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不同方法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不同方法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不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皮肤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引起了广大患者的关注。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治疗皮肤病方面采用了各自独特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介绍它们治疗皮肤病的不同方法。

一、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秉持着"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整体诊疗。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中有许多对皮肤病症状具有疗效的草药,如黄连、苍耳子等。

中药的特点是疗效温和、副作用小,在治疗慢性皮肤病方面表现突出。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广泛运用于脂溢性皮炎、湿疹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能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皮肤,通过对患者相关穴位的刺激,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推拿疗法适用于一些局部皮肤病的治疗,如瘙痒症状缓解、血行循环改善等。

二、西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西医治疗皮肤病倾向于使用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西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西医常常使用外用药和口服药来治疗皮肤病。

外用药通过直接涂抹在患处,可以起到止痒、消炎、杀菌等作用。

口服药则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和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2. 光疗:光疗是西医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包括紫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等。

光疗的原理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对患者的皮肤进行照射,以达到治疗效果。

3.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皮肤疾病,西医通常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肿瘤或者深度感染的皮肤病,如恶性黑色素瘤、蜂窝组织炎等,外科手术能够有效清除病变,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常见皮肤病症状及中医治疗方法

常见皮肤病症状及中医治疗方法

常见皮肤病症状及中医治疗方法一、常见的皮肤病症状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承担着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的影响,许多人常常遭受各种皮肤问题的困扰。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皮肤病及其症状:1. 疱疹:这是一种由水泡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患者通常会在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红色丘疹和水泡,伴随着剧烈的瘙痒和灼热感。

2. 湿疹:湿疹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皮肤问题,主要表现为发红、发痒、脱屑和渗液等。

这种情况可能与过敏反应、干燥皮肤或家族遗传有关。

3. 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患,特征为红斑覆盖着白色鳞屑。

患者还可能出现瘙痒、关节痛和关节肿胀等问题。

4. 疣: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皮肤感染。

它们可以出现在手指、手掌、足底以及其他身体部位,通常是小而无痛的突起。

以上仅仅列举了部分常见的皮肤病及其表现,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情况。

如果你遇到任何异常皮肤问题,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建议。

二、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许多皮肤问题也有相应的治愈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皮肤健康:1. 中药外敷: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外部治疗各种皮肤问题。

例如,在湿疹患者身上使用黄芪等清凉类草药,可以缓解发红和搔抓引起的创伤。

2. 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整身体能量平衡的中医方法。

对于一些与神经系统紊乱有关的皮肤问题,如瘙痒和湿疹,针灸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3. 中药内服:中医也倡导内外结合的治疗方式。

对于一些慢性皮肤问题,例如银屑病,中药内服可能帮助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皮损及相关症状。

4.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

对于一些与湿毒积聚有关的皮肤问题如疱疹和湿疹患者,限制辛辣、油腻食物,增加清淡的素食摄入可能会有所帮助。

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法时应找到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指导,并且需在专业人员的监督下使用任何处方药物或进行针灸等治疗。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要说的是中药外治法。

这包括了敷贴法、熏洗法、涂擦法等等。

敷贴法是将调制好的中药膏或散剂直接敷贴在患处。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的疮疡,可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敷贴,促进炎症的消退。

又如,对于慢性皮肤溃疡,可采用生肌收口的药物敷贴,加速创面的愈合。

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的热气熏蒸和药液浸泡来治疗皮肤病。

这种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例如,对于湿疹、瘙痒症等,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中药熏洗,能有效减轻症状。

涂擦法是将中药制成药液或药膏,涂抹在患处。

像治疗痤疮,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涂擦,减少痤疮的发生和炎症反应。

除了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的病理状态。

比如,对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与情志、神经调节相关的皮肤病,针刺相关穴位能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症状。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如冻疮,艾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拔罐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一些因湿热、血瘀引起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拔罐能够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中医外科学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对于皮肤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类型和患者的体质,中医会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湿热型的皮肤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助湿生热的食物;对于血虚风燥型的皮肤病,则要适当多吃一些补血滋阴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调节整体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医皮肤病的诊断原则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症状:中医强调通过观察病人的表面症状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例如色泽变化、瘙痒、脱屑等。

2. 望诊: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是否红润,舌苔是否厚重等。

3. 问诊:中医医生会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发展、症状等方面的信息,以帮助中医医生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患者是否有瘙痒感、病情是否加重等。

4. 切诊:中医医生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脉诊,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脉象的缓急、有无力等。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原则包括:1. 清热解毒:对于湿热内蕴或热毒炽盛导致的皮肤病,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采用寒凉或苦寒的药物进行治疗。

2. 补益调理: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皮肤病,中医会通过补益药物或调理饮食来恢复患者的健康。

3. 活血化瘀:对于皮肤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或瘀血堆积的情况,中医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

4. 凉血止痒:对于瘙痒明显的皮肤病,中医常用寒凉药物来凉血止痒,如采用龙胆草、黄柏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整个身体的平衡,外治、内调结合,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三、中医常用的皮肤病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1. 中药外洗:中医常用草药制剂来进行外洗,以达到抑制病变、清热解毒的效果。

2. 中药内服:中医常用中药汤剂、丸剂等进行内服,以调理整个身体,促进病情康复。

皮肤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一、祛风法 (一)疏风清热 银翘散 (二)疏风散寒 麻黄汤 (三)祛风除湿 消风散
(四)平肝息风,重镇潜阳银翘散、麻黄汤、 消风散
(一)疏风清热
适应证:风热证.红色风团、红色斑片、丘 疹、鳞屑、瘙痒,可伴发热、微风热寒、 口渴、苔薄、脉浮数。
常见方剂:银翘散、消风散。
(二)疏风散寒
适应证:风寒证。风团颜色淡白,硬化或 者萎缩斑块,遇冷加重,舌苔白,脉浮紧。
☆第二节 内治法
一. 祛风法:疏风清热、疏风散寒、袪风胜湿、 驱风潜镇。
二. 清热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三. 祛湿法:清热利湿、健脾化湿、滋阴除湿 四. 润燥法:养血润燥、凉血润燥 五. 活血法:理气活血、活血化瘀 六. 温通法:温阳通络、通络除痹 七. 软坚法:消痰软坚、活血软坚 八. 补肾法:滋阴补肾、温补肾阳
常用方剂:肾气丸、右归丸、真武汤。
第 三节 皮肤病的外治法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药+水煮后去渣,所得溶液。
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消炎, 适用于 急性皮肤病
2、粉剂——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
(散) 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 青黛散、六一散、枯矾粉、滑石粉等。
3、洗剂(混悬剂)——水+粉,混合在一起
五、调理气血法
(一)理气活血 (二)活血化瘀散结 (三)益气活血
(一)理气活血
适应证:气滞血瘀证。黄褐色斑片、白班、 暗红色丘疹、紫癜、苔藓样斑片,或刺痛, 或瘙痒,伴胁肋胀满,情志不遂,妇女经 血色暗夹块,舌质暗,脉弦涩。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二)活血化瘀散结
适应证:血瘀凝结证。暗红色斑块、结节、 增生性瘢痕,疼痛或瘙痒,舌质紫暗。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老中医:中药外洗9法10方治疗皮肤病

老中医:中药外洗9法10方治疗皮肤病

老中医:中药外洗9法10方治疗皮肤病“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中药外洗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处淋洗、浸泡、湿敷或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古称“溻洗”。

早在公元前770年《礼记•曲礼》篇即载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外科精义》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火有药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张山雷氏说:“外疡既溃,脓水浸淫,以洗涤洁净为第一要义,庶几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则恶腐不除,必多滋蔓”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曾用苦参汤治疗狐惑病,狼牙汤治疗阴䘌。

洗剂在民间也常为人们所惯用,如用白矾水洗湿疮,花椒水洗痒疮,葱椒水洗冻疮,桂花叶水洗漆疮等。

这些方法简便,而且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归纳了九法,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

一、祛风止痒法由于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客于肌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去润养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如发病迅速,消退亦快,游走不定,瘙痒无度,多发于上半身或泛发全身,皮疹多为红色丘疹、风团、鳞屑或苔藓样变、疣目,损害为干性,不渗出,以及抓后起鳞屑及出血等,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治拟祛风止痒为主。

药用艾叶30克,摇竹消30克(小编注:徐长卿),路路通30克,蚕砂60克,煎水1500毫升,待水温热后外洗患处,每天2次,每次洗10-15分钟。

徐长卿临床上如寻常疣、扁平疣等,均属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扁平丘疹,或高出皮肤,粟米至黄豆大小,色为淡褐色、褐色、正常皮肤色。

表面平滑或粗糙。

治疗以祛风解毒为主。

药用木贼15克,苍耳子15克,败酱草30克,露蜂房10克,马齿苋30克,煎水1000毫升,先乘热湿敷患处,然后用水擦洗皮损,皮损以擦红发热为宜,每天一次。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深厚,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皮肤与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所致。

因此,治疗皮肤病不仅仅是针对皮肤表面的症状,更要从内在调理身体的整体状态。

常见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用、针灸、拔罐、艾灸等。

中药外用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湿疹,可根据其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外用中药。

如果是湿热型湿疹,常用黄柏、苦参、地肤子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煎汤湿敷;如果是血虚风燥型湿疹,则可能会用到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润燥的中药制成药膏涂抹。

再比如,对于痤疮,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外用。

可以将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后敷在患处。

对于扁平疣,可用鸦胆子油涂抹,以达到腐蚀疣体的作用。

针灸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比如,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止痛。

对于神经性皮炎,针刺风池、曲池、血海等穴位,能够祛风止痒。

拔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荨麻疹、湿疹等因风邪、湿邪所致的皮肤病,拔罐常有不错的疗效。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功效。

对于冻疮、慢性湿疹等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艾灸患处或相关穴位,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症状。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准确辨证。

不同的皮肤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却可能不同,因此需要仔细辨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其次,外用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方法和剂量,避免过敏或刺激反应。

同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护理皮肤病

中医护理皮肤病

中医护理皮肤病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对外界环境最敏感的部位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反映了人体内脏气血运行的状况,并可以通过一些中医护理方法来改善和调整。

本文将介绍中医护理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医理论与皮肤病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内外环境、饮食作息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

常见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痤疮等与体内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

因此,中医护理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祛湿热、活血化瘀等。

二、中医护理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具体皮肤病类型和体质,可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痤疮患者,可适量摄入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菊花等。

对于湿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水果蔬菜和清淡食物。

此外,中医还注重通过草药调理体内湿热等问题,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2. 中药外用:中医认为,通过皮肤吸收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从而改善皮肤病症状。

常用的中药外用方法包括煎药洗浴、药膏外敷等。

例如,对于湿疹患者,可以使用黄连、苦参等中药进行洗浴,有助于缓解病情。

3. 经络按摩: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法之一,通过按摩能够刺激经络,疏通气血运行,从而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对于皮肤病患者,经络按摩可以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皮肤的免疫力。

例如,对于痤疮患者可以进行面部按摩,刺激排毒和淋巴系统的功能。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热烟熏蒸人体穴位的疗法。

中医认为,通过艾灸可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对于湿疹、皮肤瘙痒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艾灸疗法可以选择耳穴、腰背部等穴位进行。

5.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对于皮肤病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皮肤病症状。

例如,针刺太冲穴和曲池穴可以改善湿热内蕴引起的疮疡问题。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人体质: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于同一种皮肤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

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

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皮肤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各异。

中医外治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在皮肤表面直接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病、疖等,中医外治法可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改善皮肤炎症,缓解瘙痒症状。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红斑狼疮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皮肤免疫,减轻红斑和鳞屑症状。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如白癜风、黄褐斑等,中医外治法可促进黑色素细胞再生,恢复正常肤色。

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内分泌,减轻皮肤油脂分泌,缓解病情。

中药外敷: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剂,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药浴疗法:通过药浴的方式,使药物渗透皮肤,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改善皮肤疾病。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皮肤炎症。

其他方法:还有艾灸、按摩等方法,也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医外治法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不可随意更改药物或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中医外治法一般起效较慢,患者需耐心治疗,不可急于求成。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调节身体内部环境。

然而,中医外治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起效慢、药物作用不稳定等。

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加强中医外治法的科学研究,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将为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和皮肤,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中医将皮肤病归类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辨证施治。

外感病的辨证治疗
外感病主要包括风热病、风寒病和湿热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外
感病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燥湿祛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
效果。

其中,针灸、艾灸和中药汤剂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内伤病的辨证治疗
内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如脾虚湿重、肝
郁气滞等。

中医辨证治疗内伤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
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其他病的辨证治疗
在辨证治疗中,有一些皮肤病不属于外感病或内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对于这些病症,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祛湿、补血活血等方
法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综
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手段,可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但是,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细致的分析病情,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应用。

一、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是皮肤病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皮肤湿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证应当清热利湿,消肿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败毒散、猪苓汤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功效。

二、风热病证风热病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状,常见于疱疹、湿疹等疾病。

治疗风热病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如葛根败毒散、银翘散等,以清热祛风、消肿止痒。

三、血热病证血热病证是指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疹子等症状,常见于荨麻疹、痱子等疾病。

治疗血热病证应当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柴胡清肝汤等,具有凉血祛热、平肝化风的作用。

四、痰湿病证痰湿病证表现为皮肤油腻、潮湿、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丹毒等疾病。

治疗痰湿病证应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甘薏汤、黄连解毒汤等,具有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气滞病证气滞病证表现为皮肤紫暗、紧绷、瘀斑等症状,常见于瘀血性疾病如瘀血瘀斑、瘀疮等。

治疗气滞病证应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护肝通脉丸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六、阴虚病证阴虚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治疗阴虚病证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安神。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汤等,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祛风除湿、凉血祛热、祛湿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等治疗原则。

在实际治疗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辩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专治皮肤病的民间小秘方

专治皮肤病的民间小秘方

专治皮肤病的民间小秘方1、皮肤瘙痒:鲜韭菜与淘米水,按一比10重量配好,先泡两小时再一起烧开,去韭菜用水洗痒处或洗澡,一次见效,洗后勿用清水过身,一日一次,连洗3天可愈。

2、牛皮癣、头癣、顽癣:猪胆一个,刺破,将胆汁放在小碗内,加入明矾(如黄豆大),待溶化后用胆汁搽患处,每日2次,连用7天。

此方治疗多年皮癣、顽癣效果神奇。

3、各种皮炎:生鸡蛋一只,将整蛋放陈醋内泡7天。

再取出蛋打破用蛋清涂患处,每日2--3次,7天可愈。

忌酒、辣物。

4、疥疮、恶疮、无名疮:白鸡毛一把烧成灰,用芝麻油调成糊状,每日涂患外2--3次,连用5--7天,效果极佳。

5、湿疹:樟脑丸一个,放半斤陈醋内浸3天后,用醋搽患处,一日3次,至治愈。

特效。

6、蛇胆疮:用旱烟油一小团(或抽过的香烟过滤嘴3个),用适量水调匀,涂患处,每日3次,连用3~5天痊愈。

7、汗斑癣:独头蒜(或小蒜头)捣烂,用纱布包好,蘸陈醋擦患处(擦至局部发热伴轻微刺痛),一日三次,用5~7天。

8、扁平疣:每次用马齿苋*20克(鲜品40克),板蓝根*15克,煎汤一碗内服,并留少量外涂,一日二次,连用10天。

可除疣。

9、白癜风:取露水(最好用韭菜叶上露水)一斤,加入蛇壳*5克,装入瓶内,埋地下过半月后取出,用水涂患处,一日三次,连用1--2月。

同时可用马齿苋*30--60克,煎汤一碗内服,一日二次。

10、风疹块、痱子:鲜韭菜汁加适量明矾,每天涂患处,并擦至皮肤发红、发热,一日三次,2--3天即愈。

11、脚气、手气:陈醋一斤,加入去皮大蒜头一两,明矾1钱,泡3天后用醋浸手、脚,一次5分钟,浸后可以洗去,一日一次,连用10天,不会再发。

12、手、足多汗:明矾*5钱,热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脚,一次10分钟,浸后站其自然晾干,一日一次,5天后手脚汗正常。

13、手足开裂(皲裂、粗糙):生羊油或猪油一两,加蜂蜜或白糖3钱,捣匀搽手脚,一日2--3次,一般7天可愈。

再搽几天以后不复发。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脱发、部分手足癣等。 常用的方剂有:生发酊、透骨草、干姜、红花、
首乌、白斑酊、刺蒺藜、补骨脂、乌梅、红花、 知母、首乌等。
(四) 浸泡剂(酊剂、醋泡剂)
百部酊:百部20g+75%酒精100ml,浸7天。 使用方法:用棉签蘸液涂搽。 注意事项:1.冬季慎用本法以防冻疮。
2.药物浓度不宜过高。 3.如有干裂、刺痛感应停用或加溶
常用的方剂有:
三黄洗剂:大黄、黄芩、黄柏。
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水 3000ml。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 主治手足癣,掌跖角化、肥厚性疾病。
蛇床子洗剂:蛇床子、威灵仙、当归尾、土大黄、 苦参30g、主治阴囊,外阴瘙痒。
脱脂洗剂:透骨草30g、皂角刺30g、雄黄10g、
功用:消炎止痛、清洁、渗透性较强、有助于 药物的经皮吸收。
常用方剂:皮炎霜、激素霜、雅霜、珍珠霜等。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急性期皮炎、渗出多、可选湿敷、间歇期可用 油剂。
2、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渗出少、仅仅有潮红、肿 胀、丘疹、水疱、应选用粉剂、洗剂或溶剂。
3、亚急性皮炎、渗出和糜烂较少、红肿轻、但有 鳞屑或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1.5-2。
新三妙粉: 黄柏300、青黛30、寒水石150。 注意事项: 粉剂作用表浅,并能与分泌物结
成痂皮,故不宜用在渗出多或深在性皮肤病。
(三) 洗剂(混悬剂、振荡剂)
制剂:用水和不溶性的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 粉量为30%左右,用时振荡摇匀,根据不同的 需要,可加少量甘油(5%),可减缓液体的蒸发 速度,亦可增加粉剂的吸附作用。或加少量的 酒精,可加速水分的蒸发速度,而增加皮肤的 凉爽程度。
液,使浓度降低后使用。

《皮肤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皮肤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详细描述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以内服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外洗法,如用白 僵蚕、白附子等中药煎水外洗患处,以缓解色斑症状。针灸也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03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APTER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时 ,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 更改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 。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 验,对中药治疗皮肤病的 疗效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 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性。
注意事项
定义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 上的疾病,包括各种皮肤炎症、 感染、肿瘤等。
分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疮、痈、疽、 疹、癣、痒等几大类,根据不同 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
外因
外感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 、燥情志内伤 等内因所致,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等。
05 皮肤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建议
CHAPTER
皮肤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
生活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饮食建议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食用过 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易致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建议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前 ,应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评价,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和使用药物。
04 针灸和拔罐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皮肤病是指身体表面皮肤出现的各种异常症状,如红肿、瘙痒、起疱等。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已经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经验。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皮肤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根据辨证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情所属的病机,从而针对性地施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不同病机类型,并根据不同病机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例如,对于湿疹病机,中医注重清热燥湿,一般使用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中药,如黄连、苍术等;对于牛皮癣病机,中医则注重血液瘀滞的排毒,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等。

二、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以其天然、温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白芷、黄柏、黄连、苍术、牛黄等。

其中,白芷具有祛风湿、止痒的作用;黄柏具有抗菌、消炎、收敛的作用;黄连则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根据具体情况,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药也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治疗皮肤病。

例如,中药熏洗、药浴、药膏等外用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部位,起到抑制病变、缓解症状的效果。

三、穴位疗法中医经典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系统与皮肤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足三里、曲池等。

例如,风池位于颈部后方,刺激该穴位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足三里位于小腿前部,刺激该穴位可以益气活血、健脾化湿。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病情、缓解症状。

四、调理养生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调理养生,即改善患者的内环境,增强机体抵抗力。

中医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认为情绪压力、饮食习惯等因素与皮肤病密切相关。

治疗皮肤病的草药

治疗皮肤病的草药

治疗皮肤病的草药治疗皮肤病的草药皮肤病是指身体表面的皮肤出现异常的状态,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

在传统中医中,许多草药被用于治疗皮肤病。

这些草药可以减轻瘙痒和红肿等不适,促进皮肤修复和再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皮肤病的草药。

一、黄柏黄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祛湿止痒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黄柏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泡脚水使用。

二、苦参苦参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凉解毒、杀菌消毒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湿气重、红斑丘疹等皮肤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苦参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三、连翘连翘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连翘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四、地黄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滋阴补血、润肤养颜等功效。

在治疗干性皮肤、皲裂等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地黄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五、桑白皮桑白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桑白皮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六、牛膝牛膝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祛风、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湿气重、红斑丘疹等皮肤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牛膝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七、苍耳子苍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苍耳子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八、菊花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菊花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九、薄荷薄荷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湿气重、红斑丘疹等皮肤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薄荷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十、白芷白芷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祛风止痒、消肿止痛等功效。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其症状多样化,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主张要从整体上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

下面将从中医辨证理论和施治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扮演着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角色。

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中医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

辨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皮肤病多是由内热、湿热、血瘀等引起,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 内热型皮肤病内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火盛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地黄等,常配以绿豆、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材。

2. 湿热型皮肤病湿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湿、油腻,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薏苡仁、茵陈等,常配以白术、橘红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3. 血瘀型皮肤病血瘀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紫或暗红,伴有疼痛、瘀点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赤芍等,常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施治强调整体调理,以患者个体的差异为依据,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施治方法: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缓症状、提高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中医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有煎药洗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2. 中药内治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治方法有煎药汤剂、中药颗粒等。

中药外敷方法

中药外敷方法

中药外敷方法中药外敷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利用中药药材的渗透、吸收和药效作用,通过外敷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中药外敷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皮肤病、创伤、疼痛等,其疗效显著,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外敷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中药煎剂外敷的方法。

中药煎剂外敷是将中药材煎煮后,用纱布或棉布包裹,敷于患处。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病、烫伤、烫伤等疾病的治疗。

例如,对于湿疹、痱子等皮肤病,可以选择黄柏、地榆等中药材煎剂外敷,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痊愈。

对于烫伤、烫伤等外伤,可以选择绿豆、苦参等中药材煎剂外敷,有助于止痛、消肿、促进伤口愈合。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中药膏药外敷的方法。

中药膏药外敷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与适量的药膏混合后,敷于患处。

这种方法适用于风湿病、关节炎、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例如,对于风湿病、关节炎等疼痛疾病,可以选择桂枝、川芎等中药材膏药外敷,能够有效温通经络,舒筋活络,缓解疼痛。

对于外伤、跌打损伤等疼痛,可以选择当归、红花等中药材膏药外敷,有助于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中药贴敷的方法。

中药贴敷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药粉或粘合剂后,敷于患处。

这种方法适用于疮疖、皮肤病、瘀伤等疾病的治疗。

例如,对于疮疖、皮肤病等疾病,可以选择黄连、板蓝根等中药材贴敷,能够有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促进痊愈。

对于瘀伤、跌打损伤等外伤,可以选择藁本、蒲公英等中药材贴敷,有助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使用中药外敷方法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和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药外敷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温阳散寒
适应证:疮疡阴寒证。皮肤溃疡疮面灰暗, 脓液清稀,腐肉不易脱落,难收难敛,不 知痛痒,或皮肤硬化;伴畏寒肢冷,精神 不振,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常用方剂:阳和汤
七、化痰软坚法
适应证:痰核证。结节、肿块、囊肿,皮 以或淡黄色、淡褐色、不痛或微痛伴胸闷, 舌苔腻,脉弦滑。
☆第二节 内治法
一. 祛风法:疏风清热、疏风散寒、袪风胜湿、 驱风潜镇。
二. 清热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三. 祛湿法:清热利湿、健脾化湿、滋阴除湿 四. 润燥法:养血润燥、凉血润燥 五. 活血法:理气活血、活血化瘀 六. 温通法:温阳通络、通络除痹 七. 软坚法:消痰软坚、活血软坚 八. 补肾法:滋阴补肾、温补肾阳
常用方剂:海藻玉壶汤、二陈汤。
八、补肾法
(一)滋补肝肾 (二)滋阴降火 (三)温补脾肾
(一)滋补肝肾
适应证:肝肾阴虚证。皮损颜色淡药,色 素沉着斑,或色素脱失斑,头发脱落wuf头 晕、耳鸣耳聋、口咽干燥、腰膝酸软,舌 淡红斯巴达少,脉细。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 七宝美髯丹。
常用方剂:肾气丸、右归丸、真武汤。
第 三节 皮肤病的外治法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药+水煮后去渣,所得溶液。
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消炎, 适用于 急性皮肤病
2、粉剂——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
(散) 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 青黛散、六一散、枯矾粉、滑石粉等。
3、洗剂(混悬剂)——水+粉,混合在一起
常用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汤
(三)祛风除湿
适应证:风湿证、风湿热证。淡红色风团、 斑片、丘疹、丘疱疹、小水泡、轻度糜结 鳞屑、瘙痒,舌淡红苔或黄,脉滑。
常用方剂:荆放败毒散、消风散
(四)平肝息风,重镇潜阳
适应证:血虚肝旺、肝风内动证。肥厚斑 片、丘疹、鳞屑、苔藓样变、血痂皲裂、 颜色淡褐,伴头晕眼花,舌淡,脉弦细。
伴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细。 常用方剂: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
四、润燥法
(一)养血润燥 适应证:血虚风燥证。皮疹色淡、干燥脱屑、皲
裂、瘙痒夜间重、伴头发枯槁脱落,伴头晕目眩, 心悸失眠、口眼干燥,淡白苔,脉细无力。 常用方剂:四物汤、当归饮子、二至丸 (二)凉血润燥 适应证:血热风燥证。鲜红斑片、血痂、瘙痒伴 口干心烦,尿赤便干,苔红薄。脉细数。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汤、凉血消风散
第七章 皮肤病的常用中医
治疗方法
第一节 皮肤病中医治疗特色
一、整体观念 ,外病内治,全身调理 《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 《外科理例》:“治外必本诸内,治内亦即
治外”。如:用清热利湿法治疗,体内热 清湿除,体表的皮损才能消退,瘙痒缓解。
二、辨证论治,标本结合,个体化治疗
不能一方统治,因此治疗方也是因人而 异。
常用方剂:天麻钩藤饮
二、清热法
(一)清热泻火 (二)清热解毒 (三)清热凉血
(一)清热泻火
适应证:实热证。红斑、丘疹、水肿、糜 烂,皮肤红肿热痒;伴恶热、口渴喜冷饮、 多汗、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常用方剂:白虎汤、导赤散、清胃散等
(二)清热解毒
适应证:热毒证。红肿斑片、肿块、脓疱、 糜烂、灼热、疼痛、瘙痒,伴身热、口干、 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急性有糜烂、渗液、溃疡,紫草油、青黛油、
止痒、保护、干燥、消炎,用于无 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
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颠倒散 洗剂。
4、酊剂——75%酒精或白酒泡后,
(药酒) 收敛祛风、杀菌、止痒,
适用于慢性肥厚增生瘙痒性皮肤病、
手足体癣。 复方土槿皮酊、止痒酊。
5、油剂——药泡在油中,煎炸后的
收敛、润泽、保护、止痒、生肌,适用于 急性亚
常用方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三)清热凉血
适应证:血热证.鲜红或深红色斑片、鳞屑、 紫癜、血疱、灼热、瘙痒伴疼痛间作;伴 身热、口干、心烦、尿赤便干,舌红绛, 苔黄燥,脉数。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三、祛湿法
(一)清热利湿 适应证:湿热证、暑湿证。水肿红斑、皮肤潮湿
多汗;口渴不饮、尿赤涩痛,苔紅黄腻。脉滑数。 常用方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二)健脾化湿 适应症:脾湿证。皮肤症状(红斑、水泡渗液)
五、调理气血法
(一)理气活血 (二)活血化瘀散结 (三)益气活血
(一)理气活血
适应证:气滞血瘀证。黄褐色斑片、白班、 暗红色丘疹、紫癜、苔藓样斑片,或刺痛, 或瘙痒,伴胁肋胀满,情志不遂,妇女经 血色暗夹块,舌质暗,脉弦涩。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二)活血化瘀散结
适应证:血瘀凝结证。暗红色斑块、结节、 增生性瘢痕,疼痛或瘙痒,舌质紫暗。
(二)滋阴降火
适应证:阴虚内热证。皮损色红,色素沉 着斑,头发脱落,伴潮热盗汗、手足心热、 虚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腰膝酸 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常用方剂:知柏地黄丸、青蒿鳖甲汤。
(三)温补脾肾
适应证:脾肾阳虚证。皮肤硬化、萎缩、 满月脸,四肢肿胀、沉重无力,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腹胀下利,舌质 淡胖,脉沉弱。
常用方剂:大黄蛰虫丸
(三)益气活血
适应证:气虚血瘀证。溃疡创面不鲜、周 围皮色暗红,或局部皮肤刺痛,夜间加重; 伴气短乏力,精神疲惫,舌质淡苔白,脉 沉细阳法
(一)温经散寒通络 适应证:血虚寒厥证,风寒湿痹证。四末
不温、青紫,肢端麻木疼痛;或皮肤硬化 发凉、或硬肿、结节,关节肿痛,酸软无 力,遇寒湿加重,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 弦数。 常用方剂: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
一、祛风法 (一)疏风清热 银翘散 (二)疏风散寒 麻黄汤 (三)祛风除湿 消风散
(四)平肝息风,重镇潜阳银翘散、麻黄汤、 消风散
(一)疏风清热
适应证:风热证.红色风团、红色斑片、丘 疹、鳞屑、瘙痒,可伴发热、微风热寒、 口渴、苔薄、脉浮数。
常见方剂:银翘散、消风散。
(二)疏风散寒
适应证:风寒证。风团颜色淡白,硬化或 者萎缩斑块,遇冷加重,舌苔白,脉浮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