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第五章城市人口ppt

合集下载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页PPT文档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页PPT文档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
贵州黔东南州千江苗寨
纽约
聚落
聚落是人群居住、生活和从事多种社会经济 活动的地方。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 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城乡人口差异的形成过程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 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 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 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 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 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 新口径从不设区的市中扣除了乡,从不设区的 市所辖的镇以及县辖镇中扣除了村。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沿 着两个方向演进:集中场所的增多和多个场 所规模的扩大。
——霍普·蒂斯达尔,1980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 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 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④ 具有疗养条件,且每年疗养人员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 的地区。
以上四类常住人口超过2万的县以上政府所在地可列为 城市,其余为集镇。城镇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
中国城乡人口统计口径的演变
1963年,国务院调整市镇建制
① 人口超过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 上,或人口超过2500,不足3000人,其中非 农业人口占85%以上的地区,可人口统计口径的演变
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① 市、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
② 常住人口超过2000且半数为非农业人口
③ 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 学校、科研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 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且非农业人口超过75%;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

Your company slogan
人口数量在某个特定时期内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 列公式来表示: Nt+1= Nt + B – D + I- E 式中Nt 是时间t时的人口数量(又叫人口基 数),Nt+1 是一个时期后的人口数量,B、D、 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内出生、死亡、 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 B+I > D+E时,城市人口 数量就增加;反之,城市人口数量就会减少。
Your company slogan
二、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等 经济活动,填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 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 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留和创造适合
于它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度繁荣的条件。
Your company slogan
3、辨证观
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过于乐观不
是科学的态度。
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人口环境容量 也会迅速扩大。因此,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 度。
的能力;
B:指土地的生物潜力; E:环境阻力
Your company slogan

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
CP:某生态系统在保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人的食物链结构 为(XiYj)( i=1,2,…I. j=1,2…J)的人口承载力;

Xi: 年人均对第i种植物性食物需要量; Yj: 年人均对第j种动物性食物需要量;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城市社会学第五章 城市社区

城市社会学第五章 城市社区

二、社区理论分析构架
1、社区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 ——社区工作对象与资源 的分析 根据社区居民的财富、权力和文化等,可 以分层为十个社会阶层 。 社区资源:经济资本即经济资源;政治资 本即权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本即知识和技 术;社会资本即社会关系网络和成员。 每个社区资源配置的比重实质上决定了社 区结构类型和社区生命周期及其发展形态。 这是社区分层的实质性基础,也是社区组 织运作的利益基础。
社会权力类型与社会系统结构演 进图
3、城市符号互动理论
城市人的自我源于社会性角色的欲求——对心 经历体验、对安全感、对被承认感以及对得到 回应的欲求(布鲁默)。 提供社会互动和建构身份的城市场所:公众领 域(陌生人)、私人领域(自我)、狭窄领域 (熟人)(洛芙兰德)。 城市生活是既区隔和彰显个性又认同社会的过 程;并非寻求逃避和安全感的孤独地异化而是 将公众空间转化为私人空间的认同过程。 构建符号象征可以增强对本地社区的参与感、 认同感、依附感和归属感,形成社区组织的凝 聚力,激发社区的集体行动(阿林斯基)。
社区组织形式 街道、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 主委员会以及民间组织(公益性组织和 营利性组织)等 。 在社区管理体制上由原来区街纵向 (“条线”)关系 向横向(“区块”) 关系 转换。 社区属地化管理与市民社会自治问题
第三节 社区营造
一、社区营造(社区建设)的概念 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 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 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 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连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 社区营造的社区议题——四大工程: “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 活福祉之创造——“造人工程”; “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 及终身学习等——“造文化工程”; “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 与行销等——“造产工程”;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 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造景工程”。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2019届高中地理复习--人口城市.ppt

2019届高中地理复习--人口城市.ppt
0 191019301950197019902010年 ④
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 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16年课标丙)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l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 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 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 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4~6题。
4.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 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 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5.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 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二、城市化 1、城市区位
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13年四川卷)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 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1-12题。
水陆交通便
地形条件
淡水条件 工农业基础
交通条件
张家界
常德
岳阳
怀化
益阳
长沙
娄底
株州
湘潭
2000 等高线 m 邵阳 衡阳
永州
彬州
开发时间早
开发历史
①湖南省中部和北部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势或地形平坦);
② 河湖众多;
③ 经济发达(工农业发达);
④ 水陆交通便; ⑤ 开发时间早;
(江苏卷)读加拿大人口、矿产分布示意图。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 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8分)
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 (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 狭管效应)风速快。

城市社会学 第五章城市人口

城市社会学  第五章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结构(structure):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
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①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如性别、年龄等; ②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如民族、家庭、文
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 研究城市人口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对分析城市人口再生产规律,预测城市人 口变化前景,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政 治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 四、在社会中广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
(2)地域构成 人口的地域构成,是按地域标志
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 人口构成,它说明人口的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人口地域构成首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人口必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总是要选 择最适合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从事生 产和生活。 人口地域构成的决定因素是人类利用和 控制自然的能力,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生 产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经济合理。 纬度大小、距海远近和海拔高低,对人 口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起较大的限制 作用。
▪ 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 ▪ 4、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 ▪ 5、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产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大城市户籍破冰
2008年6月30日上午,浦东新区人事局 副局长黄钟正式对外发布:浦东将建立“绿 色通道”,为优秀人才优先解决户籍。“以 后居住证将有条件转成户口。”
育龄妇女组
性别构成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
例。有两种方式来表示: ▪ 一种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
中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男(女)性比例=男(女)性人数/人口总数* 100% ▪ 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 分比,计算公式为:
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人口与城市-PPT精品文档

人口与城市-PPT精品文档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 概念 : 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 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2.影响因素: A.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科枝发展水平 C.地区的开放程度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人口素质与环境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A: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形式、 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Ⅰ 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如:地方病的产生。 Ⅱ 次生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等。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大不相同
考点突破
1.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2.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农民工及留守 儿童的问题) 3.人口增长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4.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就业、经 济发展、城市化问题) 6.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 7.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概念
1982年 35
35.27
1990年 167
14.63
2000年 701
8.5
15~64岁(%) 65岁及以上 (%)
58.36 6.37
83.15 2.22
90.39 1.11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二 城市与城市化 基础知识
1.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规模(ppt文档)

城市人口规模(ppt文档)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四.城市人口的构成
通过对城市人口构成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发 展对策(年龄、性别、家庭、寿命、婚姻、劳动、职业、 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 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 职业构成 家庭构成 劳动构成
1.年龄构成
指不同年龄段(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托儿:0-3岁 ◆ 幼儿:4-6岁 ◆ 小学:7-11岁(7-12岁) ◆ 中学:12-16岁(13-18岁) ◆ 成年:17-60岁(女:17-55岁) ◆ 老年:>61岁(女:>56岁) 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
建制镇19234个。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数量还会逐渐增加,
据专家估计在未来的10年内,我国城市数量极有可能突破1000个。
目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
占中国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百分之三十七和百分之十九。
国外城市人口规模的最低标准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单从人口规模上划分,被称为城市 或城镇的标准有 美国为2500人; 英国为3500人; 法国为5000人; 印度为5000人; 俄罗斯为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建议,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算作城市居民区。
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 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 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 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目前关于城市规模的两种观点
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 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 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

人口与城市课件

人口与城市课件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 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 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 是(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 解决措施
• (1)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 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 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 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 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 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2、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
对迁 入地 区
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 积极 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速

加剧人地矛盾,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 消极 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

对迁 出地 区
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收
积极
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 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
系保持一种原始平衡 济发展
人口增长快,数量多,人
传统型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 济发展
地矛盾尖锐;加大对交通、 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 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
会问题
现代型
人口增长慢,人地矛 盾得以缓解
劳动力和兵源短缺;老龄 化严重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特征上区分:现代型是“三低”,传统型是“高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口构成
(1)自然构成 人口的自然构成,是指根据人口的自然属性划分为各个 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构成。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有 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也有遗传、变异及 其他生理机能。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生物 基础,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人口最基本的构成。 人口自然构成 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
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 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 仅5‰;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如 1965年出生率为37.88‰,死亡率为9.50‰,自然增 长率为28.38‰;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由于 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育意 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 中,1985年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78‰,自 然增长率为14.26‰。1993年出生率为18.09‰, 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45‰。
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比如:0岁 婴儿组 1—6岁 学龄前儿童组 7—12岁 学龄儿童组 13—15岁 劳动力后备组 16—60岁(男) 16—55岁(女) 劳动年龄组 0—15岁 65岁以上或 被抚养人口组 男60岁以上 女55岁以上 16—25岁 义务兵役组 18岁以上(无选举权除外)选龄组 15—49岁(女) 育龄妇女组
出生人数是指离开母体时有生命现象的活婴儿总 和, 年平均人数可以用年中人数代替。
总的来看: 非洲、西南亚、拉丁美洲的人口出生率最 高,大多数国家均>40‰; 其次是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区,这些地 区和国家的出生率为20~29‰; 最低是欧洲与北美洲、俄罗斯与澳大利亚, 其人口出生率<20‰。
人口增长率
人口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 比。该指标说明一时期人口的死亡强度,用千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 死亡率=一定时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平均人数* 1000‰
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很多,在工业化程 度比较低的国家、营养和卫生条件是其重 要条件。在工业发达国家,医药卫生条件 有很大改善,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传染 性疾病,基本已被控制,因此死亡率大幅 度下降。但是,某些社会性原因,如交通 事故在死亡率中所占的比率有所上升。
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出生婴儿 性别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差异、移民的性别选 择性,以及战争、城乡差别等政治、经济因素。 性别是人口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性别构 成直接影响结婚率、妇女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 性别比例失调导致较低的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 性别构成与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就业安排等 也有密切关系,因不少行业具有较高的性别选择 性。此外,性别比例平衡还是维持社会安定和正 常运转的基本保证。
一、出现选择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的症结还 在于百姓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男女比例严 重失调。 三、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
一、对独女户家庭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 对于城镇只生一胎并且是女胎的居民给予 特殊补助。 二、严惩私自鉴别胎儿性别的医生、医院。 三、在广大家庭中开展“关爱母亲”的教 育。 四、在社会中广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
第五章
城市人口
第一节 城市人口概念
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点
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 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 第五节 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第六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出生率(Brith Rate)
人口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 总数之比。又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该指标反 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数表示。计算公 式为: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 数之比,又称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 通常以一年为期,用百分比表示。计算 公式为:
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数—年初人 数)/人口总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数和死亡数之差与 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一年为期 计算,用千分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全年出生人数—死亡 人数)/年平均总人数*1000‰ 该指标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程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迁入人数和迁出人数 之差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 以一年为期计算,用千分号表示。计 算公式为: 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 迁入人数—迁出人数)/该时期平均 人口数*1000‰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 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
二、死亡率(Death Rate)
例。有两种方式来表示: 一种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 中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男(女)性比例=男(女)性人数/人口总数* 100% 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 分比,计算公式为: 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性别构成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

附:2000年人口普查分地区出生婴儿性别比 北 京:110.56 天 津:112.51 河 北:113.43 山 西:112.52 内蒙古:108.45 辽 宁:112.83 吉 林:111.23 黑龙江:109.71 上 海:110.64 江 苏:116.51 浙 江:113.86 安 徽:127.85 福 建:117.93 江 西:114.74 山 东:112.17 河 南:118.46 湖 北:128.18 湖 南:126.16 广 东:130.30 广 西:125.55 海 南:135.64 重 庆:115.13 四 川:116.01 贵 州:107.03 云 南:108.71 西 藏:102.73 陕 西:122.10 甘 肃:114.82 青 海:110.35 宁 夏:108.79 新 疆:10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