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治疗效果的追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例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肝郁气滞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

比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芪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除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如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等组成,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症。

这些中药复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调节心律失常。

推拿按摩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负担。

此外,中医的食疗、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也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心脏和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除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之外,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的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根据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多为气滞、血瘀、阴虚等病机所致,中药可以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滋阴补气的作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鳖甲、山楂等,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缓解心脏负荷,减轻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粘稠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供血情况,促进病变组织修复,减轻心血管病变引起的症状。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对康复非常有益。

二、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备受关注。

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中风患者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行动功能、言语能力和认知功能有显著疗效,同时还可以降低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对于冠心病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程度,减少心梗的发生。

另外,推拿按摩在降低血压、改善心律失常、预防动脉硬化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三、中医康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中医康复是在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见解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见解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见解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健康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传统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见解。

一、调整情绪管理情绪与心脑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传统中医药认为,情绪不畅会导致气滞、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影响心脑功能。

因此,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情绪管理非常重要。

中医药强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通过针灸、按摩、艾灸等手段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调整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改善微循环微循环是指血管内和组织间液体的交换过程。

传统中医药认为,血液运行通畅与否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针灸、推拿、中药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微循环,并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薏苡仁能温暖下焦,利水消肿,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和排除体内湿邪。

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时也可以使用一些中药制剂来促进微循环,以达到保护心脑组织的目的。

三、对象化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强调根据患者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辨证施治。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更多对患者个体化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使中医诊断更准确、施治更精确。

通过结合中医药传统理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结合个人特点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四、食物与营养平衡中医药强调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根据个人体质特点,科学合理地搭配饮食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

例如,人参被认为具有壮阳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冠状动脉流量。

此外,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控制盐摄入,适当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

五、预防为主传统中医药注重“治未病”,即通过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处理心脑血管问题时,也应该从预防为主出发。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冠心病、心绞痛、心梗、脑卒中等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瑰宝,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定位和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疾病的实质和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中医主要有以下几类辨证:1. 血瘀病证血瘀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凝聚在血管内,造成疾病。

血瘀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悸、舌质紫暗、脉弦细等。

针对血瘀病证,中医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

2. 阳虚病证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阳虚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晕目眩、手足发凉、舌苔白等。

中医治疗阳虚病证常用温补药物,如人参、肉桂等。

3. 痰湿病证痰湿是指湿气停留在人体内部,堆积成痰,阻碍机体气血运行。

痰湿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

中医治疗痰湿病证常用化痰药物,如茯苓、半夏等。

4. 血虚病证血虚是指机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脑功能受损。

血虚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心悸、舌质淡白等。

中医治疗血虚病证常用补血药物,如当归、黄芪等。

二、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法。

1. 草药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

从中医辨证出发,选择具有活血化瘀、温补阳气、化痰祛湿、补血养心等作用的草药进行调配。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桃红四物汤、通心络散等。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心俞等。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适当调整饮食习惯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低盐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简析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

简析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

简析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目的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上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病患,对这些病患从中医的角度上进行分类,分析病患的病情,并按照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对这些病患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对这些病患进行相应的中医治疗,发现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结论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而言,对他们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而且出现的不良情况也比较少,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得到大力的推广。

标签:心血管疾病;中医;临床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年龄在30到74岁之间,之前没有过重大疾病,生病的时间大致都在4个月~12年之间,其中男性患者有58例,女性患者有30例。

对研究的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确保最后得到的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病患中有38例患者是心绞痛,有25例患者是冠心病,有35例患者是高血压,这些病症在中医上分别是:心脾两者都虚型、阴虚火旺型、肝气郁结型。

1.2 方法98例病患都是采用中医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并给他们配置相应的中药作为治疗的药剂,配置的中药需要加入适量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加热煮沸,文火炖30分钟之后方可进行服用。

服用的方式是:病患吃完饭之后就可以服用,每天服用两次,一次服用320毫升,12天是一个疗程。

本研究的一个阶段包括4个疗程,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病患之间的治疗情况,并对得到的数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得出相应的治疗结果。

对患者治疗的效果是以中医的治疗效果为依据:第一,治疗没有效果,病患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没有得到缓解,并且有的患者还出现了病症加重的情况。

第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病患在进行了一段的中医治疗之后,相比之前的病症减轻了不少,心电图的检测结果也比之前的要好,病患的病症正在逐渐的消失,存在的病症对病患的生活也影响不大了。

第三,治疗效果显著,参与研究的病患,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相应的病理情况,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已经显示一切正常,并且生活中已经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扰。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

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中医药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失衡,调理精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方法及其有效性。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中医看来,心血管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等。

中医师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诊、脉诊等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施治。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学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以及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黄芪、山楂等,它们具有抗凝血、降压、增加血流等功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和平衡气血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缓解或消除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可起到扩张血管、调节心脏节律的作用。

3. 中医体育锻炼中医体育锻炼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心血管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4. 饮食调养中医注重饮食调养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合理搭配食材等方式,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等指标,减轻心血管症状,并对心脏和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三、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疗效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通常采用的是长期治疗的方法,通过调理和平衡身体的阴阳失衡,维持身体的整体健康,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效果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实践,它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依靠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解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通过其独特的药效,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三七、川芎、红花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养心安神等功效。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物的配伍和剂量。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选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针灸治疗需要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推拿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食疗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调节身体的机能。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等。

预防与调理除了治疗,中医还强调预防和日常调理。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与调理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与调理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与调理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在中医药中,心血管疾病被称为“心病”,并且通过中医药的干预和调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对其干预和调理的重要性。

一、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原则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中医将心脏比作人体的“君主”,血管则是其“九宫之道”。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内因外因导致的,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生活习惯不良等。

因此,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和缓情志,并且重视预防和整体调理。

二、中医药的干预与调理方式1.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药的核心,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中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选择药物进行调理。

常见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山楂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降压降脂等功效。

通过中药的长期调理,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减轻疾病对身体的损害。

2.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对身体的影响,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与调理中,饮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医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摄入高纤维、低脂肪、低盐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等。

同时,中医也提倡合理的膳食搭配和进食方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的饮食,有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3. 针灸调理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心血管疾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心脏负荷,减轻血管的压力。

例如,通过针灸可以调理心包经和心经,缓解心慌、心悸等症状,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4. 推拿按摩调理推拿按摩是中医药中另一种重要的物理疗法,在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和调理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有利于舒缓血管紧张,降低血压。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对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与前景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与调理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治疗这些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进行探讨。

一、冠心病的辨证与治疗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症状为胸痛、心慌等。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体虚多痰、气血不畅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辨证治疗冠心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陈皮、丹参等,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等作用,达到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的目的。

二、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阳上亢、肝火偏亢、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的。

辨证治疗高血压时,应以疏肝解郁、清肝降火为主要治疗方法,选用柴胡、丹参、天花粉等药物进行调理。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如避免情绪波动、饮食清淡、适量运动等,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起到积极作用。

三、中风的辨证与治疗中风是指急性脑血管意外,表现为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痰浊内乱等原因导致的。

辨证治疗中风时,应根据中医“病则治之”的原则,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川芎、桂枝、红花等,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痰定痰等作用,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持身心健康,饮食有节,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希望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心血管系统为主要受损器官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中风等。

中医学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所致,因此,中医在治疗与调理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治疗方法和养生调理等方面探讨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足、湿热内蕴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以“调气血、活阳养阴”为治疗原则,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1. 调补气血:中医强调气血充盈对于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中药、针灸或按摩等手段,可以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2. 清除湿热:湿热内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清除体内的湿热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3. 调整情志:情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重要影响。

中医通过调整患者的情志,使其情绪稳定,减少心理压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山楂、黄芪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增强心脑血管的供血能力。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血脂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或经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起到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三、养生调理除了治疗手段外,中医还强调日常的养生调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1. 合理饮食:中医推崇“五谷为养,菜果为助,鱼肉为益”的饮食理念。

合理搭配食物,食用高纤维、低脂肪、低盐的饮食,对于控制血压、降低血脂等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中医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秉持“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疗法等综合手段,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虚、血瘀、痰浊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要点是调整气血的平衡,激活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黄连、玄参等。

例如,栀子花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当患者出现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时,可使用栀子花泡水或煮汤饮用,以达到舒缓症状、降低血压的效果。

二、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心脑血液供应,从而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合谷、内关、太冲等。

以合谷穴为例,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具有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通过针灸合谷穴,可以缓解心绞痛、高血压等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

三、推拿治疗心血管疾病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手法的按摩、揉捏,活动筋骨、调理经络,以达到疏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推拿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选择背部、腹部、心包区等相关穴位进行推拿。

例如,针对心脏病患者,推拿医生可以通过按摩心包区,活动心经的运行,缓解心脏的负担,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推拿还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平衡的方式,改善内分泌状况,对于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亦有一定效果。

四、饮食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合理的饮食搭配也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某些食物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整血液循环,并具有一定的药物功效。

例如,五谷杂粮、红枣、黑芝麻等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对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其作用机制、常用中药及方剂,以及临床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1、调节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一些中药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如山楂、泽泻、何首乌等。

它们可以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键环节。

中药中的丹参、赤芍、桃仁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形成。

3、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表现。

中药中的黄芪、当归、川芎等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的释放,抑制内皮素的生成,减轻血管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4、调节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

一些中药如天麻、钩藤、杜仲等具有降压作用。

它们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血管平滑肌张力、促进利尿等途径,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抗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药中的银杏叶、葛根、绞股蓝等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保护心肌细胞和血管组织。

二、常用中药及方剂1、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丹参酮、丹酚酸等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

在临床上,丹参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2、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作用。

黄芪中的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等成分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调节免疫功能。

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中医心血管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心血管学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1. 中医心血管学概述中医心血管学通过研究中医理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总结了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医心血管学认为心血管疾病多为“心病”范畴,不仅与心脏有关,还与脏腑功能调节失衡、脉络瘀阻、痰湿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心血管学治疗注重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脉、祛除痰湿等,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2. 中医心血管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心血管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

四诊合参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来判断证型,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中医心血管学的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中医心血管学药物治疗是以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中药包括丹参、桃仁、川芎、桑白皮等,它们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能够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心悸等症状。

3.2 饮食调理中医心血管学强调饮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合理的营养均衡。

3.3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脏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等。

针灸治疗通常需要长期坚持,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4 推拿按摩中医心血管学中的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血管及其相互关联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的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症状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通常将其分为气虚、血瘀、痰湿、阴虚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在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后,中医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1. 气虚型气虚型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常伴有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

中医治疗气虚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补气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等,以增加患者体内气血的供应。

2. 血瘀型血瘀型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常伴有胸痛、心悸、舌下青紫等症状。

中医治疗血瘀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红、三七、丹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动脉硬化等病症。

3. 痰湿型痰湿型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肥胖、血脂较高的患者,出现痰多、呼吸困难、浮肿等特点。

中医治疗痰湿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祛痰化瘀的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等,以消除体内湿气,改善症状。

4. 阴虚型阴虚型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常伴有心悸、手足心热、口干等症状。

中医治疗阴虚型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滋阴养血的药物,如熟地、枸杞子、当归等,以调节身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达到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目的。

1. 药物治疗中药具有调理整体机能的优势,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常见的心血管药物包括降脂药、降压药、补气药等。

中医药常常采用复方制剂,通过多个草药的配伍使用,以达到针对性治疗的效果。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与调理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功能的一类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调理心血管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调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中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作“痹证”,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

中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情绪不稳、过食肥甘厚味、长期久坐不动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调理心血管疾病的方法1.调理情绪中医学认为,情绪稳定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情绪不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不齐等症状。

中医推荐通过锻炼身体、听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法,舒缓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2.饮食调理中医学认为,调理饮食对心血管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过咸的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等。

此外,适当饮用中药调理心血管系统也是一种有效方式。

3.运动调理中医学强调适量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中药调理中医学中有许多中药可以调理心血管疾病。

比如,当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时,可以选择服用丹参、川芎等药物,以改善心血管功能。

然而,使用中药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遵循医嘱使用。

三、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体重中医学强调合理控制体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过重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保持适当的体重,既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又可以保持正常的血脂水平。

2.热水泡脚中医学认为,定期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心脏负荷。

3.避免工作劳累长时间工作劳累会导致情绪不稳、睡眠不足等问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医学建议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独到见解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独到见解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独到见解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独到见解展开探讨。

一、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因学解析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情志因素是指情绪失调、悲喜过度等长期不良情绪状态;饮食因素是指高脂高盐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缺乏运动、熬夜、过度劳累等。

中医强调情志调理、饮食调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从根本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1. 药物治疗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有着独到的优势。

中草药中的降脂药物,如红曲素、黄连素等,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中医中药中的清心安神药物,如丹参、五灵脂等,能够调理情绪、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

此外,中医还有针灸和穴位按摩等特殊疗法,通过刺激特定部位,调节体内的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2. 饮食调理中医讲究饮食健康,主张“饮食合适、量力而行”。

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医建议适量摄入低脂低盐的食物,如豆腐、海带、葡萄籽油等;避免食用高胆固醇和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进食时间,规律饮食,以减轻心脏负担。

三、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医根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例如,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乏力和心慌等症状,中医常常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阻滞血脉引起的胸痹、气短和心痛等症状,中医则常常采用活血祛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病症进行精确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四、中医心理疏导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中医注重心理疏导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西医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受制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相比之下,中医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本文将对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型,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中,中医常见的证型包括气滞血瘀、痰湿阻络、阳虚阴盛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更准确地对症下药,提高疗效。

二、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常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桃仁、川芎、红花等;对于痰湿阻络型心律失常,常使用祛痰化湿的中药,如茯苓、半夏、陈皮等。

中药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特点,且能调整整体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另一重要手段。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以针刺、灸烧等刺激,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常可以通过针灸调理肾经,达到降压的效果;对于冠心病患者,常可以通过针灸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减轻症状。

针灸疗法安全、无副作用,适用于广大患者。

四、饮食调节中医强调“君臣相助”的治疗理念,注重通过饮食调节来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调节气血阴阳,维护机体的平衡。

例如,对于高血脂患者,可以选择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等,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低盐、低脂肪的食物,如海带、荠菜、豆腐等,有助于降低血压。

饮食调节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广泛适用于患者。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

人们在抗击心血管疾病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效果。

一、中医药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中医药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引发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的核心内容,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尤为重要。

中医药方剂的选择十分灵活,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调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合谷、太冲、神门等,能够缓解疼痛、降低血压、增强心脏功能。

3. 中医推拿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

推拿治疗可以通过经络刺激来调节血管紧张度,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

三、案例分析: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张先生,56岁,患有冠心病多年。

曾接受过西医药物治疗,但症状一直未见明显改善。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中医师,并开始采用中医药治疗。

中医师针对张先生的病情,制定了一套中医方案。

通过服用中药丹参、桃仁,同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张先生逐渐感到症状缓解,体力恢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冠心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四、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能够较好地改善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对于调节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针对个体化的病情进行治疗。

2. 局限性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和观察疗效,不能迅速见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心血管疾病及中医治疗
【摘要】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学家、胸部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学家及介入性放射学家来治疗。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治疗;预防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心悸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

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

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

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1.3紫绀紫绀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

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

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

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1.4眩晕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5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

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1.6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

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

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

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2.1合理膳食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

饱和脂肪酸能升
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猪油、牛脂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

(5)限盐。

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

(6)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还要戒烟限酒,少喝浓茶。

2.2科学生活(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

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2.3定期体检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3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研究获得多方面进展,如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益气活血或益气养阴活血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功能不全、益气通脉温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益气养阳透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理气活血预防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后再狭窄等,皆显示有肯定效果。

尽管其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作用强度不如化学合成药物,但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的许多疾病方面,也显示有一定的优势。

如何充分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1降压枕疗法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其性大寒,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及袪瘟解热之良药”。

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大寒,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3.2脂质排泄法如茵陈可通过利胆作用促进胆固醇排泄;(2)抑制脂质吸收:如何首乌、决明子等可增加肠蠕动,抑制脂肪和胆固醇吸收;(3)抑制脂质在体内合成:如山楂、何首乌、大黄、决明子等可抑制3-轻基-3-甲基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4)促进脂质转运和清除;如人参、蒲黄、月见草、何首乌等可升高HDL-C,降低LDL-C。

在辨证理论指导下,正确应用上述药物,可提高临床的调脂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贤刚,王宏伟,余光彬.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Meta分析[J].中成药,2004,26(增刊):1-6.
[2]石井权二:漠方医学10(1):3,1986
[3]陈鸿兴.中成药研究1982;(6):16。

[4]朱曾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
[5]秦伯未.浙江中医杂志1981
[6]陈可冀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