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同义词

合集下载

古代的汉语同义词相关介绍

古代的汉语同义词相关介绍

古代的汉语同义词相关介绍一、同义词界定同义词从名称上看,是指词汇中意义相通的一组词,但是,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真正意义相同、连同感情和色彩也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

所以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提到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

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彩以及用法(包括和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而蒋绍愚认为同义词仅仅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

如果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

蒋先生提出等义词这个概念来代替我们传统的同义词概念。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他们的隐性意义能够不同。

例如:死、亡、卒、崩这四个词在理性意义上都表示人死,但在隐性意义色彩上却存有着差别。

死,是贵族的死亡,亡,是百姓的死亡,卒,是大夫的死亡,崩,是天子的死亡。

二、同义词形成原因及途径语言是持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实行考察、分析,能够总结出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义词产生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词义的分化、引申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持续变化的,而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的持续变化。

如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词,因为词汇的引申的结果,出现同义词。

词汇的引申主要有两类:第一,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本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

如箭矢,箭原义是一种竹子的名字,因为它适合于作矢的杆后来逐步地被人们用以指称原先由矢所指称的那种兵器。

扬雄《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

箭矢成为同义词。

此外,还有如皮肤,皮原指兽的皮,肤指人的皮,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皮的引申意义持续增加,也有表示人的皮肤的意义,从而二者构成同义词。

第二,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引申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词辩析1.【言】【语】[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召】【招】[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报】【告】[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古汉语常用同义词词典

古汉语常用同义词词典

古汉语常用同义词词典丰盛:充裕、盛大、殷实、宏大、丰富、丰盈
俊秀:华丽、漂亮、美观、文雅、优美、迷人
气势:强大、宏大、雄伟、豪迈、霸气、威严
敬佩:赞赏、赞美、尊敬、赞扬、敬重、崇敬
忧虑:担心、焦虑、惶恐、恐惧、忐忑、畏惧
及时:即时、立即、马上、准时、赶紧、急忙
联系:联络、结合、接触、接近、联想、连接
合作:协调、搭配、共谋、配合、调和、融洽
心态:情绪、情结、气象、构思、心得、意境
宽大:厚道、慈祥、宽厚、胸襟、大度、宽容
英勇:勇敢、无畏、刚强、猛烈、豪爽、大胆
攻击:冲击、攻击、猛烈、压制、侵害、攻陷
包容:宽容、容忍、宽恕、涵容、容纳、容许
悲哀:哀伤、哀悼、泪流、悲伤、凄凉、悲叹
健康:良好、优质、强壮、活力、健全、病除
令人:使人、让人、激起、呼唤、吸引、感动。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 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 意义都相同。”(参见王力《同源字典·同源 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 • 词的某一意义实际上说的是词的某一义位,同 义关系是以义位为单位,而不是以词为单位。
• 池:❶水塘;❷护城河
沼 • 诛:❶责备;❷惩罚;❸诛杀
• 饥,饿也。|饿,饥也。 • 恐,惧也。|惧,恐也。 • 追,逐也。|逐,追也。 • 逃,亡也。|亡,逃也。 • 谨,慎也。|慎,谨也。 • 珍,宝也。|宝,珍也。
同训指的是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 既然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就说明被训 释的这组词在某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同或相 近。《尔雅》经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含混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同”的一方面来说的;所 谓“析言”,是指分别地说,对比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异”的一方面来说的。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北宋邢昺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 风云‘隰有荷华’是也。”
• 《说文》:“宫,室也。”段玉裁注:“宫言 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荀子·劝学》)苕,芦苇的 穗。
•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 吏》)
•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 信?”(《左传·桓公六年》)
•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09八古汉语同义词

09八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一、古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特点(见《考论》199页)二、古汉语同义词的分类同义词属于词汇学的内容,而词汇学一般研究实词,因此,古汉语同义词一般也限定在实词的范围内。

这样,古汉语同义词按词性类别可分为名词(类)同义词、动词同义词、形容词同义词、副词同义词等。

例如:1、名词同义词①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②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例①中的“身”、例②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2、动词同义词①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一“射稽”,人名。

②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 ③[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①例中的“讴”、例②中的“歌”、例③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3、形容词同义词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韩非子.说林下》)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战国策·赵策》)③有玄云从西北方起。

(《韩非子·十过》)例①中的“缁”、例②中的“黑”、例③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4、副词同义词①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②(袁盎)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例①中的“备”、例②中的“皆”,都是“都”的意思。

古汉语同义词还可以按照同义词的相同程度来分类: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和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

1、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或称异称词,俗称等义词。

一个义位是由众多成分构成的,有六分法、三分法等。

其中最主要的或者核心部分是理性义,又叫概念义或指称义。

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是指理性义相同,色彩义、社会义等其他成分有所不同的同义词。

例如:“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其所指为同一概念,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

但它们是不同时代语言的积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同义词”一词指的是多个单词在意义上的内涵相似,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它们可以利用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文字表达有一定的帮助。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字面上有相似意思的词,如“太宇”和“天庭”,都是指“神仙住处”;另一种是相近概念的词,比如“太古”和“物外”,都是指“极古”的意思;还有一种
是语义相用的词,比如“器”和“械”,可以用来指代“器具”。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丰富文字表达方式,让说话者有更多的选择来表达同一个概念,穿插在文章中增加文字色彩,让文章更加丰富生动。

另外,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它们可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此一来可以准确地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宴游”和“筵宴”,都表达“聚会”的意思,但根
据不同的语境,“宴游”可以表达“旅行”的意思,而“筵宴”可以
表达“宴会”的意思。

此外,同义词也可以帮助说话者解决一些文字表达中的问题,比如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兵”的词比较少,此时可以用“军马”“战士”等词来代替表达同一个概念,从而完成文章表达。

虽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有助于文字表达,但也应注意不要滥用,否则会造成文章冗长,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所以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以便达到最好的表达效
果。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同义词在文字表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准确使用可以让文字表达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助于准确传达古代汉语文字表达的原意。

24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24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⑵语法功能不同: 耻---辱:
如:“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耻”常用为意动用法,“辱”常用为使动 用法. 畏---惧: 如:“犹百兽之畏虎也.” “君子不忧不惧.”
3、表达色彩的差异:
妇----媪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老妇不能。” 妇中性词,媪褒义词。 侵----伐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侵是贬义词,伐是褒义词。 杀---诛---弑 “杀”是中性,“诛” 褒义词。“弑” 贬义词。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尔。”
4、词义引申构成同义词:
⑴本义是同义词:
束,缚也. 桥,水梁也. 又如年\岁
⑵引申义是同义词:
职---本义为记\识----职责----主管\职掌 主---灯中火主---一家之主----主管\主持
5、汉语词汇复音化形成同义词:
征 \伐\讨----征伐\征讨\讨伐 永\悠\远----永远\悠远 恐\惧\耸---恐惧\耸惧
4、互文
《淮南子》:“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 侯.” 《吕氏春秋》:“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 之主,不阿一人.” 《盐铁论》:“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道尧舜 之德无益于治.”
三 同义词形成的途径
1、同源同义词: 不同形体的字,语音和意义相同或相近, 有共同来源,就是同源同义词。
吐--唾(透母) 软--弱(日母) 逋(帮母)--亡(明母) 命--令(耕韵) 夜--夕(铎韵) 斯(之韵)--析(锡韵) 陟--登(端母,职韵)
逋-----亡
斯------析
陟-----登
“逋窜于晋.” 《左传· 哀公十六年》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 陈风· 墓门》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诗· 齐风· 南山》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诗经》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举例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举例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举例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可以用来表达相同的或相似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父亲和爹: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爹”更常用于口语。

2. 母亲和娘: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娘”更常用于口语。

3. 儿子和儿: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儿”更常用于口语。

4. 哥哥和兄: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兄”更常用于书面语。

5. 弟弟和弟: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6. 姐姐和姊: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7. 妹妹和妹:两个词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8. 来、至、到:都可以表示到达某个地方或某个位置。

9. 去、离、别:都可以表示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位置。

10. 前、先:都可以表示在时间或位置上在前面。

11. 后、后先:都可以表示在时间或位置上在后面。

12. 上、高:都可以表示在位置上的较高处。

13. 下、低:都可以表示在位置上的较低处。

14. 大、宏、巨:都可以表示尺寸或数量上的大。

15. 小、微、细:都可以表示尺寸或数量上的小。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些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词语。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用作意動,表示“以……為恥”;辱,作動詞時,一般是使動用法。 3.從等級觀念和感情色彩上辨析 [妻、妾——后、妃]普通人的稱“妻”稱“妾”,皇帝的就稱“后”稱“妃”。 [征——伐——侵]皆有軍事進攻之意,但各有其特點。《孟子·盡心下》: “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 伐,無曰侵”。可知“征”指上伐下,有道伐無道,帶有褒義;“伐”指公開宣 戰,不管雙方是非,是性中詞;“侵”則指不宣而戰,帶有貶義。
二、同義詞的類型
1.本義和本義相同的同義詞
[樹——藝] 上古同義,本義都是種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 穀。”“樹、藝”可以連用。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國策·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3.引申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治——理]“治”的本義是治水,“理”的本義是雕琢、加工玉石,《韓非 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經過詞義的引申發展,由個別到一般, 兩個詞都有治理、管理義,也就形成了一組同義詞。
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1.從詞義差異上辨析
(1)所指事物的形狀、用途、質地不同。 [府——庫]都是藏財物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書、財寶的庫房。《說文》: “府,文書所藏也。”“庫”是藏兵器、戰車的庫房。《說文》:“庫兵車所藏 也。”二者用途有別。 [型——範——模]都是指製造器物的模型,但質地不同,土做的叫型,木頭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治——理]“治”的本義是治水,“理”的本義是雕琢、加工玉石,《韓非 子· 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經過詞義的引申發展,由個別到一般, 兩個詞都有治理、管理義,也就形成了一組同義詞。
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1.從詞義差異上辨析
(1)所指事物的形狀、用途、質地不同。 [府——庫]都是藏財物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書、財寶的庫房。《說文》: “府,文書所藏也。”“庫”是藏兵器、戰車的庫房。《說文》:“庫兵車所藏 也。”二者用途有別。 [型——範——模]都是指製造器物的模型,但質地不同,土做的叫型,木頭 做的叫模,用金屬做的叫範(一說用竹子做的叫範)。 (2)所指物體部位不同。 [股——肱]都是身體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身——體]都可泛指人的身體,但“身”指從頸到股的部分;“體”指兩手兩 脚。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 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பைடு நூலகம்策· 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3.引申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古代漢語同義詞及其辨析
一、什麼是同義詞
從詞義關係方面考察,同義詞可分為三類:
1.意義完全相同的同義詞(稱為等義詞)
犬——狗;黎民——黔首;余——我;寡人——不穀
2.在某一點上意義相同即部分相同的同義詞(相對同義詞)
和“並力”義。 [遇——逢——遭]在“碰見”義上相同,但“遇”還有“對待”“待遇”義; “逢”還有“迎接”“迎合”義;“遭”還有“遭受”義,又可作動量詞。
[誅——戮]在“殺”義上相同,但“誅”還有“譴責”義,“戮”還有“侮辱”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
《尔雅·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 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周礼 · 地官 · 廪人》郑众注:行道曰粮,谓 糒 (bèi,干粮)也;止居曰食,谓米也。
正文中的区别: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 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 垢。(《论衡· 讥日》)☆
2014-5-17
第五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3)从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考察
诛- 弑 诛:指责,谴责—讨伐,杀死有罪者(褒义)。 弑:臣杀君。(贬义)。
(4)查看各自的反义词
曲- 直 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礼记· 经解》) 屈- 伸 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周易· 系辞下》)☆
补充:女-妇;帛-幣;白-皎,皙,皑 ☆
2014-5-17
(2)同义词所指对象、部位、性状、形 貌、质地等不同
古代烹饪器:鼎-镬-錡-釜 鼎:煮肉、盛熟肉(列鼎而食),三足两耳,也有方 形四足。(图) 镬:圆形无足,盛肉。(图) 錡:做一般饭食的,有足。 釜:做一般饭食的,无足。 (图)
《诗· 召南· 采蘋 》:于以湘之?维錡及釜。(湘:烹煮供祭 祀用的牛羊等。)毛传:有足曰錡,无足曰釜。 牙齿: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僖公五年》 )
2014-5-17
第五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3)相对关系(反向)
买-卖 取-予 问-答 嫁-娶 受-授 主-宾 胜-败 夫-妻 特点:彼此互为存在条件。☆
2014-5-17
第五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3.反义关系的判定
(1)反义关系是就义位而言的。一个词有几个义位, 就有可能与几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穷1:(没有钱财)——? 穷2:(不得志)——?

同义词及其辨析

同义词及其辨析



比喻:手足指兄弟,苏辙《为兄轼下狱上 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 死一言”。骨肉为亲人,《韩非子· 五蠹》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股肱指大臣, 《汉书· 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 人于麒麟阁”。肺腑指心腹,《史· 魏其武 安侯列传》“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借代:杜康为酒,曹操《短歌行》“何以解 忧?唯有杜康”。春秋指年龄,贾谊《治 安策一》“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 加焉”。管弦指音乐,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口 舌指言语,《史· 留侯世家》“此难以口舌争 也”。


D、适用对象各异 琢、磨:均指雕刻玉石,使成器物,但 “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口、嘴:都指嘴,但口指人,嘴本作觜, 指鸟。 皮、肤:皮指兽,肤指人。“肤如凝脂 / 相鼠有皮”。



E、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均指军事进攻,但征为褒义词,一般指 上攻下,有道进攻无道。伐在上古是中性词,用 于诸侯之间,不限于上对下使用武力,也不限于 有道对无道,只表示一种公开的军事进攻。 《孟· 尽心》征者,上伐下也。/ 《左· 襄25》齐崔 杼帅师伐我北鄙。 周、比:都有结合义。《论·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偏袒一方)旧注:周、比:皆与人亲厚之意, 但周公而比私耳(周:以义结合,比,以利结 合)。



B、词义引申
有些同义词原本意义都不相同,但一经过引申阶 段,变得意义相同了。如: 经 / 缢:原来均无“吊死”义,《说文· 纟部》经, 织纵丝也(织布的纵线,横叫纬);缢,绞也 (两股绳拧在一起,两绳相交而紧)。经由纵丝 引申为悬挂:《庄子· 刻意》“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舒展、伸直”(熊经:象熊一样悬挂在树枝上)。 由悬挂引申为吊死:《论语· 宪问》“自经于沟渎而 莫之知也”;《史· 田单列传》“遂经其颈于树枝”。

古汉语(文言文)常见同义词辨析

古汉语(文言文)常见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的概念
• 同义词: • (1)几个词在某一个或某几个 义位上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 相同。 • (2)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理性 意义)大致相同,而在文化意义、 情感意义等其他方面却不一定相 同。
【沐

浴】
• 《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 新沐者弹其冠。” • 今 古 洗手 盥guàn 洗腳 洗 洗衣 浣
• 等:候: 上古时“等”有相同、等级、 次序义,无“等待”义;“候”有守望、放 哨、哨所、侦察、问候义,其中只有“守望” 与“等待”略有牵连。上古时表“等待”义, 一般用“俟”、“待”。如: • 父老年年等驾回。 范成大《州桥》 •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有花时采。 《梦溪笔谈·药议》 • 中古以后,“等”、“候”都有“等待” 义,成为一组同义词。
一個詞既然在某一義項上與其他詞同 義.那麼也可能在其他義項上分別與不同 的詞同義。如: “類”,在“種類”這一意義上,與 “族”同義; 在“相似”這一意義上,與“似”、 “如”同義; 在“輩份”、“條理”的意義上,輿 “倫”同義; 在表示推測的“大抵”、“大都”意 義上,與“蓋”同義。
二、同义词的时代性
• 宫:室:先秦时,都有“房屋、住宅” 义,如: •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释 宫》 • 秦汉以后,只帝王的房屋、殿堂才 称“宫”;“室”则多指“内室”。 故不再同义。
• 树:艺: 在上古都有“种植”义, 如: •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 子·滕上》 • 中古后,“艺”一般不当“种植” 讲,“树”主要作名词“树木”,少 作动词(除文人作品外),故不再同 义。
• 同义词是有时代性的,有的词古义一 直同义,如“至、到”、“恐、惧”。 有些词在上古原本同义,后来却不同 义了。 • 劝:勉: 上古都有“勉励”义,正由 于此,所以“劝、勉”可连用: • 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 勉矣。 《荀子·富国》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假、借 2、更、改 3、作、为 4、请、求 5、至、致 6、锐、利 7、完、备 8、贫、穷 9、三、参 10、十、什 11、时、世、期 12、官、吏 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就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3)程度的深浅轻重不同。如“
“行”、“走”、“趋”、“步”
从广义说,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严格地说,“趋”和“走”,“行”和“步”是同义文解字》解释到:“行,人之步趋也。”“步,行也。”“趋,走也。”“走,趋也。”《说文解字注笺》:“疾走谓之趋,速其走亦曰趋。”《释名》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玉篇》:“走,奔也。”显见“走”的速度最快,是现代汉语的“跑”。“趋”则慢于“走”,而快于“行”。“步”是慢走,速度最慢。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懼:使……畏
②君子不憂不懼。(《论语•颜渊》)
懼:害怕
③猶百獸之畏虎也。(《戰國策•楚策》)
畏:害怕
(2)使用对象和场合
如:“唯”与“诺”都有“答应”的意思,但是,
唯: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时候用。《礼记·玉藻》“父命乎,唯而不诺。”
诺:地位或辈分相同或是低的时候用。孔颖达疏“唯而不诺者,应之以唯而不称诺,唯恭于诺也。”
追:追上、追回追赶的对象,《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逐:将对象赶走或是驱散,《左传·丁庄公十年》“遂逐齐师”。
二、感情色彩的不同
感情色彩是人们在说明客观事物或现象时所伴随的感情和态度。我们可以根据词的感情色彩来区分一部分同义词,如:
“赐”与“畀”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给予”、“付予”的意思,且都用于上对下。《说文解字》:“赐,予也。”“畀,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说文解字段注》:“畀,相付与之,付予之物在阁上。”“锡”与“赐”为同音假借,“锡”,邢昞疏:“嘉赐也。”“《公羊传》曰:锡者何?赐也。”《尔雅正义》引《祭统》云:“畀之为言,与也。能从其余畀其下者也。”这两个同义词可由其感情色彩上来区分。
汉语是世界上同义词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一事物、动作、现象可有许多同义词选用。恰到好处的选用同义词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1. “走”和“行”,你看啊,咱平常说“走过来”,可古代也会说“行过来”呀,就像咱走路去某个地方,古人也会用“行”来表达这种移动的动作呢,比如“行行重行行”。

2. “视”和“见”,哎呀,咱现在说“看见”啥的,古代“视”也有看的意思呀,像“视而不见”,不就是说看着却装作没看见嘛,多有意思!
3. “吾”和“我”,这俩都是说自己呀,古代人一会儿说“吾如何如何”,一会儿又说“我怎样怎样”,就好比咱有时说“我”,有时又说“本人”一样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

4. “疾”和“病”,你想想,咱现在说生病了,古代说“疾”或“病”呢,“疾”可能轻一点,“病”就严重些啦,像“君有疾在腠理”,就是说有点小毛病呢。

5. “饥”和“饿”,嘿,古代说“饥”不一定是饿到不行,可能就是有点饿了,可“饿”那就是很饿很饿啦,就像“饿其体肤”,那得多饿呀!
6. “盗”和“贼”,这俩可不一样哦,“盗”一般是偷东西的,“贼”就坏多啦,像“盗亦有道”和“擒贼先擒王”,差别很大吧!
7. “讽”和“谏”,古代大臣对皇上有时候“讽”一下,有时候“谏”一下,“讽”可能委婉点,“谏”就更直接啦,像“邹忌讽齐王
纳谏”。

8. “哭”和“泣”,咱哭可能就是大声哭,古代“泣”可能就是小声哭或者默默流泪呢,比如“泣不成声”。

9. “妻”和“妾”,古代男人有妻子还有妾呢,妻子地位高,妾就低一些啦,这区别可大了,像“妻妾成群”。

10. “往”和“去”,都是说要到哪里去呀,古代会说“往何处去”,咱现在说“去哪里”,比如“既往不咎”。

我觉得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真的超有趣,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精妙之处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同义词原创点滴学古文点滴学古文 2018-01-22 20:06古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数量多,分布广。

下面我以举例子的形式,告诉大家同义词都隐藏在哪些词类中,方便大家学习。

一、名词同义词例:1、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矣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诗)4、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

(刘向:《新序·杂事》)例1中的“身”、例2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例3中的“窗”、例4中的“牖”,都是指窗户。

二、动词同义词例:1、[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3、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xuān)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5、[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1中的“予”、例2中的“与”,都是“给予”的意思。

例3中的“讴”、例4中的“歌”、例5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三、形容词同义词例:1、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反(返)。

(《韩非子·说林下》)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战国策·赵策》)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

(《清稗类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5、负青天,然后图南。

(《庄子·逍遥游》)6、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杜甫:《冬到金华山观》诗)例1中的“缁”、例2中的“黑”、例3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例4中的“苍”、例5中的“青”、例6中的“蓝”,都表示蓝色。

四、数词同义词例:1、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齐策》)2、尧、舜参牟子。

(《荀子·非相》)3、天有四时,春夏秋冬。

(《礼记·孔子闲居》)4、[郑商人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例1中的“三”、例2中的“参”,都表示“三”。

例3中的“四”、例4中的“乘”,都表示“四”。

五、量词同义词例: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王勃:《滕王阁》诗)2、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慕幽:《柳》诗)3、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辛弃疾:《摸鱼儿》词)4、枪二十枚。

(《墨子·备城门》)5、[吕]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

(《三国志·魏书·张邈传》)6、衣熏百和屑,鬓摇九枝花。

(费昶(chǎng)《华观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例1中的“度”、例2中的“回”、例3中的“番”,都是“次”的意思。

例4中的“枚”、例5中的“只”、例6中的“枝”,都是“枝”的意思。

六、代词同义词例:1、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2、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4、予羁(jī)縻(mí)不得还。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6、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7、登兹楼以四望矣,聊暇日以销忧。

(王粲:《登楼赋》)8、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例1中的“我”、例2中的“吾”、例3中的“余”、例4中的“予”,都是“我”的意思。

例5中的“此”、例6中的“是”、例7中的“兹”、例8中的“斯”,都是“此”的意思。

七、副词同义词例:1、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2、[袁盎]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4、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例1中的“备”、例2中的“皆”,都是“都”的意思。

例3中的“弗”、例4中的“未”,都是“不”的意思。

八、介词同义词例:1、子在齐闻韶。

(《论语·述而》)2、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吕氏春秋·慎大》)3、[田]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4、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

(《商君书·画策》)5、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荀子·性恶》)6、旦日,客从外来。

(《战国策·齐策》)7、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

(《资治通鉴·汉纪》)例1中的“在”、例2中的“于”、例3中的“以”,都是“在”的意思。

例4中的“由”、例5中的“用”、例6中的“从”、例7中的“自”,都是“从”的意思。

九、连词同义词例:1、齿、革、羽、毛惟木。

(《尚书·禹贡》)2、吾将使梁及燕助之。

(《战国策·赵策》)3、赵王问楼缓曰:“予秦地如勿予,孰吉?”(《史记·平原君列传》)4、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chèn)者,皆不为奴。

(《汉书·刑法志》)5、若伐曹、卫,楚必救之。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6、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德充符》)7、项王谓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史记·项羽本纪》)8、当与秦较量,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例1中的“惟”、例2中的“及”、例3中的“如”、例4中的“与”,都是“和”的意思。

例5中的“若”、例6中的“而”、例7中的“则”、例8中的“当”,都是“如果”的意思。

十、语气词同义词例:1、王独不见夫蜻蛉乎?(《战国策·楚策》)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之尔。

(《荀子·修身》)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项羽本纪》)7、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林嗣环:《口技》)例1中的“乎”、例2中的“哉”、例3中的“邪”、例4中的“欤”,都相当于“吗”。

例5中的“尔”、例6中的“耳”、例7中的“而已”,都相当于“罢了”。

十一、感叹词同义词例:1、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史记·张仪列传》)2、熙!我念孺子,若涉渊水。

(《汉书·翟义传》)3、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原毁》)4、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汝)而立职也。

”(《左传·文公元年》)5、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尔)母婢也!”(《战国策·赵策》)例1中的“嘻”、例2中的“熙”、例3中的“呜呼”,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

例4中的“呼”、例5中的“叱嗟”,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呸”。

由此可见,同义词遍布在古汉语的实词和虚词的各种词类之中,数量众多,使用频繁,大家应当重视。

同义词产生的原因同义词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来自不同的时代有些词,从整个历史来看,它们并不是始终都是同义的,或者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它们也不同意,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两个词曾出现过同样的意义,因而成了同义词。

这种同义词,可以称之为古今同义词。

当然,这里的“古”、“今”是相对的。

例如:校序庠三词都指学校,但时代不同。

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二、来自不同的地域所谓来自不同的地域,就是来自各地不同的方言,实际上也就是各个不同部族的语言。

西汉扬雄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东汉末应劭始简称为《方言》),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所以“别国方言”就是各地方言。

同一个概念,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称谓不一,因而产生了同义词。

例如:船舟二字都是指“船”,但是用的地区不同。

“船”是关西的方言,“舟”是关东的方言。

扬雄《方言》卷十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这里的“关”指的是函谷关。

因为船是关西的方言,所以春秋时期的著作,如《左传》、《国语》、《论语》等古籍中只有“舟”字,不见“船”字;战国时期的著作如《墨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才有“船”字,但出现的频率没有“舟”字高。

秦汉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船”也就逐渐成为“通语”了。

三、来自语言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语言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是产生同义词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种发展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来自词义的引申有些词,本来并不同义,由于词义引申,产生了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因而成了同义词。

例如:拯救二词本不同义。

“拯”是把溺水者向上举起使其离开水面。

《淮南子·氾(fàn)论训》:“至其溺也,则捽(zuó,揪。

)其发而拯。

”高诱注:“拯,升也。

出溺曰拯也。

”《淮南子·说山训》:“两人俱溺,不能相拯。

一人处陆则可矣。

”“救”的本义是阻止住急难。

《周礼·地官·司救》:“司救掌万民之衺(xié,邪恶。

)恶过失,而诛让(让:责备。

)之,以礼防禁而救之。

”“禁而救之”就是禁而止之。

《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拯”可以由把溺水者向上举使其离开水面引申为拯救别人使其脱离急难。

《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论衡·感虚》:“田出谷以拯饥(饥:饥饿的人。

)。

”“救”可以由阻止住急难引申为拯救别人使其脱离急难。

《诗经·邺风·谷风》:“凡民有丧(丧:灾难。

),匍匐(匍匐:爬行,表示尽力。

)救之。

”刘向《说苑·反质》:“禽滑(gǔ)釐(lí)曰:'吾取栗耳,可以救穷(穷:穷困的人。

)。

’”“拯”、“救”因而成了同义词。

2、来自同音通假有些词,本来并不同义,由于同音可以通假,产生了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因而成了同义词。

例如:由犹二词本不同义。

“由”是“从”的意思。

《孟子·尽心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

”“犹”是“好像”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