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定、标准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和环境事故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检测、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服务性原则。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具有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三)具有健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二)熟悉环境监测业务,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监测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查阅、复制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资料;(二)要求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报告和原始监测数据;(三)对监测人员进行询问;(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我国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

我国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

我国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制度。

下面将重点介绍我国主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

一、环境保护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律于1979年颁布,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监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律对企业进行了环保主体的界定,并规定了企业与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企业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处罚措施。

2.《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律于2015年颁布,是我国首部具有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性法律。

该法律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大气污染监督、执法和处罚力度,同时也规定了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和考核制度等相关内容。

二、环境保护法规1.《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规于2003年颁布,是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法规之一。

该法规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标准,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在策划和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以便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

2.《土壤污染防治法》该法规于2018年颁布,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法规。

该法规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和职责,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同时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审批机制、行业准入制度、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三、环境管理制度1.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指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依据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污染排放的资格、标准和条件的许可管理制度。

该制度可以加强排水许可管理,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环保产权交易制度环保产权交易制度是指以环境产业为核心的产权交易市场。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定、标准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定、标准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定、标准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定、标准一、环境监测法律1.1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环境法律,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

1.2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门法律,主要针对空气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包括大气污染的监测、排放限值、减排措施等。

1.3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门法律,主要用于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包括水质监测、污水排放标准、水污染防治设施等。

二、环境监测法规2.1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定,用于对新建、改建、扩建及其他重大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2 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规定,用于控制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标准等。

2.3 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条例: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范,用于管理和监督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运行和监测活动。

三、环境监测规定3.1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标准,用于指导大气环境监测的方法、检测技术和监测设备的使用。

3.2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标准,用于指导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采样技术和分析方法。

3.3 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标准,用于指导水环境监测的方法、检测项目和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四、环境监测标准4.1 大气颗粒物(PM2.5、PM10)监测方法标准:大气颗粒物监测方法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标准,用于指导大气颗粒物(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4.2 废水排放监测标准:废水排放监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标准,用于指导不同类型废水排放的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和监测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监测的法律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监测的法律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监测的法律要求在建设项目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法律对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本文将就此进行介绍。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始建设项目之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系统的、预防性的环境管理措施,旨在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控制。

评价结果将用于科学决策、环境规划和项目审批,确保项目在符合环境要求的条件下进行。

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相关实施办法,建设项目必须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污染治理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噪声控制设施等。

环境保护设施的设置必须符合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并在项目建设前经过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批确认。

三、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制定环境监测计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法》的规定,环境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频次、监测结果的评价及汇报等。

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特点和环境风险,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必须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法》的规定,环境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可靠,并记录在案。

采集的数据应包括环境影响指标的测量结果、样品收集和分析方法、监测设备的报告和校准等。

采集到的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并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决策。

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建设项目必须落实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管理等。

同时,项目建设单位还应定期对环境防治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运营管理,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六、环境监测报告的提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法》的规定,环境监测完成后,必须提交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标准清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标准清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标准清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标准清单一、宪法、法律和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国家保护环境,维护人民利益,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监督管理等内容,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及相关监测、评估和处罚等要求。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的防治进行了规范,包括水污染源的减排、水体环境质量的保护等方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的排放、转移、处置和监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在建设项目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环境。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责任、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二、行政法规和规章1.《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详细规定了环保税的计征办法、税率等内容。

2.《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工业、交通、农业等各领域的排放进行了限制。

3.《环境管理规定》:对污染源的排放、管理、监控等方面给出了具体要求。

4.《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责任分工、环境监测等进行了规定。

5.《环境监测规定》:详细规定了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标准,保障环境数据的准确性。

6.《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调整和应急响应措施等。

7.《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程序等。

三、行业标准和规范1.《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具体规定了不同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监测方法。

2.《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各类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排放限值进行了规定。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控制要求,提出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要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清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清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清单尊敬的读者:本详细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清单,以供参考使用。

以下是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细化的描述。

一、法律和法规1. 环境保护法:包括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和减排等内容。

2. 大气污染防治法:包括了大气污染的排放标准、监测与评估、减排措施等内容。

3. 水污染防治法:包括了水污染的排放标准、水体保护区划、水资源管理等内容。

4.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包括了固体废物的排放标准、处理方法、再利用等内容。

5. 化学品管理法:包括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内容。

6. 环境影响评价法:包括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报告要求等内容。

二、标准和要求1. 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了大气中不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要求。

2. 水污染控制标准:了水中不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质量要求。

3. 噪声控制标准:了不同环境下的噪声标准和限制要求。

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要求:详细说明了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治理等。

5.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介绍了环境监测的方法、参数、准确度等技术要求。

6.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介绍了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目标设定、组织结构、内部审核等。

三、本所涉及附件如下:1. 附件1:环境保护法全文。

2. 附件2: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

3. 附件3:水污染防治法全文。

4. 附件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文。

5. 附件5:化学品管理法全文。

6. 附件6: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

7. 附件7:大气污染控制标准。

8. 附件8:水污染控制标准。

9. 附件9:噪声控制标准。

10. 附件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要求。

11. 附件11: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2. 附件12: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四、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请参考相关法律条文的具体解释和注释。

感谢阅读本,希望对您有所。

附件:1. 环境保护法全文2. 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3. 水污染防治法全文4.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文5. 化学品管理法全文6. 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7. 大气污染控制标准8. 水污染控制标准9. 噪声控制标准10.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要求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2.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制定的法律。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宪法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制定本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的法制和管理体系,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适用于国内范围内的各类环境监测活动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二章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将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作为基本原则。

第五条环境监测应当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保障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第六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注重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章环境监测的主体责任第七条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承担监督和管理责任。

第八条地方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并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对本地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式第十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应当采取定点监测、移动监测、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准确。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运用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管理和运用。

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告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环境监测机构的评估和认证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相关部门的评估和认证,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和资质。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八章附则第十六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的活动。

2. 科学性:环境监测应当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全面性:环境监测应当涵盖各种环境要素和评估指标,综合反映环境状况。

4. 准确性: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可靠地反映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202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202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202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2022一、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规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中,包括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规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确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针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等内容。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对水污染进行防治,包括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等内容。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对固体废物进行环境防治,包括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置方式及标准、固体废物的转化与资源化利用等内容。

二、标准1. GB 3095-202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空气中常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用于评价环境空气的质量。

2. GB 3838-2002《环境质量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环境噪声、水质、土壤质量等方面的限值,用于评价环境质量及相关污染物的控制。

3. GB 150-202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锅炉燃烧过程中对大气排放的污染物限值,用于控制大气污染。

4. HJ/T 298-2022《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该标准规定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用于监测水环境质量。

5. HJ 561-2022《工业固体废物危(wei)险性评价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工业固体废物的危(wei)险性评价方法和标准,用于判断固体废物的危害程度。

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文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文6. GB 3095-202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文7. GB 3838-2002《环境质量标准》全文8. GB 150-202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全文9. HJ/T 298-2022《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全文10. HJ 561-2022《工业固体废物危(wei)险性评价标准》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法律。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依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民共享、科学治理、依法保护、综合治理、源头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方针,鼓励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管理,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第五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依法保护,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污染物减排,环境风险控制,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家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实行环境保护目标,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第七条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方面的标准。

第八条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及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标准。

第九条国家制定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确定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程序。

第十条国家制定环境监测标准,建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

第十一条国家制定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章环境保护管理第十二条国家建立环境保护目录制度,限制或禁止对特定区域、场所的环境污染。

第十三条国家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四条国家推行污染物排污许可制度,设立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

第十五条国家设立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环境保护的组织、监测、评价和管理。

第十六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监察机关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环境保护监督与处罚第十九条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查处。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度,追究环境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国家依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修复环境污染损害,追究责任。

企业环境监测法律规定(3篇)

企业环境监测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环境监测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等。

第三条企业环境监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二)科学监测,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四)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企业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企业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监测范围与内容第五条企业环境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废水排放监测;(二)废气排放监测;(三)固体废物排放监测;(四)噪声排放监测;(五)土壤、地下水污染监测;(六)其他污染物排放监测。

第六条企业环境监测内容应当包括:(一)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二)污染源排放时间、排放强度;(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四)污染事故处理情况;(五)其他需要监测的内容。

第三章监测方法与标准第七条企业环境监测应当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第八条企业环境监测方法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采用标准方法或者经过验证的等效方法;(二)确保监测设备、试剂、校准器等符合要求;(三)操作规范,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九条企业环境监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一)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监测方法标准;(三)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标准。

第四章监测机构与人员第十条企业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取得相应的环境监测资质;(二)具有专业技术人员;(三)具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能力;(四)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十一条企业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取得相应的环境监测资格证书;(二)熟悉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三)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

环保检测管理制度

环保检测管理制度

环保检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规范环境检测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提高环境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环境检测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环保检测机构、环境监测站等。

第三条环境检测工作应当遵循真实、准确、科学、公正的原则,切实保障环境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四条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检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环保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

第五条环境检测工作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确保各项工作按照程序规范进行。

第二章环保检测管理体系第六条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建立环境检测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检测计划、样品采集、检测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并规定各项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第七条环保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内部审核、数据验证等环节,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八条环保检测机构应当配备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确保环境检测工作的进行。

第九条对于环境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环保部门应当进行监督抽查,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环境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第十条环保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环境检测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流。

第三章环保检测流程第十一条环境检测包括采样、分析、测量等环节,各项工作应当按照规定流程进行,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第十二条环境检测的采样工作应当选择合适的样品点和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第十三条采样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包括现场标识、包装、保存、运输等环节。

第十四条环境检测的分析工作应当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五条分析时应当遵循正确的分析方法和操作规程,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可比性。

第十六条环境检测的测量工作应当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和方法,确保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一、引言环境监测是保障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以泛博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法规。

二、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分类1. 环境监测基本法律法规1.1 环境保护法1.2 大气污染防治法1.3 水污染防治法1.4 噪声污染防治法1.5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6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 环境监测专项法律法规2.1 危(wei)险废物管理条例2.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3 环境影响评价法2.4 水环境管理条例2.5 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6 土壤污染防治法3. 环境监测行业管理法律法规3.1 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条例3.2 环境监测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办法3.3 环境监测设备管理办法3.4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办法3.5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规范三、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1. 环境监测范围与要求1.1 大气环境监测1.2 水环境监测1.3 土壤环境监测1.4 声环境监测2. 环境监测监测方法与标准2.1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2.2 水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2.3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2.4 声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3.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报告要求3.1 数据采集与传输要求3.2 数据质量评估与修正要求3.3 环境监测报告要求四、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执行机构与责任1. 环境保护部门2. 环境监测机构3. 监测单位和监测人员4.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五、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附件1:《环境保护法》全文附件2:《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附件3:《水污染防治法》全文附件4:《噪声污染防治法》全文附件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文附件6:《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文附件7:《危(wei)险废物管理条例》全文附件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全文附件9:《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附件10:《水环境管理条例》全文附件11:《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附件12:《土壤污染防治法》全文附件13:《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条例》全文附件14:《环境监测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办法》全文附件15:《环境监测设备管理办法》全文附件16:《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办法》全文附件17:《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规范》全文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和具体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清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清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清单1. 中国环境保护法中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领域最基础的法律法规,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健康。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法,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 环境保护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不得损害环境资源。

- 环境信息公开:相关单位应当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敏感项目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 环境监测和报告:相关单位应当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相关单位应当建设和运行环境保护设施,确保符合相关环保标准。

- 环境修复:污染环境的相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修复。

- 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保护大气环境的法律法规,它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大气污染,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 大气污染排放控制:相关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单位应当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 大气污染应急措施:对重大的大气污染事件,相关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污染。

- 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并确保计划的实施。

-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支持:政府应当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相关单位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

3.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它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 水污染排放控制:相关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水污染排放标准,控制和减少污水的排放。

完整解析:环境检测法规

完整解析:环境检测法规

完整解析:环境检测法规1. 引言环境检测法规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而制定的。

本文档将对环境检测法规进行详细解析,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

2. 环境检测法规概述环境检测法规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各类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方法标准和检测技术规范等。

这些法规为环境检测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3. 环境检测法规的主要内容3.1 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对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允许浓度或含量做出的规定。

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行业环境质量标准。

3.2 监测方法标准监测方法标准是对环境检测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这些标准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3.3 检测技术规范检测技术规范是对环境检测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这些规范保证了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环境检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环境检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主要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负责。

他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4.1 法规宣传与培训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检测法规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4.2 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对从事环境检测的机构进行资质认定,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4.3 检测结果公示与监督对环境检测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4 违法行为查处对违反环境检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予以处罚,维护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5. 结语环境检测法规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法规、加强环境检测是每一个企业和公民的责任。

希望通过本文档的解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环境检测法规,共同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环境监测管理规定

环境监测管理规定

环境监测管理规定一、总则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了解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在_____行政区域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监测机构与人员(一)从事环境监测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监测工作。

(二)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

(三)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四、监测计划与方案(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制定环境监测计划。

(二)监测机构应当根据监测计划和相关技术规范,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三)监测方案应当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

五、监测点位的设置(一)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当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反映环境质量的真实状况。

(二)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并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批准。

(三)监测点位的变更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

六、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一)监测人员应当按照监测方案和相关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

(二)采集的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并及时记录。

(三)监测数据的处理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七、监测数据的审核与上报(一)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质量。

(二)审核合格的监测数据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上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上报的监测数据应当加盖监测机构的公章,并由负责人签字。

八、监测数据的使用与发布(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数据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修改、伪造或者篡改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目录一、总则二、环境监测机构三、环境监测程序四、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五、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六、法律责任七、附则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环境监测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环境监测活动,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二、环境监测机构第五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定,并按照资质认定范围开展环境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七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配备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设施和人员,保证监测能力满足监测需求。

第八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其监测数据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环境监测程序第九条环境监测活动应当按照监测方案进行,监测方案应当明确监测目的、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等内容。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在开展监测活动前,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方案,并按照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在监测活动中,应当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机构在监测活动中,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监测数据被篡改、丢失或者泄露。

四、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可追溯。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监测数据档案,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和保存,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第十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和共享。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发[2006]114号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发[2006]114号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正文:----------------------------------------------------------------------------------------------------------------------------------------------------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7月28日以环发[2006]114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和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统称环境监测机构)。

第三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

第四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和管理职责。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对本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负责。

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并积极参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工作,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第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有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并具备必要的专用实验条件。

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一)负责监督管理本环境监测机构各类监测活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二)组织和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比对、方法验证、质量监督、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等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三)负责本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申报与日常管理,国家级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组织和实施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四)建立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质量管理工作的动态信息库;(五)组织和实施环境监测技术及质量管理的技术培训和交流;(六)组织开展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质量管理的监督与检查;(七)负责本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信息汇总和工作总结;(八)参与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污染仲裁、用户投诉、环境纠纷案件、司法机构的委托监测等涉及争议的监测活动。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管理办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监测活动,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噪声环境的监测。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科学的原则,依法监测,依法披露监测结果。

第四条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履行法定职责,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环境监测活动第五条环境监测应当建立综合监测体系,定期对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

第六条环境监测应当包括定点监测、流动监测和应急监测等监测形式,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第七条监测站点应当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和合适的位置,监测设备应当符合环境监测要求,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第八条环境监测应当采取标准化方法和标准化操作进行,监测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能力。

第三章监测数据与信息管理第九条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无缺失,监测设备、仪器仪表和监测方法应当符合标准规范。

第十条监测数据应当及时上传至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一条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监测结果应当形成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二条对于严重污染事件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通报,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监测机构与人员管理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格,依法从事环境监测活动,严禁从事与本行业无关的活动。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接受规定的培训和考核,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环境损害或者给社会公众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

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

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第一章引言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是指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规主要是由国家、地方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用来管理和保护环境的行为。

环境标准则是针对不同环境领域制定的技术标准,用来规定和指导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第二章环境法规2.1 国家环境保护法国家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的机构和职责、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破坏环境的责任和惩罚等内容。

2.2 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其内容主要围绕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展开,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起指导和监督作用。

2.3 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是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的法律,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要求,旨在通过预先评估和防控,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环境标准3.1 大气环境标准大气环境标准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标准等,用来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3.2 水环境标准水环境标准是指对水质进行评价和保护的标准,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环境监测技术标准等,用来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

3.3 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标准是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和保护的标准,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等,用来保护土壤资源和农产品安全。

3.4 噪声环境标准噪声环境标准主要针对城市、工业区、交通运输等场所产生的噪声进行评价和控制,包括噪声排放标准、噪声限值标准和噪声监测技术标准等,旨在保护人们的听力健康和生活环境质量。

第四章本文档涉及附件1.附件1:________国家环境保护法全文2.附件2:________地方环境保护法规汇编3.附件3:________大气环境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4.附件4:________水环境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5.附件5:________土壤环境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6.附件6:________噪声环境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环境保护法:________环境保护法是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用来管理和保护环境的行为。

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一、国家环境监测总体规定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为了规范环境监测工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本章节将对国家环境监测总体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1.1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规定了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和监测方法。

根据本法,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内容。

1.1.1 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大气气象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等内容。

大气环境监测需遵循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监测结果应定期向社会发布。

1.1.2 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水质监测、水生态监测、水资源监测等内容。

水环境监测需遵循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监测结果应定期向社会发布。

1.1.3 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土壤侵蚀监测等内容。

土壤环境监测需遵循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监测结果应定期向社会发布。

1.1.4 噪声环境监测噪声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环境噪声测量、噪声源监测、噪声影响评价等内容。

噪声环境监测需遵循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监测结果应定期向社会发布。

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本章节将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进行详细介绍。

2.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其目的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相关标准包括环境监测现场质量控制、仪器设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等内容。

2.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要求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要求是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包括监测点设置、监测频次、样品采集和分析等方面的规定。

各级环保部门应对环境监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2.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是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而采取的具体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 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A) 国家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 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 国家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 于国家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流动源) 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需报经国务院批准。
•13
原则二: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 的,适用特别规定。比如就饮用水源保护 执法而言,《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 条例》是特别法,《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 护条例》是普通法,前者优先适用。
•14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就环境的监督管理来说,《环境保护法》是一般法,《海 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是特别法,海洋环境保护、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应适 用特别规定,无特别规定的适用一般规定 《环保条例》是普通法,《水源条例》是特别法 就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来说,《环境保护法》是特别法, 它对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请诉讼的时效期间作了特别规 定,为3年;《民法通则》是一般法,它对损害赔偿的诉 讼时效作了一般规定,2年。那么,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 诉讼时效就应适用《环境保护法》“3年”的规定
•26
环境标准体系结构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标准 国 家 环 境 标 准 体 系 地方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其他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 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 作的限制性规定。它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 准。绝大多数是强制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 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 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绝大多数是强制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 业性排放标准。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章
内容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一、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管理方针与政策 三、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五、环境管理的机构体系 六、环境监测的法律定位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几个概念

法律:广义和狭义不同 法规、法律法规:广义概念 法律规范:构成法律的基本单位 法律条文: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法律文件:集中了一定的法律规范 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按一定标准分类后构 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具体体现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依据 判定环境质量和工作优劣的准绳 促进环境科技进步的动力 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的手段和条件
环境标准的适用:考虑因素


行业类别(如综合与12类行业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功能区划 污染物排放去向(如污水排放,排入GB3838三类 水域的执行一级标准,四、五类执行二级,二级 污水处理厂执行三级) 污染物种类 环境影响报告批准时间
•8
渊源四:规章
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 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环保总局令,环保部令 约60项 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规章——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 较大市规章——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特区规章

•9
渊源五: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国家之间缔结的法律文件 公约 多边条约 双边条约 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决议、宣言 一般会通过国内法来实施
•15
原则三:新法优于旧法

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 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对行政 复议的有关事项都有规定,应优先适用后 者,因为后者是新制定的
•16
原则四:不溯及既往和保护原则(从旧兼从 轻)



不溯及既往:旧法已废止、新法已施行,这时发 现新法施行前的违法行为,适用旧法 例:谎报水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2008-61前发生的,2008-6-1后才发现的,按修订前的水 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罚款1万元以下(修订 后罚款1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 保护原则: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的权利和利益,如果新法比旧法处理结果轻, 就适用新法
•10
环境法体系之二:按调整的主要内容划分
根本大法——宪法中的有关规定 26条、9条 综合性环境法——综合性规定 污染防治法——以防治污染为主 自然资源保护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 《土地法》《城乡规划法》《水法》等 程序法——民事、刑事、行政程序(诉讼、仲裁、调 解、行政执法、侦查、检察) 《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 复议法》 环境标准——以各类环境标准为主 相关法——其他法规如民法、刑法中的环境法规范
标准、基础标准和其他标准等。

环境标准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依靠科技进 步和环境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发布机关将根据实际需 要对环境标准进行解释、修改、修订、替代或废止。
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级、类
分级 国家 地方 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控制) 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其他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 年试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 议通过并正式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是环境保护各单项法和 行政法规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基础。
污染防治单项法

•11
环境执法的具体适用:四项原则 在具体的行政执法中,当多个法律规范对 同一行为或事实都有规定时,在法律规范 的适用顺序上,需要注意这样几个原则: 一、地方法优于国家法 二、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三、新法优于旧法 四、不溯及既往和保护原则
•12
原则一:地方法优于国家法 对于深圳市南山区而言,即优先适用特区法 规和特区规章,其次是广东省的地方性法 规和政府规章,最后是国家的法律、行政 法规和部门规章。





国家环境方法标准 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 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为推荐标准,推荐 标准一旦被强制标准引用,就成为强制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 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 (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 做的统一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除上述环境标准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 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监测技术、环境区划、环境规划的技术要求、规范、导则 等等)。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我国签署的公约、条约达50多部。例如: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蒙特利尔议定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 《生物多样性公约》;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 《京都议定书》关于温室气体排放 … …。
环境标准的定义


定义: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 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 展,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 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按标准发布的层次不同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 标准和行业标准。按标准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分为环 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关系 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的执行。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综合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行业排放标准(如《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 准》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即有行业标准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标准 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24
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标准的主要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环境标准具有法规的约束性,国家环境标准绝大多数是法律规 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标准,即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 。国家环境标准是 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组织制定、审批、发布;地方环境标准由省级人民 政府组织制定、审批、发布。
•17
宪法
《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 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9条, 第10条,第22条等还有环境保护的规定。 宪法中的有关规定是确定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框 架最根本的法律依据和基础。 我国宪法间接地规定了公民享有良好“环境 权”。但这种宣言式的规定,不具备实际的可操 作性。 “环境权”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享有在适宜 于人类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环境 资源的权利。(中南林学院 周训芳)
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8部 1.《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颁布,2000年修订); 2.《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1996年修订.2008年再 次修订); 3.《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颁布,1999年修订); 4.《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颁布);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1995年颁布。2004年修订); 6.《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颁布); 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颁布); 8.《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颁布)。 (主要应了解适用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