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总论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首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共同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和谐药,即具有和谐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辽表证的方剂。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方剂学名词解释(1)

方剂学名词解释(1)

方剂学名词解释
1、方剂:是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并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而成。

2、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4、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达到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5、消法: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方法,使结聚于体内的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6、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7、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8、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9、反佐药: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拒。

10、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11、和解剂:凡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剂。

12、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气、血、津、精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3、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于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
14、透热转气:是一种治病方法,见于清营汤证,使初入营分之热透入气分而解。

15、分经论治:是一种治病方法,见于九味羌活汤证,根据不同经络受邪,选用不同的药物。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以辛温药和甘温药合用,辛甘调配能化生身体阳气驱邪外出。

例如小建中汤,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

2.酸甘化阴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如小建中汤中炙甘草益气温中缓急,合益营敛阴之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3.逆流挽舟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叫“逆流挽舟”。

如败毒散,原方治气虚外感,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意即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

4.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苦寒泄热,祛瘀通便,消除治病之因。

厚朴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共助大黄芒硝攻下热结。

5.培土生金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达到治疗肺脏亏需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

方中使用大量健脾醒脾的药,再加“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培土生金。

6.阴中求阳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阳虚证,用补阳药的同时,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阳有所附,并可借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如右归丸。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阴虚证,用补阴药的同时,佐以补阳之品,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可借阳药之温运,制阴药之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如左归丸:补药如枸杞,山药,山茱萸,再配龟鹿二胶,龟板胶补阴,鹿角胶补阳。

8.刚柔相济方剂的用药配伍法。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

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则优势互补。

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不伤阴,柔药滋阴不损阳,共同达到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目的。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临床运用以及方剂与中医理论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中医药学中,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由一组特定的药物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而成。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些方剂学中的常见名词。

方剂: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不是药物的随意堆砌,而是有目的、有法度地将药物组合应用。

君药: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君药的性能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性能。

臣药:臣药有两种意义。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佐药的意义较为复杂,主要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三种。

佐助药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使药有两种含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七情配伍:这是中药配伍的一种理论。

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

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药对:药对是指在方剂中经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的两味药物。

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能够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者产生新的治疗作用。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重点—简答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重点—简答

1.各章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扶正解表(败毒散,参苏饮)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温里剂——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回阳救逆(四逆汤)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安神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开窍剂——凉开(安宫牛黄丸)温开(苏合香丸)理气剂——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止血(十灰散)治风剂——疏散外寒(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治燥剂——清宣外燥(杏苏散)滋阴润燥(增液汤)消食剂——消食化滞(保和丸)健脾消食(健脾丸)驱虫剂:乌梅丸、化虫丸涌吐剂:瓜蒂散、参卢饮2.常用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1)六一散①组成:滑石、甘草②功效:清暑利湿③主治: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2)左金丸①组成:黄连、吴茱萸(6:1)②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③主治: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金铃子散①组成:金铃子、玄胡索②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③主治:肝郁化火证。

(心胸胁肋腕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4)血府逐瘀汤①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②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③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3.配伍特点:1)肾气丸:①与熟地、薯蓣、山萸相伍,补中有泻,补而不滞。

②诸药相合,非峻补元阳,乃阴中求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之意。

2)黄土汤: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为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

“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3)乌梅丸: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而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寒热并用,邪正兼顾4)九味羌活汤:①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使用;②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方剂学

方剂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不挂科党重点篇目之《方剂学》发新帖子回帖加入人人网,加入小组,参与更多话题讨论加入小组重点篇目之《方剂学》名词解释:共2题x3分=6分各章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我只打一个代表方)经典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某些药物在方中的配伍意义: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比较:问答题:共3题,前二题各7分,最后一题8分,共22分一、写出大方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及附方的方名、组成及主治。

1.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重在补肾;补不碍邪,泻不伤正附方:(1) 知柏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2) 杞菊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主治:肝肾阴虚证(3) 麦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主治:肺肾陰虚证2. 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干地黄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配伍特點: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附方:(1) 桃红四物汤:组成: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主治:血虚兼血瘀证(2) 胶艾汤:组成: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3) 圣愈汤:组成:熟地、白芍、川芎、人参、当归、黄芪主治: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3. 二陈汤: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生姜、烏梅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配伍特點:標本兼顧;散收相合附方:(1) 导痰汤:组成: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主治:痰厥证(2) 涤痰汤:组成:南星、半夏、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3) 金水六君煎:组成: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4. 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上海中医大 方剂之名解

上海中医大 方剂之名解

5.八法:汗、和、消、下、清、温、吐、补。

6.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7.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a8.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10、逆流挽舟:解表剂对外邪县里成痢疾的一种方法,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如逆水中挽舟般上行之意。

11.阴中求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右归丸中,大堆补阳药如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中元阳,放入补阴药如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滋阴补肾益肝补脾,以达到更好的补阳作用12“阳中求阴: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

左归丸中,补阴药如熟地、山茱萸、山药、龟板胶中放入补阳药鹿角胶,为了达到更好的不阴作用|13.辛甘化阳:桂枝汤中,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益气和中,桂枝辛甘而温,透营达卫,二药合用,辛甘化阳以扶阳。

14.,酸甘化阴:桂枝汤中,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益气和中,芍药性味酸苦微寒,益阴养血,二药合用,酸甘化阴。

15/培土生金:是通过健脾的手段,达到补益肺气的目的。

参苓白术散(及麦门冬汤),具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虚夹湿。

以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加入扁豆、苡仁、山药、莲子配砂仁既可健脾,又可理脾,使上下气机通贯,升降之枢复常,又用桔梗宣利肺气,载药上行,以益肺气(补土以生肺金)16.通因通用:热结旁流,下利清水,是肠中实热积结较甚,肠胃为排除热结所。

出现的一种假象。

:“旁流”是假象,“热结”是本质。

例如大承气汤中,用具有通利作用的大黄,治疗阳明腑实而热结旁流者,是反治法之一。

17、以泻代清:指清上与泻下并用,但泻下是为清泻泄热而设。

18、辛开苦降:是指以辛味药行气散结,苦味药干下气散结的方法,主治心下痞滞胃逆呕,如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互结之痞证,以辛味药干姜温中散寒,半夏散结除癌:降逆正呕药黄芩、黄连泄热开痞,以达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19:急下存阴:也称急下存金法,指在热性瘟过程虫上_由于津液日夜损耗,急需用泻下,药通便。

泻去实热燥结,以保存津液的方法。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抉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芍+饴糖)桂枝汤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消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治法――补中益气汤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清营汤养阴透热;【透热养阴】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逆流挽舟法;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1 七方七方,是方剂分类之一。

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 十剂十剂,方剂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剂。

3 君药君药,方剂组成原则之一。

即指方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 逆流挽舟法逆流挽舟法,治疗方法之一。

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5 大承气汤方名。

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

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汤。

6 增水行舟法: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

代表方如增液汤。

7 和解少阳法和解法之一。

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8 痛泻要方方名。

由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组成,有泻肝补脾之功。

用补脾泻肝的药物来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的肠鸣腹痛泄泻,泻后腹痛不减的方剂。

9 辛开苦降法治法之一。

对肠胃不和,寒热互结,气失升降之心下痞、呕吐、下利病证的治法。

常用辛温与苦寒药物伍,开结散寒,苦降泄热。

如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合,即属辛开苦降法。

10 清营凉血法治法之一。

是清除热性病邪在营血的治法。

其用药常以清营透热,凉血散瘀之品为主,如清营汤。

11 凉膈散理中丸,方名。

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

因本方用药,使中焦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

13 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

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14 玉屏风散固表止汗剂。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教案资料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教案资料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方剂学名词!啥是方剂学名词呀?就好比说“方剂”,那可不是随便几味药凑一块儿就完事儿的,它就像一支精心
编排的舞蹈,各种药材就是舞蹈演员,在特定的规则下相互配合,共
同演绎出一场精彩的“健康之舞”。

比如四物汤,那就是经典的方剂之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这几味药,相互协作,就像一个默契十
足的团队,为身体带来滋养和调理。

再说说“君臣佐使”,哎呀呀,这可太有意思了!君药就如同乐队的
主唱,是绝对的主角,发挥主要作用;臣药呢,就是那得力的助手,
辅助君药;佐药像是调节剂,让整个方剂更加平衡;使药则是引导员,带着药效去到该去的地方。

这不就跟一场精彩的演出一样嘛!
还有“七情配伍”,这就像是人际关系一样复杂又有趣。

单行,就好
比一个人单打独斗;相须、相使,那就是好朋友一起并肩作战,让效
果更强;相畏、相杀,像是一物降一物;相反呢,可就得小心了,搞
不好就出问题啦!你说神奇不神奇?
咱学习方剂学名词,不就像是走进一个满是宝藏的宝库嘛!每一个
名词都是打开一扇门的钥匙,门后面藏着的是中医智慧的无尽奥秘。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成和作用,能更准确
地运用方剂来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是经过
无数代中医人的实践和总结得来的呀!所以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
方剂学名词,它们真的是中医的瑰宝呀!我觉得,我们都应该认真去学习、去探索,让这些宝贵的知识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方剂学重点

方剂学重点

方剂学一、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防治疾病的药方。

2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3治法:是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种方法,简称“八法”。

5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6吐法:即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7下法:即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8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9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一种治疗方法10清法: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1补法: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2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渐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类治疗方法。

13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14 臣药:⑴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

⑵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5 使药: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歌诀

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歌诀

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歌诀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方剂学的基本任务:阐明方剂与病证之间治法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范围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为主线,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方剂学研究指导原则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方剂学的歌诀: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热清表解此为良。

3.加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姜葱草,加减临时在变通。

4.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5.葱豉汤: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6.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皆能康。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辛温药和甘温药合用,辛甘调配能化生身体阳气驱邪外出。

例如小建中汤,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

2.酸甘化阴
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如小建中汤中炙甘草益气温中缓急,合益营敛阴之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3.逆流挽舟
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叫“逆流挽舟”。

如败毒散,原方治气虚外感,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意即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

4.通因通用
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苦寒泄热,祛瘀通便,消除治病之因。

厚朴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共助大黄芒硝攻下热结。

5.培土生金
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达到治疗肺脏亏需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

方中使用大量健脾醒脾的药,再加“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培土生金。

6.阴中求阳
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阳虚证,用补阳药的同时,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阳有所附,并可借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如右归丸。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阴虚证,用补阴药的同时,佐以补阳之品,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可借阳药之温运,制阴药之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如左归丸:补药如枸杞,山药,山茱萸,再配龟鹿二胶,龟板胶补阴,鹿角胶补阳。

8.刚柔相济
方剂的用药配伍法。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

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则优势互补。

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不伤阴,柔药滋阴不损阳,共同达到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目的。

9.以泻代清
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泻里热,这种治法叫“以泻代清”。

如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泻中上二焦实火。

10.增水行舟
增液润下法。

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的药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