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高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生在这门课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表现手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并探讨如何拓展这些手法。

首先,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的目的。

比喻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为了拓展这个表现手法,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比喻形式,如直接比喻、暗喻、拟人化等,以及使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对象,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夸张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使文章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夸张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强调某种观点或揭示现象的本质。

学生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夸张手法,使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同时,要注意夸张的使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主题和氛围,避免过度夸张而影响文章的可信度。

另外,排比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排比是通过对一系列事物进行并列或对比来强调其中的共同点或差异,以达到强化语言的目的。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连贯、有力和有吸引力。

为了拓展这个表现手法,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排比形式,如对仗排比、倒装排比等,以及使用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词语或句子,从而使文章更加有感染力和引人入胜。

最后,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互对立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凸显事物的特点和差异。

对比可以使文章更具辨析性和深度。

为了拓展这个表现手法,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对比形式,如对立对比、相似对比等,以及选取一些具有鲜明对比的事物或情境,从而使文章更加醒目和有力量。

总之,高中语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和拓展这些手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运用这些手法的同时,学生也应该注意手法的合理运用,使其符合文章的整体风格和主题。

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相信学生们能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2、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情因景现所以借景在诗中出现,情也在诗中出现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通过景让读者感受到情,全诗皆是景物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封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4、以情驭景:情感在前,景物都染上了情感色彩。

05全国卷唐李华《春行即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确定不了是以上哪一种就叫情景交融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借助于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物通常是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

莲菊松竹梅等,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6、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观书有感题西林壁7、衬托①正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突出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②反衬以动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8、乐静写哀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9、渲染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0、点面结合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表达技巧1、2、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等3、4、5、小说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小说阅读之情节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叁 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 1.狭义:
赋比兴、象征、曲笔(对面落笔)、 动静结合、抑扬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 合、以小见大、用典、联想、想象等。
2.广义:基本上所有的手法都可以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景结情、借景抒 情、修辞、描写手法等,答题时一般是广 义上的表现手法,即所有的手法,找最突 出的)
1、渲染(正面):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 气氛。
• 本写“怨”,而一二句却欲擒故纵,欲抑先扬,
突出少妇天真无忧不知愁,后两句笔峰陡然一沉,
感情“抑”了下来——“忽见陌头杨柳色”,刹那
间,陌头柳色牵动了少妇的春心,勾起了她无限的
眷恋和苦闷:“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恨,更
深一层地写出少妇内心痛切的离愁别恨。前之景
愈乐,后之情愈悲;前之兴愈浓,后之怨愈深。
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想象、虚写
悬想 (对写),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 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而 是展开想象,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 会怎样,
1.更自由地展现作者理想的情景,丰富 诗文内容。 2.更能表现所抒发的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描写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全 诗沉郁悲哀(凉)的气氛。
2、烘托(侧面):突出本意。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 态来侧面衬托,突出罗敷的美。
衬托(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
揭示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抑扬结合:可避免诗情的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 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 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1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
8 动静结合: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 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 渔舟” 中“喧”为声,“动”为动。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
7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 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 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
江雪 柳宗元
下片写周瑜赤壁之战立下战功,并取得美人归, 年少成 名, 借此典故感叹自己华发早生, 却无所建树。
联系:如果是借古讽今,这个“古”也是用典故;
区别: 而用典故既可以是用它讽今, 也可以
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15
5 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带着强 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 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常考手法一、跟篇章结构相关的表现手法: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线索。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高中语文几种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几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高中语文 常见表现手法精选课件PPT

高中语文 常见表现手法精选课件PPT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 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对比,突出贫富不均的现象。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衬托(反衬),用“钟磬
3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 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这类文章要掌握好“物品”与 “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 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作用: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 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类别: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反衬:用反面的事物作陪衬;
真正的爱情,不论贫富,不论远近。千般情怀,万般眷恋。红尘陌上,心系悠长。约言迢迢千里,只因情怀而来;邈路遥遥朝暮到洛阳出差一周了。 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呆板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答题模板如下: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3.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 表现手法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语言生动等。

拓展:
1. 记叙:叙述人物的经历、事迹或描述事件、景物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

2. 描写:对人物、环境、事情、景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塑造形象,突出主题,使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等。

3. 议论:对人和事物进行判断、评价,发表意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揭示文章中心,点明论点,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等。

4.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作用:表达作者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等。

5. 说明: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

作用:解释说明事物或事理,使文章更通俗易懂,更具说服力等。

高考语文 文学作文鉴赏之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 文学作文鉴赏之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表现手法
1.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或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包括:正衬和反衬。

(烘托有主次之分,区别于对比~)
2.象征含蓄而形象地显示被象征对象的特点。

3.托物言志(比兴)通过“物”抒发感情,含蓄地表现主题。

4.渲染(烘托)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进行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的特点,表现主题。

5.想象(联想)想象是通过虚写表现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6.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移情于景。

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

8.远近结合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9.虚实结合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是净是些和想象虚写。

10.借古讽今含蓄地表现主题。

11.正侧结合在描写方法中运用。

12.声色结合声音和色彩结合,有声有色。

13.点面结合“点”具有典型性,要求具体,有深度;“面”具有概括性,有一定的广度。

例: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高中语文中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中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有五种:(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描写手法分为: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修辞手法:略说明方法有:(1)举例子。

(2)分类别。

(3)列数据。

(4)作比较。

(5)画图表。

(6)下定义。

(7)作诠释。

(8)打比方。

(9)摹状貌。

(10)引资料。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总汇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总汇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总汇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总汇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节:修辞技巧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基础知识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诗歌中无说明)第一节:修辞技巧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隐语)、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B3、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高中语文考试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范文

高中语文考试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范文

高中语文考试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范文高中语文考试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范文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下面本文库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考试表现手法以及作用1(1)比喻和比拟比拟是拟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2)反问和设问设问本身并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反问的意思则是确定的,它本身就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3)对偶和排比对偶是两句相对,只限于两句或两个句子成分,排比至少是由三个句子或词语构成;对偶要力避字同义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常式,甚至大半相同;对偶字数大致相等,排比却可以长短不一。

(4)借喻和借代相同点是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是,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一般以某一局部特征代整体;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5)反复和排比排比必须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反复则是同一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

高中语文考试表现手法以及作用2(1)引用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等,具体见"引用"专题)(2)对比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鲜明。

(3)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 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是语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来展现对象的特点和细节,以增强阅读者的感知和体验。

作用- 增强形象感受:描写手法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文中事物的形象特征,使文章内容更加鲜明。

- 增加代入感:通过描写细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代入到故事情境中,增强阅读的沉浸感。

- 烘托氛围:透过描写手法,作家可以巧妙地营造出各种氛围,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2. 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诠释和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作用- 增加形象感受:比喻手法能够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概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夸张表达:通过运用夸张手法,比喻可以更好地强调一个特点或感情,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 归纳概括:比喻可以将复杂的事物或概念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比喻形象,便于读者快速理解整个事物的实质。

3.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

作用- 强调差异:通过对比,可以更鲜明地展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与特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

- 突出主题: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阅读的吸引力。

- 增加张力:利用对比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增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4. 推理手法推理手法是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推理过程。

作用- 引发思考:推理手法能够让读者进行逻辑推理,激发对主题和问题的思考,并提升阅读体验。

- 阐述观点:透过推理手法,作家可以逐步展开论证,为文章提供合理论据,增加说服力。

- 推进情节:在叙事文中,推理手法可以带动情节的发展,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上所列举的是高中语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每一种手法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运用合适的手法能够丰富文章内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文体的要求灵活运用这些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古代诗歌鉴赏是目前大部分高中同学的薄弱环节,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再如《梅花》《荷》《莲》等。

2.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因为不同的诗歌其抒情方式也是不同的,下面这些样式,你可以大体了解,不做必须掌握。

如:有的是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的是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有的是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的是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完整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

(完整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达技巧分三大类:1、表现手法;2、表达方式;3、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 常见的有:衬托(也叫烘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即正反对比。

象征:抑扬:铺垫与渲染:托物言志:联想与想象:白描与细描(工笔):粗笔勾勒:用典:也叫用事。

又分正用、反用、化用等几种。

2、表达方式:有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对古代诗歌鉴赏而言,“说明”不用,“叙述”与“议论”用得不多,所以主要是3种。

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理抒情等。

3、修辞手法:《教学大纲》规定的是12——15种;《考纲》上规定的是8——12种。

主要的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借代、引用、双关等。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高中语文有哪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呢?下面店铺给你分享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常用表现手法(一)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二、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表达技巧归纳大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诗歌中无说明)第一节:修辞技巧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隐语)、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B3、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8、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较难理解的几种修辞:11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两词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4)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12、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13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14反复含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15反语是一种修辞格。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

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

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

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

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16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1、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2、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17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8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种类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①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如: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②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③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引用”和“用典”的手法是怎样区分的1、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从定义上明显看到引用典故,所以引用和用典是所属关系.若是区分,就是看这个被引用的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你要发表自己思想的感慨我真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这就是引用,这是借别人的文章表现自己的情感。

2、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用典就是我现在的感情和宋之问回乡的时候一样,紧张激动之余还有一些恐慌,怕家乡有所变故,这是用典,用典往往要说明一个道理,有一个隐身的含义.所以,简单地说引用笔用典要表层一点点。

19回环就是用相同的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