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视角下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初探
谈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时,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原则和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法治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更是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不断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关键的。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法治的观念、思想、精神、价值等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而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国家的重托和促进我国民主和法制发展的神圣历史使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使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塑造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加强大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开设以民主、
法治、公正为核心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践行法律、尊重并认同不同文化差异、传播正能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响应社会建设的需要。
随
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脚步,提高教育质
量和效率。
如建立校园平台、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全国各大高校交流研讨,促进多元化学
生交流、尊重多种议题,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互动,丰富了解社会发展、政策及实际社
会现状,提升社会责任感。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适应力。
教师应该注重贯彻和谐社
会建设的理念,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开发和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时,需要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注重提升自身素养和奉献精神,当学生亟需教师的带领和指导时,教师能够及时参与,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以更好地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必须遵循时代的发展方向,使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和方式,提高实际教学效率和学
生参与度。
最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适应力的提高,协助
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
黑 河 学 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e i h e J o u r n a l
Ma r . 2 0l 3 Se r i a l No . 1 8 8 No . 3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
⑥ 杨 敬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1 1 9 1 )
一
任感 , 认识 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 。通过 提升他们的社会责
任 感 和 使 命 感 ,促 进 他们 更 自觉 地 学 习法 律 和运 用 法 律 ,
形成学法 、 知法 、 懂法 、 用法的法律意识 。
3 . 增 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 引 导 大 学 生 从 法 律 角 度 理
发展 的有效手段之 一。大学生是影响和谐社会掏建的重
【 摘
要】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手段 , 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重要 力量 。大 学生法
律 意识 决 定 着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的 进 程 。因此 . 加 强 大学 生 的 法 制教 育 势在 必 行 。从 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 角度 出发 ,
加强大学生的 法制教育就要从 法律意识的培养 、 法律行 为的养戊和 高等 院校 自身建设的 完善等方 面入手 , 引导
识 的 缺 乏 既会 给 自己在 社 会 上立 足 带 来 一 定 的 障 碍 , 也 难
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 .明确和谐社 会的观念 与大学生 的法制教育密不可
分。“ 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和 谐社会的构建是法制建设 的最终 目标。” 1 2 1 和谐社会建设要 求社会各方面全面 、 协调 、 有效 的发展。法制建设是实现这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主力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必不可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念、人生观的塑造。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信息化、产业化、社会化等挑战又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大学生是重要引领者之一。
大学生因其年轻、富有活力和表达能力强等特点,成为了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助力。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和谐建设为目标,借由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公民意识,提升素质,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1.巩固“四个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高校可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
不仅仅是在党员身上要学习教育,年轻一代作为中国的未来,他们需要有相应的教育引导。
在学习活动中,以制度建设、党务工作、党员干部职责等内容为主要切入点,引导学生接受思想理念教育,促进他们对党员标准的进一步理解。
3.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政治教育不能从旧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需要革新形式。
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很多因素影响,受歌曲、电视剧、电影等多种文化形式的熏陶。
高校通过邀请文艺志愿者、建设大学生文化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文化体验中获得价值观念教育。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正确的文化宣传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新一代人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第一,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和谐人才。
高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启发性教育、经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增强团队协作和共生共赢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和谐意识的人才,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开创更多的校内外活动和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通过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实践能力。
另外,高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比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拓展开放式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高校应该拓展开放式的校园文化,注重教育环境的营造,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
高校应该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推进师生之间的学术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高校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将会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才能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好的实现其使命,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
和谐社会建设与大学生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制教育部分) 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
和諧社會建設與大學生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法制教育部分)修訂說明及教學建議陳大文何建中(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部,上海 200093)200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了從現在起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決定》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範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引自《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民主法治目標,中宣部、教育部決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一版進行必要的修訂。
其中法制教育部分,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一節第四目"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第三節第四目"我國程式法律制度"等內容的修改和補充。
一、關於社會建設立法問題修訂後的教材在第七章第一節第四目"(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部分, 按《決定》的表述,增加下列內容:"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原則,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範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
這一段話主要是強調要加強社會建設立法。
有的教師認為,教材在"法律體系"部分講了一個不太熟悉的"社會法",這一段話又是講社會建設立法,講課時展開有困難。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建设的期望也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主力军,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创新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谐社会是指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类主体之间保持良好关系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安全、有序。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是长期而复杂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参与。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带头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其积极性和责任感在社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支持。
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
当前的教育过程大多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操作。
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难以直接应用,缺乏实践锻炼。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出现形式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过于单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沦为形式主义。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个性化考虑。
由于每个学生的背景和成长经历都不同,因此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该更加个性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效果不佳,存在浪费资源和资金的情况。
教育活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措施,教育者和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效果衡量机制。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全面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灌输思想观念,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重整合各方面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的现实情况,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及时总结和评估实践成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而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消费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一种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社会氛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以积极面对自己、包容他人,实现个性化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针对性研究
第9卷 第6期 2010 年 12 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 RN A L OF HU A IBEI PRO FESSION A L A ND T ECH N ICAL COL L EGE
∃ 43 ∃
徐天柱 / 构建和谐社会 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针对性研究 法治加以维护。社会中人 与自然和 谐相处 , 必 须依靠法 治 对相关问题上人与人关系的调整。 ( 三 ) 大学生对法治建设重要性关注现状 在问卷调查中 , 有超过 80% 的学生对中 国共产党 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 会的 决议 及其 产生 的背 景和 基本 要 求比较了解 , 几乎 100% 的学 生认 同法治 建设 在构 建社 会 主义和谐社会 中的 重要 作用。但 是 对于 法治 的含 义的 正 确理解模糊 , 有 50% 的学 生认 为法 治就是 要遵 守法 律 , 不 做违法的事情 ; 有 78% 的学生认为法治就是 有法可依 , 有 法必依 , 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 65% 的学生认为法治应当是 宪法和法律至 上。要发 挥法 治在 构 建社 会主 义和 谐社 会 中的作用 , 首先 要必 须 转变 我们 既有 的法 律观 念 , 确立 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但是 , 在问卷 调查中只有 12% 的学 生了 解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 并准 确说 出社 会主 义法 治理 念的 基 本要求。 二、 构建和谐社会法 治建设 取得的突 出成就 和大学 生 对其了解 ( 一 ) 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的立法 方面取 得重大 进展 , 中 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 律体 系已 经基 本形 成。我 国现 行有 效 法律共有 229 件、 行 政 法 规 600 多 件、 地方 性法规超过 8000 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宪法为核 心 , 以涵 盖 7 个法律部 门的法律为 主干 , 由法律、 行政法规、 地 方性 法规等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 近年来 , 民生立法是 构建社 会主义和 谐社会 中立法 的 一个重点。比较重 要的 民生 立法 , 如国 家修 改的 ! 义务 教 育法∀ , 以法律的 形式 规定 了由 公共 财政 来保 障义 务教 育 的经费 ; 制定了! 劳动合同法∀ 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 保 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 制定了 ! 食品安 全法∀ 从制 度上保 障食 品安全。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加快 建设法治政 府。 2004 年 国务 院颁布了! 全面推进依法 行政实 施纲要∀ , 首次 明确提 出经 过 10 年左 右坚 持 不懈 的 努 力基 本 实现 建 设 法治 政 府 的 目标 [ 4] 25 。 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初 步建立。党 的十七 大明 确提出 : 到 2020 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我国 城镇职工养老、 医疗、 失 业、 工伤、 生育 等社 会保 险 制度 基 本建立。以 大 病 统 筹 为 主 的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 疗 制 度 从 2004 年开始试点工作 , 取得了 积极的成效。 我国正积 极探 索建立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二 ) 大学生对法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的了解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 , 大部 分学生 了解社会 主义法 治建设 正 在不断取得进步 , 特 别是在法 治方面 的建设 成就突 出。比 如 , 有 90% 的 学生在问卷中正确知 道!物权 法∀ 是 一部非常 重要的法律 ; 有 97% 的学生在 问卷中了解我国宪 法关于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 有 86% 的学生知道依法行政是 人民政府的责任 ; 有约 90% 的 学生关心社会主义 保障体系 的相关规定。特别要提出 的是 , 来自农 村的学 生对新型 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极高的评价。 但是 , 由于法 治教 育针 对性 不够 , 有相 当多 的 学生 对 法治建设的成 就了 解不 准确、 不 全面 , 对 有些 法律 制度 的 ∃ 44 ∃ 关注 在问卷调查中 , 大部分学生 都十分 关注法 治建设 的重 点问题 , 学生关注 的问题集 中在如下几 个方面 : 第一 , 社会 保障问题 : 其中有超过 60% 的学生知道我国 社会保障的基 本框架体系构建 , 有 96% 的学生希望国家尽 快建立基本覆 盖城乡居民 的社会保 障体系 , 实现全民 社会保障 ; 但是 , 只 有 50% 的学生知道 其所 在家乡 的最 低生活 保障 的具 体标 准。第二 , 扩大就 业问题 : 有 90% 的学 生认 为大 学生 的就 业形势非常严峻 ; 有约 72% 的学生关注过政 府为促进就业 所采取的措施 , 但是 只有 30% 的 学生 知道! 就业 促进 法∀ 。 第三 , 医疗卫生 问题 ; 有 98% 的学 生关 注新 型农 村合 作医 疗制度的进展 , 几乎 100% 的学生 认同 政府 致力 于建 设覆 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 有 80 的学生表示还存在看病 难以及医院医疗道德水准急需提高 , 医生开药贵的问题。 为了增强法治教育的 针对性 , 教师 在教学 中要引 导学 生不仅要了解宏观的制度 发展 , 而且 要结合 学生的 生活实 际等具体情 况 感 受法 制 建设 的 步伐 , 尤其 要 引 导 学生 整 体、 全面地看待改 革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四、 构建和谐 社会法治建设 遇到的 难点问 题和大 学生 对其思考 ( 一 ) 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难点问题 首先是人们的法治 观念和 信心的问 题。其次 , 根 治贪 污腐败问题。对于贪污腐 败问题 , 党 和政府从 制度源 头上 消灭其产生的温床 , 但 是要看 到对于 腐败问 题的治 理不可 能一蹴而就。再次 , 合理有序 的收入 分配格 局问 题。收入 分配问题直接关 系 人民 群众 能否 共同 分享 改革 开发 带来 内涵不清楚。比如 , 有超过 88% 的学生 只知道! 物权法∀ 极 其重要 , 但 是不 知道! 物 权法∀ 中 的物 权是 什么 , 如何 保护 物权 ; 有 约 78% 的学生不 知道建设法治政府 取得了怎样具 体的成就 , 法 治政 府的 建设 还需 要在 哪些 方面 努力 ; 只有 6% 的学生知道有定价 听证的 制度 [ 5] ; 有 65% 的学 生虽然 关心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 但 是不了 解社会 保障制 度的具 体类型。因此 , 为了增强学生对构建和谐社 会的信心 , 完全 有必要通过多种 方 式向 学生 介绍 我国 在法 治建 设中 取得 的成就 , 而且要对法治 成就的 具体情 况进行 深入浅 出的说 明。具体方式可以考虑采 用视频 播放国 家的权 威介绍、 解 释性案例及说 明性 漫 画的 方式 进行。有 条件 的学 校 可以 举办专题讲座 的方 式进 行 , 满足 学生 的学 习渴 望 , 唤 起学 生对法治建设的关注热情。 三、 构建和谐 社会法治建设 出现的 重点问 题和大 学生 对其关注 ( 一 ) 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重点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和任务 主要有 以下几 个方面 : 如 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 , 切实 尊重和 保障人 民的权 益 ; 如 何逐步扭转 城乡、 区域发展 差距扩大的 趋势 , 基本形 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 局 ; 如何保 障比较 充分的 社会就 业 , 如何基本 建立 覆盖 城乡 居民 的社 会保 障体 系 ; 如 何完 备基本公共服 务体 系 , 提高 政府 管理 和服 务水 平 ; 如 何完 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 良好秩 序 ; 如何提 高资源 利用效 率 , 促使生态环境 明显好转。 ( 二 ) 大学生 对构 建和 谐社 会法 治建 设的 重点 问 题的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紧密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和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端正价值取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持。
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思考。
1.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感受社会矛盾与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使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紧密相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
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在当今社会,和谐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一个和谐社会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
人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大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其素质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和谐社会视域下,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方向。
一、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学生需要学习人文知识,了解文化传统和观念,提高自己的艺术、人文素养。
这样可以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推进创新创业在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创新创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新的方法。
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会创业,勇于尝试,不断挑战自我,追求自我价值。
四、提高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一个人展现自我价值最好的方面之一。
在和谐社会中,不仅需要个人素质高,还需要人际关系良好。
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交际能力,积极拓展人脉关系,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增加自己的社会交往经验。
五、增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和谐社会中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应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人际关系、精神文明素质、学术能力、实践能力等。
只有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人才。
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应该注重多方面的发展,不仅培养个人能力,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人文关怀,体现社会价值,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不断创新,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宣传教育的创新。
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学校广播、校报、电子屏幕等,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情况、政策法规和宏观经济形势,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同时,要让大学生了解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该注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
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义工、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将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实践活动的情况,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二、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家的基本情况和政策法规,增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课程的创新。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实践,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文化自信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理念和新实践,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和感知思想政治课程所传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doc
浅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作者:官秀成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2期[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以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种理念为基本目标;以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丰富大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组建大学生法律学习社团和开展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强化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为着眼点。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者简介]官秀成(1966- ),男,广西防城港人,钦州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广西钦州53500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163-03一、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观念、思想、精神、价值等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
先进的法治理念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管理社会的行动指南,是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它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理念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思想指南。
胡锦涛总书记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民主法治”被确定为首要因素。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的探析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的探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笔者谨从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中存在的不和谐表现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三方面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各界、各行业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创新科学技术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
一、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塑造的方面之一,人最根本的素质。
因为综合素质中的思想道德部分对于调动和发挥其他素质的潜力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作用,它统帅和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状态、性质、价值量之大小。
人的能力形成、扩充和未来的发展状态,除了知识因素在起作用外,还受制于它的理想、信念、意识、品质等人格因素和价值观的引导。
人们智慧的获得与运用也要受到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制约。
所以说,以理想、信念、情感、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内容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部分。
没有健全人格的滋润和主宰,“才”“智”等其他素质的潜能就不会得到合理开发与释放,甚至会误入歧途,走向反面。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各种思潮不断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主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
通过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在大学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备独立思考、自我约束、关爱他人等优秀品质。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需求进行革新。
应紧密围绕当下社会经济形势、科技发展和文化格局等方面的认识,深入展开针对性强、实际意义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要注重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敏感性的卓越人才。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注重教材多样化和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创新思维培养和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手段,不仅仅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应该将实践学习、社会实践、心理辅导、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还应注意到创新与传统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根基是教育的坚实支撑,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则是教育的重要催化剂。
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当从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适应时代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等方面进行展开。
只有这样,在和谐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当代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内容中。
要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团结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增进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建设和谐校园的强大合力。
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
教育要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劳动教育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形成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加强问题导向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加强问题导向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初探.doc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初探作者:张元鹏杨林琳李寿荣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7期[摘要]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结合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尝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法制教育司法权威[作者简介]张元鹏(1973- ),男,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学;杨林琳(1979- ),男,山东莱州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宪法与行政法、法理学;李寿荣(1975- ),男,甘肃甘谷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法理学。
(河北廊坊 065000)[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指导课题)“论和谐社会与司法权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080300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164-02一、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具有的社会形态的具体内涵和构建途径。
胡锦涛同志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
造就和谐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接受法制教育,从而培养现代法律素质。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全社会法制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以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的现实情况中得以体现。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又占到了大学生犯罪案件总数的70%。
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从大学生校园刑事犯罪切入
科技 目向导
21年第3 期 01 2
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 —
Hale Waihona Puke 从 大学生校 园刑事犯 罪切入
刘 云
( 淮阴工学 院
江苏
淮安
230 ) 2 0 3
【 要】 摘 在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中, 大学生犯 罪案件 的频繁 出 引起 了人们对大学 生法律意识的思考和探 究。本 文从大 学生校 园 现 刑事犯 罪切入 , 客观分析 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成 因, 并提 出了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 的对 策, 在减 少大学生违法犯 罪, 旨 推动我 国
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的 民主 化 和 法 制 化 。
【 关键词 】 和谐社会 ; 大学生 ; 法律意识 ; 培养
1问题 的提 出 . 诉求法律维护权利的意识不强 大学 生从 书本上 、 堂中和现实 课 在现实社会 生活的运用 中. 知行 21 0 0年 3 3 月 0日晚 , 在成 都某大 学校 园内 . 学生 曾世杰携带 事 生活 中获得 了一定 的法律权利观 念 . 理论与实践相脱 离. 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 , 当 由于对法 的 先准备 的尖 刀,先后 向在校园内休息聊天的两对男女 同学进行刺杀 . 脱节 , 许多学 生不 知道如何运用 法律武器来保护 自己 . 从而给 自 致一死两伤 . 曾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 近年来 , 频繁出现的大学生 犯罪 错误理解 . 案件不断 冲击着人们 的视觉神经 .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害 同学案 . 到 身的发展带来 阻碍 32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的形成原因 . 中国政 法大学付某弑 师案 . 到如今 的四…大学学生 杀人 案等等 . 无一 不引起人们唏嘘 、 无奈和思考。 据有关统计 资料 , 国高等学校学生违 我 从 当前我 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描述可见 . 我国大学生法律意 法犯罪 的占高校总人数的 1 6 [ 在校 大学生的犯罪率近年呈上升 识呈现 多方面 、 因素 的不平衡状态 . . %, ] 2 1 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 良好 的社会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分配不公 、 贫富分化 、 趋势 容易造 成人们心理 的失衡 . 引发各种社会矛 盾和冲 以上案例 和数据表 明现 实社会条件下 大学生法律 意识 整体状况 利益 矛唇的发生 . 执法不严 、 知法犯法的事情 大量存 在 , 少数党员和干部 的不容 乐观 . 大学生法 律意识 的现状与 “ 依法治 国” 要求 形成极 大反 突 有法不依 、 差 在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进 程中研究如 何培养大学生 的法律意 目 无法纪 、 以权代法 、 询私枉法的现象, 在广大群 众和大学生 中造成 极 识. 已成为高校面临的必须解决 的一个 十分现实而 又紧迫 的课题 其恶劣 的影响 . 使其形成“ 有法无法 一个样 ” 的法律虚无 主义观念 据 调查 .我 国有法不依 的现 象相当严重 .许多地 方认 真执行法律仅有 2大 学 生 法 律 意 识 培 养 的 意 义 . 0 有的地方只有 1% 【 0 这种社会 现象 的存在使得很难唤起包括大 法 律意识 的培养 是高校人 才培 养的需要 。 高校人才培养 的目标是 2 %。 公正 、 公平精 神的崇高信念和信 在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的基础上 . 培养具有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适应能力 学生在 内的民众对 司法应有 的客观 、 和竞争 能力, 有理想 , 责任心 , 有 具备缜密的思维和先进 的科 学创新 观 仰 的激情。 学校法制氛围的缺失直接影响 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 念. 实践能力强 的科学研究型 、 应用型人才 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可以 停 仅注重法律 使大学生 了解基本 的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 . 这些理论和知识对 于提 高 学校 内的法制教育更 多地停 留在课 堂上 . 留在教材里 , 仅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课程 的开设 , 课堂教 大学生 的法律素质 .进 而促进其综合 素质的提高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知识的传授 , 限于《 学效果欠佳 . 课外 实践环节 缺乏 现实生活 中很多活生生的法律现象 义。
浅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
作者: 官秀成
作者机构: 钦州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广西钦州535000
出版物刊名: 教育与职业
页码: 163-165页
主题词: 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以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种理念为基本目标;以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丰富大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组建大学生法律学习社团和开展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强化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为着眼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建设视角下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初探
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本身的人文素养往往较差,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应该注重树立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充分挖掘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各种资源,极培养他们的法律精神,以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
标签:和谐社会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
通过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法治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1 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人。
和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知识、某一种技能、某一门专业的所谓专才,而是那种知识渊博、技能全面、素质高超的“通才”。
教育是促使人们进行社会化的重要机制,教育是社会机构的一个重要设置,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院校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和有工程技术基础的经营管理人才。
通过教育,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工科类大学生要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
而工科院校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中,法治素质是一项重要的素质。
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法律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
工科院校大学生日后都将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骨干作用。
因此积极培养他们的法律精神,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是当代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是推进我国政治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2 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2.1 工科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传统的高等工科教育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具体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许多理工类为主的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法治观念教育)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或者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本身的人文素养往往较差,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与实践研究二是某些学校的领导还没有意识到加强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的人才观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没有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因此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普遍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因此,人文素质逐渐成为制约工科类大学生培养的瓶颈,而由此造成的法律素质缺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2 工科院校进行法治教育的优势我国工科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工科专业资源优势,为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优良场所。
对工科院大学生进行校治观念教育的教学内容由两个模块组成:第一模块为法律知识,其中含法学专业知识和运用法律及法律实践的知识;第二模块为工科专业基础知识,其中含工科学科基础知识和交叉学科基础知识两大部分。
3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对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思考
3.1 树立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首先,破除大工科主义,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办学思想向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并重转变。
工科院校培养的大学生除了具有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还要有宽泛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与积累。
其次,法治教育观念,以培植人们对法律的终极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
守法教育诚然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能以守法教育代替了整个法治教育。
以守法为法治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
教师应该转变法治教育理念,以培植大学生对法律的终极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3.2 充分挖掘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3.2.1 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使学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
围绕着“法”为核心,做到学法、知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守法行为习惯,真正懂得以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
为。
3.2.2 积极开设法律类选修课结合工科院校的特点,拓展法律类选修课的范围,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
如开设《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等课程。
再者,在讲授法学类课程时,对与工科相关的法学内容有所偏重也是十分必要的。
3.2.3 把课堂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升华法律精神。
实践不仅是认知之本、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获得体会的重要途径。
事实证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权利义务意识。
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就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工科院校实习基地的作用,不定期组织学生旁听真实的法庭审判,参与案件的讨论,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针对特定的法律主题,深入基层进行法律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调查报告。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思维思考社会问题,用法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3.2.4 强化专业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法治素质渗透的职责不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及法学课程的教师承担着对工科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职责,而且其他课程的教师也担当着对学生进行法治素质渗透的职责。
结合学院专业设置,专业任课教师要认真收集各专业领域或各行业、职业领域的法律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工科院校的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法律规范,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直接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受欢迎的复合型人才。
3.3 加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科院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可以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