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前言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经历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一些学生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学校以及教师的抗拒,这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给出一些应对策略。
逆反心理成因分析生理变化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学生经历了许多生理上的变化,例如性别特征的显著发展、内分泌系统的调整等。
这些变化往往造成学生的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挑战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认知能力相对不足,面对难题和挑战时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表现出逆反。
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培养出逆反心态。
同时,一些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交圈子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应对策略为了帮助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感受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理解和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困惑。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认可。
2. 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应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
通过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也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等。
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减少逆反的发生。
4.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逆反心理常伴随着学生的自卑和不自信。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学生合理的责任等。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
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把不想让学生涉足的东西如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不进行正确引导而当成神秘的禁果,反而会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导致“禁果效应”。
(4)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提升能力,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理解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讲究教育策略,学会慎重选择教育手段。首先,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以防止“波纹效应”的出现;其次,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过去了的事能不翻就不要翻,以免引起“超限效应”;其三,要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要克服“比马龙效应”、“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正确、客观、公平、公正,多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觉得有生活乐趣和意义,心情舒畅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刘刚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11期甘肃永昌县第五中学(737200)刘刚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因此,作为班主任,认真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与优良的班集体形成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以下就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身因素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入中学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自认为有能力解决所有事情,他们很容易把教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对自身的限制与伤害,不愿意再听教师和家长的“唠叨”。
但是,不少成年人一味要求他们必须听话和服从。
这一矛盾对立时,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而学生认为教师不尊重自己。
2.家庭因素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使孩子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继而发展为看不起父母或仇视父母,形成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任性、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再次,部分家长对子女的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所有积怨都会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时出走、轻生,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3.学校因素教育不当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
应试教育下过分追求学生成绩,使教师的关注重点放在优秀生身上,而容易忽视后进生,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易发生违纪违规问题;而一旦出现不良思想和行为问题,又采取强制方式要求学生服从,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4.社会因素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给青少年学习和求知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暴力、恐怖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取向。
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以正确的思想认识逆反心理现象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随着时间的累积,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教育方法,但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地变化发展,导致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因素也变的复杂而多样化,相应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渐渐的出现了不足,只有深刻了解和分析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才能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标签: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中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人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最明显最严重的阶段,强烈的逆反心理给广大教育者们带来了很多困扰甚至无奈,因此,对于该阶段学生的教育问题,在教育界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有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各种相关问题也便长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的高度关注,只有深层次分析和了解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才是做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一阶段的个体的生理心理都发育不够成熟,对社会事物无法达到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老师或父母的思想和教育方式产生反感和强烈的抵触,如“要我这样,我偏那样;要我相信这个,我偏相信那个”的偏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和教育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青春期的许多孩子总和周围人对着干,对父母的话不耐烦、顶撞,甚至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将老师视为仇人,与家长为敌,甚至离家出走。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何会出现强烈的抵抗心理?这一问题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深刻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正是教育者们成功化解该心理顺利完成教育目的的关键。
(一)学生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1、中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开始追求独立和自尊。
注意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就会发现,青春期孩子开始从外形刻意模仿成人打扮,这反映出,他们的内心有了成人感的萌芽,渴望独立、被尊重,不自觉的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爱抚视为对其的不信任,将教师及社会成员对其的指导看成是对他们的束缚,为了获得“成人感”,他们对任何一种外来力量的指导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
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一是生活失衡。
初中时期,身体发育尚处于不完全发育阶段,负担重,而又不能尽情释放。
一方面,家长及老师将过多的重担加诸于孩子身上,语文、数学等各种功课加以强调,而有时连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都不太多,不能让孩子做大自然更多的事情,以增长他们的见解、知识及造就自我独立性能力,这一过程乃至对他们兴趣及视野的拓展上而言,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再者,初中时期,家庭、朋辈等外界社会影响更多,孩子们容易受到某种特定文化的束缚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挫折感越加严重,从而产生抗逆心理。
其次是社会心理压力比较大,初中孩子们处于发育过程中,同时处于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期,面部出现粗大变化,视线放宽,在这乱七八糟的心理氛围中容易被一些新事物迷住,甚至在心里把英雄崇拜的爱好放在学习之上,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问题。
同时,由于教育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把握,以及刻板的考试导向考察,从而使初中学生无法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加之一些不良的观念,如偷方便、抄袭网络等形成了学生在反抗苦学气中的抵触,从而产生了不少逆反心理。
要解决初中生生产逆反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应对策略改善: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家长要注意调整与孩子多参与互动的比例,少些高强度的认知活动,多几轻松的难度活动,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家长以及学校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及早发现孩子的困惑,及早采取行动,进行有效的制止,及解释,在学习上引导孩子讲究“自主”及“自我调节”,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自律性。
还要重视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机械性及兴趣性知识的结合,因材施教,变换讲解内容,使课堂更加有趣;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要给予孩子多一些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力,发掘自己的独特性,鼓励孩子在解决问题上体现更多的想象力,使孩子心中有所希望,不再抗拒学习。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成因(一)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1、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种意识形态既能使青少年学生的理解活动造成因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教师汇报情况、协助同学进步看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等等,这些错误思想往往是剥削阶级意识在中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低估该思想意识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把它单纯地看作学生个人的理解问题,这对协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是极为不利的。
2、教育工作的失误学校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把升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少数“尖子生”受到教师们的喜爱。
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被冷落,他们自卑、厌学。
老师处理问题不当,采取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本身自己言行不一,都会促使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带来温室效应。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千篇一律的授课,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
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单一,用统一的模式把学生框起来,在一个起点上实行教育。
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能够说,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3、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条件的优越和教育观点的错误,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度要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有的则因为父母离异、死亡或经济困难等原因,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反应冷淡,缺乏信心,容易造成孤癖的性格,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抵触、反抗、抗拒等心理反应。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们逐渐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物。
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并采取相应的疏导策略,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身体上的变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和身体发育迅速进行,他们面临着自己身体的变化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容易出现焦虑和自卑感。
其次,社交关系的变化。
初中生开始与不同性格、价值观的同学相处,发展自己的社交圈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矛盾和摩擦。
再次,学业压力的增加。
初中生进入了新的学习阶段,需要适应更多科目和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这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此外,家庭关系和个人价值观的碰撞等也是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生气、发脾气或者抱怨。
他们可能对父母和老师的话语逐渐听不进去,表现出抵制、抗拒的态度。
他们可能拒绝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或者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他们可能加入一些不良群体,违背家庭和学校的规定。
他们可能开始追求身份认同,表现出一些叛逆行为。
这些表现都是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一种体现。
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信和理解,形成和谐的氛围。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培养。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保持开放和专业的交流。
再次,提供适当的课业辅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适应学业压力。
同时,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最后,建立积极的社交圈子。
学生应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同学进行交流,拓宽自己的社交范围。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对策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初中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和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其往往导致他们形成对人对事物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会让他们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进一步可能发展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好奇心及心理上的需要。
初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边摸摸,那碰碰,其行为常被教育者限制、处罚,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产生反感。
另外,初中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人知道的,越想知道,但由于初中生理智程度较差,欲望却更加强烈,再加之好奇心的驱使,久而久之并产生了逆向思维,成为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
2、独立意识发展。
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由于各方面的发育并逐渐成绩,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渴望父母向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他们,甚至挑战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但由于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有过大的差距,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遇事不假思索,也不征求老师和家长的意见,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不从正面去思考,误认为是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限制,是故意和自己过意不去,此时,自己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初忽视,个性伸展受到了妨碍,他们就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家庭中的不良教育方式家庭中的不良教育方式是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违反了儿童的天性,不顾孩子的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采用居高临下,命令、辱骂、殴打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迫使孩子屈服,其做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还有的父母给予子女心理上和物质照顾太多,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过高要求过严,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注意,这注意那,时间一长,这种做法超过了子女的容忍程度,形成了一种被强道、不正常的压力,再加之父母的唠叨、叮嘱,让孩子感觉心顺意乱,进而产生抵触反叛等心理。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
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
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
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
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逆反心理及其一般心理机制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的认知信息相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而产生的对立情绪。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其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
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识相悖,就产生抵制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2.1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1.1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思维方式已远远超出童年时期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学生的心理世界逐渐复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运用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呢?一、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既有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家庭因素方面,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水平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学校教育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风气、社会压力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正确应对中学生逆反心理1. 增强教师的理解力: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到学生言行中的自我表现,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宽容、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2. 减轻学生的压力: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倡导有效的沟通: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真诚地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信任和空间。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故事、成功的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三、策略运用1. 以身作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对待师长、同学、家长都要充满尊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和家长,学会沟通和交流,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营造安静、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集中精力,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4.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竞争是中学生难以避免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
5.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权威、规则以及社会期望等方面出现的不接受、不遵守、反抗等行为表现。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下所述:1. 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在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渴望独立和自主,对于他们感觉被限制、约束或控制的行为会引发逆反心理。
2.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良、家庭冲突频繁等问题,会造成青少年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进而表现出逆反行为。
3.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的规则和制度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会被视为限制,学业压力大、师生关系不良、同伴关系紧张等问题也会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 社会环境问题: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可能面临着各种压力,例如社会期望、就业压力、经济困难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1. 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建立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需求。
2. 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的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提供适当的咨询和支持服务。
3. 适当引导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给予青少年适当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用理性和平和的方式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4. 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青少年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5. 鼓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6. 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当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改善心理状态。
理解逆反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疏导方法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逆反心理,并获得健康的成长。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故意违抗、反抗的行为和情绪。
它是青少年周期性发展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在青春期出现。
要解决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同感的困惑: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建立的阶段,他们对自我价值、性格特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疑惑和不确定感。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试图通过反抗和做出与社会期望相悖的行为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2. 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沟通和支持、父母婚姻不和谐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3. 同伴关系的影响:青少年更加重视和同伴的交往,同伴关系的好坏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同伴中存在负能量的影响或者被同伴排挤等情况,青少年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4. 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青少年正处于学业转折期,他们面临着升学考试和未来就业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情绪紧张,产生逆反情绪。
为疏导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父母和学校老师应当与青少年保持密切的沟通。
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疑虑,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2.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家庭和学校要给予青少年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压力。
父母可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鼓励和帮助。
3. 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
4.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父母和学校可以引导青少年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积极释放压力,培养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
5. 推动积极的同伴交往:学校教育应注重同伴交往的培养,提供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中学阶段,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抵触情绪,拒绝适应和接受传统教育方式和规范。
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言语上的抵触、行为上的抵抗,甚至可能引发不良行为。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往往有多方面,如下:1.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中学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产生疑惑。
他们可能对学校和教育规范产生怀疑,并试图通过表现逆反心理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2.学校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感到无法承受,产生逆反情绪。
他们可能对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感到不满,因而表现出反抗和逆反的行为。
3.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存在冲突、不和谐或高压等问题,中学生可能将逆反情绪发泄到学校和教育机构上。
解决逆反心理的措施和做法有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提供心理支持。
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当的发泄方式。
2.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应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让中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3.关注中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感需求。
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并与学生密切合作解决问题。
4.教育个人自主性和责任感:逆反心理常常伴随着对权威的质疑和抗拒。
教育者应鼓励中学生发展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在中学生阶段,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变革中,身心发展迅速,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逆反现象,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生理因素青春期是中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逐渐产生激素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他们常常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业压力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对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中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校教育,产生反抗情绪。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沟通不畅、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容易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自我意识成熟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抗拒,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平等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课外辅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业压力。
2. 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应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家长可以适度支持孩子,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建议,避免过度管制或溺爱。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给予中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
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1、引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逆反心理,即对权威和规则的抵制、反抗甚至逆来顺受的态度。
逆反心理既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学业和社交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逆反心理的成因1.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法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和规范,导致孩子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因而更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1.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灌输,缺少对学生思维、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注。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让中学生感到束缚和压抑,从而产生逆反情绪。
1.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当代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教育焦虑和竞争压力,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规则和权威,就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
3、逆反心理的对策2.1家庭对策家庭教育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的关键。
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同时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给予他们合理的关心和支持。
2.2学校对策学校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和决策。
学校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增强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理解。
2.3社会对策社会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各界可以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
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
个别老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
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
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摘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对抗权威、挑战规则的心理状态,常见于青少年期。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严厉,学校教育环境的单一和压力过大,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是有效的对策。
家庭和学校应该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和调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引导,逆反心理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的。
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策、预防、调解、合作共同努力1. 引言1.1 学生的逆反心理定义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产生反抗、抗拒、挑战和逆来顺受的心理倾向。
当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不满和抵触时,会表现出逆反的行为和态度。
逆反心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积累而成的心理特征,可能源自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逆反心理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积极性、导致自卑情绪、破坏师生关系等。
了解和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对策和多方合作,或许可以帮助学生走出逆反心理的困境,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2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校环境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态度、学习压力等都可能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 从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表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消除逆反心理的对策进行探讨,说明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和谐育人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蔓延。
[关键词] 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发自内心的反向力量,是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学生逆反心理是对家长或教师产生“反控制”和“相对抗”的一种不良个性心理倾向。
它具有主观性、盲目性、偏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他们将家长、老师的教育视为“唱高调”,将严格要求视为“束缚”,将关心自己视为“虚伪”,对受表扬的同学吹毛求疵,对被批评的同学却深表同情。
越是学校、老师、家长明令禁止的,他感到越好奇,越有兴趣,他们经常表现出“你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你让我上山我偏要下水”等之类的任性偏激的逆反现象,往往错误的认为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家长、老师的管教,敢于顶撞老师、父母,不顾后果的冒险是一种勇敢,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有主见的表现。
结果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应引起老师、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心理的实质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个体的任何
一种状态都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因素在人脑中不同反映的积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反过来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因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1.客观方面来自社会、父母、教师的原因
(1)社会变迁中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上各种负面事件的发生,不健康文化的传播、分配不公平、贫富悬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弄虚作假、公款挥霍、造假、贩假及售假等不良现象的频频出现,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定势,便产生一种与老师、家长相对抗的情绪反应,既“逆反心理”。
(2)教育方法简单,评价标准单一产生的影响。
家长、教师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不顾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有意夸大某些事物或失误,简单粗暴给予否定,让学生像木偶一样接收他们的管教,不让学生有丝毫的意见或讲解发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由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的差异较大,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各有千秋,一些极端的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也应运而生。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分数第一、成绩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严重,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抓课内、忽视课
外,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有的教师由于教学业务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生缺乏情感教育,布置沉重的作业负担,师生感情对立,关系僵化。
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歧视、抛弃“差生”,致使学业不良的差生在校遭白眼,回家挨打骂;使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从而产生与教师“唱反调”的不良心理倾向及逆反心理。
2.主观方面来自学生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独自意识,成人感增强,他们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和不稳定性。
有时对自己估计过高,强调自我,过于自信,认为教师和家长,甚至权威的认识都是保守的、片面的、错误的,因而固执己见,一旦父母和教师不相信他们的独立性,好胜心受到阻碍,就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产生强烈的反感和不满。
(2)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对事物或知识探求的认识倾向。
对事物的了解往往要亲手去做,要亲自接触和经历各种现象。
凡是新鲜好奇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他们有时会不择手段地阅读各种书刊,想方设法组织各种小群体活动进行冒险,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想猎奇,反而加大宣传力度的东西越不感兴趣。
(3)思维发展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有些学生对老师讲的或教材中现成的结论感到不满足,你在课堂上讲集体主义,他说个人主义也
有用;你提倡助人为乐,他说人人都是自私的;你提倡公平竞争,他
说缺斤少两也很正常。
因此,由于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时会表现出片面的固执己见,不易改变自己错误的见解和认识。
三、消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1.正确认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性。
必须努力预防和消除。
首先,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处处做到自知之明。
虽然中学生已长大成人,开始懂事,但世上许多东西不可能全面理解,并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体验。
所以,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与忠告,要耐心倾听,客观分析加以取舍,合理的就虚心接受,
不理解的可以相互讨论,避免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免蹈覆辙。
其次,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倾向,正确引导中学生遇事
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防止像盲人摸象一样,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应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从而分清主流和支流,少犯以偏概全,特殊否定全部的错误。
2.逆反心理从思维方式上来讲,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可以促进人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开拓。
但对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来讲,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时不应过分强制而应加以疏导,帮助他们
从问题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这样才使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符合客观实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发展独立思考和
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能独立思考的人比单独追求知识细节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所以,教师对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应从正面引导,防止学生钻牛角尖,走入死胡同,这样才能保正思维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3.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大力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文化娱乐氛围,积
极创设稳定、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和谐育人的校园环境,努力克服父母家教的偏差和教师陈旧观念的束缚,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障碍的滋生蔓延。
家长和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讲究教育的技巧和艺术,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觉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严,对他们发生的问题尽量做到少命令、干涉,多谈心、引导,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对不同层次违纪的学生或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学生应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人人人格平等,人人心理平衡的校园人际关系,从而避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