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史记互见法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互见法(对照法)是指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进一步认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史记》中,互见法被司马迁广泛运用于叙述历史事件、描写人物形象以及阐述思想观点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
首先,在史记的历史叙述中,互见法常常被用来连接前后事物、体现历史变迁。
比如,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通过对比陈胜与之后的王莽,揭示了历史事物的变迁和替代。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陈胜犹京牛,王莽国马,其驱不能久也。
”这里司马迁通过将陈胜比作一头健壮而固执的牛,将王莽比作一匹马,来暗示陈胜失败的原因,即他的力量虽然强大,却缺乏驾驭之道。
从而提醒读者关注历史事件的变迁,以及因为主体力量不足而导致历史替代的普遍性。
其次,互见法在叙述人物形象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史记》中,人物常常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来塑造形象和揭示性格特点。
例如,在《刘邦世家》中,司马迁通过互见法对比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及治国策略。
他写道:“刘邦驻军下邳,日损精骑,而犒可以加粟,食其马。
”在这里,司马迁通过对比刘邦和项羽的对待马匹的态度,暗示刘邦谦虚节俭,愿意为士兵着想,而项羽则奢侈懈怠,不能恰当应对局势,从而突出刘邦的优秀特点。
这种通过互见法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在《史记》中被广泛运用。
此外,互见法在叙述思想观点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史记》中,司马迁常常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
例如,司马迁在《封禅书》中对比了孔子和鲁隐公的思想观点。
他写道:“周道衰微,圣哲陨坠,卒腾极左,至于布衣之居也。
予耻以自人,岂不遗夫子?系统我数十年之志,至卑……予有所能为焉。
”这里司马迁通过对比孔子和鲁隐公的行为,突出了自己信奉儒家思想,并强调了自己对现实困境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复兴的追求。
从而对读者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
总之,互见法在《史记》中是司马迁叙事的一种常用手法,它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和差异,展示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描绘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阐发了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浅析《史记》中的“互见法”

会避讳原 则的基础上 , 又如 实地反 映了历史事 实、 历 史人物 的真 实性 , 坚守着“ 实录” 的本真。 【 关键词 】 述史方法百多年前由父子两代人 用生命 和热 血铸成的历史 巨著 , 以其完整 的体 系 、 宏大的规模 、 磅礴 的气
上, 注重演讲稿 的格 式 , 内容 的充实 度上 , 但 在变革后 , 我们 不仅要让学生会写演讲稿 , 更要让学 生明白为什么演讲稿要 这样 写 , 写 出来 的演讲 稿是怎样用来演讲 的 , 演讲 的标准是 怎样 的, 然后去尝试 , 去实践 。 从方法性知识 角度 看, 学生学会 了演讲稿 的写作方法和 演讲 的技巧和方法 ,并且学生 的鉴赏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 对 于演讲也 更为 了解 了, 这是在 做中学 , 在看 中学 , 在评 中 学。 从价值性知识 角度看 , 每一位学 生的演讲背后都蕴藏着 他 本身具有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 观 , 在每一次演讲 中 , 演 讲者 的思想都在不断地 和台下 的人进行激烈碰撞 , 有鼓掌认 可, 有矛盾争辩 , 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 的互动 中, 他们交换着 他们 的思想 , 一个世界和其他几十个人的世 界在不断 的交流 中进行共鸣 、 反思、 沉淀 , 不仅是演讲者 的世界 , 给所有用心 聆 听,积极互动的听者 的世界也必然带来或大或小的激荡 , 产生 或大或小的火花 , 一起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f 1 J 吴刚平. 华 东师 范大 学教授 . 当代教 学理论 与课 堂实
/ R. 斟 鹊 导
东边 日出西边 雨 道是 无 晴却有 晴
— —
浅 析 《史 记 》中 的 “互 见 法 "
文/ 熊艳 芬
【 摘
要】 互见 法是 《 史记》 中 精 彩 而又令人 惊叹的述 史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作者:杨丁友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刊名:河南社会科学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16(4)被引用次数:0次1.杨燕起历代名家评《史记》 19862.杨燕起史记全译 20011.期刊论文从《史记·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创作原因-剑南文学2009,""(10)一个人的创作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创作<史记>,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可了解到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司马迁为了继承父亲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写<史记>的宏愿.第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第三司马迁要完成史家职责使命.第四司马迁想通过<史记>"偿前辱之责",以抒发郁结之情. 2.会议论文谷口洋文学史家如何读《史记》——“悲剧的星云”与司马迁2004《史记》既是史书,又可视为文学作品。
过去有些人以《史记》为司马迁的作品,但这种看法不正确;近来的学者往往以《史记》为故事集,但这种看法又太片面。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根据已有的材料而把它按照自己的企图来加工,因此从故事本身的分析出发,研究故事之间的关联,探索司马迁与故事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全面把握《史记》的文学性。
《史记》的时代是中国趋向于统一的时代,可是统一的背后存在很多失败者,因此《史记》中的故事大都是悲剧。
尽管司马迁企图纪念汉武帝的盛世,但是他搜集的悲剧故事居多,加上他自己也被卷进了李陵的悲剧,这二者互相关联,形成了《史记》独特的文学世界。
3.期刊论文张克锋从《史记》看司马迁的辩证思维--司马迁研究系列论文之三-甘肃理论学刊2005,""(4)司马迁在<史记>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伴随的关系,相互转化的趋向及其内在的原因,并以相对而非绝对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俗、政治形势、学术思想等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体现出对<老子>、<易传>以来辩证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司马迁摒弃了<老子>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偏颇之处,弘扬了<易传>阳刚、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4.期刊论文雷震.LEI Zhen司马迁《史记》著述宗旨述论-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5.期刊论文方钦浅谈《史记》的篇目设计及其司马迁的修史精神-东京文学2008,""(8)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其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上.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让司马迁不仅在史学上,也在文坛上长有一席之地.两千多年来研究司马迁的人数不胜数,也有很大的成就,本文试图从<史记>的篇目设计这个角度切入来分析司马迁,探究司马迁,不希望"成一家之言",但也希望有一些自己的心得.6.期刊论文钱宗范应科学地评价<史记>和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3)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名著<史记>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解放后所有文科著述教材,都对司马迁和<史记>作了高度评价,罕见有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成就与不足作一分为二的认真评述的. 如果对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即可见<史记>既有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史记>诸多失误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7.学位论文安治华司马迁与《史记》2008论文的主旨是通过《史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论证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化地位。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
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虛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坚持历史叙事“实录”性精神和确保历史事实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又使《史记》篇章简洁,结构艺术性强。
标签:司马迁;《史记》;“互见法”;艺术性“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我国历史巨著和文学名著《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
虽然有人认为“互见法”叙事早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产生。
但笔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虽然也可能已经有了“互见法”叙事。
但那也只能是“互见”叙事法的滥殇,并不是真正的、典型的“互见”叙事之法。
司马迁才是有意识、大量地使用“互见”叙事法的第一人。
《史记》叙事使用的“互见法”种类之多、表现的艺术特点之多样。
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司马迁《史记》才真正使“互见”叙事法成型并体现出多种“互见”艺术特性。
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虚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司马迁的创新,是《史记》历史叙事的创新。
一、省略艺术从写作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考察,司马迁使用“互见”叙事法所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艺术形式就是省略艺术。
省略是文章写作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省略艺术也是文章艺术性的常见表现形式,而司马迁《史记》中常见的一种省略艺术却别具一格,它是通过“互见”叙事方法进行省略,“互见”叙事法成为省略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省略艺术通过“互见”叙事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种省略艺术,司马迁一般都在“互见”内容省略的一方以“事见某篇”、“语在某篇”的提示明确标示出来。
如《周本纪》中在叙述到周成王年少,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讨伐之并取得胜利一事时,司马迁以“其事在周公之篇”一语省略了关于这件事的叙述,明白指出人们如果要了解这件事的详细过程,请阅读《鲁周公世家》一文与之“互见”的内容。
史记中互见法中的例子

史记中互见法中的例子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在一个人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相关传记中则记述他的其他事迹,以补充和丰富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史记》中互见法的一个例子: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大臣,他提出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问题。
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主父偃被描述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的人,但他也被认为是一个刻薄寡恩、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则讲述了主父偃在担任齐国相时,采用暴力手段打击豪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最终被人弹劾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主父偃的性格和行为,与《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描述形成了互补。
通过《史记》中的互见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主父偃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秦围邯郸之役的失败——《史记》“互见法”典型一例

( 20 9 , 前 6 ) 月 赵王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 , 造 成长平 之败 , 赵军 四十余万 人被俘 。秦帅武安 君 白 起仅 释放 2 0 年幼 战俘 , 4名 一举 坑杀 战俘 4 余 万 。 O
一
月, 皆罢兵 。武安君 由是与应侯有 隙。 秦昭王 四十八年 ( 2 9 9 , 前 5 ) 月 秦昭王任 用五大 夫王陵攻取邯郸 , 战失利 , 作 秦军 阵亡 4 0 余人 。秦 00
蚕 I £ / 三 ; lⅢ / 二 :j √ ” 一 : j ,
,
\ I 一工, f t = e f
- 兰
|
秦围邯郸之役
一
《 记》互 见法’ 史 “
秦 昭王五 十年 、 孝 成王 九年 ( 27 , 赵 、 赵 前 5) 在
秦兵遂罢 , 邯郸复存 。李 同战死, 封其父为李侯 。
安君 白起主 张一鼓作气 攻克邯郸 , 遭到秦相应侯 范
雎 的反对 。其 时 , 、 韩 赵恐 惧 , 使苏代厚 币游说 范雎 :
“ 赵亡则 秦王王 矣 。武 安君为三公 ……君能 为之下 乎 ?虽无 欲 为之下 , 固不 得 已矣 。秦尝攻 韩 , 围邢
丘, 困上 党 , 上党之 民皆反为赵 , 下不乐为 秦民之 天
守, 而是采甩较为灵活 的防守反击战术 , 给秦军 以震 慑威胁 。时廉颇 、 蔺相如 尚在 , 秦军要啃掉邯郸这块
硬骨 头又谈何 容易 。事 实上 , 平原 君及其使 者尚可 冠盖相属赴楚 、 魏求援 , 说明秦军的包围圈并非十分
在 军 中, 归; 父 兄弟俱在 军 中, 兄归 ; 子无兄 弟 , 独 归
替王 陵 , 久攻依 然不能得 手 。范雎 推荐郑安平 接 但
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

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史记》刻画人物那叫一个绝的手法。
你想想,历史长河中人物那是多如繁星啊,可为啥《史记》里的人物就能活灵活现地站在咱们面前呢?这就得归功于司马迁那高超的刻画手法啦。
先来说说“互见法”。
这就好比咱们拍电影,从不同角度去展现一个人的多面性。
在这一篇里突出他的优点,在另一篇里讲讲他的缺点,综合起来,这人就丰满立体了,可不是那种片面的“纸片人”。
比如写刘邦,在《高祖本纪》中着重展现他的雄才大略,而在《项羽本纪》中又通过项羽的视角,让咱们看到刘邦的狡黠。
这是不是很巧妙?你说要是只从一个方面写,那能写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刘邦吗?还有“细节描写”。
这可太重要啦!就像画画时的点睛之笔,一下子就让人物有神了。
比如写项羽看到秦始皇巡游时说“彼可取而代也”,这短短几个字,就把项羽的雄心壮志和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写荆轲刺秦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这一个“还柱而走”的动作,把秦王的狼狈和惊恐写得活灵活现。
这不就是通过小细节展现大场面吗?“个性化语言”也是一绝。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风格,就跟咱们身边的人一样。
比如项羽说“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多豪迈啊!而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又透着一种志得意满。
要是让他们说一样的话,那人物不就没特点了吗?再说说“对比衬托”。
这就像绿叶衬红花,把人物的特点衬得更鲜明。
比如把项羽的勇猛和刘邦的谋略相对比,把廉颇的直率和蔺相如的机智相对比,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是不是更突出了?《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那真是千变万化,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它就像一个宝藏,咱们越挖掘越能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你要是不好好去品一品,那可真是太可惜啦!这不就跟错过了一场精彩的大戏一样吗?所以啊,咱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从中学到点刻画人物的本事,说不定以后咱们自己写文章,也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呢!。
史记互见法举例

史记互见法举例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聊聊《史记》里超级厉害的互见法!你知道吗?这互见法可真是司马迁的一大妙笔啊!
比如说,在写项羽的时候。
《项羽本纪》里那把项羽写得威风凛凛,霸气十足!可在刘邦的传记里,又能看到项羽在某些事情上的另一面。
这不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从不同人的视角去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嘛!就好像你在朋友面前是个开心果,在家人面前可能又是个懂事的乖孩子。
再看看《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刘邦在自己的本纪里当然是主角啦,但在韩信的列传里,我们又能看到刘邦在面对韩信时的态度和做法,这不就是从韩信的角度“看”刘邦嘛!这就好比我们从不同的镜子里看自己,每一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还有啊,《魏公子列传》和《范雎蔡泽列传》,信陵君在自己的列传里那是风度翩翩、仁义满怀,可在别人的传记里,我们又能看到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这就跟我们在不同场合与人相处,展现出不同形象是一样的呀!
互见法可真是太神奇了!它让《史记》里的人物变得鲜活无比,有血有肉。
就好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画面,但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立体的历史画卷。
通过互见法,我们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不是超级棒吗?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遥远岁月里的真实与精彩。
难道你不想去好好探究一番吗?。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互见法”,即在人物传记中,把人物的主要方面放在本传里写,而把次要方面放到其他传里叙述,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史方法。
通过运用此法,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同时也是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以及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
《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
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
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
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
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
如在《项羽本纪》。
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下了刘邦如何怨恨功臣,《淮阴侯本纪》记述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赐死功臣的阴刻凶残。
通过本录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足埃皮纳勒区,刘邦完备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份整体表现出。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但《史记》令人赞叹的是:在非“互见”的情况下,即在同一篇传记里,也做到了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如《项羽本纪》。
记中写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
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史记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学著作,它是东汉司马迁编写的。
它里面包含着一种叫做互见法的处理冲突的方法。
互见法是指在冲突发生时,双方首先就事论事,也就是说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则来讨论,并且避免采取暴力的行为来解决矛盾。
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的齐国采取此法来处理自己与其邻国之间的纷争。
互见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当事双方需要就此次冲突进行充分讨论,以确定处理方式和解决办法。
其次,双方开会时,应该采用分析与佐证的方式,有序地展开讨论,旨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互见法作为很早期的冲突处理规范事实上在史记中并没有详细描述。
它是以一种假想的方式,希望把这种协议应用到实际的争端的决策中,以便让双方缓和矛盾、调和冲突,共同达到和谐和解的目的。
互见法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当时,它就被视为一种协调矛盾的有效方式,帮助当事双方降低交锋成本,克服磨合不良,共同达成和谐和解的局面。
这也是中国在古代社会中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所留下的珍贵遗产。
今天,互见法仍然是极有价值的。
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争端解决方式,在当今的社会中,互见法可以用来帮助相互尊重,共同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共同达成共识。
相比于暴力、诉诸法律和威胁,互见法可以更好地维护事实的真实性,同时也能让社会的各方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以达到长期的共赢结果。
总之,史记中的互见法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冲突处理方式。
从一个历史视角看,互见法可以让对冲突双方都能受益,让双方乃至整个社会都能获得和平的局面,以及和解的结果。
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互见法也是一种实用的处理冲突的方式,可以帮助当事双方更好地理解、尊重和接受彼此,达成共同的共识。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史记中的《互见法》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经历数个世纪的发展,其基本原理被广泛运用,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精华所在。
《史记》中介绍了“互见法”的构成及其系统内容,提出了以“王者之权”与“百姓之职”为基础的执行原则。
在这种司法制度下,将“百姓之职”的范围订定为“王者之权”,既保证了“王者之权”的权威,又使其受到“百姓之职”的监督,进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检察制度。
《史记》中的“互见法”,是一种由百姓自我监管的制度,将王者之权与百姓之职有效结合,赋予每个百姓职责监督,维护社会秩序,促成社会和谐。
“互见法”最基本的原则是百姓自我监管,将“百姓之职”的范围订定为“王者之权”的范围,在这种制度下,百姓之间的职责清晰,并且受到王者之权的监督,使得制度更加完善。
“互见法”实施后,检察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各项司法制度从实质性上改善,造福百姓,从而解决了历史上许多民众维权混乱的现象,使受害者得到公平的司法保护。
“互见法”在司法制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百法之物”、“百姓之职”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免于作恶受罚的有效制度,使得司法制度的维护更加完善。
通过“互见法”的实施,使得古代司法制度得以完善,受害者和伤害者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司法保护,有效的实施“互见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使得社会不再因维权混乱而受累。
从历史上看,“互见法”为当时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且在古代司法制度中仍然保持着重要作用,被广泛运用,受到了历史上许多学者的赞誉。
以上就是关于“史记中的“互见法”的概述,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总之,从古至今,“互见法”都受到了历史上许多学者的赞誉,它为司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且广泛应用,受到了后世的敬佩。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
《史记》中提到的“互见法”,是指按照朝廷規定,在统治者与所统治者之间发展了正式的交往程式。
记载有多个曲折的迫害,到发展出完善的它,中国的历史上见证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其具体方式,是及上级官僚官府在基层运行“互见法”:定期向郡守报告社会经济政策和赋予农民宗法义务,郡守至其受职处,以及到官所属村寨进行检查;郡守及其官吏拜访百姓,以熟悉其面貌、收集情报了解其行为状况;大吏被选中给朝廷官员报告自己郡守及其官吏的官效情况。
此外,《史记》中也记载了关于“互见法”的几条原则,其一是“信守职责”,要求上级官僚共同维护官方秩序,要求下级对上级的命令守法执行。
另一条原则是“使用恰当的方式”,要求官僚在系上互见时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求下级者依照官方礼仪来接待上级。
还有原则是“严谨认真”,要求上级官僚在互见过程中务实实事,考虑百姓的实际情况,要求下级者表现恭敬,虚心接受上级的安排。
此外,《史记》中还有“行礼”的程式,它使官僚之间的交往步入正规的程式化:上级官僚的降礼仪式,下级官僚的行礼仪节,及施礼后的宴饮用酒聊天。
“互见法”,是朝廷制定的一套有效的官僚交涉程序,使官僚和民众形成一个能够互相征服,互惠互补的上下级关系。
它使官僚与民间之间的交往流畅了起来,能够有效地解决当时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
由此可见,“互见法”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见解一直活跃于今天的社会习俗和官僚制度当中。
《史记》互见法之方式及功用

《史記》互見法之方式及功用
《史記》互見法之方式及功用如下:
《史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只是每篇独立成章,“本纪”、“世家”、“列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有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较多,性格复杂,面面俱到必然会影响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给叙述带来不便,而略去一面,则又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史记》根据实际需要将一人的事迹散见于各篇,以各篇“互现”的方式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如《项羽本纪》集中笔墨突出项羽英勇善战的一面,而他在政治、军事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及其性格的弱点散见于《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篇中。
刘邦的无赖与残忍以及过河拆桥在《高祖本纪》中并不突出,主要见于《项羽本纪》、《佞幸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等篇中。
这样做,既忠于历史的真实,又不损害人物形象,是善于剪裁的典范。
论《史记》_互见法_的艺术价值

论《史记》_互见法_的艺术价值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也是现代文化历史学的经典著作。
它的
创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名著作家、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以生动的文章及充沛的记载,把
数千年中国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得清晰明快,非常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历史。
《史记》采用了互见法的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开辟了史书体写作最重要、也是最成功
的传统。
所谓“互见”,即以“迁视法”替换“链接法”,犹如一条河水从高处流入低处,而不再是由一级史实推知另一级史实,这种叙述方式有助于使史书体文章不再单调乏味,
充满生机。
在互见法的运用上,司马迁把外国史实与中国史实相结合,使得中国古代史实总可以
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今的情况互相呼应,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历史
上的事情。
这种促进古代各个时期的史实相互联系的互见法,也提升了《史记》的文章艺
术价值。
此外,司马迁运用互见法营造出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以支撑他想表达的历史主题。
他在有限的篇幅内把莘莘学子掌握的政治、技术、经济等知识,以及大量的历史经验整合
起来,以绘制出范围广,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古代史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司马迁通过互见法的使用,成功打造出一部充满历史价值及艺术价
值的史书体著作,也是现代人用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
因此,《史记》中
互见法的运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的文献。
互见法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互见法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互见法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在编撰史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指的是在同一部史书中,为了避免重复和保持行文简洁,将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的相关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进行叙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史书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内容冗长和重复。
同时,通过互见法,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同一个人物或事件,从而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在古代文学史中,互见法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为了记载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采用了互见法,将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的相关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进行叙述。
这种方法不仅使《史记》的结构更加严谨,而且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历史认识。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
《史记》中的互见法是指一种古代的政治制度,以这种政治制度,有君主依次拜见臣民,也有臣民依次拜见君主。
古代的互见法有时也被称为交见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三制之一。
古代中国实行互见法始于西周,据《史记》记载,当时的王爷拜见士庶臣民,用来表彰忠臣,奖励贤能,激励士大夫以身作则。
以史记中的事例来看,君主会派大臣陪同拜见,而被表彰的士大夫也会先向大臣拜谢,再向君主拜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敬见的礼仪,使得拜见双方都能获得自尊。
以古代的记载看,互见法主要是用来强调君臣之间的廉正,保证君主对臣民的尊严,使得礼仪分明,重视人与人之间得礼让坤阙。
此外,互见法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政治作用,在解决部分内部矛盾时,可以使有争端的双方达成和解,使社会更加和谐。
《史记》中的互见法的介绍,以晋代的大司徒张仪为例。
张仪出使楚国时,楚国安抚使宣威索要马匹,张仪不愿答应,因此楚国安抚使便来到张仪家中,视察了一番之后,张仪感到愧疚,向安抚使拜谢而避重让轻,这就是互见的礼仪。
互见法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也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可以说,互见法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政治制度更加健全,社会少见到暴力冲突,使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得以平稳。
从此,君王的尊严得以保持,而臣民也得到了尊重,使社会更加和谐。
总之,《史记》中的互见法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出现为君主和臣民之间建立了一种利害关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为古代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的互见法并未完全消失,它仍能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作用,而它也会在未来中继续助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浅论《史记》的互见法

浅论《史记》的互见法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料,由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
在整部史料中,司马迁使用了互见法来记录历史,即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看待事实,并以具体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互见法的思想应用于历史的记录,从而加深了其形成的史实。
首先,《史记》采用了司马迁独特的互见法,也就是多种事实来记录历史,而非仅凭一种事实做出结论。
比如,《史记》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各国之间的联盟变化,有人说联盟是“联手”,而司马迁则不仅从多方面来记录,而且还根据不同情况和历史阶段分别记录了联盟的形成、精神、发展和破坏情况。
司马迁认为,有多种不同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件事,而不是仅凭一事实就可以胡编乱造。
其次,《史记》还采用了司马迁创造的开闭法,即其记录的历史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武王和周武王的灭智宫,虽然通常只会把灭智宫当作罪行,但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它也用于记载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表达了对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思想的记录。
此外,《史记》采用了司马迁的多维法,即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历史事件,而不是仅从一个角度研究历史事件。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国的历史,他不仅仅是从军事角度来记录,而是尝试从宗教、祭祀、习俗、法律等多个方面记录楚国,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楚国的历史。
史记互现法名词解释

史记互现法名词解释
史记互现法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史书中。
它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事件或人物相互对比、交叉叙述,从而突出史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举个例子,史记中就有许多互现的写法。
比如说,司马迁在《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就将五帝的治世和纣王的暴政相互对照,突出了统治者应该遵循的准则和道德。
在史记中,互现法也常常用于强调人物的对比。
比如说,《史记·卷二十九·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将魏公子与孟尝君相互对比,以突出魏公子的英明和伟大。
总之,史记互现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史书中的事件和人物,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 1 -。
论《史记》的互见法

论《史记》的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是纪传体史书所特有的。
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
简言之,本传不载或略载该传主的某事件,而详见于其他传记,这就是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的一种方法,也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的一种方法。
互见法的两种表述:1.书明互见在行文中司马迁作了提示:事见某某篇,语在某某篇中。
由于作者做了明白交代,一目了然。
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了一千多字的篇幅极力渲染了鸿门宴场面,而在《留侯世家》中则一笔带过:“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2.未书明互见《史记》中的互见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交代的。
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在其他篇中予以补叙。
未书明互见者尤其要引起注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限于本传提供的材料,还要联系其他篇章所提供的资料,否则,得到的结论就不够准确。
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既是组织材料的需要,也是塑造形象的需要。
可以说,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的一种方法,也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的一种方法。
历史纷繁复杂,牵涉的面广,牵连的人物多,采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将事情系于一人,而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略说,是用极简的笔墨写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是一种十分经济的笔法。
《史记》一篇有一篇的立意。
为此司马迁便有意识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种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的互见法》教学案例
南京市第五中学语文组王梅
教学目标:
1.学习《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语段从互见法的角度完整看待人物。
2.根据选文语段,多角度学习互见法在史记写作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史记》中互见法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史记》中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
文本探讨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通过几段文字来初步学习史记中的一种写作手法——互见法。
这节课我们通过刘邦这个人物的几段文字描写来赏析互见法的作用。
提问:回顾《高祖本纪》中刘邦是什么形象?
学生:适应时势、知人善任,比如对韩信军事的才能发挥到位。
学生:刘邦也有宽厚为怀、机智有谋略的一面,突出了刘邦政治家战略家的形象。
学生:他极其冷酷狡猾,比如他面对项羽烹杀自己父亲时,竟然能说出分他一杯。
可见其冷酷到极致。
教师: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这个历史人物的,而且评说时有理有据。
再请大家看以下几个语段,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课件展示:
汉王道.
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
得脱。
——《项羽本纪》
提问:这段描写通过哪个词刻画了刘邦,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先请大家理清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道是名词作状,因为是修饰动词逢得,在道路上。
学生:如是像,三是多次。
教师:大家对文言现象掌握的非常到位。
那么从这段记述中尼看出刘邦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汉王急,把两个女儿推下车看出自私自利。
如
学生:如是者三,推自己亲生骨肉多次可见刘邦骨子里冷酷残暴。
提示:此处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高祖本纪》中不同,主要是写刘邦的性格缺点。
教师:这段出现在《项羽本纪》中,但是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却未记载,请问为什么?
学生:因为是描写刘邦事迹要美化他。
学生:刘邦是皇帝,不好写他缺点吧。
学生:古人讲求避讳。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不能写出刘家的弊病。
明确:互见法作用之一,在本传着意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而把人物的侧面记载在他传,详此
略彼。
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都有一定道理,希望在接下来的探讨中发挥更出色。
我们再看《项羽本纪》中一段对刘邦的描写。
课件展示: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
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
‛项王从之。
——《项羽本纪》
师: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听一听汉王是怎么样的一种态度,反映了两人什么性格?
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学生:刘邦的狡猾没有体现呢。
教师:那么我们先看看这则材料刘邦只有狡猾的一面吗?
学生:刘邦的话语还透露出自私无赖、薄情寡义。
学生:我个人觉得这段更能体现在危急时刻这人颇有心计,
教师:哦?这是更理性的分析了,大家是否赞同?
学生点头。
教师:这段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呢?
学生:对,因为有直率暴躁的项羽才突出了刘邦的薄情寡义。
也因为项羽的偏听偏信才突出了刘邦的诡计多端。
教师:说的好,的确,这段同样出现在《项羽本纪》中,《高祖本纪》中未记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对比突出刘邦自私的性格。
学生:因为在《项羽本纪》中也是突出项羽的仁义吧。
明确:互见法作用之二
可以再举一例:《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和《高祖本纪》中鸿门宴都描写了刘邦和项羽,二者的性格相互对照,相互衬托。
越是把项羽写得幼稚就越是显示出刘邦的阴险。
教师:这样看来,互见法在人物传记中作用是多样的。
试看《鸿门宴》那段历史。
同样是关于鸿门宴中的一段描写,《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描写有何区别? 课件展示: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高祖本纪》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项羽本纪》提问:同一件事情在两篇本纪中相比较,你能体会司马迁运用“互见法”的用
意吗?
学生:《高祖本纪》记叙的很少,《项羽本纪》相对详细,是要突出项羽的自尊自大。
学生:刘邦在鸿门宴前处于劣势,不好正面描写。
学生:刘邦在这段历史事件中过于有心计,不属于他正面表现,所以在《高祖本纪》中省略。
学生:但是这段写出了项羽偏听偏信的缺点,怎么放在《项羽本纪》了呢?
学生:就是啊。
教师: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就在这一层层剖析中,我们要接近真相了。
司马迁作为正直的史学家,只是最本能的还原了人物的事迹。
刘邦拥有深沉政客的心术,项羽是重“义”的英雄。
但同一件事情在两个人传记中出现岂不重复?
教师: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样,司马迁必须更加讲究选材,筛选出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入本传,而将其
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因
此司马迁运用互见法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教师:通过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再次总结互见法有什么作用,请用简单凝练的词语来概括,方便我们记忆?
明确:(1
(2
(3
教师:在《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文章中,你还可以找到运用互见法刻画刘邦性格的语段并做简要分析。
明确:《项羽本纪》故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
高祖已从豨军来, 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问:‚信死亦何言?‛
学生实践:
学生自主运用互见法赏析项羽人物形象。
学生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了解刘邦,还可参见《留侯世家》、《张丞相列传》、《佞幸列传》等传记;认识项羽,还应参照《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黥布列传》等篇,
多传互见,相得益彰,只有将这些传记结合起来读,才能见出刘邦与项羽的完整性格。
总之,有了互见法的运用,司马迁可以在人物传记中集中笔墨把人物塑造得更完美,性格更鲜明,这对于叙事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艺术法则。
希望大家能用这个好方法来读《史记》
作业:预习《淮阴侯列传》。
课堂板书:
《史记》中的互见法
苏洵‚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刻画典型
尊重史实可信(史家绝唱)
互见法构成对照可读(无韵离骚)
传评互补
避免重复
教学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节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
我在课堂给学生提供朗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
2.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对于《史记》选读中的作品,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立体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学鉴赏技巧,感受项羽和刘邦形象,领悟互见法的表现艺术;同时,组织他们搜集材料,展开讨论,提倡思想交锋,鼓励唇枪舌剑,以提高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应该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沟通。
课内有限,时间内容各方面只是学习的起点。
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将课外容纳到课内,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互见法分析刘邦项羽人物形象这个课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筛选,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学生搜集的材料丰富并恰当运用。
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
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互见法赏析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弥散型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但是课后的延续学习,我应该趁热打铁,设计专题研究,以课堂为中心让学生自主研习,效果应该更好。
这是本节课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