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前言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经历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一些学生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学校以及教师的抗拒,这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给出一些应对策略。

逆反心理成因分析生理变化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学生经历了许多生理上的变化,例如性别特征的显著发展、内分泌系统的调整等。

这些变化往往造成学生的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挑战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认知能力相对不足,面对难题和挑战时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表现出逆反。

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培养出逆反心态。

同时,一些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交圈子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应对策略为了帮助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感受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理解和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困惑。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认可。

2. 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应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

通过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也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等。

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减少逆反的发生。

4.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逆反心理常伴随着学生的自卑和不自信。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学生合理的责任等。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

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约束,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心态。

逆反心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适时采取措施。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1. 独立意识加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开始逐渐独立,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当他们感到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约束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可能会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任性行为,导致孩子产生了不受制约的心态。

而有些家长则过于严厉,严苛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甚至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和影响,有些小学生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对策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孩子的诉求,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权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 学会尊重孩子。

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小学生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是必须的,但是要避免过于严苛的方式,要善于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中获得正能量。

4. 提供正面榜样。

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自己的榜样,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言行一致,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榜样。

5.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孩子在处理情绪上尤为脆弱,家长和老师应该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6.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探究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探究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探究摘要: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

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害的,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探究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寻找克服逆反心理的良策,帮助初中学生摆脱逆反心理的阴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逆反心理;成因;对策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初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造成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1)教育工作的失误教师处理问题不当,采取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本身自己言行不一,都会促使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带来蝴蝶效应。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千篇一律的授课,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

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单一,用统一的模式把学生框起来,在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

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可以说,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2)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条件的优越和教育观念的错误,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形成逆反心理。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很棘手。

那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是什么呢?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和接受周围的环境,这时候自我认同感不足会造成自卑感,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

2.情感交流不良家长或老师对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过分苛刻、冷漠无情,甚至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3.环境不适应小学生的环境不一定适应他们的成长,可能存在环境压力、家庭关系纷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产生逆反心理。

4.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式不当,可能是由于老师给予的压力过大,或是给予的关注不够,也有可能是毒打、口出恶言等导致的,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和老师要主动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肯定孩子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并减少逆反心理产生的概率。

2.教育方式与孩子相适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因情制宜地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和认可。

3.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孩子的逆反情绪。

4.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在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老师需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可一味斥责或批评,要给予孩子情感的支持和理解,以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总之,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它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或老师的过错,而是孩子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所引起的。

家长和老师要以人为本,不能用严厉的手段来压制孩子的逆反行为,而是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或期望产生的一种抵触或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或学校规定的抗拒,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或对同伴压力的盲目服从等。

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逆反心理的原因: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和自主,对权威产生质疑。

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或缺乏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同伴压力、媒体影响等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行为。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挑战权威的性格特质。

对应措施:1.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开放式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理解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

3.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强化和鼓励,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教育学生理解规则和权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

4.提供自主性和选择: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担责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5.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教授学生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冲突。

提供冲突解决的策略,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协商和妥协等。

6.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长和教师应当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则设定。

家长应当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同时提供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7.专业支持:对于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帮助。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

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解决良策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原因1.家庭不良因素影响(1)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就当前一些家长来说,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面对孩子的犯错,往往以“痛打”“重揍”式的暴力行为进行所谓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小心灵的呵护、沟通和疏导。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

许多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不良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让孩子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影响(1)教师的“偏爱”“偏恨”。

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但他们因为成绩的落后、能力的不够,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甚至反道而行。

(2)教学方法不合理。

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许多孩子象机器一样,每天都重复着“上学—读书—作业”的单调生活,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教师自身言行不一。

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是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

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

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完善,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大,活动能力的增强,自主意识的萌芽,孩子们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常常会争脱师长的管制,摆脱大人的束缚自行其事,背道而弛。

叛逆学生的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

叛逆学生的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

叛逆学生的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1. 引言在教育领域,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叛逆的学生,他们表现出不服从、反抗和对权威的挑战。

面对叛逆学生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2. 心理原因2.1 家庭环境叛逆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的缺乏关爱和指导、过度控制或过度宠溺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反抗心理。

2.2 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叛逆行为常常是学生内心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可能经历了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被排斥的感受,所以通过反抗来寻求自我肯定。

2.3 社交压力社交压力也可能是叛逆学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压力,希望通过叛逆行为来获得同伴的认同和尊重。

3. 应对策略3.1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应对叛逆学生问题的关键。

教师应该尽力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与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指导。

3.2 提供适当的关爱和指导对于叛逆学生来说,关爱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者应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

3.3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教育者可以帮助叛逆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通过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优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3.4 建立支持网络为叛逆学生建立一个支持网络也是重要的。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社团和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惑。

4. 结论通过了解叛逆学生的心理原因,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帮助他们。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提供关爱和指导、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以及建立支持网络,这些都是有效应对叛逆学生问题的策略。

我们应该努力为叛逆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逆反心理是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表现为顽皮、任性、不听话,专门和老师唱对台戏。

你说这件事他不能干,他偏要试一试;你说那东西不能碰,他偏要摸一摸,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做逆反心理。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呢?初中生大都是十二、三至十五、六岁,这个时期特点是“生理上早熟,而心理上晚熟”还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复杂矛盾的时期。

由于各种社会信息,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再加上学生的思维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表面性、片面性较多,道德观念和理想还不成熟,看问题偏激,容易产生冲动等原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表现是:一、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强行为学生定向有些老师为了自己的学生将来能出人头地,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每天规定必须会背几首诗,做多少道题,记多少个单词等等,达不到要求就采用一定手段惩罚,弄得学生整天筋疲力尽,捧书本而苦思,望题海而兴叹!这种无视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的做法,最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是少年儿童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作为学困生也是一样想获得新的知识,教学中由于教与学的矛盾和学生自身的诸多因素,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出来。

如果我们教育不得法,就会使他们丧失求知欲,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造成谁督促其学习就厌恶谁的心态,进而导致其他方面的落后。

三、遇事爱唠叨有些老师爱生心切,总担心学生出什么事,于是,一见到学生,就要学生注意这,注意那,这种事不能干,那种不行,等等,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如,当着学生的面,公开用训斥的口吻对待学生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这种批评教育的方法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怨恨。

根据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要克服这种逆反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对待这样的学生,应珍视他们最初的学习愿望,巧妙地利用知识固有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每天都要学到新的东西,体验到学习中取得的成绩的乐趣,可以发挥其某学科的专长,使其在某学科长足进步,并以此带动别的学科的进步。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特殊群体,可能会出现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容易出现逆反思维。

逆反心理的成因:1.个性原因:小学生的个性可能是比较强烈,比较独立的,非常容易厌倦学校的压力和家庭的规矩,心里对于成绩、家族的压力则会比较大。

2.环境原因: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下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惯例,规则和偏见,这些规则和偏见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受限,缺乏个人自由。

3.对人对事的看法: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包括人和物,都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认识,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可能会有些冲动,不会很理性的进行思考和分析。

1.培养宽容心态:家长和老师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逆反情绪不见得是孩子心性不好的表现,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多倾听孩子的诉求,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其健康的成长。

2.缓解压力:小学生存在于学习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的逆反情绪发生,因此应该合理地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家族要求,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3.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多授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权,并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在更大程度上展现个性,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避免形成逆反情绪。

4.适当引导: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时,家长或老师应该适当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逆反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孩子们正确的心态,引导他们积极的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总之,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疏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环境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孩子们懂得自我管理,认识到自己的心态变化,并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克服情绪上的困难,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保健效果。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出现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反抗和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体因素:小学生正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断追求自主和独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会有对权威的挑战和反抗的需求。

二、家庭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逆反心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限制了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三、学校环境:学校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对逆反心理有一定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单一僵化,教师对学生没有耐心和尊重,只注重指令和规范,将会引发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责任。

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同时制定合理的家规,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边界和责任。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三、教育学生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活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合理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通过提高学生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逆反情绪的发生和频率。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学校和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期望。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育,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环境和引导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两年的毕业班下来,让我对青春期的孩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当听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刚到高年级就“变”了,变得不听话了并且有的时候和你唱起了“对台戏”要他干这他偏干那,孩子这是怎么了?熟不知,这是孩子成人必然要经历的关键并且叛逆时期。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叛逆心理”,也称为“心理断乳”期。

(一)主体自身的调节逆反心理会导致学生形成对人对事多以偏执、冷漠等病态性格,进一步发展还有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变。

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1、主观上的努力。

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势,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2、理解。

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理解他们的用心,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原谅他们的错误做法,就可以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3、把握自我,学会适应。

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把握自我,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不能刻意的回避缺点。

并努力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实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就很容易克服了。

(二)教育者自身修养的提高成年人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差别,有着处世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距,这就要求学生转变自己的态度,转变自己对学生的认识,具体包括: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剧变时期,出现了求异思维,好胜心、好奇心不断增强,如果我们能悉心爱护正确引导,就有利于他们创造性、进取心等良好品质的发展。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经常做到“心理换位”,真正理解学生的心,体会学生的苦,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

另外,在教育中增加师生互动的频次,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环境,因人因时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班会、课外活动等丰富多彩而又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在中学生阶段,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变革中,身心发展迅速,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逆反现象,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生理因素青春期是中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逐渐产生激素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他们常常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业压力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对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中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校教育,产生反抗情绪。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沟通不畅、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容易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自我意识成熟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抗拒,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平等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课外辅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业压力。

2. 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应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家长可以适度支持孩子,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建议,避免过度管制或溺爱。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给予中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

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师长和家长的话语和要求产生抵制和反抗情绪。

逆反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认识能力,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权益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限制不再无条件地接受。

2.权威挑战: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有更多与师长和家长独立交流的机会,开始质疑权威,挑战他们的权力和决策。

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对过多的干预和限制产生逆反情绪。

3.心理争夺: 长大后的孩子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追求,对事物有自己的主见。

但如果师长和家长忽视了这些需求和追求,过度干涉孩子的决策和行为,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针对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倾听与尊重: 师长和家长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追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决策的权力。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不要一刀切地限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2.合理规定和边界: 在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的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规定和边界。

通过与孩子沟通和协商,制定出一些合理的规定和约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

3.情感沟通和建立信任: 师长和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提供温暖和支持的环境。

在面对孩子的逆反行为时,要冷静理智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以建立相互的信任和理解。

4.激发兴趣和发展潜能: 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不感兴趣,而导致对这些方面的抵触情绪。

师长和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兴趣,提供适合他们发展潜能的活动和机会,培养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5.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师长和家长可以考虑寻求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

通过专业人士的辅导,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中,更是涉及到家庭教育中。

逆反心理是一种为了获得自主权和自我掌控的心理特点,它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下面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成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当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或者太低,或者过度保护,给小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压力,导致抵触家长和家庭环境,出现逆反心理。

2、学习环境在学校中存在某些线索,如不公平的评价、不合理的奖励制度、严格的规则等,会给小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对学校环境产生抵触情绪。

3、自身原因小学生自身个性差异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个性比较倔强、固执、别出心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4、社会环境小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时,会受到社会影响,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情绪。

这种影响会使小学生产生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对社会产生逆反情绪。

二、对策1、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敞开心扉,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期望,让小学生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家长也要主动去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应了解育儿原理和育儿技巧,能够更好地理解小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学习环境学校应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着重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学校应建立奖励机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学校制度应该严格,但不能太死板,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阶段适度调整规则。

3、学生自我调整小学生应注重个人修养,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应该接受教育的指导,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控制。

4、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公共教育,引导小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机制,加强心理咨询,引导小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

综上所述,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同时也需要多方位的解决方案。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主要以模仿和学习为主。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即对成年人的规则和指导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不愿意服从、不愿意合作的态度。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1. 自我意识的觉醒:小学生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意见。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表现出一些对成人的指导和规则产生抵触的行为,试图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态度。

2. 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当代小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影响,导致他们产生对成人制定规则的抵触和不愿意服从的心理。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出现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情况,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受到伤害,而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自利的态度。

4. 学业和社交压力:随着小学生升入不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业和社交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一些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和规定,甚至表现出挑衅和抗拒的行为。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避免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理性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尊重,理解并接受家长的教育。

2.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懂得如何自己调节情绪、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采取耐心、理解、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学生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二 、 生逆 反 心理 的对 策 : 学
而言,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恰恰成为其成长的见证。教师
要 多一些 疏 导 , 些 指责 。 少一
二 、 作对 ” “ 事件 是教 法 不 当的见 证 接 客观 因素 。 ( )教 法僵化 , 学生产 生逆 反心 理 1、 使
() 1立足 于爱 , 眼 于导 , 着 建立 和谐 师 生关 系
生 在儿 童 时期 似 乎都 把 家 长 、教 师视 为 绝对 权 威 ,唯 命 是 听 课 , 出现一些 不 良迹象 。 从 。但伴 随着 年龄 的 增长 , 渐 的变 为 持怀 疑 的 眼光 、 渐 批判 的态 度 看 待成 人 习 以为 常 的规 则 、 习俗 、 解 、 至 反 对 以 见 甚
和 信任 学 生 ,发 自内心地 关 怀 学生 ,像 慈 母一 般 地 爱护 学 在 教 学 中 , 师不 能够 因材 施 教 , 搞 一 个标 准 , 一 生 , 教 而 统 不管差生 、 优等生 都应满腔热情的教育鼓励 , 做到循循 要求 , 能会 脱离 学 生 实际 , 可 使部 分 学 生无 所 适从 。如 在授 善诱 , 人不 倦 。这样 教 师 对学 生 的爱 , 会使 学 生对 教 师 诲 就 完 新课 的 同时 ,布 置 一些 难 度较 大 的 习题 或 硬性 的作业 任 产 生发 自内心 的尊 敬 , 互 产生 移 情 体验 , 而形 成 尊师 爱 相 从 务 。学生 感 到无法 完成 时 , 会失 去对 该科 学 习 的兴 趣 而消 生 的心理 关 系 。 便

( ) 师情 绪 的发 泄 , 3教 引起 学生反 感 教 师情 绪 过及 之 时上 课 , 以及 课 堂 中拿 学 生 出气 , 学 把
种程式 , 一个 模式 学 习和 工作 , 总想 “ 标新 立 异 ” 但 是 , 。 学 生 作笑 料 开玩 笑 , 些则 会 直接 影 响 学生 的 学 习情 绪 , 成 这 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13-09-18T16:45:21.45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学年52期供稿作者:李昕
[导读] 当着学生的面,公开用训斥的口吻对待学生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李昕常德市鼎城区第九中学
逆反心理是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表现为顽皮、任性、不听话,专门和老师唱对台戏。

你说这件事他不能干,他偏要试一试;你说那东西不能碰,他偏要摸一摸,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做逆反心理。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呢?初中生大都是十二、三至十五、六岁,这个时期特点是“生理上早熟,而心理上晚熟”还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复杂矛盾的时期。

由于各种社会信息,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再加上学生的思维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表面性、片面性较多,道德观念和理想还不成熟,看问题偏激,容易产生冲动等原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表现是:
一、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强行为学生定向
有些老师为了自己的学生将来能出人头地,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每天规定必须会背几首诗,做多少道题,记多少个单词等等,达不到要求就采用一定手段惩罚,弄得学生整天筋疲力尽,捧书本而苦思,望题海而兴叹!这种无视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的做法,最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是少年儿童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作为学困生也是一样想获得新的知识,教学中由于教与学的矛盾和学生自身的诸多因素,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出来。

如果我们教育不得法,就会使他们丧失求知欲,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造成谁督促其学习就厌恶谁的心态,进而导致其他方面的落后。

三、遇事爱唠叨
有些老师爱生心切,总担心学生出什么事,于是,一见到学生,就要学生注意这,注意那,这种事不能干,那种不行,等等,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如,当着学生的面,公开用训斥的口吻对待学生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这种批评教育的方法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怨恨。

根据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要克服这种逆反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对待这样的学生,应珍视他们最初的学习愿望,巧妙地利用知识固有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每天都要学到新的东西,体验到学习中取得的成绩的乐趣,可以发挥其某学科的专长,使其在某学科长足进步,并以此带动别的学科的进步。

实践证明:学困生的学习愿望绝不是靠分数压出来的,也不是靠排名次吓出来的,更不是靠老师和家长的恐吓、训斥逼出来的。

它的原动力主要是来自对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靠我们再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发现、扶持和培育,并加以巧妙地引导,让学困生感到自己每天都在前进的自豪感和自信中,进而产生克服困难,坚定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

二、学会宽容与沟通
当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一些非理智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忍让、宽容,耐心帮助,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步调整,在感情上受到安慰,使自尊心获得补偿。

因为,宽容是一门交际的技术,它滋润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

宽容不是怯懦,不是在威逼利诱面前城隍城恐,阿谀奉承,低头哈腰;不是在是非曲直面前,唯唯诺诺,人云亦云,颠倒黑白。

宽容而是将友爱、体贴、理解与气度与浓缩于一点儿,宽容是金。

三、尊重与信任学生
既然初中孩子有强烈的“成人感”,那么就不应当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凡班级有什么大事要与他们商量,给他们发言权;凡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要先听他们的意见;支持并满足他们合理化要求,帮助他们排除一些困难等。

平等看待不等于顺着他们,但批评要和风细雨式的,即使学生行为出现偏差,也不要讥讽,把一些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做,要相信他们一定会办好。

在活动中使我们坚信:学生是可以救药的,只看你工夫到不到、心意城不城、方法对不对。

五、改进教育方法
第一,摒弃打骂体罚的旧方法,要从尊重学生人格出发,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第二,对逆反心理采取“冷处理”当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不要强行教育,而是待他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劝慰和引导;第三,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智力优势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