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评课

合集下载

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014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精选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精选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精选14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篇1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

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1、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抓住学生的认识起点进行教学设计。

高教师在设计此课时时,对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了解。

现在的学生对立体图形在幼儿园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有了模糊的印象,或者说对图形的不同形状的分类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

教师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已有经验,让学生对这四种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然后再利用课中学生的错误分类进行这个非预设性生成的课堂资源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

2、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

课堂中高教师让学生利用学具或实物,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学习材料,从而增加感性材料,增强其说的愿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动中学,在说中理解,在讨论中释疑。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从实物的分类中学习新知,当学生学会了一种立体图形的认识之后,教师总
会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是这种图形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数学中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激
发其我要学数学的意愿。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2、这节课因为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比如让学生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等,有些学生过分活跃,分散了注意力,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评课稿

《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评课稿

《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评课稿
一、课程概述
《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是一门面向初步接触立体图形的学生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立体图形的定义,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立体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立体图形的实际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课程评价
1. 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分类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能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改进建议
1. 在讲授立体图形的性质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在讲解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可以结合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计算背后的数学原理。

3. 在实际应用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和应用立体图形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立体图形的初级理解》这门课程的评课稿,希望能对这门课程的改进有所帮助。

--- {content}。

(word完整版)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word完整版)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014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014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篇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篇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篇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2篇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1“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比比谁搭得高,摸物体、说感觉,盲人摸图形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一、课前准备充分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

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

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二、活动组织有序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

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

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三、课堂教学扎实杨老师的课教学非常扎实,设计环环相扣,重点难点突破自如。

比如说:请四人小组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搭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比比谁搭得高。

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球”的认识,球会滚,球不平稳。

从长方体不同的摆放高度入手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切入比较新颖,而且用摆放高度不同与正方体不管怎么摆高度都一样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剖析的简洁明了,同时用这种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特殊的长方体,那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就在这种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

盲人摸图形的游戏将这节课带向高潮,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摸,做个盲人,乐在其中。

(word完整版)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doc

(word完整版)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doc

理解三维图形并评估课程草案2014年10月30日上午,我听了李老师的课讲座“理解三维图形”在第一节课上,要求学生认识三种语言-尺寸图形识别四种实体图形(包括真实物体和了解他们的名字和特点,并能够纠正他们区分四种物体,铺路为下一步理解和学习平面图形打下基础。

包先生用的是“分、摸、玩”等独立而生动的游戏,推,建。

”,让学生自主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听完这堂课,我认为包老师的以下几点是正确的相当成功:1教学层次清晰。

试着分类探索形式关联应用程序.使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从具体对象逐渐抽象为数学并应用图形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

并充分利用它课件,形象,直观让学生建立矩形,正方形、圆柱体、球体等三维图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2从生活数学开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生活环境,改变你的生活。

本着这种精神,我试图从学生们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是有用的情境,提高数学能力有意识的。

它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主要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小组里“点、看、摸、找”和“看”其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知识数学思想:“猜想验证”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是通过学习来培养的权力。

在按形状分类方面,缺乏系统性引导,似乎很弱。

例如,它可以指导学生按滚动分类,一种是滚动,有滚珠和圆柱体。

球可以放置气缸并用手推回时,可以自由滚动。

另一个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三。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研究的空间引导着研究的方法,使研究成为可能学生们要在一系列活动中深入探索,由厚到薄,螺旋向上,逐步探索图形的特点,使探究活动基本具备可以实现它起作用了。

4观察、操作、讨论、沟通结合各种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情感的在经验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空间概念已建立。

尤其是当学生谈论物体特征和搜索当我们在生活中谈论这些形状的物体时,我们都在竞争和对方在一起,气氛很好积极主动,全班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本课,达到教学目的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结果。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范文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范文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范文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范文“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比比谁搭得高,摸物体、说感觉,盲人摸图形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1.课前准备充分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

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

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2.活动组织有序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

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

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3.课堂教学扎实杨老师的课教学非常扎实,设计环环相扣,重点难点突破自如。

比如说:请四人小组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搭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比比谁搭得高。

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球”的认识,球会滚,球不平稳。

从长方体不同的摆放高度入手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切入比较新颖,而且用摆放高度不同与正方体不管怎么摆高度都一样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剖析的简洁明了,同时用这种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特殊的长方体,那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就在这种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

盲人摸图形的游戏将这节课带向高潮,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摸,做个盲人,乐在其中。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_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_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_说课稿谢洁锋评:今天聆听了张玉莲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一课,张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优美,思路清晰,课件精美,还准备了许多立体图形,可见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张老师抓住了孩子们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完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吴靚佳评:课伊始,张老师便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

其实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于是,张老师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物体为依托,给它们“脱掉衣服”,成功地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给孩子们构建出空间观念。

蔡美香评:立体图形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直观性。

张老师设计的“找朋友”“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数学游戏,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其中的学习兴趣。

由于游戏是幼儿自觉活动,其兴趣不仅可以在此聚集,也可以在此显示,更可以在此深化,即表现出热情高,倾注性强,对事物的观察注意更为集中和持久。

在游戏中,孩子们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的性质,经过这样的时间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忆也牢。

商榷之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只有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如在给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物体间的不同特点,做不同的分类。

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按滚与不滚分为两类,这比起规定分类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点评执教人:张仕林点评人:张光荣时间:2017.10.18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上午听取了张仕林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

通过听课,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第一、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低年级的孩子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张老师通过四个可爱的机器人图形的介绍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尝试分类,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从而初步揭示四类物体图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通过教具、课件的体验观摩使学生对几种图形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二、教学方法多样化,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

整节课都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主要表现在,先让学生“看一看有哪些物体;接着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类,再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滚一滚、数一数、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的能力。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摸、滚、数、推等活动来观察发现说出立体图形的特征,当学生不小心把球掉在地上时,老师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告诉孩子们球的特征就是可以任意滚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四、板书工整、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每种图形与它对应的特征一目了然。

第五、语言表达流畅清晰,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六、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他所选择的课件图片基本上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篮球、杯子、药盒等。

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不足的地方:第一、没有关注全体学生。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很多,但老师一直只让左边的那两三个孩子说。

第二、评价语言欠缺。

孩子发现物体的特征说出来后,教师没有及时评价,如: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发现杯子变大了、变矮了”,老师没有理会,如果老师及时表扬他说:你观察真仔细!再请你说说现在的杯子还是圆柱体吗?这样就能更好的认识圆柱的不同形状。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案例与评析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案例与评析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案例与评析执教周志评析胡重光教学案例设计思想立体图形是用来表示长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的。

要把这些几何体用画在一个平面上的图形表示出来,又能显示出立体感,须遵循一些规则,例如立方体的上面和侧面要画成平行四边形。

不仅如此,还要加入空间想象。

如果没有空间想象,立方体会被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平行四边形。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培养这种空间想象能力。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须从具体水平开始,先认识几何体,再认识立体图形。

由几何体过渡到立体图形,是儿童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要实现这一飞跃,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儿童的认识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一、认识几何体模型按照教材的安排,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从具体水平开始,即首先通过操作认识实物的立体模型,而不是只看实物图。

这种安排是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的。

但我国的小学一般都没有配备几何体模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找来一些包装盒、易拉罐、玩具球等作为样品,让学生观察后回家收集,在上课前交给老师。

这样不但解决了缺乏模型的问题,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活动。

有了模型,教师可以安排以下活动:活动1分一分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认识几何体模型的形状和名称,能把形状与名称联系起来。

给每组准备一套几何体模型,同形状的模型不但要有大小的不同,还要有颜色和材料的不同。

让各组同学把这些模型按形状分类。

分类时要突出是按形状分,不要受颜色、材料、大小的影响。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似程度较高,如果学生把它们分在一类,教师也应该肯定,但可以进一步问:这一类还可以再分吗?分类完成后,教师再与学生一道,给每一类模型命名,并让他们熟悉这些名称。

各组可以做这样的活动:一人拿起一个模型,指定某人说出它的名称;或说出一个名称,要求某人拿出这个模型。

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活动2说一说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个球的模型,然后问:你见过哪些跟球的形状一样的东西?再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篇一」汶上县汶上镇中心小学冯西亚在我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给予了非常中肯和合理的建议。

建议一:注意板书的位置。

黑板的左侧是主板书,右侧是辅助板书,标题和板书内容上下间隔距离太近。

字虽然写的认真,但还要多练基本功,尽量争取美观。

讲课语言表达要准确,特别是对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这种概念教学,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无误。

还有尽量用数学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比如说在音乐机器人的身上“数一数”有几个球的时候,我说的是“查一查”,普通话有待提高,要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

建议二:在“看谁摸得准”这个环节,建议把“摸一个薯片盒”改成“摸一个薯片筒”,因为是为了学习圆柱,教具和学具都是准备的筒状的薯片外包装,虽然是一字之差,理解起来意思却不一样。

建议三:在学生认识球的时候,我是通过从黑色袋子摸一个乒乓球―通过摸学生描述球的特点―找生活中的和乒乓球这种图形相同的物体―揭示像乒乓球等这种图形的物体叫做球―教师小结这样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但发现有几个同学在下面的巩固练习中把球说成了圆。

有的老师建议调整一下教学顺序,把第三和第四环节调整一下,变成从黑色袋子摸一个乒乓球―通过摸学生描述球的特点―揭示像乒乓球这种图形的物体叫做球―找生活中的和乒乓球这种图形相同的物体―教师小结。

建议四:注重课堂的生成引导。

在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指着教室上面的一个正方形玻璃说是正方体,我举着魔方问同学们:“你们赞成他的说法吗?”学生很显然不赞成,理由是玻璃是扁的,不是正方体的形状。

但此时我班学生王远见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这样放一块(下面),这边放一块(前面),这边放一块(后面),这边放一块(左面),这边再放一块(右面),上面再放一块!”很明显,他的意思是用6块正方形的玻璃围成一个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首先感谢县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能和这么多优秀老师们一起交流、学习,我感到很高兴。

下面我就陈秀梅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指正。

陈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陈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5篇模版)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5篇模版)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5篇模版)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活动过程: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

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教学反思: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含反思活动目标:1. 熟悉简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许多的图形中识别这几个立体图形。

3.喜爱数学活动,愿意参加各种操作嬉戏,培育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预备:课件,不同外形的积木若干活动过程:一.通过观看,发觉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舞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2.结合幼儿的答复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看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展比拟发觉它们的不同。

二.简洁熟悉立体图形。

1.熟悉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展提问,发觉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三.帮忙幼儿稳固对图形的熟悉: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展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推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教学反思: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学问的时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留意。

小百科:立体图形(solid figure)是各局部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由一个或多个面围成的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图形。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
上星期听了同教研组高婷老师执教的一课,感觉上的非常成功。

高老师的这节课环节清晰,层次清楚,整节课充满着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同探讨。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3、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交流,经历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后,请学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这些物体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发现和创造。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发现图形的特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4、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新课开始,教师就请学生把这些物品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类。

不仅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立体图形的表象,而且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他们后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5、知觉辨别是形成具体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而是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觉辨别必须选好概念的例子。

现代数学理论主张,选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广泛性,还要有一定的实用性。

本课选的例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用这些例子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观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对例子进行知觉辨别,为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选用的例子数量不够充分,类型也不够广泛。

如果教师再多选一些例子,特别是选一些概念的反例,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觉辨别,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

另外,在练习时可设计一个‘拼搭游戏’,让学生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一练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形的特征,分辨并认清立体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