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0年国民经济--甘肃发展年鉴2010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杨迎军 兰州财经大学王晓涵 兰州文理学院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攻坚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
本文首先以甘肃省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省67个县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劳动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度创新、绿色发展、扶持非公经济、人才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县域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0-0480-02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郡县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会议多次引用“郡县治,天下安”。
中国县域经济伴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及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后,开始由要素数量驱动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变。
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大大提升,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也不断得到重视。
中央更是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在党的会议及政府文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政策涵盖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开发工作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到一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甘肃省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寻找并建立有助于推动甘肃省县域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一、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甘肃省县域宏观经济竞争现状分析依据甘肃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2016数据,对甘肃省67个县域分别构造了经济总量、经济均量、金融资本等3个二级指标。
2010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经济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注]30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18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113.27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126.77亿元,增长11%。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37.7:42.3。
物价: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4个百分点。
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情况看,呈“六升两降”态势。
其中,食品类上涨10.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2.6%,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5%,医疗保险类上涨4.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4%,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分别下降0.2%、0.4%。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95亿元,比上年增长5.87%。
其中,种植业82.88亿元,增长7.31%;林业3.22亿元,下降24.93%;牧业13.35亿元,增长8.2%;渔业0.08亿元,下降0.78%。
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18亿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粮食总产量109.1万吨,比上年增加4.64万吨,比上年增长4.44%。
其中,夏粮总产33.21万吨,增长5.53%;秋粮总产75.89万吨,增长3.97%。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8.94万亩,比上年增长1.71%;油料种植面积75.19万亩,下降1.29%;蔬菜种植面积76.43万亩,增长9.91%;药材种植面积11.6万亩,下降3.89%。
全年大牲畜存栏55.26万头,比上年增长6.17%。
其中,牛存栏29.97万头,增长8.67%;猪存栏70.02万头,增长7.94%;羊存栏28.95万只,增长5.62%。
肉类总产量6.88万吨,禽蛋产量1.28万吨,奶产量0.61万吨。
主要经济作物中,药材产量2.04万吨,比上年下降1.08%;油料产量6.59万吨,增长0.75%;蔬菜产量169.07万吨,增长12.71%。
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从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资源、产业、自然环境、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甘肃省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着重分析制约因素。
只有认清影响甘肃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更好的制定经济对策,服务于甘肃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快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资源;地理环境;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半干旱面积327841 k㎡,占全省总面积的72%,其中极端干旱区有11个县,面积179931k㎡,占全甘肃省总面积的39.6%。
甘肃省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众多。
森林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仅有6.9%,其中次生林占60%以上。
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是甘肃省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
区内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人口素质、农业也对经济造成制约影响。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良好的自然区位能使经济迅速的发展,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另外,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下面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1.1地貌甘肃省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
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沟深,锋锐坡陡,地形复杂。
[2]1.2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
省内有亚热带气候、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
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受季风影响;甘南高原为高寒湿润气候。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5·乡村振兴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1期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马调霞(兰州工商学院,甘肃兰州 730100)摘要: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农村劳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最大的支撑者,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农业农村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以甘肃省为例,依据甘肃省人口结构、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就业人口等数据,就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农业发展;甘肃省0 引言2017年10月18日,乡村振兴战略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至此,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方案》等法律文件,连续几年发布关于推动乡村振兴重点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挑战: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较多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通常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该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数和老年人数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发现:2010~2020年甘肃省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08.01万,占甘肃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4.59%;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04.2万,占甘肃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4.35%。
根据人口老龄化确定标准,2020年甘肃省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7.03%,2022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44%,与2010年数据对比,说明甘肃省2010年以前已经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
基于ELES模型的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2010年第2期兰州学刊No.22010总第197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 No.197基于EL ES模型的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段小红(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为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文章依据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pend li near expend it u re syste m,ELES)模型的基本理论,根据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分别建立全国和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但消费潜力较大。
[关键词]ELES模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图分类号]F127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02-0215-03[收稿日期]2009-10-23 [作者简介]段小红,女,陕西华阴人,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基于EL ES模型的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0的成果(项目编号:0902-13);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开发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0的成果。
分析居民消费结构,是研究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课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是我国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不仅低于甘肃省城镇居民,也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据统计,2008年甘肃省总人口为2617.26万人,其中68.41%为农村居民,所以,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对扩大该地区消费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ELES模型来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国内对居民消费结构研究较多,[1][2]但用ELES模型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和甘肃年鉴消费数据为依据,建立了ELES模型,从基本需求支出、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及需求价格弹性等方面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甘肃省四大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
甘肃省四大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内容摘要:本文为分析甘肃省人均收入的区域差异,将甘肃省根据社会经济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基于极差、标准差、相对极差、分异系数指标并结合泰尔指数对2000-2010年甘肃省四大区域内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四大地区区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及原因,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泰尔指数作为区域差异分析较为常用的方法因其可分解性的特点被广泛运用。
刘金东等(2011)对泰尔T指数进行包含地带省、市、县的三阶嵌套分解,对1998-2006年我国27个省、自治区共计2716个县级单位进行分析;李等(2008)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得出了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处在增速不断扩大的增长过程;耿斌等(2011)以河北省为例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度量了1999-2008年河北县域经济差距,并进行了地区分解,得出县域经济的差距是由地市间差距和地市内差距共同推动的结论。
甘肃省是一个欠发达的西部内陆省份,地域辽阔狭长,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目前研究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多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寻造成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马晓丽、夏芸(2008)用泰尔指数探讨了甘肃省区域收入差距,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寻造成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也有学者通过基尼系数和MLD指数等得出了相似结论,认为甘肃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
研究区概况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东靠陕西,东北和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联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国接壤。
地貌形态复杂,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各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原因也随之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甘肃省自然以及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区,将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相似的地方划分为相同的区域,以便于分析各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使分析结果更趋于科学。
2010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2011年3月24日)201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全力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
呈现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高位运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投资高速增长、财政税收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运行环境大为改善的格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28.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 3.5%,“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7%。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45 亿元,增长6.13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54亿元,增长19.1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78亿元,增长13.8%。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3%,上半年增长13.4 %,1—9月增长14.1%,全年增长13.5 %。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27.75:38.26:33.99调整为26.43:40.01:33.56。
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1%,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增长32.74%。
财政支出75.31亿元,增长22.50%。
据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调查: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4.5 %,较上年上涨4.5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139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236人,全市输转劳动力41.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
二、农业2010年,全市上下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加快畜牧业发展。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0.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6.13 %,“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6%。
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65.37万亩,下降0.04%。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 5万亩,下降3.38%;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比例由2009年的63. 71:31.11:5.18调整到2010年的61.58:34.13:4.29。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10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0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2011年3月24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全市紧紧围绕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为重点,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条主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落实各项措施,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0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5.01%;第二产业增加值529.18亿元,增长13.72%;第三产业增加值537.42亿元,增长12.39%。
三次产业比例为3.07:48.09:48.84。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33.4亿元,增长23.1%,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9.4%。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7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6.5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5.06人。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20.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94.94万亩,比上年下降2.29%,双垄全膜覆盖栽培面积45.79万亩。
粮食总产量40.38万吨,比上年增长4.10%;其中:夏粮18.08万吨,较上年增长9.39%;秋粮22.31万吨,比上年增长0.18%。
蔬菜播种面积73.17万亩,增长2.12 %;蔬菜产量198.07万吨,增长6.11%。
甘肃统计年鉴
甘肃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是一部刊载着甘肃省各个领域统计数据的重要参考书。
作为一份权威且有序的信息汇总,它展示了甘肃省在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就甘肃统计年鉴这一重要工具进行阐述,呈现给读者一个关于甘肃省近年来的全面概览。
首先,甘肃统计年鉴反映了该省经济的发展态势。
通过年鉴,我们可以了解到甘肃省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不同行业的贡献情况。
这为政府与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可用于调整政策、评估投资效益,并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
其次,甘肃统计年鉴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甘肃省人口的基本情况。
年鉴中记录了人口的总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以及人口迁移情况等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规划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甘肃统计年鉴还包含了有关环境和资源的数据统计。
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甘肃省也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年鉴中记录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水资源利用状况以及森林覆盖率等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甘肃统计年鉴还展示了重要社会指标的统计数据。
在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甘肃省的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状况、文化与体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为政府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甘肃统计年鉴是一份重要的资料,通过对甘肃省各个领域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为研究甘肃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直观而丰富的信息。
年鉴的出版,为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研究依据。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甘肃统计年鉴了解到甘肃省在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整体情况。
同时,这些数据也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帮助我们在投资、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之,甘肃统计年鉴在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同时,也起到了汇总和传递的作用,为政府、研究机构和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甘肃省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
198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3.7 1.2 92.5
1150.5 2004
2324.4
32.1 85
618.49
51.3 75.5 126.2
0.0655 0.5151
99.6 70.44 27.53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1921 7725 5180 6131 3627 4432 9470
90.3 1807.9
0.9 121.4 376.7
2.4 3.9 51.2 36.7 164.1
43.6 152.8
680
3.2 82.4 47.4 95.5 24.7 24.9 68.2
74.4 65
56.7 24.4 40.3
2.2
42.2 131.5
37.8 77.2
3.2
37.1 41.7 11.8
6 25.4
0.3518 26.06 2.937 31.6 0.006
13.077 72.41
2.29 151.97 39.47 227.6 26.64 107.57 342.16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9487 5720 6406 9638 4856
864
471.2 1557.8
2506 1060.6 1121.3
0.0497 5.8853
0.114 0.0541
80.1 106.8
14.8 24.9 8.7
2.7407 5.749
0.0011 145.6
39.3
13.4 184 54.1 268.1 25.8 94.4 320.5
349.3 228.3 130.2
74.5 54.7 9.6
24.1 151.6
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12 1 指 标变 量的 选择 .. 依据 数据 的可行 性和 计算模 型的定 性要 求, 文选 用 G 本 DP反 映 经济 增长 情 况 , 业人 数 衡量 实 际 就
的劳 动消耗 , 社会 固定资 产原值 年末 数衡量 资 本 投 入 . 肃 省 19 -2 0 全 甘 98 08年 各年 的 G P增 长速 度 D ( )就 业人数 增长速 度 ()全 社会 固定资产 投资 增长速 度 ( ), 表 1 示 . Y、 1、 志 如 所
尤其是 20 0 5年 以后 , 技 进 步对 甘 肃 省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逐 年 下 降 . 此 基 础 上 , 出科 技 投 入 不 足 、 技 人 才 匮 乏、 科 在 指 科
科 技 资源 整合 机 制 缺 乏 、 *4 , 革有 待深 化 等 因素, 重影 响 了甘肃 科技 进 步贡 献 率, 科 t 1 g1 ̄ k 严 最后 提 出 了相 关的建 议 . [ 键 词 ]科 技 进 步 ; 献 率 ; 济 增 长 ; 肃 关 贡 经 甘
方 程 : : a+a +卢 将 该方 程变 形, 到 n= Y—a £这就 是著 名的 “ y z. 得 是~ , 索洛 ” 值 . 中, 为 余 式 n
科 技进 步的 平均增 长速 度 ; 产 出的年 平 均 增 长速 度 ; 为 资金 的年 平 均增 长 速 度 ;为 劳 动 者 的年 平 为 志 z
[ 收稿 日期]2 1 0 0—0 2 9— O
[ 基金项 目]2 1 0 0年度 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 目< 甘肃省 民族地 区科技进步与 经济增长协 同发展研究) 【 作者简介】刘宏霞 (9 9 )女 , 17 一 , 讲师, 硕士 ,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学研究 .
2011 甘肃省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白银市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区统计局来源:区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1日点击数: 469 2010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的转型挑战,全区广大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围绕区委“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稳定为主线,围绕重点接续产业,强化投资拉动,推进主动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济总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1.75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52.63亿元,增长9.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3:62.26:35.11,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全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高出GDP增速0.23个百分点。
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37423万元,增长4.7%。
其中,农业增加值26066万元,林业增加值310万元,牧业增加值10179万元,渔业增加值425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443万元。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区委、区政府着力强化“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得到优化。
全年新改建日光温室1504亩,推广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510亩,新增农家乐35家,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人口6000万。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
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
建国以来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甘肃作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区域,获得了较多的中央投资,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以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
但是,受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和改革开放后国家梯度开发发展战略的影响和限制,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
____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41元,仅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52.65%,比全国平均水平13944元低6603元;财政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是总量仍然较小,还不到全国的l%;____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98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3255元的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倒数。
甘肃城市化水平低,____年仅为30.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近l3个百分点。
【《甘肃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9200字》(论文)】
甘肃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1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2)1.12009.12出台政策,启动试点 (2)1.22009.12-2010.10扩大试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2)1.32010.7-2016.12加速扩面,从农村扩展到城市 (3)1.42017.12实现全覆盖,提前完成试点任务 (3)2.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4)2.1甘肃省农村人口情况 (4)2.2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5)3.甘肃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5)3.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保险覆盖面较窄 (5)3.2农村养老保险中缺乏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充 (6)3.3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支压力较大 (6)3.4养老支出财政补贴不足 (6)3.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保障水平不高 (7)4.老龄化背景下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4.1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全省统筹 (7)4.2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实现全民覆盖 (8)4.3保证其资金运作的安全性 (9)4.4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4.5发挥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1)五、结论.................................................... H参考文献 (12)甘肃省从2009年12月开始分批开展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2011年7月,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同步启动,首次统一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1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2019年7月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试点启动到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1.12009.12出台政策,启动试点根据甘肃省政府部门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从2009年10月21日,省政府正式出台《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11月25日,经兰州有关部门对兰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批准,兰州市榆中县等10个县首批实施了乡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12月12日,与此同时,平凉市人民政府也在华亭县主持召开了有关全省贫困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的主题会议,此后正式开始试点工作。
甘肃省发展年鉴2011
甘肃省发展年鉴2011农业【基本情况】2010年,全省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努力克服干旱、特大暴洪、沙尘暴、强降温降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着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广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
全省夏粮面积1580万亩,比上年减少87万亩;夏粮产量330万吨,减少11.3万吨。
秋粮面积2615万亩,增加172万亩;秋粮产量630万吨,增加65万吨。
全年粮食总产达958.3万吨,比上年增加52.1万吨。
在较高基数上实现连续增产。
养殖业生产持续发展。
全省肉类产量89万吨,比上年增长6.2%;禽蛋产量10.9万吨,增长3.2%;奶类产量40万吨,增长4.5%。
全省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807万亩,天然草原围栏面积9530万亩。
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8.4万亩,水产品产量1.23万吨,增长2.5%,渔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
农机化发展态势良好。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95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4%以上,玉米、马铃薯收获机械和设施农业机械有了较快发展。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7亿元,补贴各类机具11.4万台(套),受益农户8.8万户。
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明显提升了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
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达14.9%。
【强农惠农政策】全省落实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青稞、马铃薯良种补贴资金3.44亿元,补贴面积3036万亩。
其中小麦良种补贴资金1.62亿元,补贴面积1620万亩;玉米补贴资金1.14亿元,补贴面积1140万亩;棉花补贴资金1711万元,补贴面积114万亩;水稻补贴资金162万元,补贴面积10.8万亩;青稞补贴资金412万元,补贴面积41.2万亩;马铃薯良种补贴资金4500万元,补贴面积110万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综述】2009年,全省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广关键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
全年粮食总产突破900万吨,达到906万吨,增加18万吨,连续6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134万吨,比上年增长5.8%;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长2.6%;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全年农机总动力达17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
【强农惠农政策】全省“四项”补贴资金达22.09亿元,比上年增加4.73亿元。
其中,粮食直补2.5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良种补贴2.41亿元,增加1.6亿元,对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农资综合补贴14.83亿元,增加1.93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3亿元,增加1.2亿元;马铃薯良种补贴4000万元,增加3500万元。
中央和省财政安排1.6亿元,在20个县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落实农业基本建设资金10亿元,农业重点产业扶持资金5.14亿元,支持农村沼气、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基本建设和重点产业开发,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基本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重大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旱作农业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692万亩,新增403万亩。
加上一膜两年用的66万亩,全省总规模达到758万亩,增产粮食超过12亿斤。
推广农业关键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783万亩、灌区农田节水78万亩;完成黄牛冻配改良78万头、绵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350万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000个,新建、改建节能日光温室20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85万亩,完成苹果套袋和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示范推广50万亩;加大秸秆开发利用力度,牛羊大县秸秆利用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省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2582万亩,比上年增加82万亩。
新建马铃薯脱毒原种生产基地5000亩,新增种薯贮藏能力11.6国民经济- 96 -万吨,完成脱毒种薯示范推广250万亩,全省马铃薯面积达到963万亩。
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向优生区和适生区集中,建设道地中药材原种繁育基地24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近2万亩、百亩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00个,全省中药材面积达到246万亩。
制定苹果产业扶持办法,积极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加强瓜果、花卉、酿造原料等特色产品市场开拓,提升了整体效益。
【草食畜牧业发展】突出加强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重点支持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青贮设施,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牛羊大县建设初见成效。
16个肉牛产业大县肉牛出栏比上年增长11.1%,27个肉羊产业大县肉羊出栏增长12.5%,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带动了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308个,比上年增长6.7%。
筛选认定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6家,累计达到263家。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重点支持200个合作社开展技术信息、仓储、运销、培训等服务,全省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21个,比上年增加1125个,增速在全国居第5位。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了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
【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减少粮食损失近4亿公斤。
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组织完成4次例行监测,蔬菜产品平均合格率为98.5%,畜禽产品合格率为100%,水产品合格率为97.3%。
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2个,累计达到399个。
【农村民生工程】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完成高产创建50.5万亩。
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0.2万户,乡村服务网点3491个,大中型沼气工程29个。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在50个村组织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试点。
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工程,推进“12316三农”服务热线运行,累计接听电话8.5万个。
实施农产品促销工程,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举办了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大会,加大市场运作力度,促进了大宗农产品销售。
实施“阳光工程”,完成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提高了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
实施农民创业工程,完成创业性培训1万人,支持10多万返乡农民工开展了创业活动。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培育科技示范户15万户,培训农民科技明白人15万人。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禁牧、休牧草场945万亩,项目区草原植被和生态逐步修复。
【农村经营管理】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
组织开展土地仲裁宣传- 97 -月活动,确定10个土地纠纷仲裁试点县,妥善解决了一些土地承包纠纷。
完成草原承包260万亩,累计达到1.83亿亩。
进一步加强了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积极稳妥化解了一批村级债务。
(王勤)林业【概况】全省现有林业用地981.21万公顷(1.47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1.82%。
其中有林地232.5万公顷(3487.5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3.69%;疏林地7.16万公顷(257.40万亩),占1.75%;灌木林地351.85万公顷(5277.75万亩),占35.86%;未成林地67.64万公顷(1014.60万亩),占6.89%;苗圃地0.86万公顷(12.90万亩),占0.09%;其它林地311.2万公顷(4668.00万亩),占31.72%。
活立木总蓄积2.17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0.47%(含其它灌木林地和四旁树森林覆盖率为13.42%)。
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太子山、大夏河、岷江、康南、关山、子午岭、祁连山等10个林区。
甘肃地域狭长,气候类型多,生态区位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野生植物7大类400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46种;陆栖脊椎动物83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10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种,二级保护动物75种。
还有79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特别是白水江林区的大熊猫、金丝猴和祁连山林区的雪豹、白唇鹿等为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
甘肃省还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现有中药材9500多个品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2位。
全省共有293个国有林场、站和128个国有苗圃,76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21处、省级55处),49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6处、县级1处),总面积达1.44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1%,居全国前列。
省、市、县、乡四级均设有专门的林业管理和服务机构,2009年末全省在册林业职工41987人。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绩明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改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批示,对林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并深入林改试点县调研、指导和督查,有力推动林改工作。
省上确定的合水、泾川等7个试点县(区)林改工作规范有序,进展顺利,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截止目前,7个试点县(区)完成勘界确权601.5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9.2%。
10月1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林改工作,明确提出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
全省各市州都成立林改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目前正积极按照省上《工作方案》,全面启动林改工作。
- 98 -【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省政府把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确定为今年为民办的12件、27项实事之一,甘肃省是全国9个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省份之一。
省林业厅高度重视,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实行厅领导分片包点,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和监督检查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到单位、到人,促进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白龙江林管局迭部、洮河两个林业局棚户区试点实施方案经国家批复,已到位资金5563.4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5342万元,完成建筑面积5.09万平方米,2010年九月底前可实现入住。
及时编制项目计划,落实省直单位灾后重建资金5.59亿元。
目前,项目计划已经全部批复,拨付到位资金3.6亿元,大部分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审批等前期工作,已开工建设项目106项,完成投资1.39亿元,竣工项目28个,完成投资0.14亿元。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全省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任务24.56万公顷(368.41万亩),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00%。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完成义务植树7447.3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58个。
继续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步伐。
不断加强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有了较大发展。
【重点林区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5月8日,省政府决定将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所属4个林业局和20个林场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每年增加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经费补助基数1400万元,有效解决了林区职工生活困难问题,为下一步国有林场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项目和资金争取工作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已落实中央和省林业建设投资32.1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8.30亿元,省级投资2.20亿元,引用外资0.16亿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53亿元。
积极推进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和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项目建设,开展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重点规划编报工作。
顺利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争取国家今年新增甘肃省补偿面积93.76万公顷(1406.47万亩),使补偿总面积达337.34万公顷(5060.1万亩),年补偿资金2.53亿元。
对外合作交流有了新进展,15个正在执行的林业外资项目进展良好。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已经省人大审议通过,林地林权管理更加规范。
积极争取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全省二类调查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开展“绿盾三号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 99 -动。
继续加大林区禁种铲毒工作力度,实现省直重点林区禁种铲毒工作“零种植”的目标。
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今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林业产业经济不断壮大】认真组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成果巩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