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形象分析
德所说的“活力”就是理性,也就是浮士德所说的神性— 道德意识。
9
而正是道德意识使浮士德陷入了灵与肉、理性和原欲的 矛盾之中: 我的胸中,哎!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抱住; 另一个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
这种矛盾是永无止境的。因而灵与肉、理性与原欲的统一 、人的完全而永恒的自由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浮士德满足于这种追求——自由境界,实际上就是永远的 不满足。
(二)人物形象
1、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典型,集魔性和神性、 原欲和理性于一身的人物。 ①浮士德是一个在自然欲望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 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原欲型的人 物形象。 书斋的苦闷:标志着他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以 及发自生命本原的欲望。
1
如今,唉!哲学、 法学和医学, 遗憾还有神学, 我全已努力钻研。 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 并未比当初聪明半点! …… 最后却发现一片茫然。 我因此真叫忧心如焚 …… 我既无产业也无金钱, 也没有荣耀没有盛名; 这么活下去啊连狗也不肯!
让我们投身时间的洪流 让我们卷入事件的旋涡 人痛苦和享受互相交替 人成功与厌烦彼此混合 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 不断活动,不断拼搏
7
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 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这里的自由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意志的自由 ——个体的人的精神独立与自主。拥有这种“自由” 的人,才能每天不满足的去追求和开拓。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形象张扬个人主义,在近代西方文 学史上是第一个,通过浮士德的永不满足精神的颂扬表 现了近代个性解放的心声,传达了19世纪欧洲社会的时 代精神。
他是在自然欲望的驱使下凭生命的自由意志去追求 和体验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追求和行动,从主观动 机上通常是没有道德上的造恶或造善的选择——个 人主义者。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
内涵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
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
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
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
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
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
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
浮士德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1、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典型,集魔性和神性、原欲和理性于一身的人物。
①浮士德是一个在自然欲望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原欲型的人物形象。
②浮士德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在他身上体现了欧洲近代人人格的一个侧面——张扬自我和个性解放。
③浮士德是一个在理性的牵引和制约下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人。
2、靡菲斯特①恶的体现者,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而存在②他从反面对善起推动作用,是浮士德精神中善和恶、肯定和否定的消极面的体现者,是浮士德不断追求道路上的动力的一部分,常想使坏,反成就善行、③是社会现实的批判者。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
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考虑,善于剖析,易于冲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快乐的王子" (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始)-—“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然而,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
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写成的一本小说,主要描写了浮士德这个主角在对世界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中走上了与魔鬼缔结契约的道路。
本文主要讲述《浮士德》这一经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才干的学者,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让他迷上了求知的单调生活。
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寻求超越死亡的永生。
他与魔鬼缔结的契约使他拥有了无限的欲望和力量,但这也导致了他的灭亡。
浮士德的形象象征了对人性和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他的失败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避免被欲望所驱使。
二、门菲斯托费勒门菲斯托费勒是魔鬼,是浮士德与魔鬼缔结契约的对象。
他通晓天下,可以任意操纵现实,这使得他能够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愿望。
门菲斯托费勒的形象象征了诱惑和欺骗,他既是浮士德实现愿望的阻碍,也是带领浮士德探索人性和世界的向导。
三、格雷没有格雷没有是浮士德的助手,他是一个天才的小孩,在浮士德的帮助下拥有了超乎寻常的知识。
格雷没有的形象象征了年轻和希望,在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的同时,格雷没有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提醒着浮士德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四、费丽斯(Gretchen)费丽斯是浮士德爱上的女孩,她美丽善良,深受浮士德的喜爱。
但他们的关系在魔鬼的干预和浮士德渴望超越世界的冲动下走向了悲剧的结束。
费丽斯的形象象征了浪漫和纯洁,她的命运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浮士德》这本小说通过描述这些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人性和生命的复杂性。
浮士德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类行为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但费丽斯的形象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真正美好,追求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论述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
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
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
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
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
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
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
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
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
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
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
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浮⼠德》中的⼈物形象外国⽂学史论⽂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党素云班级:1132801学号:201130280127指导⽼师:熊进萍副教授⽬录:⼀、《浮⼠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承认⼈性中“恶”的存在——魔⿁三、善与恶的统⼀——浮⼠德(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的理想。
(2)、浮⼠德⼜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
(3)、浮⼠德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精神思想的化⾝,具有很⼤的象征性。
四、⼩结五、参考⽂献浅析《浮⼠德》中的⼈物形象摘要:《浮⼠德》诗歌的根据16世纪⼀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的⼼⾎。
全书长达⼀万两千余⾏,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公浮⼠德⼀⽣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浮⼠德这⼀形象凝结沉淀了⽂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袤深厚⼤社会⼼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化⼼理深层结构。
他对⾃⼰⽣命本真和意义的⾃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意识:⾄于型、情欲与理性、⼈性与神性剧烈的搏⽃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他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
”关键词:《浮⼠德》形象分析德国⼤⽂豪歌德的诗剧《浮⼠德》,是⼀部旷世巨著和杰作。
在世界⽂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名著。
全剧分为两部,是有感性到理想的过程。
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糜菲斯特的打赌,⼆是浮⼠德与魔⿁打赌,签订契约条件为魔⿁满⾜浮⼠德的⼀切欲望,⼀旦浮⼠德感到满⾜,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下。
”他的灵魂将归魔⿁所有。
《浮⼠德》中的上帝代表了⼈性中的善,魔⿁靡菲斯特则是丑恶与罪恶的化⾝。
浮⼠德这⼀⼈物就是“⼈”的代表,代表着整个⼈类,铸就了“浮⼠德精神”。
⼀、《浮⼠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1]歌德虽然在许多时候,表⽰出他的⽆神论观点,但他也保留了对上帝的独特信仰。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形象分析
浮士德形象分析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所著的一部长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以其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生追求而闻名。
浮士德形象丰满而复杂,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雄心壮志的学者,也是一位不安分、迷茫不解的病态灵魂。
通过对歌德长诗《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形象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人物特征和意义。
第一,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雄心勃勃的学者。
他有着惊人的学识和思想深度,但他的学识和思想求索却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
他炽热的激情和执着的理想把他推向更为广阔和危险的领域。
正是这种精神动力让他尝试从文学、科学和魔法中汲取知识,从而描绘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情感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的浪漫主义态度和对宇宙和人类的最终真相的追求激励了许多人放弃安逸、勇敢探索未知领域。
第二,浮士德是一位一眼看穿现实、对社会现状深表不满的人。
浮士德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虚无。
他对现代社会的剥削、不公和警察国家的锐利批判,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和对自由、平等的无止境追求,面对这个问题,浮士德也寻求着答案。
他试图用人类的力量和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他的探索中,他却陷入了一个个问题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浮士德是一位复杂、痛苦的灵魂。
浮士德的人格极其复杂,他是一个不可抑制的情感、理性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的人。
他同时追求自由和真理,但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却生生不息地烦扰着他的灵魂,使得他感到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安宁,而选择将自己的灵魂奉献给魔鬼,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力量和解脱。
但事实上,浮士德并没有从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反而堕落成了一个堕落丧失理智的人。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复杂精神的文学形象,他代表着对真理和自由的无止境探索和追求,同时也代表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通过对浮士德形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德的思想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象征。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论理学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
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的探索又是以悲剧而告终的。
因为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则是有限的。
浮士德虽然厌恶那些已有生活,不断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但最终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因此,浮士德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追求者的有限能力与终极善不可穷尽性之间矛盾的悲剧。
同时,也表明着此时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因为当时歌德还不能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得出科学的结论。
浮士德的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的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
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
浮士德在探求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是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同时,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浮士德曾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他自身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社会现实之间发生矛盾碰撞,这使他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浮士德作为一个凡人,他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性的弱点,但是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这一点,在《天上序幕》中早有交代。
天帝一方面对人的努力抱有坚定的信念,认为“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最后总会成功。
另一方面,天帝又认为人们的精神总易松弛,贪爱绝对的安静,所以他才造出恶魔,“以激发人们努力为能”。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梅菲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梅菲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浮士德的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善美,他一生的探索以找到理想为终结,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理想,他的一生仍然是一个理想探索者的悲剧。
《浮士德》中的另一个形象——魔鬼梅菲斯特也具有重要意义。
梅菲斯特主观是作恶的,他自称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然而客观上他却是行善的,在《浮士德》第一部“书斋”一场中,梅菲斯特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我是那种力量的一体,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
论述《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论述《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诗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备受赞誉。
下面是对《浮士德》的艺术成就的论述:
1,文学形式的创新:《浮士德》采用了诗剧的形式,将诗歌和戏剧结合在一起。
这种形式创新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故事更加生动有力,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2,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
他
既是一个追求知识和力量的学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人。
通过对浮士德的描写,歌德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读者对浮士德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和思考。
3,主题的深刻探讨:《浮士德》涉及众多主题,如知识与欲望的冲突、人性的
复杂性、责任与自由等。
作品通过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的交易,揭示了人类对权力、享乐和永生的追求,并探讨了这些追求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使作品超越了个人的层面,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4,语言的优美和音乐性:《浮士德》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流畅的叙述风格而闻名。
歌德巧妙地运用了韵律和音乐性,使作品具有动人的节奏感和魔力。
通过语言的魅力,作品传递了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使读者陶醉其中。
综上所述,《浮士德》以其文学形式的创新、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深刻探讨以及语言的优美和音乐性,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人对浮士德的评价
名人对浮士德的评价
浮士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之一,备受许多知名人士的推崇和赞誉。
著名德国作家歌德曾评价浮士德是“一个激动人心、具有不可思议内在能量的人”,认为他的形象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启示和许多重要意义。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也评论说:“浮士德是一个强大的形象,他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他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称赞他:“浮士德是真正的天才。
他在无限广阔的人类精神之中创造了自己的世界,这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宏大实验,他通过浮士德的个性向我们展示了强烈的精神和美的追求。
”可以看出,浮士德的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更是一个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伟大形象,他的价值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审美和文化的范畴。
浅析浮士德形象的意义
浅析浮士德的性格特征摘要:《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的社会心理。
本文主要是在诗体语言中,探索浮士德形象的意义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浮士德矛盾发展在德国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人,他死于1540年的炼金实验事故,于是他成为中世纪不能容忍的异端,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
歌德积六十年之心血,从浮士德叛逆的角度,书写了他一生所经历的五大悲剧[1]: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是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从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也就勾勒出了欧洲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民俗画卷。
浮士德在他追求的过程,显示出了他在爱与恶的灵魂冲突中矛盾的心理,从而也反映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浮士德》充分地成功地描写了作为启蒙思想家的浮士德的崇高形象,浮士德首先是以中世纪“饱学多闻”的博士和导师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的。
从人物的出场、知识悲剧,到人物的下场、事业的悲剧,歌德都始终紧紧抓住了主人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随着主人公浮士德对人生社会真谛的追求与探索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主人公的哲学意识表现得越来越充分,越深入具体、越深刻。
而歌德作为思想家的主要哲学论点,也都充分具体地表达在对浮士德博士形象的刻画中间。
如爱情悲剧中,作家提出主人公浮士德的情欲与理性未能统一的社会原因,即黑暗的封建的德国社会使浮士德无法体现出理性与情欲的一致与和谐,这使追求人生社会真理的浮士德的崇高目标与深受封建专制和宗法制压迫的少女玛甘泪的缺乏叛逆精神的现实发生矛盾[2]。
其结果,玛甘泪在这种社会环境的逼迫下,误毒了自己的母亲、溺杀了自己的婴儿,结果她纯真的爱情竟成了德国封建宗法制的无为的牺牲品。
宗白华对浮士德的评价
宗白华对浮士德的评价
宗白华(1896-1960)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学者,他对浮士德的评价体现了他对文学与人生的深度思考。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著的著名小说《浮士德》中的主人公。
宗白华认为,浮士德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他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崩溃和一种人性的矛盾。
在宗白华看来,浮士德的矛盾在于他既渴望超越现实的局限,又难以承受无尽的孤独和绝望。
他不断地追求知识、权力和享乐,却始终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他在无休止的追求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陷入了精神的崩溃和灵魂的沦丧。
在宗白华看来,浮士德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古代欧洲文化中对人类超越现实的追求,也反映了现代人在自我实现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和挣扎,正是现代人在面对种种困境和挑战时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总之,宗白华对浮士德的评价是深思熟虑的,他从文学形象的角度出发,深刻地探讨了浮士德形象所反映的人性矛盾和精神崩溃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思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
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
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
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
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
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
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
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
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
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
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
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
这次恋爱是他出书斋后第一次情感经历,也是他同旧世界的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
作为一个追求精神无限发展的青年贵族,浮士德与格雷琴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浮士德浮士德——有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他要认识一切,从事各种活动。
而格雷琴是一个平民心地纯洁,眼界狭窄,视野短浅,生活圈子很小。
俩个人在很多反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最后俩人的爱情以失败和悲剧而告终。
这是无论是浮士德自己还是魔
鬼都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望。
第三阶段政治生活阶段。
浮士德的政治生活是歌德十年魏玛疏密官场生活的写照。
这里浮士德为封建小朝廷服务。
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改变现实的无能为力及其软弱。
在经历爱情失败后,魔鬼靡菲斯特让浮士德满足,他把浮士德带到了官场,希望他能满足于宫廷生活。
浮士德希望在官场上一展才华,为皇帝想出了发行纸币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危机,以此来取悦皇帝。
但是皇帝只是把浮士德看作是魔法师,看不起他。
皇帝让他再现古希腊的美女海伦。
在变出海伦的影像后,浮士德被海伦的美貌所吸引,他想得到海伦,意识到自己应该去美的王国里去追寻。
从污浊的官场反身求诸古希腊的艺术理想,这是浮士德精神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阶段。
浮士德艺术生活阶段主要表现在对海伦的追求并与之结合。
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说明了资产阶级对于古典美的追求,并与之结合的理想。
在浮士德放弃官场后,他开始去追寻海伦。
从污浊的官场反身求诸古希腊的艺术理想,这是浮士德精神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
浮士德通过借助自己学生的“人造人”的指引,重新返回带了古希腊的古典美的王国,在那里他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沉迷于古希腊的美。
在这里浮士德不仅见到了海伦,而且在魔鬼的帮助下还与海论结合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男孩欧福里翁。
欧福里翁作为美的结晶,酷爱自由,到处蹦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结果摔死了。
海伦很伤心返回了古希腊。
通过这段悲剧,各的象征性的揭示了无限的追逐自由的美,最后也是失败的。
对当代德国启蒙思想家要通过美的教育来改造社会的企图,寓意地做了否定的回答。
海伦的消逝,说明古代美的复活,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五阶段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在海伦消逝后,浮士德回到了现实。
他看到了破涛汹涌的大海后得到了启示:浮士德要把沧海变桑田,要在一片沙滩上建起人间乐园的填海的“事业”。
浮士德想造一个理想国那就是“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浮士德在人生道路上为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而“自强不息”地前进,这正是资本主义兴起后,资产阶级队伍中部分先进分子的人生特色。
浮士德把沧海变桑田,魔鬼因阻止不了而为了满足他的欲望帮助他。
但他没想到想人民造福,却造了孽。
一对老夫妇在魔鬼靡菲斯特点燃的大火中死了。
他感到很忧愁。
忧愁的魔鬼在浮士德的眼睛上吹了一下,浮士德瞎了。
魔鬼让人给浮士德挖坟墓,浮士德听到铁锹声,以为他的事业还在进行。
他说:“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按照与魔鬼的赌约,语涉“停留”浮士德就失败了。
这时候天使来了把浮士德的灵魂接走了。
接走时,天使说:“凡自强不息者,终会得到拯救。
”浮士德不断活动不知满足,不断追求的人生的这种精神,正是处在发展阶段的资产阶级进步分子的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浮士德形象的价值还在于他所概括的普遍意义:浮士德在获得最后断案的不懈努力,他成为永不满足,不断探求,永远进取精神的典型,这精神对人类进步有积极的鼓舞作用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成为文学史上少数具有概括意义的典型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