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推荐书目33本)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推荐书目33本)

1、《紫禁城的黄昏》作者: (英)庄士敦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译者: 陈时伟出版年: 2007-4《紫禁城的黄昏》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

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

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

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2、《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作者: (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美)弗兰克·萨奈罗三联书店译者: 周辉荣/ 杨产新校出版年: 2005-8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历史学家、教育家、19世纪英国史方面的专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大英帝国历史专业博士,曾在北卡罗来那大学维明顿分校、西南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

3、《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作者:(英国)奥里尔-斯坦因译者:向达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英国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和他在中国西部的考古探险活动,有较大的争议。

他是尼雅遗址的发现者,也是敦煌藏经洞劫经的始作俑者,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但是,只要涉及新疆探险史,对斯坦因和他在中国西部的考古探险则不能避而不谈。

另著有《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等。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作者: [美] 孔飞力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译者: 陈兼 / 刘昶出版年: 1999-1。

外国人眼中的孔子和儒家

外国人眼中的孔子和儒家

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据统计,《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二位。

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

征服者虽可毁坏田园村庄,‚可是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保持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在《哲学辞典》中,他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

他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莱布尼茨斥责那些在中国传统思想面前夜郎自大的欧洲学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了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通的经院哲学的概念不相符,这真是狂妄至极!‛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一位名叫五来欣造的日本学者认为:‚儒教不仅使莱布尼茨蒙受了影响,也使德意志蒙受了影响。

‛李约瑟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

他认为:‚在历法领域中,数学在社会上属于正统的儒家知识的范畴。

‛他发现:‚在历史上,不定分析被称为‘大衍术’,这是从《易经》中一个难解的陈述句‘大衍之数五十’得来的。

《翟理斯汕广纪行》中的中国印象

《翟理斯汕广纪行》中的中国印象
释中国思想’ 鸿铭本身也是— 颇具争议的人 【 中英烟台素者有失公允的地方, 科 : BO ]t : ak. iu oYiw55 0 t I /Lht# ie ad. nve/35, m E pb b c h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翟理斯当时对 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张秀旭( 8 . .研究方向: 1 1 ^, 9 9 英荚 的理解是不深入的。 文学, 外文化交流。 中 助拖拽下逆流而上的情景、 三河灞之后碧绿的 自 翟理斯在书中对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有很多 然村、 多达四十三层的 田 梯 建设。相比之下 , 氏 描写。每到—处, 翟 他总要记述当 地的寺庙道观, 他 对 他所见到的中国人 璺 着 更多。 老 隆山, 堵 写 认为中国是一个“ 在 作 泛神论” 的国度, 不同的人有不 道: 同的祷告对象 , 他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如此迷 斯用胜利者的优越感来审视他所看到的一切。 在《 翟理斯汕广纪行》 一书中, 翟理斯对当地 的建筑、 土、 风【 人们的生产生活做了生动细致的描 述。譬如梅江丙村段两条客船在三十二个女工协

科 教l l i 文化
《 翟理斯汕广纪 中的中国印象
( 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 区, 杭 浙江 杭 州 3 0 5 ) 10 8
摘 要 : 国汉学家翟理斯一生致力于 中国文化的研究, 英 成就 斐然。 解他对 中国的印象有助于全面了解翟理斯思想。 了 通过翟理斯早期作品《 翟 理斯汕广纪行》 来解读翟理斯眼 中的中国。 关键词: 翟理斯 ;翟理斯汕广纪行》 《 ;中国印象 他更不相信基督教在这个异教徒(aB) pg 1 I 翟 理斯 ( retAl is(8 5 13 ) 队的妇女。…这些妇女的脸上明显带着谦卑的表 前洗头 , He r ln Gl )14 ~ 9 5 b e e 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 , 剑桥大学中文教授。 他曾翻 情 , 她们中有些很年轻 , 很俊俏, 但是所有人看起 的国度里会有什么教化功能。 译中国古典文学怍 品御 - 、弗 、 弦 异》世 国{ 《 古文 来都过度劳累。 一些 着草鞋 , 济 但大部分 人 都是 翟理斯感受到了中西 文化交流上的冲撞。 但 无一例外 , 每个 是 , 他无法理解这种冲撞。 “ 历经两次鸦片战争 选珍》《E , 、目子》编撰与中国文化密切联系的典籍, 赤脚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然而 , 无疑还是封闭保守的。 然而问题不 诸如 典 、中国文学史) 》《 等。 中文造 妇女胳膊 t 都戴着手镯。’ 理斯对这些客家人 失败的中国人 , ’ 曜 而且也出在西方。 驱使西方列强 诣很深, —生著述不下六十余种, 为英国汉学的创 ( ak )的描写 , H la 【 是我们了 解客家文化的珍贵资 只出在中国方面, 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 目 到 前为止 , 料。此外,翟氏 对当地老百姓同外国人的初次接 来到中国的动机 , 是追求政治和经济的特权, 而不 是善意和友好的思想文化交流。由此可知, 文化交 国外学术界论及翟理斯的文章偏少,研究远未深 触 , 很传神和幽默的描写: 做了 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翟理斯的关注增多了, 较有 然而翟氏笔下的中国 人是落后愚昧的。 他看 流只有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才能得 中国人 头 上缠 着裹 头 ( ra )穿着 宽 大 的衣 到健康的发展。 t bn , u 影响的有《 西方汉学界的“ 公敌’ , -—英 国汉学家 到 , 4结 论 翟理斯研究》王绍祥著 , 0 年) 虽然《 文对 服, ( 2 4 。 0 西》 赤着脚。翟氏在书中记述了他和—个中国朋友 翟理斯的生平及著作做了全面的论述,但是国内 有关中西服饰的对话: “ 你们外国人的衣服穿起来 翟理斯的博学在本书中得以体现 , 全书引用 其他学者的研究更多地局限在翟理斯三部最有影 很方便,但是没有我们的舒服…穿 E 这么紧的袖 欧洲古典、 当代文学五十余处, 引用的中 国文学元 》 、 肯定没法捉虱子。 素也比比 皆是 。这些为翟理斯在汉学研究 匕 的成 响的著作《 聊斋志异》 I 《 、中国文学史》 口和背心, - , 或从翻泽学的角度 , 或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对 翟氏对六位一路陪伴他的舵工 , 更是刻画的 就奠定了基础 。此外, 翟理斯通过此次旅行, 对中 他们吃苦耐劳, 但是 自 , 占 私 爱 小便 国人和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些“ 亲眼目 其中 某—作品加以分析 , 而翟理斯其它的作品则 淋漓尽致 。 少人问津。 这无助于我们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这位 宜 。 睹的事务” , 使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避免浸入歧 英国大汉学家的思想。试图通过翟理斯早期的游 “ 他们( 每当 舵工) 沿着河岸戈船时 , 0 对岸边够 途。 而, 翟理斯的行程走马观花, 他对许多事务 突袭 ’ 一下。 不管谁家种的, 采走 的描写没有深人 , 加之翟理斯当时在中国时间尚 记作品《 翟理斯汕广纪行' 来窥探这位汉学家作为 得着的蔬菜总要 ’ 驻华外交重 蝴 ( 世纪 7 年代) m 1 8 0 的中国印象 , 从 大 捆。’ 短, 文化上也有隔膜 , 这些主客观的因素使得这篇 而了解他早期的思想。 在翟理斯看来 , 很难把中国人的宗教热情和 游记中 对中国的认识有很多纰漏之处。 尽管如此, 迷信辨别开来。翟氏描写了 他和船工的—次很有 本书仍然是外国 ^ 识中国的有益尝试。 另外 。 撰 l 锯 嘶 汕广纪行》 的成书背景 清光绪三年 (87 )月 1 至 4 1 意思对话,“ 17 年 3 9日 月 8 …然后他闻我雷公( egdo h n 著本身文字精炼流畅, t o f u — h T 是一本上佳的英文读物, 其 日, 英国外交官和汉学家翟理斯先 生完成了一次 dr 豫 e 外国的船只和人, 我们心里马上把这些 内容也是研究西方汉学的有用资料。 汕头一 嘉应一惠州一羊城之行。 清光绪元年(85 天真的中国朋友对电的迷信转换成雷公, 17 告诉他 注 释 D 翟理斯汕广纪 第 7 页, 5 5 页, 行》 2 1 页。 0 1 年) 发生了 “ 马嘉理事件.或称“ , , 滇案” 并引发了中 也霹。 他接着询问我们那好 ^ 是否被雷公霹过, ( 参见《 当 5页。 英之间长达一年半的谈判 , 以签订《 烟台条约》 为 被告知这种事情不幸发生过时,他善意地解释说 2 参 考文献 结束。 台 条约》 内容之—是“ 昭雪滇案”其中规 在中国就从没。我们马上恭维说中国就没有好人 , 定“ 由英国驻京大臣随时派员分往各省 , 查看张贴 会被霹。他笑了。 说衙门老爷就曾被霹过” 。∞ 【 王绍祥. l 】 汉学界的“ 公敌’ 英国汉学 . _ 一 界翟理斯 3翟理斯眼中的中国文化 告示情形。 曜 理斯当时以 代领事的身份被英国 ( 8 l3 )f : I4 9 5曰 究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0. 2 4 0 政府派驻广东汕头,此次是代表英国政府履行上 翟理斯 17 年写作本书的时候 , 86 对中国文 [[ 孟德卫著, 2 美】 1 江文君 , 菲丁. 姚 留宝苏圣捷译 : 述规定中的‘ 涨 贴告示情形” 。 化已经有相当的了解。 在本书中, 翟理斯引用的中 10 一8 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北京: 5 O 10 田 新星出版 20, . 8 翟理斯的这篇纪行主要是讲述他此行在公 国 谚语、 诗歌、 神话故事、 历史典故俯首皆是。‘ 社 .0 71 7 ‘ 水 务之外的见闻和感受。翟理斯文风典雅 , 文笔洗 急难流滩地月,山高不凝白云飞”这样一爵 联 【翟理斯原誊 黄秉婶 埘 3 】 编撰. 翟理斯汕广纪行咖 上 练, 对沿途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 所恩所想充分展 (ope cu l)被翟理斯做了很到位 的翻译 ,T og t 海 : 大学 出版 社 ,0 7 。 t ‘hu h ' 复旦 2 0" 5 he o r n b s f t l t c n ’r  ̄T o h 4b 示了—个风 华正茂、 才思敏捷的外交官和汉学家 t tr e t e wi i al ve C l y f t e [ , 浸: l ̄ f- 翟理斯译. 聊斋志异迨 的注释与译本的

外国人对中国琉璃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琉璃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琉璃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琉璃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

琉璃被誉为中国古代工艺的瑰宝,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学价值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关注。

首先,外国人高度评价中国琉璃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琉璃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高温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技艺和经验。

外国人赞叹中国琉璃能够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平,认为其独特的色彩、光泽和质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外国人对中国琉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也给予了肯定。

琉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常常被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装饰,代表着权力和信仰。

外国人认为中国琉璃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外国人还对中国琉璃的国际影响力和收藏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琉璃作为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一,曾经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工艺美术产生深远影响。

外国人认为中国琉璃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是收藏家们追逐的热门藏品之一。

总的来说,外国人对中国琉璃的评价是正面的,他们惊叹于中国琉璃的工艺水平和美学价值,认同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也看重其国际影响力和收藏价值。

外国对论语的评价

外国对论语的评价

外国对论语的评价
论语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是太重要了。

由孔子著作,历来备受外国学者的称赞。

下面是外国学者对论语的评价:
一、一部千古最成功的哲学名著
外国学者对论语一致认为,论语除了被视为一本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传统哲学著作之外,它也是一部千古最成功的哲学名著。

论语的智慧乃至是被称为“太极”的哲学思想,孕育出了最古老而且最流传最宽广的中华文化。

而且论语以其准确无误又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东西方可以数其为最一流的名著。

二、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论语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包含着古人的智慧,而且除了传达着孔子的威望外,还把他的思想穿越了时空的洪流。

它将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历经东汉史演绎,最终领先于英国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对汉字文明的影响,是全世界极为重要的文化的传播者,被当作是全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文献和理论来引用。

三、它的思想深远影响
论语意义重大,其足迹遍及了众多学科,语言、历史、宗教,神学以及政治、精神和良知。

它最普遍的思想深远影响其他古人学者的作品,包括晏子、老庄、
庄子、著诸前后辈兼容荡谈,深敬思想贡献的高度受褒扬。

总之,外国学者对论语的评价是肯定的,他们无一不认为论语具有一流的学术价值,它是千古最伟大的哲学典籍,其影响深远而广泛,其思想对全世界文化乃
至是世界历史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秦刚摘要:上海老城厢的核心地标湖心亭和九曲桥,自晚清时期就已成为一处驰名世界的中国景观,是“他者之眼”中一个象征中国的视觉符号。

文章选取甲午战争至二战末期近半个世纪间的多位日本作家的游记、随笔和小说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他们如何观看和书写湖心亭并赋予其象征性;同时,论述来自外部的凝视如何反向影响中国作家,以及在这些关于湖心亭的话语中如何体现观看者面对景观的自我建构。

湖心亭作为一个景观的文化史,其实正是以其为媒介的自我与他者互识与互视的历史。

关键词:上海;湖心亭;中国景观;他者的凝视;日本作家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90-(09)DOI:10.13852/KI.JSHNU.2021.01.009中国人在上海看世界,必定要去外滩。

而世界在上海观看中国的目光,一直聚焦的则是老城厢豫园对面的湖心亭和九曲桥。

上海开埠之后,这里是“他者之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景点。

湖心亭建成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原为豫园中一景。

兴建之初有文记曰:“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作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亭外远近植芙蕖万柄,花时望之灿若云锦,凭栏延赏,则飞香喷鼻,鲜色袭衣,虽夏月甚暑,洒然沁人心脾。

”①这里曾一度辟为上海青蓝布业公所,1855年作为上海第一座茶楼开业,至今运营已有165年。

但与其建筑本身及作为茶楼的价值相比,湖心亭作为一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的意义与价值,才真正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虽然上海曾在2004年和2008年把精致的湖心亭仿古建筑分别赠送给两个欧洲城市——法国的里尔和德国的汉堡,但那两处复制品必将生成全然不同的景观意义。

按照英国文化地理学家丹尼斯·科斯格罗夫的著名观点,景观其实是一种“观看方式”,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力量所决定的。

而且,具有这种“观看”特权的,是能够将自我与场景分离出来的外来者。

外国名人对长城的评价

外国名人对长城的评价

外国名人对长城的评价介绍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壮丽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几千年来,长城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不仅中国人对长城充满了自豪和敬意,许多外国名人也对长城赞叹不已。

本文将探讨一些外国名人对长城的评价。

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一、巴菲特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家之一,他曾对长城的规模和历史深感钦佩。

在他的一次中国之行中,他特意前往参观长城,他说:“长城是中国民族英雄主义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二、希拉里·克林顿希拉里是美国前国务卿,在一次中国访问中她也参观了长城。

她对长城的辉煌和壮丽印象深刻,她在推特上写道:“长城是人类创造力的杰作,为历史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乔丹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乔丹也曾经来中国参观长城。

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长城的壮丽和伟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集体精神和力量。

”四、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苏哈托是印度尼西亚的前总统,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参观了长城。

他说:“长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独特的文化。

”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1. 历史意义长城是中国古代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伟大工程,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展,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工事之一。

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力的象征。

2. 文化意义长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匠心独运。

长城的砖石结构和雄伟壮观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它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学者前来研究和创作,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长城在世界上的影响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和参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长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来中国参观长城,他们带回了对长城的赞叹和敬意,推动了长城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便孕育了许多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国内外的研究者也都在研究这些文化。

Gai说,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文化Yin能力交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Xu多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中Guo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大家研究,弘扬。

比如,儒家文化文明De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Wen化理论,其中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其发展的历史途径,Dou在海外的学者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论证与阐释。

孔子的Yi学思想与文化形式也在外国学者的研究中得到普遍的肯定,Nei容涉及心态、思辨习惯、学术思辩规范、武艺格调、用语Fang式等等,也都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的研究。

Bug但是,由于文化文字、历史时空、思维Ai态等问题,导致国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障碍。

Tong而在研究时,国外学者也要求严格遵守研究的专业Ji准,在调研中应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Dao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文化交流Zhang下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国外研究中Guo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认真阅读中国古代著作,充分认识Shi中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认识中Guo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中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还要注Yi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吸收,发掘历史上传统文化的Nei涵与表征,以及传统文化的反思、继承和续写。

因Ci,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Yong以探索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更可以藉此拓展文化Guan线,为世界各国之间架起文化桥梁,促进国际间De文化交流。

在未来,国外对中国传统文Hua的研究将会继续深入下去,中国传统文化也将会Bang扬光大。

探索中国文化我在海外的学术交流经历

探索中国文化我在海外的学术交流经历

探索中国文化我在海外的学术交流经历探索中国文化:我在海外的学术交流经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和探索不同文化的异同与交融。

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也有幸参与了海外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经历,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索了中国文化,并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学术交流的机遇跨国学术交流为研究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也为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学术思维方式带来了机遇。

我有幸获得了前往加拿大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在那里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 与外国学者的交流在与外国学者的交流中,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和局部的,这给了我一个机会去纠正误解,同时也提高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例如,我曾与一位加拿大学者讨论中国传统绘画,他表达了他在中国城市中所见到的绘画作品印象,大都是商业化的山水画。

通过与他的交流,我向他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广泛性和深刻内涵,帮助他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在文化中的地位。

3. 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与外国学者的交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无论是古老的哲学思想,还是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文化都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等,都被外国学者视为一种宝贵的智慧资源,他们对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4.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在海外的学术交流经历,我进一步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还能促进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融与发展。

通过与外国学者的交流,我为将中国文化更好地推广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欣赏中国文化而努力。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海外学术交流的经历,我感受到了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与融合趋势。

作为中国学者,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推广中国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欧美老外评价中国历史

欧美老外评价中国历史

欧美老外评价中国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创作者,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其中也包括欧美老外对中国历史的评价。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欧美老外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和他们的观点。

一、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优秀许多欧美老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之一。

在他们看来,中国实现了许多其他国家和文明没有实现的发明和进步。

例如,中国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这些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欧美老外还赞赏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体系,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君臣民三者互动的政治体制。

这些使得中国古代文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纷争有所了解尽管许多欧美老外对中国古代文明赞赏备至,但他们也认识到中国历史中的许多内部和外部的纷争。

这些纷争包括战争、政治动荡和文化交流等。

例如,在唐朝时期,唐武宗释放安禄山之后,唐朝开始衰落。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唐朝政治体系的腐败以及军阀政治的产物。

此外,在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瓦解。

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对现代中国的成就有所关注许多欧美老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兴趣。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此外,欧美老外也非常注重中国的文化影响,如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的新媒体和娱乐产业等。

许多欧美老外表示,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愿意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信息。

综上所述,欧美老外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充满了赞誉和关注。

他们欣赏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纷争有所了解。

此外,他们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充满兴趣和关注。

对于做好内容创作的我们来说,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点和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想法,让我们更好地传递和宣传中国文化的精髓。

海外留学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海外留学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海外留学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我国的文化发展以及文化普及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软实力滞后于硬实力。

那么作为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在他们眼中中国的文化和在他们亲自来到中国之后所感受到的是否有什么不同?本文通过对来华外国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形象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中国软实力的转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认知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1留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对中国的文化有自己想象,来华之后感受到的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元素,形成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感受。

这种感受不仅建立在对中国被塑造的文化形象上,更是建立在对现实中国文化的感知上。

因此,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经历了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

1.1来之前想象中的文化建构来到中国前,留学生和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一样,主要是“神秘”,“古老”,“东方古国”,谈到中国,他们最先想到的“功夫”、“京剧”、“熊猫”、“长城”,在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想象中,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功夫,都会唱京剧,中国各个地方都有熊猫。

历史悠久,但有些似乎有些损害人权,甚至摧残生命,如以前的女人裹小脚,新中国施行计划生育等等,不太注重作为自然人自身的权利。

中国有一种模糊哲学,不太注重精确和量化,比如中医,经脉似乎很难描述和测量,中国哲学突出中庸,无可也无不可,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

中国人在这种文化的塑造下,普遍比较保守,对自身的情感和感受采取压抑的方式,不太表达和外露。

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最初的认知存在偏差,也多停留在历史阶段,这种文化刻板印象对于他们客观看待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形成了障碍,也无法向世界传达中国新的文化信息。

1.2来中国后文化形象的解构与再建构海外留学生来华后,身处中国文化之中,他们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当代文化,认识到来华之前的文化想象并不能客观的代表中国,他们部分的否定了之前的文化认知,重新建构了新的中国文化形象。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因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备受世界瞩目。

然而,与其文化底蕴相比,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却饱受争议。

一方面,有些西方学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和解释。

另一方面,也有些学者存在误解、偏见和错误的诠释,甚至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

那么西方学者为何存在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错误诠释?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西方学者误解中国文化的原因1、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等内容,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取得个人的成就等。

由此可见,两种文化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这为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带来了困难。

2、语言障碍由于汉英词语的差异,有些方面的描述容易让西方学者产生误解。

比如“风景秀丽”的“秀丽”,最初被翻译为“美丽”或“漂亮”,造成了不少误解。

同时,由于涉及语言,外国人通常很难真正领会汉字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也显然成为了西方学者误解中国文化的因素之一。

3、政治因素受制于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政治诋毁和负面宣传,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受到影响。

而且,在至今仍然存在又亲又清、差异性大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从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多角度进行文化解释都会影响到解释结果和界定高度,导致文化解释产生误差。

二、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1、理解“中庸之道”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是认识“中庸之道”理念,即平衡、和谐、和平的说法。

这种理念讲究的是宽容、保持内在和谐,缓和对立,以及尊重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因此,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平衡和谐的内涵。

2、尊重中国文化特色尊重、理解和保护中国文化是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首要条件。

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类道德规范,还可以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在规律,了解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习俗等文化特色。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外国学者也越来越多地从不同视角出发,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内涵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藏深厚,其实质内涵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中国人特有的文明形态,它向中华民族秉持和传承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涵义的研究,了解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传播的各种历史原因;二是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影响,探索传统文化带给新时代的启示,努力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涵义方面,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的渊源和人文内涵,追溯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他们还注重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力求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并从文化视角去反思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外国学者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内在联系,着重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意义。

他们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如讲究礼仪、尊重老人、把个人素质放在首位,以及坚持和谐平衡的和谐观念,从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新的联系、竞争、交流和深层次的互渗。

以上是外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外国学者以跨学科的技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旧时代文化的思想基础,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一贯,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路线、理论体系、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探索也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得到更大发展和更多精彩的展现。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来看,它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的问题,更是一种理想的驱动力,主张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外国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外国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外国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从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其影响与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外国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始于早期。

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外国学者开始对中国的文学进行了认真的学术研究。

重要的学者如卢梭、费尔巴哈、魏尔斯等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这些学者通过研究诗词、小说、戏剧等各个方面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外国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

他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他们通过翻译、注释和评论等方式,为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研究成果为外国学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丰富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第三,外国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影响深远。

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外国学者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而且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众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和推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有机会欣赏到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

同时,中国古典文学也为外国文学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影响了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

最后,外国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外国学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加深中外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

同时,通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外国学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从而加深对中国社会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综上所述,外国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及丰富世界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除使团成员外,当时来华的西人只能在广州沿海居住和贸易。因此,在他们的游记中,经常表现出对“天城”的向往之情,希冀一睹传说中的帝都风采,毕竟过去梦幻般的叙述深深影响着他们。在这一时期,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曾到北京游历。他的《游记》(1576年)在当时的影响堪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比,迄今译本已达170多种,人们更多把它看成是一部融真实与想象于一体的小说。平托认为“无论从规模、文明程度、富裕水平和财富来看,还是从其他值得提及的各个方面来讲,北京城都堪称世界都市之都”。在结尾,他总结道:“我们不能把北京想象成是罗马、威尼斯、巴黎、伦敦、塞维利亚、里斯本,或是欧洲众多名城中的任何一个……然而我敢断言,所有这些城市都无法与大北京最细微的东西相比,更难与北京各方面的宏大规模与气势相提并论,诸如雄伟壮观的建筑,用之不竭的财富,极其充沛的各种必需品,难以计数的人口、交易、船只、司法情况,国家的治理,宫廷的平稳等。”众所周知,乌托邦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健全而人性化的司法制度。平托虽是作为囚犯从南京押解到北京的,但依然赞美北京完美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严明的司法制度,这证明“天城”在其心目中的乌托邦色彩是何等浓重。
“帝王之城”:外国巨价异物,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西方游记最早提及北京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75年马可·波罗到上都(即开平府),而后在中国游历达17年之久。在其口述,鲁斯梯谦笔录的《游记》(约1299年)中,“东方帝都”第一次以“汗八里”(Cambaluc,意为帝王之城)的名称出现在欧洲游记中。
从马可·波罗开始,汗八里作为繁华的“世界都市之都”,给西方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不仅羡慕“大汗”这位王者之王,称他为天下最强大的君主,更向往其梦幻般的帝苑奢华,把这个遥远、飘渺的帝都想象成一座“黄金城”。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宝典]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宝典]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1. 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正取决于中国今天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那么今天的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貌,在外国人的口中又作何评价呢?印度学者谭中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融合中外的文化。

”中国以文化立于世界,通过文化展现了在世界的独特存在。

没有文化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以其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发挥惊人的文化影响力。

”美国尼德兰环球娱乐公司总裁尼德兰说。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

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丽教授对中国文化颇为精通,她详细列举了古代中国文明在工程、医药、科技数学、军事、交通和音乐等方面的伟大贡献,感慨中国造纸、印刷、水转翻车、浑天仪与地震仪、独轮车等等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些特点在当今世界犹自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

”意大利威尼斯佛斯卡利大学蒂其亚娜教授对中国文化蕴含的特有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她认为中国人从古代就会依据文化而不是战争准则生活并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处”。

中国文化在外国

中国文化在外国

此外,中国京剧还走上了悉尼歌剧院、罗马歌剧院、佛罗 Company Logo 伦萨歌剧院等世界著名剧场舞台,大受欢迎。
山人美国巡演唱响中国声音 民族文化国外受追捧
Company Logo
《美国现象》中文课走红美国大学
中文现在成为美国大学的热门课程。 图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课学生在期末考试 。 Company Logo
越南一等奖获得者 阮氏芳正在表演中华才艺
Company Logo
乌兹别克斯坦:桑佳 (第一名)自弹自唱《童话》
瑞士汉语桥中文比赛预赛现场
瑞士:董津义大使夫妇与比赛
Company Logo
瑞士:董津义大使给学生颁奖
老挝汉语桥中文比赛预赛现场
莫斯科汉语桥中文比赛预赛现场
Company Logo
澳大利亚举办“汉语桥”比赛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红木家具的走俏
Company Logo
中国京剧的流行
这些年,京剧的普及渐渐在海内外盛行。中国京剧走进日本市场, 造就日本的“京剧大叔”。在美国的中国文化节期间,华盛顿肯尼 迪艺术中心剧场内,中国京剧院《杨门女将》连续演出,场场爆满, 被评论为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一次国际艺术节。
Company Logo
老外最喜欢的中国元素:功夫
Company Logo
老外最喜欢的中国元素:食物
Company Logo
老外最喜欢的中国元素: 传统文化
Company Logo
老外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
Company Logo
新年包饺子
Company Logo
老外十五闹元宵
真的觉得中文成为我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语成越南第二大外语

外国对中国人的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外国对中国人的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外国对中国人的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的引子,用来引导读者进入后续的内容。

在这部分,我们可以简要介绍外国对中国人的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吸引着许多外国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外国对中国人的研究,既涵盖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探索,也包括了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为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同时也对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加深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外国学者对中国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这些早期的研究提供了有关中国人的历史、思想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人的研究也逐渐多样化和深入化。

现今,外国学者在中国社会、经济、艺术、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和发现。

外国对中国人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经验。

同时,这些研究也激发了国内学界对中国人研究的关注与反思,推动了本土研究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系统地梳理外国对中国人的研究,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外国学者们对中国人的认知、理解和解读。

通过对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外国对中国人的观察和看法,并深入思考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意义与影响。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将一窥外国学者对中国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认识到这些研究对于推动中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

也希望借此能够引起更多关于中国人的研究与探索,推动我们对于自身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反思。

文章结构部分需要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说明。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文章的主要分章节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文章结构内容的写法:"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外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看法1. 很多外国学者都觉得中国文明就像一个神秘又迷人的宝藏!你看啊,就像埃及的金字塔让世人惊叹,中国的长城不也同样让他们赞不绝口吗?他们被这伟大的建筑奇迹深深震撼,直呼太了不起啦!2.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明那可是充满魅力的呀!好比他们看到中国的汉字,就如同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密码世界,难道不是吗?他们对汉字的复杂和美妙感到无比惊讶!3. 有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明是一棵历经沧桑却依然繁茂的大树!就像古印度文明一样,有着深厚的底蕴,不是吗?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佩服得五体投地。

4. 外国学者常常感叹中国文明如同浩瀚的星空般璀璨!想想看,中国的哲学思想,不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给他们指引和启迪吗?他们对中国哲学的深奥和智慧啧啧称奇!5. 不少外国学者觉得中国文明像是一部永远翻不完的精彩巨著!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那简直就是书中最绚丽的篇章,让他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6. 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文明好似一座巍峨的高山!如同他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敬仰,面对中国文明,他们也充满了敬畏之情,不是吗?他们折服于中国文明的崇高与伟大。

7. 很多外国学者描述中国文明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想想中国的各种民俗,不就像炉中跳跃的火焰,充满活力和独特魅力吗?他们对这些民俗的多样和有趣感到十分新奇!8. 外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评价那可是相当高啊!中国的传统医学就像一颗神奇的明珠,难道不是吗?他们对中医的神奇疗效赞叹不已!9. 一些外国学者把中国文明看作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就像欧洲的海洋文明一样波澜壮阔,不是吗?他们在其中畅游,感受着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10. 外国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的礼仪文化,就如同璀璨的宝石,让他们欣赏不已,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他们对中国礼仪的优雅和精致赞不绝口。

我觉得外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这些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我们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伟大的文明而自豪!。

外国对宋韵的研究

外国对宋韵的研究

外国对宋韵的研究宋韵是中国古代韵书中的一种音韵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音韵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在中国学界广泛研究,宋韵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兴趣。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外国学者对宋韵的研究成果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在西方学界,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探索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和演变。

一些学者将宋韵与西方音韵学进行比较,发现了不同的音韵体系和语音规律。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对西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德国,一些学者对宋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代文献和音韵学书籍的研究,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宋韵的音韵规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中文的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为中文的发音和语音规律提供了深入的探讨。

在美国,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也包括对宋韵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代文学作品和韵书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音韵特点和演变规律。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日本,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音韵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独特之处,并与日本的音韵体系进行比较。

这些研究成果为日本学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音韵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促进了中日学术交流和合作。

除了西方学界,在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学者也对宋韵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对宋代文献和韵书的研究,了解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东南亚地区的学者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外国学者对宋韵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通过对宋韵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为中国古代文学和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强目外国学者眼【l】硇巾国文化曰慧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正取决于中国今天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那么今天的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貌,在外国人的口中又作何评价呢?印度学者谭中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融合中外的文化."中国以文化立于世界,通过文化展现了在世界的独特存在.没有文化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中国文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以其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发挥惊人的文化影响力."美国尼德兰环球娱乐公司总裁尼德兰说.口李舫化而不是战争准则生活并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处."中国文化影响整个亚洲,惠及欧美,在东亚形成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高度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等.新加坡学者蔡志礼教授说:"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文化,使文化能够以2010年9月18日,一堂生动有趣的传统戏曲示范讲座在西安举行,听讲座的是来自芬兰,西班牙,美国等地的十几位外国人,芬兰女孩安琪化的秦腔妆很有魅力.陈团结摄瑞典着名汉学家林西丽教授对中国文化颇为精通,她详细列举了古代中国文明在工程,医药,科技数学,军事,交通和音乐等方面的伟大贡献,感慨中国造纸,印刷,水转翻车,浑天仪与地震仪,独轮车等等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些特点在当今世界犹自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意大利威尼斯佛斯卡利大学蒂其亚娜教授对中国文化蕴含的特有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她认为中国人从古代就会依据文38?新华月报?2011年11月?上明的核心体系.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巨大,中国文字,文学,思想,宗教,以及造纸,印刷术等的传人,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何为代表?一项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是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外国公众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t;L~n:北京奥运会,直观的形象体现出来,但是从消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也限制了国外民众对于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他建议,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全面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中国文化符号不能一成不变,要注入一些必要的现代性要素,如龙的图腾"需淡化其'威严'的一面,而呈现其和善的一面."国客呈受需蠡陛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文化的时代,是文化制胜的时代."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位丹麦学者说,"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不只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社会发展和地缘政治影响方面,而且体现在紧跟时代潮流,和谐发展的能力方面,以及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文明冲突等挑战性问题上."很多外国人士谈到中国文化,认为其所以从未间断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开放性,包容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莫斯科东方学院手稿研究所所长波波娃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了许多外国文化的优长.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进行了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特有的包容性使其成功吸收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精髓,直至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1世纪是以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来引领的世纪,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于其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受众的吸引力.马来西亚学者戴小华,张晓卿说,文化传播和交流是要通过情感,思想,心灵之间的交流,让各国民众相互了解,理解,尊重,产生好感,认同感乃至欣赏对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基于文化交流之上的国家关系,才能带来持久,稳固的关系,才是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前提和需要.文化无疑应该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如何保护自身文化的独特品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世界文化趋同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这样会抹去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加拿大吉尔大学副校长歌德斯坦认为,"世界应该是多样化的,每个民族都应积极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是民族的'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不同文化和谐共存,世界才能多彩缤纷."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人首先要走出去."中国应该发掘民间潜力, 培养当代文化名人,为中国人走出去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有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资源,借力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团集霁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安德鲁?塞耶斯认为,文化发展的关键是重视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人才.文化发展应与大众教育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让每位公民从小就能感受文化,欣赏文化,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真正浓郁起来.只有将文化理念,艺术欣赏融人日常教育,才会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外国学者认为,在当前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要警惕文化发展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长格兰特认为,经济发展容易让人产生浮躁心理,尤其是在消费方式和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上,文化艺术,历史遗产则能够很好地抚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干扰和侵蚀.不少英国学者建议,中国政府在加大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之外,还要下大力气建立与之匹配的文化管理制度,比如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资助文化事业,文化项目.从英国的经验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文化艺术的投入,通过建立全国及区域艺术委员会对文化团体和个人提供资金扶持,鼓励创新,并创办众多国际性艺术节,为文化艺术创作和展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艺术节主席甘德瑞认为,文化领域既要政府的财政投入,也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谋求发展,诸如交响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在西方国家同样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能生存发展.他建议,中国政府应减少政府资助的文艺团体的数量,同时加大对诸如国家级京剧院团等重点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以保证中国传统艺术精粹不断传承.中国应努力培养健康健全的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艺院团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让市场票房,企业赞助共同支撑文化的发展.日砉嚣景鐾需语权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已经不言而喻,在各种国际组织中,中国不断地增加席位,收获尊重,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中仍然存在障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还亟待增强.美国迪士尼亚太区总裁安明智认为,中国经济大发展必然带来人们对文化的更高需求,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瑞士日内瓦大学校长瓦萨里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中国作为大国,其文化在世界所占的份额很小,反差明显.所以,未来中国文化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当代中国在融人国际化潮流的同时,要保持并扞卫自己的特色.印度学者谭中说, 从泰戈尔到阿玛蒂亚森,都保持着与西方相疏相离的态度,他们因自身的独立性而受到西方知识界的尊重.中国不妨借鉴这种独立和反思.如何加强当代创新文化的对外传播?瓦萨里说:"如太极拳,警句或书法,这些领域是迷人的,但我并不认为这些东西能吸引大多数西方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的中国,电影,音乐,经济和政治发展,简言之是中国当代文化."安德鲁?塞耶斯说:"京剧,杂技等传统艺术形式确实具有巨大的魅力,但是西方观众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状况和思潮的艺术作品."奥地利维也纳城市演艺公司总经理费尔特提出,中国创作的文化产品应考虑国外市场需求,不仅要有艺术质量,而且要能够满足国外观众的兴趣.中国每年向国外推出不少文化作品,在内容形式上打破单一,在情感上打动国外受众,同时应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必要时还可通过国际合作模式,开辟国际推广渠道. 美籍华人艺术家丁绍光提出,美国用三个"M"控制文化艺术——Market(市场),Museum(博物馆),Media(媒体),这三个"M"令许多美国认可的艺术价值在欧洲得以推广.他认为,如何评判当代文化,中国艺术界,理论界,评论界尚没有拿出中国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一些艺术领域还在按照美国或西方的观点评价本土的当代创作,"中国今天已经到了应该拿出自己的文化艺术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时候了."丁绍光说.(摘自10月14日《人民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新华月报?2011年11月?上?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