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

有效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

作者:鲍杰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05期

【摘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出问题,进而对提出的有价值问题加以阐述,深入研究,促使师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兴趣,为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有效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99-03

“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有效问题教学策略则成为了制约呈现探究性学习的“瓶颈”,我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突破: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有科学价值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一般于初始阶段,长期被动接受问题的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要做一些示范提问,给出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理由;第二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内成员所提问题进行甄别、筛选、答疑,将有价值的问题推荐给全班;第三阶段,进行各组间考查式的提问。此时学生已有一定基础,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初步解答,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充实对问题的理解。如此就逐步形成了学生独立质疑——辨疑——解疑的局面。

需要指明的是,以解决问题为基点的有效问题教学策略不等同于简单的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包括了相对规范的以下基本操作程序:

1.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探索思维。在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发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由于在特定的氛围中,师生间的简答,既可说明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已能够自己掌握,又会体现出师生间融洽的关系,可为下一步教学双边活动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如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等等,引导学生积极调查,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知识,在师生间的相互启发下,再进一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同时我一般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地记在黑板上,由学生来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最后再对例子进行分类。如此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2.创设情境,打开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养成需要兴趣的激发,没有兴趣,发散思维就会处于凝滞状态,因此,兴趣是学生发散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通道的打开也就水到渠成了,但兴趣的培养和强化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我时常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尽快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非常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如在讲《物质的比热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夏天游泳

池边上的瓷砖被太阳晒得很热,而游泳池里的水却温度适宜;夜里游泳池边上的瓷砖凉了而游泳池里的水却比较暖和,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水和瓷砖的温度不一样呢?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得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兴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思维也变得开阔起来。

3.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抽象思维。思起于疑,一个恰到好处的有效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良好的思考情境之中,何时问,问什么,怎么问,都要精心设计,巧做安排。创设有效问题,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度。如讲内能概念时,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教材中文字叙述又十分简练,要教好这一节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先提出“什么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到研究分子运动上。接着,在做将红墨水滴入热水和冷水之中的实验之前,提问学生:“桌子上放着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你们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吗?”这一发问,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当学生在宏观范围内认真观察寻找奥秘而毫无结果时,再问:“既然什么区别也看不出来,为什么这杯水是热的,而那杯水是冷的呢?”这样就促使学生的思维转向微观。这时我再把墨水分别滴入两杯水中,观察扩散的快慢,最后分析得出“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就越快”的结论,从而揭示了两杯水内部的奥秘,达到启发思维、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效果。

4.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综合思维。想象解疑,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变式释疑,训练学生跳跃思维;扩展激疑,训练学生创造思维。

(1)想象解疑:我常根据教学内容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已有情境引导学生给出多种假设,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这样就可以避免学习的枯燥与单调,如在讲“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时,一开始我就提问:“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我又问:“把一斤重的铁块和一斤重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铁块沉下去,木块却浮上来呢?”这样一问,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

(2)变式释疑:教学中有许多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变式教学,增加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悬念,为活跃思维留下伏笔。如“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就显得价值较小,学生能容易地作出正确回答,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更深入的思考。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透彻,我改成了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训练学生跳跃性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扩展激疑:我时常抓住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活化教材,通过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充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了“电功率”之后,我提出了如下一个问题:“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一定比额定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