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例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比如,经典方剂丹参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现代研究发现,丹参饮中的丹参、檀香、砂仁等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再如,炙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其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

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可以益气健脾,生地、麦冬、阿胶等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复脉之功。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调节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率,改善心肌缺血。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而配合使用中药,可以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调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心理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中医通过情志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一位患有冠心病多年的患者,经常感到胸闷、胸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的中药方剂,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也有了明显改善。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其中,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一、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历史与现状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目前,中医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与证据分析1. 中医药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显著疗效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心悸等。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缓解症状。

例如,丹参、山楂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中医药能调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还能主动调节患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艾叶、绿茶、决明子等一些中草药被广泛研究和使用,能有效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并改善血液循环。

这些药物可以作为降压降脂的辅助治疗方法,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中医药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除了治疗症状和调节风险因素外,中医药还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例如,柴胡、黄芪等药物在心脏病康复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代谢等机制来提高患者的预后。

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包括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调节心脏功能等方面。

其中,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抗炎等多种活性,能够干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四、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制定方案。

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

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

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不仅涵盖了广泛的疾病范围,还拥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中医的观点中,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

一、中医心血管病学的基本理论在中医心血管病学中,有几个基本理论,包括“气血亏虚”、“痰血内阻”和“心神失宜”等。

1. 气血亏虚: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亏虚是指气血不足,无法顺畅运行,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障碍。

治疗气血亏虚的方法包括补养气血的药物和调整饮食习惯。

2. 痰血内阻:中医认为,痰和血液不正常的聚集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问题。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或长期慢性病引起的。

治疗痰血内阻的方法包括清理痰液和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

3. 心神失宜: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病还与心神活动失常有关。

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和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心神失宜的方法包括放松身心、调整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和采取中医养生方法。

二、中医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医心血管病学的临床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1. 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病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一些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山楂、薏苡仁、桑葚等。

这些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还可以提高气血运行和代谢水平。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功能。

针灸治疗心血管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减轻心悸等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特定部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身心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缓解心脏和血管的压力,减少心脏负荷。

三、结语中医心血管病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病因和病情,还要结合个体特点来综合治疗。

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功能的一类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调理心血管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调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中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作“痹证”,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

中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情绪不稳、过食肥甘厚味、长期久坐不动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调理心血管疾病的方法1.调理情绪中医学认为,情绪稳定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情绪不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不齐等症状。

中医推荐通过锻炼身体、听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法,舒缓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2.饮食调理中医学认为,调理饮食对心血管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过咸的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等。

此外,适当饮用中药调理心血管系统也是一种有效方式。

3.运动调理中医学强调适量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中药调理中医学中有许多中药可以调理心血管疾病。

比如,当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时,可以选择服用丹参、川芎等药物,以改善心血管功能。

然而,使用中药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遵循医嘱使用。

三、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体重中医学强调合理控制体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过重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保持适当的体重,既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又可以保持正常的血脂水平。

2.热水泡脚中医学认为,定期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心脏负荷。

3.避免工作劳累长时间工作劳累会导致情绪不稳、睡眠不足等问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医学建议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心血管狭窄是指由于血管内壁增厚、血管腔狭窄导致血液流通不畅的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1.中药治疗:中医药学认为心血管狭窄是由于气滞、痰浊、瘀血、热毒等因素引起的,因此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蒲公英、山楂、青蒿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舒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通等作用来治疗心血管狭窄。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心血管狭窄患者,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舒缓气滞,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病痛,提升心脏功能。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经络和组织,达到调整气血运行的治疗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狭窄的发生。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有抚摩、揉捏、按压、推拿等。

4.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通过呼吸调节和身体运动来调整气血运行的治疗方法。

针对心血管狭窄患者,可以通过气功的练习,调整呼吸和身体的运动,达到祛瘀通络、补气养血的效果。

常用的气功疗法有五禽戏、八段锦等。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改善心血管狭窄的病情。

患者应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饮食上应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蔬菜水果和粗粮的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控制体重,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心血管狭窄的疗效需要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逐步显现,不能急功近利。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医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患者还应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配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近年来,传统中医草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内蕴”等病因所致,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状况、通畅经络,可以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中医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发挥抗氧化、抗炎、降脂、调节血液循环等多种作用,从而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二、典型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此外,丹参还具有抗炎、抗凝血和降压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益处。

2. 三七三七是一种优良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的作用。

研究发现,三七中的三七皂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此外,三七还能改善心脏功能,促进心肌再生,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3. 七叶皂苷七叶皂苷是一种提取自天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

研究表明,七叶皂苷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

因此,七叶皂苷在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一方面,中医草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另一方面,中医草药有着广泛的资源和研究基础,可以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草药。

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草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也将逐渐被解析清楚,进一步推动中医草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实践,它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依靠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解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通过其独特的药效,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三七、川芎、红花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养心安神等功效。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物的配伍和剂量。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选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针灸治疗需要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推拿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食疗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调节身体的机能。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等。

预防与调理除了治疗,中医还强调预防和日常调理。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及其与大血管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挑战。

传统中医药以其特有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日益受到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

一、中医药对冠心病的应用1. 中草药调理:中医认为冠心病多与气滞、气虚有关,因此常采用活血化淤、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川芎、桃仁等活血化淤药物具有明显效果;黄芪、当归等可益气养阴;丹参则具有促进循环的作用。

这些中草药能够改善患者体内气机不畅所导致的胸闷、心慌等症状,同时对冠状动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也被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能够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胸闷、心慌等不适感。

同时,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还可以降低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减少心脏负荷。

二、中医药对高血压的应用1. 饮食调理: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时注重饮食调理,推崇低盐、低油、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方式。

例如多吃新鲜蔬果、粗粮以及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花生米等。

花生米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和外周阻力;此外,在饮食上忌烟酒,避免过度食用肉类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对高血压也有较好的疗效。

例如,常用的天麻、龙胆草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茶多酚能够改善心脑供血和减少内毒素的形成,对防治高血压也有一定效果。

此外,针灸与中药复合应用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中医药对心力衰竭的应用1. 汤剂治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通过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汤对心力衰竭具有显著降压、扩张冠脉、增加心输出量等作用。

而临床上常使用黄连桂枝汤调配而成的复方黄连桂枝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2. 针灸疗法:针灸除了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作用外,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也有一定效果。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十分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原则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是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注重气血平衡和阴阳调和。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则是调整心血功能,平衡体内的气血、阴阳,改善心脏循环,提高心肌供血和氧气供给,达到治疗和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1. 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草药有山楂、红花、丹参等,这些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降低血压、抗血小板凝聚等功效。

通过中草药的应用,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减轻疾病的发展。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整气血循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

针灸疗法还能调节患者的情绪,缓解心血管疾病带来的躯体和心理不适。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对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按摩刺激,调整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心肌供血,减少心脏负担,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4. 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是将中医理论与食物相结合,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理人体内脏功能,改善心脏健康。

常用的中医饮食疗法包括低盐饮食、高纤维饮食等,这些饮食调理方法可减少脂肪的摄入,清除体内垃圾,降低血脂,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药的优势与挑战1. 中医药的优势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中医药疗效显著,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中医药注重调整整体身体的平衡,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2. 中医药面临的挑战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是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致中医药的疗效缺乏明确的证据支持;另一方面是中医药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对患者的要求比较高。

中医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医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医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健康难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传统中医草药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其应用前景。

第一部分:中医草药的治疗原理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心脏、血液、血管等多个脏腑有关,综合分析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可以调和脏腑功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中医草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改善心脏功能中医草药在改善心脏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例如,丹参、夏枯草等草药可以舒张心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从而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肌收缩功能。

2. 调节血压中医草药在调节血压方面有一定疗效。

例如,天麻、天花粉等草药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血压,具有降低高血压的作用。

此外,黄芪、三七等中药也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改善血管弹性,从而降低血压。

3. 抗凝血和改善血液循环中医草药对抗凝血和改善血液循环也具有一定作用。

例如,桃仁、红花等草药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当归、川芎等草药可增加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第三部分:中医草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中医草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往往与西药联合应用。

中医草药的疗效虽然显著,但其药效较缓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挥作用。

因此,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缓解病痛,提高治疗效果。

但是,在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草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第四部分: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前景与挑战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手段,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个体化治疗等优势。

然而,中医草药的临床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药效不确定、质量控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医与西医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医与西医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医与西医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与西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上的比较进行研究,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医认为心脏与血管疾病多与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湿热之邪等有关。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1.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多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方式来治疗心血管疾病。

常用中药包括丹参、桑叶、山楂等,具有活血化瘀、降脂降压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手法有手针、耳针等。

3.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人体经络,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常用的手法有拇指推法、揉法、按压法等。

二、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点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采用的是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强调通过针对病因、症状的治疗来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脏电生理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西医常用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凝血药等,具有降低血压、稳定心律、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2. 手术治疗:西医的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等,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3. 心脏电生理治疗:心脏电生理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电活动异常的疾病。

该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电复律等手段来调整和恢复心脏正常的电生理活动。

三、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的比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

1. 个体化定制:中医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强调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综合因素来制定。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一、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多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因素引起的,而中药可以调理气血、温阳补肾、祛寒活血等,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管疾病的问题。

1.温阳散寒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中的寒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中药中有很多能够温阳散寒的药物,如肉桂、生姜、附子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去除寒邪,温暖心血管系统,提高心脏功能。

2.活血化瘀心血管疾病往往伴有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血液凝结和堆积,形成血栓。

中药中有很多能够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红花、川芎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凝结,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补益心脾中医认为,心脾是心血管系统的基础,如果心脾功能不好,则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

中药中有一些能够补益心脾的药物,如枸杞、山药、黄精等。

这些药物可以增强心脾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整体健康。

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刺激穴位,调理人体的气血,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剌疼法剌疼法是一种常用的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它通过刺激局部的穴位,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心脏功能。

2.寒灸法寒灸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它使用寒凉的灸法刺激人体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寒灸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脏负荷,提高心脏功能。

3.七星针法七星针法是一种细针治疗方法,它通过在患者背部刺激特定的穴位,起到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

七星针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常常用于降低血压、调理心脏功能等方面。

三、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疗法,它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穴位,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推拿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推拿胸口推拿胸口是一种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它通过按摩、揉捏胸部的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心脏负荷,提高心脏功能。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大脑及周围血管出现病理性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中医学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痰湿内蕴、瘀血阻滞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中医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血气疗法、脑脉疗法、痰湿疗法等。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药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缓解病情。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白芍、桃仁等。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由中医师进行个体化的方剂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三、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医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情绪稳定等,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情志平衡等,这些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食疗食疗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物的作用,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帮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应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同时注意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以保持心脑血管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治疗、中医养生和食疗等。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缓解病情。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持续的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医如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医如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中医辨证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其脉象、舌苔、面色等病症,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归纳为“气滞、血瘀、湿浊”等不同的辨证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 气滞型心血管疾病气滞型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烦躁等。

中医认为这是气机郁滞所致,治疗上主要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常使用柴胡、香附等药物进行调理。

此外,中医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来缓解气滞症状。

2. 血瘀型心血管疾病血瘀型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状为胸痛、心悸等,常伴有舌质紫暗、舌脉细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血行不畅所致,治疗上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当归、川芎等药物常用于调理。

另外,中医的拔罐疗法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瘀状况。

3. 湿浊型心血管疾病湿浊型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现为胸闷、浮肿等,常伴有舌苔黄腻、滑数脉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湿邪内蕴所致,治疗上主要采用化湿利水的方法,如茯苓、泽泻等药物用于调理。

中医的艾灸疗法也被应用于湿浊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二、中医药物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会选择具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平肝理气、化湿利水等功效的药物进行配方。

1. 活血祛瘀类药物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运,达到活血祛瘀的效果。

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时,中医往往会将这些药物与其他具有调理作用的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加疗效。

2. 疏通经络类药物常用的中药有桃仁、三七等,这些药物可以疏通经络,舒筋活血,对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心脏负担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中医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秉持“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疗法等综合手段,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虚、血瘀、痰浊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要点是调整气血的平衡,激活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黄连、玄参等。

例如,栀子花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当患者出现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时,可使用栀子花泡水或煮汤饮用,以达到舒缓症状、降低血压的效果。

二、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心脑血液供应,从而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合谷、内关、太冲等。

以合谷穴为例,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具有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通过针灸合谷穴,可以缓解心绞痛、高血压等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

三、推拿治疗心血管疾病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手法的按摩、揉捏,活动筋骨、调理经络,以达到疏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推拿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选择背部、腹部、心包区等相关穴位进行推拿。

例如,针对心脏病患者,推拿医生可以通过按摩心包区,活动心经的运行,缓解心脏的负担,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推拿还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平衡的方式,改善内分泌状况,对于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亦有一定效果。

四、饮食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合理的饮食搭配也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某些食物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整血液循环,并具有一定的药物功效。

例如,五谷杂粮、红枣、黑芝麻等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对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与优势分析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与优势分析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与优势分析研究问题及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与优势,从而为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并分析相关的中医药文献,包括经典著作、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报告。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实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有以下特色与优势:1. 辨证论治: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针灸、气功锻炼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应用。

这种综合治疗能够从多个层面治疗疾病,提高治愈率。

3. 强调预防:中医强调疾病的早期预防,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

这种预防的理念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4.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差异等因素进行精准的治疗。

这种个性化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结论与讨论: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许多独特的特色与优势,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疗效和副作用,培养更多的中医心血管专家,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如何从气血角度诊治心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从气血角度诊治心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从气血角度诊治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运行和状态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从气血角度来诊治心血管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

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当气血运行失常时,就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例如,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导致血液瘀滞;气滞则气的运行不畅,也会影响血液的流通,形成血瘀;血虚则不能濡养心血管,导致心血管功能减弱;血热血瘀则会损伤心血管内皮,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在诊断心血管疾病时,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判断气血的状态。

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象等。

面色苍白或萎黄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青紫或晦暗可能是血瘀的表现。

唇色淡白多为血虚,唇色紫暗多为血瘀。

舌象方面,舌质淡白多属气血两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则往往提示有血瘀。

闻诊主要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其气血状况。

说话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多为气虚;呼吸急促或困难,可能是气血不畅。

问诊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心悸、胸闷、胸痛,疼痛的性质是刺痛还是胀痛,以及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以判断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比如,胸痛以刺痛为主,夜间加重,多为血瘀;心悸伴有气短乏力,多为气血不足。

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

脉象是中医诊断气血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脉象有弦脉、涩脉、结代脉等。

弦脉多主气滞血瘀;涩脉常提示血瘀;结代脉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

按诊时,医生会触摸患者的胸部、腹部等部位,了解是否有压痛、肿块等,以判断气血瘀滞的情况。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中医从气血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方法来调理气血。

对于气血不足者,常用益气养血的方法,如使用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等中药来补充气血。

中医如何运用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针灸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针灸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和功能,调节血压和心律,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冠心病患者,针灸常选取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穴位,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

心俞穴则是心的背俞穴,能够调节心脏的功能。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减少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

针灸治疗高血压时,常选用曲池、合谷、太冲、涌泉等穴位。

曲池和合谷分别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有清热解表、平肝潜阳的功效。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涌泉穴位于足底,是肾经的起始穴。

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降低血压。

心律失常也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心律失常,针灸可取神门、内关、郄门等穴位。

神门穴是心经的穴位,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郄门穴是心包经的郄穴,对于急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整心脏的节律,使心律恢复正常。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脉象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的手法和刺激强度也会因人而异,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单纯的针刺,艾灸也是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扶阳固脱的作用。

对于心血管疾病中属于虚寒证的患者,如心阳虚、脾肾阳虚等,艾灸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神阙、关元、气海等。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心血管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心血管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中医内科学在诊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濡养全身。

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

例如,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询问其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和诱因,切脉以了解脉象的浮沉、迟数、强弱等。

同时,还会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

对于冠心病,中医常分为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等证型。

心血瘀阻型患者多表现为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伴有舌紫暗,有瘀斑等。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高血压在中医中可归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有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表现,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

心律失常在中医中多属于“心悸”范畴。

心虚胆怯型患者常有心悸不宁、善惊易恐,治疗宜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可用安神定志丸。

心脾两虚型则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为法,归脾汤常为选用方剂。

心力衰竭中医称为“心衰病”,常见证型有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心肺气虚等。

心肾阳虚型患者往往心悸气喘、畏寒肢冷,治疗以温补心肾为主,方剂可选参附汤合真武汤。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外,还会采用针灸、推拿、按摩等外治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推拿、按摩则可以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国医名师学术精粹
廖家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益气活血通补并用---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廖家桢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他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

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

《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张氏医通》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

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

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

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

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

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金匮要略》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

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

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廖家桢认为,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

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

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

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

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

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

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

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气滞:气机不畅,血脉泣涩。

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两胁不适,胸闷不舒,脉弦。

而这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

治宜行气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阴虚:阳损及阴,阴精不足。

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有裂纹,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黄,脉细数。

治宜滋补心肾,可选用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阳虚:久病及肾,心肾阳虚。

其特点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心悸气促,面浮肢肿,舌淡而胖,
苔白而润,脉沉无力或迟,治宜温补心肾,可选用菟丝子、淫羊霍、补骨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当注意标本缓急。

若是标证较重而突出,如舌苔厚腻、脘腹痞满等痰湿阻滞明显者,可先用宣痹通阳合活血化瘀;又如心绞痛发作较频,则可以重点活血,佐以芳香温痛或行气解郁,以缓其急,然后再兼顾正气,通补兼施。

同时,在具体用药时要注意补中兼通,通中有补,调和阴阳,脏腑相关等用药准则。

补而不通则气壅,气壅则助其阻塞,因此在用补气药时除与活血药同用之外,可适当加一味行气药。

用通法要祛邪而不伤正,如只攻不补,日久将使病人正虚益甚,因此在用通法时也当酌情加一味补药。

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阴生阳藏,用补阳药时应适当加一味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应加一味补阳药,使之补阳护阴,补阴顾阳。

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互相约制,所以在用药时还需注意脏腑关系。

对心绞痛伴有明显脾胃症状,或在餐后痛易发作者,又当兼调脾胃,可选用半夏、陈皮、枳壳、苏梗、生姜、豆蔻等药,即所谓“心胃同治”。

有些久病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的药,常酌情选用桑寄生、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药以补肾,即所谓“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

总之,本病的论治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扶正与祛邪、补与通的关系。

用补法扶正以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用通法祛邪以缓标证之急,使心绞痛的症状能较速消除。

(林谦李岩张国权苏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廖家桢名医工作室)
倪海厦医师论述
---心脏动脉血管阻塞是人人闻知色变的疾病, 许多人即使做了开心绕道手术, 做好支架, 阻塞仍然再来, 最有名的桉例是美国副总统钱尼已经做了四次绕道手术, 仍然再复发心脏病, 这表示绕道手术只是暂时缓解症状, 真正的阻塞原因仍然不知道.
西医认为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过高, 是造成阻塞原因, 但是却不知道为何在血液中有如此多, 由何而来? 只能消极的建议病人少吃高胆固醇及高三酸甘油脂的食物, 完全无法预防及预知与治好本病.
我们中医之所以能治疗此类疾病, 是因为中医了解肝脏主藏血, 如果肝脏功能差就无法把血液中的毒素完全代谢出体外, 就会造成含有毒素的血液, 进入心脏, 日积月累之后, 就造成了血管阻塞, 我找到如何清除肝脏毒素及油脂的方法, 任何医师要治疗此病, 必须循二个管道,
1.将肝脏内的毒素排尽,
2.将已经存在血管中的阻塞物排除,如此一来, 不但血管阻塞清除, 而且阻塞也不会再回来, 由于中医不用西医诊断, 那如何知道有阻塞? 如何知道完全清除了?
诊断心脏动脉血管阻塞依据下列四原则:
1.手指持续有麻刺感
2.不规则的大便
(有时便秘, 有时下利)
3.无原因的失眠
4.胸口时闷痛, 时刺痛.
一般心脏专科医师, 必须要等到有很严重的阻塞形成, 才会察觉到心脏动脉血管阻塞的问题, 因此只有做绕道手术一途, 暂时缓解一下症状, 但也心知肚明阻塞仍然存在, 病人随时会再度发心脏病. 因为手术后, 以上症状仍然存在, 并未因此而去除.
对于病人来说, 无论中西医, 任何医师能使心脏病患去除以上四种症状的, 就是能治疗心脏动脉血管阻塞的医师.
另: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大枣一类,因为这些中药主要是用来补气和生气,只有先补气、生气,人体循环,包括最主要的血液循环才有充足的动力来源,中医有“气为血之帅”之说,气虚则最易血瘀,最易生变。

主要是介绍行气药,当然即有上行的,也有下行的,或者即能上又能下的。

主要中药包括:陈皮、枳实、酒、木香、沉香、檀香、香附、川楝子、佛手、薤白、小茴香、旋覆花、乌药、柿蒂、甘松、刀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