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各种泻心汤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心下痞(五个泻心汤)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心下痞(五个泻心汤)

心下痞---急性胃炎:(五个泻心汤)发热或没到发热的程度,胀满痞疼,呕吐,舌苔厚黄,手脚不热,有时是凉的。

因为是胃里的东西发热或产生气体,也可用干姜附子,有的还非用不可,黄连黄芩往下走,制止内容物发酵,干姜让肠胃蠕动减慢(注意与小结胸汤的区别)
1、心下痞满,按之软,脉浮,发热,一般大便秘,白苔,厚腻,不吃东西,三黄泻心汤:
大黄15黄连20黄芩30(全碎,水渍)
2、心下痞,体温高,就是觉得背有点冷(有时不发热但恶寒),
呕吐,附子泻心汤:
泡附子一枚(另煮汁)大黄黄连黄芩(全碎,水渍)
(此症要与旋复代赭汤方区别:旋复花30代赭石20党参30半夏20生姜15甘草15大枣15个,无热,小便清滑)3、心下痞硬、干噫、腹中雷鸣(胃里有水气)、下痢,有热,脉浮或滑,生姜泻心汤:(呕得最厉害)
生姜56黄连14黄芩42党参42半夏100毫升干姜14甘草42大枣12枚,2000毫升煮至600,三服
4、心下痞硬,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甘草泻
心汤:
甘草56黄芩42干姜42人参42半夏100毫升黄连14大枣12
5、心下痞,呕(可有实际内容物)而下痢,半夏泻心汤:(与
小柴胡汤区别)
半夏100毫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2黄连14大枣12 病例:
1、女,3岁,腹胀发热(心下痞)
川黄连20克捣川大黄10克黄芩30克1剂开水渍一小时,取汁分四次服。

2、男,2个月半,心下痞
川大黄6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打
沸水渍一小时,每次服1/4。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

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

“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

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

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

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

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

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

泻心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泻心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泻心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组成]大黄4.6克,黄芩、黄连各2.4克。

上挫细,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渣,顿服。

如以沸汤一合,渍之,绞去渣服,亦可。

[症状表现]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千金方》:引此文,“不足”作“不定”宜从之。

补充:当有心下痞,大便秘结,心膈烦躁,小便赤涩,或惊痫,发狂,面及眼目有赤色,或肿,脉数急而实等证。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心胃肝胆之火,骈集胸中,迫血上行,乃有烦悸,吐衄急迫之状。

为用黄连以清心胃之火;黄芩以清肝胆之火,其热虽可暂消,吐衄亦可暂止,仍不能弭其复发,故必须以泄热通利之大黄为主将,领导芩、连,迫使心胃肝胆之火,同时下降,始能绝其复燃之患,此其所以为热性吐衄之剂欤?[治疗范围]以心下痞而烦悸不定,大便秘而上气为主。

[诸家经验谈]《芳翁医谈》:江洲多罗尾先侯,患失精数年,与人并坐,自不知其漏泄,诸医尽力,不得治。

故延师,师至,将诊之,侯因问曰:寡人之病,可治乎?曰:可治,侯乃屈一指,寻又问如初,师曰:可治。

侯又如是不已,至十指,抱剑去,师曰:痫也,以三黄泻心汤而痊愈。

侯大悦服,且从师学医三年。

《建殊录》:泉庐伊兵卫,年二十余,积年患吐血,每旬必一发,丙午秋,大吐,吐已,气息顿绝,迎众医救之,皆以为不可为矣,于是家人环注,谋葬事。

先生后至,视之,似未定为死者,因以丝着鼻间,犹能蠕蠕动,乃按其腹,有微动,盖气未尽也,急作三黄泻心汤,每帖重十五钱,须臾,腹中雷鸣,下利数行,即醒,出入二十余日许,痊愈,十余年不复发。

方舆輗:往年新街之酒家,茨才屋其之下婢,患逆经,起时吐衄,后至眼、目、耳、十指头皆出血,形体麻木,手足亦至于强直,余投泻心汤,十日血止,后与回生汤调理复旧。

《方伎杂志》:数年前,京师之壮长,笹屋利助,循常例,往幕府贺岁,冬秒,下江户,在途中下血,至府后,即请诊治,周身面色青白,爪、甲、舌亦无血色而干燥,脉沉弱,胸动亢,息强切,饮食不进,大便昼夜有数次,检其大便,皆血也,且有数血块,日日如是(中略)。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三黄泻心汤泄心火,也是治脾胃

三黄泻心汤泄心火,也是治脾胃

三黄泻心汤泄心火,也是治脾胃三黄泻心汤泄心火,也是治脾胃如果有人跟你说,中药的寒热温凉是杜撰的,根本不存在,那么我建议让他在夏日炎炎的时候服用一下三黄泻心汤,分分钟让人领略所谓的中药的寒凉之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治疗人体热证经典方中药的寒热温凉是有现实依据的,如果怕冷,服用大量的桂枝、附子、生姜,人的身体马上就会变暖;如果怕热,那么可以服用黄连、黄芩、大黄、石膏,人体的温度也可以马上降低,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中药药性寒热。

三黄泻心汤其实就是一个治疗人体热象明显的经典方剂。

一般来说热象的出现都是三阳病中的阳明病,出现时一般会有手足心热、脸部灼热、心烦、口渴等症状;如果是气分之热,一般还有胃口特别大,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如果是血分之热,一般还有心下痞、心烦的现象,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三黄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说“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其实这只是从侧面说了三黄泻心汤治疗的是血分热。

而《伤寒论》中的“心下痞,寸口脉浮者,泻心汤主之”,才是真正指明了三黄泻心汤所主之部位和疾病的性质。

三黄泻心汤方解三黄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芩、黄连、大黄,都是苦寒的药物,且各有各的优势,黄芩是去全身三焦之火,特别是胆火和肺火,所以出血的情况都需要用到黄芩;而黄连主要针对的是中焦湿热,因为苦寒可以燥湿。

可以清热,黄连兼而有之,所以中焦因为有湿热会出现发高热,非用黄连不可;大黄其实是针对中焦有实热的情况,如果中焦没有实热,使用大黄的时候需要视情况而定。

三者的共同作用则是去相火,除湿热,去实热,而这些火从哪里去呢,主要还是从两便排出,一直吃到大便溏泻,或者小便清长,一般人体的热气就可以排出了。

三黄泻心汤的拓展应用三黄泻心汤的泄热作用很强,同时“火气即是气”,所以在泄火的同时也是泄气的,如果气虚的患者,还是不要泄得太过。

对于现代很多的“富贵病”来说,其实都是因为补得太过,气太旺了,所以“三高”患者如果适当泄一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简谈半夏泻心汤

简谈半夏泻心汤

简谈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也称为半夏瀉心湯),是一种中医方剂,由唐代医学家张仲景创立。

该方剂主治胸腹烦满,心中不宁,呕吐暴利,口干咽燥等症状,因此被列为中医常用药方之一。

方剂组成
半夏泻心汤由以下几种药物组成:
•半夏:有宽中化滞、降逆御呕、止汗、化痰定喘的功效。

•黄连: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作用。

•黄芩: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泻等。

•生姜: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辟秽去邪的功效。

•大枣:能够益中补虚、补气生津、养阴润燥等。

适应症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以下病症和症状:
•伤寒、温病初起、暴发性心悸
•早期冠心病、心绞痛、心前区疼痛及不适
•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等肠胃道疾病
•焦虑、失眠等神经心理疾病
半夏泻心汤的服法为口服,每日3次,一次10克。

注意事项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具有副作用的药方,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之下使用。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服用后出现过敏、副作用等情况,应该及时向医生反映。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该避免使用该药方。

•半夏泻心汤禁用于胸暴、腹中实热、痰湿阻滞等情况。

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应用范围。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另外,在使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切勿盲目自用。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图为半夏24肠鸣下利——易巨荪医案龙津桥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脏寒。

医者多用参、术,下利愈甚。

夜则齘齿有声,或心烦不得眠。

延余诊,察其神色,不甚怠倦,举动如常人,惟胃口稍减,形貌略瘦。

每下利,腹中沥沥有声。

余曰:腹中雷鸣下利,谷不化,仲景责之水气。

拟以生姜泻心汤。

一服利止,复进黄连阿胶汤,是夜能熟睡。

无复齘齿。

《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论:这个生姜泻心汤,是脾胃虚寒,水气不化之症。

这个黄连阿胶汤,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热证,燥土伤水,伤及手少阴之心液。

此二方一虚一实,复进黄连汤善后,此当是错误之用。

半夏25痞闷下利——刘志杰医案张某,男,46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18日。

主诉:腹胀便溏近1年。

刻诊: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满,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

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衰超明:厥明病。

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俞坤琴: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加柴胡桂枝干姜汤。

许家栋: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

生姜泻心汤加甘姜苓术汤。

禤宝子: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真武汤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王荣生:宿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

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

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

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

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

《伤寒论》类方整理——6、泻心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6、泻心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6、泻心汤类方六、泻心汤类方目录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4、大黄黄连泻心汤5、附子泻心汤6、黄连汤7、黄芩汤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0、旋覆代赭汤1、半夏泻心汤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前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歌诀: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辛开苦降消虚痞,和胃降逆此方珍。

功效:辛开苦降,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临床运用:本方运用广泛,可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等属上述病机者,如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肠炎、胆囊炎、非特异性肠炎、顽固性腹胀、美尼尔综合症、妊娠呕吐、口腔粘膜溃疡、小儿久泻等。

本方合失笑散、厚朴、石菖蒲、丹参等治疗浅表性胃炎;合蒲公英、丹参、白芍治疗萎缩性胃炎;合蒲公英、红藤等治疗糜烂性胃炎;合枳实、公英、生大黄、砂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合生大黄治疗幽门不完全梗阻;合花蕊石、藕节、白芨治疗消化道出血;合茯苓、生姜治疗妊娠呕吐;合葛根、茯苓、焦三仙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合龙胆草、川楝子、石菖蒲治疗耳鸣耳聋等。

2、生姜泻心汤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歌诀: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功效:和胃降逆,散水除痞。

主治:水气痞证。

临床运用:本方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幽门梗阻、慢性结肠炎、心下痞、冠心病、胃扭转、长期低热不退等属上述证机者。

加蒲公英、黄芪并随症加减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偏热加大蒲公英、黄芩、黄连用量,气虚偏重加大黄芪、党参、甘草用量。

3、甘草泻心汤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简介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主要由甘草、大黄、芒硝、麻黄等药材组成。

它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等病症。

本文将通过介绍甘草泻心汤的加减治病案例来探讨其临床应用。

案例一:甘草泻心汤治疗心绞痛病情描述患者张先生,男性,45岁,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

最近几个月来,他频繁出现心绞痛的症状,且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伴有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辨证,我们选择了甘草泻心汤进行治疗。

具体方剂如下:•甘草 10克•大黄 10克•芒硝 10克•麻黄 5克•桂枝 5克•生姜 5克•枳实 5克用药原理甘草泻心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作用。

其中甘草和大黄具有泻下通便、舒肝解郁的功效;芒硝和麻黄则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桂枝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生姜和枳实则能理气、消食。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服用一剂甘草泻心汤,连续服用两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治疗效果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感和呼吸困难也得到了改善。

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也有所稳定。

案例二: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情描述患者李女士,女性,6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最近一段时间,她的血压一直难以控制,且伴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辨证,我们对甘草泻心汤进行了加减治疗。

具体方剂如下:•甘草 10克•大黄 10克•芒硝 10克•麻黄 5克•桂枝 5克•生姜 5克•枳实 5克•丹参 10克•天麻 10克用药原理在原有的甘草泻心汤基础上,我们加入了丹参和天麻。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天麻则能镇静安神、舒筋活络。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服用一剂加减后的甘草泻心汤,连续服用一个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控制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也明显减轻。

患者的心情也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三、半夏泻心汤

三、半夏泻心汤

按语:脾虚生痰,上犯心胸,使胸阳不 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正如《医门法律》 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 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 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病起于中 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 降,兼豁痰湿,与病相宜,故一投即应。
(九)头痛案 女患29岁,1983年6月17日初诊。头痛 己5年余,经常持续头痛,闷胀以头后部为 甚,视物昏花,反复发作,久治未愈。伴 有胃脘胀痛,纳呆,有时恶心,舌淡,苔 白腻,脉沉滑。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 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治宜辛开 苦降,宣通上下。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竹茹 15克,共服2O剂而痊愈。
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 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 之,抑肝扶脾有之。而本案胃热肠寒,寒 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其间奥 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施治。
(七)便秘案 刘某,男,9个月。半年来大便秘结, 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 灌肠方能大便。吾投半夏泻心汤,一生不 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 认能治便秘?”吾曰:“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 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 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 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 机升降。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 行。(曹英信医案)
按语:本案乃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浊 气上升而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 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 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 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故取半夏泻心汤甘温补脾,泻热除湿,加 陈皮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 耳鸣顿失。
(十一)口腔溃疡案 十一) 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 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 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 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 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 腹中肠鸣滚滚,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 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 脉濡数。

泻心汤应用

泻心汤应用

小儿口腔溃疡
• • • • 甘草泻心汤: 生甘草12g 清半夏12g 黄芩10g 黄连3g 干姜6g 党参10g 大枣10g 治疗病:小儿口腔溃疡
原文
•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 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 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 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 汤主之。
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胃炎
• 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胃炎:长期用抗生 素所致,症状以痛为主。甘草泻心汤加生 白术30效佳,健脾之意。
唇炎
• 唇炎甘草泻心汤加荆芥防风 • 不效则荆防败毒散。
白塞氏病
• 白塞氏病相当于金匮描述狐惑病,比较严 重的病例死亡解剖后,从口腔到肛门都有 严重溃疡,甘草粘膜修复能力很强大,甘 草泻心汤效佳;
口腔溃疡
• A:单纯甘草泻心汤,不加减,经方使用最 好不加减,加减则不能保证疗效,口腔溃 疡用甘草泻心汤机率百分之八十; • B:用甘草泻心汤不效,则使用三黄泻心汤, 此种类型多属于心火亢,用之多效。
手足口病分2型
• A:如症状比较轻,没有脑部以及肺部的并 发症用甘草泻心汤以后会在短时间内缓解 以及痊愈;手足口病脑部损害用风引汤, 效果相当好,如有发热加柴胡。 • B:如用甘草泻心汤一剂不效则三黄泻心汤, 效佳。
原文解析
• 不欲饮食:属于消化道损伤 • 面目乍白乍赤乍黑:不是一会儿白一会红 一会黑,乍之意相当几周甚至几月,是病 情一段时间缓解,脸白;一段时间发作, 脸红;一段时间发作之后,脸黑。 •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是指失 眠神经精神症状,神经的损害
口腔溃疡
•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分2型 • 口腔溃疡患病率高,西医讲与免疫有关, 有病人长达15到30年,有病人便秘或者大 便溏泄。用甘草泻心汤以后都会缓解,而 且如小儿急性扁桃腺炎,西医输液需要好几 天,而且反复发作。而用甘草泻心汤会立 刻缓解;发热加柴胡。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泻心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泻心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泻心汤[方药] 甘草四两(炙)(12克)黄芩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黄连一两(3克)干姜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煎服]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解说]本证为脾胃虚痞,证以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

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重炙甘草用量,以取其调中补虚之意,适用于心下痞而脾胃虚转重者。

[运用]一、大便燥结岳美中医案: 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

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

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

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

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

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

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岳美中医案集》1978:45)按语: 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

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

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

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

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信非善读圣书之士不可为之也。

二、狐惑病刘渡舟医案: 郑某某,女,32岁。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

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

泻心汤,治疗脾胃的千古第一方!医生进行详细介绍

泻心汤,治疗脾胃的千古第一方!医生进行详细介绍

泻心汤,治疗脾胃的千古第一方!医生进行详细介绍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也被称为治疗脾胃的千古第一方。

初识它时,我还在读大学,那时候老师简单的介绍泻心汤是治疗脾胃非常重要的方剂,基本上大多数的脾胃疾病都可以通过它来进行调理。

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泻心汤明明是“泻心”,为何会成为治疗脾胃的疾病。

后来毕业后,自己的知识也更加的夯实,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开始运用与临床。

今天跟大家好好讲一讲泻心汤这一方剂。

一、为何泻心汤是能调理脾胃,而非调理心脏?还是有点私心,开头来说说泻心汤为何是用来调理脾胃的,而非调理心脏的。

在明白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白“阴阳”为何物。

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体有两条经络,第一条是足阴阳胃,第二条是手阴阳大肠经,而这两条经络有涉及到中医常见的一种病证——阴阳病。

阴阳病说白了就是“热证”。

在《伤寒论》中有解释,阴阳属于里,换言之是肠胃里面的实热证,所以这种病证就需要清泻胃火。

而古人又认为,心主火,所以直白点说,泻胃火就是在泻心火。

那么,心主火,这与胃有何关系呢?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生活中,有多少人在胃部不舒服的时候,会存在烧心的情况。

而胃与心相连,当胃里有火旺盛,就会影响到心脏,因此泻心汤可以泻心脏的火,同时也可以泻胃部的火。

二、泻心汤有3种,分别调理不同的脾胃疾病泻心汤,作为调理脾胃的千古第一方。

它还有5种细分的药方,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其中比较常见的3种药方。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应该说是泻心汤中的老大。

在《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颜面而来,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甘草这7味重要组成,主要用于心下痞证的患者。

古今的中医学家多用它来调理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症状。

其中,半夏为主药,具有即开又降、开痞结力强的功效,而黄连、黄芩为性苦寒热的功效,突出半夏泻心汤开、泻、动的功效。

而人参、大枣、甘草又能甘温守土,结合起来就能调理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证型。

我临床上曾经有位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我就是通过半夏泻心汤进行加减,帮他调理好了。

名医经方之三黄泻心汤证

名医经方之三黄泻心汤证

名医经方之三黄泻心汤证38、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鼻衄案医案:孙××,男,62岁。

经常性鼻衄,达6年之久,近日鼻衄又犯,出血量较多,伴见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质发紫舌尖红赤,脉弦数。

心胃火炽,上犯阳络,当泻火气以安血络。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6克。

用沸开水泡渍,代茶饮服,一剂而愈。

(2)齿衄案医案:刘××,女,30岁。

齿衄半个多月,心烦,夜寐多恶梦,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

以泻心火为先。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6克二剂。

服药后小便黄色加深而味浓,随之妞血明一显减少。

此热从小便而去,改用清胃滋阴之法。

生石膏15克知母9克竹叶10克粳米10克玄参12克生地10克龙骨10克牡蛎15克炙甘草6克四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火热邪气痞结于心下而致“火热痞”的一张名方。

仲景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共二十余字,就把“火热痞”的病机,病位,病性,主要脉证,治则与方药概括无遗。

但是,临床辨证时,仅仅据此还是很不够的,往往需要参考一些其它症状,如火热邪气上扰,多见心烦,或衄血吐血咳血等;火热邪气迫于小肠则小便黄赤;火热痞塞心下,影响胃肠气机不利,可见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

此外,舌质红绛,苔黄芩也常可见到。

如果能综合多方面的火邪表现,结合主证主脉,则可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

从上面二个案例可以看出,本方对于火热邪气引起的出血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唐容用在《血证沦》中治疗血病的第一张方子就是此方。

但是,唐容用使用的是煎煮方法,与《伤寒论》的沸水泡渍法不同。

《伤寒论》要求“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取药物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邪热,而不取其苦泄之味以防直走胃肠。

唐容用用煎煮法是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的“泻心汤”而来。

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剂量与大黄黄连泻心汤都一样,但仲景用煎煮方法,要求“顿服”,来治疗由于“心气不足”所致的吐血、衄血,目的在于取其味厚力大而清泄血分之热。

甘草泻心汤[[1,原文《伤寒论158条》伤寒...]]

甘草泻心汤[[1,原文《伤寒论158条》伤寒...]]

甘草泻心汤[[1,原文《伤寒论158条》伤寒...]]1,原文《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二十一。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

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2,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十)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此贴被书剑一生在2008-11-24 23:14重新编辑 ] 甘草泻心汤一、大便燥结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

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

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

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

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

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

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按语: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

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

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

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

〖张仲景〗治脾胃第一方《泻心汤》

〖张仲景〗治脾胃第一方《泻心汤》

〖张仲景〗治脾胃第一方《泻心汤》【张仲景】治脾胃第一方《泻心汤》现在很多人总是动不动就腹泻或便秘,或许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工作压力大不大,生活节奏是不是越来越快,慢慢地导致脾胃也出现了异常情况。

其实,脾胃不好是很多年轻人都会出现问题。

调理脾胃的办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经方更是被誉为调脾胃的千古第一方,那就是泻心汤。

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脾胃的经方,经过1800多年的临床实践,可以调寒、调热、补虚。

肯定会有人感到奇怪,泻心汤看名字与脾胃没什么联系,更像是一个养心的方子。

其实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心在人体正中央,对心和胃之间很多病的区分并不细,《医学传心录》记载“九种心痛,痛在胃脘”,认为心痛的病因在胃,而泻心主要的就是泻掉阻塞在脾胃之间、心下位置的痞塞感,使脾胃恢复正常。

脾胃一升一降在人体内形成循环,不断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能量供应全身。

当脾气不升时会出现头晕、四肢困倦、胃脘冷痛、肠鸣、便溏的症状,而胃气不降时会有恶心、呕逆、反酸、烧心、有口气、牙疼的症状。

泻心汤适应症广,对应不同病症时,中医可在泻心汤基础上通过对药材的加减,对症进行治疗。

比如反流性咽炎、食道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等。

消化道从上到下的问题,都可以用泻心汤来解决。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证,痞证主要是指胃部堵塞胀满。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岑、黄连、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按组方原则,即按辛开、苦降、甘补分为三组。

辛开的药起到疏通痞塞,温暖身体的作用。

其中半夏有散结除痞,降逆止呕的功效;干姜有温补中焦的功效,有较好的温脾作用。

苦降的药起到降气的作用。

其中黄芩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黄连有泻心胃之火的功效。

甘补的药就是甜味的药,有补益人体的作用。

大枣虽常作为食材,却有很强的补脾胃的功效;甘草可以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素有“虚劳内伤第一要药“(《本草纲目》)之称。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寒热错杂痞证,同时还可以缓解由于脾胃虚火引起的口疮问题。

泻心汤系列

泻心汤系列

泻心汤系列【出处】《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第96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二)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别煮:分开煮。

(三)甘草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四两炙、乾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四)半夏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灸、乾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三两。

(五)生姜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灸、乾姜一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切。

概说背诵方剂是很辛苦的事,有人就想到用歌括方式帮助背诵,虽无可厚非,但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不能深入了解方剂的演变,学医或临床辨证都难免失误,所以我特别在本书前面列出方剂组成,方便我们比较,并收融会贯通之效。

例如甘草乾姜汤加附子就成四逆汤,甘草乾姜汤加人参、白术就成理中汤,所以临床上我用四逆汤、理中汤加消炎药治疗胃炎。

公元2,000年海峡两岸在台北世贸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纪念仲景二千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大陆很多知名代表如傅延龄教授等与会,他们介绍五大泻心汤类,也特别补述四逆汤、理中汤加抗病毒药,即以所谓补正祛邪法治疗肠胃系统疾痛。

仲景方中用甘草最重的除炙甘草汤外,就是甘草泻心汤。

在《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甘草泻心汤条文有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是因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胃中之物已尽,又误下造成胃中虚,不可再下,应固阳益阳为泻邪之本,才是正确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黄连三两黄芩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大陷胸汤见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 黄
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方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
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
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