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 从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表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消除逆反心理的对策进行探讨,说明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和谐育人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蔓延。

[关键词] 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发自内心的反向力量,是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学生逆反心理是对家长或教师产生“反控制”和“相对抗”的一种不良个性心理倾向。它具有主观性、盲目性、偏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他们将家长、老师的教育视为“唱高调”,将严格要求视为“束缚”,将关心自己视为“虚伪”,对受表扬的同学吹毛求疵,对被批评的同学却深表同情。越是学校、老师、家长明令禁止的,他感到越好奇,越有兴趣,他们经常表现出“你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你让我上山我偏要下水”等之类的任性偏激的逆反现象,往往错误的认为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家长、老师的管教,敢于顶撞老师、父母,不顾后果的冒险是一种勇敢,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有主见的表现。结果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应引起老师、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心理的实质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个体的任何

一种状态都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因素在人脑中不同反映的积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反过来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因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1.客观方面来自社会、父母、教师的原因

(1)社会变迁中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上各种负面事件的发生,不健康文化的传播、分配不公平、贫富悬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弄虚作假、公款挥霍、造假、贩假及售假等不良现象的频频出现,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定势,便产生一种与老师、家长相对抗的情绪反应,既“逆反心理”。

(2)教育方法简单,评价标准单一产生的影响。家长、教师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不顾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有意夸大某些事物或失误,简单粗暴给予否定,让学生像木偶一样接收他们的管教,不让学生有丝毫的意见或讲解发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在我国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由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的差异较大,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各有千秋,一些极端的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也应运而生。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分数第一、成绩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严重,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抓课内、忽视课

外,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有的教师由于教学业务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生缺乏情感教育,布置沉重的作业负担,师生感情对立,关系僵化。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歧视、抛弃“差生”,致使学业不良的差生在校遭白眼,回家挨打骂;使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从而产生与教师“唱反调”的不良心理倾向及逆反心理。

2.主观方面来自学生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1)自我意识的发展。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独自意识,成人感增强,他们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和不稳定性。有时对自己估计过高,强调自我,过于自信,认为教师和家长,甚至权威的认识都是保守的、片面的、错误的,因而固执己见,一旦父母和教师不相信他们的独立性,好胜心受到阻碍,就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产生强烈的反感和不满。

(2)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对事物或知识探求的认识倾向。对事物的了解往往要亲手去做,要亲自接触和经历各种现象。凡是新鲜好奇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他们有时会不择手段地阅读各种书刊,想方设法组织各种小群体活动进行冒险,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想猎奇,反而加大宣传力度的东西越不感兴趣。

(3)思维发展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些学生对老师讲的或教材中现成的结论感到不满足,你在课堂上讲集体主义,他说个人主义也

有用;你提倡助人为乐,他说人人都是自私的;你提倡公平竞争,他

说缺斤少两也很正常。因此,由于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时会表现出片面的固执己见,不易改变自己错误的见解和认识。

三、消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1.正确认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性。必须努力预防和消除。首先,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处处做到自知之明。虽然中学生已长大成人,开始懂事,但世上许多东西不可能全面理解,并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体验。所以,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与忠告,要耐心倾听,客观分析加以取舍,合理的就虚心接受,

不理解的可以相互讨论,避免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免蹈覆辙。其次,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倾向,正确引导中学生遇事

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防止像盲人摸象一样,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应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从而分清主流和支流,少犯以偏概全,特殊否定全部的错误。

2.逆反心理从思维方式上来讲,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可以促进人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开拓。但对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来讲,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时不应过分强制而应加以疏导,帮助他们

从问题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这样才使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符合客观实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发展独立思考和

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能独立思考的人比单独追求知识细节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所以,教师对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应从正面引导,防止学生钻牛角尖,走入死胡同,这样才能保正思维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3.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大力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文化娱乐氛围,积

极创设稳定、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和谐育人的校园环境,努力克服父母家教的偏差和教师陈旧观念的束缚,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障碍的滋生蔓延。家长和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讲究教育的技巧和艺术,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觉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严,对他们发生的问题尽量做到少命令、干涉,多谈心、引导,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对不同层次违纪的学生或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学生应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人人人格平等,人人心理平衡的校园人际关系,从而避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