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
![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8b35b2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b.png)
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肠壁上的病理性突起。
如果不及时治疗,肠息肉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
在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治疗肠息肉,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以及饮食疗法等。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对肠息肉患者,中医药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煎剂和中药贴敷。
1. 草药煎剂中医药学认为,肠息肉主要是由于湿气和瘀血阻滞导致的。
因此,治疗时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黄连、莪术等。
将这些中药配合使用,可以促进肠道排毒,减少毒素的影响,达到治疗肠息肉的效果。
2. 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是指将草药粉末或中药煎剂敷贴在肠口部位。
中医药师根据肠息肉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对应的中药贴敷治疗方法。
中药贴敷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肿瘤细胞产生局部刺激,起到缩小和消除肿瘤的作用。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肠息肉患者,中医针灸师会选择一些与肠道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肠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止肠息肉的进一步发展。
三、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传统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制品,利用艾热和药性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从而调整人体的病理状态。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艾灸疗法可以通过艾草的温热作用和药性作用,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肠粘膜的再生,从而减少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四、饮食疗法中医学认为,饮食与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因此,在肠息肉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通常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新鲜蔬果,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薏米、白扁豆等。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78bc1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1.png)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也是肠道恶性肿瘤的前体病变之一。
中医中药在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中药在肠息肉中的应用和治疗原则,并提供一些预防肠息肉的中医中药调理建议。
一、肠息肉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肠息肉是气血瘀滞、湿热毒邪阻滞所致。
瘀血和湿热毒邪聚集在肠道内,形成了息肉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关键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二、中医中药的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常见的清热解毒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帮助肠道排除湿热毒邪,并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2. 活血化瘀:常见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减轻气血瘀滞的症状。
3.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是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肠息肉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调理脾胃中药有白术、陈皮、郁金等。
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和中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肠道蠕动。
4. 护肝养肝:肝火旺盛也是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护肝养肝也是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方面。
常见的护肝养肝中药有柴胡、枸杞子、山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肝明目、养肝益胆的作用,有助于调节肝胆功能。
三、中医中药调理建议除了药物治疗,中医中药还强调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莴苣、苹果等,以帮助消化和排便。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炸和高脂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
2. 合理安排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
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性零食。
3. 适量运动: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肠道的蠕动和血液循环。
4.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脾胃和护肝养肝等方面的治疗,中医中药可以帮助改善肠息肉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eb860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2.png)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中医学认为,肠息肉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调理脾胃功能对于肠息肉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调理脾胃功能,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一、脾胃功能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气血的生化基础。
脾胃功能强健,可以保证食物充分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气血运行顺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而脾胃功能失调则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问题,并加重肠息肉的发展。
二、药膳调理1. 莲子粥:莲子具有补益脾胃、健脾止泻的作用,可以用于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将莲子煮熟后,加入糯米一同煮粥,每天早晚各食用一次。
2.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补益脾肾、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
肠息肉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
3. 山药红枣汤:山药和红枣是中医药中常用的健脾益胃食材,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将山药和红枣一起煮汤,每日餐后适量饮用。
三、中药调理1. 二妙丸:二妙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健脾和胃、消肿和痛的功效。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二妙丸进行调理。
2. 保和丸:保和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草药制剂。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保和丸进行调理。
四、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疗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脾胃功能。
肠息肉患者可以寻找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针灸治疗,以改善脾胃功能。
总结起来,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调理是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药膳调理、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息肉的康复。
然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调理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治疗。
(字数:559字)。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6ee7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0.png)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概述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它通常呈现为肠道黏膜上的突起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因此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肠息肉的病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息肉形态:肠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乳头状息肉、绒毛状息肉和腺瘤息肉。
乳头状息肉呈乳头状生长,多数为单个,直径较小;绒毛状息肉形状似绒毛,通常较大;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较大且呈圆形。
2.显微镜下的特征:肠息肉主要由亚型腺瘤组成,其特点是腺腔膨大且结构紊乱。
腺瘤细胞具有异型分化,细胞核特征突出。
3.肠黏膜损伤:肠息肉可导致黏膜破坏和溃疡形成。
溃疡对于判断肠息肉的恶变程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
4.充血和出血:部分肠息肉在镜下可见局限性充血和出血。
这些病理表现常常与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小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电切线圈或切除钳将肠息肉完整地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恶性变异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3.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引导下,使用微创器械切除肠息肉。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液态氮或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肠息肉上,使其冻结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切除肠息肉,因此可以减少对肠道的损伤。
5.其他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肠息肉的治疗,如高能量射频治疗、放射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大型和难以切除的肠息肉。
结论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https://img.taocdn.com/s3/m/d432812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9.png)
福建中医药2022 年12 月第53 卷第12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December 2022,53(12)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例吴玉树(莆田市中医医院,福建莆田 3511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的疗效。
方法选取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按照大肠湿热、热盛伤津、脾虚湿盛、气机郁滞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疗效及随访12个月后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0%(P<0.05)。
结论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予以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复发率,疗效满意。
关键词:大肠息肉;辨证论治;大肠湿热;热盛伤津;脾虚湿盛;气机郁滞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338X(2022)12-0049-02莆田地区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地区,近年来随着胃肠镜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实现了对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肠息肉非常多见,其中腺瘤型息肉更容易癌变,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此类息肉对预防大肠癌意义重大。
大肠息肉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HFEC)与氩离子凝固术(APC,俗称氩气刀)等。
以上治疗看似立竿见影,但是存在比较高的复发率。
2021年以来,笔者在胃肠内镜切除大肠息肉术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可减少大肠息肉复发,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西医诊断标准 大肠息肉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1]。
入组病例均经结肠镜检查证实存在结肠和(或)直肠息肉,并且已经行APC、EMR、ESD或HFEC切除,切除的息肉数目3~15枚,最大径0.2~1.8 cm。
直肠息肉病案
![直肠息肉病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a2f749a8956bec0975e362.png)
大肠粘膜上任何可见的突起,不论其大小,形状及组织学类型,均称为大肠息肉。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8岁的儿童,占90%以上,大肠息肉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五大类,即新生物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化生性、其他。
其中新生物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且大肠腺瘤关系密切,为一重要癌前病变。
祖国医学对息肉早有认识,《灵枢·水胀篇》:“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博,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生。
”《外科大成。
痔》中说:“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
”明确指出了息肉的病名、形状和部位。
一、辩证治疗(一)湿热下注症状:大便粘湿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或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治秘要》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茯苓、地榆炭、大蓟、小蓟、枳壳加减:若便秘加炒决明(二)肠风下血症状:大便下血,色鲜红或紫黑,量多,肛门不痛或;轻度不适感,肛内指诊可触及息肉样肿物,或无。
舌红苔薄,脉浮数治法:清肠疏风,清凉止血。
方药:便血合剂加减:炒槐花、地检炭、荆芥、黄芩炭、防风、仙鹤草、细生地黄、炒枳壳、生甘草、当归。
(三)气带血瘀症状: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暗消瘦,舌质暗,苔白,脉弦滑。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生黄芪、全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加减: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木香、(四)脾虚气滞症状: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搏细弱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高良姜、制香附、炙黄芪、炒枳实。
加减:便时带血加煅赤石脂、血余炭。
二、灌肠疗法(一)6%明矾液组成: 6%明矾溶液作用:涩肠止血。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4e8a1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7.png)
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哪些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一些有效的方法:1. 扶正祛邪法:中医认为息肉多为气滞血瘀、热毒蕴结引起,所以要先清除体内的邪气,平衡阴阳气血,再用药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白芍、枸杞子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草药。
2. 活血化瘀法:与扶正祛邪法类似,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消除息肉。
中医认为,息肉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所以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少或消除息肉。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当归、川芎等可以激活血液循环的草药。
3. 清热解毒法:中医认为,息肉的形成与体内湿热有关,所以要通过清热解毒来处理。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的草药。
4. 强脾健胃法: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和湿热停留在体内。
如果体内湿热过多,就容易引发息肉的形成。
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可以达到治疗息肉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参、白术、茯苓等具有健脾健胃作用的草药。
5. 补肝养血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血充足可以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而肝郁血瘀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形成息肉。
因此,通过调理肝和补充营养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或消除息肉。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龙眼肉、枸杞子等具有补肝养血作用的草药。
除了以上的中药调理方法,饮食上的调理也是很重要的。
中医认为,饮食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有息肉的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还应该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促进肠胃蠕动,避免便秘,降低息肉形成的风险。
总之,中药调理息肉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适合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息肉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药治疗需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https://img.taocdn.com/s3/m/5025f24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b.png)
2024.0516祝您健康▎聊聊息肉的“中医史”肠息肉,字面解释就是肠中赘肉,中医认为这是肠“积”的表现之一。
虽然中医典籍中并没有明确出现过“肠息肉”,但“息肉”一词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中有一段对“肠覃”的解释,其中记载道:“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意思是,肠覃病是寒气凝结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击,正气不能荣旺,气滞血瘀,积聚成癖而附着于内,于是恶气乘机而起,息肉随之而生。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息肉的相关描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意思是,外邪停滞在胃肠,就会转而侵入胃肠之外的脂膜间,存留于脂膜的细络中;外邪在脂膜中滞留,就会在这里形成积块。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专家简介顾 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江苏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究项目培养对象,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会非静脉曲张学组青年委员,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消化道内镜操作,包括针对消化道疾病的胃肠镜检查及早期诊断,通过内镜进行消化道微创手术,如胃肠道息肉切除、EMR、ESD,消化道支架植入等;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等。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专家谈病◎ 钟星辰2024.0517祝您健康意思是,如果突然外受寒邪,内又被忧郁气怒所伤,就会导致气向上逆,会使手足三阳六经的经气闭壅不通,阳气不能运行于周身,凝结的血液蕴藏在内而不能化解消散,这样便会形成积症。
从这些中医典籍中的描述里不难看出,古代医家认为人体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是“息肉”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2bbcb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1.png)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内腔的肿瘤样损伤,其主要特点是肠腔黏膜的腺体组织上出现腺瘤样增生,可引起肠道出血、肠梗阻等症状。
为了增加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在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措施1. 中医药预防:中医认为肠息肉是寒热之邪久留肠腑所致,因此可以采取中药调理肠胃,消除寒热之邪的方法。
如龙胆泻肝丸、大黄归脾丸等,具有清热泻火、调理肠胃的作用。
2. 西医预防: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西医推荐均衡饮食,尽量少摄入高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和红肉等。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
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方剂有承气汤、四妙丸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清热利湿,改善肠道功能,减少肠息肉的增生。
此外,西医方面也可以使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来抑制肠息肉的生长。
2. 射频消融:射频消融作为西医手段的一种,可以对肠息肉进行无痛性消融。
它通过高频电流的作用,将肠息肉局部加热至超过纤维化温度,进而使肠息肉坏死脱落。
3. 冷冻治疗:在肠息肉治疗中,冷冻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将液氮或其他冷冻物质直接注入到肠息肉内部,将其迅速冷冻,造成组织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肠息肉中也有着一定的效果。
通过针刺具体穴位,调节脾胃功能,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系统的康复。
三、中西医结合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医院和专业医生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了解病情,合理安排治疗计划,避免频繁变动治疗方案。
3. 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避免长时间久坐。
综上所述,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
![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f3a72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6.png)
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闫思蒙;刘杨;麻树人;巩阳;高文艳;盛天骄;林一帆【摘要】目的:调查大肠息肉患者体质及证侯并研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调查体质进行辩证,分析体质与证候关系.结果:体质出现频次较高者:阳虚质及阳虚倾向92次,气虚质及气虚倾向88次;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31%)、中虚脏寒证(22%),肝郁气滞证与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关(P<0.05).结论:该病以阳虚质、气虚质居多,证候以脾胃虚弱证、中虚脏寒证为主,肝郁气滞证与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关.【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6【总页数】3页(P760-761,772)【关键词】大肠息肉;中医体质;证候类型;相关性【作者】闫思蒙;刘杨;麻树人;巩阳;高文艳;盛天骄;林一帆【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 110016;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消化病重点学科,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关注个人体质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以及感邪后发病的倾向性,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大肠息肉起病隐匿,西医病因不明,常于出现症状或体检、尸检时发现并可癌变,治疗多为内镜下切除且易复发。
目前对此病的中医辨治并不多见,其发病多认为与脾虚、痰浊、血瘀、湿热有关,辨证分型尚未统一。
目前尚未发现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体质类型的研究,也没有对此类患者体质与证候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对大肠息肉患者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1]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同时辨证分型分析体质与证候间的关系,为大肠息肉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https://img.taocdn.com/s3/m/ead2763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b.png)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特指直肠和结肠内的黏膜上出现的小突起病变。
虽然大部分肠息肉是良性的,但仍需引起重视,因为它们有可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为癌症。
中医药在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对肠息肉进行治疗和预防,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指导。
一、症状改善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肠息肉一直以来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息肉的形成与脾胃不和、湿热郁结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清除湿热,从而达到减少症状和缓解肠息肉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清苦寄生汤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正确的饮食调理对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粗粮、豆类等,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改善肠息肉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对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减轻肠痛、腹泻等症状,并缓解肠息肉的炎症反应。
二、预防复发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预防肠息肉复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讲究“治未病”,在肠息肉切除手术后,中药调理可以帮助患者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的风险。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化湿汤、生脉饮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理。
2. 注意饮食饮食对于预防肠息肉复发至关重要。
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烟酒等,同时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息肉的形成。
3. 积极锻炼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并预防复发。
常规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同时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利于预防肠息肉的复发。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https://img.taocdn.com/s3/m/c1e5ae5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b.png)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肠壁上形成小的息肉状突起物。
虽然大多数肠息肉都是良性的,但高发生率和与结直肠癌的关联使其备受关注。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
一、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重视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察,将人体的体质分为多种类型。
对于肠息肉患者,中医药可以通过辨识其体质类型来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1. 气滞型体质气滞型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肠息肉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中医药可以通过理气祛滞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采用柴胡、香附等中药,帮助消散气机,舒缓腹部不适感。
2. 血瘀型体质肠息肉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不畅有一定关系,因此血瘀型体质的患者更容易患上肠息肉。
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使用川芎、桃仁等中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瘀血状态。
3. 阳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的患者体内阳气不足,容易导致肠道功能低下,从而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中医药可以通过补阳壮气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应用人参、黄精等中药,增强机体阳气,提高肠道功能。
4. 阴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的患者体内阴液不足,易出现肠道干燥等不适症状,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
中医药可以通过滋阴养液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使用知母、天麻等中药,润燥滋阴,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
二、中医药食疗调理中医药强调食物与健康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来调理身体。
对于肠息肉患者,中医药食疗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调理体质的作用。
1. 消食顺气类食物消食顺气类食物对于气滞型体质的肠息肉患者非常适用。
如生姜、山楂等具有促进消化、舒缓腹部不适的作用。
2. 活血化瘀类食物活血化瘀类食物对于血瘀型体质的肠息肉患者有一定效果。
如红糖、黑豆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状态。
3. 补阳壮气类食物补阳壮气类食物对于阳虚型体质的肠息肉患者起到益气固表的作用。
如韭菜、紫糯米等富含阳气的食材适宜食用。
息肉山田分型标准
![息肉山田分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6a2b3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6.png)
息肉山田分型标准
肠息肉山田分型一共分为四型,判别标准为息肉的基底部、隆起位置
与大肠粘膜之间的角度。
具体如下:
1. 一型:是扁平形,没有蒂,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
确界限。
息肉隆起与正常粘膜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息肉表面的颜色
跟粘膜基本上是类似的。
2. 二型:属于亚蒂的半球型息肉,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息肉
隆起与粘膜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粘膜表面稍红,有时会有凹陷。
3. 三型:息肉有亚蒂,隆起的起始部较小,形成亚蒂。
4. 四型:息肉是属于有蒂的,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四型息肉
的蒂比较三型长一点。
分型越大,肠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肠息肉山田分型需要把息肉
完全切下来以后送病理化验,这样才能够根据判定标准进行明确分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详情建议查阅专业医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24bf754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7.png)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肠息肉的发生率是很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大多都是发生在男性身上的,是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的症状,有些甚至还会恶变,对人的生命威胁很大,需要及时治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肠息肉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肠息肉的中药方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
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
2.气滞血瘀: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
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3.脾虚气滞: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
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
4.寒凝结滞: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
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泽泻8克,茯苓12克,桂枝8克,制附片6克,山茱萸10克,木香10克。
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8克。
二、专方验方: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浮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三、其它疗法:1.灌肠法:中药煎剂经肛门灌注于直肠内,保留2~4小时,可对局部直接发挥作用。
近些年来常用的灌肠方有复方青白散,药用青黛、白芷、白芍、白术、白头翁、黄柏、薏苡仁等煎汤或研细末用。
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法:是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肠息肉吃什么水果好第一种水果是菠萝,菠萝中含有可以分解蛋白质,可以溶解在组织中阻塞的血液凝块的合纤维蛋白,在手术之后吃一些菠萝可以助于疏通还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消肿的功效,另外菠萝还有助消化,利尿的作用,在术后吃菠萝对身体很好。
张东岳教授运用消息灵方治疗大肠息肉经验
![张东岳教授运用消息灵方治疗大肠息肉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4a79a354028915f814dc291.png)
2016,42(1):64-69.[21]王天文,宋小仙,罗先钦,等.昆明山海棠片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6): 547-551.[22]谢晨琼,周萍,李祥,等.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13): 1996-2010.[23]任献青,鲁静,孟祥乐,等.雷公藤红素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2679-2682.[24]林健.雷公藤甲素作用新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3):267-268.[25]李广润,宫丽丽,吕亚丽,等.川续断皂苷Ⅵ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33(7):477-480.[26]刘二伟,吴帅,樊官伟.川续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421-1423.[27]杨素清,张琼,王姗姗.应用虫类药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总结[J].四川中医,2017,36(8):36-38. [28]蒋恬,顾冬梅.朱婉华应用虫类药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432-433.(本文承蒙林昌松老师指导,特此谢忱!)作者简介杨美凤(1967-),女(汉族),河南内黄人,中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风湿病临床诊疗工作㊂收稿日期:2019-06-10;修回日期:2019-10-08(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5-0039-03㊃名师高徒㊃张东岳教授运用消息灵方治疗大肠息肉经验∗金㊀健1,张相安2,郭海霞2,梁新雨1,郭云峰1(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㊀张东岳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三批㊁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㊁科研㊁教学50余年,熟谙中医经典,善于总结创新,创制消息灵方治疗大肠息肉㊂张教授认为:大肠息肉病机以湿邪为主,系湿热蕴结肠道所致,当从湿论治㊂选择张教授经典医案2则,介绍其运用消息灵方治疗大肠息肉经验㊂关键词:张东岳;中医师;大肠息肉;消息灵;病案;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74.6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5.15㊀㊀张东岳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三批㊁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㊁科研㊁教学50余年㊂张老学术底蕴浓厚,熟谙中医经典,善于总结创新,对各种肛肠疾病均有独特认识,尤其对大肠息肉的诊治见解独到,并研制出一些经验良方,疗效显著㊂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聆教诲,对张老运用消息灵方[1]治疗湿热型大肠息肉深有体会㊂现将张教授运用消息灵方治疗大肠息肉的经验介绍如下㊂1㊀定㊀义大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过度增生并突向肠腔形成的赘生物,可发生于结直肠任何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㊂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吸烟㊁饮酒㊁高脂饮食㊁叶酸摄入过少均可导致大肠息肉患病风险提高[2]㊂大肠息肉从数量上可分为单发㊁多发两类,从形态上分为有蒂㊁广基两种,病理学分型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㊁错构瘤性息肉㊁炎性息肉㊁增生性息肉㊂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癌前病变,高达95%的大肠癌是来源于腺瘤性息肉[3]㊂因此,早期干预治疗大肠息肉,对大肠癌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㊂目前,大肠息肉的诊断多依赖于结肠镜检查㊂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提高,西医多采用内镜下切除来预防大肠息肉癌变,但将大肠息肉完全切除并不能降低其复发率及恶变率[4]㊂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值得临床研究和运用㊂2㊀中医病机探讨中医学无大肠息肉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 腹痛 便血 泄泻 等范畴㊂‘黄帝内经“最早提及 息肉 一词,曰: 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㊂ 丹波元简在‘灵枢识“中言: 肠中垢滓,凝聚生息肉,犹湿气蒸郁,生覃于木,故谓肠覃㊂ 认为息肉的产生是肠中湿气熏蒸㊁蕴结肠道所致㊂关于该病的病因病机,目前众说纷纭,普遍认为饮食失调㊁情志内伤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内生痰湿,湿热蕴结日久,发为本病㊂闫思蒙[5]㊃9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5月㊀第33卷㊀第5期㊀TCM Res.May2020Vol.33No.5㊀㊀在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得出该病证候以脾胃虚弱证㊁中虚脏寒证为主的结论㊂陈玉[6]在大肠息肉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中,对150例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湿郁肠腑证㊁湿热壅滞证的人数占比达88.66%㊂罗芬[7]对215名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最常见的3种证型为脾胃虚弱证㊁肝郁气滞证㊁大肠湿热证㊂张教授认为:大肠息肉病位在大肠,与肺㊁脾㊁肾3脏功能密切相关㊂患者或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司,导致水气停聚大肠;或忧思气结,导致肝郁气滞,气机升降失常,水道不利,引起痰湿内生㊂因此,该病病机多以湿气为本㊂湿气下注大肠,气机不利,经脉阻滞,导致腹痛㊁泄利;湿邪壅滞,郁而生热,热壅血瘀,使血溢脉外,导致便血;瘀血㊁痰浊互结,导致大肠息肉㊂张教授指出:该病病理因素为湿热㊁寒湿㊁湿浊㊁痰浊,故治疗大肠息肉当着眼于 湿 ,从湿论治㊂因 脾为生痰之源 ,脾虚则湿气不行,故该病多为实中夹虚之证,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证㊁脾虚湿盛证㊂3㊀消息灵方药物组成、功效及应用基于上述对大肠息肉病因病机的认识,张教授提出以清热解毒㊁益气化湿㊁去胬消息为治疗原则,自拟消息灵方治疗湿热型大肠息肉㊂消息灵方药物组成:半枝莲30g,土茯苓30g,白屈菜10g,马齿苋30g,白头翁30g,地榆15g,白及20g,白花蛇舌草30g,陈皮12g,败酱草30g,昆布15g,党参20g,焦白术30g,生黄芪30g㊂方中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白屈菜利尿解毒;土茯苓除湿解毒;白花蛇舌草㊁败酱草清热祛湿,解毒;马齿苋㊁白头翁解毒凉血,两药合用,善除肠中湿热毒邪;白及㊁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善治败疽㊁肠风㊂昆布软坚散结,消瘿化瘤;党参补中益气,鼓舞清阳;焦白术补脾益胃,躁湿和中;生黄芪补中益气,消肿托毒;陈皮理气调中,与以上诸药配伍,有解毒除湿㊁去胬消息之效㊂全方旨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体现出张教授治病求本的理念㊂张教授指出:息肉因湿邪壅滞大肠而成,故除息肉必先治湿,治湿先治气,湿去热自孤,湿热尽除,则息肉自去㊂4㊀病案举例例1㊀患者,男,56岁,2017年11月1日初诊㊂主诉:间断性大便带血半年余㊂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大便带血,伴轻微右下腹疼痛,曾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㊁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治疗,效果不佳㊂1周前于当地某医院行肠镜检查示:距肛缘20cm处乙状结肠处可见3枚带蒂息肉样隆起,大小分别为0.8cmˑ0.8cm,0.8cmˑ1.0cm,0.6cmˑ0.5cm,表面黏膜光滑㊂肠镜下取病理检查示:间质增生,炎细胞浸润,考虑(结肠)炎性息肉㊂现症:间断大便带血,量少,血色鲜红,口苦,纳差,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㊂西医诊断:结肠息肉㊂中医诊断:息肉痔,辨证为湿热内蕴证㊂治宜解毒祛瘀,祛湿消息㊂方予消息灵加味,处方:半枝莲30g,土茯苓20g,白屈菜10g,马齿苋30g,白头翁30g,地榆15g,白及12g,白花蛇舌草20g,陈皮12g,败酱草30g,昆布15g,党参片20g,焦白术30g,生黄芪30g,三七粉3g,茯苓12g㊂14剂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㊂11月17日二诊:便血次数减少,腹痛症状消失,食欲改善㊂在原方基础上将半枝莲减至20g㊁败酱草减至20g,继服14剂;同时嘱患者每日煎药留取药汁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㊂12月4日三诊:腹痛㊁便血症状消失㊂复查肠镜示:距肛缘20cm处乙状结肠处可见1枚息肉样隆起,大小为0.4cmˑ0.4cm㊂上方减茯苓,再服10剂,以巩固治疗㊂随访半年,息肉消失,未复发㊂按㊀本例患者平素嗜食辛辣肥厚,有吸烟饮酒史,辛辣入胃,酿湿生热,下迫大肠,迫血外出,表现为大便带血;湿热蕴结大肠,阻滞肠中气机,发为腹痛;湿热熏蒸,故见口苦咽干;湿热消灼津液,故小便色黄;热壅血瘀,故舌质暗红㊂给予消息灵方加三七粉,兼活血之效;因舌苔厚腻,故加茯苓以助利湿之力㊂二诊时,湿热已去其半,因半枝莲㊁败酱草苦寒碍胃,故各减至20g;同时配合局部保留灌肠,因中药局部灌肠对于体积较小㊁数目较多的息肉是一种治疗捷径,局部外治可延缓病情发展,改善全身症状㊂三诊时,复查肠镜仅剩1枚息肉,便血症状消失,效果明显,故守方巩固治疗,同时减茯苓,以防利水太过㊂张教授强调:口服中药应中病即止,忌过量服用;对于炎性息肉者,3~6个月即复查肠镜,观察有无复发,无复发者可停药㊂例2㊀患者,男,34岁,2018年3月5日初诊㊂主诉: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周㊂患者1周前因腹部隐痛不适,于本院就诊,行肠镜检查示:距肛门25cm处见息肉4枚,大小分别约为1.0cmˑ0.8cm, 1.2cmˑ1.0cm,0.6cmˑ0.4cm,0.4cmˑ0.4cm㊂切除较大者2枚,余2枚较小者未作处理㊂病理检查示:(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生㊂术后恢复良好,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前来就诊㊂现症:腹部隐隐作痛,伴胀满,偶见稀便,口苦,纳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㊂西医诊断:结肠息肉㊂中医诊断:息㊃04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5月㊀第33卷㊀第5期㊀TCM Res.May2020Vol.33No.5㊀㊀肉痔,辨证为湿热内蕴证㊂治宜清热解毒,行气通腹,祛湿消息㊂方予消息灵加减,处方:半枝莲30g,土茯苓30g,白屈菜10g,马齿苋30g,白头翁30g,地榆15g,白芨15g,白花蛇舌草30g,陈皮12g,败酱草30g,昆布15g,党参片20g,焦白术30g,生黄芪30g,木香6g,枳壳12g,延胡索12g㊂14剂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㊂3月19日二诊:腹胀症状减轻,大便成形,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㊂上方减延胡索,继服14剂㊂4月2日三诊:不适症状消失,复查肠镜提示息肉剩余1枚㊁体积明显缩小㊂效不更方,继续服药巩固治疗,并嘱患者1个月后复查肠镜㊂随访半年,息肉消失,无复发㊂按㊀大肠息肉形态平铺㊁大而无蒂者多为腺瘤样息肉,属癌前病变,需肠镜下切除,术后需口服中药巩固治疗,预防复发㊂张教授辨治大肠息肉时,强调应根据证候之不同随症加减㊂本例属 息肉痔 ,证型为湿热蕴结㊂患者平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故见腹胀;脾胃升降失司,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水湿停聚大肠,郁久化热,蕴结大肠,出现大便不成形㊁口苦㊁舌质红㊁苔黄腻㊁脉弦滑㊂张教授在消息灵方基础上加木香行气和胃,枳壳破气除胀,延胡索行气止痛㊂3者合用,善治大肠气滞㊂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故去延胡索,减少行气之力㊂三诊时,复查肠镜息肉数目减少㊁体积缩小,故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㊂张教授指出:对于腺瘤性息肉,疗程宜足够,服药后需每3个月行肠镜检查,观察有无复发㊂5㊀小㊀结大肠息肉通过肠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肠镜下切除属有创操作,同时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疗效独特,可长期维持治疗㊂目前对于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无统一定论,可能与肠道炎症反应㊁肠壁胚胎残留㊁家族遗传有关㊂大肠息肉患者或饮食不节㊁偏好烟酒和肥甘厚味,或情志抑郁㊁多愁善感,或精神紧张㊁工作压力大,中医病机多归结于湿,或夹热,或夹瘀,或夹气滞,或夹气虚,其中湿热最为多见㊂治疗宜标本同治,以清热祛湿为根本,同时佐以健脾㊁行气㊁活血,以达祛湿消息之效㊂临证时,不可拘泥,忌生搬硬套,宜辨证施治,因人而异㊂消息灵方为张教授经验方,对于湿热型大肠息肉疗效显著,临床可推广运用㊂参考文献[1]张东岳.肛肠病临证汇海[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59-460.[2]叶倩云,刘凤斌.大肠息肉发病相关风险因素及方法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3):1100-1103. [3]杨燕青,李瑛,李琦.大肠癌癌前疾病中医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8,36(1):214-219.[4]张莉,周建宁,任宏宇,等.腺瘤性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肠镜随访时间间隔的比较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10):1148-1151.[5]闫思蒙.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6]陈玉.大肠息肉中医证候分布规律㊁发病特点及发病因素相关性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 [7]罗芬.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调查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通信作者:张相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450000,zxa2015@∗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182102310289)收稿日期:2019-05-20;修回日期:2019-09-20(编辑㊀颜㊀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5-0041-03㊃名师高徒㊃郭淑云教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学术思想及验案举隅∗李墨航,郭淑云(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㊀郭淑云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师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四十余年,在治疗呕吐㊁呃逆等某些消化系统病症及杂症方面常以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佳效㊂现对此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阐释㊂关键词:辨证论治;专方专药;用药经验;郭淑云;中医师中图分类号:R22㊀㊀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5.16㊀㊀郭淑云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师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临证四十余年,在治疗呕吐㊁呃逆等某些消化系统病症及杂症方面常以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佳效㊂现对其相关的学术思想及临床验案试述如下㊂㊃14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5月㊀第33卷㊀第5期㊀TCM Res.May2020Vol.33No.5㊀㊀。
大肠息肉中医试题
![大肠息肉中医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bce74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7.png)
大肠息肉中医试题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
人群。
中医对于大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采用辨证施治
的方法,下面是一些可能出现在大肠息肉中医试题中的问题:
1. 请问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是什么?
答:大肠息肉在中医中被称为“肠瘤”或“肠癥”。
2. 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大肠息肉的病因主要是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湿凝滞等。
3. 大肠息肉的中医病机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大肠息肉的病机主要是脾胃失调、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
4. 大肠息肉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哪些?
答:中医对大肠息肉的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型、湿热
蕴结型、气滞血瘀型等。
5.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中医治疗大肠息肉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
常
用的药物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方剂。
6. 大肠息肉的中医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中医认为预防大肠息肉主要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
大便通畅等。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些可能出现在大肠息肉中医试题中的
问题,具体试题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考试的要求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分型
㈠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㈡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㈢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㈣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辨证施护
㈠腹痛
1、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予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红外线照射、穴位注射等治疗。
㈡泄泻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2、可予艾灸(回旋灸)腹部,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治
疗。
㈢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可予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食疗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
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
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
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
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
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健康指导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
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可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
呼吸。
也可通过适当运动、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