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城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城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城乡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存在一定矛盾的关系。
一、相互依存1. 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在城乡发展中,效率体现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上。
例如,城市中高效的工业生产和服务业运营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当城市的工业部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利润增长后,就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向农村地区转移。
这种资源的转移可以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从而促进城乡公平。
- 农村地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当农民收入提高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会缩小,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
2. 公平是效率的保障- 城乡公平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如果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公平,农村居民能够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那么农村人口的素质就能够得到提高。
- 从就业角度看,公平的就业环境能够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这将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而且,公平的社会环境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相互促进1. 公平促进效率提升- 当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公平,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农村的农产品运输和销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效率。
- 在教育公平的情况下,农村地区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这些人才既可以回到农村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也可以在城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城乡经济发展的效率。
2. 效率提升推动公平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对农村资源的需求,如对农村土地、劳动力和农产品的需求。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10效率与公平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关系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矛盾性:二者概念不同,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2)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重视社会公平的依据(1)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5)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特别提示: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
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3)平均主义抹杀了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
所以,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Word版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结合。
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动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
在这种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一、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效率为基础、公平为本体表明,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必然相互联系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是相互联系的,而非互不相干的。
一两百年前,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就紧紧地扭结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必须正视和处理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非一个“伪命题”,这一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而非完全意义上)可以归属于人们早已形成共识的一些“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体现为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等,因此可以说效率涉及的主要是生产力问题。
马克思就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谈效率的。
他在《资本论》中分析的劳动生产力或劳动生产率也是劳动效率,即单位劳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而公平,虽然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但一个主要方面是分配公平,而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效率范畴最早产生于经济领域,就是在今天效率的首要所指也是经济效率,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有了经济效率,才谈得上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而公平,虽然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但其主要所指是社会公平,甚至公平与社会公平往往被当作同义语,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稳定问题;有了社会公平,才谈得上社会稳定、安定、和谐。
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
效率概念最早产自于经济,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有着先天的联系,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市场竞争的优点是资源配置使用效率高;可以说,讲求效率、促进效率、调节效率主要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关系
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关系
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目标。
公平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而效率则是指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以最大化产出。
然而,实践中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追求公平会增加资源的重新分配成本,而这可能会降低经济效率。
例如,通过税收或社会福利计划来实现财富再分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公平性,但是这也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财务负担,对经济产出和就业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
相反,追求效率可能会削弱公平。
如果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人可能无法获得必要的资源或机会,这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会利用垄断地位或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可能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和就业机会不均等。
因此,公平和效率并不总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在实践中,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找到最佳平衡点,并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 1 -。
绩效考核制度的公平与效率之间
绩效考核制度的公平与效率之间导言:绩效考核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员工业绩的评估和激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在绩效考核中既兼顾公平又保证效率一直是管理者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绩效考核制度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背景分析绩效考核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中科学评价员工工作业绩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潜力,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能够客观地评估员工的贡献和能力。
二、公平的概念与要求公平是绩效考核制度的核心概念之一。
公平主要包括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两个方面。
过程公平指的是在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个员工平等对待,以及评价的透明和公正性。
结果公平则意味着考核结果反应了员工的实际表现,不偏袒任何一方。
三、效率的概念与要求效率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效率主要包括管理者对员工的评价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两个方面。
评价效率指管理者能够准确、及时地评估员工的表现,并做出相应的激励或惩罚措施。
工作效率则关乎员工在工作中的产出成果是否高效。
四、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公平与效率是两个互为表里的概念。
公平是绩效考核的前提条件,而效率则是绩效考核的目标之一。
在绩效考核中,必须既保证公平又提高效率,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因此,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进行权衡与平衡。
五、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妥协在实际操作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常常会出现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证公平,可能需要采用较为复杂的考核程序和评价标准,从而增加了考核的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可能需要简化考核程序和标准,但这很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准确和不公正。
因此,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管理者需要进行妥协,找到一种既能确保公平又能提高效率的平衡点。
六、对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原则为了更好地权衡公平与效率,管理者可以考虑以下原则:1.透明度原则:确保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的透明度,使每个员工都能了解到评价的标准和流程。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
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
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
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
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
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
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
其二,公平促进效率。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
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
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公平和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再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首先,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存的。
在收入分配中,公平和效率是两个重要的目标。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而效率则是指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两个目标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如果只追求公平而忽视效率,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降低。
同样,如果只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在收入分配中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其次,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仅仅是分配的公正性,还包括机会的公平性。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一些人的机会受到了限制,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收入。
因此,在收入分配中,我们需要重视机会的公平性,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效率。
最后,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
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过高,而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过低。
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现象需要通过制度来加以调整。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透明、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教育等手段来实现收入的公平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我们需要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重视机会的公平性,通过制度来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1、效率优先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
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
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
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
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
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误以为公平就是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因而在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平均,这种公平的薪酬体系造成了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妨碍了效率,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分析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分析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和治理中的两个核心目标,它们往往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
公平追求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而效率则追求资源的最优利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种辩证关系,并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处理二者的平衡。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
公平体现了社会正义,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而效率则体现了资源的最佳利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追求公平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效率,因为只有高效率才能为公平分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然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并非易事。
首先,公平对于资源的再分配常常会降低效率。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李鬼论”,即资源再分配将削弱个体的努力和积极性,导致效率的下降。
这是因为公平往往需要通过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例如通过税收、再分配等手段。
这种重新分配可能会削弱原本的激励机制,导致劳动投入的减少,从而降低整体效率。
然而,公平与效率并非完全对立。
实际上,公平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增益。
首先,公平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从而为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
其次,公平的实现也可以增加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因此,公平与效率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首先,政策制定者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政策的制定不能单纯追求高效,而要考虑到社会稳定和公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需要寻找平衡点,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的要求,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公约数”。
其次,科技和创新也可以为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的发展可以为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有力工具。
例如,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更加精确的分配和调控,从而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促进效率。
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
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
公共部门的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效率,它指生产或者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二是配置效率它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间接税方式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还要求政府通过税种、税率和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的调整,协调好政府、企业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国间接税比重高达70%以上。由于间接税会直接进入市场价格,间接税比重高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会通过税收转嫁,加重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此外,我国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过低,一些企业高管人员薪酬福利侵蚀企业利润;还存在少数人无偿或低价占有、使用公共资源等问题。因此,深化初次分配领域改革,应在保持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负;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改革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严格征收资源占用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的收益分配机制。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要想兼顾效率与公平,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公平和效率的大体内涵如何看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课题,这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收入分派和社会进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的进展和稳固。
要想清楚二者的关系,必需先明白公平和效率的含义。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那么、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进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以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存在永久的公平。
公平是社会历史进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明白得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
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我以为公平应该是平均主义,在我国应要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机遇公平,地位平等;二是多劳多得,付出与收成公平。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
从一样意义上来讲,投入或本钱确实是利用必然的技术生产必然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
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必然的技术、投入必然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知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必然利用价值的物品或效劳,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效劳。
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因此效率确实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若是比值大,效率就高,也确实是效率与产出或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本钱或投入成反比例,也确实是说,若是想提高效率,必需降低本钱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以为是对立的,有人以为是一致的,我个人以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增进效率,不公平致使低效率,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我国坚持的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那么。
效率和公平是我国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doc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
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
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平与效率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
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
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
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
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
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
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
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
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
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
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个有效率的社会 ,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 ;同样 ,一个公正的社会 ,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 , 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 ,相反 ,矛盾突出。
追求公平 ,效率就打折扣 ;追求效率 ,公平便有失公允。
其结果 ,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稳定。
因此 ,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 ,特别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 , 是为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注重经济效率 , 又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 , 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坚决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
因此 ,任何只顾公平而忽视效率和只顾效率而损害公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只有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在全社会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坚持公平的原则,保障人们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 , “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公平,亦即公正、平等。
当年搞计划经济,一切围绕“计划”转。
表面上看,计划最具“公平”特性。
所以,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平均主义、平分秋色,就是“均贫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那时的公平,是具有普遍、普及、普惠意义的。
这看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一种伤害了不少人积极性的“公平”,是一种“大锅饭”式的“公平”。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比过去活了,环境比过去宽松了,人的潜能、智能、积极性比过去高了。
那种貌似“公平”的公平在这种体制中站不住脚了,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所谓“公平”,受到了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内涵的按绩效论公平的新式公平的挑战。
实施这种公平的初始,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适应。
因为能力强者与能力弱者、勤奋努力者与不思进取者所获得的回报拉开了距离。
昔日的所谓“公平”日趋没落,尽管有人心存疑虑,但却不得不面对这一无法逆转的趋势。
传统的公平受到了现代公平的挑战,懒散的公平受到了竞争公平的挑战,且后者“力大无比”,最终战胜了前者。
应当看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核心是解决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竞争和效率问题。
由于市场是自由的、开放的,它本身不考虑社会公平问题。
公平与效率挂上了钩,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辅相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得益彰,此时的公平更具时代性、知识性、竞争性、世界性。
而这种市场公平,虽然也有其负面作用,弄得不好,将导致两极分化,但只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扬其有利因素,克服其负面影响,就能利用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铺平道路。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来弥补这个“真空”?各级党委和政府理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市场竞争中弱者利益的责任。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存在着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先天性的不公平。
如果细加分析,就会发现社会公平似乎可以分为“效益公平”和“道义公平”。
前者释放社会能量,后者保障社会稳定,都不能偏废。
为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关键要制定一系列公开、透明、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让公平问题变得有章可循。
一件被一个团体、单位看来算不了有失公平的事,对一个小单位、小家庭来说,却可能“重如泰山”。
贫困人口、残疾人口、无依无靠人口、失业下岗人口等,都是社会的弱者,他们心中对公平的敏感度自然要高于其他人群。
维护这些人的权益,是维护社会的“道义公平”、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但人民的公仆应该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爱民之心。
不仅要维护“效益公平”,同时也要兼顾“道义公平”。
我们理应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大内容。
在分配政策上,把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
二十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
于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十四大的决议。
但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虽然也很重要,但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即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处于“兼顾”即次要地位。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
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 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
随着总量发展、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相对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会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过渡。
从道德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公平的道德也就是对个人努力才能的认同,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效率。
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各方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资源使用效率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关键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是否公平合理。
以道德为依据,公平会调动人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
当个人被认同,在心理上会产生知遇之心,使其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与效率相协调,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发展 "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
我们强调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的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
树立公平与效率一致的道德体系有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培养,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从管理看,管理公平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管理的职能是维护公平秩序,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实现公平以提高效率。
也就是说,管理越公平,越能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提高效率,否则,管理不公平,就会出现反向的消极破坏力量,降低效率。
因此,管理对公平与效率至关重要,具有极其深远重要的意义,对管理而言,公平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合力功能。
所谓激励功能,就是激发人的热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使其能向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奋发努力。
因为激励的根本原理是发展,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发展人们的智慧和潜能。
发展对组织所期望的价值目标和追求。
也就是说激励能使人产生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奋发向上的力量,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实现目标的方法,有了胜不骄败不馁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因此,也就有了更大更好的效率。
所谓合力功能,就是公平在管理中产生的另一大功能,它是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
我们讲的合力是一个国家或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力量。
它不是由单个力量简单的相加而成,它是可以成倍增长的集体力量。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1、效率优先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
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