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设计模板
教资面试教案模板高中物理
课题:《自由落体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3)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3)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难点:(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3)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由落体运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特点(1)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羽毛、金属片等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情况。
(2)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运动轨迹为直线。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1)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位移公式、速度公式、时间公式。
(2)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3.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1)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在地球表面,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近似为9.8m/s²。
(2)讲解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重力加速度。
环节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资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教资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规律,以及地球上物体的重量与质量之间的差别;
2.能够掌握计算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的方法;
3.能够分析影响地球上物体重量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规律,地球上物体的重量与质量之间的差别,计算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的方法,影响地球上物体重量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
1.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讨论。
六、教学步骤:
1.引入新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介绍万有引力作用规律,并通过实验展示物体重量和质量之间的差别。
2.知识讲解:讲解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地球上物体重量的因素。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重量,并分析引起差别的因素。
4.讨论总结:让学生讨论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并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实验用材料。
八、教学评价:
充分考察学生理解万有引力作用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计算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
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难点: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摩擦现象,发现问题。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4. 问答法:通过提问、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滑动门、摩擦力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什么特点?环节二:摩擦力的概念1. 介绍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强调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环节三: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 介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2. 通过实验展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环节四:摩擦力的大小1. 介绍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N,其中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物体间的压力。
2. 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环节五:实验探究1. 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环节六:讨论与分析1.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2. 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环节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高中物理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 能够应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角的测量;
2.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的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折射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平面镜、凸透镜等;
2. 实验材料:白纸、细线等;
3. PPT教学课件;
4. 教学录像。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反射和折射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3. 实验操作:进行反射和折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反射角和折射角;
4. 讲解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率的概念,推导折射率公式;
5. 练习测试: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光学的掌握程度。
教学效果评价:
1.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讲解理解:评价学生对反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深度;
3. 解决问题:评价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
1. 自学拓展:推荐相关书籍和视频让学生继续学习光学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光学知识应用比赛或实验设计比赛。
教学反思:
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身思考,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知识目标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三相交变电流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组成的。
2、了解三相交变电流的图象,知道在图象中三个交变电流在时间上依次落后1/3周期。
3、知道产生三相交变电流的三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时达到值(或为零)。
4、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相线(火线)、中性线、零线、相电压、线电压等概念。
5、知道什么是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零线、火线、线电压及相电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将物理规律建立成新模型3、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演绎思维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相交流电的对称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
教法建议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
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值、周期、频率。
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
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
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
它们达到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
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
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定律,能够用折射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描述和应用。
教学准备:黑板、投影仪、凸透镜、白纸、光源、直尺、距离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
2.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探究。
二、探究(15分钟)
1.让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根据黑板上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在一块平整的白纸上放置凸透镜,在透镜的一侧放置光源,通过直尺和距离尺来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数据。
)
2.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并描述折射定律的内容。
三、讲解(15分钟)
1.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2.通过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
四、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一些与光的折射定律相关的问题。
2.提高题折射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五、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2.布置下节课作业:复习光的折射定律,准备小测验。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探究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和指导。
教师招考面试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试讲模板一、课题:画家和牧童(人教版二年级下)二、课型:讲授课三、课时:3 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七、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 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 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 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高中物理教资必备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必备教案模板
**教案主题:** 物理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定律
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基本概念
2. 物理学基本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基本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2. 解决简单问题的物理学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课件投影仪
2. 实验器材
3. 教材
**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讲解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
3.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定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归纳今天所学物理知识,强调重点
**教学延伸:**
1. 针对学生不同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2. 辅导学生解决物理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反馈:**
1.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提问答疑,解决学生困惑
**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提出疑问和思考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教学资源:**
1. 《高中物理教材》
2. 物理学实验器材
**教学后记:**
1. 梳理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2. 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不同情况作调整和改进。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课题:力学基础知识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知识。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问答法:通过提问、解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推门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引出力的单位,介绍牛顿、千克等基本单位。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2. 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千克(kg)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运动状态等。
4.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实验演示1.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展示弹簧被拉伸、压缩等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2.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演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 如何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格式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格式模板
主题:动力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物理意义;
2.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相关计算方法;
3. 理解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
4. 能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定性和定量表述;
2. 理解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分析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解释。
三、数学表达式及计算方法(20分钟)
1. 分析案例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应用;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四、实例分析与练习(15分钟)
1.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2. 练习题进行巩固。
五、拓展应用(10分钟)
提出一些拓展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牛顿第二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球、铁棒等。
3.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吗?万有引力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万有引力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 = G (m1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3. 教师演示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铁球之间的引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
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质量、不同距离的铁球之间的引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公式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和公式,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牛顿运动定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其物理意义,掌握质量、加速度、力之间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
(2)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3)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应用及物理意义的理解。
(2)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正确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牛顿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实际应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2.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引出惯性概念。
(二)讲授新课1.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结合实例分析惯性的特点。
2. 牛顿第二定律: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其物理意义,通过实验验证公式。
3. 牛顿第三定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实例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改进措施。
教资教案物理模板高中
教资教案物理模板高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能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
1. 热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热力学原理的运用;
3. 实验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
1. 热力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2. 热力学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容量计、热传导板等。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引入热力学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第二步:讲解基础概念(15分钟)
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热量、温度、热传导等。
第三步:示范实验(20分钟)
进行热传导实验,让学生观察热传导的过程,体会热量的传递规律。
第四步:讲解热力学原理(15分钟)
介绍热力学原理,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第五步:解决问题(20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实验和计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高中物理经典教案【范文模板】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经典教案【范文模板】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弹力的概念;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体会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难点】微小形变的展示及弹力有无、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个子矮小怎么灌篮的问题,播放蹦床灌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蹦床给人的力,引出弹力。
(二)新课教学1.学生动手体验①铁尺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②海绵受力而被压缩、扭转;③橡皮泥在手的作用下变短;让学生观察每个实验的共同点: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形变让学生思考几个实验的不同点: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弹性形变提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用手拉橡皮筋为例,说明在较大的力的作用下其会断裂,即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限度微小形变展示: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质地坚硬的呢?用两块平面镜、一个激光笔,展示微小放大的原理,解释微小形变,得出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有的是仅凭肉眼观察不出来的微小形变2. 弹力概念的得出情景展示:用一个弹簧,一端固定,一端连接一个小车,分别压缩、拉伸弹簧,分析小车的受力情况,也就是弹簧对小车有力的作用,虽然两个情景弹簧一个被拉伸,一个被压缩,小车受力一个向右,一个向左,但它们具有共同之处,即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弹力3. 弹力产生的条件给出学生初中已经知道的生活中的弹力的图片,比如射箭、跳水,让学生结合弹力的概念自己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教资高中物理科三教学设计模板
教资高中物理科三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科三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让学生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物理素养,促进科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
1.电磁感应。
2.电磁波与光。
3.原子与物质结构。
4.核能。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探究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4.问题式教学法。
四、教学流程。
1.讲授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探究法学习电磁感应,观察和记录电磁感应现象,探索电动势
和磁感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3.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习电磁波与光,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电磁波和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4.问题式教学法学习原子与物质结构,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过收集和
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实验证据。
5.实验探究法学习核能,实验探究核反应的基本过程和原理,测量放
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五、教学评价。
1.通过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际能力。
3.通过实验和操作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4.通过阶段性测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
教资物理试讲教案模板高中
教资物理试讲教案模板高中
一、教学内容:
本次试讲的教学内容为高中物理中的热力学。
具体内容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热量传递方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热力学中热量传递的方式和计算方法;
3.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量传递方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设计:
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引入热力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首先讲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量传递方式,然后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重点解释第二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3. 练习:设计一些案例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热力学概念的理解。
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个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五、板书设计:
1. 热力学基本概念
2. 热量传递方式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4.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六、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和答疑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热力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给
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以上教学设计仅为参考范本,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反应作出调整和修改。
希望本次试讲能够顺利进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祝好运!。
物理教资教案模板高中
物理教资教案模板高中教学内容:力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知道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力的作用和性质;
3. 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力的作用和性质;
3. 运用力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材料;
3. 习题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力的概念;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二、讲解和示范(15分钟)
1. 讲解力的概念和定义;
2. 引导学生学习力的计算方法;
3. 进行实验示范,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和性质。
三、练习和巩固(20分钟)
1. 布置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带领学生讨论习题解法;
3. 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拓展和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应用和影响;
2. 总结力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知识点;
3.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反思(5分钟)
1.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
2. 总结教学效果,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习题练习成绩;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实施时长:50分钟
备注:本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三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随堂练习
分别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火车上行李架上的行李的运动。
课后作业
试举出三个例子说明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教科书本节习题1.2
教学反思
课题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
2.知道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一、时间和时间间隔
内容二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随堂练习
小杰与课后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速度的两种比较方法
新课教学内容一:
.定义式: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内容二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新课教学内容一:
一、物体和质点 火车的运动
“过山洞时的火车”“哈尔滨开往大连的火车”
内容二
二、参考系
1.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教学反思
课题
时间和位移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课题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点模型的意义,了解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