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离不开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即使是弗洛伊德本人在其形成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也多次修改其教义、修订概念及拓扩治疗技巧的内容。
在弗洛伊德以后的精神分析发展史也如此,故当一个概念被提及时,必须同时提及该概念的使用年代,为理解方便,有人从弗洛伊德早期发表著作开始,将精神分析分为不同的阶段(Rapaport,1959)。
弗洛伊德于1881年在维也纳完成其医学课程的学习,在梅尼耶尔特(Meynert)生理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转至法国,师从著名神经病学家夏柯特(Charcot)。
弗洛伊德对在夏氏那儿所见到的能通过催眠而诱发的走神现象(mental dissociation)及在严重癔症发作时常见的、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走神现象印象深刻。
在夏柯特与其他法国精神病学家,如简列特(Janet)看来,这类障碍多半与神经系统获得性或遗传性缺陷有关,该缺陷导致了精神层面的分离。
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后开始了与内科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的合作。
布氏在早几年前在对一例女性癔症患者(著名病例安娜.欧,Anna.O)治疗时发现,当患者在催眠状态下能自由交谈时,其症状便得以缓解。
通过与布洛伊尔对此例共同的复习及连续的观察,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层面的分离并非为心理性神经症患者所特有,它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出现。
潜意识中愤怒的张力若无恰当的发泄机会,便会导致神经症症状的产生,弗洛伊德意识到,神经症症状实质为因防止和克服情感及记忆中不快乐或极具威胁的成分呈现于意识层面而主动产生的一种防御过程。
尽管弗洛伊德本人及其他分析师在不同的时期对走神的实质及意识结构中潜意识部分有过各式的解释,这种主动性走神的解释--不管其以何种形式出现--一直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占重要地位。
起初,特别是在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早期的合作阶段,一直受到防御的潜意识成分被认为是早年曾发生过真实的创伤事件(real traumatic event)所至的极具情感色彩的记忆的持续。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
本文将对精神分析学的核心理论进行总结,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
1. 无意识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即我们无法自觉地意识到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情感等内容,它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心理结构精神分析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我们能够自觉体验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回忆起来的记忆内容;无意识则是我们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其中包含了被压抑的冲突和欲望。
3. 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无意识冲突的困扰,人们会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焦虑和痛苦感,但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转移等。
4. 心理发展精神分析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联。
这些阶段的经历会对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精神分析学理论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人类内心世界的视角,对于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神分析法2篇
精神分析法2篇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维也纳,由奥地利神经学家弗洛伊德发明。
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就在于潜意识所驱动的无意识心理过程。
因此,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目的便是使这些无意识过程显现出来,然后通过治疗来使这些过程受到控制,对患者的精神问题进行解决。
精神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法精神分析法需要患者接受一定的诊疗时间,通常这个时间会持续几个月或者几年,治疗过程的重点是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以及潜意识的内容来解决患者的精神问题。
二、目的通过精神分析法诊疗,我们希望能够探究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并且找出可能存在的潜意识问题,然后通过治疗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三、步骤精神分析法的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次面诊,这阶段主要是了解患者各个方面的情况。
第二阶段是诊断,这一阶段就是对患者的精神问题进行诊断。
第三阶段是治疗,治疗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以及潜意识的内容来解决患者的精神问题。
四、治疗对象精神分析法适用于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无论是轻度精神障碍还是严重的精神障碍都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法治疗。
五、效果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具有可靠性,事实上,对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采用这种治疗方法,都能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探索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来解决精神障碍,这种治疗方式适用范围广泛,具有较高的效果。
如果您有需要,不妨考虑使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内容,如果您需要更多了解精神分析法,可以在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字数:3000字)---精神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特殊而且具有备受推崇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在治疗各类精神障碍以及人类心理问题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神分析法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那就是潜意识所驱动的无意识心理过程。
在精神分析法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通过对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探索,从而找到潜在的问题元素,进而帮助患者彻底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2篇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2篇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一)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患者的潜意识进行解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它源于弗洛伊德和其他早期的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也适用于心理困扰的人群。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较长并且比较复杂。
治疗师和患者在治疗室内面对面,其治疗的目的是掌握患者的心理结构,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问题,并帮助患者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治疗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推动治疗过程,鼓励患者自由表达想法和情感,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识别患者潜意识中隐藏的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治疗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治疗师通过创造安全、开放和接受的治疗环境来建立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患者能够安全地分享他们的个人信息和思想。
阶段二:形成治疗目标治疗师会与患者讨论治疗目标和期望的变化,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阶段三: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任何事物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将观察到患者的言语、思维、情感、幻想、梦境等方面,尤其是那些表明了患者的心理关系、问题和回避行为的部分。
阶段四:解码从自由联想的内容中,治疗师尝试理解和解释患者的心理结构、潜意识中藏匿的问题和问题的根源。
治疗师尝试解决患者的抗拒情况,并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困难来自于他们潜意识中的恐惧和情感问题。
阶段五:结束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前,治疗师和患者会共同评估治疗的效果,并讨论患者之后的行动计划,以便他们能够继续保持治疗取得的进步。
总之,在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中,治疗师和患者都必须有高度的承诺,耐心和理解。
对于那些可能需要心理治疗的人,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二)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是在治疗过程中专注于解决因难以处理的情感和问题所导致的心理疾病。
这是一种对认知和情感进行处理的精神疗法,旨在帮助患者创造自我认识和日常生活的积极行为。
精神分析人格发展理论
5
由于要求控制而儿童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这 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如 果父母的管制过严,导致人格发展的固着,就形成肛 门性格(anal character),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 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6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这个阶段的儿 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甚至偷看异性同伴或 异性父母的性器官,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 快感。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 性父母产生嫉恨。
10
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能力, 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性,为了对抗恋父 情结,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 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 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子。
11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 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 地与同性同伴相处,因此性心理的发展处于潜伏 期。
8
为了克服这种恐惧,男孩就转而向父亲学习,以 父亲为榜样,这种现象叫做认同 (identification)。女孩由于发现男孩有的器官 而自己没有,于是产生自卑感,并心怀嫉妒,这 叫做阳具妒羡(penis envy)。
9
如果这个阶段的以上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如恋母情结)就会固着在潜意识中,成为以后心理疾 病的根源。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性器 性格(phallic character)。
14
因此,固着与退行密切相关。退行意味着早期发 展的某种程度的固着,固着则意味着将来有一天 又会回到这一点。如果固着是完全的,就不会有 退行,但完全的固着十分罕见。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介绍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介绍什么是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维也纳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它探讨了个体内潜意识心理过程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旨在揭示人类心灵中的冲突和欲望。
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1. 意识结构精神分析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层次包括我们当前能够感知和思考到的信息;潜意识层次则包含了被压抑、不易察觉或遗忘的想法、欲望和冲突;而前意识层次则位于两者之间,是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进入我们的意识,却可以通过努力回忆或注意来获取的信息。
2. 内容解释与梦境解析精神分析认为,人们无意识地表达着他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解释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技术,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理解这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内容并加以处理。
3. 性与气质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主要受到性欲和性能量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生命阶段理论,如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以说明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于满足冲动的方式和方式。
4. 转移与抵抗转移是指将过去关系中的情感投射到当前治疗关系中,而抵抗则是指个体对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问题时所产生的阻力。
精神分析师通过观察和探究转移与抵抗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并促进治疗过程。
精神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最初是为了帮助治疗精神疾病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在现代心理学中,它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个人辅导和心理治疗中。
精神分析师通过与患者的对话和解读,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和障碍,并寻找解决方法。
结论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和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灵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有着深远影响。
尽管它也受到批评和争议,但精神分析仍然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心理学派别。
这个入门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方面的初步认识。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一)无意识的来源1.莱布尼茨。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
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
它们间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
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
2.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
此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槛。
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么,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
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
精神分析的四个层次
三、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对移情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产生领悟,以便从病症中解脱出来。但是,有些病人做了精神分析,也产生了领悟,但症状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时候,医生还要做一番“修通”工作(working through)。尽管弗洛伊德反对指导和教育,但修通明显带有指导和教育的色彩。在这个问题上,阿德勒的观点比较鲜明。他认为,解释清楚以后,接下来就是教育和辅导。
荣格把精神分析疗法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四位大师为代表,他们是布洛伊尔、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本人。四位大师的方法首尾相接,步步深入,体现了精神分析的不同层次。荣格认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应该包括全部四个层次。
一、宣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在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结识弗洛伊德之前,布洛伊尔已经运用谈话疗法治疗病人了,著名的安娜O就是这种疗法的受益者之一(1882-1884),“谈话法”一词就是她提出的。她还把这种方法戏称为“扫烟囱法”。
阿德勒早年追随弗洛伊德,后来因为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而自立门户,创建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第一因素不是恋母情结,而是出生顺序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向上意志。
每一个人都想超过别人,如果他发现自己已经超过别人就会感到自豪,如果不如别人就会感到自卑。适度的自卑可以转化为动力,使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超过别人,超越自己。但是,过度的自卑会导致心理障碍。
精神分析的实施步骤
精神分析的实施步骤概述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来解决心理问题。
它是由维也纳神经症研究所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发展的。
精神分析通常通过会谈和自由联想等技术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下面将介绍精神分析的实施步骤。
步骤一: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在开始精神分析治疗之前,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至关重要。
治疗师应该创建一个安全、保密和支持的环境,使患者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治疗师还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步骤二:患者自由联想在精神分析中,患者被鼓励自由联想,即无目的地表达他们的思维和感受。
治疗师会要求患者关闭了逻辑和道德约束,尽量不加自我审查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回忆和梦境等。
这种自由联想有助于揭示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步骤三:解释和分析治疗师会对患者的自由联想进行解释和分析。
他们将尝试找出患者言语中的隐含含义和不一致之处,并与患者一起解读这些心理冲突。
分析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理解他们内心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他们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步骤四:梦境解析梦境在精神分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治疗师将与患者一起分析和解释梦境中的象征和隐喻。
梦境被认为是潜意识的窗户,通过解析梦境,可以揭示患者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步骤五:转移分析转移是指患者将他们对早期关系的感情和期望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的心理过程。
治疗师会观察和分析这种转移,并试图帮助患者认识到这种情感转移的存在及其对他们的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
步骤六:抵抗的分析抵抗是患者抵制或阻碍治疗过程的心理防御机制。
治疗师会观察和分析这些抵抗,并与患者一起探索这些抵抗的根源。
通过分析抵抗,治疗师和患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内心冲突。
步骤七:结束治疗当患者达到主要治疗目标或治疗过程即将结束时,治疗师将与患者一起进行结束治疗的过程。
这个阶段涉及到回顾治疗的成果,总结患者的治疗经历,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建议,以帮助患者在结束治疗后继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四 启示
• 儿童的游戏 与认知活动 是协调的, 与学习也是 相辅相成的
• 为幼儿教育 的游戏化提 供了理论依 据
• 游戏的发展 与智力发展 阶段相适应
局限性
1.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来源于对个 别儿童的研究,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存在 缺陷。
2.过分重视生物性本能,具有主观臆断 倾向,研究缺乏客观性和普遍性。
标 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3
皮亚杰游戏理论的意义
4
启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精神分析学派感兴趣 的问题。传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扮演的游戏是由模 仿的本能所决定。而弗洛伊德认为,没必要假设这种 模仿本能,如果没有情感内驱力也就没有模仿。爱戴 、尊敬、羡慕/嫉妒、愤怒、畏惧、敌视
伯勒分析儿童在游戏中常选择的特殊角色和人物并讨论 背后动机,丰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伯勒、蒙尼格
弗洛伊德游戏思想
思想基础
本我:本能欲望 人格理论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 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通过游戏的方 式
观点
1.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31
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现实中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的主动执行
2
(强迫重复现象)
2.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31
理性思维束缚了游戏的发展
2 自我的发展,本我愿望的象征表达方式渐少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思想基础
埃里克森从积极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游戏不 仅是自我的机能,也是一种身体的过程和社会性过程 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
精神分析理论以及一些后现代技术
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中的绘画作品
• 地震发生时的绘画作品
• 调节心情后的绘画作品
小分享:心理访谈
• 视频
The end,thank you!
精神分析理论以及一些后 现代技术
武培博
目录
精神分析理论的概述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史 意向对话技术
绘画疗法的理论以及一些常用经典技术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概述
•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理论内容重点 有几个方面: • 1、认为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于本能, • 2、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 3、人格机构有本我、自我、吵我 • 本我活动按快乐原则 • 自我活动按现时原则 • 超我活动按道德原则 • 4、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 •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将潜意识的信息意识化。
• 目的: 测试来访者无意识层面的内容 测试来访者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 解释: 星星:目标 水:情感。水波动的幅度代表情感的强度; 平静的水面下有波浪表示内心情感的压 抑。 灯塔:指向、方向。
右边的月亮:未来的方向性比较强 左边的月亮:过去的方向性比较强 船:解释时应加上画图者的叙事,“方向如 何”、“动力如何”、“船上有人吗?是 你 吗?” 沙滩:最靠下(离你最近)的位置,说明内 心目前是有安全感的;若是隔水而有 的沙滩,表明期待有安全感岛:避难所
对整幅动态房-树-人图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一看整体印象:画的主要故事是什么?画面的感觉 是冷冰冰的还是温暖的?用的色彩如何? 二是看房屋:房屋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是开放的 还是封闭的?房屋是稳定的还是摇摇欲坠的?是 豪华的还是俭朴的? 三是看人:这个人正在做什么事?在屋内还是在屋 外?画中人的主要情绪是什么?强调什么部位? 有什么部位缺漏?有几个人物?相互之间有没有 互动关系?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
根据该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者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他们在发展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随家庭迁居于奥地利维也纳。
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J.Breuer)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都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认识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学习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的看法。
一方面,在他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人们十分热心寻找疾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积极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当时他受“催眠术”和“谈疗法”的影响,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方法开始研究。
另一方面,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
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有人用图(如图3-1)来表示弗氏对人格结构的这两种描述。
图3-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
弗洛伊德语录: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可能悔棋。
梦是人类对未完成愿望的一种达成。
女人越是拒绝,越是否认其性欲,男人对她的评估就越来越高。
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直面潜意识之下的“本我”,通晓发掘意识能量,领悟精神分析之实用。
凡是掌握精神分析知识的人,无异于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
——荣格。
序言: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却不知不觉地跌入泥淖而深受其苦,这是神经质患者的不幸,也是许多正常人的实际状态。
第一章——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非某一天以完全形式被发现,而是在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在的100多年的认真修正中得以发展的。
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又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
精神分析的宗旨在于从无意识中找出造成这些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
因此,精神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然后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诠释存在于我们内心,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世界。
贫穷的弗洛伊德,推迟了婚期四年。
妻子伯纳斯是个大家闺秀,养育三字三女。
他对家庭忠诚无二,对爱情忠贞不渝。
为了揭示自己发现的人类内心世界,他不惜公开自己的隐私和生活。
除了在16岁时有过一次单恋,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玛莎·伯纳斯。
第一阶段:1856出生到1897年年,为情感创伤论阶段。
母亲19岁时与39岁的父亲结婚,弗洛伊德和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
兄妹7人,5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
3岁时,母亲生的第二个男孩6个月夭亡,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自己而生。
10岁,父亲作为犹太人而遭受侮辱,弗洛伊德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如此有关。
汉尼拔将军也是犹太人,曾进军罗马。
弗洛伊德在thumsee疗养所曾一个人击退了反犹太主义的进攻,与父亲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弗洛伊德对基础医学十分重视,为此推迟毕业两年。
1880到1882,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布罗伊尔,比他大14岁。
精神分析学中,青少年移情的三个阶段
精神分析学中,青少年移情的三个阶段我们在具体做精神分析案例时,如果来访者是一个自恋型的人格障碍,他会把咨询师当作客体的一部分纳入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认为是分阶段的。
小明认为,这种阶段性并不是十分明显。
事实上,来访者在一次咨询里可能会有几种状态同时出现,并不一定严格按照所说的规律性的方式出现、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是不稳定的,是跳跃性的。
例如,一个来访者会把对面的咨询师当作自体、客体之后,本质上会有三个阶段的移情过程。
最开始是想把咨询师理想化。
来做咨询时,前两次拼命表扬咨询师,说咨询师非常好,这种情况不仅是在来访者身上多,在学员身上也很多。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人,写了很长一封邮件,把我表扬到天上去了。
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个上帝一样,浑身是光。
过了几次之后,他开始拼命贬低你,又写了巨长的一封邮件,开始诉说我的所有不是,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是到地狱去拯救众生了,他可以让你在一天之间从天上坠入人间。
所以,每一个咨询师上辈子都是折了翼的天使。
来访者第一个阶段会对咨询师进行理想化的移情,第二阶段会把咨询师进行反应性的移情,第三个阶段,会把咨询师进行孪生镜像般的移情。
这三种不同的移情都是精神分析的概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发展的几个阶段1、从催眠到自由联想1881——18872、从外部事件到内在联想1887——18953、从第一理论到第二理论1897——19234、驱力理论(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力比多与驱力1900——★求助者找到咨询师是处理问题?扔掉问题?清理问题?理解问题?一、催眠的局限性与精神分析技术的萌芽(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适合催眠)伍思·海姆式的催眠精分技术的产生:只要催眠师对被催眠者强调完全失去记忆,被催眠者在催眠时所有经历的遗忘,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病人不进入催眠状态,也能记住他应该遗忘的内容。
精分的技术:自由联想、词语联想、梦的解析等否认、情感隔离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心理创造:诈病、疑病、撒谎(无意识的)二、从外部事件到内在幻想(真实与幻想)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对称之为精神分析的结构模式进行介绍。
第二阶段反映了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创伤行情绪)到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驱力及这些成分呈现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潜意识中欲望多被认为与本能的性有关,面对儿童期的反应在现实不断重复的方式而呈现的现象也在此阶段为关注的重点,对称之为通过病人意识成分进入潜意识含义的分析师解释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的目的为“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
心理创伤(丧失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出生——母体分离——不安全——无助——习惯改变——危险正常人经常处在分离状态中三、从第一定位理论到第二定位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深层心理学、动力性心理治疗)自体对客体的需求——稳定、持续、接纳、理解、适宜第一定位理论——驱力理论,节省(经济)理论第二定位理论——结构理论1、善心:各个人格成分之和2、精神结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本我——超我,相互间的冲突)3、人格结构:外在和内在两种冲突(内心矛盾——俄狄浦斯冲突)外在冲突——显示冲突内在冲突——依赖------被依赖,控制------被控制处理:精神——认知-----合理化,情感;躯体——痛(身体各种器官疼痛,原发性疾病获益)行为——四、驱力理论:弗洛伊德是咯生物训练的精神病学专家,所以,他开始倾向用“能量”来描述一些生物过程。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
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里 包括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理论是佛洛伊德的独创, 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 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 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前意识的功能是在意识和 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 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人是意识不到的, 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 根据佛洛伊德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 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 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但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 的、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 的内在动力。无意识占主导地位,是起支配作用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镜子理论: 1、前镜子阶段:婴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身体概念,对自身 躯体还缺乏统一性“理解”,但是外在的现实与语言符号系 统已经存在并对婴儿产生作用,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幻 象来产生经验,是绝对的“先在”。 2、镜子阶段:婴儿6——18月,从感觉的映像的联合体变成 一个经验的、自身成立的身体,是前语言期,是人意识确立, 开始了语言系统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 3、后镜子阶段:是通向自我意识关键步骤,儿童与周围的 联系中,最重要的是与监护人和母亲之间的区别,前者代表 他人,在他人的确认中获得自我意识。后者则是不断变换角 色,从最初的欲望客体,经过镜子阶段逐渐变成无意识的欲 望轴心,最后变成文化意义上的角色,作为一种媒介通向 “父亲的名字”,人的生理心理的成长与符号化结合成为一 个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个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
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
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
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
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
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
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
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
这一发端的确定还为情感发展的线索提供了起点,从而使情感发展的全过程都置于被观察对象的地位,最终实现理性对情感的控制;潜意识也许被称为潜情感要更合适一些,弗洛依德天纵神明,连冬眠了的情感都不放过,为它取好了一个名子,以便在它从冬眠中醒来后的瞬间就用理性牢牢地抓住它。
被命名了的非理性的客体便不再仅仅是非理性的客体。
因为名子是在对客体的属性进行基本的、理性的判断以后产生的,而且命名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
非理性的客体有了一个名子,就等于它有了几分理性。
精神分析产生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的接纳。
在弗洛依德时代,命名活动还仅停留在针对每个个体的情感内容上,如内驱力等,这就是精神分析学说早期发展阶段的所谓内驱力理论。
由内驱力理论发展到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也就是说,在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中,人际间的情感活动被命名了。
如客体分离、客体丧失等等。
从弗洛依德造词的那一刻起,那些词所代表的情感就已经从我们的整体精神活动中独立了出来,变成了我们可以观察、分析和控制的对象。
这就是西方人的造神模式的翻版:把自己的一部分意识活动取名为上帝,然后让这一部分监督另外一部分;表面看起来,是上帝在控制人类,而实际上是人类在借他的制造物----上帝----自己控制自己。
那些被命名了的情感
就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上帝,它们为我们所造,又为我们所用----用于把我们内心涌动的非理性的力量置于理性的羁勒之下。
我们重新归纳一下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与客体没有分离,人类还没有自我意识,在本能的驱动下从事各种活动;第二阶段是,用制造一个精神客体----神或上帝----的方法将主体与客体分离,主体被独立了出来,人类开始第一次有自我意识,也第一次不仅仅在本能的驱动下行动。
这里增加的一个驱动力是,满足人类自己制造的客体的需要;虽然这一客体的需要依然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但仍然有着真实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回归式的,主客体再次合二为一。
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中关于分与合的辨证法,更符合中国哲人们描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精神分析是人类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产物。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是把我们精神世界中非理性的成分充分客体化,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精神分析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工业化进程是贯穿始终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成就,都是在客体化--控制模式下实现的。
西方人从创神之日起,几千年来都处在第二阶段。
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发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
有趣又有意义的是,中国文化似乎早在老子、孔子时代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二千年来,中国的智者对人类以外的存在的态度都是将它们化入自己的腔腹胸襟之中,或者是将自己溶入山河星辰之内。
他们从未将自己看成是特殊的一类,他们对客体的态度(如果还有客体的话),就是热爱、描述、把玩、赞美,然后再合为一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将客体主体化。
他们满足于大自然的创造,不想再制造一些东西出来,更不用说对制造的东西进行控制了。
这也许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的真正的答案:中国不是不可以作为现代科技的发源地,而是中国人不愿意那样做。
在后来,中国人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精神分析的最高目标不应是分析,而是整合。
个人内心深处各种驱力的整合,人际关系中各种冲突的整合,以及最后,人的精神世界与整个大自然精神的整合。
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
在斯宾洛莎眼里,大自然本身就是唯一的神。
内驱力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发展已经走过的两个阶段。
精神分析下一阶段的发展,必然是对客体化--控制模式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3
2.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9
3.Jay R.Greenberg and Stephen A.Mitchell,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3.79
4.徐兆仁,道教与超越,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