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主流社会亲犹态度原因[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

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论文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严迪16009203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前言: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有着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由于历史宗教等等原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正是这些观念促使美国不断进步,激励着美国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价值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美国人有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六种核心价值观,分别是:个性自由、自力更生、机会平等、竞争意识、追求财富以及敬业进取。

其中,个性自由是诸多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

它起源于美国人对于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目前已经演变成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可以用一个很常见但可能又恨容易被大家的忽略的事例来证明,当我们用英语写作时,经常会用到一些句式比如“I think that…I belive…”或者“My opinion is…”,这些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词汇充分说明了这一观点。

还记得老友记中的六个主角,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即使有些个性并不是优点而是缺陷和不足,他们也并不羞于表现。

相反,我们中国人则显得内敛许多,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我们尽量保持低调,不强出头,因为我们都认为往往出头的人下场不会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强调,那就是中国人的跟风特点,的确,这个词表达的意思与个性完全相反。

几年前中国出现的“选秀热”一开始就是模仿美国的选秀节目,投资商们看到其中无限的商机,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各个地方台都有类似节目。

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相信很多同学都亲身经历过,可能有的从小学甚至更早就曾被家长逼着学习乐器,钢琴、小提琴等等,大多数父母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学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而这么做,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姜守明 提要: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

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

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关键词: 宗教情结 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美国人作者姜守明,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南京 210097) 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东方,可是自从西方人接受以后,他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忠贞不二。

作为欧洲人后代的美国人,他们对基督教的信念也坚定不移。

在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国度里,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美国人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宗教民族,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无国教的宗教国家。

一、美国人的基督教情结2002年6月26日,加州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要求美国公立中小学生面对国旗唱诵“忠诚宣言”———向一个“在上帝治理下的”国家宣誓效忠的做法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所确定的信仰自由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

“9・11”事件之后,纽约市教委也曾下令,要求纽约学生必须每天朗读一次“忠诚宣言”,以示对美国的效忠,但这一形式主义的教条立即遭到抵制。

纽约市第三学区的学校委员会认为,根据联邦最高法院1943年在西弗吉尼亚州教委对伯纳特一案中作出的判决,宣布学生有权拒绝在课堂上起立作效忠宣誓,告诫人们不应把爱国主义和对美国的忠诚与信仰变成一种宗教信条。

1962年联邦高等法院曾经裁定,教会在公立学校举行祈祷的做法是违宪行为。

现在,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又推翻了1954年经艾森豪威尔总统提议、由美国国会批准的一项法案,该法案决定在“忠诚宣言”誓词中添加了“在上帝治理下的”几个字。

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引发争议

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引发争议

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引发争议最近,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的争议越来越引人注目。

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很多人的权利和尊严受到了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以及这种现象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影响。

一、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的根源美国拥有悠久的种族隔离历史,几百年来,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一直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也会随之产生影响。

一些行为和态度深植于社会中,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政治、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制度结构无法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比如社会不平等、种族隔离等。

最近,美国国内爆发了一连串的种族冲突事件,包括但不限于Floyd之死、Georgia州侮辱亚裔妇女事件、亚太裔随机袭击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争议。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因为种族歧视而导致的暴力冲突和犯罪事件。

例如,在明尼阿波利斯的Floyd之死事件中,警察将关押的男子压在地上,致其窒息而亡。

这个事件立刻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

在亚太裔随机攻击事件中,数百名亚裔美国人在亚洲城市和美国其他地方被袭击。

这些问题表明,种族歧视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性的问题。

二、种族歧视对社会的影响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不仅会对受到歧视的个人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

过去时间里,种族冲突在美国多次爆发,如1965年的骚乱、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2014年的佛罗伦萨冲突等等。

这些事件给社区、城市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下降的心理压力。

种族歧视还会伤害一个国家的形象,使外人对其制度和价值观失去信任。

在美国,种族隔离和歧视问题引起了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

三、种族歧视对家庭的影响种族歧视问题不只是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它也会影响到家庭。

在美国,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拉丁美洲裔美国人等少数族裔往往会感到被歧视和孤立。

美国黑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种族歧视

美国黑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种族歧视

美国黑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种族歧视1.黑人居住方面的种族隔离居住上的种族隔离对黑人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在美国,居补充:住环境在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教育、就业、服务设施、邻里、投资等各个方面。

《1964年民权法》宣告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是违法的,《1968年民权法》又从法律上给予了黑人自由挑选住宅的机会。

1958年时,55%的白人不会因为邻居是黑人而搬走,到1978年这数字上升到85%。

[4]住宅上的种族隔离似乎应该消失或减弱,但事实上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大都市,种族隔离的程度并没得到改善。

在亚特兰大的一次调查中,119套城市公寓只有27%是平等对待黑人和白人租住的,45%声称给白人以优先权。

[5]事实上,居住方面形成了种族隔离制。

由于交通工具及居住条件的限制,多数黑人集中居住在城市中心地带,成为黑人区,这样使美国社会人为地分割成两个不同的社会。

2.黑人在教育方面存在种族差异要进入美国主流社会,接受良好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中心城市学校主要以低收入的黑人或其他少数族裔学生为主,郊区学校以中产阶级的白人学生为主。

现在,城市和郊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学校经费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设备、师资和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质量的差异,从70年代起,亚特兰大地区按考试成绩分,前十名学校均为清一色的白人学校,而倒数前十名为清一色的黑人学校,这种格局沿袭至今。

3.黑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生活状况与白人相差悬殊。

《2005年美国非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非裔家庭收入只有白人家庭收入的1/10;黑人享受的福利只占白人的(下转第496页)补充:科●(上接第472页)3/4。

2004年,美国黑人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4.7%,而白人的比例为8.6%。

在新奥尔良市,50万居民中约有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大多数是非洲裔。

拥有自己住房的黑人比例只有48.1%,而白人的比例是75.4%。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一、美国人家庭模式的演变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的家庭经历了从大家庭(extented family,指至少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到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已婚夫妇和未满18岁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的演变。

①大家庭是北美殖民地开发初期到19世纪工业化这段时间的主要家庭模式。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的主导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人的价值观偏向于个人主义和性开放,加上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风潮抬头和女权运动的兴起,美国核心家庭受到巨大的冲击,家庭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双亲家庭(即核心家庭)比例下降。

以前作为主体的双亲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的比例在近几十年里急剧下降。

具体地说,亚太裔和白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较高,西班牙语裔(以下简称“西裔”)、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归为一种类型,后同)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次之,黑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则最低。

――单亲家庭数量增多。

单亲家庭尤其是女性单亲家庭数量明显增长。

在各族裔中,黑人单亲家庭比例最高,其女性单亲家庭比例高达45.1%;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西裔次之;亚太裔和白人单亲家庭比例最低。

――单身户增多。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单身户数量不断增加,40余年间增长了3.27倍。

1960年,美国的单身户为689.6万户,占总户数的13.1%;到1980年和2003年,美国的单身户分别增长到1829.6万户和2943.1,万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5.4%和17.7%。

其他家庭模式还包括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另外,当代美国人的家庭户和非家庭户的规模也在日益缩小。

1970-2000年间,5人及5人以上的住户所占比例从20.9%减少到10.4%,而1人和2人的住户所占比例却分别从17.1%和28.9%增长到25.5%和33.1%。

欧美民众对政党的冷漠情绪及其原因分析

欧美民众对政党的冷漠情绪及其原因分析

2008年第1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Mar12008 (总第95期)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 ocialism A Quarterly,No11欧美民众对政党的冷漠情绪及其原因分析Ξ李路曲摘要:对政党的冷漠情绪是指在肯定政党对于民主的基本作用的前提下,当代欧美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政党及其政治家的不信任感和冷漠情绪。

产生这种情绪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普遍感到自己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政党追逐私利,更进一步还可以追溯到政治体制和政党发展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包括对政党和政治变迁的不同看法和对政党的过高要求等,尤其是政治个人化、职业化和政党内部的民主争端等,都可能导致人们产生对政党的矛盾情绪。

关键词:欧美;政党;冷漠情绪;政治职业化;党内民主中图分类号:D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08)01-0101-09一、政党冷漠情绪的基本表现和原因在当代欧美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方面,人们对于民主及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有着广泛的认同,对于政党在民主运作中的必要性也持基本肯定的看法①,但另一方面,则广泛存在着对政党的冷漠和不信任情绪。

学界也以“政党己经衰落或过时”为题进行过大量的讨论。

经验表明,对政党的信任度越高,对民主的支持度也就越高;反之,对政党的信任度越低,对民主的支持度也越低,甚至还会产生对权威主义的怀念。

对政党的冷漠并不意味着否定民主,许多国家的人民都赞成民主,然而,甚至认为政党是民主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人,也表示了对政党的不信任和批评,而且,不论是哪一类政党的支持者,都可能持这种赞成民主和批评政党的态度,这种态度甚至以同样的比率在自左至右的政党的支持者中平均分布,因此,可以说这种矛盾情绪是普遍存在着作者简介:李路曲,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上海 201620)。

Ξ①L1Diamond,Developing Democracy:Toward Consolidation1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P124-31;P1174-1911的。

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

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

《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石涵月内容提要 反犹主义在欧洲基督教世界是一种普遍性的反对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历史现象。

反犹主义运动也一直伴随着犹太人的美国移民史。

美国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国家,它所秉承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无疑对其国内反犹主义运动起了首要的推动作用,为反犹主义的孳生和高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和把握多元民族国家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对于加强族群间的和解与合作、消除种族主义和偏狭的宗教情结,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基督教 反犹主义 美国 犹太人 宗教文化传统反犹主义在欧洲历史上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反对犹太人的社会文化现象。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仇恨中持续时间最长、散布范围最广、结局最惨的一种以一个民族为对象的仇恨。

①从1654年起,欧洲犹太人为躲避迫害,陆续、分批来到当时还是荷属殖民地的美国寻求新生活。

但是,反犹主义的阴影也一直伴随着犹太人的美国移民史。

②以当今犹太人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往往使人们容易忽视这一问题甚至对此产生疑问。

然而反犹主义在美国历史上不仅一直存在,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还曾出现过两次反犹主义高潮。

只是反犹主义在美国历史上时隐时现,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不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没有泛滥成像欧洲历史上犹太人所遭受的那种灭顶之灾。

美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反犹主义,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

对于美国的反犹主义问题,我国学者至今还没有展开过全面性的专题研究。

邓蜀生先生的《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初探》一文,最早涉及到美国反犹主义的历史,并对之做了简要论述;③李爱慧的《东欧犹太移民与美国反犹主义的激化》一文,侧重从东欧犹太移民史的角度谈美国反犹主义被激化的史实。

④笔者将对美国反犹主义问题的诸种因素,作专文论述,意在抛砖引玉。

本文主要针对其中首要的因素,即西方基督教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传统,对美国反犹主义的影响加以分析。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闫正坤【摘要】Over years, American identity has been not only the core value of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but also the constant interest for ethnic writersto question and enhance. This essay textualizes Typical American, a well-received novel by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Gish Jen, and analyzes both American stereotypes (with their incarnates in the novel)and the image of family, through which, the essa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Gish Jen not only invalidates the fixed American identity and breaks the barriers of Orientalism, but also reconstructs a family-based identity in the muhicultural context.%美国民族身份认同是美国文学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族裔作家不断质疑完善的重要概念之一。

文章以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佬》为文本,审视典型美国人固有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化身以及家庭意象。

她不但消解了美国固有的民族认同,突破了东方主义的藩篱,而且重新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杂和认同。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2【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美国民族认同;固有形象;消解;家庭【作者】闫正坤【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一、引言《典型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Gish Jen)的第一部小说。

论文 欧美各国反华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论文 欧美各国反华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欧美各国反华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摘要:从中国近代落后的清政府时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如今中国繁荣后的“中国威胁论”,欧美各国中一直普遍存在反华的倾向。

本文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解释欧美各国反华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反华,欧美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学。

早在中国近代,西方各国强行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签订诸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乘机大捞特捞,欧美各国一个个满载而归,而中国人民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在国外的华人也饱受欺辱,受到剪辫子、克扣工钱、加点加班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

现在,中国强盛了,可是西方有不少媒体和学界确认然对中国心存偏见,反华势力气焰更甚,先后抛出的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平演变论”、“富强专制论”、“不确定论”等等。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落后时,你们反对华人,看不起华人,中国繁荣了,你们还反对华人,说中国威胁到你们的生存,那么其中原因何在呢?一,政治原因(1),政治制度的不同欧美各国绝大多数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两种政治制度的不同必然导致一些分歧。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共产主义”是贴在中国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此外,在某些美国人的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中国是—个彻底的“政治集权”“提倡人治”的“非民主国家”,这与美国所普遍鼓吹的“民主和平论”是对立的。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文化传统的差异,美国部分反华势力想当然地把中国多年来的民主建设和成就无情地加以否定,只想将自己的那套价值观强加在中国的身上,妄图使中国向着美国设想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美国企图抑制中国和平崛起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主宰地位的一张政治牌。

正如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在其《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所说的中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2)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一直以来美国和欧盟一直在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中处于霸主地位,但中国的崛起影响了他们的霸主地位,欧美各国当然要予以排斥。

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

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

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刘军怀*【内容提要】 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离婚、同居、未婚生育和同性恋人数剧增,结婚率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随之出现的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丁克家庭、异族通婚家庭、领养家庭、同性恋家庭等,使美国家庭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001年9月24日,也就是9月的第四个星期一,是美国家庭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美国总统布什郑重向全国人民宣布这一天为“家庭日”。

“家庭日”的设立也许是美国历史上家庭得到的最高级别的重视,而美国在新千年伊始就如此关注家庭,同20世纪末期美国家庭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和出现的严峻问题不无关系。

美国家庭的变迁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并带动家庭的变迁。

自从第一批欧洲殖民者来到新大陆以来,美国的家庭结构就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从殖民时代开始,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之前,垦荒、放牧和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活动。

由至少三代人组成的扩展家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成为较长时期内美国主要的家庭模式。

然而,美国人并没有世世代代只生息在最初建立的家园里,西部丰富的资源不断吸引着大批人背井离乡去那里寻找新的机会。

久而久之,亲属关系被削弱,扩展家庭逐渐走向了碎裂。

开始于19世纪初的美国工业革命给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激起了新的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传统的扩展家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美国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从而动摇了扩展家庭在美国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使家庭生活“减少了独裁性而增加了民主性” ,“个人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流动性” 。

于是,这种由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子女两代人构成的核心家庭,在一段时期内被视为理想的美国家庭模式。

同上书,第395页。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页。

关于当代美国反共意识形态思想根源剖析

关于当代美国反共意识形态思想根源剖析

[论文关键词] 美国反共意识形态思想根源[论文内容提要]冷战后,意识形态的竞争似乎不复存在。

然而,美国社会存在的“美国例外论”以及相关的民族优越感、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历史记忆的文化传统都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对此,我们需要做到:正视威胁与理性对待相结合;防范和反西方意识形态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思维;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思维来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反共产主义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意识形态,它的特征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组织和政府。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就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其价值观、思想体系等都是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作为一种必然的反应,各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把反共产主义作为主要的目标。

这种意识形态的激烈较量最典型地体现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

美国则是这种对抗的积极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一、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反共意识形态依然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冷战结束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竞争的终结?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随着苏联的垮台,意识形态的竞争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的下降,意味着意识形态不再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更多是基于对国家现实利益的考虑。

然而,冷战后的事实表明,意识形态的竞争和较量并没有消失,它或者是作为国家实现利益的手段而发挥作用,或者是作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美国一些人甚至认为,随着当前世界范围内民主化浪潮的高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降低了,美国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向世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推广自己的民主制度。

美国在1989年后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人权外交,对中国施加压力。

冷战结束后,原本淡化的意识形态因素在两国关系中再次凸显出来。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唐·奥伯多费评价说,美国在处理对华政策时,似乎比日趋务实的共产主义国家更加意识形态化,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浅论美对华偏见:原因分析和使其改观的可行路径

浅论美对华偏见:原因分析和使其改观的可行路径

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就资助了宣称 “ 致力于推动中国过渡到
演变” 旗号的境外组织绝大多数企 图颠覆中国, 其所传播 的大都是抹黑 中国的负面 言论和蓄意编造 的假信息, 只
3 9 个国家对 中国持正 面评价的中位数为5 5 %, 这一统计 民主政府” 的“ 中国公民力量” , 事实上, 这类打 着 “ 和平
被美国媒体 和民众误解 、 误读 。 那么, 影响美国民众看待 会 加深 普 通 美国人 对 于 中国的负面 印象 。
美 国政府 也是 宣传 的鼻祖 , 主 张棍棒 外 交的西奥
多・ 罗斯福说过 “ 温言在口, 大棒 在手, 故而致远” , 由于




美对华偏见的原因分析 ( 一) 历史
战”时期美国的对手德国常使用 “p r o p a g a n d a ” 一
词, 美国就改叫战略传播、 心理战 、 信息 支持、 公共外交
年外 国广播 监 听 署 一直  ̄ 1 J 2 0 0 5 年 的国 际信 息 局 。 在 塑 造
在塑造当今世界秩序方面, 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 等, 而推动对外宣传的美国政府机构也不断更迭, 从1 9 4 1 发挥了如此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主导的利益格局决定了近 代世界秩序的主要轮廓 。 长期作为唯一超级 大国, 美国以 对华偏见时, 美国政府的惯用论点无非是: 中国持 有大量 征服者和救世主的心态 自居, 深信自己国内的原则放之四 美国国债、 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 中国向美国发动 海而皆准。 美国的对外交往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政 美国的价值观, 凡不符合美国价值观 的, 统统视为异类, 对待异类, 美国的一贯作法就是征服他们、 妖魔化他们 。 在美国人看来 , 中国既是鸦片战争 中赢弱不堪、 任人 响力日益攀升的共产主义国家, 因此美国看待 中国夹杂着 鄙夷和恐惧 , 固化成对中国的偏见心 态。 面对这种心态, 中国不应该感到惊讶, 而要有充分的准备。

美国当代政治论文2020字范文

美国当代政治论文2020字范文

美国当代政治论文2020字范文【摘要】作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实用主义在美国政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政治中的实用主义,善于妥协,灵活变通,谨慎明智,使得美国在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同时,这种实用主义抛弃了明确的意识形态和伦理原则,考虑问题容易限于眼前利益,也存在明显弊端。

【关键词】实用主义美国政治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断言,美国没有哲学。

实际上,这个国家确实缺少法国式的思辨,更注重行动和效用。

让托克维尔想不到的是,美国人就在这种行动和效用的基础上创立一种哲学流派―实用主义(Pragmatism),其希腊文πραγμα原意就是行动。

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Peirce)在实用主义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在1878年发表的《如何使我们的概念明晰》一文中,皮尔斯从概念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唯有实物的效果导致信仰”等重要的实用主义原则。

①皮尔斯的理论20多年无人问津,直到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es)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哲学讲演中重又提起,实用主义才开始迅速传播,掀起了一场“实用主义运动”,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改革时代的思想观念。

实用主义发展到詹姆斯,更加同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革精神联系在一起。

詹姆斯反对宿命论,号召人们进行改革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②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特点是开始追求“调和”。

詹姆斯从一只松鼠的争论出发,认为“实用主义的方法主要是一个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否则争论就无尽无休。

”③在1907年写的《实用主义》一书中,他将实用主义定义为“一个快乐的调和主义者”、一个“仲裁人”或“调解者”。

④实用主义在美国生根、发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非偶然。

早在美国初建时期,清教徒务实、奋斗、创新的精神就为实用主义种下了基因,而美国能够最终崛起为超级大国,也与这种实用主义密切相关。

更为真实的是,实用主义与美国社会的多元特征联系在一起。

詹姆斯就曾经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是一种“多元事实的哲学”,⑦这与美国社会的多元特征联系在一起,更增强了实用主义的生命力。

当前美国种族歧视的深层原因

当前美国种族歧视的深层原因

当前美国种族歧视的深层原因由于⽩⼈警察对⿊⼈弗洛伊德暴⼒执法导致弗洛伊德⾝亡。

事件后,美国出现了全国性反种族歧视游⾏抗议活动,现在已经开始蔓延到美国以外的⼀些国家。

在对待抗议游⾏队伍时,与对待⽩⼈为主的反居家隔离令的游⾏,美国警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这同样被解读为种族歧视,因为是典型的双标。

那么,现在美国的种族问题为什么凸显?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先,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是历史的延续。

从⽂化的⾓度看,由于早期欧洲殖民主义者受近代⼯业⽂明的影响,加之宗教思想根深蒂固,这些殖民主义者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是上帝的选民⾃然优越于其他⼈种和民族。

⼀⽅⾯宗教思想如此,另⼀⽅⾯,当时欧洲的发展也确实让他们有这样⼀种感觉。

作为上帝的选民,⾃然担负有把上帝带到全世界的责任,于是欧洲⼈开始向全世界强制推⾏他们的⽂化,强制全世界接受他们的⽂明。

在这⼀过程中,种族优越论不断得到强化,并时不时再次冒出苗头。

实际上,如果严格来说,即使⽩⼈,在美国也是被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最⾼等级当然就是盎格鲁撒克逊⼈,其它的就是次等的了,所以欧洲不同国家的移民在美国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

历史上,⿊⼈更是被从⾮洲当作奴⾪贩卖到美国的,特别是贩卖的途中,⾮洲⿊⼈被看成了⼀种会动的财产⼀样,很多⼈在贩运途中就死去了。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的⾮洲裔⼀直被⽩⼈所歧视,被看成低等⼈种,⽆论是就业,还是其它⽅⾯都是如此。

虽然在美国历史上不少⼈努⼒减轻这种⽂化影响,但这种歧视⼀直扎根于美国⽂化之中。

其次,美国经济发展导致民族主义抬头。

民族主义在⼀定限制内也许对⼀个国家是有意义的,但很多时候它是坏的。

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化,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资本依靠⾃⾝优势源源不断地从全世界掠夺财富,同时美国的财富也越来越向从⾦融资本集中,很多⼈失去收⼊来源,作为社会主体的中等收⼊者收⼊不断减少,点全部⼈⼝的⽐例也不断下降,加之⼀些政客为了转嫁⽭盾,使美国民众的民族主义被激活起来。

论美国黑人的“无形”困境、“无形”根源与自强之路的论文

论美国黑人的“无形”困境、“无形”根源与自强之路的论文

论美国黑人的“无形”困境、“无形”根源与自强之路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1914-1994)的《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问世后,曾荣获了“国家图书奖”及“全国书刊出版者奖”,是一本划时代的小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

这部作品获得如此巨大的荣誉和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品主题虽未脱离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以及黑人的抗争,却又远远超越了这个局限。

它从更深层面来探索种族问题,涉及到了自我寻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美国这样一个所谓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中黑人“无形”的处境、“无形”的根源以及走出这一困境之路。

一、《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的“无形”困境1.主人公《看不见的人》的故事是由第一人称的主人公讲述一个无名无姓的美国黑人青年从中学时代起的生活经历。

“我”出生于保守的南方,从小就迎合白人的意志,按白人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希望能顺利踏进这个充满敌意的社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我”在高中毕业的典礼上讲演,阐释进步的秘诀在于谦卑,结果被邀请去本镇白人头面人物的集会上再次讲演。

到场之后,“我”发现白人们对讲演内容和成败毫不在意,聚在一起只是为了取乐,而包括“我”在内的十个黑人男孩就是他们的玩偶。

白人们“先用一个全身脱光的姑娘来挑逗这些青年人的情欲,然后迫使他们蒙上眼睛互相打斗,眼看着一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淋淋的样子而狂呼乱叫,兴奋不已。

接着白人们又让这些穷孩子在通电的地毯上抢假硬币,看他们被电流击得浑身抽搐痉挛,滚倒在地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时,这些酒足饭饱的大人物才乐得前俯后仰,心满意足”①。

“我”最后终于讲演时,已满嘴鲜血,还是重新讲述了一遍“黑人的社会义务”。

浅论美对华偏见:原因分析和使其改观的可行路径

浅论美对华偏见:原因分析和使其改观的可行路径

浅论美对华偏见:原因分析和使其改观的可行路径作者:饶凯宾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3期美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6月发布的《均势报告》显示,仅38%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持正面评价,全部被统计的39个国家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中位数为55%,这一统计数据直观显示了当前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消极印象,由于一系列原因,中国的发展道路、理念、制度、文化等常被美国媒体和民众误解、误读。

那么,影响美国民众看待中国的因素有哪些?一、美对华偏见的原因分析(一)历史在塑造当今世界秩序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发挥了如此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主导的利益格局决定了近代世界秩序的主要轮廓。

长期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以征服者和救世主的心态自居,深信自己国内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美国的对外交往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政策,而是传播价值观的工程,它认为其他各国都渴望照搬美国的价值观,凡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统统视为异类,对待异类,美国的一贯作法就是征服他们、妖魔化他们。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既是鸦片战争中羸弱不堪、任人宰割的没落帝国,又是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国际影响力日益攀升的共产主义国家,因此美国看待中国夹杂着鄙夷和恐惧,固化成对中国的偏见心态。

面对这种心态,中国不应该感到惊讶,而要有充分的准备。

(二)政府在对外输出颜色革命上,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无出其右。

从1947年CIA成功干预意大利大选开始,美国先后插手伊朗、海地、古巴、刚果、巴西、印尼、智利、阿富汗、巴拿马、前南斯拉夫、委瑞内拉、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内政。

美国还在35个国家支持种族主义、毒品、恐怖主义,在中东搅浑水,占领、轰炸十余个穆斯林国家。

从其以往所作所为看,不管是幕后操纵还是直接发动战争,只要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就会不择手段。

针对中国时,美国往往以基金会的形式资助各种组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就资助了宣称“致力于推动中国过渡到民主政府”的“中国公民力量”,事实上,这类打着“和平演变”旗号的境外组织绝大多数企图颠覆中国,其所传播的大都是抹黑中国的负面言论和蓄意编造的假信息,只会加深普通美国人对于中国的负面印象。

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国号称有几千年历史,但却没有与现代挂钩的传统。

从1919年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破旧立新”达到登峰造极,到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中所依赖、依托的价值都是西方过来的。

相反,美国号称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什么历史,但它当前社会及其运动中蕴含的传统却十分强大:现代工商业传统、现代文化教育传统、现代法治文明传统,等等。

例如,斯坦福大学是1829年成立的,哈佛更早,1636年成立。

而我们的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才成立的,学堂里面真正教授科学就更晚,起初讲的还是四书五经。

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

借鉴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传统,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流价值观:理性、诚信、正义、公平、科学、教养、创新、竞争。

主流价值观,不是靠纸面上写出来的,或是宣传机器唱出来的。

它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发自内心的东西。

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相信钱,钱就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

这是很可怜的事情。

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迷失中国已经沦为第一“拜金主义”国。

拜金主义价值观由来已久,但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过。

不幸的是,当代中国,我们正以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形式确立了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价值观。

当然,这种确立尚是羞答答的,暗度陈仓式的。

中国社会经历了32年改革开放的激荡,一个利益多元、思想活跃的中国把1949年成立的那个新中国又一次更新、重塑。

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下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也许正迷失着方向……现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转型的阵痛,物质至上的观念如洪水泛滥,四处蔓延。

我们着重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却同样不能放弃对友谊、亲情等精神财富的追求,一个对爱情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因为人们眼里只剩下趋炎附势,惟利是图。

《非诚勿扰》恰恰颠覆了这些中国人赖以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将物质至上的观念推波助澜。

我们在节目中满眼所见只有哗众取宠,势利刻薄,做作虚伪,它让我们不再敬畏爱情,不再期待爱情,甚至于绝望于爱情之外,面对着虚伪的人和虚伪的感情,谁有勇气坚守?当这台栏目收视率直线上升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也正在远去,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朝着人性恶的一面靠近,长此以往,爱将不爱,民将不民,国将不国。

犹太人受歧视的原因

犹太人受歧视的原因

关于犹太人受歧视的原因(2007-05-13 16:00:50)转载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

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

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

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

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

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

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

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

”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

法国统治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滑稽,从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

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

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

”2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抵制的办法反对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

犹太人为何会引起全球公愤?多地盛行反以游行,新反犹主义爆发?

犹太人为何会引起全球公愤?多地盛行反以游行,新反犹主义爆发?

犹太人为何会引起全球公愤?多地盛行反以游行,新反犹主义爆发?“侃爷”被众多大牌解除合约,社交媒体账号被封锁,银行账户也被停用,好惨……“侃爷”真名(坎耶·韦斯特),是美国说唱界的门脸人物、服装设计师、卡戴珊的前夫,因为名字中有谐音才被戏称为“侃爷”。

“侃爷”(坎耶·韦斯特)继GAP、巴黎世家之后,阿迪达斯也终于做出了跟侃爷切割的决定。

而这源于侃爷发了一条反犹太的推特,没想到就彻底“社死”了。

在美国犹太人有很大权势,掌握着科技、金融、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命脉。

扎克伯格、巴菲特等都是犹太人。

要知道在美国,谁如果沾上“反犹主义”,基本上离“社死”就不远了。

为什么犹太人有这么大的能量,还这么招人不待见呢?若说反犹主义,就要说犹太人。

根据资料,犹太人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以色列和希伯来地区,后来因为战争等原因被迫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在以色列成立之前,数千年来,犹太民族一直是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流浪民族。

但是犹太人有这样的民族特性,好像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和当地人和谐相处,也与各个民族格格不入。

为什么犹太人在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一族?上世纪,欧洲曾经兴起过一场规模很大的反犹主义,这次反犹主义的起源是宗教矛盾,以种族迫害和灭绝式的大屠杀为主要形式,后来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反犹主义也逐渐停止了。

本世纪以来,反犹主义又再次抬头,但现在的反犹主义已不再以暴力或种族迫害形式出现,而是群体性的排斥,因此也被称为新反犹主义。

新的反犹主义的根源是——以色列。

以色列耶路撒冷附近犹太人定居点那么,新反犹主义,为何再次在全球盛行、甚至愈演愈烈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犹太人就与欧洲当地的日耳曼民族处于一种争锋相对的状态之中。

而纳粹德国之所以大肆屠杀仇恨犹太人,也有此原因。

作为一个无家可归,长期流浪的民族,犹太人无论所处任何国家都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总是特立独行。

他们不论暂住在哪个国家,都不能融入当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亲犹态度的原因探究
摘要:犹太人移居美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大批的犹太人来到美国,排犹主义开始出现并一度盛行。

但自二战以来,美国主流社会逐渐呈现亲犹主义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出现这一趋势的历史文化根源。

关键词:美国主流社会亲犹主义历史文化根源
在悠久的犹太民族散流史上,犹太社团总是面临着客居地主流社会强烈的排犹情绪。

美国内战后,随着犹太人大规模地涌入,反犹主义开始出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尤为严重,美国社会充斥着种种排挤犹太人的制度。

但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在当代,美国主流社会呈现出相当程度上的亲犹主义。

一.历史溯源
历史上,犹太人又被称为“以色列人”、“希伯来人”。

为了逃避母国的宗教迫害,欧洲清教徒来到了北美开拓了新大陆,为日后美利坚民族的典型特征的形成起了塑造作用,而他们却深受希伯来文化和精神的影响。

由于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同古代以色列人的很相似,在宗教生活中就经常仿照犹太教的惯例、习俗。

北美的新教实行教会独立的体制,这其实就是参照了犹太教的体制。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育,而语言是教育载体中最为直接有效的一个。

在早期新大陆的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教育中,希伯来语被当作更好地理解《圣经》启示的关键,因此它也被当作语言之母而备受推崇。

希伯来语的学习在17、18世纪的新大陆曾一度蔚然成风。

希伯来精神中的公平正义等精髓在很大程度上感化了早期来到北
美大陆的清教徒们,可以说它是美国民主的来源,渗透于美国政治体制中。

二、犹太文化逐渐融入美国主流文化
犹太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独特性,在旧大陆,反犹主义本已根深蒂固,但犹太民族还是过分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就更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显得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

尽管美国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排犹情绪,但是与欧洲国家相比,犹太移民认为美国相对而言是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度。

因此,他们努力地融入美国社会,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就已经高度美国化了。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恪守政治忠诚,倾向民主党和自由主义传统。

犹太教,作为犹太民族文化的内核,在融入美国的过程中也作出了一些适应性的调整变化。

在美国,犹太教分为正统派、保守派、改革派三大流派。

保守派和改革派主张犹太教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

改革派的态度则更为积极,他们更加崇尚现代主义。

总之,当代在美国的许多犹太人虽然还认为自己是犹太民族,但已经采取了世俗的、非宗教的观念,他们已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

三、战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和解
美国绝大多数人都是基督教徒。

任何宗教,无论其教义多么人性化,但是对异教徒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包容接纳。

两大宗教之间在文化传统交锋时难免会有矛盾冲突,基督教和犹太教也不无斗争。

但在美国自由主义的环境里,两大宗教很早就已开始了对话与和解的进程。

1927到1928年间,犹太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联合建立了全国基督教和犹太人会议,为消除宗教偏见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战期间,纳粹党大规模地屠杀犹太民族,这留给了基督教团体沉重的负罪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话与和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基督教和犹太教共同设立很多以跨宗教对话和交流为目的的组织,其中就包括了“基督教和犹太人国际理事会”这一最大的组织。

此外还有“犹太-督教关系”、“基督徒和犹太人国际团契”等组织。

其次,两大宗教也越来越多地发表了大量有利于和解的宣言,在国内社会事务和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多地持共同立场并采取联合行动。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也都各自有了重大变化,两者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多元文化和种族认同的发展
美国的主流文化是由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发展而来的。

自新移民法颁布后,来自中南美洲和亚洲的新移民的数量迅猛增长,他们并没有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

到了20世纪后期,“多元文化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它主张所有文化完全平等,反对“熔炉”理论,还要求复兴少数族裔文化。

无疑,多元文化主义威胁着美国白人文化的主导地位,美国白人因此感到焦虑不安。

20世纪末,美国白人和少数族裔的关系日趋紧张,美国社会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守主义,他们希望通过反移民和反多元文化主义来捍卫美国主流文化。

这种现象不仅没给在美国的犹太民族带来任何负面影响,相
反,白人此时认为在少数族裔中,犹太人与他们最为相近,共同点最多。

这样一来,美国主流社会就更加下意识地拉近与犹太人的关系,以期联合对抗其他少数族裔。

虽然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美国人的反犹情绪较高涨,但是他们毕竟还是不能代表美国主流社会的民意,美国主流社会亲犹的现状不容否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