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南部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岩土体类开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南市南部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岩土体类开型

1.1地形地貌

1.1.1地形

利用DEM数据对整个调查区地形进行坡度因子提取,以10°为基本单元,划分调查区斜坡各坡度段投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比例(图2-1)。坡度大于50°的地段极少,投影在平面上面积几乎可以忽略。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坡度范围分布差异较大,坡度在0~10°的区域面积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70.28%,其次为坡度10~20°,20~30°,30~40°,40~50°范围的地区,面积分别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6.75%、8.30%、4.30%、0.37%。

图2-1调查区三维地形图

1.1.2地貌

调查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地势南高北低,相差悬殊。区内地貌按其形态、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渭河及支流冲积、冲洪积平原、山前洪积平原、黄土塬及基岩山地(图2-2)。南部高耸着逶迤不断的高中山地,峰峦迭嶂,高峻挺拔。北部陡直而降,为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沃野平川,一望无际。二者之间为山前洪积扇,背山向川,波状起伏。山外西部高亢的黄土塬,塬面破碎,沟壑纵横。

1、冲积(冲洪积)平原

(1)河漫滩

主要分布于渭河支流河床两侧,与河床多为陡坎或缓坡接触,坎高0.5~1m,滩面宽0.2~0.5km,标高355~387m,其地表由全新统晚期冲积物(砾砂及粉土)组成。总体地势平坦,潜水位浅,渠系纵横,主要开垦为菜地和农田。

(2)一级阶地

主要分布于调查区渭河南岸及南岸支流两侧,沿河呈带状分布,高出河床5~8m,宽2~6km,支流阶面较窄。标高364-367m,前缘以1~2m小阶坎高于漫滩。阶面平坦,微倾向下游,分布大面积农田。堆积物为全新统早期砂砾卵石、粉质粘土、粉土,呈二元结构。

(3)二级阶地

主要分布于渭河南岸及南岸支流的两侧,向东至山前过渡为洪积扇。阶地面较平坦,并向下游微倾,与一级阶地的相对高差为2~5m,宽度约0.1~0.8km。二级阶地,具“二元”结构,其物质组成:一般由上更新统早期冲积物(冲积中细砂与粉质粘土)组成,其表面为上更新统晚期风积黄土覆盖

(4)三级阶地

主要分布于调查区西北渭河南岸黄土台塬北侧,三级阶地前、后缘受活动断裂控制,其北为渭河南岸断裂,其南为塬前断裂。阶地多分布于支流东岸,宽度变化较大,约0.3~2km,且阶面宽度远大于西岸,与二级阶地面高差为6~15m。阶地后缘与台塬以陡坡相连。下部为上更新统早期冲洪积砂卵石、粉质粘土层,上部被上更新统的黄土层掩覆。

2、山前洪积平原

(1)山前老洪积扇

主要分布在赤水至罗夫一带,地形起伏较小,扇面一般向渭河方向缓倾,其上发育有冲沟,老洪积扇后缘被新洪积扇体所覆盖,前缘覆盖在一级阶地之上。前缘洪积物较细,为粉砂夹砂质粘土,向后粒度逐渐变粗成为砂砾石堆积。其地表物质组成:地表岩性主要为全新统早期冲洪积物(岩性由漂卵石及粘性土组成,局部上覆新黄土。

(2)山前新洪积扇

普遍发育于秦岭山前各峪口。单个洪积扇呈外散内收的扇状,顶部连接峪口,坡度为10°-15°,前缘坡度较小并与下伏的老洪积扇体呈过渡关系。新洪积物主要为松散

堆积的砾石、漂砾、砂和粘土等,堆积物粒度大小悬殊,分选性极差。前缘地带粗粒物质含量相对减少。地表岩性主要为全新统晚期冲洪积物(岩性由漂卵石及粘性土组成,局部存在黄土)

3、黄土塬

按形态主要分为黄土台塬、黄土丘陵等次级地貌单元。

(1)黄土丘陵

分布于调查区西南部。黄土丘陵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一般600-1000m之间;表面破碎,沟谷发育,呈沟、梁相间状,梁、峁、沟整纵横,沟、梁主要走向近南北方向,沟深坡陡,沟谷多呈“V”型、切深一般30-100m,沟底有古近系及新近系砂泥岩出露,梁顶一般为中更新统黄土;黄土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大,侵蚀作用强烈。丘陵前缘与黄土台塬以断层呈陡坡相接。一般地质结构组成:中更新统风积黄土+下更新统风积黄土(或者冲湖积物)+古近系砂泥岩等。

(2)黄土台塬

为调查区的主要地貌类型,约占全区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岸断裂(即塬前断裂)以南,黄土台塬表面地形较平缓,坡度一般小于5°,局部有平缓的波状起伏。塬面由南向北缓倾,塬区水土流失严重,塬边流水冲蚀强烈,冲沟发育,沟壑纵横,发育崩塌和滑坡。台塬区上部为118~143m厚的第四系风积黄土,下部为Q11或N22的河湖相地层。

4、基岩山地

分布于调查区东部,区内海拔最高1263米,属中、低山。山体与洪积扇裙或黄土塬以断层为界,相对高差一般为400-600米,山势陡峻,水系径短流急,形成深切沟谷。靠近山前可见排列整齐的断层崖、断层三角而等断层地貌景观。山体主要由太古代太华群的变质岩系及晚加里东一早海西期花岗岩组成,属新生代以来长期隆起侵蚀的断块山系。

图2-2调查区地貌图

1.2地层岩性

调查区主要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岩浆岩等(图2-3),其中第四系分布最为广泛,主要为第四纪风积黄土、冲洪积黄土状土、湖积物等,在黄土塬区的冲沟中见上上新统出露,调查区秦岭北坡基岩山区分布有太华群(Arth)。调查区地层岩性具有以下特点,沉积类别复杂,岩性变化大,调查区内发育古—新生代地层,由南向北由老至新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主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1.2.1前第四系

1、太古界太华群(Arth)

分布于调查区东南部的秦岭基岩山区。出露面积约100km2。岩性为灰白色、黑灰色的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灰白色灰绿色的眼球状、肠状、条带状混合岩,出露厚度大于400m。

2、古近系

(1)古近系渐新统-始新统白鹿塬组(E2-3b)

图2-3地层综合柱状图

主要分布在调查区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间断的出露于黄土丘陵的沟谷中,上部:岩性为砂岩夹泥岩、砾岩透镜体;砂岩为灰白色,含砾,发育有交错层理;泥岩、砾岩为紫红色、褐色。中部:岩性为砂岩与泥岩互层。砂岩为灰白色,有中粗砂岩、粉细砂岩;泥岩为紫红色。下部:岩性为砂岩夹泥岩;砂岩为灰白色,厚层状,单层厚度7-8m,有中粗砂岩、粉细砂岩;泥岩为紫红色,单层厚度20-30cm。

3、新近系

(1)新近系中新统冷水沟组(N1l)

出露于调查区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棕红色泥岩夹棕色薄层钙质结核层;中部为棕红色砂质泥岩,夹墨绿色薄层泥岩,其下有一层灰黄色含砾砂岩,砂岩具交错层理。墨绿色薄层泥岩,分布稳定,可作为该层的标志层;底部为灰白色、褐黄色砂岩、砂砾岩、棕红色砂质泥岩。地层厚度47-58.48m,与下伏白鹿塬组呈不整合接触。

(2)新近系中新统寇家村组(N1k)

出露于调查区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岩性为棕红色、桔黄色砂质泥岩,泥岩与灰白色、褐黄色中厚层砂岩、砂砾岩互层。泥岩中夹有少量蓝黑色团块,具薄层理。砂岩、砂砾岩具交错层理。底部砂岩、砂砾岩中含有棕红色泥质团块。厚度83.96-102m,与下伏冷水沟组呈假整合接触。

(3)新近系上新统灞河组(N2b)

出露于调查区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岩性为粘土岩与砾岩、砂岩互层。粘土岩为棕黄色、棕红色;砾岩、砂岩为桔黄色、灰绿色,砾石颗粒成份以石英岩为主。灞河组不整合于古近系之上,其厚度约为40-300m。

(4)新近系上新统沋河组(N22y)

该组地层在沋河下游沟谷有出露,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泥岩及砂泥岩。该组在沋河下游地区和渭南新寺一带,出露厚度为23.67m~59.09m。岩性下部为灰绿色、浅灰绿色泥岩夹少量砂岩,向上砂层逐渐增多,厚度也相应变大。新寺剖面还可见到夹有多层青灰色,浅紫灰色的薄层泥岩和灰白色、灰色的钙质胶结的砂岩。在渭河平原的深部,与中新统的蓝田灞河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5)新近系上新统蓝田组(N1l)

出露于调查区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蓝田组上部:岩性为粘土岩,为棕红色、海绵状,含丰富的钙质结核及铁锰质结核。下部:岩性为砾岩,为褐灰色、泥钙质胶结,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