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造型分析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造型分析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造型分析《太阳照常升起》来自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姜文把小说作了大修改,分成四个独立成章而又一体化的段落,讲述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以及现代。

包括、周韵的故事,姜文与孔镱珊的故事,孔镱珊与房祖名的故事,陈冲与黄秋生的故事。

导演想表达的是在种种压抑环境下的人性。

每个人都活在社会大环境、生活小环境,以及亲人的压抑之下表现出来的原始的人性。

出乎意料的是,姜文并没有采用沉重的方式来演绎这些故事,而是用内心的向往、对热烈的幻想来演绎,从而赋予了影片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魔幻主义的风格,使观众在极具形式美的意境中来体味作品的主题。

美轮美奂的色彩,诗意般的镜头,热烈,激情的音乐,夸张诙谐的语言,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成为一部经典的艺术美影片。

色彩和光线的运用是本片最突出的特点。

影片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明朗欢快的影调效果。

明亮、鲜艳的色彩始终占据全片,比如蓝蓝的天空,绿草茵茵的乡村草地,白雾笼罩的村庄、开满鲜花的屋顶、鲜红的布鞋、洁白的大褂等等,这些无不给影片营造了一种梦幻的色彩。

热烈的红色、生机勃勃的绿色、明亮的黄色……各种色彩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衬托,与文革这个缺乏热情、缺乏阳光的灰色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值得交代的是,黄秋生死的片段,天空是明亮的,食堂姑娘的衣服是雪白的,他的尸体躺在红色的房檐下,四周摆满翠绿和鲜红的蔬菜,耳边想起欢快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折射出黄秋生的死是为理想而死,是不堪于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折磨,为了求得摆脱而死,是一件喜事。

套用姜文对这个角色的评价,他是死在一种尴尬和困惑的生命境遇里。

在镜头运用上,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借以交代环境和表达主题。

影片一开始有一系列周韵赤脚走路的长镜头,镜头始终以脚为中心,并随着周韵的脚步不断的前移,后景是居住的木楼、乡间的小路、层层的梯田。

从而告诉我们我们两个意思:一是通过脚折射出性,二是为我们展现了风光秀美、充满浪漫气息的环境。

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特点

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特点

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特点《太阳照常升起》的的导演姜文把小说作了大修改,分成四个独立成章而又一体化的段落,讲述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以及现代。

其中姜文与孔镱珊的故事是一段、孔镱珊与房祖名的故事是一段、周韵的故事是一段、陈冲与黄秋生的故事是一段。

这部影片的拍摄有以下特点:一,每个镜头充满人性最后一个镜头,躺在鲜花丛中的婴儿,就是导演意图的最好注脚,也是点题之笔——只要太阳照常升起,生命的旅程就永远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站在传统的话语体系内,有很多人会问这部电影到底是写什么的?这个问题要跳出来回答,这是一部描写人性的电影,而且这种描述还带上了姜文个人的深深印记。

这就是姜文所理解的人性的本质,所以你会在姜文的电影看到许多非常规的事物,比如那个疯妈,她在正常人的世界里被视为疯疯癫癫的,但是她疯了没有呢?姜文的回答是没疯,她所做的事情合乎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她为爱而存在,追求自己所想要的,遵从内心的本能而无视社会规则。

姜文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放大了影片中每一个人的欲望,老唐对自己枪法的肆意展示和林大夫对自己身体的肆意展示如出一辙,你可以认为他们/她们是在卖弄,是在炫耀,因为他们/她们为自己生命意志的张扬而自豪。

青年队长对林大夫身体的渴望和梁老师对林大夫身体的渴望是一样热烈而直接。

影片故意浓墨重彩地描写这种每个人、每个个体获得欲望满足的合法性。

而把这种集体的欲望释放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全部弱化处理掉了。

老唐和梁老师、老唐和青年队长之间本该激烈的冲突都被轻轻带过,姜文所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众生欢腾的景象,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所以看这样的电影,你会觉得血脉贲张,觉得性欲旺盛,觉得生命的惬意与欢乐。

三、每个镜头都展现美。

无论是荒凉的西部戈壁,还是东部某小学,整部电影的用光始终是明亮的,这种基调正是日神精神的表现,生命以其光辉灿烂的一面照耀世间,美来源于普天而下的光明与亢奋,而这种光明正是生命意志的蓬勃洋溢!在所有镜头的运用上,电影始终以一种跳出人的正常视觉体验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不用于人肉眼所见的镜像经过处理后却变得异常舒服,但是这种悦目感绝不是和谐,而恰恰是亢奋。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 学号: _________《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具有深层的社会写实意义,具备艺术特质。

影片试图向观众展现导演(姜文)的内心世界,某些电影乔段甚至让我们窥视到导演私密之处。

色彩绚丽,景观跳换跟梦境一样,这是看完整部影片后的整体感觉。

看似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却总能让观众不自觉的侵入导演思想深处的“乌托邦”。

支离破碎的结构,梦呓般的对白,姜文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十分地费解,但即便是看不懂剧情,仍然不会影响观众的兴趣。

影片始终情绪高昂,这些情绪是能够感染观众的。

满溢的色彩,飞繁运动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淌着的幽默感,使人内心荡漾着笑声而不是放肆出廉价的爆笑。

久石让的配乐,军号和枪声,不断重复着雄壮的力量。

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看完了《太阳照常升起》,似乎心中的疑惑随着影片的前行而层出不穷,而随着最后一声痛彻心扉的呼喊,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人性的闪光,世界是“零”,而真性情是“一”,没有了“一”,一切都是“零”。

在这样的一种喧嚣的世界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零”的诱惑,这个“一”越来越淡,在一种欺骗与自我欺骗的境地中,掩盖了多少作为人最本源的真性情,只有在出生和死亡之时,才能将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影片中的两个人物的离世我并不觉得悲伤,反而觉得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浮浮碌碌来世一遭,除了给世间增添一两笔的色彩,还留下了什么?生命究竟能承受多少重量,曾经认为生命很脆弱,其实生命更是坚韧的之时因为一种不自然的埋没就显得很茫然,不能说我真的完全领会了这部影片的内涵,而只能说,看完之后觉得很沉重,剧情很紧凑,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的理解思考,整个片子看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会这么压抑,虽然在网上也看到了许多影评说里面有多么多么滑稽,当演到母亲上树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可笑,相反,我觉得她很可怜,一种怨气夹杂在那样的爱中,复杂却真挚,疯,亦有疯的好处,最真最善之处她敢表露,爱,不仅仅埋藏在心中,而且能够执着的表现出来,活得真切,活得洒脱。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艺术评介-最新文档资料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艺术评介-最新文档资料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艺术评介《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是中国新世纪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一部,属于探索之作。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视野去欣赏和观看这部电影,那么无疑找不到进入其中的通道。

有人认为:“《太阳》在电影本体上的创新意识,这是21 世纪中国电影人寻找新的电影表述方式的一缕‘阳光'。

它给中国观众在审美取向上带来了新的参照系数和坐标。

” [1] 事实的确如此,《太阳照常升起》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往往反复观看好几遍都不能理解其中的要义,纷繁的情节线索、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象征手法是三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一、纷繁的情节线索《太阳照常升起》采用倒叙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可是与一般的倒叙并不相同。

按照电影先后呈现的顺序,主要由四个片断构成:疯、恋、枪、梦。

“疯”是指疯女人的故事,她的疯癫与她的儿子的清醒构成了对照关系,最后她消失了,唯有她买的那双鞋和衣服漂在河上。

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的疯子往往都是最清醒的人,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飞越疯人院》中的疯子们。

“恋”是指一段有着不可告人的感情故事,小梁悬梁而死,也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他杀,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世界。

“枪”是指疯女人的儿子李东方执着于寻找“天鹅绒”,却被唐雨林开枪打死。

“梦”是指一段回忆,故事的开头,怀孕的女人把李东方出生在开满野花的铁轨中间,婴儿出生时的笑容和唐雨林的婚礼交错演进。

也就是说,前三个片断都是关于死亡的,后一个片断是关于出生的,寓意着所有的生命都是为着死亡的最终目的。

从表面看,每一个片断都是一个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小故事,可是事实上,这些小故事彼此之间构成了前后继承关系。

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它的故事内容应当是这样展开:1958 年的新疆茫茫戈壁,两个骑着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一起行进,之后生孩子的场景与唐妻婚礼的场景并行发生,谁也没有想到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在若干年之后鬼使神差绞扭在一起。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以它特有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再次展示了他对于人性、命运和社会变革的独到见解。

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困惑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姜文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腻刻画,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人性冲突和社会撕裂的世界中。

影片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和人生观。

他们有的是普通的百姓,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艺术家。

姜文导演通过多维度的剧情安排,展现了这些人物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的理性和情感的冲突。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矛盾,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选择时,既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又受到社会环境和现实利益的制约。

电影中众多精彩的场景和对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城市氛围和生活状态。

影片中的小城市被描绘得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纠葛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姜文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展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还通过细节的刻画和人性的描写,透露出他对于文化认同、个体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和困境,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追求真理、真爱之间不断挣扎。

这让观众产生思考:在一个现实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独立的思考?《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表达方式颇具特色,影片中运用了多重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

姜文导演通过黑白画面和明暗对比的处理,塑造出影片独特的视觉美感。

影片的配乐也十分精彩,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用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堪称一绝。他通过巧妙 地运用光影和色彩来表达人物情绪,深化主题,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象征意义。
在电影开头的一幕,马小军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青春的热情与向往, 踏上了通往成熟的道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片温暖的光 影。姜文用这种光影效果来表现出马小军的内心世界——他向往阳光,向往灿烂 的日子。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目录
01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 用
03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 表达
02 二、构图与视觉风格
姜文,一位充满个性化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总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视角。 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1994年上映,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主 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姜文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光影、色彩和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在塑造人物、构建故 事、传达情感的手法,来探究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的美丽,同时也表现马小军心中爱情的浪漫、美好和诗意。这一幕不仅令人 印象深刻,更是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冲击力,使观众被深深吸引。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不仅通过光影、色彩和构图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更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下了大功夫。通过对主人公马小军的深入刻画,姜 文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少年形象。同时,通过马小军的成长经 历,也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感谢观看
马小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也在成长中经历了社会的风雨。他的经历 映射出了那一代人的迷茫、冲动和追求。而在影片的情感表达上,姜文以一种内 敛而含蓄的手法,将青春的激情、爱情姜文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在电影视 听语言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力。通过巧妙地运用光影、色彩、构图以及情感 表达等手法,他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具有艺术性又充满感染力的视听效果,使 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

试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觉语言

试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觉语言

(三)大小对比构图大小对比构图在影视画面中是一种不平衡的构图,但是同样能够传达出该电影独特的个性表达。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大,那么它的视觉重量就越大,显示出越强的权威性,因而在画面中的重要性也就越强。

”②在程勇去印度买完药从药店出来后,迷雾丛生中有两座神像从他身边经过,分别是印度象征死亡的神“湿婆”和代表重生的神“伽利”。

虽然这两座神像看上去比较凶残,但是在印度神话里面,湿婆和伽利意味着毁灭旧的才能创造新的,即所谓的毁灭—重生,所以这两座神像是印度神话中驱除瘟疫和治疗疾病医神的化身,也象征着程勇在走私仿制药这个事件中也是一个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即程勇最初贩卖仿制药是为了私心赚钱,后来怕坐牢甩手不干,最后又为了赎罪倒贴钱卖药。

在这一组大小对比构图中,神像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位置,突出了神像强大的力量感。

而程勇处于画面的右下方,不仅增加了画面构图的横向空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仰拍效果及主观视觉效果,意味着为了赚钱存有私心的程勇将不复存在,为了病人奋不顾身的程勇在此重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这一深远的意味,呈现出了一种理性,在引起观众的共鸣的同时,传达出了影片特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

(四)镜面反射构图镜面反射构图在这里有效地推动了叙事的进展。

刑警队长曹斌抓获了一群买盗版药的白血病患者,想从他们身上获取假药贩子的线索。

而老太太拉着曹斌的手说出的话触动了曹斌的内心:病人只是想活着,他们有错吗?曹斌去卫生间洗了把脸,在掩盖自己激动得快要夺眶而出的泪水的同时,冰冷的水也使他清醒,他抬头看向镜子中的自己。

镜子中的曹斌与现实中的曹斌,代表了法理与人情两个立场,当镜头由现实中的曹斌转向镜子中的曹斌时,暗示着曹斌在摇摆中坚定了自己的内心,选择放掉了所有的病人,这同时也等于放弃了到手的线索,这一构图不仅细腻地描绘出了曹斌的心理,也交代了曹斌这个角色内心在铁面无私的法律和恻隐之心的人情之间的摇摆。

在影片最后黄毛的车祸中,曹斌这个角色体现出的对黄毛离世的歇斯底里,也映射出了即使是警察和犯人的关系,人性的恻隐之心也依然存在。

《太阳照常升起》电影画面的艺术魅力

《太阳照常升起》电影画面的艺术魅力

29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8期一、 彩色电影的诞生与发展色彩在电影画面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写实效果。

导演在拍摄电影中应该对该元素予以充分利用,将角色内心的落寞、欲望以及孤独等感觉充分展现在电影前的观众面前。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史,很多学者都认为电影发展主要有两大时代,一种是无声电影,还有一种就是有声电影。

但是在诞生色彩电影之后,在发展电影艺术方面有存在着划时代的价值及意义。

色彩电影一方面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电影艺术不断追求的产物。

色彩电影的诞生对发展全球电影艺术做出很大贡献。

全球首部色彩电影是在法国诞生,时间是1990年,帕特和梅里埃斯两位艺术家将机械印刷的图画升级为彩色电影胶片,此为全球首部色彩电影,尽管从电影技术上来说和目前的彩色电影差距非常大,然而,它在当时社会年代的新奇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此,世界电影逐渐走上艺术巅峰。

中国早期因为很多文卫事业都比较落后,所以电影业也具有非常缓慢的发展速度,我国首部彩色电影就是《生死恨》(1948年),该影片是当时在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所主演,为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更多新血液。

在色彩应用方面存在一个时代的过渡期,即最初的黑白电影在世界电影界独领风骚,之后彩色电影长江后浪推前浪,相比于早期电影,当代电影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不论是黑白无声电影或者是彩色有声电影,都可以以画面艺术形式灵活而生动地在观众面前展现,此为电影艺术的终极目标。

与彩色电影极具生气相比,黑白电影更适合阐释沉重的题材影片。

因此,在当代很多电影制作者仍然非常注重黑白影片的艺术魅力,比方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表现手法主要就是通过黑白画面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悲剧进行诠释,但是在该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这就需要通过色彩寓意将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主题诠释出来,所以《辛德勒的名单》的画面所彰显的艺术价值是观众所无法估量的。

梦魇中的撒欢_太阳照常升起_的导演艺术分析

梦魇中的撒欢_太阳照常升起_的导演艺术分析

26电影艺术第317期就艺术电影而言,由于导演在其创作过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其作品常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意识。

《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就是这样一部打上了姜文深深烙印的“姜文电影”。

导演构思姜文是一个奇特的导演,这似乎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在笔者看来,其独特之处在于,姜文更多地倾向于使用身体本能而不是大脑或心灵去进行电影创作,姜文强烈的个性使得其在导演构思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释放而不是思考。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回忆,还有一些思维的影子;《鬼子来了》虽然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戏剧性完整的故事,骨子里却只剩下情绪了;而《太阳》走得更远,已经与意识没有瓜葛,描绘的是梦境,已经是一部在梦境中撒欢的电影了。

在《太阳》中,我们看到的是松散的结构、破碎的故事、极端的行为、瑰丽的影像、异想天开的细节、非逻辑的表达,这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梦境,是一个作者在白天对所要表达的主题思索了很多很多,累得筋疲力尽,然后在夜晚打开闸门,让相关的潜意识倾泻而出,肆意妄为而形成的一个梦境。

而姜文在谈到《太阳》的创作过程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恰恰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创作的出发点就是拍一部“带劲”的电影。

由此,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其工作就是面对成千上万次的选择并做出决策,而姜文将决策的标准定为最依赖本能的是不是“带劲”的这一感觉。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带劲”作为决策标准即意味着选择了极端,放弃了严密,因为严密必将周全,周全了就不能时时都是狂欢;“带劲”意味着选择了本能,放弃了理性,因为理性必将束缚,束缚就不能信马由缰。

而“带劲”这一标准也导致了影片向着梦境越走越远——弗洛伊德说梦境就是人们在睡觉时,潜意识冲破意识的束缚,让人的压力得到释放,这正好是“带劲”这个词最好的注解。

导演技法导演技法其实蕴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演技术,这和导演本人的能力、背景、思维方式有关,它给导演提供了完成电影的技术平台;一是导演手法,这是在导演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的形式选择问题,与导演的性格以及针对一部具体影片导演的创作构思、指导思想有关。

姜文电影艺术风格论

姜文电影艺术风格论

姜文电影艺术风格论
姜文电影的艺术风格较为独特,其作品多以黑色幽默、讽刺和荒诞的手法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以下是姜文电影的一些艺术风格特点:
1. 配乐多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增加了影片的张力。

2. 喜欢在影片中使用荒诞而有点神秘的符号和细节,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猫和《让子弹飞》中的兵器。

3. 常采用反转和戏剧性的语言幽默,例如《让子弹飞》中的“人要是不死,痛苦就不会结束”。

4. 喜欢切换场景和时间,加强故事的紧密度和复杂性。

5. 高度注重镜头和色彩的运用,经常运用渲染手法烘托气氛,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片头。

总之,姜文电影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不断突破传统,展现了其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个人风格的独特表现。

《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内涵与艺术表现

《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内涵与艺术表现

yuwenjianshe001@69《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内涵与艺术表现郑州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王震宇摘要:海明威是个伟大的作家,一生留下了很多经典著作,《太阳照样常起》是其第一部长篇,对他以后的写作风格和深度都有着很大影响。

本书主要涉及到两个大主题,即虚无迷惘和呼吁新生,在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象征,且简洁的文字更是形成了他独有的冰山理论。

关键词:海明威 《太阳照常升起》 迷惘的一代 冰山原则引言海明威是位举世闻名的作家,当过记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经历都为其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作为首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在当时的文坛和现实生活都引起了诸多讨论。

这是部反映时代的作品,环境设定为20世纪20年代,通过对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及其爱人、朋友的生活描写,道出了一战给当时的人们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美国的现实社会,以简练的文笔写出了青年人的迷惘悲观,以及在困境中寻找光明、探寻人生意义的努力。

一、《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内涵(一)迷惘虚无因为这部小说,海明威本人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作品名字取自《旧约——传道书》。

不管人生如何曲折多变,每天依旧“日头出来,日头落下”;不管岁月如何沧桑或美好,大地永久长存。

杰克·巴恩斯和女主人公勃莱特都有着悲剧命运,前者在战争中受伤,丧失了性能力,后者因为战争失去了丈夫。

两人相爱,却不能结合,于是男主人公只有忍着巨大的痛苦看着深爱的人和别的男人交往。

在叙事上,酗酒、狂欢、流浪是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巴恩斯和朋友们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想借酒精麻醉自己,忘记痛苦,他们时刻活在虚无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战争伤害。

美国虽然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但战争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还是有着很大影响,不但摧残他们的肉体,还折磨着他们的精神,影响着社会伦理。

第二,经济发展。

一战给当时许多国家都造成了巨大伤害,但美国经济却蓬勃发展起来。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杜兴华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12期摘 ;要:任何艺术形式的创造,实质上都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与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所以一门艺术的研究,首先应当是一种艺术语言学的研究。

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对其语言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第六代个性导演,姜文将电影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以姜文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一片为例,用电影语言分析其电影中的各种个性化的表达。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电影语言;电影艺术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00-02一、电影语言:一种隐含的情感表达方式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或者语言活动》中指出一个观点:电影是一个没有“语言”但却包含着“言语”的“语言活动”。

在电影语言中有无数的离散单元,但从标准语言学上讲,电影中找不到类似于音调、语素、字词这类基本的离散性单元成分,所以说每部电影都有其自己独特的语言存在[1]。

姜文自己曾经说的,人类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一厢情愿的。

例如,你对心爱的对象的情感表达,你对一件事物的追求。

而姜文导演自己也在这条路上畅通无阻的欢乐的阔步向前着。

笔者窃以为此观点非常正确。

任何一部电影都只是导演的电影而已。

一提到姜文的电影,大家都会觉得这是电影,但为什么感觉离我们很远。

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电影《鬼子来了》一直到这部《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所理解的“人”。

二、电影叙事:非传统的叙事方式现代电影语言学开创者克里斯丁麦茨的电影语言研究首先是以电影叙事分析的面目出现的,说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在语言表述的方式上联系起来了。

正如麦茨所言: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

姜文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导演的高明之处首先表现在其故事打破了平时观众习以为常的线性叙事方式。

影片将四个看似无关其实十分紧密相联的故事顺序打乱。

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影像色彩的艺术价值

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影像色彩的艺术价值

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影像色彩的艺术价值值一,彩色电影的发展无论是唯美的爱情片还是硝烟四起的枪战片,都不能离开色彩这一重要的电影元素,一直以来,色彩这一元素都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写实效果.鲜活的色彩赋予沉睡的万物以生命,它无数次让死寂的大地苏醒,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这就是灵动的生机.而在电影中导演则是应用色彩这样的元素将人物内心的欲望,无助,落寞等感觉立体化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在世界电影的发展史上,大部分学者将电影划分为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两大时代,而彩色电影的诞生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亦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但是人类科学文明的重要产物更是电影艺术不断追求的必然产物,它的诞生为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诞生于1900年的法国,梅利埃斯和帕特于以模板机械印制法将每一幅画变成彩色电影胶片,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电影,虽说在技术上与现在的彩色电影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在那个时代,它的诞生毋庸置疑是新奇的,世界电影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在我国早期,由于各项文卫事业的滞后性,电影产业发展也相对缓慢,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于1948年费穆导演所拍摄的《生死恨》,这部影片也是由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京剧演员梅兰芳先生主演,在口碑和票房都有着不错的成绩.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越剧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以彩色电影的形式登上了大银幕,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于色彩的应用主要分为这样的过渡期,早期的黑白片可谓独领风骚,后来的彩色电影又独占鳌头,当代电影与早期电影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无论是黑白默片还是彩色有声电影,只要能够将影像的艺术形式生动灵活地展现出来就是电影的最终目标.相对于彩色电影所带来的生气,黑白电影对于沉重题材影像的阐释可能更加适合,所以在当代不少电影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黑白影像的艺术魅力,如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佳作《辛德勒的名单》,其影像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以黑白的画面来阐释那个时代的悲剧,而影片中那名穿红色裙子的小女孩就是以色彩的寓意来诠释整部影片的主题,其艺术价值也是无可计量的. 二,升华主题的色彩寓意鬼才姜文导演在国内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好的口碑,在电影立堂Q生簋蠲l402007年,他将《太阳照常升起》这部颇具荒诞派色彩的电影佳作搬上了大银幕,虽说票房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电影中所阐释的艺术价值却在业内产生一股研究热潮,无论是电影大师还是娱乐影评人都对电影中的各种影像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单单就影像色彩的艺术价值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他是一位精产优秀电影导演,《太阳照常升起》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个个荒诞不稽的片段组接从而形成一部意蕴深厚的电影作品,其中所隐含的符号学元素更是为影片的深度与艺术价值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影片不但在故事的符号学上下了足够的工夫,在影像的色彩渲染上也是可圈可点,颇有意蕴.电影将色彩作为主观性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观众,观众再通过自身的心理联想得到另一层面上的感知,这样也就达到了导演所要表现的目标.这是一部荒诞派的电影作品,所以整部影片的画面展示也一如梦境一般虚幻缥缈,亦真亦假,画面色彩饱满而纯粹,使人达到整体感观上的舒适感,仿佛与大自然所亲近.无论是纯净的天空的蓝色还是生机勃勃的树林的绿色,都没有掺杂其他色调,就如整部电影所要诠释的主题一样,纯粹又不失参照.在光影的处理上导演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将演员这一个体处理得棱角分明,具有强烈的对比感,中间地带的灰白是不存在的影片中大量的破碎化视觉影像,这里的色彩调度就充斥着不一样的落差感,而这样的表现手法则是对主人公支离破碎一生的隐喻与写照,疯妈最后的消失也就有理可见了.在这样饱满而彻底的色彩语言的展示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诗画意境.棱角分明的脸颊与饱满真实的自然影像得以完美的契合,影片主旨由此诞生.在影片结尾段落,影像的整体色调呈现橙红色,无论是贴到边上的篝火还是渐渐升起的朝阳都给人以无限的希望与遐想,在沉甸甸的现实背后我们依旧可以找得到生活下去的理由和梦想,导演在此处巧妙地以橙红色作为结尾的主题色彩就是希望以色彩的客观感知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时的色彩在姜文导演的手中就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武器,进而推动剧情,烘托环境,既表现出了电影的主题又对画面的构图起到了强化的效果.《太阳照常升起》以饱满的暖色调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在视觉形象上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现实主义意境.从色彩运用的流派而言,《太阳照常升起》的色彩流派属于我国的水墨画一般,既有灵动之感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区别于西方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影片中有很多画面静止下来就像是放入一幅幅别致的绘画作品, 赏心悦目之余再细细品味其中的内在含义.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语言,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导演将场景与光影进行了最为唯美的结合,乍一看彷如一副大师所绘的画卷一般.《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具有东方色彩的魔幻主义题材的电影,导演可以营造出山水画一样的彩色画面,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正是如这山水一般的意境之美.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树林的场景,绿意丛生的画面就象征着生命,活力,希望等寓意,通过色彩的联想进而隐喻影片本身的所要追寻的世外桃源.色彩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彩来诠释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与光影结合所展现的戏剧冲突是一样的效果.在电影所展示的视觉元素当中,色彩是最容易唤起观众共鸣的一个元素,无论从生理学或是心理学它都具有首当其冲的艺术效果.色彩的变化既能够解释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故事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导演为了达到他想要展示的东方意境的画面效果,大量采用柔光的拍摄手法,贯穿全片将东方式的神秘气息诠释得淋漓尽致.三,色彩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太阳照常升起》讲述的是一个有关疯魔,有关得失的故事,它展现了一种欲望,一种性格,一种轮回的因果关系,这其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正是成为该片成功的重要因素.色彩作为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当代电影不断发展的势头之下,已然不是单一的渲染情结的作用,当代电影色彩已经开始在电影叙事,表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成就,导演也开始以电影色彩的形式诠释着鲜明个人影像风格.《太阳照常升起》作为一部将色彩与故事有效契合的影像作品,破碎零散的画面向观众阐释着一个有关人性,有关梦想的故事,而电影中的色彩则是通过另一种影像构成的形式向我们讲述着有关年代的故事.生命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轮回,我们需要学会适应,不枉费生命所带来的一切.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太阳照常升起.在影片中涵盖了大量的色彩隐喻,无论你是否可以理解这位鬼才导演的这一佳作,对于电影本身的符号学特质,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理解与诠释,我们也享受着猜谜一般的观影结果.而作为此片的电影音乐来说,就是值得所有人为之着迷的.影片耗时两年,是导演耗巨资精心打造的一部艺术佳作,尽管其在票房上惨败,但是其在艺术上却是一部值得我们探讨的电影.这是一部风格独特,激情四溢的个性作品,那热烈,激情的音乐,尤其是那美轮美奂的色彩,还有那梦一样意境的画面给我们以视觉享受,并且在艺术的领域呈现出了一个固有的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美学风貌体系. 《太阳照常升起》的美学风貌在色彩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在电影艺术当中色彩是最能为营造气氛服务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不同的色彩可以引发人们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同反应,使人的情绪产生强烈的落差.在姜文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影片的画面构图主要是由绿色和红色为主色调,无论是街头巷尾的绿色服装还是旗帜M飘扬的红色阵仗,都是从客观的角度诠释了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所谓理想主义精神.而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导演则更加大胆地将红色,绿色等色调直接引用.这种色彩则演变成耀眼,鲜艳的金色,衣服的颜色,农田的颜色,建筑的颜色,铁道的颜色,山峦的颜色,通通被笼罩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这是太阳的颜色,光芒万丈,普照众生,这样不符合现实的展示正是导演对于超现实主义世界的向往之情,在唐老师被冤枉成为流氓的片段中,他为什么要含冤承认,为什么不反抗到底,在唐老师打开那黄色的门帘出去时,被微风轻轻掀动着,大片黄色的影像占据了整个画面,然而黄色到底代表什么,在古代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是权力的象征,是专权的代名词,”流氓”唐老师做了黄色的行为,在专权的统治之下,他必将没有前途.绿色的树是新的生命的象征体,在影片中,疯妈把鞋子挡在绿色的书上时,便开始意味着她将失去营造新生命的机会. 而疯妈自己却并不自知,她趴在象征着新生的树上,疯狂地呐喊,试图宣泄对未来与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是这一切早在掉鞋子的时候就已经消失无踪了.绿色的树林是生命形象符号的象征,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绿色的未来,但是是否可以抓得住就是命运的安排了.四,结语电影就是这样神奇的艺术形式,如果你愿意细细揣摩,它的每一处都有值得你感慨之处,电影不是你投资浩大, 演员阵容豪华就可以判定优良的艺术形式,它是我们坐在某一个角落就能为之暗暗动容的艺术品.我国电影创作审美理念与价值观已经从单一的色彩运用向立体化趋势所转变,导演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赋予电影色彩以新颖的美学意义,由色彩的美学寓意来引导观众的心理, 感情发生审美变化,让观众有充足的空间来进行深刻的文化思考,进而使得作品本身具有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当代中国电影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先进的色彩观念,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色彩观念已经被中国甚至西方观众所认同.通过《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的转变.电影艺术家通过色彩暗示观众, 赋予影片色彩以文化意蕴.姜文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大师, 将他的电影都赋予了属于姜文自己的风格与魅力,在大众审美越来越开放的今天,相信姜文电影时代就要笼罩中国电影市场了.[参考文献][1]雅鸟塔罗.从审美心理角度论电影色彩三个功能及表现特征[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2]金海靖.论中国新武侠电影的美术设计[J].北京电影学院,2005(04).[3]彭永启,董蓉.史学?史识?史观——钱仁康先生西方色彩研究学术撰述评介[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2005(01).[作者简介]魏玮(1982一),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王鹏(1981一),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

浅析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征

浅析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征

浅析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征从电影的构成元素上来说,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有很多有自己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的标志性的东西。

雄浑的戈壁,磅礴的日出,色彩斑斓的云南景象和优美的《美丽的梭罗河》,虽然是表现文革这一特定时期的电影,但与以前表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那种痛苦、沉闷、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体基调是浪漫昂扬的,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还渗透着姜文式的彪悍气质,震撼而富有感染力。

虽然《太阳》以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为蓝本,但《太阳》中讲述的故事要比《天鹅绒》更饱满、富有张力,人物也更生动、立体。

在《太阳》中,姜文把原来的小说解构成“疯”、“恋”、“枪”、“梦”四个故事,用1976年、1958年两个时间段,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新疆与云南两个地方,整合成一个时空和命运交错的完整故事,使剧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某种复杂逻辑联系层层揭开。

一,简洁的电影叙事反叛中国电影的故事性。

颠倒了故事的叙事时间顺序,真正的故事其实是按照“4—2—1—3”的时空顺序发生的,而姜文的颠倒方式并未启用普通的“倒叙”或是“插叙”。

而是采用了"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也正是由于其破裂拼接的结构和模糊的思想性两大特点,而具备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模式的削平,作品含义的不确定性,精神分裂性,无可奈何的失落感。

松散的结构、破碎的故事、极端的行为、瑰丽的影像、异想天开的细节、非逻辑的表达,构成了姜文特色。

二、音乐与情节在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构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以完全不同的两种节奏去演奏相同的旋律,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完全的不同,前者是悲凉忧伤的感觉,在绝望时候的低声吟唱。

而后者则是热烈奔放,完全是一片欢歌热舞的海洋。

他们的主旋律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节奏上放慢了许多。

把女声换成了男声。

这种在技巧上的简单的置换却显示了创造者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电影主题的恰当把握和解读。

课题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姜文电影的后现代性艺术特征

课题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姜文电影的后现代性艺术特征

艺术理论论文姜文电影的后现代性艺术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而带来了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国电影在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缓慢前行着。

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彰显出从未有过的冗杂。

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萌芽出现于80年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而姜文的电影也诞生于这样多元、复杂的后现代文化环境中。

笔者着重分析姜文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对后期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一、姜文电影创作概述姜文是一位集编、导、演为一体的导演,在1993年拍摄了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实现了从“大腕”演员到最“牛”导演的转变。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背景为“文革”时期,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

姜文摒弃了传统“文革”题材电影作品中的压抑、凝重、残酷氛围,而主题也没有突出表现了十年浩劫,而是将创作视角放在了“文革”时期处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去用镜头语言描述了这些孩子心中的青春萌动、激情豪迈。

整部影片亦真亦幻,以半梦半醒的形式去表达了姜文对青春的留恋与期冀,是对后青春消逝的怅惘之情。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收获了巨大的成功,男主演夏雨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新加坡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奖项,并且在1996年的台湾“金马奖”中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剧本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而美国《时代周刊》在1995年也将这部作品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的榜首。

接着,姜文拍摄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部电影作品《鬼子来了》,人们又一次看到了姜文让人叹服的电影才华。

这部作品涉及战争题材,但是内容中没有融入战火硝烟,也没有敌人的严刑拷打,甚至没有传统战争题材中不断展现的民族英雄主义,而是借助抗日题材故事为观众们还原了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姜文运用了重复叙事手法来强调了“我”是谁的质问途径与马大三以及村民们对人性的怀疑。

姜文在电影中融入了大量黑白色彩,许多恐怖的特写镜头,高速切换的蒙太奇剪辑,充斥全片的唐山方言以及诸多幽默的台词,组成了一种荒诞的影片基调。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像美学特征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像美学特征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像美学特征摘要:《太阳照常升起》以分段组合式的全知视角叙述手法,带来了对艺术形式的革新。

在恣意点染的各种意境里,电影通过对"疯、恋、枪、梦"四大主题部分的描写,构成了一个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使之具有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与一种精致的含蓄与隐喻,最后形成意象化的黑色幽默,达到了叙事的狂欢。

本文通过分析该片的形式风格、视知觉心理及象征价值三个部分探析其影像美学特征。

关键词:形式风格;影像;视知觉心理;隐喻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荒诞梦境的空间解构《太阳照常升起》中较多地借用了西方后现代影片的结构方法,利用蒙太奇以及倒叙和时间错乱等的荒诞叙述手段,大胆地演绎了一代人碎片式的荒诞、禁欲、躁动和疯狂的生活状况与内心世界。

这种断裂型的形式风格可以增强整个叙事的朦胧感,进而使电影具备某种历史的真实感,从而形成一种荒诞梦境的审美特质。

关于梦境,在弗洛伊德的阐述中,梦有二层含义:一处是外显的梦,再有一处是内隐的梦。

《太阳照常升起》这个电影中所展示的便是这种外显性的梦,而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便是透过这一类外显性的梦去看到其内在隐藏的梦。

正如艾芙特皮洛所言,"强调是全部认知意识范畴,在这里,思想的活动可能是知性范畴,也可能是情感范畴,它们是无法割裂的认知意识之流"。

姜文以梦境般的自我颠覆方式展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与生存状况,他在构筑梦境中突出的是个性化的意象、符号的并置。

这些"有意味的形式",标识了《太阳照常升起》魔幻现实主义文本风格,以及对作者本体论和抽象艺术的再次构建。

尤其在片中,对无理性人物台词动作的真实性、对梦境的重要含义、不和谐的社会形象、对个人美感的执着追求等都在影像画面中获得了极致的表现。

比如在第一段叙事中,鞋子突然神秘消失,后来又忽然发现了,却没有交待鞋子又去了哪里;疯妈一下子上了大树、一下又从大树中回到树下面;把算盘给砸烂;时而发现时而未知行踪的李叔;又如在第二段叙事中,梁老师在所有事情都以完美结尾后忽然自杀,使观者的思绪"措手未及",起因何在却也没有明确交待。

解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

解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

新校园XinXiaoYuan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姜文凭借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对社会独特的审美视角,从一名优秀演员变身为极具个性的电影导演。

他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西方元素,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他所表达的主题多隐晦、超现实。

很多观众认为姜文的电影实在晦涩难懂,尤其是《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

这的确是事实,因为这部具有跳跃节奏、绚烂色彩的电影,本身就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娱乐大餐,这是一部结构和节奏都非常西化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这部独特的叙事结构影片,对姜文的电影进行探索性的解读。

一、打破传统历史性叙事方式《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历史性叙事方式,它是一种碎片化的、断裂性的叙事结构。

影片中四个故事彼此独立,以镜头的组接完成之间的过渡,并以前三个故事把生命的结束作为终点,而最后的故事却让婴儿在铺满鲜花的铁道上出生,将“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永恒而盛大的生命意义作为影片的主线。

可以说,姜文在处理这部具有敏感的历史背景的影片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主观表达,通过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人们解构、重组了一个历史。

姜文认为,“历史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一种充满个人记忆和想象的叙事”的主观化历史观,因此,他的电影中历史性叙事是一场个人式的抒发。

姜文曾说:“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是一种经过取舍,重新建构的个人印象,在我们记住过去某些事情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忘记过去的另一些事情;随着记忆的积累和叠加,我们脑海里的事物还会出现断裂和错接。

”他的观点也正如电影学家巴拉兹所说:“一般比个别重要,规律性的比例外重要,群体比个体重要。

但是,艺术只有显示出它在每个具体的情况下如何表现其影响时,才能有说服力地描写普遍使用的法则。

”从电影角度来说,导演的视角便决定了影片的历史表达。

对此,本文赞同姜文的观点———“电影越主观越好”。

电影甚至可以打破常规,采用陌生化图像的视觉冲击,如影片中婴儿在铁道上出生,衣服、鞋子可以像船一样在水中漂行,用圆形石头搭房子……这些新奇的元素组合,使影片处于一种自由的表达中,一方面呈现了导演对历史的感受,一方面也带给观众更为多元的思考。

浅析《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美学

浅析《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美学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浅析《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美学赵予青岛黄海学院摘要:影片《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这是上帝赐予他的礼物,但是观众给予影片更多是误解。

对于《太阳》的误解大致有两类,一类为诚实的观众直言看不懂,看不懂的责任在姜文。

另一类则更相信姜文的个人魅力,解读的过于“深刻”。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造成这误解的根本原因是影片非常规的叙事方式造和电影语言造成,毋庸置疑《太阳》是姜文送给我们的礼物,遗憾的是我们对于《太阳》更多的是误解。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叙事;语言《太阳照常升起》整部片子可分为四个段落,不同的时空。

导演将这四段时空中的故事和人或断或离的交织在一起,以一种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以下我将分段在影片的叙事方面的进行简要分析。

一、非正常人物的非正常叙事时间是一九七六年的春天,地点是南部。

影片交代了一个不正常的妈(周韵饰)和儿子(房祖名饰)的生活状态,这一段落的不解主要在于“妈”,准确的讲是疯妈。

观众不解世间怎会有这样的妈?因为观众的不认同,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对疯妈举动的不解。

然而世间所有的“妈”一定是各不相同,我想一定有这样的一位特殊的母亲。

当我们认可世间存在着一位这样的疯妈时,我们才能认同理解她所有的举动,她的所有看似不合逻辑举动均走向成立,就像少儿玩过家家一样,我们看来也有一定的不解,可在少儿眼里或许一切比真实还要真实,我们以正常的逻辑去尝试理解非正常人的非正常行为是不明智的,影片在叙事上以一种独特的非正常逻辑的叙事方式给为我们讲述着故事。

二、以时空间相互割裂的方式进行叙事时间是一九七六年的夏天,地点是东部。

与第一段落发生的时间、地点均不相同。

此段落开始于一个男人(黄秋生饰)的歌声,他雌性的声音浪漫干净,拨弄琴弦,皮鞋擦得干干净净,在透过窗户的光线下闪闪发亮。

年轻女孩们在他的面前充满欢笑,她们对他无不爱慕。

因“摸屁股”事件意外的成了臭流氓,在被迫与自我怀疑中他向“上级”承认自己龌龊的罪名。

《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色

《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色

《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说家。

1954年度诺贝尔⽂学奖获得者,他是位风格独特的艺术家,“新闻体”⼩说创始⼈。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部长篇⼩说,体现了“迷惘的⼀代”⽂学基本特征,塑造了“迷惘⼀代”的典型。

⼩说描写的是第⼀次世界⼤战以后⼀群流落在巴黎的英美青年的⽣活和思想情绪,主⼈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带有作者⾃传的成分,体现了海明威本⼈的某些经历和战后初年的世界观以及性格上的许多特点。

他是⼀名美国青年,在第⼀次世界⼤战中负了重伤,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战后旅居法国,为美国的⼀家报馆当驻欧记者。

他在⽣活中没有⽬标和理想,被⼀种毁灭感所吞⾷,他爱上了⼀名英国护⼠勃莱特,后者也倾⼼于他,但负伤造成的残废使他对性爱可望⽽不可即,不能与⾃⼰所钟情的⼥⼈结合。

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个对⽣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也爱上了勃莱特,但她并不喜欢她。

在巴恩斯的周围聚集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

他们在战后浪迹欧洲⼤陆,整⽇⽆所事事,嗜酒聚饮,争吵或殴⽃。

战争夺去了他们的亲⼈给他们留下了⾁体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了怀疑,对⼈⽣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说从⼀个独特的⾓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彩。

《太阳照常升起》⼀书最⼤的艺术特⾊是开创了“新闻体”⼩说这⼀重要艺术流派,这是⼀种简洁流畅、凝重浑厚的⽂体,为千千万万读者所称道。

⼀、场景⼿法场景是海明威最重要创作⼿法。

场景是纲,⼈物个性和⼈物的⼈⽣观,围绕场景进⾏。

海明威从不直接披露⾃⼰对⼈物和事件的态度,甚⾄对⼈物的⾏为动机和⼼理状态也很少进⾏解释和说明,⽽只是客观地、照相式地描绘出⼈物在某种感情⽀配下本能的乃⾄下意识的活动,造成富有实感的场景使读者从这种直接经验中去体会隐蔽着的思想感情。

如《太阳照常升起》第四章中最后⼀节,描写勃莱特离开巴恩斯寓所的场景:我们亲吻道别,勃莱特全⾝⼀哆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的构成元素上来说,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有很多有自己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的标志性的东西。

雄浑的戈壁,磅礴的日出,色彩斑斓的云南景象和优美的《美丽的梭罗河》,虽然是表现文革这一特定时期的电影,但与以前表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那种痛苦、沉闷、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体基调是浪漫昂扬的,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还渗透着姜文式的彪悍气质,震撼而富有感染力。

虽然《太阳》以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为蓝本,但《太阳》中讲述的故事要比《天鹅绒》更饱满、富有张力,人物也更生动、立体。

在《太阳》中,姜文把原来的小说解构成“疯”、“恋”、“枪”、“梦”四个故事,用1976年、1958年两个时间段,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新疆与云南两个地方,整合成一个时空和命运交错的完整故事,使剧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某种复杂逻辑联系层层揭开。

一,简洁的电影叙事反叛中国电影的故事性。

颠倒了故事的叙事时间顺序,真正的故事其实是按照“4—2—1—3”的时空顺序发生的,而姜文的颠倒方式并未启用普通的“倒叙”或是“插叙”。

而是采用了"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也正是由于其破裂拼接的结构和模糊的思想性两大特点,而具备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模式的削平,作品含义的不确定性,精神分裂性,无可奈何的失落感。

松散的结构、破碎的故事、极端的行为、瑰丽的影像、异想天开的细节、非逻辑的表达,构成了姜文特色。

二、音乐与情节在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构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以完全不同的两种节奏去演奏相同的旋律,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完全的不同,前者是悲凉忧伤的感觉,在绝望时候的低声吟唱。

而后者则是热烈奔放,完全是一片欢歌热舞的海洋。

他们的主旋律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节奏上放慢了许多。

把女声换成了男声。

这种在技巧上的简单的置换却显示了创造者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电影主题的恰当把握和解读。

电影以《新疆英孜》开场,人声的演唱清澈晶莹,随着歌声我们便进入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

一双肥润的女人的脚,在盆中水反射的阳光下出现了绝美光影的灵性,镜头便跟随着这双脚开始了影片。

正当音乐与画面给人以立体美的享受时,疯妈与儿子突然相撞,舒缓的歌声戛然而止,便正式拉开了第一部分(1976年春中国南部)的故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以《美丽的梭罗河》一首印尼民歌衔接的。

疯妈消失了,她的鞋和衣服漂在河上,而伴随着吉他弹唱,画面忽然转到1976夏的中国东部,单身的梁老师弹的一手的好琴,抱着吉他唱着动听的歌,厨房里的五个女人一起揉面,一起摆腿。

音乐平滑地过渡了两个故事,并且使观众马上由1976年的中国南部进入到同一年的中国东部,还巧妙地设悬。

在第二部分中,学校在操场上放电影一段可谓整部影片声画融合的一大亮点。

操场上幕布中的音乐和舞蹈与电影中众人抓流氓的紧张情节形成了鲜明的类比,这一段把当时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彰显的淋漓尽致;唐老师的几声吹号声也成为了该电影故事中期的一个标志。

从第一声吹号声开始,唐老师与林大夫的隐性爱情就崭露头角;第四部分也是整个故事的开端,一边是疯妈对着男人的遗物说话,另一边是姜文抱着老婆说:“你的肚子像天鹅绒”,此时《Singanushiga》再次响起,不过这一次则选用了更加悲凉的男声再一次感动观众。

在唐老师的一声枪声下,唐老师与她的老婆的婚礼也被拉开,这一次的《Singanushig》却以狂放的节奏牵动着情节的发展。

一群青春四溢的年轻人在野外帐篷旁载歌载舞,一个被火点燃的帐篷仿若一只硕大的火凤凰一般照亮了疯妈的火车,由此把本无关联的故事串联起来。

在疯妈最后的几声呐喊中,在初生的太阳的照耀下,影片的所有悬念也全部打开。

就是随着这一系列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这部电影经历了一个“引迷,造迷,解迷”的过程。

三、意象与感觉的运用,画面精美,基调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电影的开始,“轨道”、“鞋”、“脚”等一系列意象连续出现,为整部电影铺上了诗意与神秘感。

1. 脚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双肥润的女人脚,它在洗脚盆中的水被阳光照射而折反出的绝美光影的衬托下被拍的很有灵性,从它踏上土地后,镜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这双脚,很多人对脚是有偏爱的,姜文用这种方式,从影片一开时他就告诉大家,这部影片和性情、性交、性压抑,性解放、性疏导都有关系。

2.鞋。

农村小队长妈妈,那双肥润脚的主人,没有穿鞋。

鞋代表“性”,这说明,小队长的妈妈在性上是有缺失的,是有需求的,是极端压抑的。

她捧着那双带有两只活灵活现的鱼眼睛的鞋,代表着疯妈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对自己丈夫的回忆和很多与坚持有关的信念,妈的生命力也需要爱,需要她心灵深处情感的一种释放,也注定了疯妈是一个对爱情的渴望者和追逐者。

而那双鞋的丢掉,则是代表着她所在乎的这一切的破灭和消失,暗示着她坚持的虚无,乃至最后生命的灭亡。

3.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画的树的形象和构图笔法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求助者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状态。

影片中,当妈把她的鞋放到树上丢失后,就意味着她的生命里从没有性的滋润到甚至也失去了性爱的生命活力的幻想。

但妈并没有自认倒霉,而是爬到她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灵魂的树上,用近乎疯狂的呐喊,来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生命的能量和对美好幸福的希望及幻想。

树在影片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形象符号,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4.石头。

石头在心理学中,代表一个人曾经的创伤经历或现实遇到的困难,那是一个个的心结的投射。

石头越多越大,代表的心中的阴影就越多越大。

妈在认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的四周挖出了很多石头,很多人感到那是一个疯子的行为,但因为,树根下有很多石头。

所以,树长歪了,寓意生命之树的树长歪了,一定是她的内心受了伤,有了很多的心结,所以,妈就挖出了很多象征她自己心结的大圆石头。

5.石头房子。

影片中,小队长在静谧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石头堆砌的房间,在石头房里,他发现很多自己家里以前摔碎的东西,和铺着整洁被褥的床。

这个房子显然是妈妈秘密建的。

石头房子的内部,上下连通,错落有致,就像人体的心脏结构一样。

这个石头房子就是象征着妈的“心灵小屋”。

儿子好奇的打量着妈妈的心房秘密,因为,每个人心灵都是承载一生心结秘密的地方,但每个人的心灵是不能随便进出的,更不能轻易被外人打扰。

小队长在石头房子里打起了喷嚏,随着他的一声声喷嚏声,油灯一个个塌了,他想拿起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残破的。

儿子只好逃跑似的离开了石头屋。

这寓意。

我们每一个人从前的心结都是不要轻易碰触的。

此外,枪代表了男性生殖器也可以说成是展示男性成熟能力的象征和他们快乐的源泉。

天鹅绒的出现告诉观众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荣誉的崇尚。

那个写着尽头的牌子,夕阳西下,老唐手握着长枪出现在尽头的牌子后面,于是新的生活开始。

“非尽头”的道路指示牌又暗示了疯妈无尽苦难的开始,丈夫的死亡和背叛,即将出生的孩子,以后的生活,“非尽头”。

当唐老师发现了妈的石屋后,他在门口扔了一个树杈,这个树杈是禁止的意思,告诉孩子们此处不能进,因为,人做事是要有良知的,人的内心世界,外人是不能轻易涉足更不能践踏的。

他还用这个树杈告诉孩子们,树上的小鸟窝是不能掏的。

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影片深刻而浪漫。

…这些是原本在我们眼睛里不足为奇的东西,在影片中却加入了主观情感,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意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而借助这些意象,影片散发了一种“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的隆重气息。

四、现实与艺术,诙谐和夸张的运用,结构的强修辞功能使影片张力十足。

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姜文的这部电影为了充分表现故事情节,为了极端地刺激观众的视听,不惜制造多个违背常理的行为和事物。

影片用悬疑甚至是荒诞的手法极力展示疯妈的“疯”,表现疯妈从商店拿“鱼鞋”、上树、刨坑、和猫说话、与那个她说已经牺牲的退伍军人热络地聊天,其实,妈根本就没疯,她只是出现了一些人格障碍。

首先,妈有自知力,他问自己的儿子:“我疯了吗?”儿子说:“有时候,但没疯。

”妈坚定地说:“疯。

”其次,互相摔碗的镜头,儿子对妈妈大声的咆哮,但妈妈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她知道,人在很压抑的时候,是需要有宣泄的。

她用火柴烧孩子的手,告诉他疼是正常人的感知,也说明她的认知系统没有问题。

就连妈最后的自杀,也是,妈再也不想给自己的儿子增添麻烦,也是鞋丢了后对一切释怀的表现。

这一切都说明,妈不疯,疯的,是那个年代。

那个时代的生活以及爱情,是一根筋似的纯洁信任和坚守,人会为自己坚守的东西舍弃生命,不管是正常人还是疯妈。

小队长用背篓背疯妈回家,疯妈用火柴烧自己儿子的手,扔算盘,打儿子耳光,林大夫在白布前感受“流氓”,几个厨房女孩接电话的语言和神情、陈冲及其她走后的丑女对黄秋生的情感表白,姜文虽然用了诙谐、夸张的手法,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的、畸形的,但却表现了那时的人们对情感与性的饥渴。

影片的后半部分,非现实的事物也越发多了,妈在火车上生子,婴儿从火车上掉到铁轨上不死,生子的过程中没有疼痛和剪脐带的过程,刚生育完的母亲也如健康人一样在铁轨上奔跑,这一系列非现实的情节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为了更好的表现主旨与中心是会夸大或缩小原事物的,以求得视听上的冲击。

五,象征意义,个人风格:姜文对洪荒时代人性中狂野一面的怀念、神往。

性别特征明显。

老唐地出现,他的做事方式,他不羁的造型,他那意味深长的“枪”,都是代表着地道的大男子主义,对男性刚强的多方面诠释。

这里的枪是对性的一种隐含的解读,是一种朦胧的,不确切的,但是很热情地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他代表着一个男人的自尊,代表着一个男人面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刚硬的态度,在受到伤害后的自我防卫能力。

与通篇充斥着的那种显露在外的男性的硬朗完全一致的。

苏联老大妈的出现,五十年代苏联支援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苏关系在上个世纪初破裂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大辫子,即说明“阿辽沙”有很多知心女人,他只给周韵留下陈旧过时的光荣和梦想的精神食粮;一本苏联批判家的书《怎么办?》,这一切都昭示着小队长的爸与小队长的妈的决裂。

小队长的妈,背走了代表自己所有梦想的阿辽沙的遗物。

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妈重复说了很多遍“我知道”,就像她丢了鞋时,鸟儿不断说的“我知道,我知道”,他们知道的就是自己在需要依赖和被保护时的心灵梦想的破灭。

小队长就是那个时代人无知压抑而又渴望美好人生的一代人的缩影。

小队长带着李铁梅去找老唐老婆,李铁梅的出现方式像是完全是从小队长的体内分出来的一样,这个人是一种虚无的信念的外在表达方式,是小队长的内心的幻化写照。

那些话也都是小队长要问老唐老婆的话,是一个懵懂的但是热血沸腾的有激情的年轻人的一些迷茫,是小队长和老唐老婆之间的直接交流,这种暧昧的,阴柔的,不明显的情愫又与主线中的男性的刚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