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青少年爱情观变迁研究共33页文档
探讨我国大学生恋爱观演变轨迹
探讨我国大学生恋爱观演变轨迹作者:Ciel摘要: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见证祖国繁盛之路经历的变化的事例可谓随手采撷即是。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政治、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大学生恋爱观的演变轨迹也总会让我们联想到改革开放的影响。
纵观70年代到当今,总体上大学生恋爱观可以分为谨慎严肃期、保守到开放突破期、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和另类前卫期,同时本文也归纳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与行为上的变迁。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轨迹变化偶尔一次跟室友闲谈中提到当今大学里的爱情问题,我们一致感叹其开放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漫步在校园里,常常见到在青青的草坪上和荫凉的树下,一对对大学生背靠背窃窃私语;在校园的路上,也有一对对大学生手牵着手一起走,或女的搭在单车后座,如恋巢的小鸟紧紧侧靠在男生的后背;正在饭堂里,也有共餐的一对对,他们边吃边谈,甚至互相喂食,到晚上寝室楼底下更是经常上演依依不舍的“情景剧”。
其亲密程度与真正夫妻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记得刚进大学时,遇到这种情形我都尴尬的低头匆匆走过。
是啊,不知不觉大学生的恋爱观及恋爱形式已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政治、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社会意识也不例外。
而大学生的恋爱观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的革新 ,必然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动 ,大学生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 ,他们的思想行为一方面与整个社会变革进程相同步;另一方面又往往反映在高校的学生行为管理规定里 ,大学生恋爱观也不例外。
因此 ,根据社会主题的演变及教育部或高校对学生恋爱政策的变化 ,将大学生恋爱观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 谨慎严肃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1977—1978年 ,虽然参加高考者可以是已婚者 ,但是包括 1977年到上个世纪 80年代 ,高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结婚的管理可以界定为“特别严格阶段” ,当时不少高校都把“在校学生严禁谈恋爱 ,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手册 ,结婚更是大学生不可逾越的“雷池”。
改革开放30年 国人爱情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国人爱情观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爱情观栉风沐雨几经变迁。
从羞羞答答面红耳赤的对视、牵手,到大庭广众下“我爱你”的表白,人们的爱情观也悄悄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而改变。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80年代:牵手谈恋爱在80年代初,有种夸张的说法:“凡有华人处,便有人能吟唱邓丽君的歌”。
她那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歌声飘扬在人们耳际。
具有颠覆效果,让大陆听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新。
如邓丽君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小城故事》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倾诉个人情感、带着微微颓废和忧伤的旋律存在。
唤醒了,是很多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温柔与忆旧的情调。
1977年后恢复了高考,谈恋爱也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关键词。
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
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
知识、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
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同时也主宰着我们的择偶观和爱情观。
90年代初:让你亲个够1994那一年间出来了三首歌,《牵挂你的人是我》、《爱情鸟》和《纤夫的爱》,分别捧红了高林生、林依轮、尹相杰和于文华。
《牵挂你的人是我》迅速火起来,并不是靠广大学生传唱,而是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甚广。
这是一首情歌,老百姓长久以来在这方面的听觉都是空白。
中国人向来在感情方面含蓄内敛,突然听到一首直抒胸臆的歌,顿时觉得畅快,压抑了很久的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得以释放。
这首歌的诞生,极大满足了中国老百姓对情歌的渴求,自然也就火了。
和《牵挂你的人是我》同一时期的《爱情鸟》,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歌词兼容了直白和含蓄。
尽管歌名只有三个字,但将这是一首情歌的信息传递得清楚无误。
这是中国第一首把“爱”和“情”直接用在歌名里的歌。
歌词更是紧扣“爱的脉搏”,一共十二行,出现了六个“爱”字,平均每两行一个,再傻的人也能听出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的变迁——对建国以来流行爱情歌曲的抽样分析
2007年第4期第28卷Northwestpopulation西北人口爱情,是人生的一种美好追求,而爱情观制约着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爱情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爱情追求。
广大青年的爱情观不仅影响其自身爱情的幸福和婚姻的稳定,而且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青年爱情观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文从流行歌曲内容变化的角度来研究青年爱情观的变迁,或许有人会问:“流行爱情歌曲能够反映青年爱情观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一定时期的流行歌曲总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青年的思想(见表1)。
一、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方法(一)时间的界定本文界定的“当代”时间范围是建国后到现在。
这五十多年中,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变化的分界点通常是“改革开放”。
因此,本文也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来区分青年爱情观的变迁。
(二)资料的搜集1.改革开放前爱情歌曲的抽取。
这一阶段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因素,颂歌和进行曲较多,抒情歌曲较少,而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更是屈指可数。
笔者阅读了这阶段的三百多首歌曲(不包括民间歌曲),最后仅找到20首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
但这并不影响研究,因为20首爱情歌曲反映的主题集中,能够整体反映出当时的青年爱情观。
这些歌曲大部分来自《晨歌———创作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渔港恋歌》(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2.改革开放后爱情歌曲的抽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流行歌曲的题材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变化特点之一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由少到多。
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歌曲。
为了能搜集到较有代表性的爱情歌曲,首先,笔者选取几本歌曲精华本:《同一首歌:80年代经典歌曲》(孟欣.北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的变迁———对建国以来流行爱情歌曲的抽样分析戚杰强,谭燕瑜(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爱情歌曲进行抽样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青年爱情观在两个不同阶段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方面的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思想解放、各国文化的入侵,中国呈现出崭新的一面,人们的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婚恋观作为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改变。
从传统婚恋观到自由婚恋,从政治联姻、经济联姻到多元化婚姻。
【关键词】改革开放青年婚恋观变化婚恋,无论国度与种族、无论语言与肤色、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艺术文化还是现实故事,都在不断被歌颂。
只有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寻找到美好的伴侣。
婚恋观是指青年在恋爱、选择配偶期间所表现的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倾向。
由于西方文化和现代价值观念、行为观念的影响,现代青年的婚恋观正随着时代悄然巨变。
1、婚恋方式的变化(一)由父母包办转向自主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我国几千年来青年传统的择偶方式。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也是人类社会自确立婚姻家庭制度以来,绝大多数人所遵循的人生必经之路。
男女青年在父母的包办下组建家庭,娶何人或者嫁与何人都不是婚配男女双方可以主宰的。
这种情况下青年失去了恋爱的主动性,婚姻关系也缺乏了恋爱的过程。
在婚姻问题上受到了家庭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和限制,也造成了许多不幸的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我国颁布的新婚姻法,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受到了严厉的打击。
这是对传统婚恋观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青年在择偶方式上不再受制于父母,逐步显示出了自主性。
越来越多青年冲破旧式包办、买卖婚姻的牢笼,通过自由恋爱走进了婚姻殿堂。
(二)由政治联姻-经济联姻-情爱联姻新婚姻法颁布后,旧时的门当户对不再被人们看重,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成为重要的参考条件。
于是,政治联姻开始占婚恋的主要组成部分,婚姻与革命紧紧挂钩,政治以压倒一切的优势成了婚姻的主导力量。
具有共同革命友谊、志同道合成了婚恋的基础。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们在反思革命错误的同时,对贫困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恐惧。
于是人们抛弃了政治联姻,世俗的经济联姻开始蔓延。
改革开放后婚姻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21century
现代的婚礼可以说是花样层出不穷,利用了声、光、电等一切可
能利用的资源,来共同打造时尚的、浪漫的、高雅的、华丽的等不 同风格的婚礼。
就像人们满足了温饱等物质上的需求后,就会进而寻求精神上的
享受,人们对待婚礼也是一样,从自己筹办婚礼到请人代劳,从婚 庆公司包办到自己出谋划策,现在的新人已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婚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
60
70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视频: 《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80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80
80年代婚礼的特点,就是“渐变”,不是现 在那种一天一变样的变化,足足十年时间,中国
人的婚礼才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从单调变成了多
样、从保守变成了开放,也正是那十年,让中国 人对婚姻对爱情的理解更成熟,也才有了90年代、 新世纪更加丰富多彩的婚礼。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
90
从新人们对待结婚态度和观念的变更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
开放的推进,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 化。人们对彰显个性的自我意识需求更强,在消费观念上受经济 条件和西方观念的影响从老一代的省俭型走向享受型,体现在结 婚上,则表现为追逐更多的消费项目和创新更多更新颖的婚礼形 式。从筹备到婚礼举办,结婚涉及的所有事情都发生了变化。看 着这些变化,似乎只能感叹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是,婚礼上的种种纷繁热闹,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能让亲友 的祝福成为现实,还要依靠婚姻中人用心去塑造。
婚姻媒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靠别人介绍、自由恋爱、国一直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 之一。这与从一而终和孩子在家庭中对女性的特殊价值 等封建伦理顽固地盘踞在婚姻家庭领域是分不开的,所 以一些妇女为了孩子和面子宁可承受死亡婚姻的痛苦折 磨也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外壳,不愿离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妇女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 她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人格和价值,她们对夫权不再逆 来顺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传统意识正在 为越来越多的妇女所摒弃。 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的观念也越来 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的变化
1953年 : 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 高潮
农业合作化的
1956年 :
三大改造基本
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66年:
文革开始十年
七十年代: 与多国建交,走出 国门
• 1950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实施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 姻。
50-70年代的恋 爱
对婚外恋的态度
相亲的变化
择偶标准:务实
经济地位成为才能的重要体现, “富二代”是最受关注的一群人
据调查愿意嫁给富二代 的女生最多,占59.2%,其理由是
可少奋斗很多年
2.择偶方式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 主性
婚姻
• .既注重婚姻的稳定性,更注重婚姻的质 量
离婚
• “合则聚,不合则离”这是当代青年人崇尚 的一句话,也反映出青年的婚姻观
谢谢!
组员:曹距潮、陈嘉玲、 李紫香、吴利玉、宋文丹
合则聚不合则离这是当代青年人崇尚的一句话也反映出青年的婚姻观新婚姻法的出台对婚恋观的一些影新婚姻法的影响潜力股成女人择偶新宠1女性是时候真正独立和强大2净化剩女择偶观剩男需求得到解放首先必须统一思想高度关注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
社会背景
-----50-70年代
结婚与革命挂钩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受政治背景的影响
羞涩单纯的恋爱
样板情书
一位年轻男子写给新婚妻子的情书(六十年代)
周×: 我还是能够抑制自己搞好这个革命工作,你不用 为我担心。青年人应想到祖国广大人民的广大利 益,不要只顾个人小家庭的点点滴滴利益。 我希望你能好好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生 活。如果没计划,没个人大志,没一股革命的热 情,就会变成一个庸俗低下的人。你说对 吗?…… 邓×× 1965年×月×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婚恋观转向分析
阶级斗争为纲” 旧伤 , 的 工农业经济都 开始复苏 。在男女婚 选择上 , 人们抛弃了“ 政治条件 ” 之后 , 世俗 的“ 济联姻 ” 经 观开始 蔓延 。资本家 子女 、 有海外关 系的人。这 一类人 过 土 - 大家都不 敢沾边 , 一时都成了抢手货 。这 一方面是 人们多年
穷 怕了 , 一方面也同几千年来的经济婚姻有关联 。 另
玛克思在 《 产党 宣 占》 有这 么一段 话 : 人 们 的 共 里 “ 念 、 点和概念 , 观 一 一句话 , 人们 的意识 , 随着人们 的生活条件 , 人们 的社会关系 , 人们 的社会 存在 的改变 而改变 , 难道需 这 要深思熟虑才能 了解 吗? ¨ 婚 恋观作 为意识形 态 的一 个重 ”
21 f j 0 1 1 第
t ( )
ji o n
0 政 学 院 学 报
j 2j { t
{ {
(第 1 3卷 1 1
、 ia n Ad n sr t n C le e ,oi i mi itai o lg o
: - =
t: :
: ¨
的 不 同 的 多 元 化 的倾 向 , 且 不 断 地 随着 : 会 的 发 展 而 变 化 并 社
演 绎
一
、
建 国 以来 我 国青 年 婚 恋 观 的变 迁
种是奴性文化 、 服从 文化 , 国人把 几千 年对 皇权 的崇 拜转
婚恋观是人们 的价 值观 在恋爱 、 婚姻 问题 上的 体现 , 是 肯年价值观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当代 青年 由于受 到西 方和现 代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 , 其婚 恋观正 随社 会变t 而悄然擅变。 当代 青年在婚恋关系 中的j 体意 识 、 三 个性解放 得到增强 , 但婚恋 的不稳定性 、 功利化 、 忽视道德规 范 t 为 了 电 增 长 。这 些 转 轨 中 的 “ 范 ” 态 已 引 起 社 会 的普 遍 关 失 状 注。在市场经济与改革 开放 条件下 如何 引导青 年期个 体形 成正确的婚恋观 , 建 家庭 伦理文化 , 构 已成 为 当 专 t 理
中国年轻人对婚姻观念的变化调研报告
中国年轻人对婚姻观念的变化调研报告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国年轻人对婚姻观念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分析。
一、调研背景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婚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为了解中国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二、调研方式该调研分为在线问卷和面对面访谈两种方式进行,共有1000名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参与。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婚姻观念的变化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过去,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传统的包办婚姻观念逐渐淡化,个人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意愿大幅提升。
2. 婚龄的推迟与过去相比,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推迟结婚的时间。
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和个人追求都成为年轻人延迟结婚的因素之一。
调研数据显示,有47%的年轻人希望在30岁之前完成婚姻。
3. 结婚观念的多元化婚姻观念的多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婚前恋爱和婚后责任。
许多年轻人更加重视婚前的相互了解和爱情基础,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
此外,婚后责任的分担也成为年轻人婚姻观念转变的重要因素。
4. 价值观的转变尽管失去价值观转变的影响,超过80%的受访年轻人仍将婚姻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然而,他们对婚姻的期望也与过去不同。
如今,年轻人更加看重婚姻带来的幸福感和情感上的支持。
5. 婚姻与家庭的重视程度调研数据显示,有70%的年轻人认为婚姻对于家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业和个人爱好中。
然而,他们并不否认家庭的重要性,仅仅是在目前阶段将婚姻的优先级降低。
四、调研结论通过对中国年轻人的婚姻观念进行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中国年轻人婚姻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开放化的趋势。
2. 婚龄推迟是中国年轻人的普遍选择,经济压力和个人发展等因素是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 爱情基础和婚后责任的平衡成为年轻人婚姻观念转变的重要动力之一。
4. 幸福感和情感支持成为年轻人对婚姻的主要期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爱情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爱情观的变化中国自古以来很长时间都处于封建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都很深的被封建思想所影响,在男女感情间尊崇孔学和儒学,“三纲五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很多的爱情也是由婚姻所产生,女子很早就嫁人,女子在嫁人之后要遵守夫纲,就算妇女喜欢的另有他人,也要被当时的思想束缚,没有自由追求真爱的权力,在男权的社会下只有低微的遵从。
这种思想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在现在的社会依旧存在,只不过由于中国在一场巨大的改革而有所改变,可是是什么让人们的爱情观在经历了一场改革之后发生了变化呢?其实在改革之前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出现一些站在时代前沿,有个性的女性,她们敢于追求爱情,敢于与封建家庭思想对决,但这毕竟是少数。
最大的变化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能禁锢人们的思想,各种新青年的活跃,各种新思想的产生,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经济的繁荣,花红柳绿的娱乐场所的产生等等,使得人们的思想被带入了一个新的潮流,也使得人们在爱情的选择上更加自由,也因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的春风,让女性在恋爱的自主追求上获得了空间,可以自由恋爱,时代的主潮、社会的习俗、伦理的观念物质的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让婚姻不再受到封建家庭的影响,不需要门当户对,不再是结婚之前可能面都没见过,婚姻情况由于爱情观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以前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现在是由自己来选择爱情和婚姻。
现在人们的爱情观大有不同,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有人持有宁缺毋滥的态度,而有人则会趋向拜金的态度,抱着寻找富豪的思想而寻找爱情,有人也会相信感觉的去一见钟情的寻找爱情,不管以如何方式,我们都可以看到,现在人们爱情观都趋向于自由而热烈,不在是保守的循规蹈矩,而是一种“我的爱情我做主”的趋势。
在改革之后,中国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如今爱情由包办到了自由,婚姻由封闭到开放,人们都说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当人们只看到了它的利处时,往往也正在被他的弊处所蒙蔽,改革开放带给了人们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思考,当年轻人对爱情充满幻想时,又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那么选择有爱情没面包的婚姻生活,还是丢弃爱情追求面包的的生活。
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
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浅析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摘要】随着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接踵而来,国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突出表现在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离婚及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择偶标准,婚恋观,性观念,离婚,婚外恋对甜美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们永恒的主题。
“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因此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也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接踵而来,国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当代青年婚恋观正随着社会变迁而悄悄的变化,逐渐演变为今天青年在婚恋关系中主体意识、个性心理得到增强,但恋爱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功利心理、忽视道德规范行为也在增长。
所谓婚恋观的变化坦率的讲是反应了社会的现状,无论是文革的时候嫁工人农民,还是后来嫁大学生,还是知青嫁军人劳动模范,还是现在嫁大款,或者金融人士,都是反应了某种社会的现状。
这些现象已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因此,在当前如何引导青年个体形成婚恋观,构建良好的恋爱婚姻意识形态,己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1)择偶标准呈现多元化,日趋功利化择偶是恋爱到婚姻的必经之路,也是建立幸福家庭的重要环节。
择偶标准是理想配偶的选择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
择偶标准的选定受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青年依然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是婚恋的重要因素。
但现实择偶标准更加功利化、世俗化,更加注重婚恋中的经济因素。
近代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摘要: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
对于婚恋观发展变迁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离婚率,恐婚族。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多元化,离婚率增加,恐婚人数增多。
择偶标准的变化。
中国封建时代男女婚嫁讲究“门当户对”,新中国建立后,人们选择配偶则讲究政治条件。
50年代,姑娘心目中最佳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军人更是一块金字招牌;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不花枝招展,勤劳贤惠,不拖丈夫后腿。
文革时期,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份,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
70、80年代之交,随着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的兴起,学历和知识层次成了人们谈婚论嫁的最重要条件。
90年代至今,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人品好,有事业心,有能力,会生活。
比如各种年轻人“裸婚”、“蜗居”追求真爱。
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傍大款”“嫁老外”成为时尚,帅小伙愿娶老富婆,靓妹要嫁富老翁。
男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相貌、职业、文化程度、爱好;女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职业、文化程度、相貌、爱好。
男性要求女性的“人品”主要指善良、温柔贤慧、稳重大方、通情达理、能理家;女性要求男性的“人品”则是作风正派、正直善良、有主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
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时多时少地受到社会传统、世俗、自身的心理、视野范围的限制,谈情说爱对多数男女来说还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事。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1. 内容概览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青年婚恋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婚恋观念的多元化: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婚姻为基础的恋爱关系,而是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婚恋选择的自主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选择上更加自主,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和发展需求来选择伴侣。
婚恋观念的务实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念上更加务实,不再盲目追求物质条件,而是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精神和情感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促使青年们在婚恋观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他们在婚恋观上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传媒的影响: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容易接触到各种婚恋观念和恋爱故事,这些影响也促使他们在婚恋观上发生变化。
婚恋观念的进一步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上将进一步多元化,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婚恋选择的进一步自主性: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选择上将进一步自主,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婚恋观念的进一步务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上将进一步务实,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影响家庭结构的稳定和发展,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家庭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对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社会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婚姻制度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影响婚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婚姻制度更加灵活和人性化。
建国以来婚恋观的变迁-精品文档
建国以来婚恋观的变迁-精品文档建国以来婚恋观的变迁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票房总量连年创新高,电影在人们娱乐休闲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中国电影正在逐渐向类型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一种类型的电影数量在近几年的增长特别明显――商业爱情电影。
随着80后逐渐进入而立之年,90后进入国家法定的晚婚年龄,社会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关注度也愈加提高。
近年来相亲节目红红火火,剩男剩女话题不绝于耳,中国社会的婚恋观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电影是表达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编剧和导演的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电影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建国以来,无数电影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待爱情和婚恋的态度。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爱情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是显著的,从一开始的爱情只是为了表达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到歌颂单纯美好的爱情,再到现在爱情婚恋与物质、商业相结合,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婚恋观一直在发生变化。
爱情片从内容到数量也有明显变化,在商业爱情电影大量生产的今天,本文试图从新中国建国以来爱情电影的变化来看居民婚恋观的变化一、国产爱情电影的变迁(一)1949―1978年的国产爱情电影《百年中国电影精选》中把1949年至1978年摄制的电影称为新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的国产电影,总体上涉及爱情题材的影片数量不多(二十部左右)。
而这些与爱情有关的电影大部分属于革命军事题材,爱情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歌颂个体牺牲私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的高尚情操,从这些屈指可数的电影片段中不难看出这段时期的电影所反映出的人们的婚恋观是怎样的。
1. 反对封建传统的婚恋观,追求自由恋爱《白毛女》虽然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故事,但已经强烈表现出了对封建恶势力的抵抗,喜儿不堪地主恶霸的欺辱奋勇出逃,最终被八路军救出,与自由相恋的大春过上了幸福生活。
其他影片也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在相恋结婚的道路上遇到了什么阻碍,他们都是自由恋爱的,不是父母包办的婚姻。
青少年恋爱观念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青少年恋爱观念与婚姻观念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革,青少年的恋爱观念和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变化。
一、恋爱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恋爱被视为一种进入婚姻的准备阶段,重点在于通过相互了解来寻找合适的伴侣。
然而,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对恋爱有了更多个人化的认识。
他们更加注重追求个人幸福和情感满足,而不仅仅是为了“合适的伴侣”。
青少年们强调恋爱中的自由选择权,更加注重爱情的浪漫和激情。
这种变化导致了他们更频繁地与多个对象相处,以期找到心仪的伴侣。
二、婚姻观念的变化过去,婚姻被视为一种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
青少年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多考虑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解放思想的普及,现代青少年对婚姻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理解。
首先,青少年婚姻观念中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需求。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观的伴侣,强调爱情和互动的质量。
他们更愿意等待,等待遇到真正与自己有共鸣的伴侣,而不再仅仅因为社会压力而匆忙结婚。
其次,青少年们对婚姻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婚姻被视为生活的某种必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婚姻的品质。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平等、尊重和幸福的婚姻关系。
青少年们更加看重婚姻中的伴侣关系,重视相互支持、理解和共同成长。
三、变化原因分析青少年恋爱观念和婚姻观念的变化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状况的改善给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相对于过去,现代社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机会去追求个人的感情需求和幸福感。
其次,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恋爱观念和婚姻观念。
电影、电视剧以及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都会给青少年们带来对恋爱和婚姻的思考和参考。
然而,对于这些信息的理解和取舍需要青少年们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对婚姻的态度,对青少年的恋爱观念和婚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批后的生活观爱情观念与婚姻观念的变迁
第一批后的生活观爱情观念与婚姻观念的变迁第一批后的生活观、爱情观念与婚姻观念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观、爱情观念和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尤其是那些出生在“第一批”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他们经历了中国社会最为剧烈的变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些变迁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生活观念的变迁1.1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主要以集体主义为导向,强调个人的奉献和吃苦耐劳。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个人的价值观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人们开始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感,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2.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追求自由、多元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休闲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问题,而是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生活选择。
二、爱情观念的变迁1.从相亲到自由恋爱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新一代的成长和教育水平提高,人们开始拥抱自由恋爱。
个人的感情选择权得到更多尊重,相亲逐渐退居二线。
相对于父母的期望,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需求愈加重要。
2.婚前恋爱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前,婚姻往往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追求的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近年来,自由恋爱的兴起让人们更多地注重婚前的个人感受和共同利益的平衡。
人们更加看重爱情与婚姻的匹配度,强调情感共鸣和个人的幸福感。
三、婚姻观念的变迁1.从传统婚姻到多元婚姻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事关家族和社会的约束和承诺。
然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法律环境的变革,人们对于婚姻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广泛。
同性婚姻和丁克家庭的出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尊重个体之间的选择和多样性。
2.婚姻观念的个体化从前,婚姻被认为是一种集体利益的体现,强调婚姻的稳定和家庭责任的履行。
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题目: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专业:软件工程班级:软日14052015年 3月 17日目录一.实践主题……………………………………………………二.实践背景……………………………………………………三.实践意义……………………………………………………四.实践方法与内容…………………………………………五.收获与感悟…………………………………………………六.成员分工……………………………………………………一.实践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关键字:改革开放婚恋观恋爱现状提高二.实践背景作家罗兰说过,爱情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一个人得到鼓励和激发,而更有创造性,更有冲力,也更爱这个世界。
可见,爱情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爱情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其中以我们当代大学生最为突出代表。
封建时期的爱情完完全全由父母长辈定夺,自己没有任何权利改变,当时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多见深居闺中的幽怨少女形象。
而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传统思想的枷锁渐渐破裂,人们开始追求“自由恋爱”,并更多的去追求爱情本身带给我们的心理愉悦与持久动力。
而伴随着积极的变化,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能禁锢人们的思想,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使得人们交往的形式多元化,我们的朋友圈也随之扩大,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纷至沓来。
“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样的愿望似乎成了小说里的美好愿望,许多人对待爱情只是享乐和索取,而少了几分担当。
这不由让我们产生了一些担忧,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
三.实践意义本次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以及恋爱状况,与中国传统恋爱观相对比分析,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婚恋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思考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初步分析之后,发现当代婚恋思潮中的弊端,呼吁大学生们重视这种变化,重新走回正确的思想道路,建设更加理想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30年的婚恋变化的实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变化实践调查报告调研课题:改革开放30年的婚恋观念的变化指导教师:吕斐老师小组成员:郑赞 1054120106林丽鸿 1054120109陈娜 1054120110李艳芳 1054120111张慧 1054120112唐丽萍 1054120113贺英芝 1054120115廖雅云 10541201162012年5月15日一、摘要人们的婚恋观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包括一个国家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等,本次调查报告是调查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变化,本小组经过讨论,决定以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婚恋情况的变化为主题,可以更好的从个方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二、引言我们小组的调研课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婚恋情况的变化,调查的背景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变化,研究的目的是让广大的年轻人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待婚姻这一人生大事的想法都发生了那些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切实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于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变得富裕了,人们的思想也变的更加开放和自由。
三、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改革开放30年来的婚恋观念的调查,与改革开放前做一个对比,是让广大的年轻人了解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待婚恋这件人生大事的想法都发生了那些的变化,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幸福的过生活。
四、调查方式:①发放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及实地发问卷调查)②实地考察,口头方式进行调查③上网搜集资料五、课题调查分工:郑赞:负责发放问卷调查及统计整理林立鸿:负责发放问卷调查及统计整理陈娜:负责网上搜集有关主题的材料李艳芳:负责制作调查问卷及对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张慧:负责电子书的制作唐丽萍:负责整合课题调查报告贺英芝:负责发放问卷调查及资料的整理。
廖雅云:负责发放问卷调查及调查过程中照片的拍摄六、调查背景:(一)政治背景:●改革开放以前: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
中国青年恋爱观探析
中国青年恋爱观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青年恋爱观念的变化表现出与世界接轨过程中的前沿趋势。
当代中国青年在观念上的变化,既存在与时俱进的进步的主流因素,也存在西方开放腐朽意识下抑或中国传统观念中糟粕的东西。
我们在肯定进步主流的同时,不该忘记正确引导并有效防范那些不与时代同行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真正让我国的青年在人生的恋爱阶段走好。
关键词:中国;青年;恋爱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呈现了高速的发展态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层面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中价值层面被颠覆得最彻底的一个层面就是恋爱观的变化。
毫无疑问,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爱情这个闪闪发光的字眼,古往今来叩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心扉,谱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思与燕妮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所传颂。
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渴望和对崇高、圣洁爱情的追求。
爱情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人来说,更是生活的“诗歌和太阳”,而对于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更是左右其婚姻因素的标码。
那么,近年来我国青年在恋爱观方面都有哪些特征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和谐社会中的中国青年”大调研基础上,又专门对哈尔滨市各个不同领域青年群体的恋爱观念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恋爱观是对男女双方如何培育爱情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爱情的本质、恋爱原则、道德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1]。
在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恋爱观的变化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发展的轨迹,在青年恋爱观的变化中,呈现出自主、务实、开放的态势。
一、选择恋爱对象的方式体现自主性选择恋爱对象,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条件选择异性生活伴侣的过程。
但这一过程存在是否“门当户对”、是否情投意合之类的诸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双方乃至亲人日后的生活幸福程度——这是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又始于婚姻,而婚姻缘于择偶(恋爱选择)。
我国青年婚恋观的转变与引导建议
我国青年婚恋观的转变与引导建议我国青年婚恋观的转变与引导劝告本文关键词:婚恋,引导,青年,建议,我国我国青年婚恋观的转变与引导建议本文简介:一、我国青年婚恋观的主要表现 1.男女恋爱的认识渠道更加广泛。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还仍未起步,青年的恋爱对象主要就通过亲戚、朋友、同事介绍,方式比较单一。
直到1979年,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初级中学种种原因,已过而立之年仍未成家。
他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商品信息,提笔写了一则征婚启事,连同自我国优秀青年婚恋观的转变与引导建议本文内容:一、我国青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婚恋观的主要用途表现1. 男女恋爱的认识渠道更加广泛。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还未起步,青年的恋爱目标群体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同事介绍,方式比较单一。
直到1979 年,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教务主任因原故,已过而立之年仍未成家。
他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商品信息突发奇想,提笔写了一则紫苞,连同自己的处境及依旧独身的原因,一起寄给《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终结了人们通过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进行征婚的先河。
当今社会,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男女相识渠道已经多样化,可以借助电话、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
2. 婚姻状态不稳定。
男女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抱着过全都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好则聚,不好则分,对婚姻生活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清,没有从一而终的决心和韧劲。
男女双方比较注重感觉,但是家长更看中条件。
第一次见面接触,男女双方看对眼儿有了感觉才会有继续交往下去的欲望,但是家长却更加注重双方的实际情况。
相比较之下,这体现了青年男女在择偶方面较之父辈极其注重内心的感受,并不完全受制于父母,这是婚恋观的一种进步表现。
3. 婚姻用意更加实际、更加物质。
男方会更加看中有学历、有气质、有样貌的女孩,当然女方外贸家庭经济条件好也是男方考虑的一个因素,但这个因素的影响不大。
威望女方能够更加看中有一定社会地位、有自己的事业、世界经济条件好的男子,当然男方的形象也是考虑的一个因素,但当今社会这个因素占有的分量不大。
建国以来人们爱情观的转变
爱情从《诗经》开始就成了文学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但是任何时代的爱情都有其特点。
现在粤港伊人把它总结了一下,爱情整体发展史如下。
古时候,闺阁女子总是等待有那样一个女子来拯救自己,把自己从这种烦闷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而同时,男人总是渴望碰见一个像神仙一样的女子来拯救自己。
这种爱情方式可以称之为才子佳人爱情。
1.五四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
这时候的爱情很西方化,女人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开始要求独立。
从这时候起,人们要求自由恋爱。
2.建国初期,人们的爱情观很纯洁,大多数人都是组织安排,要不相亲结婚。
还属于革命友谊下的爱情。
那时候人们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多的杂念,只是简单的过日子的想法。
离婚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爱情观有了很大转变,社会流行傍大款,开始从注重精神转为注重物质。
3 六七十年代是纯洁的爱情,幻想着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象牙塔4.是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或许会沾上新新人类的某种气息。
可是骨子里却仍然保护着一些传统的习性现代人的爱情有了追求刺激成分,于是有了网恋,有了闪婚。
同时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于是这时候很多人单身,因为每个人泡在网上,泡在工作的时间太多而缺少人际交际圈子,于是征婚交友网应运而生,粤港伊人也是其中一个。
这是这个时代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它的成就也是它的悲哀。
但不管如何,粤港伊人都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爱情,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60后:英雄崇拜末世之火代表电视剧:《渴望》播出年代:1990年首播爱情解读:20世纪60年代人的初恋,正好赶上了中国英雄崇拜年代的最后盛行。
一枚立功奖章,可以让无数的乡村姑娘为之倾倒;一把军用水壶,也许就能成就一段真挚的爱情传说;而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足以激荡起爱情里最绚烂的浪花。
可以说,60后的人,是用极尽朴素的情感需求来挑战80年代国门大开而瞬间涌来的迷茫和彷徨,他们用极尽谦卑的自信向心灵倾情诉说,去抵御贪欲所带来的无形侵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04.2020
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转引自:戚杰强、谭燕瑜,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的变迁——对建国 以来流行爱情歌曲的抽样分析[J],西北人口,2019年04期
02.04.2020
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02.04.2020
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2000年以来,对流行歌曲的研究渐多,从研究内容来看,如 研究流行歌曲中的女性形象,文章主要有《中国大陆流行歌 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2019-2019)》,张纯静; 西南大学 2019年硕士论文)《香港流行曲歌词中的女性形象(1985一 2000)》(陈美丝,暨南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探讨 流行歌曲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如《流行歌曲的传播与大学生 的心理及行为分析——以爱情类歌曲为》,(张静、龚宇,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03期),该文认 为,流行歌曲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其情 绪的较大作用,但对其行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以爱情歌曲为 主的流行歌曲在爱情观方面的影响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尽管这样,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接触率是百分 之百的,它在青年人情绪波动时对情绪的影响较大。
一、研究综述
(一)兴趣缘起:对爱情歌曲比较感兴趣,生活 怎能没有音乐?尤其是喜欢经典怀旧老歌。
(二)零散想法:对爱情由一种美好的向往现在 变得有些玩世不恭!不管是男性还女性,这主要 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多元,现 实生活给人一种永不安定,没有稳定感,不求天 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是人把生活“玩”了还是 生活把人给捉弄了?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金兆钧在他的专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 乐》中,以历史线性的眼光回顾了从20世纪30、40年代中 国流行音乐的发韧与断裂,以及到80年代后的复兴历程中 所出现的经典曲目与创作者。特别是对《一无所有》、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心中的太阳》、《渴望》、 《我热恋的故乡》、《小芳》等有别于港台的内地原创歌 曲,进行了颇具时代感与符号化的解读。
02.04.2020
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三)理论背景
“流行”是建立在契合了某种具有代表性 的社会心理因而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基 础之上的。学者陶东风指出,“流行歌曲 是窥视社会心理的窗口。这是研究流行歌 曲的学术意义之所在,而且这种意义常常 是精英文化或经典音乐所无法比拟的。 ”
02.04.2020
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四)相关研究 1、国外情况
最早关于流行音乐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美国。其中, 最早的研究是Warren在1943年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 国的合唱歌曲所做的分析。1944年,Peatman与Horton对 美国流行音乐进行内容分析,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一般人对 于流行音乐充满了情爱与风花雪月的印象,87%的流行歌 曲都与爱情相关。
02.04.2020
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流行歌曲的研究则是站在了文学或 美学的社会学表征的立场上,套用歌词文本本身对流行 歌曲进行社会心理的归类。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 两本专著:一是黄会林主编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 究》,另一本是陶东风编写的《转型期社会审美文化研 究》。前者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定的反 思。后者则集中讨论了流行歌曲与大众社会心理的相关 性。在文章中,作者首先从流行音乐本身特点的分析出 发,探讨了流行音乐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 对90年代的歌词进行文本分析后归类,提炼了相关的主 题。
02.04.2020
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Edwards(1994)延续Carey等人的研究方向,探讨 了80年代美国流行音乐歌词中所隐含的爱情与性 的价值观。他的研究针对1980至1989年Billboard杂 志年终排行榜前20名共200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爱情与性仍是美国流行音乐的重要主
题,而且爱情歌曲中的悲观成分居多,在爱情中
的性别角色则是男性较易成为诱导者及牺牲者的
角色,而女性则为拒绝与照顾的角色。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在流行歌曲中,女性获取爱情的目的
常被描述成是为了钱以及物质享受。(关于西方 流行音乐的研究内容均见约翰·斯道雷〔英]:《文 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第270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Hale Waihona Puke 02.04.2020Copyright © 2019 Lizhong Liao, All Rights Reserved
2、国内情况
我国本土对于流行歌曲及其歌词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
一方面是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上,把流行歌曲及其歌词文 本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通过对它的阐释反映某 种意识形态话语的立场,反映阐释者的观念和态度。在这 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肖鹰、金兆钧等人。其中,肖鹰在 2000年的时候,通过分析《阿姐鼓》单个音乐作品,探讨 了90年代中国文化特点。
Carey将Horton等人在50年代得到的研究样本,与1966年 杂志中的227首流行音乐歌词相互比较,以量化统计结合 质性分析的方式了解其中的变化趋势,发现由于受美国性 解放革命的影响,流行音乐中出现了较多新的价值观,包 括:性与爱无关、积极寻找爱情、合则聚不合则散、不要 求永恒、主动追求爱情而非被动等待爱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