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复习总结(新)

合集下载

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新)

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新)

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专题1】1、海带灰化目的是使有机物分解,呈气体逸散,待测的金属或非金属以氧化物或无机盐的形式残留下来。

所用仪器有坩埚、坩埚钳、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泥三角2、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两种溶液时,注意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查旋塞及玻璃塞处是否漏水。

分液时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目的是与大气相通,使液体顺利流下。

能用CCl4萃取碘的原因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I2在CCl4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3、纸层析法作为一种物质分离的简单方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

它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附着在纸上的水是固定相,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又称展开剂),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为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实验中采用氨熏显色。

请写出Fe3+、Cu2+分别与足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3NH3·H2O==Fe(OH)3↓+3NH4+、Cu2++4NH3·H2O==Cu(NH3)42++4H2O显色反应结果是滤纸上方颜色呈蓝色,下方呈棕黄色(均在原点之上),说明Fe和Cu得到了分离。

由此可以得出Fe3+和Cu2+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情况是Fe3+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Cu2+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

在用纸层法进行层析操作时,为什么不能让滤纸上的试样点接触展开剂?如接触,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

4、要制备颗粒较大的硝酸钾晶体,应选择的结晶条件是减慢溶液的冷却速度。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如何操作使晶体析出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的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浓缩NaNO3和KCl的混合液时,为什么NaCl先析出?NaNO3、KCl、KNO3在高温时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温度降低时,NaNO3、KCl的溶解度明显减小,而KNO3的溶解度则急剧下降;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江苏地区的高考生此时已经开始了各个科目的复习,化学这门科目要回归教材,强化主干基础知识的梳理和记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考化学实验知识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苏教版实验化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实验化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实验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1.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探求事物规律的一种科学手段。

化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提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化学现象与规律。

2.实验的基本要素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

3.实验的基本步骤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整理和实验总结。

4.实验的基本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实验设计技能、实验分析技能和实验判断技能。

二、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1.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仪器包括烧杯、试管、量筒、分液漏斗、漏斗、镊子、玻璃棒等。

2.实验室常用器皿实验室中常用的器皿包括烧杯、坩埚、量筒、燃烧瓶、滤纸、蒸馏瓶等。

3.实验室基本操作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包括称量、倒液、灌注、过滤、蒸馏、结晶、干燥、加热、升华、冷却等。

4.实验室安全操作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包括实验前的安全检查、实验中的个人安全和实验后的安全处理等。

三、化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1.漂白剂漂白剂是一种能够去除颜色的化学药品,常见的漂白剂有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

2.酸酸是一种具有酸性的化合物,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等。

3.碱碱是一种能够中和酸的化合物,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4.盐盐是一种酸和碱中和后所形成的化合物,在生活中常见的盐有食盐、硫酸钠等。

四、常见的化学反应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包括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等。

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发生的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等。

3.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中和后所生成的盐和水,如盐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等。

4.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个化合物分解为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的反应,如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等。

苏教版实验化学课本知识整理(学生版)

苏教版实验化学课本知识整理(学生版)

《化学实验》记忆性知识汇总2019()班姓名正误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1.关于萃取和分液漏斗的使用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分液漏斗使用前,需检查玻璃塞和旋塞芯是否与分液漏斗配套,并分别涂上凡士林(2)()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只需旋塞芯处是否漏水即可(3)()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总体积不得超过其容量的3/4(4)()用分液漏斗分液时,经过振荡、放气、静置后,再打开旋塞,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5)()振摇时,需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下口旋塞,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6)()振摇完毕,应打开上口玻璃塞放气,以防内部压强过大导致安全隐患(7)()放气时支管口不能对着人,也不能对着火(8)()准备放出下层液体时,应将分液漏斗口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9)()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I:先加适量新制氯水,再加四氯化碳萃取、分液(10)()从碘水提取单质碘时,可用裂化汽油代替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11)()萃取时,萃取剂的密度一定要大于原溶剂(12)()萃取时,经几次振摇放气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静置片刻,打开旋塞下层液体即可从下口流出,可用烧杯或锥形瓶承接下层液体(13)()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2.关于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纸层析法用于分离结构相近、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是一种简单的色谱分析法(2)()纸层析不能用于分离无色物质(3)()毛细现象是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4)()在距滤纸条末端2cm处用钢笔画一个小圆点作为原点(5)()层析试样的溶液应选择稀溶液,有利于后续的观察(6)()可用玻璃棒代替毛细管蘸取试样在滤纸条的原点处进行点样(7)()点样点需晾干后再点,且要求留下斑点的直径大于0.5cm(8)()展开剂可以沿试管内壁缓慢注入到试管的底部(9)()用纸层析法进行物质检验时,应注意避免滤纸接触到试管内壁或使点样点浸入到展开剂中(10)()纸层析法属于色谱分析法,其原理跟“毛细现象”相关,通常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它所吸附的水为固定相(11)()用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由于Fe3+亲水性更强,因此Fe3+在滤纸上流动的快些3.减压过滤(书本14~15页)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植物样品高温灼烧,其中的碳、氢、氧等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呈气态逸散,待测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以氧化物或无机盐(称灰分)的形式残留下来(2)()当有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铝制容器不能用来腌制咸菜(3)()Al3+与过量F-反应生成正八面体型的AlF3-6,该离子中含有离子键和配位键(4)()铝粉和Fe2O3的铝热反应实验,实验结束后用磁铁靠近蒸发皿沙中的熔化物,能被磁铁吸引可确认其为铁(5)()将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分别投入到装有纯净的乙醇和苯酚试管中,可比较反应速率快慢(6)()向1mL 0.5mol·L-1AlCl3溶液中滴加2mL饱和NaF溶液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再继续滴加1mL 3.0mol·L-1氨水,仍无明显现象(7)()制备明矾大晶体的操作:配置比室温高10~20℃的饱和溶液,待溶液开始自然冷却,将明矾小晶体悬挂在烧杯的中央,用硬纸板盖好静置过夜(8)()常温下,苯酚可溶于水并能相互形成溶液(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静置后会分层,上层是溶有苯酚的水层,下层是溶有水的苯酚层)(9)()在浓盐酸作用下,苯酚过量时,苯酚和甲醛反应可合成体型酚醛树脂(10)()将火柴的火柴头摘下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AgNO3溶液、NaNO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元素(11)()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后,牙膏中的F-能和Ca2+及PO3-4反应生成更难溶的Ca10(PO4)6F2,使牙齿坚固,从而有效防止蛀牙(12)()甲醛也叫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3)()亚硝酸钠俗称“工业盐”,在建筑工业中常用做混凝土掺加剂(14)()亚硝酸钠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用作食品防腐剂和肉类食品的发色剂(15)()酸性条件下NO-2可氧化I-以及Fe2+(16)()酸性K2Cr2O7可用于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17)()为了防止人体缺碘,市售的食盐大多加有碘(碘化钾),这种食盐称为碘盐《化学实验》记忆性知识汇总2019()班姓名5.下列关于药品的存放、取用说法是否正确?(1)()少量白磷可保存在水中(2)()保存氯化亚铁溶液时,可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铁粉(3)()金属钠保存在四氯化碳中(4)()水玻璃保存在配有玻璃塞的细口瓶中(5)()液溴应保存在配有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中,并在液溴上加水形成“水封”(6)()硝酸银应保存在配有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中(7)()浓硝酸应保存在配有橡胶塞的棕色细口瓶中,并置于冷暗处(8)()取用细口瓶里的试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然后标签朝外拿起瓶子,瓶口要紧挨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中(9)()实验剩余的药品均不得带出室外,用剩的药品应交还给老师(10)()液溴取用时,用长胶头滴管吸取液溴(长胶头滴管应伸入水面下),迅速转入受器之中(11)()实验室取用钠、钾时,用镊子夹取,用滤纸吸干煤油,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剩余的钠、钾可以放回原试剂瓶中(12)()取用白磷时,可用镊子将白磷取出放入水槽中水面下,用长柄刀切取,不能放在空气中切取,否则会使白磷燃烧,不能与皮肤接触,因为白磷剧毒。

苏教版高三化学知识点

苏教版高三化学知识点

初中化学常用的离子符号
(一)常见的阴离子
F- Cl- O2- S2- OH-
NO3-
氟离子 氯离子 氧离子 硫离子 氢氧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二)常见的阳离子
K+ Na+ Ag+ H+ Ca2+ Mg2+ Ba2+
钾离子 钠离子 银离子 氢离子 钙离子 镁离子 钡离子
12月月考背诵知识点
2KMnO4 △ K2MnO4+MnO2+O2 ↑
实验室制氧气:
2KClO3
MnO2 △
2KCl+3O2↑
2H2O2
MnO2
2H2O+O2↑
实验室制取氢气: Zn+H2SO4===ZnSO4+H2↑
实 甲验烷室燃制烧取:二氧化碳C:H4+Ca2COO2 3+点2燃HCl=C==OC2+aC2lH2+2OH2O+CO2 ↑ 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 :CO2+Ca(OH)2===CaCO3↓+H2O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
铁圈)
A.①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⑦
18、小强用托盘天平称5.0克食盐,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右
时,就开始称量。称量后天平达到平衡时(指针在分度盘中央),
则实际称量的食盐的质量( C)
A.等于5.0克 B.小于5.0克 C.大于5.0克 D.无法判断
4、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一定 是纯净物(“一定”或“可能”)
5、写出1-18号元素符号
6、在原子中四个相等: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7、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水蒸发是物理变化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没有改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20201128133919)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20201128133919)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

1. “从下往上”原则。

以CI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T摆好酒精灯T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T石棉网T固定好圆底烧瓶。

2. “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T集气瓶T 烧杯。

3. 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 “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 “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 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 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结核心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一、几个基本概念1.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有升高)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3.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4. 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各概念间的关系为:需睛子,喘合佚譯iBU 械珏蛊个富先理靜瞬區) (J o 0有氧化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 如“匚 ,:等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还常以某一方面为主•如S 、02、Cl 2以氧化性为主•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一般需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而定(2)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单噩的还原岂蓬渐蘇關K,Ca,Na,Mg,AI,Z n,Fe,S n,Pb,(H),Cu,Hg,Ag,Pt,Auf 时应畸阳离孑&喘性殛渐檢制⑶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氧栽性逐滴新弭 *F" Q - 0s "r S?"六、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类型1•全部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价态物发生变化哲点燃如:2H 2+O 2 ^=2H 2O Zn+2HCI = H 2 T +ZnC 2 等2•部分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原子只有部分价态发生变化如:MnO 2+4HCK 浓)二 MnCl 2+CI 2 T +2H0氧.化剂丄还原产物+氧化汙先电子1備昔债卅i§k 皱氧備f 发生氧化反应〉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表示方法 ①双线桥法:2KQCi化令侍升商、% 12旷皱氧就届Q卞°= 2KCI 亠 3(M2KCI就會份肆低,福12旷械旌觴②单线桥法12 r1例(上例) F~| JW 临2KC70b 一 2KC2+3Oa +线桥由还原剂失电子元素指向氧化剂的得电子元素 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1•置换反应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 3•复分解反应全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四、元素的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O -2等,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例如一切金属单质为 0价Cl -1、S -2、等不能再失去电子,只可能得到电子而具例1它表示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和结果 线桥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元素上 它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3•自身氧化还原型,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发生价态改变购0空, 通电如:2KCIO3 —2KC1+3O 2 T 2H2O 2H2 f +OT4•歧化反应型: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发生价态的改变如:Cb+2NaOH NaCI+NaCIO+H 2O七、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两个守恒关系: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总数守恒•2•归中律:即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反应遵循可靠拢不相交”.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核心知识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或受热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1 CaO、SO3溶于水能导电,Fe能够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解析CaO本是电解质,但不能说是因为它溶于水能导电才是•溶于水有以下反应: 电解质CaO+H2O=Ca(OH)2,此时为Ca(OH) 2的导电;SO3本身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SO3+H2O=H2SO4, 此时为H2SO4的导电•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Fe 不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列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斛虜(全部电离*强轉如等电稱质Y Ii大参数盐"廉涵滦金属氧化物苇f 弱験期H S, Hs CH CCOHl W弱械如佛•曰(部分电离1 i」1氷:岛O二、离子反应1.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离子互换型(复分解反应型)2. 类型氧化还原型三、离子方程式1.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之间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2. 意义: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型的所有的离子反应3.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1)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 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3) 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4) 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四、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方法必须考虑以下五条原则:(1) 依据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释例1: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f 错误),正确的是:Fe+2H+=Fe2++H2 T.(2)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释例2: Cl2+|-=CI-+|2(错误),正确的是:Cl2+2I-=2CI-+|2.(3) 必须遵守电荷平衡原理.释例3:氯气通入FeCb 溶液中:Fe2++Cl2=Fe3++2CI-(错误),正确的是:2Fe2++CI 2=2Fe3++2CI-.(4) 氧化还原反应还必须遵守得失电子守恒原理•应注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转移电子数是否配平•(5) 必须遵循定组成原理(即物质中阴、阳离子组成固定).释例4 : Ba(0H)2 溶液和稀H2SO4 混合:Ba+OH-+H++SO42-=BaSO4 J +HO(错误),正确的是:Ba2++2OH-+SO42-+2H+=BaSO4 J +2HO.五、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和OH-、OH-与Cu2+等不能大量共存■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与CO32-、S2-、SO32-、F-、CIO-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I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 等)不能大量共存•注意Fe2+与Fe3+可以共存;MnO4-与CI-不能大量共存•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Cu2+、Fe3+、Fe2+、MnO4-等•(1) 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2) 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3) 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 +起反应的离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核心知识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有新的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气、生成沉淀等现象(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反应叫吸热反应②原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与反应物质的总能量是不相同的,反应物与新物的能量差若以能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若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吸热和放热都不明显③实例燃烧:C+O2 CO2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Zn+2HCIZnCI 2+H 2 f CaO+H2O Ca(OH) 2 等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实例:C+CO2 一: ------- 2CO H2+CuO —: ------------- Cu+H 2O Ba(OH)2 8H2O+2NH 4CIBaCl2+8NH3f +1OHO 等2•燃烧①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②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③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物④化石燃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属非再生能源⑤煤的充分利用及新技术的开发:新型煤粉燃烧机;煤的气化和液化;转化为水煤气或干馏煤气•碱金属知识点、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1、知识网:核心知识一、钠原子结构子:Na-e -T Na +,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的还原性•二、 性质1•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 •(软一一质软,硬度小;亮 一一银白色金属光泽;轻 一一密度小, 比水轻;低一一熔点低;导一一可导电、导热.)2•化学性质:强还原性,活泼金属•与。

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1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 “从下往上”原则。

以CI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T摆好酒精灯T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T石棉网T固定好圆底烧瓶。

2. “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T集气瓶T 烧杯。

3. 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 “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 “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 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结核心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几个基本概念1.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有升高)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3.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4. 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各概念间的关系为:得电孑\牝合料譯展廉C发先逐晶嵐应)就厶制 + 还原剖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丨*先电予佥ti■卅商,戦氧彳旅眾宝飯诃眾应)①双线桥法:1 WQ 牛 &2X(7(% ----- 2KCI亠 3 CM1 事寸例1喘昔忖降低•用拾丁粧珏IS、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表示方法它表示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和结果线桥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元素上②单线桥法例(上例)I2rf~-| MnCK2X07(% 2KCZ+3l>if■Zk它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线桥由还原剂失电子元素指向氧化剂的得电子元素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1.置换反应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2.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3. 复分解反应全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四、元素的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一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描国+5 *3 02等,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Z - -;-:0 0.例如一切金属单质为0价c「1、S-2、等不能再失去电子,只可能以某一方面为主•如S、02、Cl 2以氧化性为主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一般需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而定(2)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K,Ca,Na,Mg,AI,Zn,Fe,Sn,Pb,(H),Cu,Hg,Ag,Pt,AuF 时应畸阳禽孑氧喘性殛渐據制(3) 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氧亚性埴滴攥弼* F- Q-旷Br~ l~ S?_六、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类型1. 全部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价态物发生变化, 点.燃. 施如:2H2+Q 2H2O Zn+2HCl 二H4 +ZnCl 2 等2. 部分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原子只有部分价态发生变化如:Mn(2+4HCl(浓)二MnCb+Cb f +2H2O3. 自身氧化还原型,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发生价态改变A 通电如:2KCIO3 2KCI+3O2 T 2H2O +02 f4. 歧化反应型: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发生价态的改变女口:Cl2+2NaOH 二NaCI+NaCIO+HO七、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 两个守恒关系: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总数守恒.2. 归中律:即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反应遵循“可靠拢不相交”.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核心知识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例1 CaO SQ溶于水能导电,Fe能够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解析CaO本是电解质,但不能说是因为它溶于水能导电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CaO+HO=Ca(OH2,此时为Ca(OH)s的导电;SO本身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SQ+"O=HSQ,此时为HSQ的导电.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Fe不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列•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館庫(全部电离:强轴如等电鰐质Y Ii太参数盐,廉活就金属氧化物希『需;峻如曲氏HSC弭人珏辔(部分电离)I i水:岛0二、离子反应1.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离子互换型(复分解反应型)2. 类型氧化还原型三、离子方程式1.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之间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2. 意义: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型的所有的离子反应3.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1)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 “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3) “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4) “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四、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方法必须考虑以下五条原则:(1) 依据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释例1: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T (错误),正确的是:Fe+2H=Fe2++Hj.(2)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释例2:CI2+I =CI-+|2(错误),正确的是:CI2+2I-=2CI- + |2.(3) 必须遵守电荷平衡原理.释例3:氯气通入FeCl2溶液中:Fe2++Cl2=Fe3++2C「(错误),正确的是:2Fe2++Cl2=2Fe3++2CI-.(4) 氧化还原反应还必须遵守得失电子守恒原理 .应注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转移电子数是否配平• (5) 必须遵循定组成原理(即物质中阴、阳离子组成固定). 释例 4 : Ba(0H )2溶液和稀 HzSQ 混合:Ba+OF+H++SQ 2-=BaSQ j +HzO(错误),正确的是: Ba 2++2OH+SQ 2-+2l4=BaSO J +2H 2O.五、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 则不能大量共存•1.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 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 Ba 2+M CO"、Ag +与Br -、Ca 2+M SQ 2-和OH 、OH 与Ci J +等不能大量共存•⑵ 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 /与OH,H +与CO 2-、HCO 、S 2-、HSO 、SO 2-等不能大量共存• 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 M 与CO 2-、S 2-、SO 2-、F -、ClO -等生成弱酸;OH 与NH +、Cu 2+等生成弱碱;H 与OH 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⑷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 (如Fe 3+、NO -、CIO -、MnO 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 2-、I -、Fe 2+、SO 2- 等)不能大量共存•注意Fe 2+M Fe 3+M 以共存;MnO 与CI -不能大量共存•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2+ 3+ 2+(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 Cu 、Fe 、Fe 、MnO 等•(2) 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3) 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核心知识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有新的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气、生成沉淀等现象(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 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反应叫吸热反应② 原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与反应物质的总能量是不相同的,反应物与新物的 能量差若以能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若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吸热和放热都不明显点憾③ 实例 燃烧:C+O •= CO 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Zn+2HCI OH 起反应的离子 H +起反应的离子Zn CI2+H2T CaO+HO Ca(OH)2等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实例:C+CO2CO H2+CuO Cu+HO Ba(OH)2 • 8H2O+2NHCI BaCl2+8NH f +10f O 等v1.0可编辑可修改① 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个• 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② 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③ 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物④ 化石燃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属非再生能源⑤ 煤的充分利用及新技术的开发:新型煤粉燃烧机;煤的气化和液化;转化为水煤气或干馏煤气碱金属知识点、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1、知识网:核心知识、钠原子结构子:Na-e -^Na +,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的还原性 •二、性质1. 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 .(软一一质软,硬度小;亮一一银白色金属光泽;轻一一密度小, 比水轻;低一一熔点低;导一一可导电、导热 .)2. 化学性质:强还原性,活泼金属 .与Q 反应:常温T Na 20(白色固体)点燃或加热T Na 202(淡黄色固体)与S 反应:碾磨爆炸.与水反应:剧烈.现象:熔、浮、游、鸣、红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与酸反应:非常剧烈,以致爆炸 ..燃烧的条件有两 .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只有 个电子,易失去 个电子变成钠离 结构特点:v1.0可编辑可修改与某些熔融盐反应:可置换出某些熔融盐中的金属(如TiCI 4等)与盐溶液反应:实质是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再发生复分解反应三、钠的存在与保存1.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形态: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元素•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元素•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里无游离态,只有化合态(NaCI、N&CQ、NaSQ、NaNO等)2•保存:因为常温下金属钠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跟水、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四、钠的用途—Na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2. 制备NazQ2.3•做电光源:高压钠灯•4. 冶炼稀有金属•五、重点难点解析1. 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过程剖析切开金属钠置于空气中,切口开始呈银白色(钠的真面目)T变暗(生成NaQ)T变白色固体(生成NaQH)T成液(NaQH潮解)T结块(吸收CQ成N@CQ・ IOH2O)T最后成粉末(风化).有关反应如下:4Na+Q ^=2Na2O Na z O+HO ^=2NaOH2Na+2HO ^=2NaOH+2^ 2NaOH+CO^=NazCO+H2O注意不可将碳酸钠的生成用下式表示:NazO+CO ^=N@CO,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氧化钠与水结合的能力比跟二氧化碳反应的能力强得多•2. 钠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五个字:熔、浮、游、鸣、红•熔——是指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浮——是指钠密度小于水,浮于水面•游一一是指由于反应剧烈放出的气体使“钠球”在水面四处游动鸣一一一是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气体发出“咝咝”的声音;二是指收集到的气体点燃有爆鸣声即反应放出H2.红一一是指溶液加酚酞呈红色,即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O ^=2NaOH+W该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中电离出来的H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 .2Na+2HO ^=2Na+2OH+H> f3. 钠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钠与酸反应,实质上是钠与酸电离出的 H +反应,所以当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时,由于溶液中的 H +主要来 源于酸,因此钠先与酸反应,若钠是过量的则继续与水反应•因为酸中H +浓度远大于水中H +浓度,所以钠 与酸反应要比与水反应剧烈,以至发生燃烧或轻微爆炸钠与盐溶液反应,实质上是钠与盐溶液中的溶剂一一水电离出的H +反应.所以在盐溶液中,钠先与水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中的某些金属阳离子或 NH +发生复分解反应.如:2FeCl 3+6Na+6HO 2Fe(OH )3 J +6NaCI+3HJ2NHCI+2Na+2HzO 2NH •H 2O+2NaOH+>K故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典型例题例1 学生甲和乙,对金属钠的色泽发生了争议 •甲说书本上讲钠是银白色的,乙说他亲眼看到钠是 暗灰色的•学生丙听到他们的争论后, 从实验室取了一小块钠, 用很简单的实验证明了金属钠是银白色的, 并解释了通常看到钠是暗灰色的原因 •丙怎样进行实验证明和解释的解析 学生丙将取出一小块钠放在玻片上,叫甲和乙两人观察,看到确是暗灰色,丙又用小刀把钠切开,里面的钠是银白色的•丙解释: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外面的钠被氧化了,因此是暗灰色的例2 取5.4g 由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F 2O 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蒸干反应后的溶 液,得8g 无水晶体.(1) 通过计算判断是何种金属(2)混合物中R 和RO 的质量各是多少克解析 本题可采用极端假设法.即①假设5.4g 全为金属单质;②假设5.4g 全为氧化物,推出R 的原子量范围,R 的实际原子量应介于二者之间,从而推出该元素的名称(1) 假设5.4g 全为金属单质,据(R 的原子量设为a i )2R+2HO ^=2ROH+Hf2(a i +17) 5.4g假设5.4g 全为氧化物 据(R 的原子量设为a 2)RO+HO ^=2ROH2a 2+162(a 2+17) 5.4g8g 查表知R 为钠R 2O 为N@O ⑵据 2Na+2HO ^=2NaOH+b €46 80 62 80 m(Na)m(Na 2O) 得 m(Na)+m(Na 2O)=5.4g 80 §24 m(Na)+ |亠 m(Na ?O)= 8g 2a i8g a 2=Na 2O+HO ^=2NaOHm(Na) = 2.3gm(Na 2O) = 3.1g①通过计算求得原子量,由原子量确定是什么元素;②极端假设是解混合物计算题常用的评析方法•例3 把一小块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到以下现象:①金属钠表面逐渐变暗;②过一段时间以后又逐渐变潮湿;③再过些时候又转变成白色固体;④又过一段时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的粉末•写出以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解析金属钠为活泼金属,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钠,所以表面逐渐变暗且无光泽•氧化钠在空气中溶于水,表面变潮湿而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钠晶体,即含有10个结晶水的碳酸钠•再过一段时间,含有结晶水的晶体风化失水,变成粉末状物质答①4Na+Q ^=2N@O②Na z O+HO ----- 2NaOH③2NaOH+CO9H2O ------ N&CO • IOH2O- 风化④Na z CO • IOH2O --- NazCO+1OHO评析该题要求写出金属钠暴露于空气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实际考查的是钠及钠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合物引入:在初中学过恥①和恥°旧,在这再学习恥□和辰忙务恥EC%。

江苏化学高考必背知识总结

江苏化学高考必背知识总结

江苏化学高考必背知识总结江苏化学高考必背知识总结纵观近年的化学高考题,试题突出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总体上更加注意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江苏的考生首先就要将基础知识点复习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化学高考重点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化学高考易错知识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微信号:jinkaojuan)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7.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生长需要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8.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正确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16.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正确17.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错误,硫化钠可以和氢硫酸反应:Na2S+H2S=2NaHS18.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正确,Fe3+可以于SCN-配合,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CO32-,HCO3-和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19.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褪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正确,活性炭是吸附品红,为物理变化,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且可逆,氯水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20.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能与烧碱反应错误,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不与烧碱反应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结核心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一、几个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有升高)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4.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各概念间的关系为: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表示方法①双线桥法:例1它表示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和结果.线桥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元素上.②单线桥法例(上例)它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线桥由还原剂失电子元素指向氧化剂的得电子元素.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1.置换反应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3.复分解反应全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四、元素的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一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例如一切金属单质为O价Cl-1、S-2、O-2等,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等不能再失去电子,只可能得到电子而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如等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还常以某一方面为主.如S、O2、Cl2以氧化性为主.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一般需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而定.(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3)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六、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类型1.全部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价态物发生变化如:2H2+O22H2O Zn+2HCl H2↑+ZnCl2等2.部分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原子只有部分价态发生变化如:MnO2+4HCl(浓) MnCl2+Cl2↑+2H2O3.自身氧化还原型,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发生价态改变如:2KClO32KCl+3O2↑ 2H2O 2H2↑+O2↑4.歧化反应型: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发生价态的改变如:Cl2+2NaOH NaCl+NaClO+H2O七、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两个守恒关系: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总数守恒.2.归中律:即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反应遵循“可靠拢不相交”.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核心知识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或受热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1 CaO、SO3溶于水能导电,Fe能够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解析CaO本是电解质,但不能说是因为它溶于水能导电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CaO+H2O=Ca(OH)2,此时为Ca(OH)2的导电;SO3本身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SO3+H2O=H2SO4,此时为H2SO4的导电.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Fe不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列.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二、离子反应1.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离子互换型 (复分解反应型)2.类型氧化还原型三、离子方程式1.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之间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2.意义: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型的所有的离子反应.3.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3)“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4)“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四、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方法必须考虑以下五条原则:(1)依据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释例1: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错误),正确的是:Fe+2H+=Fe2++H2↑.(2)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释例2:Cl2+I-=Cl-+I2(错误),正确的是:Cl2+2I-=2Cl-+I2.(3)必须遵守电荷平衡原理.释例3:氯气通入FeCl2溶液中:Fe2++Cl2=Fe3++2Cl-(错误),正确的是:2Fe2++Cl2=2Fe3++2Cl-.(4)氧化还原反应还必须遵守得失电子守恒原理.应注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转移电子数是否配平.(5)必须遵循定组成原理(即物质中阴、阳离子组成固定).释例4:Ba(OH)2溶液和稀H2SO4混合:Ba+OH-+H++SO42-=BaSO4↓+H2O(错误),正确的是:Ba2++2OH-+SO42-+2H+=BaSO4↓+2H2O.五、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和OH-、OH-与Cu2+等不能大量共存.(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与CO32-、S2-、SO32-、F-、ClO-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注意Fe2+与Fe3+可以共存;MnO4-与Cl-不能大量共存.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Fe3+、Fe2+、MnO4-等.(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核心知识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有新的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气、生成沉淀等现象.(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反应叫吸热反应.②原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与反应物质的总能量是不相同的,反应物与新物的能量差若以能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若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吸热和放热都不明显.③实例燃烧:C+O 2CO2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Zn+2HClZnCl 2+H2↑ CaO+H2O Ca(OH)2等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实例:C+CO 22CO H2+CuO Cu+H2O Ba(OH)2·8H2O+2NH4ClBaCl2+8NH3↑+10H2O等2.燃烧①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②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③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物.④化石燃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属非再生能源.⑤煤的充分利用及新技术的开发:新型煤粉燃烧机;煤的气化和液化;转化为水煤气或干馏煤气.碱金属知识点一、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1、知识网:钠核心知识一、钠原子结构结构特点:.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Na-e-→Na+,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的还原性.二、性质1.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2.化学性质:强还原性,活泼金属.与O2反应:常温→Na2O(白色固体)点燃或加热→Na2O2(淡黄色固体)与S反应:碾磨爆炸.与水反应:剧烈.现象:熔、浮、游、鸣、红(滴入酚酞,溶液变红)与酸反应:非常剧烈,以致爆炸.与某些熔融盐反应:可置换出某些熔融盐中的金属(如TiCl4等)与盐溶液反应:实质是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再发生复分解反应.三、钠的存在与保存1.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形态: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元素.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元素.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里无游离态,只有化合态(NaCl、Na2CO3、Na2SO4、NaNO3等)2.保存:因为常温下金属钠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跟水、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四、钠的用途—Na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2.制备Na2O2.3.做电光源:高压钠灯.4.冶炼稀有金属.五、重点难点解析1.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过程剖析切开金属钠置于空气中,切口开始呈银白色(钠的真面目) →变暗(生成Na2O) →变白色固体(生成NaOH) →成液(NaOH潮解) →结块(吸收CO2成Na2CO3·10H2O) →最后成粉末(风化).有关反应如下:4Na+O 22Na2O Na2O+H2O 2NaOH2Na+2H 2O 2NaOH+H2↑ 2NaOH+CO2Na2CO3+H2O注意不可将碳酸钠的生成用下式表示:Na 2O+CO2Na2CO3,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氧化钠与水结合的能力比跟二氧化碳反应的能力强得多.2.钠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五个字:熔、浮、游、鸣、红.熔——是指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浮——是指钠密度小于水,浮于水面.游——是指由于反应剧烈放出的气体使“钠球”在水面四处游动.鸣——一是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气体发出“咝咝”的声音;二是指收集到的气体点燃有爆鸣声即反应放出H2.红——是指溶液加酚酞呈红色,即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 2O 2NaOH+H2↑该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中电离出来的H+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H 2O 2Na++2OH-+H2↑3.钠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钠与酸反应,实质上是钠与酸电离出的H+反应,所以当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时,由于溶液中的H+主要来源于酸,因此钠先与酸反应,若钠是过量的则继续与水反应.因为酸中H+浓度远大于水中H+浓度,所以钠与酸反应要比与水反应剧烈,以至发生燃烧或轻微爆炸.钠与盐溶液反应,实质上是钠与盐溶液中的溶剂——水电离出的H+反应.所以在盐溶液中,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中的某些金属阳离子或NH4+发生复分解反应.如:2FeCl3+6Na+6H2O=2Fe(OH)3↓+6NaCl+3H2↑2NH4Cl+2Na+2H2O=2NH3·H2O+2NaOH+H2↑故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典型例题例1 学生甲和乙,对金属钠的色泽发生了争议.甲说书本上讲钠是银白色的,乙说他亲眼看到钠是暗灰色的.学生丙听到他们的争论后,从实验室取了一小块钠,用很简单的实验证明了金属钠是银白色的,并解释了通常看到钠是暗灰色的原因.丙怎样进行实验证明和解释的解析学生丙将取出一小块钠放在玻片上,叫甲和乙两人观察,看到确是暗灰色,丙又用小刀把钠切开,里面的钠是银白色的.丙解释: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外面的钠被氧化了,因此是暗灰色的.例2取5.4g由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蒸干反应后的溶液,得8g无水晶体.(1)通过计算判断是何种金属(2)混合物中R和R2O的质量各是多少克解析本题可采用极端假设法.即①假设5.4g全为金属单质;②假设5.4g全为氧化物,推出R的原子量范围,R的实际原子量应介于二者之间,从而推出该元素的名称.(1)假设5.4g全为金属单质,据(R的原子量设为a1)2R+2H 2O 2ROH+H2↑2a1 2(a1+17)5.4g 8g a1=假设5.4g全为氧化物据(R的原子量设为a2)R 2O+H2O 2ROH2a2+16 2(a2+17) a2=5.4g 8g查表知R为钠 R2O为Na2O(2)据2Na+2H2O 2NaOH+H2↑ Na2O+H2O 2NaOH46 80 62 80m(Na) m(Na2O)得 m(Na)+m(Na2O)=5.4g m(Na)=2.3gm(Na)+ m(Na2O)=8g m(Na2O)=3.1g评析①通过计算求得原子量,由原子量确定是什么元素;②极端假设是解混合物计算题常用的方法.例3把一小块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到以下现象:①金属钠表面逐渐变暗;②过一段时间以后又逐渐变潮湿;③再过些时候又转变成白色固体;④又过一段时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的粉末.写出以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解析金属钠为活泼金属,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钠,所以表面逐渐变暗且无光泽.氧化钠在空气中溶于水,表面变潮湿而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钠晶体,即含有10个结晶水的碳酸钠.再过一段时间,含有结晶水的晶体风化失水,变成粉末状物质.答①4Na+O22Na2O②Na2O+H2O 2NaOH③2NaOH+CO2+9H2O Na2CO3·10H2O④Na2CO3·10H2O Na2CO3+10H2O评析该题要求写出金属钠暴露于空气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实际考查的是钠及钠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合物引入:在初中学过,在这再学习。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结核心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一、几个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有升高)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4.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各概念间的关系为: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表示方法①双线桥法:例1它表示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和结果.线桥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元素上.②单线桥法例(上例)它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线桥由还原剂失电子元素指向氧化剂的得电子元素.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1.置换反应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3.复分解反应全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四、元素的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一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例如一切金属单质为O价Cl-1、S-2、O-2等,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等不能再失去电子,只可能得到电子而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如等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还常以某一方面为主.如S、O2、Cl2以氧化性为主.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一般需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而定.(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3)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六、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类型1.全部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价态物发生变化如:2H2+O22H2O Zn+2HCl H2↑+ZnCl2等2.部分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原子只有部分价态发生变化如:MnO2+4HCl(浓) MnCl2+Cl2↑+2H2O3.自身氧化还原型,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发生价态改变如:2KClO32KCl+3O2↑2H2O 2H2↑+O2↑4.歧化反应型: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发生价态的改变如:Cl2+2NaOH NaCl+NaClO+H2O七、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两个守恒关系: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总数守恒.2.归中律:即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反应遵循“可靠拢不相交”.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核心知识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或受热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1CaO、SO3溶于水能导电,Fe能够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解析 CaO本是电解质,但不能说是因为它溶于水能导电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CaO+H2O=Ca(OH)2,此时为Ca(OH)2的导电;SO3本身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SO3+H2O=H2SO4,此时为H2SO4的导电.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Fe 不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列.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二、离子反应1.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离子互换型(复分解反应型)2.类型氧化还原型三、离子方程式1.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之间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2.意义: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型的所有的离子反应.3.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3)“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4)“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四、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方法必须考虑以下五条原则:(1)依据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释例1: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错误),正确的是:Fe+2H+=Fe2++H2↑.(2)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释例2:Cl2+I-=Cl-+I2(错误),正确的是:Cl2+2I-=2Cl-+I2.(3)必须遵守电荷平衡原理.释例3:氯气通入FeCl2溶液中:Fe2++Cl2=Fe3++2Cl-(错误),正确的是:2Fe2++Cl2=2Fe3++2Cl-.(4)氧化还原反应还必须遵守得失电子守恒原理.应注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转移电子数是否配平.(5)必须遵循定组成原理(即物质中阴、阳离子组成固定).释例4:Ba(OH)2溶液和稀H2SO4混合:Ba+OH-+H++SO42-=BaSO4↓+H2O(错误),正确的是:Ba2++2OH-+SO42-+2H+=BaSO4↓+2H2O.五、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和OH-、OH-与Cu2+等不能大量共存.(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与CO32-、S2-、SO32-、F-、ClO-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注意Fe2+与Fe3+可以共存;MnO4-与Cl-不能大量共存.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Fe3+、Fe2+、MnO4-等.(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核心知识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有新的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气、生成沉淀等现象.(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反应叫吸热反应.②原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与反应物质的总能量是不相同的,反应物与新物的能量差若以能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若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吸热和放热都不明显.③实例燃烧:C+O 2CO2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Zn+2HClZnCl 2+H2↑CaO+H2O Ca(OH)2等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实例:C+CO 22CO H2+CuO Cu+H2O Ba(OH)2·8H2O+2NH4ClBaCl2+8NH3↑+10H2O等2.燃烧①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②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③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物.④化石燃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属非再生能源.⑤煤的充分利用及新技术的开发:新型煤粉燃烧机;煤的气化和液化;转化为水煤气或干馏煤气.碱金属知识点一、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1、知识网:钠核心知识一、钠原子结构结构特点:.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Na-e-→Na+,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的还原性.二、性质1.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2.化学性质:强还原性,活泼金属.与O2反应:常温→Na2O(白色固体)点燃或加热→Na2O2(淡黄色固体)与S反应:碾磨爆炸.与水反应:剧烈.现象:熔、浮、游、鸣、红(滴入酚酞,溶液变红)与酸反应:非常剧烈,以致爆炸.与某些熔融盐反应:可置换出某些熔融盐中的金属(如TiCl4等)与盐溶液反应:实质是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再发生复分解反应.三、钠的存在与保存1.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形态: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元素.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元素.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里无游离态,只有化合态(NaCl、Na2CO3、Na2SO4、NaNO3等)2.保存:因为常温下金属钠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跟水、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四、钠的用途1.K—Na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2.制备Na2O2.3.做电光源:高压钠灯.4.冶炼稀有金属.五、重点难点解析1.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过程剖析切开金属钠置于空气中,切口开始呈银白色(钠的真面目) →变暗(生成Na2O) →变白色固体(生成NaOH) →成液(NaOH潮解) →结块(吸收CO2成Na2CO3·10H2O) →最后成粉末(风化).有关反应如下:4Na+O 22Na2O Na2O+H2O 2NaOH2Na+2H 2O 2NaOH+H2↑2NaOH+CO2Na2CO3+H2O注意不可将碳酸钠的生成用下式表示:Na 2O+CO2Na2CO3,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氧化钠与水结合的能力比跟二氧化碳反应的能力强得多.2.钠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五个字:熔、浮、游、鸣、红.熔——是指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浮——是指钠密度小于水,浮于水面.游——是指由于反应剧烈放出的气体使“钠球”在水面四处游动.鸣——一是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气体发出“咝咝”的声音;二是指收集到的气体点燃有爆鸣声即反应放出H2.红——是指溶液加酚酞呈红色,即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 2O 2NaOH+H2↑该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中电离出来的H+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H 2O 2Na++2OH-+H2↑3.钠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钠与酸反应,实质上是钠与酸电离出的H+反应,所以当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时,由于溶液中的H+主要来源于酸,因此钠先与酸反应,若钠是过量的则继续与水反应.因为酸中H+浓度远大于水中H+浓度,所以钠与酸反应要比与水反应剧烈,以至发生燃烧或轻微爆炸.钠与盐溶液反应,实质上是钠与盐溶液中的溶剂——水电离出的H+反应.所以在盐溶液中,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中的某些金属阳离子或NH4+发生复分解反应.如:2FeCl3+6Na+6H2O=2Fe(OH)3↓+6NaCl+3H2↑2NH4Cl+2Na+2H2O=2NH3·H2O+2NaOH+H2↑故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典型例题例1 学生甲和乙,对金属钠的色泽发生了争议.甲说书本上讲钠是银白色的,乙说他亲眼看到钠是暗灰色的.学生丙听到他们的争论后,从实验室取了一小块钠,用很简单的实验证明了金属钠是银白色的,并解释了通常看到钠是暗灰色的原因.丙怎样进行实验证明和解释的?解析学生丙将取出一小块钠放在玻片上,叫甲和乙两人观察,看到确是暗灰色,丙又用小刀把钠切开,里面的钠是银白色的.丙解释: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外面的钠被氧化了,因此是暗灰色的.例2取5.4g由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蒸干反应后的溶液,得8g无水晶体.(1)通过计算判断是何种金属?(2)混合物中R和R2O的质量各是多少克?解析本题可采用极端假设法.即①假设5.4g全为金属单质;②假设5.4g全为氧化物,推出R的原子量范围,R的实际原子量应介于二者之间,从而推出该元素的名称.(1)假设5.4g全为金属单质,据(R的原子量设为a1)2R+2H 2O 2ROH+H2↑2a12(a1+17)5.4g 8g a1=35.3假设5.4g全为氧化物据(R的原子量设为a2)R 2O+H2O 2ROH2a2+16 2(a2+17) a2=10.75.4g 8g查表知R为钠R2O为Na2O(2)据2Na+2H2O 2NaOH+H2↑Na2O+H2O 2NaOH46 80 62 80m(Na) m(Na2O)得m(Na)+m(Na2O)=5.4g m(Na)=2.3gm(Na)+ m(Na2O)=8g m(Na2O)=3.1g评析①通过计算求得原子量,由原子量确定是什么元素;②极端假设是解混合物计算题常用的方法.例3把一小块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到以下现象:①金属钠表面逐渐变暗;②过一段时间以后又逐渐变潮湿;③再过些时候又转变成白色固体;④又过一段时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的粉末.写出以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解析金属钠为活泼金属,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钠,所以表面逐渐变暗且无光泽.氧化钠在空气中溶于水,表面变潮湿而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钠晶体,即含有10个结晶水的碳酸钠.再过一段时间,含有结晶水的晶体风化失水,变成粉末状物质.答①4Na+O22Na2O②Na2O+H2O 2NaOH③2NaOH+CO2+9H2O Na2CO3·10H2O④Na2CO3·10H2O Na2CO3+10H2O评析该题要求写出金属钠暴露于空气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实际考查的是钠及钠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合物引入:在初中学过,在这再学习。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推荐文档
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 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
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 4.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
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各概念间的关系为: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结 核心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
核心知识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有升高)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 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 MnO2 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 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 加入。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3)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
六、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类型 1.全部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价态物发生变化
如:2H2+O2
2H2O Zn+2HCl H2↑+ZnCl2 等
2.部分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原子只有部分价态发生变化
如: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完整)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推荐文档

2Na+2H2O
2Na++2OH-+H2↑
3.钠与酸、盐溶液的反应
钠与酸反应,实质上是钠与酸电离出的 H+反应,所以当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时,由于溶液中的 H+主要
来源于酸,因此钠先与酸反应,若钠是过量的则继续与水反应.因为酸中 H+浓度远大于水中 H+浓度,所
以钠与酸反应要比与水反应剧烈,以至发生燃烧或轻微爆炸.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Ba2++2OH-+SO42-+2H+=BaSO4↓+2H2O. 五、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
则不能大量共存.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 Ba2+与 CO32-、Ag+与 Br-、Ca2+与 SO42-和 OH-、OH-与 Cu2+等不能大量共
③实例 燃烧:C+O2
CO2 酸碱中和
Ca(OH)2 等为放热反应
ZnCl2+H2↑
吸热反应实例:C+CO2 BaCl2+8NH3↑+10H2O 等
2.燃烧
2CO H2+CuO
Cu+H2O Ba(OH)2·8H2O+2NH4Cl
①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有两个.
解析
CaO 本是电解质,但不能说是因为它溶于水能导电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
CaO+H2O=Ca(OH)2,此时为 Ca(OH)2 的导电;SO3 本身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 SO3+H2O=H2SO4,此时为 H2SO4 的导电.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离子而 导电的一类化合物.Fe 不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列.

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总结核心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核心知识一、几个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有升高)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4.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各概念间的关系为: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表示方法①双线桥法:例1它表示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和结果.线桥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元素上.②单线桥法例(上例)它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线桥由还原剂失电子元素指向氧化剂的得电子元素.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1.置换反应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一部分为氧化还原反应.3.复分解反应全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四、元素的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一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不能再得到电子,只具有还原性.例如一切金属单质为O价Cl-1、S-2、O-2等,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等不能再失去电子,只可能得到电子而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如等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还常以某一方面为主.如S、O2、Cl2以氧化性为主.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一般需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而定.(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3)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六、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类型1.全部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价态物发生变化如:2H2+O22H2O Zn+2HCl H2↑+ZnCl2等2.部分氧化还原型:变价元素的原子只有部分价态发生变化如:MnO2+4HCl(浓) MnCl2+Cl2↑+2H2O3.自身氧化还原型,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发生价态改变如:2KClO32KCl+3O2↑ 2H2O 2H2↑+O2↑4.歧化反应型: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发生价态的改变如:Cl2+2NaOH NaCl+NaClO+H2O七、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两个守恒关系: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总数守恒.2.归中律:即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反应遵循“可靠拢不相交”.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核心知识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或受热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1 CaO、SO3溶于水能导电,Fe能够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解析 CaO本是电解质,但不能说是因为它溶于水能导电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CaO+H2O=Ca(OH)2,此时为Ca(OH)2的导电;SO3本身不是电解质,溶于水有以下反应:SO3+H2O=H2SO4,此时为H2SO4的导电.电解质实际上指的是不与水反应,通过本身电离出自由移离子而导电的一类化合物.Fe不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列.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二、离子反应1.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离子互换型 (复分解反应型)2.类型氧化还原型三、离子方程式1.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之间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2.意义: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型的所有的离子反应.3.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3)“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4)“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四、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方法必须考虑以下五条原则:(1)依据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释例1: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错误),正确的是:Fe+2H+=Fe2++H2↑.(2)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释例2:Cl2+I-=Cl-+I2(错误),正确的是:Cl2+2I-=2Cl-+I2.(3)必须遵守电荷平衡原理.释例3:氯气通入FeCl2溶液中:Fe2++Cl2=Fe3++2Cl-(错误),正确的是:2Fe2++Cl2=2Fe3++2Cl-.(4)氧化还原反应还必须遵守得失电子守恒原理.应注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转移电子数是否配平.(5)必须遵循定组成原理(即物质中阴、阳离子组成固定).释例4:Ba(OH)2溶液和稀H2SO4混合:Ba+OH-+H++SO42-=BaSO4↓+H2O(错误),正确的是:Ba2++2OH-+SO42-+2H+=BaSO4↓+2H2O.五、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和OH-、OH-与Cu2+等不能大量共存.(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与CO32-、S2-、SO32-、F-、ClO-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注意Fe2+与Fe3+可以共存;MnO4-与Cl-不能大量共存.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Fe3+、Fe2+、MnO4-等.(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核心知识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有新的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气、生成沉淀等现象.(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反应叫吸热反应.②原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与反应物质的总能量是不相同的,反应物与新物的能量差若以能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若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吸热和放热都不明显.③实例燃烧:C+O2CO2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Zn+2HCl ZnCl2+H2↑ CaO+H2OCa(OH)2等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实例:C+CO22CO H2+CuO Cu+H2O Ba(OH)2·8H2O+2NH4ClBaCl2+8NH3↑+10H2O等2.燃烧①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②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③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物.④化石燃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属非再生能源.⑤煤的充分利用及新技术的开发:新型煤粉燃烧机;煤的气化和液化;转化为水煤气或干馏煤气.碱金属知识点一、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1、知识网:钠核心知识一、钠原子结构结构特点:.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Na-e-→Na+,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的还原性.二、性质1.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2.化学性质:强还原性,活泼金属.与O2反应:常温→Na2O(白色固体)点燃或加热→Na2O2(淡黄色固体)与S反应:碾磨爆炸.与水反应:剧烈.现象:熔、浮、游、鸣、红(滴入酚酞,溶液变红)与酸反应:非常剧烈,以致爆炸.与某些熔融盐反应:可置换出某些熔融盐中的金属(如TiCl4等)与盐溶液反应:实质是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再发生复分解反应.三、钠的存在与保存1.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形态: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元素.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元素.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里无游离态,只有化合态(NaCl、Na2CO3、Na2SO4、NaNO3等)2.保存:因为常温下金属钠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跟水、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四、钠的用途1.K—Na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2.制备Na2O2.3.做电光源:高压钠灯.4.冶炼稀有金属.五、重点难点解析1.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过程剖析切开金属钠置于空气中,切口开始呈银白色(钠的真面目) →变暗(生成Na2O) →变白色固体(生成NaOH) →成液(NaOH潮解) →结块(吸收CO2成Na2CO3·10H2O) →最后成粉末(风化).有关反应如下:4Na+O22Na2O Na2O+H2O 2NaOH2Na+2H2O 2NaOH+H2↑ 2NaOH+CO2Na2CO3+H2O注意不可将碳酸钠的生成用下式表示:Na2O+CO2Na2CO3,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氧化钠与水结合的能力比跟二氧化碳反应的能力强得多.2.钠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五个字:熔、浮、游、鸣、红.熔——是指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浮——是指钠密度小于水,浮于水面.游——是指由于反应剧烈放出的气体使“钠球”在水面四处游动.鸣——一是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气体发出“咝咝”的声音;二是指收集到的气体点燃有爆鸣声即反应放出H2.红——是指溶液加酚酞呈红色,即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 2NaOH+H2↑该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中电离出来的H+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 2Na++2OH-+H2↑3.钠与酸、盐溶液的反应钠与酸反应,实质上是钠与酸电离出的H+反应,所以当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时,由于溶液中的H+主要来源于酸,因此钠先与酸反应,若钠是过量的则继续与水反应.因为酸中H+浓度远大于水中H+浓度,所以钠与酸反应要比与水反应剧烈,以至发生燃烧或轻微爆炸.钠与盐溶液反应,实质上是钠与盐溶液中的溶剂——水电离出的H+反应.所以在盐溶液中,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中的某些金属阳离子或NH4+发生复分解反应.如:2FeCl3+6Na+6H2O=2Fe(OH)3↓+6NaCl+3H2↑2NH4Cl+2Na+2H2O=2NH3·H2O+2NaOH+H2↑故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典型例题例1 学生甲和乙,对金属钠的色泽发生了争议.甲说书本上讲钠是银白色的,乙说他亲眼看到钠是暗灰色的.学生丙听到他们的争论后,从实验室取了一小块钠,用很简单的实验证明了金属钠是银白色的,并解释了通常看到钠是暗灰色的原因.丙怎样进行实验证明和解释的?解析学生丙将取出一小块钠放在玻片上,叫甲和乙两人观察,看到确是暗灰色,丙又用小刀把钠切开,里面的钠是银白色的.丙解释: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外面的钠被氧化了,因此是暗灰色的.例2取5.4g由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蒸干反应后的溶液,得8g无水晶体.(1)通过计算判断是何种金属?(2)混合物中R和R2O的质量各是多少克?解析本题可采用极端假设法.即①假设5.4g全为金属单质;②假设5.4g全为氧化物,推出R的原子量范围,R的实际原子量应介于二者之间,从而推出该元素的名称.(1)假设5.4g全为金属单质,据(R的原子量设为a1)2R+2H2O 2ROH+H2↑2a1 2(a1+17)5.4g 8g a1=35.3假设5.4g全为氧化物据(R的原子量设为a2)R2O+H2O 2ROH2a2+16 2(a2+17) a2=10.75.4g 8g查表知R为钠 R2O为Na2O(2)据2Na+2H2O 2NaOH+H2↑ Na2O+H2O 2NaOH46 80 62 80m(Na) m(Na2O)得 m(Na)+m(Na2O)=5.4g m(Na)=2.3gm(Na)+ m(Na2O)=8g m(Na2O)=3.1g评析①通过计算求得原子量,由原子量确定是什么元素;②极端假设是解混合物计算题常用的方法.例3把一小块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到以下现象:①金属钠表面逐渐变暗;②过一段时间以后又逐渐变潮湿;③再过些时候又转变成白色固体;④又过一段时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的粉末.写出以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解析金属钠为活泼金属,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钠,所以表面逐渐变暗且无光泽.氧化钠在空气中溶于水,表面变潮湿而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钠晶体,即含有10个结晶水的碳酸钠.再过一段时间,含有结晶水的晶体风化失水,变成粉末状物质.答①4Na+O22Na2O②Na2O+H2O 2NaOH③2NaOH+CO2+9H2O Na2CO3·10H2O④Na2CO3·10H2O Na2CO3+10H2O评析该题要求写出金属钠暴露于空气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实际考查的是钠及钠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合物引入:在初中学过,在这再学习。

2016年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复习总结(新)

2016年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复习总结(新)

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专题1】1、海带灰化目的是使有机物分解,呈气体逸散,待测的金属或非金属以氧化物或无机盐的形式残留下来。

所用仪器有坩埚、坩埚钳、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泥三角2、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两种溶液时,注意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查旋塞及玻璃塞处是否漏水。

分液时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目的是与大气相通,使液体顺利流下。

能用CCl4萃取碘的原因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I2在CCl4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3、纸层析法作为一种物质分离的简单方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

它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附着在纸上的水是固定相,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又称展开剂),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为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实验中采用氨熏显色。

请写出Fe3+、Cu2+分别与足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3NH3·H2O==Fe(OH)3↓+3NH4+、Cu2++4NH3·H2O==Cu(NH3)42++4H2O显色反应结果是滤纸上方颜色呈蓝色,下方呈棕黄色(均在原点之上),说明Fe和Cu得到了分离。

由此可以得出Fe3+和Cu2+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情况是Fe3+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Cu2+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

在用纸层法进行层析操作时,为什么不能让滤纸上的试样点接触展开剂?如接触,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

4、要制备颗粒较大的硝酸钾晶体,应选择的结晶条件是减慢溶液的冷却速度。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如何操作使晶体析出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的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浓缩NaNO3和KCl的混合液时,为什么NaCl先析出?NaNO3、KCl、KNO3在高温时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温度降低时,NaNO3、KCl的溶解度明显减小,而KNO3的溶解度则急剧下降;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最新整理

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最新整理

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最新整理新一年的高考就要到来,很多高三的考生已经开始了各个科目的备考,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我们要复习的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苏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化学实验知识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专题1】1、海带灰化目的是使有机物分解,呈气体逸散,待测的金属或非金属以氧化物或无机盐的形式残留下来。

所用仪器有坩埚、坩埚钳、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泥三角2、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两种溶液时,注意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查旋塞及玻璃塞处是否漏水。

分液时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目的是与大气相通,使液体顺利流下。

能用CCl4萃取碘的原因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I2在CCl4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3、纸层析法作为一种物质分离的简单方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

它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附着在纸上的水是固定相,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又称展开剂),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为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实验中采用氨熏显色。

请写出Fe3+、Cu2+分别与足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3NH3·H2O==Fe(OH)3↓+3NH4+、Cu2++4NH3·H2O==Cu(NH3)42++4H2O显色反应结果是滤纸上方颜色呈蓝色,下方呈棕黄色(均在原点之上),说明Fe3+和Cu2+得到了分离。

由此可以得出Fe3+和Cu2+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情况是Fe3+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Cu2+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

在用纸层法进行层析操作时,为什么不能让滤纸上的试样点接触展开剂?如接触,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

4、要制备颗粒较大的硝酸钾晶体,应选择的结晶条件是减慢溶液的冷却速度。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如何操作使晶体析出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的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浓缩NaNO3和KCl的混合液时,为什么NaCl先析出?NaNO3、KCl、KNO3在高温时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温度降低时,NaNO3、KCl的溶解度明显减小,而KNO3的溶解度则急剧下降;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趁热过滤的原因防止温度降低KNO3结晶析出如何趁热过滤用已预热过的布氏漏斗进行抽滤,过滤装置如图1—8所示,采用这种装置过滤的主要目的是过滤速度较快;可以得到比较干燥的沉淀。

这种装置工作的主要原理是抽气泵给吸滤瓶减压,导致装置内部的压强降低,使过滤的速度加快。

这种装置要有布氏漏斗、吸滤瓶、安全瓶、抽气泵等仪器组成,其安全瓶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导管应短进长出。

布氏漏斗的颈口斜面与吸滤瓶的支管口相对,以便于吸滤。

吸滤完毕时,应先拆下连接抽气泵和吸滤瓶的橡皮管,然后关闭水龙头。

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

欲将KNO3粗产品提纯,可采取的方法是__重结晶。

具体操作是按粗产品∶水=2∶1(质量比)的比例,将粗产品溶于蒸馏水中。

加热、搅拌、待晶体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

(若溶液沸腾时,晶体还未全部溶解,可再加极少量蒸馏水使其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抽滤。

为什么选用这方法可使产品获得较高的纯度?可以除去晶体中微量的杂质【专题2】5.破坏铝表面氧化膜的方法有①用砂纸擦②用NaOH溶液③用稀酸浸泡设计一实验证明铝表面氧化膜已被破坏将一片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CuSO4溶液中,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增强铝表面氧化膜保护的方法有放入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浸泡。

设计一实验证明将一片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浸泡后,洗净放入CuSO4溶液中,铝片表面无红色物质析出。

6、使苯酚晶体变成苯酚液体的方法有用乙醚或用热水浴加热融化实验室制乙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乙醇中慢加浓硫酸,混合液温度迅速上升到170℃7、检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否为CaCO3,宜选用的试剂是盐酸与石灰水,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 CO2↑。

检验牙膏中的保湿剂是否为甘油,宜选用的试剂是新制的氢氧化铜,实验现象为出现绛蓝色溶液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用试剂的配制方法是向3 mL5% 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2% CuSO4溶液,即可生成氢氧化铜悬浊液。

牙膏配成的溶液PH>7的原因是牙膏中的安息香酸钠、氟化钠等溶于水水解使溶液显碱性。

含氟牙膏有什么特别功能预防龋齿它的成分是氟化钠写出防蛀作用的离子方程式Ca5(PO4)3OH+F—Ca5(PO4)3F+OH-【专题3】8、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某同学提出用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更为简便。

他的操作是:ⅰ.当图中所示火柴头燃烧完时,立即移出火柴;ⅱ.迅速将甲烧杯倒扣在乙烧杯上,轻轻振荡乙烧杯欲检验火柴头中是否含有氯元素,可能有以下方案:(1)将燃尽的火柴头浸泡在水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若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有氯离子,反应的方程式是KCl+AgNO3===AgCl↓ +KNO3 。

(2)将多根火柴浸于水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和NaNO2溶液。

溶液,若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有氯元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 NO2—+ ClO3— +Ag+====3 NO3—+AgCl↓9、如何区别亚硝酸钠与氯化钠方案1:NO2-+Fe2++2H+=2NO↑+Fe3++H2O方案2:2NO2-+2I—+4H+=NO↑+I2+2H2O方案3:5NO2-+2MnO4-+6H+=5NO3-+2Mn2++3H2O方案4:Ag++Cl—====AgCl↓ Ag++ NO2-====AgNO2↓方案5:NaNO2+H2SO4(稀)====NaHSO4+HNO2HNO2=====NO↑+NO2↑+H2O方案6、NO2—+ H2OHNO2+OH—【专题4】10、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是:S2O32-+2H+===SO2↑+S↓+H2O如何比较实验中溶液出现浑浊的快慢以两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以锥形瓶底部“﹢”完全遮盖时为终点计时,比较所需时间。

催化剂11. H2O2分解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如何判断H2O2分解速率的大小收集等量气体所需的时间或记录单位时间产生的气体的量。

图P4912.氯化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oCl4]2-(蓝色)+ 6H2O[Co(H2O)6]2+(粉红色) + 4Cl-①加水稀释: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加浓盐酸或氯化钙向逆方向移动。

②二氯化钴水合物加热时发生的变化(依序从左到右):CoCl2·6H2O(粉红) CoCl2·2H2O(紫色)CoCl2·H2O(蓝紫色)CoCl2(蓝色)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l2·6H2O),振荡使其溶解,逐渐加热,则溶液最终会变成___蓝__色。

原因是_氯化钴的水合物失水而显蓝色【专题6】14、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1)食醋分酿造醋和配制醋两种,食醋总酸含量是指每100ml食醋中含醋酸的质量,(2)指示剂的选择:①滴定开始时,溶液的PH通常变化缓慢,当接近完全反应时(即滴定终点),pH出现突变,称为滴定突跃。

②用NaOH溶液滴定CH3COOH时,宜选用的指示剂是酚酞③用盐酸滴定氨水时,宜选用的指示剂是甲基橙。

(3)在滴定时为什么要将市售食醋稀释10倍?稀释有助于减少食醋的颜色对滴定终点颜色的干扰,减少滴定误差(4)实验过程中,移液管和滴定管在使用前都要润洗,如果使用未润洗的移液管或滴定管,会对测定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盛装样品的锥形瓶是否也需润洗?为什么?如果不润洗,装入的溶液被稀释,会导致测定结果有误差。

锥形瓶不需润洗,如果润洗,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5)如果滴定的终点没有控制好,即NaOH过量,溶液显深红色,如何补救?用上述配置好的醋酸进行回滴至溶液显浅红色,记录所需醋酸的量,两者合计即为醋酸的总体积。

(6)该实验产生偏差的原因有哪些?(1)滴定读数时,俯视或仰视;(2)滴定终点的判断不准确;(3)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溅出(其它合理答案均可)15、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的测定(1)取三块镀锌铁皮(A、B、C,截自同一块镀锌铁皮),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与宽度。

(2)用电子天平(精度0.001g)分别称量三块镀锌铁皮(A、B、C)的质量。

(3)将镀锌铁皮A放入烧杯中,加入约40mL 6mol·L-1盐酸。

反应时用玻璃棒小心翻动镀锌铁皮,使铁皮两边锌镀层都充分反应,到反应速率突然减小时(产生气泡的速率变得极慢)立即将未反应的铁皮取出,用自来水冲洗掉附着的酸液。

该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内层铁与酸反应(4)将铁片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小火烘干,冷却后用电子天平称量。

(5)实验是否缺少必要的步骤?如果缺少,写出应补充的实验步骤:分别用B、C重复进行实验步骤3、4。

(6)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求出镀锌铁皮的镀锌铁皮的锌镀层厚度。

写出镀锌铁片的镀锌层厚度的计算公式:_h=(m1-m2)/2ρS )准确判断锌完全反应是本实验最重要的一环。

若判断过早则会使锌未完全溶解;若过迟会使铁部分溶解,都会增加实验误差。

判断锌在酸中完全溶解的实验现象是产生氢气速率突然变慢,其依据是锌反应完,原电池作用消失,铁于酸反应显著减那们慢。

(7)结合计算公式:h=(m1-m2)/2ρS,本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镀锌铁片长、宽测量;反应前后铁皮质量称量;终点判断;反应后铁皮洗涤;铁皮未烘干。

措施:提高测量工具的精密度,减少系统误差。

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减少偶然误差。

【专题7】13、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硫酸亚铁铵,商品名称为摩尔盐,其化学式为(NH4)2SO4·FeSO4·6HO,浅绿色晶体是一种复盐。

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

(NH4)2SO4和硫酸亚铁溶液混合,加热浓缩即可制得硫酸亚铁铵,其主要原理是在相同温度下,硫酸亚铁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比FeSO4或(NH4)2SO4都小。

写出反应式FeSO4+(NH4)2SO4+6H2O=(NH4)2SO4·FeSO4·6H2O↓(1)Na2CO3溶液用以除油污的原因是Na2CO3水解呈碱性,加热更有利于提高去污能力的原因是加热促进Na2CO3水解,使碱性增强,提高去污能力。

,将剩余的碱液倒掉的方法是倾析法(2)将称量好的Fe屑放入锥形瓶中,加入25 mL 3mol/L H2SO4 ,放在水浴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生成为止,再加入1 mL 3mol/L H2SO4,趁热过滤,将滤液转移至蒸发皿中。

趁热过滤的目的是为防止因冷却使FeSO4晶体析出而造成损失反应结束时再加入1 mL 3mol/L H2SO4的作用是抑制硫酸亚铁水解在制备FeSO4过程中常会出现黄色现象,避免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是Fe屑过量(3)(NH4)2SO4与FeSO4混合后,缓缓加热,浓缩至表面出现结晶薄膜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