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卢飞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
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
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与现代社会价值二(二)》
中国武术的思想揉入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儒家、释家、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文化和思想,这些是武术多元化文化观的重要体现。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神学等信仰领域有着密切联系,信仰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信仰是武术文化的灵魂。认真探索研究武术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武术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三教合一是汉民族文化中信仰世界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长期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重视,从而使之不断发展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都提出了“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修身”的思想,三教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三教归一,万法归一;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教合一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元璋对儒、释、道三教的作用都有着较深的认识,对儒、释、
道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认为三教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在其三教合一的政策体系内,确立以儒教为主,以佛、道二教为辅的思想,将三教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之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他将三教合一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使三教合一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儒释道贯穿于近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潮流。儒释道与其相互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宗教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总画面,它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也寓示着武术文化和思想的同一性,中华武术不分南北,各门各派虽形式不同,但万法同理,同根同源,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和谐发展。各家武术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和借鉴其它门派功夫的精华,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天下武林是一家,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林的大家庭。三教合一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向善性,进步性与和谐性,对文化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实践中,凝聚着无数武术先贤们的智慧,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综合性学科。宗教与武术是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各种宗教文化和信仰是中华武术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它是武术信仰的重要内容,宗教在促进武术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到形成庞大的武术流派体系,源自于民间,寄存于宗教、宫廷、道观、寺院等场所,行之于江湖之中,实践于沙场征战。武术充分借鉴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释、道、墨、兵等思想为文化底蕴,以武术独特的理、法、术、功等为深厚内涵,而经过修炼而成为绚丽多彩的武术艺术。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学派,他们对武术思想中“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以及对军事谋略、战阵格杀、武术技能、武德规范等都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影响。随着儒、释、道、墨、兵等主流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影响,使中华武术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武德规范。武术不仅是一种国术技艺,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思想文化和强大的生命力及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以至到现代众多热爱武术运动的人们仍然在孜孜以求地探索和追求它的应用价值和艺术魅力。儒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很深。《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以之代表的儒家经典,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智慧和理想,它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始于公元前1046年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即所谓“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古老的“六艺“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之根, 对规范社会、教化子民具有重要的影响。“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其中射、御是重要的武艺,礼乐之中的武舞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礼”是武艺道德规范,“乐”是“礼”的表现形式,“礼”与“乐”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六艺”教育对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一代贤圣、教育家孔子崇文尚武,其学无所不能,文武并用兼通,《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能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论语·子路》记载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家语·相鲁》:“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孔子重视对民众武术的训练。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及忠、孝、仁、义、智、仁、勇、宽、信、礼、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影响巨
大,特别是对“武德”的要求影响更加深远。中国武术历来将拳脚功夫被看作是“末技”,而在修炼过程中所体现的“尊师重道”、“恪守门规”、“仁、义、礼、信、勇”等伦理观,成为衡量习武人武学修养的重要标准。武术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作为习武之目的。因此,武师择徒,对其品德要求甚严。缺乏武德者,不仅难得真传,最终将会被社会所遗弃。
“礼”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核心概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它的观念代表着武术文化的一大价值取向,“礼”是“武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与武术相互依存。儒学文化以人为本位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核心与特点,对武术礼仪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论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国尚礼,则国强,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武术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无数习武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髓并经过几千年的
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传统伦理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守礼”是中华武术的一向传统要求,集中体现了重视对习武者的心灵进行内在约束和外在规范的伦
理观念。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