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二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为加强医院内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相关人员的患者身份识别和管理工作。
三、定义1. 患者:指在医院就诊或住院的个体。
2. 身份识别:指通过有效的身份证件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
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指医院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规定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
四、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要求1. 就诊患者的身份识别(1)门诊患者:患者在挂号时需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由挂号人员核对身份证件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若患者无身份证件,可由家属提供患者的相关个人信息,并签署确认责任的授权书。
(2)急诊患者: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可通过患者自述的个人信息进行确认,但需患者亲自签署确认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3)体检患者:体检患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体检前由工作人员核实身份信息,并登记患者所需的体检项目。
2. 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首次入院时,需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并进行身份信息的登记和确认。
同时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等信息。
(2)患者住院期间,如需出院或转院等情况,患者身份需再次核实和确认。
(3)住院患者每次进出病房或其他医疗区域,需出示佩戴有效的身份识别证件(如住院证、腕带等),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与身份证件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五、患者身份识别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存储和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医院应对患者身份识别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了解和遵守程度。
3. 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4. 医院应建立投诉和举报渠道,接收患者或家属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投诉和反馈,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
六、患者个人信息保护1. 医院应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其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急诊科是医院中最繁忙且紧张的科室之一,承担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为了确保患者在急诊科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患者身份的识别、查对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急诊科患者身份的识别是医务人员的基本工作之一。
在患者入科时,医务人员应主动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核对患者所提供的身份证件,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关注患者的主诉和病情描述,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紧急程度。
查对落实情况的检查是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医嘱、检查单、用药品种和剂量等信息,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在进行手术或特殊检查前,还应进行必要的查对工作,如核对患者的身份、手术或检查部位、手术或检查项目等,以避免操作错误或病情处理不当导致的医疗意外。
对于落实情况的评价是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工作质量的评估和监控。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急诊科的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查对工作的执行情况、准确性和遵循程度等。
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内部报告等形式反馈给医务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医务人员要保持专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认真负责、细致入微。
其次,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急诊科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患者和家属也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供准确的病史和身份信息,并在操作前仔细核对。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查对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价是保障急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为确保急诊患者医疗安全,完善急诊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得、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过敏史等,由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转科制度(1)凡急诊留观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室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室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急诊医学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室。
(3)转科前由主管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4)转入科室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
(5)危重病人转科时,急诊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3、急诊、临床科室、麻醉科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检查总结、改进措施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在医疗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医院必须严格落实这一制度。
本文将总结我们目前的检查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现状总结1.1 识别制度的实施情况在我们医院,患者身份识别主要通过佩戴腕带和电子系统来完成。
每位患者入院时,都会得到一个带有条形码的腕带,里面包含了患者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出生日期和住院号。
通过这些腕带,护士和医生在进行各项治疗和用药时,可以快速核对患者信息。
尽管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能遵循这一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2 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查对制度是指在治疗前,医务人员需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治疗方案是否一致。
这一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因为时间紧、工作量大而被忽视。
有些护士在忙碌时,可能会忘记再三核对,导致潜在的安全隐患。
我们曾发生过一起因身份核对失误而造成的用药错误,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引发了全院的深思。
二、存在的问题2.1 人员培训不足在医院内,虽然每位新入职的医务人员都会接受关于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的培训,但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医务人员可能会逐渐忽视这些基本的操作规范。
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还需不断加强,确保大家始终牢记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2.2 系统技术问题我们的电子识别系统在某些时段会出现延迟或崩溃的现象,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
在繁忙的急诊科,系统故障甚至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无法及时获取患者的关键信息。
这样一来,身份核对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增加了医疗风险。
2.3 文化氛围不足在医院内,尽管大家都意识到身份核对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工作中,部分医务人员的态度可能并不够重视。
这不仅是因为工作压力,还因为缺乏一种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文化氛围。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促使每个人都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
三、改进措施3.1 加强培训与教育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的重视程度,我们计划定期举行培训和模拟演练。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保证患者平安,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效劳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二原那么:1 病人身份识别方式1.1 患者身份确认必须核对二种身份标识1.2 病历号和姓名,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病人佩戴的腕带上有该两种身份识别标识。
2 以下操作前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识别。
2.1 给药前;2.2 输血或血制品前;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2.4 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2.5 发放特殊饮食前;2.6 转运前。
3 特殊情况下病人身份识别:急诊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识别:急诊护士以性别和就诊24小时制时间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男/女0531+病历号作为病人的识别。
4 使用“腕带〞的相关事项:4.1 使用腕带的科室4.1.1 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病人佩戴蓝色腕带。
4.1.2 14岁以下儿童佩戴粉红色腕带。
4.1.3 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
4.2 腕带使用标准4.2.1 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
4.2.2 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4.2.3 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
4.2.4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上新腕带。
4.2.5 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那么佩戴在脚踝上。
4.2.6 住院患者有药物过敏应在腕带上注明。
三身份识别流程:1 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 PDA扫描腕带条码→反问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治疗和护理。
2 病区医师/手术室医务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3 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新生儿/NICU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急诊科腕带识别制度
急诊科腕带识别制度为了加强急诊患者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对特殊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地载体,对患者实行腕带标识,具体要求如下:1, 入抢救室地患者,"三无人员",对意识不清,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地急危重症留观患者,语言交流障碍地输液患者均要佩戴"腕带"。
作为检查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地一种必备手段。
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地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2,腕带上应标明病区,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护士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便于患者身份地准确识别。
3,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地无名氏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床号"作为身份识别地信息。
4,医务人员在执行各种治疗操作前,检查前,手术前应对腕带标识中地各项内容进行一一查对,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操作。
5,佩戴腕带时,注意观察腕带处有无发红,破损,询问患者地自我感觉。
在患者出观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腕带为一次性使用,一用一废弃,作医疗垃圾处理。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实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就诊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地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需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地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位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三无人员,无自主能力,交流障碍地危重症患者地手段。
五、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地操作。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急诊科首诊负责制度,急诊分区管理制度,患者识别制度
清苑区中医医院急诊科首诊负责制度1、一般急诊患者,由急诊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首诊医生对接诊患者均不得拒诊。
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考虑非本科室疾病或边缘性疾病患者,认真书写急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就诊的科室,向分诊护士提请相关科室诊疗或请相关科室会诊。
2、对于危重患者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在接诊医师到达后,首诊医师应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能离开。
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要两科或更多科协作抢救,首诊医师也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并通知分诊护士,请相关科室会诊,必要时通知医政科或行政值班人员,以便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清苑区中医医院清苑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工作职责1.急诊科必须265天24小时开诊。
2.医护人员必须明确急诊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规则、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掌握急诊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实施急救措施,遵守抢救制度、分诊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治疗护理制度、观察室工作制度、监护室与抢救室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查房会诊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等,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3.各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工作3年以上的专科医师参加急诊工作,每人每次连续工作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实习生、进修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
4.急诊医学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保证抢救需要。
5.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正确、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
疑难及危重患者应在急诊医学科就地组织抢救,病情稳定后再护送至病房。
对立即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应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急诊医师应向病房或手术室直接交班。
医院人脸识别管理制度规范
一、目的为提高医院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住院部、门诊部、急诊科、医技科室等。
三、职责1. 医院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脸识别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
2. 医院保卫部门负责监督人脸识别系统的运行,确保其正常使用。
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4. 医护人员及患者、陪护人员等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人员应遵守本制度。
四、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规范1. 通行人员进入医院各区域时,应主动配合人脸识别系统验证身份。
2. 医院工作人员应确保人脸识别系统准确记录其身份信息,并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3. 患者及陪护人员应配合人脸识别系统验证身份,不得冒用他人身份。
4. 严禁使用伪造、篡改的人脸识别信息。
5. 人脸识别系统应确保通行人员信息保密,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
五、人脸识别系统管理规范1. 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人脸识别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 保卫部门应定期检查人脸识别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整改。
3. 各部门负责人应加强对本部门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和管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 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使用技能。
六、违规处理1. 对于冒用他人身份、伪造、篡改人脸识别信息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2. 对于因人脸识别系统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将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3.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停职检查等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实施人脸识别管理制度规范,我院将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终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开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移动电话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楚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合,皮肤完整无破损。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含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急诊患者救治的身份识别流程
急诊患者救治的身份识别流程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急诊科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救治服务,急诊科在患者就诊的初期,离不开对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本文将介绍急诊患者救治的身份识别流程,确保患者隐私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一、登记与问询在患者初次到达急诊科时,接待护士将进行登记和问询。
接待护士会准确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与此同时,接待护士也会进行初步的问题询问,以了解患者的症状、主诉以及病史等相关情况。
这些信息是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依据。
二、身份证明在急诊科的身份识别流程中,身份证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患者应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或其他法定有效证件。
护士将在登记过程中核对患者的身份证明,并确保其真实有效。
三、医保卡验证为了保障患者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医保卡的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护士会通过医保卡阅读设备对患者的医保卡进行验证,确保患者的医疗费用可以正常结算。
同时,这也是对患者身份的一种再次确认。
四、生物特征识别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防止身份冒用,一些医疗机构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身份识别的手段。
比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部识别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与预先登记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对比,识别患者的身份,提高诊疗等环节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电子病历系统连接医院一般配备了电子病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各类医疗信息。
在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快速获取患者的病历信息和过往就诊记录,从而更好地进行救治。
在身份识别流程中,接待护士会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到电子病历系统中,这不仅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也方便医务人员迅速查看患者的病历数据。
六、权限验证在大型医疗机构中,不同的医务人员拥有不同的权限,可以进行不同级别的操作。
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和数据的安全,身份识别流程需要进行权限验证。
尤其是涉及患者敏感信息时,如病历私密内容等,只有获得权限的医务人员才能查看或操作相关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
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