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阅读脉法书,让你的脉学登堂入室

合集下载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_笔记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_笔记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读书记录1. 1 脉诊基础理论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华医学。

它通过对人体动脉搏动的观察和感受,结合经络理论、气血运行规律等,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情况。

在脉诊的基础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是对脉象的理解。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粗细、流利度、紧张度等方面。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细脉、滑脉、涩脉等。

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浮脉多见于表证,表示疾病的根源在体表或疾病的初期;沉脉则多见于里证,表示疾病的根源在体内或疾病的后期。

迟脉多见于寒证,表示体内的阳气不足;数脉则多见于热证,表示体内的阳气过盛。

细脉多见于阴虚或血虚证,表示体内阴液不足;滑脉多见于痰湿或食积证,表示体内有痰湿或食积。

除了脉象之外,脉诊还涉及到经络学说、气血运行理论等内容。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同的经络循行路线和气血分布情况,会影响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

气血运行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血充足并畅通无阻,则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脉诊是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脉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巧,对于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1 1 脉象的概念与分类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自古以来便为医家所重视。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人体内脏和经络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与气血、阴阳、脏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中医医师能够洞察患者的内在病情,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脉象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

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力度、节律等特点,这些特点又与中医的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的独特体系。

浮脉主要表现为脉搏显现于浅层,轻按即可感觉到。

这种脉象通常与外感风寒、阳气不足等症状相关联。

沉脉则是指脉搏显现于深层,需用力才能感觉到。

它往往与里证、阳虚水泛等病状有关。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如何学习脉诊(一)

如何学习脉诊(一)

如何学习脉诊(⼀)这应该是⼀位同仁给我的⼀个问题,也是我多年摸索的⼀个课题。

当年我初跟师学脉时是这样的。

我与师⽗隔桌相对⽽坐。

患者⼊内打横⽽坐。

师⽗搭脉,问诊,论病,处⽅。

我则诊脉之后⼀⾔不发,⽼师也不理我。

私下则认真看书,回忆,思考。

3个⽉之后,我可以提问题了。

于是⽼师认真地回答我问题。

⽽这时我除了诊脉之外也可以抄处⽅。

也就是说,当我有能⼒提问题之前,⽼师跟我是没有沟通基础的。

只有当我可以提问题时我们才有沟通。

也才有了学习与讲解,⼀切都是从问题开始,也是在问题中进步。

这种教学⽅法,以学⽣的⼿感⼊⼿,以问题为导向,步步深⼊,循序渐进,终达⽬标。

我想这就是正宗的师带徒的学习⽅法。

这个⽅法⽤来⼤⾯积教学显然不⾏,或许这就是脉诊⽇渐⾛⼊沉寂的原因。

当我带学⽣时,想的是正宗的中医学术多⼀个⼈学,就多⼀份⽕种。

就努⼒摸索不同的教学⽅法。

回想当年跟师时,⽼师假设我是⼀张⽩纸,我也真是以⽩纸的⼼态去学习的。

⽽今不同,学⽣们皆是先有知识,后习临床,已经是先⼊为主。

且,动则以⼰为能,以⾃⼰课本上的理论,代替⾃⼰的眼睛。

以⾃⼰先前所学科⽬,划定知识的边界。

此时教脉何其难也。

故当反其道⽽⾏之。

所以我提出:明理为先,临床跟进,以脉随法,悟道之机。

明理为先脉求全象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曾云:“⼼中了了,指下难明”。

当然,这句话是他说别⼈的。

这句话的出现,说明王叔和是⼀个很真诚的⼈。

不过说别⼈也就是在说⾃⼰,这句话说得如此真实,⾮有真实体验说不出这样的话。

我曾经带过⼀个学⽣,真下苦功来学脉诊。

看过很多脉书,结果把⾃⼰看糊涂了,最后跑来问我该怎么办。

我就告诉他初学脉诊,绝对不能学《脉经》。

为什么呢?因为《脉经》这本书太好了。

本书集晋以前脉学之⼤成,问题是这个⼤成是⽂字上的。

我们看《脉经》⾥边有《黄帝内经》中的脉学内容,《难经》中的脉学内容,还有《扁鹊脉学》《青乌⼦脉学》,本⾝就是⼀本脉学汇编。

这个时代是脉诊成形期,众⼈各执⼀家之⾔。

脉经(全文)

脉经(全文)

脉经(全文)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设军臣林亿等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数脉,去来促急。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加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

脉结者主,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浮与芤相类。

弦与紧相类。

滑与数相类。

革与实相类。

沉与伏相类。

微与涩相类。

软与弱相类。

缓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

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射中焦,腹及腰。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找到脉搏位置:脉搏位于靠近手腕位置,拇指的下方,在这个位置高骨定关,先摸到桡骨茎突,用中指去定这个关。

中指的前方是寸脉,用食指去摸,中指的后方是尺脉,用无名指摸。

2.用指目,指目就是指甲的前下缘跟指腹之间的45度角,呈弓形,去摸这个脉。

摸这个脉分循、按这种方法,要分浮、中、沉三种的三个位置,就是前区、中区和深区位置,去感受脉的气势,脉的脉律变化。

3.双手进行,左右都要去检查,两个手,一个手不少于一分钟,两个手不少于三分钟,以自己的气息去衡量脉率。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门必背⼝诀【中医指南】把脉⼊门必背⼝诀把脉⼊门概述1、浮脉⼝诀:浮轻取,重按⽆,浮如⽊在⽔中浮,浮⽽有⼒多风热,浮⽽⽆⼒是⾎虚。

沉脉⼝诀沉重按,脉才显,如⽯投⽔必下潜,沉⽽有⼒为冷痛,沉⽽⽆⼒是虚寒。

迟脉⼝诀迟脉来,⼀息三,脉来极慢记⼼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2、⾸先要弄清脉的搏动原理,⼆⼗多种脉像光靠死记硬背可不⾏。

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动属阳,切脉其实就是感觉体内阳⽓的盛衰。

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右⼼房,再⼊右⼼室再经肺静脉⼊肺,红细胞与氧原⼦结合后再由肺动脉⼊左⼼房,再⼊左⼼室,再进⼊主动脉供给全⾝其他器官。

切脉中独取⼨⼝指的就是切⼿太阴肺经经过的桡动脉搏动开端。

三部九侯就是摸⾝体其他各处脏器经络循⾏部分的动脉搏动。

肺是红细胞和氧原⼦结合的地⽅,⼈体运⾏就是⼀个不断进⾏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所以肺脉的变化反应了⾝体内的整体变化,所以可以⽤来指导如何调节⼈体阴阳。

你可以把⾎管想像为⽔管,正常情况⽔通过⽔管,靠近管壁就会压⼒明显可看做阳⽓,管道中央压⼒较⼩可看做阴⾎,如果阴虚轻轻摸就能感觉到搏动(浮脉,⽑脉)。

如果阳虚管壁压⼒⼩,要⽤劲按的⽐较深才能感觉到搏动(沉脉,⽯脉)。

如果⾎不⾜,⽓失⾎养,⽓也少,⾎也少,就会流动不顺畅(涩脉,芤脉)。

久病⽓虚搏动压⼒⼩(细脉,⼩脉),⾎液流动缓慢(迟脉,缓脉)。

阴虚阳亢(疾脉,长脉),⾎⾏不畅有瘀阻(结脉,代脉)。

风属阳邪,会使脉跳过于有⼒,寒属阴邪,有收引的性质会使脉跳动紧绷,⽕属阳会使脉快速跳动,湿属阴邪会使脉缓慢或出现停顿,暑为阳邪但多夹湿会使脉紧⼩慢涩。

⼝诀切脉法,有真传,⼆⼗⼋脉不⼀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濡、⾰、洪、微、散)沉含四脉重⽅得(伏、细、牢、弱)浮中沉⾥四脉焉。

(虚、实、芤、长)浮脉浮轻取,重按⽆,浮如⽊在⽔中浮,浮⽽有⼒多风热,浮⽽⽆⼒是⾎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投⽔必下潜,沉⽽有⼒为冷痛,沉⽽⽆⼒是虚寒。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缺乏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那么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煽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缺乏,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煽动无力,那么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那么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煽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缺乏,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缺乏,难以煽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脉诊分为脉象与辩脉2部分,脉象从古到今很多,最著名的是《濒湖脉诀》的27脉。

但是关于脉象的描写大多是用比喻、体会来描述。

让人难以掌握。

而实际分析大多数脉象不过是九大物理指标的组合。

无非是快慢、脉位(浮沉)幅度、长短、粗细、力度、幅度、节律、开合九大物理指标。

把脉先掌握和指下感受到这九大指标,自然什么27、34、什么怪脉、什么绝脉都能很快的掌握和获得。

而明白了方法,练习一个月脉象也就能准确掌握与获得。

而后运用脉象分析的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来分析自然获得疾病的判断,与用药的分寸。

脉诊时下之难难在脉象不明,分析乱扯。

方法不对。

所以难以速成。

个人通过3个月掌握脉诊的流程是:1、自身上练习明白九大物理指标并在指下感受而真实体验到(1周)—-2、运用9大指标快速掌握并指下获得28、34脉(2周)——3、学会分析脉象掌握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4周)——4、脉诊对应药性做方法(2周)——5、临床练习一、九大指标分析与练一、浮沉:指手指感知脉的位置深浅。

古人把从肌肤到筋骨的位置分为9份,每三分为一部位。

分别叫做浮中沉。

以6分来分则3分为浮,三分为沉。

指标分析:正常脉,为天气气温变化,或者饮食改变,比如气温升高比如春夏,比如吃了辛辣食物以及喝酒,或者热性药物而阳气生发或者叫体温升高,而出现脉浮。

或者气温降低,或者寒凉食物,以及凉性药物,则阳气收敛下沉,而现脉沉。

病脉:疾病造成的内热而气血外浮,或者表层肌肤感邪气而人体气血外浮则现脉浮,或者不通畅而气血难以下降也现脉浮,反之则现沉脉。

虚实判断,不管是脉沉还是脉浮,以中沉取力度判断虚实,无力为正虚,有力为邪实。

练习方法:以手指搭在六部任何部位,从轻到重,感受脉跳。

1到三分力能感知脉跳,为得到脉浮的感觉,而后逐渐加力到9分到了筋骨,还能感受跳动力度,为脉沉。

一般来说冬天脉尺部为沉脉中下有,浮部不明显,而寸脉,一般中上明显,特别是夏天,脉浮最为明显。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正确操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环境:在安静、明亮且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脉诊,避免有杂音和干扰。

2.准备工具:准备一只干净、温暖的手,避免手部冷或过热。

也可以使用心电图机等专业仪器来辅助脉诊。

3.正确位置:患者伸出手腕,使用三根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在患者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上找到脉搏。

4.触摸技巧:轻轻地按压脉搏,不要用力或过于急促,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状况。

5.观察特征: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和稳定性等特征。

注意是否有跳动、缓慢或急促等异常情况。

6.综合分析: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与其他症状、疾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7.记录结果: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记录下来,包括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备后
续参考。

总结起来,中医脉诊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准备好工具、找准位置、使用正确的触摸技巧、观察脉搏特征、综合分析结果,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这门技术,正确的脉诊可以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学脉诊,精读这八本书就够了!每一本都是经典之作,赞

学脉诊,精读这八本书就够了!每一本都是经典之作,赞

学脉诊,精读这八本书就够了!每一本都是经典之作,赞先上干货提要:1、《脉经》是中华脉学的开山之作!2、《脉诀刊误》是中华脉学的思辨之作!3、《濒湖脉学》是中华脉学的入门佳作!4、《诊家正眼》是中华脉学的精华之作!5、《脉诀汇辨》是中华脉学的大成之作!6、《三指禅》是中华脉学的匠心之作!7、《脉理求真》是中华脉学的至简之作!8、《诊宗三昧》是中华脉学的点睛之作!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明珠,成功地庇护了数以兆计的炎黄子孙千万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脉诊一直被医家所珍视,至今在中医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所以,传承中华脉学仍是一项义不容辞而又任重道远的任务。

脉学渊薮于《黄帝内经》,推广于扁鹊、仲景、叔和,成熟于濒湖、中梓、延昰。

在脉学史上,有八本脉学专著,即《脉经》《脉诀刊误》《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三指禅》《诊宗三昧》《脉理求真》,堪称是中华脉学的正统,对脉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脉经》是中华脉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平脉辨证、脉方相应的脉学专著,宋代林亿盛赞此书为“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

”叔和师淑四圣,创下脉学万世法典。

《脉经》为历代中医人士不可不读的一部奇书,它首次对脉象进行了系统归类,延续了仲景平脉辨证和脉方相应的思想,并有各科脉证的先导,为后世学习脉法的鼻祖之训。

《脉诀刊误》是中华脉学的思辨之作,全书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脉诀》,并提出诸多真知灼见。

周学海曾评价道:“戴氏脉诀刊误,或释或辨.委曲详尽,诚可宝贵。

虽其所辨不无过词,要亦执古太严,而于大义则无不赅洽矣。

”《濒湖脉学》是中华脉学的入门佳作,是后世医家推崇备至的脉学专书。

全书短小精悍,却又言简意赅,将27脉的体状、相类、主病和分部等全部囊括,读起来朗朗上口,能令读者烂熟于心,成为脉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印数最多的脉学专著。

《诊家正眼》是中华脉学的精华之作,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此书乃“千圣相传正法眼藏”,以四圣的心眼通达脉学真理智慧,全书所传之心印,乃为脉学无上正法,辩驳脉学杂说,正本清源,回归正统。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中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和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来说,必须掌握中医把脉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是口诀,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一、手指察脉亦为基,记得三部六位置。

中医把脉要点之一就是察脉的位置和方法,手指是最基本的工具。

掌握察脉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而在察脉的时候,要必须掌握三部六位置,即荣枯、浮沉、迟数、左右、寸口、关口。

二、荣卧左手沉至底,荣跳右手中气微。

察脉时,要察荣脉和跳脉。

荣脉在左手,跳脉在右手。

察荣脉时,要让患者仰卧,并将左手手腕放在胸前,右手两指放在荣脉处,向下按压,直至触及底部;察跳脉时,要将患者的右手伸直,右手两指放在跳脉处,向上前方按压。

三、有病之脉有异,四型八脉判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病症会影响人体的脉搏,使之产生不同的变化。

因此,中医把脉的关键是识别不同类型的脉象,结合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常见的脉象分为四型八脉,分别是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迟脉、结脉和涩脉。

四、六经之脉是基础,手足之别派关键。

中医把脉的分类不仅包括脉象的类型,还要将脉象按照其所属经脉和部位进行分类。

经脉和部位的分类是中医把脉的基础之一,其中经脉包括六经之脉、奇经之脉,部位则是分为手足之别,同时还有一些派别区分。

掌握不同经脉与部位的特点,对于中医学生和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脉有运动常寻常,有时长短整分明。

中医把脉不仅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脉象和经脉部位,还要注意脉象的运动特点。

脉搏的运动有时会表现为长度和短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是可以判断疾病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把脉时要注重观察脉搏的运动和变化,寻找不寻常的脉搏变化和长短、整分明的规律。

总之,掌握中医把脉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关键的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脉法必读内容

脉法必读内容

脉法必读内容脉法必读内容:脉势升降??摸脉是为了感受脉象,也就是脉⽓,通过脉⽓的出⼊升降⽽明了疾病的发展变化,不是为了知道具体的⼆⼗⼋脉,⼆⼗⼋脉只不过是脉⽓在某⼀种情况下的具体现象,或者说某⼀⽅⾯的特点,正因为名相太多,反⽽湮灭了脉学真正的精华,束缚了脉学的发展,所以初学者学起来往往⼼中了了,指下难明,古⼈所谓流散⽆穷也。

并不是说⼆⼗⼋脉就是错的,⼆⼗⼋脉与脉⽓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脉⽓的变化导致⼆⼗⼋脉的产⽣,知道了脉⽓的变化,对脉⽓变化⽽做具体描述就是⼆⼗⼋脉,如果没有⼆⼗⼋脉,对脉⽓的发展变化如何描述?但是,如果把⼆⼗⼋脉当作脉学的全部内涵,那就错了,只抓住了现象,没有深⼊到本质,所以学脉学不仅要学习脉⽓的变化,也要学习⼆⼗⼋脉,⼆者完整的结合。

但学习的次序要从先从学习脉⽓的变化开始,先把握其精髓,再学习现象就轻⽽易举了。

有很多⼈把脉,他⼼中没有⼆⼗⼋脉,只有脉⽓。

所以脉学也是根源于⽓化学说⽽来,脉候的是脉⽓,脉⽓讲的是六经之⽓的变化。

同样也有升降出⼊的问题。

参合于尺肤,可以察脏腑的盈亏。

?1、脉势升降之原理清阳⽓升浮⽽浊阴⽓沉降,阴阳之性也。

五脏之中,肝肾体阴⽽⽤阳,故脉沉⽽有浮意,沉中带浮,此阴中有阳,故脉虽沉⽽不下陷则精不下脱。

⼼肺体阳⽽⽤阴,虽浮⽽有降意,浮中带沉,此阳中有阴,故脉虽浮⽽不上飞则神不上飘。

脾胃位中,居沉浮之间,半沉半浮,亦沉亦浮。

若⼨脉但浮⽽不沉,则阳⽓上逆⽽不交于阴,尺脉但沉⽽不浮,则阴⽓下陷⽽不交于阳,⽔⽕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

中者,⼟也,⼰⼟升则⼄⽊上达⽽化清阳,戊⼟降则⾟⾦下⾏⽽化浊阴。

阴阳交济,是以⼨不但浮⽽尺不但沉,阴阳平合,故⼈⽆病。

?常⼈脉象图?2、脉⼤之原理⼟⽓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荣畅,若⼟⽓亏虚,或有邪⽓,失升降之职,则肝病下陷,胆病上逆,脉即有⼤⼩之别。

⼤⼩者,阴阳之象也。

阳盛则脉⼤,阴盛则脉⼩,⼤为阳⽽⼩为阴。

脉诊入门1、脉部位歌:脉为气血百塞通,大...

脉诊入门1、脉部位歌:脉为气血百塞通,大...

脉诊入门1、脉部位歌:脉为气血百塞通,大... 脉诊入门
1、脉部位歌:
脉为气血百塞通,大会之地寸口宗。

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脉分主歌:
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分两关。

包心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

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

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命门右寸间。

2、浮沉脉歌:
浮沉皮肉上下行,皮浮属肺血心经。

筋沉属肝骨沉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3、常脉、脉法:
一呼一吸五为常,不病为医调息功。

四时各有五脏主,好工需知天气同。

三部九候用心辨,由轻而重细追踪。

人之有脉皆胃气,后天之本盛衰通。

肝弦心钩脾代平,肺毛肾沉上下中。

病脉歌
1、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
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2、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浮沉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

沉极筋骨为伏脉,浮沉极力革牢参。

3、虚、实、微、散诸脉歌
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

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

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4、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滑脉如珠溜不定,涩脉滞涩往来艰。

弦脉端直细且劲,紧比弦粗劲且弹。

来盛去衰洪脉是,细则如丝大豁然。

长脉迢迢短缩缩,如豆摇摇作动看。

中医诊脉入门知识,快速让你学会切脉!

中医诊脉入门知识,快速让你学会切脉!

中医诊脉入门知识,快速让你学会切脉!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讨论!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三分钟教你把脉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病人的)的寸(食指)、关(中指)、尺(无名指)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阅读脉法书,让你的脉学登堂入室如何阅读脉法书|任应秋从脉搏的变化,可以测知体内阴阳盛衰、邪正消长的情况,所以切脉,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但是,切脉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正如王叔和所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

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见《脉经·序》)前人在切脉上给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知识,只要努力学习,而且学习有方,就可以达到“切脉动静而决死生之分”的境界。

究竟如何进行学习呢?兹分三个方面来谈:熟读《脉诀》脉诀书甚伙,其中优劣不齐,能择其善者而读之,实大有益处。

首先因其为韵语,便于诵习记忆,最适合于初学的人。

其次是要而不繁,提纲挈领,实为治脉学入门的重要读物。

因此初学脉法,选一部较好的脉诀来读,是很有必要的。

脉诀书较好的我认为以高阳生《脉诀》为最。

《脉诀》五卷(或作六卷,或作三卷),相传为六朝人高阳生(李时珍作五代时人)作。

旧题王叔和撰,后人多辨其非,是也。

它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脉赋:是全书的总论,概述诊脉部位、四时休旺、辨脉疑似、脉证参合、妇人经产、诸种怪脉等。

②诊脉候入式歌:凡三部定位、取脉手法、关分阴阳、脉象分辨等,均概括于其中。

③五脏六腑脉歌:每脏都从藏象说到脉象的分辨和主证。

④脉类:共分七表、八里、九道三大类。

⑤左右手诊脉歌:分叙两手头、中、末三指分诊三部之法。

⑥诊生死顺逆歌:包括动数止代、形证相反、五行相克等。

⑦察色观病候歌:既从全身总述,亦从五脏分叙。

⑧妇人脉歌:主要畅叙妊产两方面的脉候。

⑨小儿脉:记生死候和外证诸脉。

⑩诸杂病脉歌:有伤寒、阴阳毒等病多种。

以上各门长短歌诀凡二百余首,实为脉诀中之最丰富者。

过去非议《脉诀》的,往往怪其词俚而旨浅,竟望望然弃之。

惟周学海对《脉诀》颇有恰当的评价。

他说:“作者之苦心,乃故作此浅鄙之词,不欲用《脉经》之深隐,使末学终无所问津焉耳。

至其词有异于《脉经》,则又非无义,而不足为大病。

何也?《脉经》且未尝尽合于古矣,岂惟《脉经》,即《难经》言四时脉状,且与《素问》大异矣。

后人虽疑而辨之,卒不似排抵《脉诀》,直至欲取而焚之者。

徒以《脉诀》文词浅鄙,易生轻侮耳。

而孰知作者苦心,正在是哉!其私心之所得,临证之所见,确有异于古之所云,遂毅然恻然为后人告也。

”(《新刻脉诀刊误·序》)周氏这样的评价是正确的,《脉诀》一书不仅概括了《脉经》中的主要内容,实亦有其独具心得的地方。

例如浮脉,《诀》云:“按之不足举有余,再再寻之指下浮;藏中积冷营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浮为表脉、阳脉,夫人得而言之,“藏中积冷营中热”之浮,按之不足而举之有余,则诸大家均罕言之。

里阴虚而藏中积冷,故按之不足;表阳盛而营中有热,故举之有余。

独朱丹溪于此大有所悟,谓此乃阴不足阳有余之证,拟人参地骨皮散(人参、地骨皮、茯苓、知母、石膏、柴胡、生地黄、黄芪)为治。

吾人用以治阴不足阳有余而脉浮发热者,殊屡屡效,以证《脉诀》所言,实有经验也。

自《难经》以降,寸、关、尺三部,已为持脉之大法,而二十四脉中,都能从寸、关、尺三部分辨的,舍《脉经》而外,实难多觏。

而《脉诀》中的三部辨脉,又无不各有所本,如浮脉诀所云:“寸浮中风头痛热,关浮腹胀胃虚空,尺脉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系本之于《脉经》的“平三关病候并治”篇。

“尺脉见之风入肺”一句,其义尤深。

盖尺候腹中,《素问》之义也。

浮为风,风阳入肺,传之于腑,大肠燥金之气,因而干涩。

其他诸脉,亦无不如此分辨,于此足以说明《脉诀》所概括《脉经》的最多,即指为《脉经》的通俗读物,亦无不可。

注解《脉诀》的,亦有多家,而以元季戴同父的《脉诀刊误》,明代张世贤的《图注脉诀》,清朝王邦傅的《脉诀乳海》三书,各具精义。

戴氏书或释或辨,多据《内》、《难》、仲景、叔和之言为证,颇委曲详尽;虽其所辨,不无过词,而于大义,则无不赅洽。

张氏书既图解明析,复从阴阳五行之理以入说,平脉辨证之道以处方,能灵活运用之,足资启发。

王氏书从《内》《难》以阐其义,证《脉经》以明所本,引据最博,说理亦透,并于河图洛书诸理,以及营卫循行之义,致力尤深,较戴、张两书,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能参看三家所注,斟酌取舍,自能循序以进矣。

精研《脉经》《脉经》十卷,西晋王叔和撰,是研究脉学仅存的最早的一部专著。

据叔和自序说:“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

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说明王叔和在当时可能见到的有关谈脉的一些著作,都经过搜集整理,才成为《脉经》,是具有总结性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典籍。

徐大椿说:“王叔和著《脉经》……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

”(《医学源流论·脉经论》)这个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因此我们研究脉学,而不从《脉经》打下基本工夫,甚或竟毕生不一览《脉经》,则犹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我前面提倡熟读《脉诀》,正是为研习《脉经》打好基础。

并不是主张仅读《脉诀》,而不研习《脉经》。

所以精研《脉经》,是学习脉法最紧要的一环。

《脉经》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卷叙述寸、关、尺三部,分见二十四脉,以及五脏六腑、阴阳营卫所主,虚实顺逆疾病所起,与其将差难已诸候。

第二、三、六三卷阐发脉气本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各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而为施治补泻之方。

第四、五两卷,博采仲景、扁鹊、华佗等察声色消息死生之理,决四时百病死生之分,从而发明色脉之要。

第七卷列言治病之法,大都有八(汗、吐、下、温、灸、刺、火、水)。

均宜察人阴阳交,并虚实、生死、损至,以合治法可否之宜。

第八卷分叙尸厥、霍乱、中风、血痹等数十种杂病的平脉、辨证、论治。

第九卷论著妇人、胎产、小儿等的平脉、辨证、论治。

第十卷“手检图二十一部”,但其内容仅为复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三部二十四脉形证所属,别无图可见,何以有此差谬?尚不明其原因。

喻嘉言讥《脉经》说:“汇脉之中,间汇一证,不该不贯。

”(《尚论篇》)这是喻氏的偏见。

《脉经》既是由于汇辑诸书而成,便不同于自为之说条理一贯。

叔和博采汉以上诸家有关脉法要论,各以类从,分为十卷,群言汇集,或有不贯之处,而大纲汇举,实亦无伤。

即脉言脉,费千言不能述其义,惟以证言脉,以脉辨证,脉证兼说,则脉理易明。

也可以说后人于脉理之有所发挥,即以脉证为其根据,否则便毫无立论之地也。

因此说,辑脉而不废证,这正是叔和的成功处,喻昌议其非,未足以为知言。

王叔和给我们留传下这样一部脉法专著,是不容易的,应该很好地珍惜它、发扬它,使它不断地放出光芒。

今本《脉经》所存之内容,其绝大部分,不外出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书。

一至六卷,多为《素问》《灵枢》《难经》之言,七卷多出自《伤寒论》,八、九两卷,大半皆选自《金匮》。

能精研之,不仅诸书之言脉者略尽于此,并可从脉与证按其分类而比较分析之,便更能深入一步,而另有所领悟。

抑且《脉经》所引诸书之文,常有与今本不同处,如第七卷云:“汗出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

”(热病第十八)《素问》误作“病而留者”。

又如第七卷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伤寒论》误作“前热者后必厥,”而与下文“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之义不合。

类此之处颇多,精习《脉经》,尤足以订正诸书之失,而有助于经典著作之研究也。

惟《脉经》自宋熙宁中经林亿等校雠,刊版行世后,迄无注本可参。

不得已退而求诸刻本较善者,则有清季光绪年间池阳周澄之的校刊本,颇清析可读。

周氏据嘉定黄锟校本(黄以所藏旧钞本、与元泰定柳赟、谢缙荪复刻陈孔硕本,明童文举重刻袁表本,及赵府居敬堂本,互校刊成。

)、金山钱熙祚刻本(钱氏亦据袁本校订)。

以及叔和所引《素问》《灵枢》《难经》《中藏》《伤寒论》《金匮方论》《甲乙经》,与后来各家之引据《脉经》者,更相校雠而成,是现行刻本中之最精审者。

虽无注文,而上述诸书,大半都有解释,如能一一检阅而细读之,亦不甚难。

博览名著精习《脉诀》《脉经》以后,于脉学已具有坚实的基础。

循此而博览诸家名著,更足以广其识而深其意。

古代论脉法的名家虽不少,而其发挥最为深透,大有可观者,约有下列数家:1. 《诊家枢要》:元·滑寿著,书凡一卷,不过七千余言,其立论要以阴阳对待为说,而说皆精审。

如“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云:“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

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

应曰至,息曰止也。

”又论“脉至”云;“凡脉之至,在肌肉之上,出于皮肤之间者,阳也,府也;行于肌肉之下者,阴也,藏也。

若短小而见于皮肤之间者,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者,阳乘阴也。

寸尺皆然。

”又论“持脉”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府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

三部皆然。

”他如论三十种脉象,亦无不以阴阳对待为言,而皆各具精义,言简意赅。

2. 《诊宗三昧》:清初张路玉著,书凡一卷,自“宗旨”至“婴儿”计十二篇,其中以“脉象”、“师传”、“口问”三篇,是全书的“三昧”所在。

其论脉象,以首先识得弦、钩、缓、毛、石五脏的常脉为主,五脉之中,必以缓滑之象为平脉,为有胃气,如某一脉偏少冲和之气,即是病脉。

或在本部反见他脏之脉,便是本脏气衰,他脏之气乘之所致,在参以形体之肥脊,方土之宜异,气候之流变等而参合之,庶几脉形无遁,真象毕露矣。

《师传》一篇,列叙浮、沉、迟、数等三十二脉,每一脉首言其形,再说其所以具此形之理,再述其所主之证,再辨其疑似之见,再论其兼见他脉之由,最终畅发其分析证治之巧。

层层剖析,曲尽奥义。

《口问》十有二则,阐述三焦、命门、神门、冲阳、太溪、反关、人迎、气口、逆顺、异脉、妇人、婴儿诸脉之候,以及初诊久按、脉证异同、从脉从证、脉法阴阳、高章纲惵卑损脉法、辨声与色、沉脉温补转剧诸法之理,无不深入浅出,可解积疑。

尤其是解高章诸脉,尤为明晰。

3.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著,书凡二卷。

首卷言脉大义,多本《内》、《难》立说,言简意赅,纲纪秩然。

二卷分述二十八脉,每脉均以“体象”、“主病”、“兼脉”三者为纲而次第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