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2 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2 单元教材分析

Starter Unit2 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Go for it! 学生用书〔七年级上册〕的每个单元包括Section A、Section B和Self Check。

Section A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例如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使学生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目标句型运用自如;Self Check使学生对自己现阶段的英语水平,即对本单元的语音目标的掌握程度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Starter Unit 2是Go for it! 预备篇三个单元中的第二单元。

预备篇是为了使没有英语学习根底的学生更好地使用本套教材而编写的。

它的主要内容为26个英文字母和最根本的英语日常用语。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1, 学习letters〔Ii——Rr〕10个字母;2, 学习words〔ruler、map、quilt、jacket、key、pen 、ora nge〕7个单词;3, 学习如何identify things 确认物体What’s this in English? 及其答复。

4, 冠词a\an以及指示代词this\that 的初步用法二、教学设计思路Go for it! 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真正表达“Learn by doing. Learn through doing.〞的教学原那么。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排出整个单元的总课时数,然后安排好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步骤,以及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由于农村学生根底相对较差,字母都写不全。

需要对其进展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安排专门的生词课。

在教授完字母前方可进展单词拼读。

Starter Unit 2 教学重点:letters〔Ii——Rr〕的字母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an…句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教案一. 教材分析《整式的加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式的加减运算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方程和不等式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能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本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整式的加减运算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代数式的运算规则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3.能够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2.合并同类项的方法;3.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实践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PPT、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加减运算,例如:“已知两个数的和是20,差是5,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整式的加减运算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进行讲解和示例。

例如,对于两个整式的加减运算,先将同类项合并,再进行加减运算。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如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操练(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计算以下整式的和:(1)2x+ 3y - 4x + 5y;(2)4a^2 - 3a - 2a^2 + 5a。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

整式加减是初中学段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整式的加减法则,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整式加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对于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代数式的加减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整数运算的规则应用到代数式的运算中,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整式加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整式加减中同类项的识别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整式加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整式加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素材,用于引入和巩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际素材,引入整式加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购物时的找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绝对值教材分析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绝对值教材分析

第二章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设计思路: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进负数,然后使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2.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理数的运算.通过归纳学生总结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为了避免因为小数,分数运算的复杂性而冲淡学习的重点,以整数运算的学习为出发点,然后过渡到含有小数,分数的运算.利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探索计算器的使用,利用计算器解决复杂数据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归纳,猜测,描述,验证,计算,尝试,交流.
教学建议:
1.有理数概念和运算含义的教学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对运算含义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己归纳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自己的思考与表达——交流,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规范的语言.
3.注重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删除繁难的笔算.
4.注重使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涉及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混合运算。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理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和规则,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实数的概念,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有理数运算的规则和技巧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混合运算中,对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巩固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方法。

2.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

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难点: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运算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深刻理解运算规则。

3.运用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PPT。

2.准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4.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回顾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理数是实数的一部分。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规则。

引导学生对比实数和有理数的区别,明确有理数运算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混合运算的题目进行讨论和解答。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冰河世纪》片段,由此导入新课。

幽默风趣的动画片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通过被撕开的两张纸可以还原为一张纸,介绍“探究法”的学习方法。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大胆假想】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导出结论】视频展示大陆漂移的观点。

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4有理数的加法教法建议与教材分析素材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4有理数的加法教法建议与教材分析素材新版北师大版

《有理数的加法》教法建议与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比如知识竞赛中的评分标准入手,然后讨论整数加法的几种情形,并借助数轴加深理解.最后再由特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教学中可以利用方框图形象地表示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便于学生理解运算法则,但此种方框图的形式不要求学生书写.
3.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的符号及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4.刚学运算时,应让学生明确算理,熟练后不必再注明理由.
5.对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应鼓励学生通过归纳、交流,自己总结得出。

6.例题3是有理数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教科书中呈现了两种解法.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做法,再相互交流,对不同解法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和相关的运算律. 2.能熟练运用加法法则进行整数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中异号两数相加法则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章节之一。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陆地和海洋的系统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和特点。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分类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知识。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陆地和海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陆地和海洋的知识。

4.实践活动: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身参与陆地和海洋的研究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1
第九组
3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外部联系 (1)与小学地理教材的联系 现在的小学地理教材被自然科学所代替,但涉及面很广, 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无所不包,同时也是 中学地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基础。它目的是教给学生一 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只知道它是一种科学定论。这 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过渡作用。 (2)与高中地理教材的联系 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 层次的成因问题。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对学习高中 地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中第一节“认识地球”对地球的运 动有比较浅显的认识,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却 被单独放在一节内容中被深入探讨。本章中第三节“世界的 地形”和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也有密切的联系。
2021/3/11
第九组
4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3)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知识涉及物理、生物、 化学、历史、数学等学科。就本章的内容来看,第一节认识 地球中,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大小就涉及到几何数学,在 争论地球形状的时候还涉及到历史,提到了麦哲伦船队的环 球航行。在地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 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 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 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本章中涉及的物 理知识,用的都是物理原理、公式所得出的结论、结果。
2021/3/11
第九组
6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3.内部结构分析 (1)横向分析 整章的内容结构:
地球面貌
认 识 地 球
2021/3/11












第九组
海 陆 变 迁
7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纵向分析
整个七年级上册的章节内容:本书章节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
构。
教材内容结构
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在这章中创设了许多的活动与思考。
地理的含义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 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首先强调到地 理研究的主体是“地球表面”,这就跟本章的内容“地球的 面貌”也算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知识。本章知识在整个初中 甚至整个地理的学习中体现了其基础性和重要性,对之后的 地理学习打基础,所以把本章内容安排在第二章。




























第九组

2021/3/11
8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二、具体分析
1.本章课标要求与解读 (1)课标要求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❶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❷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❸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仪 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❺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地图 ❻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❼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021/3/11
第九组
5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4)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地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常常与我们
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生产生活都起着很 重要的作用。
本章中第一节认识地球中“地球的运动”有自转和公转 两种运动,这两种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指导了我 们的作息时间和农业生产活动。第三节世界地形中“陆地地 形的判断对我们农业生产场所的选择具有很大的意义。
❼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标准要求了解五种 地形的类型及特点,根据陆地地形以及等高线地形图判断高 低,分辨地形类型。
2021/3/11
第九组
9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海陆分布 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 布特点 ❾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海陆变迁 ❿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⓫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 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❺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标准要求能够在经纬网地 图中确定一定的位置,教材上主要是在活动中读图分析,提 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❻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通过颜色分 明的分层设色图让学生感受到地形的起伏,让学生把不同颜 色区用线条来区分,就可以得出等高线,学生对于等高线的 概念就清楚了,根据山地不同部位高线形态示意图区分这三 种地形。
高中部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杨胜东、王光林 杨胜东:将整体分析和具体分析的小组讨论结果汇总制作
PPT以及对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的分析。 王光林: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的分析
2021/3/11
第九组
2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整体分析
1.发展背景分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改革改变“学
2021/3/11
第九组
10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课标解读
❶“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本条标准行为动词“提出” 从地理的知识层面对“地球的形状”做了要求,通过古人对 地球形状做出的各个学说和理论,得出地球的真实形状“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❷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标准要 求用数学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地球的大小,教材上主要是用数 据来表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分工明细
初中部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罗玉、熊丹、赵支婷、王云毅 罗玉:将整体分析和具体分析的小组讨论结果汇总制作
PPT以及对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分析。 王云毅: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的分析。 熊丹: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分析。 赵支婷:第四节海陆变迁的分析。
❸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标 准从地理知识层面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与我 们生活相关的昼夜更替和四季更替现象。
2021/3/11
第九组
11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标准 要求利用地球仪这一教具认识和判断经纬线 ,知道几条特 殊的经纬线。明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经纬线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