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高中

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高中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能运用该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受力情况,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

2. 提问:如何描述多个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二、科学探究1. 问题1:什么是力的合成?请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学生讨论: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2. 问题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请结合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力的合力,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 问题3:什么是力的分解?请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学生讨论: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

4. 问题4:如何进行力的分解?请结合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力的分力,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知识目标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三相交变电流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组成的。

2、了解三相交变电流的图象,知道在图象中三个交变电流在时间上依次落后1/3周期。

3、知道产生三相交变电流的三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时达到值(或为零)。

4、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相线(火线)、中性线、零线、相电压、线电压等概念。

5、知道什么是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零线、火线、线电压及相电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将物理规律建立成新模型3、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演绎思维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相交流电的对称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

教法建议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

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值、周期、频率。

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

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

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

它们达到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

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

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基础教学内容:质点、参考系、坐标系、力、牛顿运动定律、动量、能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章:机械能教学内容:势能、动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概念和应用。

3. 第三章:热学基础教学内容:温度、热量、内能、热力学定律、热传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4. 第四章:电学基础教学内容:电荷、电场、电势、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电路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5. 第五章:光学基础教学内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光学仪器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设备,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结合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定期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2. 实验设备: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实验设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给学生进行自学和复习。

4. 在线学习资源:提供一些在线课程、习题库等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6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每个章节安排6个课时,其中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环节。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定律,能够用折射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描述和应用。

教学准备:黑板、投影仪、凸透镜、白纸、光源、直尺、距离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

2.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探究。

二、探究(15分钟)
1.让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根据黑板上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在一块平整的白纸上放置凸透镜,在透镜的一侧放置光源,通过直尺和距离尺来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数据。


2.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并描述折射定律的内容。

三、讲解(15分钟)
1.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2.通过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

四、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一些与光的折射定律相关的问题。

2.提高题折射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五、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2.布置下节课作业:复习光的折射定律,准备小测验。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探究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和指导。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会使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理解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实验器材(小车、力传感器)、笔记本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内容(5分钟)导入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影响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定律的兴趣。

2.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物理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解释质量、加速度和作用力之间的定量关系,让学生明确物体加速度与力的方向、大小的关系。

3.实验操作(20分钟)利用实验器材展示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4.课堂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能存在的误差。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5.练习与拓展(1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点。

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6.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性及应用。

总结学生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教资物理面试教案

高中教资物理面试教案

高中教资物理面试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单摆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单摆装置、计时器、测尺等。

2. 实验材料:各种长度的线或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单摆的概念,让学生回想一下单摆的运动情景。

2. 提问:单摆在运动中有哪些规律?为什么单摆如此运动?
二、实验探究(2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单摆装置和不同长度的线或绳,测量不同长度单摆的周期。

2. 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找出单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规律。

三、讲解与讨论(10分钟)
1. 讲解单摆的运动规律,说明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2. 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一规律?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单摆运动问题。

2. 拓展应用:讨论单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物理世界。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练习题或实验报告等。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资高中物理笔试教案模板

教资高中物理笔试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

2.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公交车急刹车、汽车转弯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需要什么条件?二、新课讲授1. 介绍惯性的概念,通过实验展示惯性的现象。

2. 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定律内容,强调惯性的重要性。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如公交车急刹车、汽车转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和惯性概念。

2. 提出思考题: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概念。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2. 通过实例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力的大小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实例中物体的加速度或力的大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物体受力情况。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 提出思考题: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3.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计算。

难点:运用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笔记本电脑;3. 实验器材:透明介质块、直尺、激光器;4. 学生实验材料:图纸、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概念;2. 提出问题: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2. 分析折射和全反射的原理;3. 举例说明折射和全反射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利用激光器和透明介质块进行折射和全反射实验;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3.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讨论。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提供一些折射和全反射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展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3.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2.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2. 记录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在问题;3.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做好下节课的备课工作。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特点,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特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难点:理解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建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演示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一张纸和一个石块谁落得快?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落地时间与什么有关。

2. 引入实验:将揉成团的纸和石头同时从同一高度扔下,观察落地时间。

3. 引入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二)新课讲授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初速度为零;(2)加速度恒定,大小为g,称为重力加速度;(3)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高度成正比。

3.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在地球表面,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约为9.8m/s²,称为重力加速度。

4. 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实验证明:(1)演示牛顿管实验,观察羽毛、金属片等在真空中的下落情况;(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练习1. 分析下列情况,判断是否为自由落体运动:(1)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3)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2. 计算一个物体从10m高度自由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1. 回顾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强调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实验证明。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

2. 思考: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学习目标】1、会用描点法作出v-t 图象。

2、能从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自主学习】(A级)一。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速度随变化的规律。

二。

实验原理利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

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

实验步骤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位置A B C D E F G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v(m/s)6、以速度v为轴,时间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以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以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平面、光滑平面等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滑冰、乘坐交通工具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提问: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新课讲授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2.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 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材质、接触面积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 实验步骤:a. 将木块放在粗糙平面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秤的示数;b. 在木块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重复上述实验步骤;c. 改变木块与光滑平面的接触面,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3.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以及影响因素。

2. 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a=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入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高中物理教案教资面试

高中物理教案教资面试

高中物理教案教资面试
教学内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和应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规律,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规律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教学实验表、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兴趣,激发学生
对物理学习的探究欲望。

二、讲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规律(15分钟)
1. 通过讲解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2. 通过实验展示全反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全反射规律。

三、教学练习(1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辅导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规律。

四、实验操作(15分钟)
1. 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讲解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规律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深化学生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规律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掌握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弹簧测力计、秒表等3. 教学视频: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实验演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视频,如乘坐电梯、乘坐汽车急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提问:什么是惯性?惯性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3. 惯性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小车在斜面上滑动的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斜面角度下的运动状态。

2. 实验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实验三:木块与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观察木块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四、分析总结1.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惯性概念。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惯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教资面试物理试讲教案

高中教资面试物理试讲教案

高中教资面试物理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光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光学原理和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引言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光学公式,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凸透镜前后的成像规律。

3. 实验演示(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4. 计算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相关公式和解题方法。

5. 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

6. 归纳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凸透镜2. 实验装置3. 计算练习题目4. 案例分析材料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 教师评价: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1.1 牛顿运动定律1.2 动量守恒定律1.3 能量守恒定律2. 第二章:热学2.1 温度与热量2.2 热传递2.3 热力学定律3. 第三章:电学3.1 静电学3.2 电路与欧姆定律3.3 磁学4. 第四章:光学4.1 光的传播与反射4.2 光的折射与透镜4.3 光的原子解释5. 第五章:现代物理5.1 相对论5.2 量子力学5.3 原子核物理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物理知识。

2. 实验器材: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知识讲解:清晰、系统地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互动环节: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高中教资物理面试教案范文

高中教资物理面试教案范文

高中教资物理面试教案范文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物理学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教学重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概念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教材》第二章相关内容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3. 具体素材:相关计算题目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物理学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概念的应用。

2. 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导入:如果一个人在一小时内走了10公里,他的速度是多少?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投影仪展示具体的定义和公式,并解释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如何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特别强调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

3.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并在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

2. 鼓励学生通过实例和问题的解析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 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指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问题。

四、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要点和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强化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并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完成的时间要求。

2.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准备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练习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作业答案和表现情况,及时反馈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补充和提升。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高中物理经典教案【范文模板】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高中物理经典教案【范文模板】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经典教案【范文模板】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弹力的概念;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体会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难点】微小形变的展示及弹力有无、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个子矮小怎么灌篮的问题,播放蹦床灌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蹦床给人的力,引出弹力。

(二)新课教学1.学生动手体验①铁尺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②海绵受力而被压缩、扭转;③橡皮泥在手的作用下变短;让学生观察每个实验的共同点: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形变让学生思考几个实验的不同点: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弹性形变提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用手拉橡皮筋为例,说明在较大的力的作用下其会断裂,即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限度微小形变展示: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质地坚硬的呢?用两块平面镜、一个激光笔,展示微小放大的原理,解释微小形变,得出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有的是仅凭肉眼观察不出来的微小形变2. 弹力概念的得出情景展示:用一个弹簧,一端固定,一端连接一个小车,分别压缩、拉伸弹簧,分析小车的受力情况,也就是弹簧对小车有力的作用,虽然两个情景弹簧一个被拉伸,一个被压缩,小车受力一个向右,一个向左,但它们具有共同之处,即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弹力3. 弹力产生的条件给出学生初中已经知道的生活中的弹力的图片,比如射箭、跳水,让学生结合弹力的概念自己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理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介绍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第二章:物理实验与探究教学内容:介绍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实验探究。

3. 第三章:物理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介绍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包括观察、分析、推理等。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能够独立解决物理问题。

4. 第四章:物理思维与创新教学内容:介绍物理思维的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想象、联想、推理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第五章:物理应用与实践教学内容: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包括科技应用、生活应用等。

教学重点: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教材,提供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课题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
2.知道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2.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内容三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随堂练习
分别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火车上行李架上的行李的运动。
课后作业
试举出三个例子说明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教科书本节习题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一、时间和时间间隔
内容二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随堂练习
小杰与课后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题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点模型的意义,了解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新课教学内容一:
一、物体和质点 火车的运动
“过山洞时的火车”“哈尔滨开往大连的火车”
内容二
二、参考系
1.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反思
课题
时间和位移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速度的两种比较方法
新课教学内容一:
.定义式: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内容二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