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表现手法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在古诗词鉴赏题中会考察到。

小编整理了高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供参考。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表现手法也包含了修辞手法。

答表现手法应首先考虑修辞手法(见修辞手法专题)。

另外,还有以下常用表现手法:
(1)引用
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等,具体见“引用”专题)
(2)对比
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鲜明。

(3)衬托
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

(4)象征。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一)1、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代表着思乡),“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操作数•咏梅》);等等。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高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生在这门课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表现手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并探讨如何拓展这些手法。

首先,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的目的。

比喻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为了拓展这个表现手法,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比喻形式,如直接比喻、暗喻、拟人化等,以及使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对象,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夸张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使文章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夸张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强调某种观点或揭示现象的本质。

学生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夸张手法,使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同时,要注意夸张的使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主题和氛围,避免过度夸张而影响文章的可信度。

另外,排比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排比是通过对一系列事物进行并列或对比来强调其中的共同点或差异,以达到强化语言的目的。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连贯、有力和有吸引力。

为了拓展这个表现手法,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排比形式,如对仗排比、倒装排比等,以及使用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词语或句子,从而使文章更加有感染力和引人入胜。

最后,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互对立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凸显事物的特点和差异。

对比可以使文章更具辨析性和深度。

为了拓展这个表现手法,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对比形式,如对立对比、相似对比等,以及选取一些具有鲜明对比的事物或情境,从而使文章更加醒目和有力量。

总之,高中语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和拓展这些手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运用这些手法的同时,学生也应该注意手法的合理运用,使其符合文章的整体风格和主题。

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相信学生们能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2、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情因景现所以借景在诗中出现,情也在诗中出现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通过景让读者感受到情,全诗皆是景物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封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4、以情驭景:情感在前,景物都染上了情感色彩。

05全国卷唐李华《春行即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确定不了是以上哪一种就叫情景交融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借助于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物通常是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

莲菊松竹梅等,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6、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观书有感题西林壁7、衬托①正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突出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②反衬以动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8、乐静写哀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9、渲染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0、点面结合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叁 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 1.狭义:
赋比兴、象征、曲笔(对面落笔)、 动静结合、抑扬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 合、以小见大、用典、联想、想象等。
2.广义:基本上所有的手法都可以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景结情、借景抒 情、修辞、描写手法等,答题时一般是广 义上的表现手法,即所有的手法,找最突 出的)
1、渲染(正面):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 气氛。
• 本写“怨”,而一二句却欲擒故纵,欲抑先扬,
突出少妇天真无忧不知愁,后两句笔峰陡然一沉,
感情“抑”了下来——“忽见陌头杨柳色”,刹那
间,陌头柳色牵动了少妇的春心,勾起了她无限的
眷恋和苦闷:“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恨,更
深一层地写出少妇内心痛切的离愁别恨。前之景
愈乐,后之情愈悲;前之兴愈浓,后之怨愈深。
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想象、虚写
悬想 (对写),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 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而 是展开想象,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 会怎样,
1.更自由地展现作者理想的情景,丰富 诗文内容。 2.更能表现所抒发的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描写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全 诗沉郁悲哀(凉)的气氛。
2、烘托(侧面):突出本意。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 态来侧面衬托,突出罗敷的美。
衬托(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
揭示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抑扬结合:可避免诗情的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多要求考⽣分析其中的表现⼿法、修辞⼿法以及作者情感等,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诗歌鉴赏描写⾓度 ⾓度可以分为感官⾓度和⽅位⾓度两种。

感官⾓度主要指触觉(吹⾯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苦为谁甜?) ⽅位⾓度只要是指远(远看⼭有⾊),近(潮平路带沙),⾼(⾼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眠) ⾼中语⽂诗歌鉴赏修辞⼿法 1.⽐喻(明喻、暗喻、借喻。

) 例1:“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将皓⽉银辉下的⼭⽐做银盘⾥的青螺,⾊调淡雅,⼭⽔浑然⼀体。

例2:“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绘出了三⽉时⽉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写出了兰溪⽔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光的明洁。

2.⽐拟 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

例1:“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 这⾸诗⽤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诗歌以拟⼈化的⼿法,写出了夜⾬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滴太⽩酒,⼗⾥草⽊⾹。

”把酒⾹拟成花⾹。

⼈拟物“⽂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拟成花。

3.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对句⼦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东流复向西。

芳树⽆⼈花⾃落,春⼭⼀路鸟空啼。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一、跟篇章结构相关的表现手法: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线索。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高中语文几种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几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高考语文 文学作文鉴赏之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 文学作文鉴赏之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表现手法
1.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或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包括:正衬和反衬。

(烘托有主次之分,区别于对比~)
2.象征含蓄而形象地显示被象征对象的特点。

3.托物言志(比兴)通过“物”抒发感情,含蓄地表现主题。

4.渲染(烘托)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进行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的特点,表现主题。

5.想象(联想)想象是通过虚写表现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6.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移情于景。

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

8.远近结合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9.虚实结合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是净是些和想象虚写。

10.借古讽今含蓄地表现主题。

11.正侧结合在描写方法中运用。

12.声色结合声音和色彩结合,有声有色。

13.点面结合“点”具有典型性,要求具体,有深度;“面”具有概括性,有一定的广度。

例: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高中版)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高中版)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高中版)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

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

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

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 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是语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来展现对象的特点和细节,以增强阅读者的感知和体验。

作用- 增强形象感受:描写手法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文中事物的形象特征,使文章内容更加鲜明。

- 增加代入感:通过描写细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代入到故事情境中,增强阅读的沉浸感。

- 烘托氛围:透过描写手法,作家可以巧妙地营造出各种氛围,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2. 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诠释和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作用- 增加形象感受:比喻手法能够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概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夸张表达:通过运用夸张手法,比喻可以更好地强调一个特点或感情,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 归纳概括:比喻可以将复杂的事物或概念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比喻形象,便于读者快速理解整个事物的实质。

3.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

作用- 强调差异:通过对比,可以更鲜明地展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与特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

- 突出主题: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阅读的吸引力。

- 增加张力:利用对比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增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4. 推理手法推理手法是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推理过程。

作用- 引发思考:推理手法能够让读者进行逻辑推理,激发对主题和问题的思考,并提升阅读体验。

- 阐述观点:透过推理手法,作家可以逐步展开论证,为文章提供合理论据,增加说服力。

- 推进情节:在叙事文中,推理手法可以带动情节的发展,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上所列举的是高中语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每一种手法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运用合适的手法能够丰富文章内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文体的要求灵活运用这些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等等。

而我们多考到的一般是“表现手法”,同学们可以在“表现手法”上多下点功夫。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高中语文有哪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呢?下面店铺给你分享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一)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二、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高考语文各种表现手法汇总

高考语文各种表现手法汇总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汇总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语文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语文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语文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如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3、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4、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6、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7、照应:语句、篇章间前后呼应。

方式:①结尾与开头;②行文与题目;③后文与前文等。

8、拟人: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从而引起共鸣。

语文高考知识点——表现手法

语文高考知识点——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表达技巧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②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a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b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c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基础知识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诗歌中无说明)第一节:修辞技巧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隐语)、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XXX《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XXX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XXX《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XXX,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XXX而至消魂,把粉蝶对XXX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B3、排比:把内容紧密联系关系、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例:○(XXX《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XXX《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XXX《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伎俩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元代XXX《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 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 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1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
8 动静结合: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 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 渔舟” 中“喧”为声,“动”为动。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
7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 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 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
江雪 柳宗元
下片写周瑜赤壁之战立下战功,并取得美人归, 年少成 名, 借此典故感叹自己华发早生, 却无所建树。
联系:如果是借古讽今,这个“古”也是用典故;
区别: 而用典故既可以是用它讽今, 也可以
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15
5 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带着强 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 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10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1
3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 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这类文章要掌握好“物品”与 “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12
4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 论)现实。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13
咏史 左思
22
9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 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作用: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 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类别: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反衬:用反面的事物作陪衬;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 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 爽气,不羡日夕佳。
8
2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 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 象结合起来。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 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情24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5
1 用典故: a 诗歌中使用历史故事。用历史 故事,含蓄表达情感。
b 在诗歌中化用前人的诗句。
6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7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23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反 衬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苏呼幕晴遮,周侵邦晓彦窥檐语。叶上初阳乐 景
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哀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凄凉之景, 写思乡的悲伤之情。
16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 借赤壁阔大之景, 抒发豪迈之情。
17
6 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 指导专题
1
专题一: 古诗词曲的常识
2
专题二: 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
3
(一) 古诗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诗 表现手法

表 达
语言风格
技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

抒情、说明
4
(1)表现手法: 用典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衬托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比兴、抑扬、对比、点面结合、渲染、 烘托、以小见大等。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4
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区别和联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a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 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9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