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七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七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作者:刘月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8期摘要:所谓“逆反心理”是指社会个体由于一定的原因对他人的要求采取截然相反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导致七年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应通过哪些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呢?认真分析了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以下,我将七年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措施对此展开探讨。
一、七年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好奇心强烈心理学研究认为,越是明令禁止某一事物,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究欲也就越强烈,特别是在不对禁止原因进行详细阐述及说明的情况下。
相较于小学阶段,七年级学生有了接触社会上形形色色事物的更多可能,为了防止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禁止性的行为,如不能早恋、不得接触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得同社会闲散人员交往……教师还有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忽略了“七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因素,并没有对这些“禁令”背后的原因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讲解,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做出违背家长、教师意志的叛逆“尝试”举动。
2.自我表现意识剧增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
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社会视野的开阔,七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剧烈的发展与增长,渴望标新立异,通过否定教师或者家长的权威彰显自身的独立与与众不同。
这种“叛逆”行为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叛逆,而是青少年学生希望通过一些异乎寻常的行为举动引起他人注意,以此来获得自我肯定感、荣誉感的一种外在心理表现形式。
3.年龄增长带来的心理需要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初中阶段学生相较于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民主,而这种民主无疑使得青少年学生有了更多接受信息、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在此大背景下,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成人在青少年主观世界中所占据的权威地位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这也是导致青少年学生逐渐萌发叛逆意识及行为举动的重要方面。
如何正确对待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对待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安达市昌德镇中学李方祥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不单单在教学上做得好,关键是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逆反心理特征。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学生要具有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必须掌握。
因为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每个初中生都具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是家庭的因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作者:曹黎来源:《教育界·中旬》2014年第02期【摘要】逆反心理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中学生逆反心理活动的成因及疏导策略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策略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表现突出,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
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其次,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
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
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
再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和批评,把家长的督促和教诲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 客观原因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或期望产生的一种抵触或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或学校规定的抗拒,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或对同伴压力的盲目服从等。
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逆反心理的原因: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和自主,对权威产生质疑。
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或缺乏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同伴压力、媒体影响等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行为。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挑战权威的性格特质。
对应措施:1.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开放式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理解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
3.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强化和鼓励,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教育学生理解规则和权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
4.提供自主性和选择: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担责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5.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教授学生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冲突。
提供冲突解决的策略,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协商和妥协等。
6.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长和教师应当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则设定。
家长应当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同时提供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7.专业支持:对于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帮助。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策略。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
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
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我们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
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
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
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2)哄骗、利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
(3)讽刺、挖苦。
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4)溺爱、迁就。
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原因与解决方法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叛逆行为,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为教育者、家长和社会提供参考。
一、叛逆行为的原因1.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可能是叛逆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压力、过分或过少的管制、不公平对待、冷漠缺乏关怀以及家庭冲突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中小学生叛逆情绪的产生。
1.2 学校因素学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的学校环境、沉闷的教学方式、过于严格的纪律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冲突等因素都可能诱发中小学生的叛逆行为。
1.3 心理因素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育期,情绪和忧虑常常容易被放大。
他们在面对日常困扰、学业压力、自身认同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叛逆行为。
二、叛逆行为的解决方法2.1 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并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与他们进行开放且有意义的沟通。
此外,适当的爱的表达以及赞扬和奖励的方式都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叛逆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行合理的教育方式和评价制度。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艺术、体育和社交活动,帮助学生积极投入社会集体,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心理辅导的开展心理辅导是中小学生解决叛逆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并选拔合适的专业人员为中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通过心理咨询、情绪疏导和自我管理等方式,帮助中小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2.4 社会关爱和支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对于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改善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初中孩子逆反心理
初中孩子逆反心理随着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发展出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并对父母和学校中的管理产生怀疑和不满。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逆反心理”,在初中阶段尤为常见。
正确认识和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逆反心理,简单来说,是孩子对外部权威的抵触和反抗。
它是孩子内心对成长过程中压力的一种反应。
初中是孩子正式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伴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孩子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独立和自我价值,对成人的期望也随之增加。
逆反心理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孩子正在通过和权威的对立来试图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独立性。
首先,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过度担心或惩罚孩子。
逆反心理代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同和发展的探索。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权利,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
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平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认同。
其次,有效的沟通是应对逆反心理的关键。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对其表达给予积极的回应。
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和尊重的交流,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需要做某些事情或接受某种规则,从而建立起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此外,为了避免逆反心理的加剧,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量减少过度干预和控制。
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和行为空间,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更加反叛和逆反。
相反,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鼓励他们参与规则制定和家庭事务的计划,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逆反情绪。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时刻保持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
孩子在初中阶段面临着很多学业和人际关系上的挑战,他们需要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摘要:逆反心理,指的是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在学生中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超限度逆反、情感逆反、自主逆反和人格逆反。
笔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公平的心态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这种不良心理得到了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形成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关键词: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公平尊重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的心理现象。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它是集正确逆反和错误逆反为一体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心理障碍。
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
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消除这种心理。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够从心里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尊重,也就是说。
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有独立尊严的人,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所以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学生中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超限度逆反、情感逆反、自主逆反和人格逆反。
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这几种逆反心理呢?一、超限度逆反,即客观要求超出主体的承受能力、知识水平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却不给予理解和帮助:教师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问题的实质一概过高地“上纲上线”批评指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
他偏撵鸡。
针对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
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信息传媒环境提高了学生成长的起点,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自身的成长已经被赋予许多现代化的因素,表现出稚嫩的现代意识,他们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渴望民主、平等。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分析中小学生与班主任之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从心理学上定义,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抵触、不顺从乃至于抗拒;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自身原因: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普遍都会有的心理但是也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而且不太合群,他们一旦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更加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家长和老师失去信任,对社会出现偏见,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付之行动;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具有隐蔽性,教育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后果不可想象我们在考虑到大部分的时候也应当给语者少部分特殊的孩子一组走的关注家庭及社会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根据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原因,要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教师原因:人是希望得到赞美、理解和支持的,学生更是如此;特别是中学生,他们一般都循规蹈矩,不容易引起老师的重视,一旦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就失去了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对待周围的事物更加消极、冷漠;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学校原因:不合理的教育也是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中较初中来说,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特重;如果老师们以“僵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在个人圈子,“管”字当头,“套”字为先,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开放;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新鲜感,对教师的信任逐渐消失,出现我行我素,产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消除逆反心理的教育措施第一中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当自身遇到挫折时,不要认为是别人有意造成的,让学生学会宽容有时挫折与失败,如竞争失败不是别人故意羞辱你,而是自然的,伤害有时是偶然的,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当自己忍不住愤怒和攻击时,要学会自我反省,是不是又把别人理解为不公正了,是不是夸大不公正了,是不是有什么证据说明并不是别人的不公正导致我的挫折,是不是我自身存在什么问题;我能改变自己的什么方面;改变了你对不公正的解释,你的逆反情绪就会消失了;在此,教育的目标是消除不公正;第二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是值得理解的可是由于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极速发展的社会及孩子迫切希望自己被认同的心理状态下时,由于年龄及种种因素而倒置的时代的脱节也就是所谓的代勾现象就出现了;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和父母没话聊为什么孩子宁可出去和别人混,也不和父母做下来谈心原因就在于父母放不下“父母的身段”父母完全的不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认同,一种认可,我想过去有一部美国电视剧叫成长的烦恼里面家长可以向孩子承认错误,可以理解他们的喜好,甚至还和他们玩在一起,那么自然话题就多,你能走进他的圈子,能走进他的世界,你才能真正理解孩子需要什么,然后加以引导,所以父母有时候是感情用事,虽然他们很爱孩子,可是往往都是用过激的方式,所以,先理解孩子再来谈爱孩子这是关键;有理解则不会有代沟,没有代沟能够相互交流逆反心理自然而然的就会消除第三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懂得学会换位思应当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第四当今学校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各级各类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升学率;为上大学,家长的期待,老师的“苦口婆心”,使学生从早到晚,稳坐教室,一套套高难度的训练题,掠夺了学生发挥特长、了解社会、培养兴趣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抑郁、恐慌、焦躁、嫉妒、自私、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比比皆是;我们要提倡的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刺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全体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从而促使他们的素质的提高与健康心理的发展相结合;素质教育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当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真的能做到以上所述这些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则能彻底消除,从而使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文献参考:1.心理科学2.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空心雨论文网3.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翔平。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中学阶段,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抵触情绪,拒绝适应和接受传统教育方式和规范。
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言语上的抵触、行为上的抵抗,甚至可能引发不良行为。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往往有多方面,如下:1.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中学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产生疑惑。
他们可能对学校和教育规范产生怀疑,并试图通过表现逆反心理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2.学校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感到无法承受,产生逆反情绪。
他们可能对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感到不满,因而表现出反抗和逆反的行为。
3.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存在冲突、不和谐或高压等问题,中学生可能将逆反情绪发泄到学校和教育机构上。
解决逆反心理的措施和做法有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提供心理支持。
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当的发泄方式。
2.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应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让中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3.关注中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感需求。
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并与学生密切合作解决问题。
4.教育个人自主性和责任感:逆反心理常常伴随着对权威的质疑和抗拒。
教育者应鼓励中学生发展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作者:谢永春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6期一、主要原因1.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离异型家庭、打骂型家庭、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型家庭的孩子,都容易产生一些逆反心理问题。
有些家长认为:现在赚钱难,不拼命赚钱又怎么负担得起孩子教育成长的支出,有时班主任反映孩子学习与行为上的一些事,家长一般都不配合,责怪教师是怎么教育的。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赌风、欺诈也刺激着敏感好奇的学生,腐蚀着他们的心灵;文化书刊、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录像、VCD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有诱惑力,也导致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
2. 学校因素。
学校提出的素质教育具体目标,因宣传不够,导致学生不理解,不接受;少数教师对优等生偏爱,对后进生歧视,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校园生活不够丰富多彩,缺乏生机活力,也会使得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学现象;教师片面地抓学习成绩,对学困生与一时稍有失误的学生不耐心,横加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致使一些学生抬不起头,心理压力大;更有的教师缺少管理经验,当学生不守纪律、作业迟交时,会情绪失控,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令其罚站甚至赶出教室,都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3. 主观因素。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很想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管束,越不让接触的东西越要去接触,教师、家长管得越严,学生逆反心理越强。
如有一个五年级男孩子,在教室上自习不安心,经常走动与同伴闹着玩,班主任拿他没办法,令他到办公室做作业,他不仅不做,连上班主任的数学课时课本也不带,问他理都不理。
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和注意转移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他们好奇,富于想象,把什么事情都想得特别美好,但心理很脆弱,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由于幼稚,缺乏自控力与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旦遇到不称心,不开心的事情,就会使得自己的上进心及良好愿望受损,变得焦虑、忧郁、不合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情绪反常,有时还会做出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青少年会经常表现出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是指一种对权威、规则或者当权者的不屈服反抗。
不过,逆反行为不仅仅是表达不同观点或者抗议,它还有可能变成经常性的挑衅、傲慢或者挑衅等不良行为。
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常见,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和特点。
首先,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当青少年面临威胁、挫折、不公平待遇或者好奇心等情境时,会用逆反行为来保护自己,寻找出路。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获得自由和独立。
其次,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对抗行为。
青少年期是一段自我发现、探索和自我实现的阶段,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自我决定权,但是他们的行为和话语总是受到限制。
因此,逆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对抗行为,是他们表达不满和反叛的方式。
再次,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群体性的反抗。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我认同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被认可和接受。
因此,当周围的同龄人也表达逆反行为或者鼓励逆反行为,这种行为就会在群体中传播,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
最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逆反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探索、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价值观和社交规则,他们会试着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们发生互动,在这些过程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一种稳定的现象,但是我们需要关注这种行为是否伤害到了他们自己或者他人。
虽然逆反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是正常的,但是青少年还需要学会如何适应和处理这些情况,以达到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这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并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处理问题的技能。
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近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反映初一学生出现了一些列由青春期心理发展所表现的心理问题,其中集中反映有以下几个问题:青春期逆反、异性交往和自残现象的出现,以下这些材料希望能够对班主任在做辅导时提供些帮助。
青春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针对逆反心理性进行辅导时我们首先应弄清产生的原因。
这里给班主任提供一些仅供参考: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
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个别老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
也有个别老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
如何帮助学生更健康的度过这个特殊的心理逆反期呢?我有以下想法仅供参考1、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对生理、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所以我们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缩短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愿意与你亲近,这样有利于调控学生逆反心理。
初中学困生逆反心理现状调查与疏导对策研究
初中学困生逆反心理现状调查与疏导对策研究一、引言初中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成绩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
而逆反心理则是指在情绪上表现出抗拒,反抗的心理状态。
学困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关于初中学困生逆反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疏导对策,以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
二、现状调查1. 学困生逆反心理现状初中学困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逃课、旷课、不交作业、不听课等。
这些行为表明学困生逆反心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一些学困生还表现出情绪波动大、易激动等特点,这些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2. 影响因素学困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等。
家庭环境中的家庭矛盾、家长对学生的过度期望等都可能成为学困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学校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也会对学困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等也会对逆反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学困生逆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长期处于逆反心理状态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自闭、自卑等现象。
学困生逆反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疏导对策研究1. 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学困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是解决学困生逆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绪状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规则,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解决学困生逆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校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减少学困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 个人心理辅导针对学困生逆反心理问题,学校也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
走进孩子心灵,理解逆反心理——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关教育措施建议青春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
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
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一.逆反心理的由来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
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
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
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
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
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
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2.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3.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指导教师:课题成员:一、研究背景:“叛逆心理”是当下许多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如果是轻微的叛逆,我们可以视其为正常,但是如果是严重的、不适当的叛逆问题,我们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可能会导致犯罪等严重后果。
本课题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1.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强现象的调查研究。
2.结合课堂内外,在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预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梳理,寻找相应的对策,并对制定的对策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探讨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找准针对这种心理反响的有效解决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原始材料。
五、课题研究历程:1、课题准备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②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逆反心理强的对策。
③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数据,每天坚持搜集相关资料。
2、课题研究①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制定出学生逆反心理强对策,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
②及时积累整理并上传资料。
③中期调查问卷,研究了解研究的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
对经常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④撰写研究阶段小结。
3、课题总结①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中学生青春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正确疏导方法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 为:
.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主要标准为: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 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
青春期意志反复即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和主观性。原因是:青春期中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和目的性,缺乏 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理解;因为年龄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表面性、片面性的理解;意志上的磨炼还比较 少,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和接触的环境磨练机会较少的原因。
案:父母老师教诲孩子在外交朋友要交净友益友,青少年学生也是往往显得不耐烦,“我已经是大人了,怎么做 不用你们管,我知道怎样做:结果交友不慎,重“哥们”义气,打架了,出事了。这时候就束手无策,鼻涕一把,眼泪 一把的诉说,以求得师长的原谅:“本来我们只是想吓唬吓唬他的,因为他平时老师看不惯我们的做法,没想到那人 那么不经打,才几下就成那样了:
.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 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 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青春期的中学生好辩论,敢于挑战。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 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 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 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 听新鲜事,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 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 的
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浅探
危 害
聊天, 真心实意对他们好 , 就能消除他们 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
3 家校 合力 , . 互为 援驰 。学校 和家 庭 明确 各方 职责 , 时掌握 青少年 心理 适
等 。我们应根据学 生不 同表现制 订和实 施不 同的预 案。
量, 让她母 亲扮 白脸 ( 因为特殊原 因 , 妈
妈 对 她 很 溺 爱 ) 我 扮 黑 脸 , 同教 育 , 共 她 。刚 开始 我就一 直冷处 理 , 面上对 表 她 违规 的做法 不管 不问 , 暗地 里观 察她
一
2 逆反 心理 对初 中生 的危 害 : 度 . 轻
动态信息 , 描绘其发展运行轨迹 , 综合分 析 、 断, 判 及时制定 预案 , 科学组织实施 , 注重效果 , 争取教育功效最大化 , 促进青
少年健康成 长。
有 的放 矢 地 采取 疏 导 办 法 。本 文 结合 笔者 教育 实践 , 浅析初 中生 逆反 心理 的
成 因及表 现 , 寻恰 当方法 疏导 这种 消 探
为。
有始有终等 。② 活动中的指导 。学生 的
道德 品 质 能在 课外 实 践 活 动 中得 到验 证。学生走 出课堂 , 在活动 中动手 动脑 , 感 受 活 动 的乐 趣 , 悟 为 人 处 事 的真 感
德 素养 和教 育教 学水 平 , 腔热情 地投 满 入地理新 课改 中 , 用博 大胸怀关爱学 生 , 以崇高 的道德风 范和人格魅 力教育和影 响 学 生 。初 中学 生 的模 仿 力 和求 知 欲
教 室 、 洁区和宿 舍 的值 日生 。 她 虽然 清 ” 不 怎么乐意 , 照做了 。第二天 , 但 我装着 不 经意当着她和个别 同学 的面指着那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准,具有健康、高尚的情感。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应首先是具备这种品德的好公民,是一个敬业爱生、职业道德良好的称职教师,否则教师口是心非,或言行不一,怎么能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呢?
(1)思维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喜欢争论,不盲从和轻信老师、家长及书本知识,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拿到“解放证”,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因此在分析问时往往主观武断,有极大的片面性。比如: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的同学就说“不平等”,“权大于法”。
(3)个人需求不稳定,不实际,不能满足时,会采用不正当行为方式来强行满足。这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等厌世情绪,转而导致逆反心理。
(4)此外,教师的相貌、身体、语音姿态、服饰打扮等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从客观方面讲:
(1)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有的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中学生某些行为不能正确疏导,只是“一棍子打死”?
2.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以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习取得成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切忌照本宣科,把书教死了,学生会感到乏味。
3.教师必须了解、熟悉、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感情的建立要从熟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开始,刚接初一的时候,上第一节课,我就叫出了几个同学的名字,有个同学惊讶的说:“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样在无意间就能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对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来说:老师能叫上自己的姓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奖励,因此,教师不应忽视记忆学生姓名这件事,叫学生的学号,指某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
(2)教学方法机械、呆板,习惯于应试教育?
(3)教师忽视因材施教,缺乏情感的沟通。师生关系特别紧张,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4)领导、家长对这门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都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或认为它是副科不认真对待,重智育而轻德育。
(5)社会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的学生“一切向钱看”,并且把钱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学生。
中学生逆反心理存在着危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在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教师本人的恶感。如果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还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已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看: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中学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为易犯错误的“危险年龄”。
4.须有广博的知识。教学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精湛、娴熟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广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文学、史学、数学、物理等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此外,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还应关心国内外大事,胸装世界风云,否则仅靠课本上的那点内容,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钦佩情感,从而减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逆反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自主意识的形成。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他们开始对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教师的束缚,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对教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往往嫌教师管得太严,太唠叨,对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5.教师要组织好语言。教师语言除了必须具备的语法正确、语言确切、语言纯正、语调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加些适当的调料——幽默,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教育效果将会更好。幽默的语言能给人加深印象,比单纯的说理开导更有效,并且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中学时代是一个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危机四伏的时期,而这一代中学生又处在国内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时期,许多新事物使人目不暇接,面对复杂多变、充满竞争、挑战的社会,中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针对问题,耐心疏导,以保证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