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互见法(对照法)是指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进一步认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史记》中,互见法被司马迁广泛运用于叙述历史事件、描写人物形象以及阐述思想观点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
首先,在史记的历史叙述中,互见法常常被用来连接前后事物、体现历史变迁。
比如,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通过对比陈胜与之后的王莽,揭示了历史事物的变迁和替代。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陈胜犹京牛,王莽国马,其驱不能久也。
”这里司马迁通过将陈胜比作一头健壮而固执的牛,将王莽比作一匹马,来暗示陈胜失败的原因,即他的力量虽然强大,却缺乏驾驭之道。
从而提醒读者关注历史事件的变迁,以及因为主体力量不足而导致历史替代的普遍性。
其次,互见法在叙述人物形象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史记》中,人物常常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来塑造形象和揭示性格特点。
例如,在《刘邦世家》中,司马迁通过互见法对比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及治国策略。
他写道:“刘邦驻军下邳,日损精骑,而犒可以加粟,食其马。
”在这里,司马迁通过对比刘邦和项羽的对待马匹的态度,暗示刘邦谦虚节俭,愿意为士兵着想,而项羽则奢侈懈怠,不能恰当应对局势,从而突出刘邦的优秀特点。
这种通过互见法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在《史记》中被广泛运用。
此外,互见法在叙述思想观点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史记》中,司马迁常常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
例如,司马迁在《封禅书》中对比了孔子和鲁隐公的思想观点。
他写道:“周道衰微,圣哲陨坠,卒腾极左,至于布衣之居也。
予耻以自人,岂不遗夫子?系统我数十年之志,至卑……予有所能为焉。
”这里司马迁通过对比孔子和鲁隐公的行为,突出了自己信奉儒家思想,并强调了自己对现实困境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复兴的追求。
从而对读者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
总之,互见法在《史记》中是司马迁叙事的一种常用手法,它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和差异,展示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描绘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阐发了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论《史记》的互见法
论《史记》的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是纪传体史书所特有的。
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
简言之,本传不载或略载该传主的某事件,而详见于其他传记,这就是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的一种方法,也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的一种方法。
互见法的两种表述:1.书明互见在行文中司马迁作了提示:事见某某篇,语在某某篇中。
由于作者做了明白交代,一目了然。
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了一千多字的篇幅极力渲染了鸿门宴场面,而在《留侯世家》中则一笔带过:“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2.未书明互见《史记》中的互见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交代的。
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在其他篇中予以补叙。
未书明互见者尤其要引起注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限于本传提供的材料,还要联系其他篇章所提供的资料,否则,得到的结论就不够准确。
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既是组织材料的需要,也是塑造形象的需要。
可以说,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的一种方法,也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的一种方法。
历史纷繁复杂,牵涉的面广,牵连的人物多,采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将事情系于一人,而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略说,是用极简的笔墨写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是一种十分经济的笔法。
《史记》一篇有一篇的立意。
为此司马迁便有意识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种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
《史记》互见法之方式及功用
《史記》互見法之方式及功用
《史記》互見法之方式及功用如下:
《史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只是每篇独立成章,“本纪”、“世家”、“列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有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较多,性格复杂,面面俱到必然会影响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给叙述带来不便,而略去一面,则又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史记》根据实际需要将一人的事迹散见于各篇,以各篇“互现”的方式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如《项羽本纪》集中笔墨突出项羽英勇善战的一面,而他在政治、军事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及其性格的弱点散见于《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篇中。
刘邦的无赖与残忍以及过河拆桥在《高祖本纪》中并不突出,主要见于《项羽本纪》、《佞幸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等篇中。
这样做,既忠于历史的真实,又不损害人物形象,是善于剪裁的典范。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浅析《史记》中的“互见法”
会避讳原 则的基础上 , 又如 实地反 映了历史事 实、 历 史人物 的真 实性 , 坚守着“ 实录” 的本真。 【 关键词 】 述史方法百多年前由父子两代人 用生命 和热 血铸成的历史 巨著 , 以其完整 的体 系 、 宏大的规模 、 磅礴 的气
上, 注重演讲稿 的格 式 , 内容 的充实 度上 , 但 在变革后 , 我们 不仅要让学生会写演讲稿 , 更要让学 生明白为什么演讲稿要 这样 写 , 写 出来 的演讲 稿是怎样用来演讲 的 , 演讲 的标准是 怎样 的, 然后去尝试 , 去实践 。 从方法性知识 角度 看, 学生学会 了演讲稿 的写作方法和 演讲 的技巧和方法 ,并且学生 的鉴赏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 对 于演讲也 更为 了解 了, 这是在 做中学 , 在看 中学 , 在评 中 学。 从价值性知识 角度看 , 每一位学 生的演讲背后都蕴藏着 他 本身具有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 观 , 在每一次演讲 中 , 演 讲者 的思想都在不断地 和台下 的人进行激烈碰撞 , 有鼓掌认 可, 有矛盾争辩 , 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 的互动 中, 他们交换着 他们 的思想 , 一个世界和其他几十个人的世 界在不断 的交流 中进行共鸣 、 反思、 沉淀 , 不仅是演讲者 的世界 , 给所有用心 聆 听,积极互动的听者 的世界也必然带来或大或小的激荡 , 产生 或大或小的火花 , 一起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f 1 J 吴刚平. 华 东师 范大 学教授 . 当代教 学理论 与课 堂实
/ R. 斟 鹊 导
东边 日出西边 雨 道是 无 晴却有 晴
— —
浅 析 《史 记 》中 的 “互 见 法 "
文/ 熊艳 芬
【 摘
要】 互见 法是 《 史记》 中 精 彩 而又令人 惊叹的述 史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摘要:一、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二、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3.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4.细节描写刻划人物性格5.互见法描写人物形象6.外貌、神情描写揭示人物性格7.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人物正文:《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史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的写人艺术堪称一绝,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史记在写人时,精巧地进行了剪裁和安排。
作者司马迁在撰写人物传记时,会选择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来突出表现,而其他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这样的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其次,史记善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
在《史记》中,有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人物在这些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例如,史记中描述刘邦与项羽的斗争,通过二者的对比,刻画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此外,史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进行。
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同时,史记还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
史记还采用了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作者:杨丁友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刊名:河南社会科学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16(4)被引用次数:0次1.杨燕起历代名家评《史记》 19862.杨燕起史记全译 20011.期刊论文从《史记·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创作原因-剑南文学2009,""(10)一个人的创作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创作<史记>,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可了解到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司马迁为了继承父亲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写<史记>的宏愿.第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第三司马迁要完成史家职责使命.第四司马迁想通过<史记>"偿前辱之责",以抒发郁结之情. 2.会议论文谷口洋文学史家如何读《史记》——“悲剧的星云”与司马迁2004《史记》既是史书,又可视为文学作品。
过去有些人以《史记》为司马迁的作品,但这种看法不正确;近来的学者往往以《史记》为故事集,但这种看法又太片面。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根据已有的材料而把它按照自己的企图来加工,因此从故事本身的分析出发,研究故事之间的关联,探索司马迁与故事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全面把握《史记》的文学性。
《史记》的时代是中国趋向于统一的时代,可是统一的背后存在很多失败者,因此《史记》中的故事大都是悲剧。
尽管司马迁企图纪念汉武帝的盛世,但是他搜集的悲剧故事居多,加上他自己也被卷进了李陵的悲剧,这二者互相关联,形成了《史记》独特的文学世界。
3.期刊论文张克锋从《史记》看司马迁的辩证思维--司马迁研究系列论文之三-甘肃理论学刊2005,""(4)司马迁在<史记>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伴随的关系,相互转化的趋向及其内在的原因,并以相对而非绝对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俗、政治形势、学术思想等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体现出对<老子>、<易传>以来辩证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司马迁摒弃了<老子>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偏颇之处,弘扬了<易传>阳刚、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4.期刊论文雷震.LEI Zhen司马迁《史记》著述宗旨述论-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5.期刊论文方钦浅谈《史记》的篇目设计及其司马迁的修史精神-东京文学2008,""(8)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其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上.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让司马迁不仅在史学上,也在文坛上长有一席之地.两千多年来研究司马迁的人数不胜数,也有很大的成就,本文试图从<史记>的篇目设计这个角度切入来分析司马迁,探究司马迁,不希望"成一家之言",但也希望有一些自己的心得.6.期刊论文钱宗范应科学地评价<史记>和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3)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名著<史记>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解放后所有文科著述教材,都对司马迁和<史记>作了高度评价,罕见有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成就与不足作一分为二的认真评述的. 如果对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即可见<史记>既有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史记>诸多失误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7.学位论文安治华司马迁与《史记》2008论文的主旨是通过《史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论证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化地位。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摘要:一、引言二、《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2.材料的取舍和安排3.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4.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三、《史记》人物传记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正文:《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撰写这部历史巨著时,展现出了卓越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其中既有英勇善战的将领,如项羽、卫青;又有智慧过人的谋士,如张良、陈平;还有忍辱负重的政治家,如蔺相如、萧何。
司马迁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和人生价值观。
二、材料的取舍和安排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司马迁在处理材料时既做到了详实可靠,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在刻画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并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言行来表现这些特点。
同时,司马迁还善于运用互见法,将一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点放在本传记中进行描述,而将其他次要特点放入其他人物的传记中去表现。
三、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突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比项羽与刘邦的出身、性格、军事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四、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很多都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
在这些场面中,司马迁通过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性格特点。
如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司马迁通过描述虞卿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总之,《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表现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以及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等方面。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史记》的写人艺术是指《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word精品文档11页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我国历史巨著和文学名著《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
虽然有人认为“互见法”叙事早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产生。
但笔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虽然也可能已经有了“互见法”叙事。
但那也只能是“互见”叙事法的滥殇,并不是真正的、典型的“互见”叙事之法。
司马迁才是有意识、大量地使用“互见”叙事法的第一人。
《史记》叙事使用的“互见法”种类之多、表现的艺术特点之多样。
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司马迁《史记》才真正使“互见”叙事法成型并体现出多种“互见”艺术特性。
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虚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司马迁的创新,是《史记》历史叙事的创新。
一、省略艺术从写作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考察,司马迁使用“互见”叙事法所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艺术形式就是省略艺术。
省略是文章写作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省略艺术也是文章艺术性的常见表现形式,而司马迁《史记》中常见的一种省略艺术却别具一格,它是通过“互见”叙事方法进行省略,“互见”叙事法成为省略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省略艺术通过“互见”叙事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种省略艺术,司马迁一般都在“互见”内容省略的一方以“事见某篇”、“语在某篇”的提示明确标示出来。
如《周本纪》中在叙述到周成王年少,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讨伐之并取得胜利一事时,司马迁以“其事在周公之篇”一语省略了关于这件事的叙述,明白指出人们如果要了解这件事的详细过程,请阅读《鲁周公世家》一文与之“互见”的内容。
这种明白指出的省略,不仅仅是纪传体历史叙事在处理多篇同时叙述一件事时避免重复的需要,更是文章写作的一种艺术,是避免文章重复的艺术,是处理文章详略的艺术,是导引人们阅读另一篇文章的艺术。
司马迁的这一处理,不仅给人以“简人所不能简,亦详人所不能详”的艺术感受,而且还使人感觉到《史记》内容的博大和结构的严谨紧凑。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 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由汉朝的司马迁撰写,分为十二卷,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收集资料,将中国从上古时期至汉朝初期的历史编纂成一部完整的体系。
《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评论。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它在文化传承、历史方法论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史记》的艺术特色,包括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
接着进行理论说明,探讨《史记》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并探究其中文学与历史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最后进行艺术评析,分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对后世著作的影响及其价值以及启示与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通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发现,评价和总结《史记》的艺术特色,并展望与思考后续对《史记》研究的新视角。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史记》的艺术特色,分析其在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理论说明中将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融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艺术评析,将深入剖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影响及其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并揭示其对后世著作的启示。
最终,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旨在对《史记》的艺术特色做出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史记的艺术特色2.1 史记的叙事技巧《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献中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其叙事技巧在丰富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史记》以纪实性和散文性并重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既注重准确地记录历史信息,还运用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和事件过程。
其次,《史记》采用了跨越时空的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展示了历代君王、贤臣、将领等人物形象及其所处时代背景,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论《史记》_互见法_的艺术价值
论《史记》_互见法_的艺术价值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也是现代文化历史学的经典著作。
它的
创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名著作家、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以生动的文章及充沛的记载,把
数千年中国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得清晰明快,非常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历史。
《史记》采用了互见法的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开辟了史书体写作最重要、也是最成功
的传统。
所谓“互见”,即以“迁视法”替换“链接法”,犹如一条河水从高处流入低处,而不再是由一级史实推知另一级史实,这种叙述方式有助于使史书体文章不再单调乏味,
充满生机。
在互见法的运用上,司马迁把外国史实与中国史实相结合,使得中国古代史实总可以
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今的情况互相呼应,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历史
上的事情。
这种促进古代各个时期的史实相互联系的互见法,也提升了《史记》的文章艺
术价值。
此外,司马迁运用互见法营造出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以支撑他想表达的历史主题。
他在有限的篇幅内把莘莘学子掌握的政治、技术、经济等知识,以及大量的历史经验整合
起来,以绘制出范围广,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古代史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司马迁通过互见法的使用,成功打造出一部充满历史价值及艺术价
值的史书体著作,也是现代人用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
因此,《史记》中
互见法的运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的文献。
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六,妙用互衬法,深刻表现人物形 象。
孙膑曾经和魏国人庞涓一起练习兵法,庞涓自知不及孙膑。等到庞涓在 魏国做了大将军,他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召到军中,“以法刑断其两足而 黥之”。后来齐国使者遇到孙膑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窃载与之 齐”,田忌“善而客待之”。同是对待贤人,不同的人却各不一样。这 样安排描写,让我们对其中人物了解更深刻了。庞涓妒贤害能,阴险毒 辣,这种人注定要身败名裂,自取灭亡。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 齐国求救。田忌打算率军队直接去救赵国,孙膑说:“夫解杂乱纷纠者 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孙膑在军事上 的才能很容易就被忖托出来了。再看刘邦与项羽,当秦始皇游会稽时,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身当如此。”这种精 彩的话语,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更显其人物性格。李广,“惜乎,子不语 时”,一生为国征战,却白首未封,他大发感慨:“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陈涉小时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长大后又呐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况,说什么样的 话,相互对比忖托,精彩片断迭出。
再次,《史记》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 侧显法。
《李将军列传》中,公孙昆邪声泪俱下地说:“李广 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足以说明李广“乃 难得之才将也”。又“广居右北军,匈奴闻之,号 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里,不敢入右北军”, 匈奴们超乎寻常的反应也足以看出李广的影响力, 他一定是一位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名声威震的英 雄啦!而当李广自刎的那一刻,“广军士大夫一军 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 涕”,也足见李广他深受爱戴,品质高尚,而且深 得人心。
第七,刻画人物详略得当,效果颇佳。
《史记》既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的文采历来 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 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 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 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 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 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 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 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 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彪和班固曾指责司马迁说:“是非颇谬于圣 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 势力而羞贫贱.”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恰恰是对他的作品的高度评价。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 一指的。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摘要】《史记》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它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它使用互见法,既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又不损害其性格的完整性,也保持了历史的真实,不溢美,不隐恶;它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姿;它“成一家之言”,对人物的看法不盲从不偏激,合理评价,客观中肯,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材料,选材为人物描写服务。
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史记》人物描写互见法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完整的体例成为正史之祖,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并且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的表示了他写作《史记》的目的和要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言”,自然不是否定前人的成就,而是继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既有继承性,又有独创性。
司马迁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例,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
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
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
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人物的面貌,人物的特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都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俗话说:“患难之中见真情。
”因为人的本性只有在诸如患难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毫无保留,表现的透彻,表现的淋漓尽致。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三、互见法的运用。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
比如他写项羽刘邦并起反秦,后又有楚汉之争,项羽以悲剧收场,刘邦则登上帝位,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日子。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四、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司马迁也善于使用对比、比较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或是反方向的比较,或是同类型的映衬。
反方向的比较,就是将不同人物的品质作风做对比,或让不同人物在某一方面某一品质上构成鲜明或比较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这种对比中看清人物的真实的面貌。
同类型的映衬,就是把同类型的人物写在一起,在他们不同的具体表现中,表现其本质的基本一致和程度上的差别,使读者在这种映衬中看到更加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原创版】目录1.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2.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3.材料的取舍和安排4.互见法5.对比衬托手法6.环境与场面的描绘7.史记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正文一、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备受瞩目。
作者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史记》中刻画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秦始皇、汉武帝、孔子等,这些形象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司马迁在塑造这些人物时,不仅准确捕捉了他们的历史特征,还精心选材,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手法,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形神兼备,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三、材料的取舍和安排在《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很注意材料的取舍和安排。
他善于通过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互见法《史记》中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互见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种方法使得《史记》在描写人物时更加精巧和紧凑。
五、对比衬托手法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在不同的环境和场面中描绘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而在平和的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则更加细腻。
六、环境与场面的描绘《史记》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环境与场面的描绘。
例如,在描写战争场面时,司马迁通过对战局的紧张和残酷的描绘,使得将领们的英勇和智慧更加突出。
而在描写宫廷政治时,司马迁则通过对宫廷礼仪和权力斗争的描绘,使得政治家的谋略和胆识更加鲜明。
七、史记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史记》在我国文学史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浅论《史记》的互见法
浅论《史记》的互见法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料,由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
在整部史料中,司马迁使用了互见法来记录历史,即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看待事实,并以具体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互见法的思想应用于历史的记录,从而加深了其形成的史实。
首先,《史记》采用了司马迁独特的互见法,也就是多种事实来记录历史,而非仅凭一种事实做出结论。
比如,《史记》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各国之间的联盟变化,有人说联盟是“联手”,而司马迁则不仅从多方面来记录,而且还根据不同情况和历史阶段分别记录了联盟的形成、精神、发展和破坏情况。
司马迁认为,有多种不同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件事,而不是仅凭一事实就可以胡编乱造。
其次,《史记》还采用了司马迁创造的开闭法,即其记录的历史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武王和周武王的灭智宫,虽然通常只会把灭智宫当作罪行,但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它也用于记载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表达了对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思想的记录。
此外,《史记》采用了司马迁的多维法,即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历史事件,而不是仅从一个角度研究历史事件。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国的历史,他不仅仅是从军事角度来记录,而是尝试从宗教、祭祀、习俗、法律等多个方面记录楚国,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楚国的历史。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试结合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答: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的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
先从总体上简要提示一下《史记》的传写人物的成就: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
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
《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
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
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
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
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
如在《项羽本纪》。
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楚军)围汉五三匝。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刻残忍。
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描叙,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
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介绍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所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被称为“互见法”,即通过对比、对调两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他们的特点和意义。
互见法在史记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学表现功能,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让读者深入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观点。
互见法的基本原理互见法可以通过对比或者对调两个事物来展现其特点。
通过对比,可以彰显事物的差异;通过对调,可以突出事物的相似性。
互见法能够加深读者对史事的理解,并且通过对比和对调,引导读者思考、比较和分析。
对比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通过对比两个事物,史记运用互见法展示出了史事的多样性以及深层次的内涵。
1. 突出事物的特点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特点,史记能够更加鲜明地展示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通过对比展示了勇士和刺客的不同特点,勇士忠诚正直,而刺客则狡猾阴险。
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性格。
2. 增加史事的透彻性通过对比不同史事的发展和演变,史记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出史事的变化过程。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通过对比列举了秦王朝前后的变化,展示了秦始皇改革的重要性以及给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史事的发展和演变。
3. 彰显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联系,史记能够更好地展示出历史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通过对比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和后来刘邦的起义,展示了两次农民起义的相似性和因果关系。
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
对调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通过对调两个事物,史记运用互见法展示出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共性。
1. 刻画人物的对比通过对调两个人物的特点和行为,史记能够更加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史记·司马迁世家》中,通过对调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的形象,展示了司马迁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的品质,同时也揭示了司马谈平庸无为、功利教化的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
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虛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坚持历史叙事“实录”性精神和确保历史事实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又使《史记》篇章简洁,结构艺术性强。
标签:司马迁;《史记》;“互见法”;艺术性“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我国历史巨著和文学名著《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
虽然有人认为“互见法”叙事早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产生。
但笔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虽然也可能已经有了“互见法”叙事。
但那也只能是“互见”叙事法的滥殇,并不是真正的、典型的“互见”叙事之法。
司马迁才是有意识、大量地使用“互见”叙事法的第一人。
《史记》叙事使用的“互见法”种类之多、表现的艺术特点之多样。
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司马迁《史记》才真正使“互见”叙事法成型并体现出多种“互见”艺术特性。
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虚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司马迁的创新,是《史记》历史叙事的创新。
一、省略艺术从写作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考察,司马迁使用“互见”叙事法所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艺术形式就是省略艺术。
省略是文章写作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省略艺术也是文章艺术性的常见表现形式,而司马迁《史记》中常见的一种省略艺术却别具一格,它是通过“互见”叙事方法进行省略,“互见”叙事法成为省略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省略艺术通过“互见”叙事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种省略艺术,司马迁一般都在“互见”内容省略的一方以“事见某篇”、“语在某篇”的提示明确标示出来。
如《周本纪》中在叙述到周成王年少,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讨伐之并取得胜利一事时,司马迁以“其事在周公之篇”一语省略了关于这件事的叙述,明白指出人们如果要了解这件事的详细过程,请阅读《鲁周公世家》一文与之“互见”的内容。
这种明白指出的省略,不仅仅是纪传体历史叙事在处理多篇同时叙述一件事时避免重复的需要,更是文章写作的一种艺术,是避免文章重复的艺术,是处理文章详略的艺术,是导引人们阅读另一篇文章的艺术。
司马迁的这一处理,不仅给人以“简人所不能简,亦详人所不能详”的艺术感受,而且还使人感觉到《史记》内容的博大和结构的严谨紧凑。
这种省略艺术的“互见”叙事方法的运用,在《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有不少的例子。
如《秦本纪》在叙述道“赵高杀二世,立于婴,子婴立月余,诸侯诛之,遂灭秦”时C20,用“其语在《始皇本纪》中”一语进行“互见”,形成《秦本纪》中关于此事的省略。
《孝文本纪》的开篇,在叙写到“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时,以“事在吕后语中”一语,使《孝文本纪》与《吕太后本纪》中关于诸吕作乱、大臣诛之、谋立代王的内容形成“互见”,《孝文本纪》中则省略了对此事件的叙写。
《赵世家》中在叙写赵衰时,指出“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但赵衰为晋文公“反国及霸”谋划了哪些计策,文中只是一语带过,而以“语在晋事中”使《赵世家》和《晋世家》形成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互见”,《赵世家》中关于赵衰为晋文公所做的谋划作省略处理,形成省略艺术。
《萧相国世家》在叙写到“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时,并不铺叙这一事件的过程,而是以“语在淮阴侯事中”使《萧相国世家》与《淮阴侯列传》形成“互见”,《萧相国世家》省略了对这段内容的叙述。
司马迁《史记》中,篇中形成“互见”内容的一方或多方省略的“互见”叙事法,一般都属于以“事见某篇”、“语在某篇”等作为明确标示的显陸“互见”叙事法。
二、虚实艺术虚实也是文章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技法,是文章写作的一种艺术。
这里的“虚”有多种意思,可以是相对于正面叙写的侧面叙述,也可以是人物或事件方面的意义、影响等的叙写,甚至可以是一些合理想象或者虚构的叙写等。
“实”也有多方面意义:一是对人物、事件的直接叙写,二是对事实的直接铺叙,三是对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事情的叙写等。
文章写作有虚有实。
虚实结合,可以收到纯虚写或纯实写所没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互见法”叙事,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技法,“互见”双方一为虚写一为实写,有虚有实,虚实结合,给人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项羽本纪》与《樊郦滕灌列传》中对于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言行举止的“互见”叙写,就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例子。
《项羽本纪》对樊哙的叙写: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哈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
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皆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这段文字,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夸张、虚构的因素,属于虚写,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地彰显出樊哙的愤急和勇猛。
而《樊郦滕灌列传》对这段故事却这样叙述: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啥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这段文字与上一段文字内容相同,但叙写的笔法不同,它摒弃了夸张、虚构等因素,以比较翔实的笔法叙写了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属于实写。
以上两段文字,所叙内容相同,形成“互见”,但用笔不同,一虚一实,虚实对应,形成虚实艺术,既避免了重复累赘。
使行文富有变化,又运用了艺术技法,增强了《史记》的艺术性。
《史记》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所要强调的是《史记》中叙事形成的“互见”,只要是具备虚实艺术的,一般都属于隐性“互见”,司马迁没有明确标示,但内容上实际形成“互见”。
三、详略艺术详与略、疏与密,也是文章写作中的一种技法,详略处理得当,文章就能有详有略,有疏有密,详略有序,疏密相间,波澜起伏,缓急有致,艺术性强。
一部作品的处理也是同样的道理。
司马迁《史记》是文中之至文,详略处理上也十分讲究,十分用心,不仅在材料使用上讲究详略,在篇幅繁简上讲究详略,在主次处理上讲究详略,而且在两篇或多篇相同内容叙述形成“互见”的地方也讲究详略,使“互见”叙述法的运用也溢射出浓郁的详略艺术。
关于子贡经商一事的叙述,在《仲尼弟子列传》和《货殖列传》等篇中形成“互见”,但两篇对此事的叙述各不相同。
《仲尼弟子列传》中以大量的篇幅叙写子贡出行游说,而只以“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一句10个字简要叙述子贡经商的才能,点到为止,文字之简练,叙写之简略,实在令人叹服。
而《货殖列传》中对此却展开具体、详细的叙写: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杜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十子之徒,賜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这段文字叙述,不管是从文字的数量、篇幅的容量方面看,还是从子贡的经商及其结果、影响等方面看,都比《仲尼弟子列传》中的一句叙写要详尽、翔实,传递给人们的信息量要大得多。
子贡经商一事的叙述在两篇中形成“互见”,“互见”双方一详一略,对应鲜明,营造出一种有详有略的艺术氛围。
齐鲁夹谷之会孔子摄相以礼使齐诛杀齐淫乐之人并归还侵鲁之地一事在《孔子世家》、《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中的叙写形成的“互见”,也是典型的详略处理艺术非常得当的例子。
《孔子世家》中以460多字的篇幅具体、详细地叙写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人物的对话、行动、心理、细节的描绘等,有声有色,充分表现了孔子的从容不迫、不亢不卑、以礼制人;而《齐太公世家》中只用106字的篇幅简要地叙述事情的过程;《鲁周公世家》更简略,只以54字的篇幅交代事件而已。
三篇文章三种处理方式,详略对比鲜明,体现出极强的艺术性。
大家熟悉的“鸿门宴”的故事的叙述,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和《留侯世家》中也形成“互见”,详略更加悬殊。
《项羽本纪》以1825字的漫长篇幅进行详叙,而《高祖本纪》只用200字简要交代过程,《留侯世家》更是以“语在项羽事中”一句省略了对整个事情的叙述,该详的详,该略的略,该省的省,毫不含糊,详略的艺术性更鲜明、突出。
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史记》中形成详略艺术的“互见”叙事,有的属于隐性“互见”,有的属于显性“互见”。
四、互补艺术叙述、描写人物,通过在一些篇中集中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而在另一些篇中表现另外一些特征,形成多篇的“互见”,“互见”内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这是司马迁创作《史记》时构建完整人物形象常用的互补艺术手法,如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形象的构建,就是通过《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邴生陆贾列传》等篇的叙述共同完成的。
《高祖本纪》具体叙述了刘邦一生的经历和他的功业,集中表现了刘邦仁而爱人、顺应民心的品质和受人拥戴的优点。
但这只是刘邦的主要方面,还不是一个真实、完整的刘邦。
司马迁还通过其他篇章来表现刘邦的另外一些特点:通过《项羽本纪》表现他善于随机应变的长处和卑怯自私、流氓狡诈的特点,通过《萧相国世家》表现他对人的猜疑、冷酷,通过《留侯世家》表现他善于听取意见的特点,通过《淮阴侯列传》暴露他对功臣的猜疑、残害的狠毒,通过《樊郦滕灌列传》揭露他的自私和残暴。
通过《郦生陆贾列传》体现他倨傲、无赖的劣根性等。
我们要将这些篇章中关于刘邦的内容综合起来,才可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汉皇帝刘邦形象。
这些篇中关于刘邦形象的“互见”内容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构建,互补的艺术性非常突出。
利用互补艺术技法构建完整人物形象的典型例子还有司马迁对项羽形象的创造。
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英雄,《史记》对于项羽形象的叙写和塑造,并不是靠单篇传体完成,而是通过《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黥布列传》和《淮阴侯列传》等篇中的叙事内容“互见”形成互补来实现的。
《项羽本纪》相对于项羽而言是正面描绘和刻写项羽形象的正传,传文主要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典型事件来叙写项羽。
《项羽本纪》也叙写到项羽的凶残个性、政治上的优柔寡断、打过败仗、最终成为失败者等许多缺点,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笔带过,有些甚至略而不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