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解析版)

合集下载

解析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

解析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

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我是在1954年初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借调到国务院政法委办公室的,但去不久又将我借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

当时,我的直接领导是彭真和毛泽东秘书田家英,田家英当时也是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宪法的起草工作。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当时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陈伯达,副主任田家英和胡乔木等到杭州,在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加下进行工作。

1954年1月7日到3月9日,共两个多月,期间草拟了100条条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最初稿,并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

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

这三辑资料于1953年3月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放,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

在杭州期间,还由董必武、彭真、张际春等组成研究小组,聘请当时著名的法学家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叶圣陶、吕淑湘为语文顾问。

对杭州起草的宪法草稿,中共中央前后又讨论了三次,每次都作了很多修改,由于许多情况包括不进去,因此从100条增加到110条,即又增了10条,当时总想弄个整数。

这样形成了一个宪法草案初稿。

1954年3月23日将这个宪法草案初稿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讨论,由陈伯达做了说明。

讲了8个问题:(1)工作经过;(2)工作方向;(3)宪法草案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同时又是它的发展;(4)宪法草案反映了我们国家过渡时期特点;(5)宪法草案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和苏联以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是同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6)宪法草案保证公民的各种权利,同时规定了逐步扩大物质保证的措施;(7)宪法草案保证国家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互助、合作;(8)宪法草案的结构。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试题答案及解析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不包括(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A.①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④【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的“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的关键信息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是指三大改造,以及②祖国大陆的统一,是符合题干中的“改变”,但与题意不符,注意限制词:不包括;③是在1971年,时间不符;④“恢复自由市场秩序”说法不对,C项正确。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的建设。

点评:此题有所跨度,需联系必修二经济相关知识点。

综合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建设。

2.读刘大年1960年著的《中国史稿》第四册(近代)统计数据,该书B.集中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C.反映了各少数民族全面走向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D.内容会涉及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中国史稿》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占比例也不相等,由题干“近化”关键信息可知,此书应记载了中国社会各领域走向近代化的相史实,A项正确;BCD项是现代史的内容,题干材料未能反映,排除。

【考点】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表面看似不是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因为题干并没有涉及现代史,正确选项也并不是BCD项其中之一,然而,题干中有一个时间信息:1960年,这是一个干扰信息,而BCD项也是陷阱,实际上是考查到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大家喜欢!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宪法的发展史主要是指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史。

1、1949 年9 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2、1954 年9 月,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 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

4、1978 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虽然经过两次修改,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5、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

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结构方面,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138条。

6,、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改动内容有: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这一指导思想;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结构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引导、监督和管理”之外,增加了“鼓励、支持”;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政策修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国人大应有特别行政区的代表;戒严改为紧急状态;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地方人大的任期统一为5 年;《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

2020-2021学年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0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0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0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含解析课时分层作业(十)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建议用时:35分钟)一、选择题1.1954年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B.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D.规定权利不同C[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故选C项。

] 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否定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项正确,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3.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遭到严重破坏。

这一历史时期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解放战争时期C.改革开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选D项。

]4.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B.社会主义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D.依法治国原则D[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应坚持加强法制建设,抛弃“人治”,体现的是依法治国原则,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皆排除。

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原卷版)

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原卷版)

易错易混点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错因归纳: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地位和体现的原则区分不开。

释疑解惑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会议上通过的。

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原则。

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上通过的。

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真题突破1.(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3.(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4.(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5.(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从_共同纲领_到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以1954年国家与政府领导体制变化为中心

从_共同纲领_到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以1954年国家与政府领导体制变化为中心
1948 年 9 月 , 中共建立了 “华北人民政 府”, 政体重新回到 “议行合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中央人民政府仍 沿续中共长期采用的 “议行合一”体制 。1954 年以前政府机构设置及职能如下 :
一 、中央人民政府 , 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会及其下属的政务院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几个部分共同 组成 ;
二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54 年宪法颁布后 , 中国国家领导体制 的另一深刻变化 , 是国家元首即 “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的设立 。
《共同纲领》时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设 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 。人们一般以 为 ,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是当时的国家元 首 。② 这是一种误解 。
可见在建国之初的过渡时期 , 中华人民共 和国并没有设国家元首一职 , 认为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是国家元首的说法 , 并无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设立国家元首 , 应是 在 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制 定宪法 , 并选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之后 。 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 统率全国武装力 量 , 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 。”
“议行合一”, 是中共在长期战争和建国后 过渡时期特定条件下采取的政治体制 , 在加强 集中统一领导 , 支援前线 , 保证政权高效运转 等方面 , 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是 , 随着建国后 形势的发展 , “议行合一”这种由中央政府既 立法又执法的体制 , 已不能适应时代 要 求 。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国家 最高立法权与最高行政权分立 、最高国家行政 权必须接受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督的基本原 则。

54宪法

54宪法

• 3,1954年宪法本身对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和监督宪法实 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有效的规定。这部宪法虽 然规定了由全国人大来监督宪法的实施,但由于没有专门 的机构和程序,致使这种规定形成虚设。面对当时不断出 现的违宪行为,全国人大竟没有表达任何不同的意见,更 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 不同点:(1)两者主体不同,前者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两者的历史作用不同,前者的制定对新中国的各项 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后者的制定为我国从新民主 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3)两者的性质 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正式宪法。(4)两者的内容有所不 同,前者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后者用根本大 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5)补充,两者的 时间背景不同,前者的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国这一时期, 还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后者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 义过渡这一阶段,明确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一、制定背景
的民主化 经济上:遭受战阵破坏的国名经济已得到恢复,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就,进入计划经 济建设时期。 社会现实上:共同纲领已不适应社会需求
国际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雅尔塔体系内的美苏势力之争全面 发展成冷战,世界政治力量随之分裂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 本主义两个针锋相对的阵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 权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和可能的武装干涉,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更加紧张,政治,经济,外交 受到全面的封锁,特定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因, 中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政治经 济和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成就,必然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 样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习题 岳麓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习题 岳麓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大典1.筹备: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会议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争辩建立①________的有关事宜,会议还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②____________,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进行:1949年10月1日,进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③____________革命的成功,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

答案:①新中国②《共同纲领》③新民主主义♨温馨提示《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在1949—1954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应用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仆人士,进入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支配隐秘北上的民仆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与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A.团结民仆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方案解析:解答本题一是留意时间,二是留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

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大事不符。

故正确答案选A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体现了②____________原则和③________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山东省滨州市焦桥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焦桥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焦桥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据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地方政治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是说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天下的地位,把同姓的子弟分封到地方做诸侯,形成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在元朝时期,排除B;分封制是在先秦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汉初是郡国并行制,C项错误。

故选D。

2. 古代手工业品中的应出自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企业参考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故A项正确。

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受限于成本和市场,质量不一定是最好的,故BC项错误。

私营企业在当时尚未产生,故D项错误。

3.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

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A.明清时期徽州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C.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徽州已成为商业中心参考答案: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可知主要讲的是徽商,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高考资源网4.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参考答案:B材料“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体现农业的发展,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正确;材料体现饮食数量的增多而非饮食文化日趋丰富,表现的是现象而非本质,故C项错误;“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比较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比较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比较1949年《共同纲领》 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比较项 背景不同
制定主体不同

同 点
内容不同
1949年《共同纲领》
新中国即将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制定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 总原则
1954年宪法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 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将确 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用国家根本大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不同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
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 同 点
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或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 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三位领袖与1954年宪法

三位领袖与1954年宪法

三位领袖与1954年宪法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

1954年宪法与三位领导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分别是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首部宪法草案。

图为宋庆龄在行使投票权。

斯大林三次建议中国制定宪法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胜利。

这年6月至8月,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

在访问期间,斯大林建议中国共产党和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可以暂时制定和使用一部临时的宪法,但是应该准备制定一部正式的宪法。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在此期间,斯大林再次建议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制定正式宪法。

1952年9月至1953年1月,刘少奇再次访问苏联。

访问期间,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向斯大林提出:中国已有共同纲领,而且它在群众中、在各阶层中均有很高的威信,在当前时期以共同纲领作为国家的临时根本大法是过得去的。

斯大林则认为,为了应对世界上敌对势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也为了新中国更好地进行建设,新中国应该提前制定正式宪法。

对于斯大林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决定尽快制定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于是,中共中央向政协第一届全国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提议:由全国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开始进行起草宪法草案等工作。

新中国在制定1954年宪法的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宪法资料,其中包括: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苏俄1918宪法、苏联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以及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的宪法。

在新中国所参考的这些宪法文献中,被称为“斯大林宪法”的苏联1936年宪法无疑是最重要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斯大林在第三次建议新中国尽快制定正式宪法以后不久,就于1953年3月5日逝世了。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3)完善: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 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党和 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 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 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 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 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解析:D 《共同纲领》确曾作为临时宪法而 存在,但 1954 年宪法通过后,其地位自然被 取代,而过渡时期是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2.1949 年 10 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 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 声。“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 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 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 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 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 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一 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
课前预习Hale Waihona Puke 栏 目 导 航课堂探究
随堂训练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史坐标:

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作者:韩大元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8期1954年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

”在新中国司法制度发展史上,这是第一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法院的审判独立原则,为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提供了明确的宪法基础。

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宪法规定看,人民法院审判独立原则的内涵是清楚的,其规范的有效性是无可置疑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原则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甚至有时成为敏感的话题。

司法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维护司法正义,让法官成为裁判者,使司法的判断回归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1954年宪法第七十八条的形成背景中国共产党是审判独立原则的提出者、追求者与实践者。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审判独立原则在革命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中开始确立。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十九条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

这一条实际上肯定了废除“六法全书”的正当性,要求以“人民的司法制度代替反动政府的司法制度”,确立了新政权的司法基础。

1950年7月26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在新中国司法制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会议的中心工作是根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的规定,就建立统一的全国人民司法制度进行讨论,明确人民司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路线。

从1952年6月到1953年2月开展的新中国首次司法改革运动为建立新型的司法制度提供了重要基础。

当时,执政党认为审判独立的一个前提是行使审判权的队伍要纯洁,如队伍不纯洁,审判权的独立行使是有风险的。

基于新旧法律秩序的转型,对旧法时代的司法工作者的思想进行清理是必要的,但单纯以“运动”的形式割裂新旧司法传统之间存在的客观历史事实是不妥当的,由此形成的“政法合一、非职业化与群众路线”的司法传统实际上对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影响一直留存在当代的司法制度之中,有些甚至成为当前司法改革中仍有争议的问题。

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

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

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希望大家喜欢!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公布)序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从制宪权寻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共同纲领抑或五四宪法

从制宪权寻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共同纲领抑或五四宪法

从制宪权寻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共同纲领抑或五四宪法作者:牟春花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当下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发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立宪时刻”的呼吁,从制宪权透视对新中国“立宪时刻”的痴迷与寻找,其重要意义是探寻中国宪法暗含的价值决断和生存的正当性根基。

回溯西耶斯、施米特、芦部信喜、陈端洪的制宪权理论发现,回避或误读有限的人民同一性的客观性与规范性难题,是认定1949年共同纲领制定行为是新中国立宪时刻的主要原因。

把有限的人民同一性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进行类型化的实质逻辑推理和可分解的权利束定义时,作为新中国立宪时刻的1954年立宪活动就具有充分而必要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根基。

[关键词]制宪权;有限的人民同一性;立宪时刻;合法性[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2)04-0054-07制宪权(constituent power)与民主密不可分,是人民主权的体现。

制宪权廓清了国家权力的来源,重塑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但制宪权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在宪法理论上不清晰的事实,必然会投影于宪法实践,有必要对制宪权的学说争议和核心命题进行一个梳理和探讨,从而准确地把握新中国宪法中一脉相承的政治逻辑,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立宪时刻”寻求更有解释力的解答。

一、制宪权的学说综述(一)制宪权的代表性学说1. 西耶斯——制宪权的自然法构建及其局限。

“制宪权”的概念和理论最早应当追溯至法国政治学家西耶斯,西耶斯敏锐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的法律机关给人们造成的一个习以为常、不假思索的印象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他们有权利去做法律明文规定的事情”[1]17。

但是,没有人继续追问:这种法律权利究竟是谁制定的,权利范围有多大,有没有一些应该享有却没有被规定的权利。

因此,西耶斯认为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权利保障比较虚伪且狡猾,以形式化的平等自由等概念掩盖了实质上的由资本、政治权力所架构起来的实质上不正义。

2019年宁夏中考历史试卷以及解析版

2019年宁夏中考历史试卷以及解析版

2019年宁夏中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2分)创建于1669 年的中药品牌老店同仁堂,伴随着1954 年的公私合营,工人们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生产、销售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A.变资本家所有制为工人和资本家共有B.变资本家所有制为工人所有制C.变资本家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变手工劳动为机器生产2.(2分)1955 年,我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部分辅币。

1 分票面是汽车图案,2 分票面是飞机图案,生动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工业梦想。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党领导全国人民()A.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B.恢复国民经济C.开展“大跃进”运动D.实施经济体制改革3.(2分)“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这幅对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

两次“分田”的主要不同是()A.土地所有权不同B.土地经营方式不同C.农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D.农民政治地位不同4.(2分)如图是1978~2018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该示意图可以说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B.政策的连续性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C.国民经济全面调整任务完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5.(2分)1992 年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海峡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发展6.(2分)以下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A.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B.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机制C.我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D.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材料题(8分)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

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

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一‎):‎2017‎版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与‎考试(第1‎-3章) ‎第一章 4‎.列宁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这是‎因为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政党是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并具‎备领导政权‎的主观条件‎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是与其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唯一‎途径 5.‎阶级、国家‎政权和政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对三‎者关系认识‎正确的是‎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权,任何政‎权都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过‎国家政权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任何政权都‎是政党领导‎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党随着阶‎级、国家产‎生而产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12.政‎党作为政治‎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是看‎其有无政治‎纲领。

‎正确‎错误 1‎4.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15‎.“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这说‎明政党成‎员的阶级成‎分是判断政‎党性质的主‎要标准政‎党是敌对阶‎级之间政治‎斗争的产物‎阶级属性‎相同的政党‎其根本利益‎是相同的‎政党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17.政党‎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最充‎分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维护其‎统治地位‎体现一定的‎阶级利益‎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20.以‎下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有‎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德国‎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由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这说明政‎党的性质决‎定国家政权‎的性质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政党‎的性质任‎何国家政权‎都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国家‎政权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性质相一‎致 5.政‎党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确立‎6.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选举制度‎共和制度‎议会民主‎三权分立‎7.政党之‎间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是政治领纲‎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错因归纳: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地位和体现的原则区分不开。

释疑解惑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

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

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真题突破1.(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由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可知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思想。

《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故①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故②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民主协商的制度,故③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3.(2015·上海单科·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答案】C【解析】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提出建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故C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推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中国体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

4.(2013·北京文综·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A【解析】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和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

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

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

5.(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

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

故正确答案选A。

6.(2013·上海单科·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故选①②④正确。

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

7.(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从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A项排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项排除;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因此D项排除。

8.(2011·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

据此排除C 项,得出 D项。

9.(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2011·山东基能·31)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

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答案】D【解析】《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

模拟突破1.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

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A.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完成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D.中国共产党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早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有了明确认识,故A项错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故B项正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具有宪法效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所犯的右倾错误,故D项错误。

2.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