其真实有效。

三、医保卡验证为了保障患者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医保卡的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护士会通过医保卡阅读设备对患者的医保卡进行验证,确保患者的医疗费用可以正常结算。

同时,这也是对患者身份的一种再次确认。

四、生物特征识别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防止身份冒用,一些医疗机构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身份识别的手段。

比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部识别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与预先登记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对比,识别患者的身份,提高诊疗等环节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电子病历系统连接医院一般配备了电子病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各类医疗信息。

在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快速获取患者的病历信息和过往就诊记录,从而更好地进行救治。

在身份识别流程中,接待护士会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到电子病历系统中,这不仅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也方便医务人员迅速查看患者的病历数据。

六、权限验证在大型医疗机构中,不同的医务人员拥有不同的权限,可以进行不同级别的操作。

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和数据的安全,身份识别流程需要进行权限验证。

尤其是涉及患者敏感信息时,如病历私密内容等,只有获得权限的医务人员才能查看或操作相关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
输入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其他各项护理操作及 诊疗活动前,实行反问式核对。至少同时使用床号、姓 名、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 (或家属)沟通,让患者或近亲属自行陈述患者姓名,作为 最后识别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 操作。
在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无误后 方可使用,若损坏或字迹不清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 核对方可使用。
佩戴腕带的注意事项
为患者佩戴腕带前,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佩戴腕带 标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腕带上标明患者信息项目规范、字迹清晰、信息准确。 佩戴腕带松紧适宜,柔软无刺激。 佩戴腕带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局部血运良好。 严禁医务人员或患者及家属随意将腕带标识取下。 急诊科患者不能确定的项目可以暂时不填,待转到相应
急诊患者意识清楚或有家属时,应与患者或家属做好解 释工作,取得配合,将腕带上标注的内容与患方核对后再 为患者佩戴腕带。腕带若损坏或字迹不清应及时更换, 并需双方核对,准确无误。
接诊护士给当时无法确认身份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科 室名称、姓名(无名氏编号)、性别(注明男女)、年龄 (不详)、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如患 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落实各关键流程(病房与急诊、麻醉科、ICU、NICU、 产房交接)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所有住院患者使用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 患者的一种方法。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静脉给药、输血前须认真落实双人 核查制度,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对于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在特殊场所(如急诊科、注 射室、产房等人员流动快、风险高的诊疗场所),接 受诊疗活动;或者进行特殊治疗(如放疗、化疗、手 术、拔牙等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时,应特别强调有 效的身份识别、避免误诊、误治、发生部位及方式的 错误,给患者造成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
急诊科是医院中最繁忙且紧张的科室之一,承担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为了确保患者在急诊科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患者身份的识别、查对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急诊科患者身份的识别是医务人员的基本工作之一。

在患者入科时,医务人员应主动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核对患者所提供的身份证件,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关注患者的主诉和病情描述,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紧急程度。

查对落实情况的检查是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医嘱、检查单、用药品种和剂量等信息,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在进行手术或特殊检查前,还应进行必要的查对工作,如核对患者的身份、手术或检查部位、手术或检查项目等,以避免操作错误或病情处理不当导致的医疗意外。

对于落实情况的评价是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工作质量的评估和监控。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急诊科的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查对工作的执行情况、准确性和遵循程度等。

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内部报告等形式反馈给医务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医务人员要保持专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认真负责、细致入微。

其次,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急诊科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患者和家属也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供准确的病史和身份信息,并在操作前仔细核对。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是保障急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