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唐朝的发展
拳术发展历史
元朝
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广东人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陈享)得达摩(陈远护)留传之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洛阳同福禅师(蔡福-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武德,订“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中国功夫历史概况
中国功夫历史概况Posted on 2009-08-04 by1、中国功夫的历史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
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
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2、中国功夫的特点第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第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3、中国功夫的作用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4、各种功夫举例:猛鹤拳、形意拳、米组拳、戳脚翻子拳、八卦掌、八级拳、查拳、大悲拳、大鸿拳、峨嵋铁臂金刚捶、花拳、临清潭腿、劈挂拳、三皇炮捶、太极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咏春拳等等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
隋唐时期的武术文化
隋唐时期的武术文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在武术文化方面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和战斗方式,同时也承载着传承、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成为了当时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隋唐时期武术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武术文化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在军事上,武术成为了战斗的主要方式,各种武器、战术的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在普通百姓中,武术也成为了习武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而不再是只是军队和武者的专属。
在教育方面,隋唐时期也开始注重武术的普及和教育。
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曾经提倡“文武双全”,武术教育也在宫廷、学堂、军营等地得到了普及和重视。
有很多著名的武术家和教练也随之出现,他们的教学和理念也对当时的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隋唐时期的武术流派隋唐时期产生的武术流派也是非常多样和丰富的。
在隋唐时期,传统的武术慢慢地开始形成各种流派和门派,成为一种高度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技艺。
这些流派和门派中,有些被当时的皇室和贵族所支持和保护,成为当时特有的文化现象。
如南北宗派,其中,北派代表的是少林寺武术,强调对武器和防身术的精通,南派代表的是峨嵋寺武术,重视掌力和内功的修炼和运用。
还有少数名门派如全真派、武当派等,他们夙负神秘色彩和高深的武艺,然而它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武术文化的价值隋唐时期的武术文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战斗技能,而是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首先,在文化方面,武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武者的哲学思想中,有的提倡“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强调武者的忠诚、和谐和责任意识。
这些思想都在武术文化中被深深烙印下来。
其次,在体育方面,武术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运动和健身方式。
武术融合了健身、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武术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
3.套路运动:是指意义技击动作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
按照练习时的人数多少,套路运动又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4.单练:指个体独自进行套路练习的方式。
根据练习时是否手持器械,单练又分为拳术和器械运动两类。
5.对练:是指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性攻防联练习的套路形式。
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练等。
6.集体演练:是指多人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同时进行的演练的套路形式。
7.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智斗、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
8.防身自卫:即防身术,是依照法律规定,为维护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其他权益免受侵害而以自卫防身为目的,运用拳打、脚踢、摔打、擒拿等格斗技击方法,制服对方保护自己的专门技术。
9.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约为本人脚长的三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之间。
10.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
11.劲力:是指演练武术时完成技术动作的所需力量的表现。
12.节奏:主要指对动、静、快、慢之间关系的处理技巧。
13.净打2分钟:指每局比赛除暂停之外的实际比赛时间,即计时员听到台上裁判员“开始”的口令后随即开启计时表、“停”的口令立即停表。
当开表时间累计达到两分钟时,鸣锣通告一局比赛结束。
14.消极8秒:是指台上裁判员用“指定进攻”的手势指定一方运动员进攻后,运动员在8秒钟后仍不进攻的行为。
15.消极搂抱:指为了达到不让对方进攻或反击的目的而一味采取抱缠的行为。
16.冲拳:开立步抱拳预备。
右拳拳心向上,从腰间向前伸臂冲出,接近顶点时拳加速拧转,手臂伸直,使拳心内旋向下;上体拧腰左转,目视右拳。
中国武术文化
峨嵋简介
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
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入了佛门, 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 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功夫
白眉拳
:白眉拳是四川地方拳术的一种,据 传此拳是四川峨眉山道人所传 。
: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传自 四川简阳县余氏 。
余门拳
(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与教育文化
阴阳、五行、太极、八卦
和谐、中庸、师法自然、思则养性、无为而治、仁爱 品德
阴阳,五行,太极理论,对于武术的渗透可以说无孔不入,几乎 涵盖了武术结构的各个方面,拳名有“太极拳”、“八卦拳”、“阴阳 拳”;劲力有“一阴一阳,要必以中锋运之”,节奏有“动则生阳,静 则生阴”,招式有“六合、五行、阴阳、动静、起落”。“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是解析中华武术现象的一种必然。可以说,中国武术的全 部内涵“道、法、术、功”阴阳、五行、太极理论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无论是在武术理、法层面,还是击、技层面,都值得去重视、研究、借 鉴、吸收。
其他:五行拳、玄武拳、八极拳等。
武当武术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 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 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
峨嵋派
峨眉派是中国武术的著名派之一。该系武技
崇奉四川峨眉山为发样地。清初湛然法师在 《峨眉拳谱》中写到:“一树开五花,五花 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峨 眉月“即指峨眉派武术。有人将近代四川流 传的僧、岳、杜、赵、洪、化、字、等八门。 黄林、点易、铁佛青城、青牛等五派,统归 为峨眉派 。
中国少林功夫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今天的
体系。
以下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
2.汉代至唐代
随着汉朝的统一,武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汉武帝刘彻时期,武术训练开
始纳入士兵的训练中,促进了武术的传承。
到了唐代,武术的流派越来越多,如“太极拳”、“八卦掌”等经典武术流派便于此时期形成。
3.宋代至明清时期
宋代时,武术的技法和理论开始慢慢融入到书本和文学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
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代表
着明清时期的武术经典。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武术的运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潮流。
众多武术家开始传播武术和理念,
如杨振铎、郭宝昌、刘雪庵等人更是使武术在民间的推广和发扬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5.现代化以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武术运动开始得到官方的权威认可,采用全面系统化的方法进
行编码、科学化的实验研究等,并建立中央武术团体、学术组织体系,也使得武术的水平
不断提高。
同时,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参加了一系列渐渐深入各世界级的比赛和展示,使其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发展早已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相信在未来武术的影响和地位
也将越来越突出。
武术历史起源
———武术历史起源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
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唐代拳击发展历程
唐代拳击发展历程唐代拳击在军事训练和民间体育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独特的发展历程。
随着唐朝的统一,搏击术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唐代开始注重搏击技巧的培养和训练。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命令将士们每天进行拳击训练,以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
这种军事训练方式促进了拳击技艺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们也对拳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以身体锻炼和享受体育乐趣的角度参与其中。
这些文人们多以诗文、画作等形式进行表达,将拳击技巧与个人修养相结合。
他们以拳击为媒介,借助拳法中的动作和招式,展示自己的身体力量和个性魅力。
这些文人们的参与,丰富了拳击的内涵,将其从单纯的军事训练转变为一种优雅的文化形式。
唐代拳击的发展还受到了佛教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中的身心合一,注重个人的内外协调。
一些佛教僧侣在修行中采用拳击练习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并对拳击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
他们将打坐、呼吸和拳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拳击运动方式,即“拳禅”。
拳禅注重修身养性,颇具宗教色彩,深受一部分人士的追随和推崇。
到了晚唐时期,拳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育项目。
当时的社会鼓励人们进行体育活动,认为锻炼身体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
拳击作为一种体育竞技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按照规则进行的拳击比赛开始出现,人们组织各种拳击俱乐部和比赛,以增加娱乐和竞技性。
这种形式的拳击比赛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总的来说,唐代拳击在军事训练、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佛教影响以及晚唐体育发展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这种发展不仅丰富了拳击的内涵,也为后世拳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作者:佚名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
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
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落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
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
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
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关于徒搏角抵(摔跌)。
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
后人称其为“蚩尤戏”。
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
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_周斌
2006年3月第18卷第2期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 o urnal of Capital Institute o f Phy sica l Education M arch.2006V ol.18N o.2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ng Dynasty周 斌,陈 青ZHO U Bin,CHEN Qing摘 要: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与当今社会有许多共同点。
本文通过阐述和比较盛唐与当今社会的各自特点及武术发展情况,为探讨今天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唐朝;武术;体育史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 (2006)02-0112-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a ng dynasty,especially the period of Pro sper ous Tang ,has much in com mon w ith th e mo dern society today such as its steady po litics,pr ospero us eco no my,high-g ro w n civ iliza tio n a nd f requent fo r eig n co mmunica tio n .O n the base of expo unding the char acteristics and the dev elopment o f W ushu a nd co mpa ring the situation betw een T ang dy nasty and o ur mo dern society,this paper pr ovides so me refer ences fo r th e dis-cussion of the dev elopment o f modern W ushu .Key words :Ta ng dynasty;Wushu;H isto ry o f spo r ts收稿日期:2005-11-02作者简介:周斌(1981-),男,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武术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武术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的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部分。
武术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
这时,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普遍,从而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唐代的武舞、摔跤活动,重弓射的现象,乃至整个唐代的重武风气中,都有外来文化作用的痕迹。
武举制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一、“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度西魏、北周已建立了府兵制,隋王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
《隋书·高祖纪》载文帝所颁诏书云:“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这个诏令明确地道出了府兵制度的实质,就是“军民一体,兵农合一”。
唐王朝基本上沿袭了隋朝的府兵制度,且非常重视府兵的训练。
折冲府平时的主要任务便是训练士兵,“居常则皆习射”(《旧唐书·职官志》)。
府兵集中训练在冬季,由折冲都尉率领兵士在府者进行。
赴京值日,也有专门的教练教习。
唐太宗甚至对值日的部分卫士“引于殿廷,亲自教射”,中多者赏以弓、刀、帛等,其将帅也“加上等考绩”(《玉海》卷一三九引《邺侯家传》)。
轮到值日的所谓“番集之日”,要进行课试,“有教习不精者,罪其折冲,甚至罪及刺史。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隋唐实行府兵制度,“始一寓之于农”,府兵由一般民户中简选,不再像以前只限于世袭军户等,实际上将兵源、武装、习武活动等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
士兵的训练和考核制度,又必然加强整个社会对习武活动和武艺的重视。
故隋唐的府兵制度对武术的进步和发展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二、武举制开创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代则天朝。
实际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朝便开始了。
炀帝大业三年(608)四月曾下诏曰:“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励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为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武术
第一章 武术概述
较有影响的流派。 C、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节短势烈的拳术。 其动作朴实刚劲,步法稳固,拳势激烈,常以发声吐气 助长发力。 D、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 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等十二种动物 的动作与形态而组成的拳术。其特点是动作整齐简练、 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E、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走转为主,包括推、托、带、 领、穿、搬、截、拦等掌法变换内容的拳术。其特点是: 沿圈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 F、通臂拳:是以摔、拍、穿、劈、钻五种手法为主要内 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煽等八法的运用,而生化出
第一章 武术概述
2、剑术:短器械的一种。由剑刃、背、锋、护手、柄等 部分组成。长度同刀的规格。以刺、点、撩、挂、截、 格、洗等剑法,配以步型、步法等而构成的套路。其特 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轻快潇洒,矫健优美。 3、枪术:长器械的一种。由枪头、枪缨和枪杆所组成, 多用白蜡杆。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还有崩、点、穿、 挑、云、劈等。练习时要求持枪稳活,扎枪要平正迅速。 拦拿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身法灵活多变, 步法轻灵稳健。 4、棍术:长器械的一种。其最低长度同本人身高。它以 劈、扫、戳、挑、撩、拨等棍法为主,配合各种步型、 步法、身型、身法等构成套路。练习时要求手臂圆熟,
第一章 武术概述
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 1、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其种类很多,有:长 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等。 A、长拳:它是以拳、掌、勾为其主要手型和弓、马、虚、 仆、歇等步法为其基本步型,并拌有窜蹦跳跃、闪展腾 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和技术组成的姿态舒展, 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的拳术。它是在总结传 统的查拳、华拳等技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B、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采、 挤、按等十三种基本动作为其基本十三势。其特点是: 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动作连绵不断,势势相 承。传统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
盛唐时期武术文化的发展
盛唐时期武术文化的发展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编号:LB07~23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较开明,中外文化交流普遍,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习俗,也因之得以侵入,使武术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都得到了极大充实。
而统治者对武备的重视也极大地促进了尚武风气的传播。
标签:盛唐武术文化发展盛唐时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创立武举制,是这一时期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在唐代的京城长安有关武艺的活动较为活跃。
武术文化形态,在唐代得到了大发展。
一、文化的包容性是盛唐时代尚武风气浓厚的根源唐代文化是一种具有恢宏气度的开放型文化,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唐代文化对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形成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种文化特点,也必然会在武术上有所反映,孕育出浓厚的习武尚武的社会风气。
从时代特征来看,盛唐气魄,表现在:一是政治上较开明。
李唐王朝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统一与兴盛,使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
体育活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活动方式与项目进一步丰富,参与活动的人员特别广泛,中外交往相当频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部分,武术在这一时期更是得到极大发展,内容丰富,成就辉煌,涵盖面大而复杂,形成了唐代独有的盛世气象。
二是不设夷夏之防。
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唐王朝具有博大的胸怀,对外来文化具有恢弘的包容力。
因此,唐代的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普遍,中央王朝与内地和少数民族及外国交通联系紧密。
外来文化,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习俗,也因之得以侵入。
唐代的武舞、弓射、摔跤活动,乃至于整个唐代的尚武风习中,都有外来文化作用的痕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都得到了极大充实,为尚武之风提供了滋生与发展的土壤。
隋唐时代武术的发展趋势
隋唐时代武术的发展趋势
隋唐时代,武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其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继承与发展:隋唐时代武术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功夫,包括战国时期的百家武术和南北朝的捕蛇手艺等。
同时,也融合了中原各地和西域、东南亚等地的武技,形成了独特的隋唐武术体系。
2. 军事化与改革:隋唐时期,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加大,武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各地武术家积极参与军事训练和战争实践,逐渐形成了与军事需求相适应的武术理论和技法。
随着军队的规模和装备的发展,武术也出现了一些军事化的改革,例如武器的改进和战术的演变等。
3. 系统化与理论化:隋唐时代,武术开始以一定的理论和体系组织起来。
武术家们开始系统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一些理论和原则,如“勇猛乃武之根本”、“身法即是拳法”、“内外结合”等。
同时,武术开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法和套路体系,如“太祖长拳”、“百花镖法”等。
4. 民间与宫廷:隋唐时代,武术在民间和宫廷都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民间武术以实用性和实战性为重,注重技巧和实用技法的传承。
而宫廷武术则更加注重舞台表演和仪式化,强调身姿美感和礼仪规范。
总的来说,隋唐时代武术在军事需求和文化积淀的推动下,经历了系统化、理论化、宫廷化和民间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多样化而又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这为后世武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的武士与武术守卫与传承传统的精神
唐朝的武士与武术守卫与传承传统的精神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拥有众多英勇无畏的武士和传统优秀的武术守卫,他们不仅保卫了国家的安全,还传承了许多精神传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唐朝的武士与武术守卫的出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国家富强,国土辽阔,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唐朝开始兴起一支强大的武士队伍。
这些武士经过系统的训练和选拔,成为国家的重要保卫力量。
与此同时,唐朝还特别重视武术的培养和传承。
武术守卫成为了宫廷和贵族家族的精英力量,他们不仅要能够保护朝廷和贵族的安全,还要在日常表演和比武中展现出高超的武术技艺。
二、唐朝武士的特点与训练唐朝的武士充满了战斗力和勇气,他们拥有敏捷的身手和出色的武术技巧。
唐朝的武士训练注重实战,战斗技巧准确狠厉,擅长使用各种武器。
他们通过长时间的搏斗和战争实践,不断磨砺自己的身体和意志。
唐朝的武士训练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时间,以提高个人的战斗力为目标,采取多种实战训练方法。
训练中注重训练者的自由发挥,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唐朝武士与武术守卫的传承精神唐朝的武士与武术守卫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他们还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他们在修炼武艺的同时,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力量的培养。
唐朝武士和武术守卫注重忠诚和荣誉感,他们以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为重,时刻准备为之奋斗和牺牲。
他们敬重师长,遵守规则,不断传承和发展武术的精神与经验。
四、唐朝武术守卫的影响和传承唐朝武术守卫不仅在守卫国家安全和保护贵族家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还对后世的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朝武术守卫的训练方法和战斗技巧成为后世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唐朝武士的特点和精神。
许多武术流派和家族在唐朝武术守卫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为中国武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唐朝的武士与武术守卫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力量,他们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传承了许多宝贵的传统与精神,对后世的武术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
而这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宫廷武术的发展
唐朝是宫廷武术表演的高峰时期,唐玄宗即位当年就下了两次敕令,规定“散乐巡村,特宜禁绝”;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言中说:“玄宗之在藩邸,有散乐一部,戢定妖氛,颇藉其力。
及膺大位,且羁縻之。
”唐玄宗手下的艺人曾为他的武装政变冲锋陷阵,事成后因为这些艺人不凡的武艺本领,他恐怕这些艺人会在民间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而威胁到他的政权,所以下令规定只能留在宫廷之中,同时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朝廷对武艺训练和表演的重视程度之深。
以角抵为代表的比武活动在唐朝时期十分的盛行,是当时娱乐、表演项目之一。
角抵其实跟现在的相扑、摔跤基本相同,就是双方裸袒相搏直至决出胜负,角抵是当时比武方式的一种,供当时的君臣、妃嫔们观赏游戏之用。
“安史之乱”之后,大量宫廷艺人流入民间,宫廷武艺从此走向衰落,而民间武艺开始兴盛。
2军事武术的快速发展
2.1武举制的建立
唐朝建立的武举制和实行的府兵制,说明了当时中央王朝对军事武术的重视,非正式的武举制度,从隋朝时期已经开始,其正式建立是在女皇武则天当朝执政之时。
武举制是国家为了保卫领土,保护国民的安全和财产而建立的,唐朝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武勇人才,通过一定的手段而选出英勇善战的勇士,即“武举制”。
武举的内容有长跺、马射、马枪、步射、平射、筒射、翘关、负重、身材相貌以及语言,并且这些考试项目,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考试标准,武举考试既有作战的实用技能,也有基本的身体素质,标志着对武士的要求趋于全面。
这使得武术的内容更为规范化、统一化和多样化,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在有了统一规范的标准之后,更能激发出习武热情,积极地加入到习武的大队伍之中。
在军事武术得到发展的同时,这本身也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促进了武术的推广,唐代实行武举制约七八十年,为统治阶级选拔了不少武艺人才,给勇敢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空间。
武举对人才的要求不但高,而且十分全面,对骑射、运用武器及实际作战技能都有全面的测试和很高的要求,能够通过考试的人,必定是十分勇猛,而且武艺高超。
2.2府兵制的实行
府兵制,是西魏、北周时期建立的,在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到了唐代,继续实行府兵制。
唐朝百姓“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军队再也不是兵农分离的特殊阶级了,多数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被迫服役,并苦练武艺,以适应作战需要,另外为了配合方阵作战的需要,编队时允许自愿结合为小队或中队。
如《卫公兵法》中记载:“凡以五十人为队,其队内兵士须结其心,每三人自相得意者结为一小队,又合三小队得意者结为一中队,又合三中队为一队。
”在作战时,凡小队失一人或中队失二人,队首就要被斩,在这种严刑督促约束下,无形中产生一种强制力量迫使府兵之间相互督促,苦练和交流武艺,以适应阵战需要。
唐朝时期继续实行府兵制的目的同建立武举制大相径庭,只是将其组织及名号进行了改定,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名折冲府,唐朝十分注重府兵的训练,折冲府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勇士进行的系统严格的训练,定期的课考,还有制定出的严酷的刑罚,“居常则皆习射”。
府兵集中训练的时间是在冬季,有折冲都尉率领兵士在府内进行,赴京值日,也有专门的训练安排,唐太宗时,甚至对值日的部分士兵亲自进行射箭的指导,“引于殿廷,亲自教射”,其中成绩好的士兵会得到一些赏赐,如刀、弓、帛等等,而其将领也“加上等考绩”。
士兵在轮到赴京值日之前,会进行考试,“有教习不精者,罪其折冲,甚至罪及刺史”。
其目的是鞭策每一名士兵,只有真正的武艺精湛、功夫过人,才能够在战场上以一当十,以一当
百,奋勇杀敌,立于不败之地。
3民间尚武任侠之风
唐朝盛世,其最具代表性的一是在政治上的开明;二是不设夷夏之防。
国家的中央王朝与内地、少数民族以及国外的交流、联系紧密,正是这种在言论、思想和行为举止都相对自由的前提下,才使得侠客有了得以存在的活动环境。
在尚武任侠的风习中,唐王室成员身体力行,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员武将,其兄弟建成、元吉等,也都武艺超群,勇猛善战。
武则天统治时期,她“恐人忘战”,便“制为土木弓,于里闾闲,教人骑射”。
武术思想中的侠义精神。
唐朝时期的尚武任侠之风,其核心思想是对“义”的崇尚。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以“仁”为基础、以“和”为目标而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文古训,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演绎成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骨气。
如对师门尊长的敬义、孝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凭借高超武艺救百姓于水火的侠义、仁义是中国武术对传统文化中“义”思想的精神奉献。
“义”是“正当”,是“宜”,是“公”,是“利他”。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武林中所倡行的“义”,体现为主持正义和伸张正义,其行为表现往往是“扶弱济贫”、“惩奸除恶”、“奋不顾身”、“两肋插刀”等,简言之就是抑恶扬善,当时关于任侠的记载有很多:《旧唐书》载柴绍“幼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丘和少“重气任侠”,其子行恭“善骑射,勇敢绝伦”。
《新唐书》说神通“少轻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