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简介

合集下载

人性之光的延续者——论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父型英雄

人性之光的延续者——论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父型英雄
肯定通过忏悔 、 觉悟 走 向 救 赎 的 行 为 , 认 为 即 使 在 人 本 精 神 迷 失 的 道 德 困境 下 , 人 性 还 是 能 最 终 回 归 自我 , 而这
是 个 体 存 在 的 最 大 意 义和 价 值 。 ‘
[ 关键词] 父型英雄 ; 救赎; 行 动
[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4
2 0 1 3年第 3期 ( 总第1 3 9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OLLEGE OF EDUCAT1 0N
N O.3 ,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3 9
人 性 之 光 的 延 续 者
混 乱衰颓的世界 中, 他们 的灵魂都曾经堕落过 , 但 他 们 最 终
凭 借 着 自己 的 行 动 , 凭借着 足够的信仰 , 超 越 了 自己 走 向 了 救赎 , 在 痛 苦 和 绝 望 中 延 续 了人 性 的 光 辉 。 他 们 的 生 命 最 终都获 得了神性的升华 , 他 们 父 型 英 雄 般 的 内在 也 都 获 得

威 士 忌 神 父屡 次 逃 亡 的失 败 不 是 因 为 墨 西 哥 警 察 疏 而
不 漏 的 追捕 , 更多 的成 分 是 为 了 拯 救 他 人 , 为 了 履 行 神 父 的 责 任 。 正是 逐 渐 清 醒 的认 识 使 他 明 白 了 自己 作 为 这 个 国 家 唯 一 留 下来 的神 父 的 职 责 , 他 也 为 此 感 到 无 比骄 傲 和 自豪 。 他要对 上 帝 和 自己 的信 仰 负 责 , 而 尽 职 地 履 行 职 责 超 过 一
了前 所 未 有 的超 越 。 二、 格 林 笔 下 的父 型 英 雄 ( 一) 威 士忌神父 : 使 命 和 责任 《 权利与荣耀 》 的 主 人 公 威 士 忌 神 父 从 一 开 始 就 陷 入 了

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为什么我今年才认真发现他!去年《恋情的终结》给了我很大震动,写爱与恨的一体双生没有更好的了,今年看了几本,每每捧心想要躺平,那种“神啊他怎么这么会写太戳中我心了”,然后要裹着被子打滚打几圈了咬被角躺平。

但我觉得无神论者不会喜欢他。

他太catholic了,作为本身是从无神论转向天主教的作家,他的不少作品都有有神与无神的冲突和辩论,左右互搏一样。

而且最终在角色死亡之时也是他升华之时,往往天主在那一刻显灵,在无神论者眼中大概是对人性本身极大亵渎。

虽然我其实很吃这一口。

绝望了整本书总要有点爱和希望啊,再愚蠢、再糟糕也能有点救赎的可能啊。

《命运的内核》这本他自己觉得最好的一本,最后放弃了这个救赎可能,而且是水到渠成地一步步走进自我的深渊——我觉得是他难得非常冷酷地操控人物走向命定灭亡的作品(他大部分时间都很喜欢他的人物,文字里看得出来,但斯考比这个人,真的太虐了……)也是最具有真实感的,心理太精彩了,也太压抑了,整本就是一个好人怎样一点点变成了大写的“罪”,让人心碎,好几天没缓过神,想把膝盖都给格林。

在天主教会眼中他又是不那么传统的,总带着挑战和戏谑。

大概两边不讨好。

天主教会觉得他离经叛道,他也确实不是那种好教徒,虽然信仰天主,但几乎所有小说都在不断地怀疑、质疑。

很多想法其实挺大不敬的。

还写小说嘲讽教会,教会当然讨厌他。

就觉得,写人性的软弱,写人的罪,忏悔,可同时也有坚定,也有爱,写人一生徒劳的挣扎于自我的罪与自我的救赎,那些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细节也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着人,真的写得太好了。

他不是那种会花很多力气去描绘景物的作家,废话其实也不多,但就是有本事几句话把人给抓进他那个greeneland的闷热潮湿阴郁的氛围。

为什么啊?其实他写的是遥远的殖民地,年老的神父,勤恳的警官,普通的女人,丧气的作家……跟我自身并没有关系,可还是一下子就能共情,一下就被撕扯着心,扯着扯着就想祷告,说上帝啊,为什么要这样考验人?人生真的太苦,也太难了。

介绍葛梅林的文章

介绍葛梅林的文章

介绍葛梅林的文章葛梅林(Graham Greene)是一位英国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其深入探究人性与道德的作品而闻名,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葛梅林的小说多以政治与道德的主题为核心,常常探讨人性中的黑暗面和内心的斗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誉。

以下将介绍几篇葛梅林的代表作。

《杀戮洗礼》(The Power and the Glory)是葛梅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被视为他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小说讲述了20世纪墨西哥发生的宗教迫害,以及一名神父在这个敌对的环境中坚守信仰的故事。

小说充满了对信仰、道德和良心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自己信仰和思想的探寻。

《人间枷锁》(Brighton Rock)是葛梅林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早出版的作品之一、小说以英国南部城市布莱顿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青年犯罪头目Pinkie Brown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暴力、犯罪和罪恶感,展现了一个被绝望和黑暗所包围的现实世界。

小说揭示了个人道德的崩溃和社会病态的现实。

《第三人》(The Third Man)是葛梅林的一部代表性侦探小说,也是著名影片《第三人》的原著。

小说讲述了一个写作留学生来到维也纳寻找他最好的朋友,并揭示了阴谋与背叛的故事。

小说以迷人的维也纳城市景观为背景,巧妙地展示了个人与权力、欲望和罪恶之间的冲突。

这部小说以其悬念和充满张力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葛梅林的作品往往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困境。

他的小说主要集中探索个人信仰、人际关系和社会动荡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散发着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常常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道德抉择来展示人性中的伦理挣扎。

葛梅林的作品在20世纪的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被誉为“道德写作的大师”,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内心的斗争和社会阴暗的一面。

他的作品不仅在英国文学界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学界广受赞誉。

总而言之,葛梅林是一位对人性和道德深入探索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情节紧凑、角色立体和道德抉择为特点,引领着读者深入思考生活和人性的意义。

格雷厄姆 格林的主要著作

格雷厄姆 格林的主要著作
该小说的背景是美国全面侵入之前的越南,当时的越南已在胡志明的 领导下,结束了越南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和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年来的外国殖民统治,成 立了临时政府并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但以法国为主的殖民主义者却 不甘心放弃越南,而是想方设法加紧重占越南,继续它的殖民梦想。
该小说主要以倒序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人到中年的福勒是英 国伦敦时报的一位资历深厚的驻外,他自愿申请到越南这块被炮火蹂踊却 充满热带浪漫气息的土地是为了逃避生活、放逐自己。
格雷厄姆·格林的主要著作
《生活曾经这样》是2012年译文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格雷 厄姆.格林(英国)。
内容简介
英国大师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自传《生活曾经这样》将在2012上 海书展登场,本书由翻译界泰斗陆谷孙先生亲自操刀翻译,堪称自传作品 中的传世名作。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刚果 殖民地和麻风病院为背景,展现一个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的欧洲隐居者渐 渐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着力于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书中描述了一个陌 生人没有任何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在一个偏远的麻风病治疗地。这个人是一 个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他厌倦了世事,对事业、对爱情、对宗教信仰都已 走到了尽头。
《没有地图的旅行》是一部纪实作品。格林深入利比亚内陆行走350 英里,共耗时4星期的一段旅程。深度描绘了利比里亚当时未开化的情况, 许多地方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样。格林对途经的小镇做了健康状况的记录, 大多数利比里亚人遭受着多种疾病的威胁,格林自己也在旅程接近尾声的 时候身染重病,险些丧命。
一九三五年,三十岁的格林无法忍受婚姻窒息般的压力,邀请他年轻 的表妹陪同他开始长达四周的非洲内陆探险之旅。这是格林首次离开欧洲, 他们需要徒步穿越长达三百五十英里的森林,这片森林位于两个国家内, 一个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塞拉利昂,另一个是世界上最失败和战争影响 最深的国家之一利比里亚。格林当时关心利比里亚的奴役劳工状况,本书 中有一段秘密任务就是作为反奴隶制社会的耳目。在此次旅行中,他希望 能远离文明,探索非洲的“黑暗之心”。

人物文学史上最被低估的大师,21次诺奖提名,他才是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人物文学史上最被低估的大师,21次诺奖提名,他才是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人物文学史上最被低估的大师,21次诺奖提名,他才是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时隔40年,一位传奇作家终于在中国火了。

他文能提笔写偷情,武能作战当奸细。

进可拿诺奖提名,退可拥文豪跪迎。

一生获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比咱们一个国家的诺奖提名都要多。

就是他——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 1964 Yousuf Karsh 摄说起格林,百度简介是这样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大冤案,半个英语国家都在读,却因“作风问题”无缘诺奖;粉丝团全是大文豪,马尔克斯的写作恩师,福克纳等诺奖作家偶像;人生传奇堪比好莱坞大片:当过双面间谍,徒步穿越非洲,一生情妇无数;在牛津大学玩俄罗斯手枪,写影评被人送了一坨屎……关于格林的传说,究竟真实度有多少呢?欲深爱,必深扒。

今天就来扒一扒诺奖的最大冤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格雷厄姆·格林。

传说格林的「头号粉丝」是大名鼎鼎的马尔克斯,两者的亲密关系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不便考证。

但光是马尔克斯对格林的当众表白,被记录下来的就有三次。

第一次是马尔克斯拿了诺奖后,隔空表白:「虽然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地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的书,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第二次是当着格林本人,马尔克斯轻拍格林的肩膀,等他一回头,开口便是:「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

」第三次是在《番石榴飘香》一书中,马尔克斯回忆从大学开始读格林的作品:「格林是我读过最多、最认真的作家之一。

在探索热带的奥秘方面,他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作家之一。

」▲晚年的马尔克斯与格雷厄姆·格林还有一群诺奖作家:V.S.奈保尔,J.M.库切,略萨等,都是格林的拥趸。

▲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得者: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1981年,格林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这是世界最顶尖的文学奖之一。

该奖因村上春树的获奖演讲《永远站在蛋这边》闻名中国。

随后,格林粉丝团的奈保尔、库切、略萨都拿了这个奖。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举着三观的⼤旗,重新看影视剧、读⽂学作品的风潮已经风靡⼀阵⼦了。

《英国病⼈》《包法利夫⼈》这类包含婚外恋情节的作品成为“三观不正”重灾区。

部分⽹友对《英国病⼈》的评价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世界上最会写偷情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就永远没有出头之⽇了。

偷情的戏码⼏乎出现在格林的每⼀本书中。

在《恋情的终结》⾥,⼩说家莫⾥斯和公务员亨利的妻⼦萨拉相爱,萨拉去世后,亨利邀请莫⾥斯搬来和他⼀起住。

在《喜剧演员》⾥,主⼈公布朗与南美某国驻海地的⼤使夫⼈玛莎⼤胆偷情,不是为了爱情,⽽是为了寻找成就感。

在《⽂静的美国⼈》⾥,英国战地记者⽼男⼈福勒有家室,但仍与多名⼥性保持不正当关系,来到越南后还想占有越南姑娘凤⼉。

在《问题的核⼼》(⼜称《命运的内核》)⾥,英属西⾮殖民地副专员斯考⽐在妻⼦和情⼈之间难以做出选择……电影版《恋情的终结》⽽且,格林虽然皈依了天主教,但是经常在书中“背叛”⾃⼰的信仰。

长篇⼩说《权⼒与荣耀》被列⼊天主教禁书名单。

英国主教长写信给格林,⼤骂格林这个叛徒。

如此“毁三观“的作家却是⼆⼗世纪最伟⼤的英语作家,莎⼠⽐亚奖、耶路撒冷⽂学奖、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师奖获得者,诺贝尔⽂学奖⽆冕之王(21 次提名),马尔克斯的偶像,拒绝希区柯克的⼤师……头衔和称赞多得⼀个腰封根本放不下。

腰封不仅如此,他还相当能写,活到85 岁,写了59 年,不算影评、剧本等其他⽂字作品,光⼩说就写了26 部。

他的间谍⼩说能和“詹姆斯·邦德”系列同台竞技,他以⼉童视⾓创作的剧本《堕落的偶像》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剧本奖。

能把“三观不正确”搞得如此优秀的格林究竟是何⽅神圣?格林出⽣在英国赫特福德郡的“贾家”。

格林家族的产业包括英国最⼤、最悠久的酒⼚“格林王”。

像传说中的那些家族故事⼀样,秉着“肥⽔不流外⼈⽥的”的原则,⾃家⼈与⾃家⼈结婚成为不成⽂的规定。

格林的⽗母是表亲,这为格林的躁郁症埋下了基因炸弹,⽽引爆它的是校园霸凌。

格林简介

格林简介

生平简介
数学杂志》上,但这时格林已去世10年.
格林的一些好友鼓励他到大学去深造,他经过 4年的自学,将其初等教育中的空白填补后,在 1833年——当时他已经40岁,才以自费生的身份 进入剑桥大学科尼斯学院学习,4年后毕业获学士 学位,毕业时数学成绩名列第四.1839年被聘为剑 桥大学教授,并被选为剑桥冈维尔-科尼斯学院评 议员.
格林(Green, George)
(1793—1841)
名人名言
“格林将分析应用于电磁领域并引出了他在数 学物理中的一系列重要结果.”
──摘自《中国大百度之间的关系,并将所获得的关系应用于电学 理论.”
──格林
生平简介
格林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1793年7月14日 生于诺丁汉;1841年5月31日卒于剑桥.
格林童年辍学在父亲的磨坊干活,他一边干活 一边利用工余时间坚持自修数学和物理,特别是 在读了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后很受启发,于 是自己试图完全用数学方法来论述静电磁学.在32 岁那年出版了一本他私人印的小册子《数学分析 在电磁学中的应用》,这是在电磁学的数学理论 方面的最初尝试.威廉•汤姆孙(William Thomson) 发现了这本小册子,并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 ,于 1850年将它推荐发表在《纯粹与应用
对数学的主要贡献
格林引入的位势等概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解位 势方程,他首次研究了与求解数学物理边值问题 密切相关的特殊函数——格林函数.格林函数现已 成为偏微分方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一项基 本工具.他率先发展n维分析,在研究波管道中的 传播问题时,讨论过用发散级数来解微分方程的 方法.
格林留下的著作于1871年汇集出版.以他的姓氏 命名的格林函数、格林公式、格林定律、格林曲 线、格林测度、格林算子、格林方法等,都是数 学物理中经典的内容.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作者:徐晗员含笑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01期摘; 要:格雷厄姆·格林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虽然是以长篇小说的创作闻名于世,但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塑造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文学形象。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儿童形象的塑造,他们都不同程度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思考。

从格林短篇小说集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篇作为参照,主要从儿童人物的形象特征、生成因素和塑造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格林对生命的怀疑和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格雷厄姆·格林; 短篇小说; 儿童形象中图分类号: I106.8;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1-0081-05作为二十世纪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格林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独特,被评论家称为“格林之原”,压抑、焦虑、恐惧的氛围是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恶”是无处不在的,暴力、犯罪、堕落更是比比皆是,他总是冷静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这个病态的社会发笑。

在他塑造的一系列站在道德悬崖上挣扎的人物形象中,儿童的形象则以其独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脱颖而出,通过对儿童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同时也可以窥探到整个二十世纪笼罩在战争中英国社会的心灵图景。

一、儿童形象的表现特征在格林一系列描写儿童形象的作品中,根据写作背景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真”的反叛型,他们生活在战后的废墟上,心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憎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成人的世界对抗。

另一类是沉默的孤独者,他们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就算在自己的家里也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终只能在孤独恐惧中死去。

无论是《毁灭者》里的特弗雷、《地下室》里的菲利普或者《散场》里的弗朗西斯,他们表现出的令人惊异的冷漠、暴力以及孤独,都打上了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而从孩子的视角窥视成人的世界,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战争阴霾下人们心灵的荒芜。

Green简介

Green简介

GreenGreen(格林)(1793-1841) 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格林,G.(Green,George)1793年6月或7月生于英国诺丁汉郡;1841年5月31日卒于诺丁汉郡.数学.1793年7月14日,英国诺丁汉郡圣玛丽教堂的命名登记簿上增加了当地面包师G.格林(Green)与其妻莎拉(Sarah)新生男婴的名字——与父亲同名的乔治.格林的具体生日不详,据命名日估计应在当年6月1日与7月14日之间.格林8岁时曾就读于R.古达克尔(Goodacare)私立学校.据格林的妹夫W.汤姆林(Tomlin)回忆,格林在校表现出非凡的数学才能.可惜这段学习仅延续了一年左右.1802年夏天,格林就辍学回家,帮助父亲做工.19世纪初的诺丁汉郡正处于上升时期.编织业的发达,造成了人口的密集,与拿破仑的战争又促使小麦生意兴隆.1807年,格林的父亲在诺丁汉近郊的史奈登(Sneiton)地方买下一座磨坊,从面包师变成了磨坊主.父子二人惨淡经营,家道小康.但格林始终未忘他对数学的爱好,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白天工作,晚上自学,把磨坊顶楼当作书斋,攻读从本市布朗利(Bromley)图书馆借来的数学书籍.布朗利图书馆是由诺丁汉郡有影响的知识界与商业界人士赞助创办的,收藏有当时出版的各种重要的学术著作以及全套《皇家学会哲学学报》(P 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对格林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数学家P.S.拉普拉斯(Laplace)、J.L.拉格朗日(Lagrange)、S.D.泊松(Poisson)、S.P.拉克鲁阿(Lacroix)等人的著作.通过钻研,格林不仅掌握了纯熟的分析方法,而且能创造性地发展、应用,于1828年完成了他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论文——“论数学分析在电磁理论中的应用”(An essay on the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to the theories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这篇论文是靠他的朋友们集资印发的,订阅人中有一位E.F.勃隆黑德(Bromhead)爵士,是林肯郡的贵族,皇家学会会员.勃隆黑德发现了论文作者的数学才能,特地在自己的庄园接见了格林,鼓励他继续研究数学.与勃隆黑德的结识成为格林一生的转折.勃隆黑德系剑桥大学冈维尔-凯厄斯(Gonville-Caius)学院出身,同时又是剑桥分析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建议格林到剑桥深造.1829年1月,格林的父亲去世,格林获得了一笔遗产和重新选择职业的自由,遂将磨坊变卖,全力以赴为进入剑桥大学作准备.这期间他又完成了三篇论文——“关于与电流相似的流体平衡定律的数学研究及其他类似研究”(Mathematical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the lawsof the equilibrium of fluids analogous to the e lectric fluidwith other similar research,1832.11)、“论变密度椭球体外部与内部引力的计算”(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xterior andinterior attractions of ellipsoids of variable densities,1833.5)和“流体介质中摆的振动研究”(R esearches on the vibration ofpendulums in fluid media,1833.12),均由勃隆黑德爵士推荐发表.1833年10月,年已40的格林终于跨进了剑桥大学的大门,成为冈维尔-凯厄斯学院的自费生.经过4年艰苦的学习,1837年获剑桥数学荣誉考试(Mathematical Tripo)一等第四名,翌年获学士学位,183 9年当选为冈维尔-凯厄斯学院院委.正当一条更加宽广的科学道路在格林面前豁然展现之时,这位磨坊工出身的数学家却因积劳成疾,不得不回家乡休养,于1841年5月31日在诺丁汉病故.格林生前长期与磨坊领班W.史密斯(Smith)的女儿简(Jane)同居,但始终未正式结婚.最初可能是由于他父亲反对这门婚事,后来则因剑桥冈维尔-凯厄斯学院院委资格只授予单身汉,格林为了事业只好放弃正式结婚的打算.格林去世后,简被承认为其合法遗孀,人们都称她为“格林夫人”,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格林短促的一生,共发表过10篇数学论文,这些原始著作数量不大,却包含了影响19世纪数学物理发展的宝贵思想.拉普拉斯同时指出函数V满足方程并采用球调和方法来解此方程.但拉普拉斯和泊松的方法都仅适用于特殊的几何形体,因此有必要发展更一般的理论,这正是格林的工作与前人不同的地方.格林认识到函数V的重要性,并首先引进了“位势函数”这一名称,他在第一篇论文“论数学分析在电磁理论中的应用”中写道:“这样的函数以如此简单的形式给出电荷基元在任意位置受力的数值.由于它在下文中频繁出现,我们冒昧地称其为属于该系统的位势函数,它显然是所考虑的电荷基元P的座标的函数”.格林接着便发展了位势函数V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建立了许多对于推动位势论的进一步发展极为关键的定理与概念,其中尤以现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林公式”与“格林函数”最为著名.设有函数U与V,在以曲面σ为边界的区域τ内充分光滑.格林从体积分格林未给出函数U的存在与唯一性证明,但却阐述了其物理意义:“为了说明确实存在所述函数U,我们设想曲面是一个接地良导体,在点p′上置一单位正电荷,则由p′及其在曲面上引发的电荷所产生的总位势将等于所要求的U的值”,而“U满足前述论证中所赋予的一切性质”.格林公式与格林函数已成为现代分析的基本工具,格林函数更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物理的许多领域,如量子碰撞、基本粒子理论与固体物理等.格林对于波动的数学理论有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光波的研究.光的波动的数学描述,在19世纪数学家中一直是一个时髦的课题.在格林时代,科学界所持的一种普遍意见是把光看作弹性固体以太的振动,例如A.L.柯西(Cauchy)在光以太研究中采用了吸引与排斥形式相互作用的机械模型.格林对柯西和其他学者对以太中力的性质作特殊假设的做法持批判态度,他在论文“论光在两非晶介质公共面上的反射与折射定律”(On the laws of reflexion and refraction o f light at the common surface of two noncrystallized media,1837)中深刻地指出:“我们对于发光以太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知道得如此少,因而最可靠的办法还是以某种一般的物理原理作为推理的基础,而不要去作特殊的假设.”格林接着表述他所说的“一般原理”如下:“任一物质系统的元素间不论以何种方式相互作用,若以所有的内力分别乘以相应的方向元,则对该物质系统的任一指定部分,此乘积的和永远等于某函数的恰当微分.”这实质上相当于能量守恒原理.格林是第一个将这种一般形式的守恒原理引入弹性力学的学者.他由此出发导出了描述光媒质振动规律的偏微分方程.在格林写成他的光学论文时,M.法拉第(Faraday)的电磁感应刚发现不久,格林关于光波的数学研究还不具备突破机械以太观的条件,但他选择一般数学原理作为推导光媒质运动方程的基础而避免对以太的力学性质作人为的假设,说明他在这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数学物理学家要高出一筹.格林的光波研究对弹性力学的发展亦有重要意义.现代弹性理论中的一种应变张量就被称为“格林张量”.格林关于水波的研究也引起人们的注意.1337年,英国工程师S.罗素(Russell)首先观察到一种叫“孤立波”(solitarywave)的现象.罗素于1844年第二次在不列颠科学协进会上作浅水波问题报告时,曾埋怨数学家们未能预报与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现象.然而在此之前,格林已发表了两篇这方面的论文,其中第一篇“论具有较小深度与宽度的可变渠道中波的运动”(On themo tion of waves in a variable canal of small depth andwi dth,1837)几乎是与罗素的第一份报告同时发表.格林在他的第二篇浅水波论文“关于渠道中波的运动的注记”(Note on the motion of waves in canals,1839)中,利用前述理论讨论深度为c的渠道波的速度,获得了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近似公式.目前所知的第一个非线性孤立波方程是由D.J.科特维克(K otteweg)与G.德弗里斯(De Vries)在1895年给出的.但如果调查一下19世纪水波方面的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条线索,说明科特维克与德弗里斯的理论是前人一系列研究的结晶,而格林的工作则处于这条线索的开端.格林无疑是历史上最早试图从数学上描述孤立波现象的数学家.格林的著作中还包含许多其他的贡献,它们的意义与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n维空间的概念是H.格拉斯曼(Grassmann)于1844年首先提出的.但在格林著作中已出现高维几何的思想.格林1833年完成的论文“论变密度椭球体外部与内部引力的计算”,率先发展了n元函数分析,其中使用s个坐标{x1,x2,…,xs}来代替通常的三维欧氏坐标,并使用s维球体与椭球体作为相应的三维图形的推广.现代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所谓狄利克雷(Dirichlet)原理,溯其源亦为格林首创.在上述同一篇论文中,格林假设积分(用格林的原始记号) 存在一个极小化函数V0,并指出V0满足方程这正是s维情形的狄利克雷原理.W.汤姆生(Thomson,即后来的凯尔文勋爵)在1847年也阐述了同样的原理,而他对格林的工作是十分熟悉的.格林的工作孕育了以汤姆生、G.G.史托克斯(Stokes)和J.C.麦克斯韦(Maxwell)等人为代表的剑桥数学物理学派.现代数学物理仍然可以从格林著作中汲取营养.然而这位靠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生前却默默无闻.他的第一篇论文因未正式发表几乎濒于失传.汤姆生在剑桥当学生时,从一篇论文的文献索引中了解到格林这篇文章的题目,四处寻觅原作而不得.1845年,汤姆生从剑桥毕业,在行将离校的前夕将此事告诉了一位叫霍普金斯(Hopkins)的私人数学教师.出乎他的意料,霍普金斯细心收藏着格林这篇著作的传本.汤姆生带着这篇著作踏上了赴法国考察的旅途,并在巴黎向J.刘维勒(Li ouville)和C.F.斯图姆(S turm)介绍了格林的论文,二者阅后立即意识到该文的价值,认为格林已为位势论及其应用奠定了完整的基础.后来,在德国数学家A.L.克勒尔(Crelle)赞助下,格林这篇论文终于在他去世十年后在克勒尔主编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Jour.für Rei.undAug.Math.)上正式发表(1850),汤姆生并为此撰写了介绍格林生平与工作的导言.1871年,剑桥冈维尔-凯厄斯学院院委N.M.费勒(Ferrers)编辑的《格林数学文集》(Mathematical papers ofthe late George Green)在伦敦出版,格林的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天,格林度过他艰苦自学岁月的磨坊依然存在,到诺丁汉访问的人,很远就可以看到它耸立的风轮.诺丁汉市决定维护好格林遗址,作为对这位磨坊工出身的数学家的永久纪念.格林不仅发展了电磁学理论,引入了求解数学物理边值问题的格林函数,他还发展了能量首恒定律.他在光学和声学方面也有很多贡献.以他名字命名的格林函数,格林公式,格林定律,格林曲线,格林测度,格林算子,格林方法等,都是数学物理中的经典内容.格林在学术中反对门阀偏见,他培育了数学物理方面的剑桥学派,其中包括近代的很多伟大数学物理学家,如Stokes,Maxwell, John Clark等,特别是格林的那种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精神,实为后人楷模.。

格林兄弟的资料

格林兄弟的资料

格林兄弟的资料引言:格林兄弟是德国民俗学家和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姆(Jacob Grimm)和威廉·格里姆(Wilhelm Grimm)的合称。

他们是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以他们的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而闻名于世。

格林兄弟的工作对于欧洲的民间文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他们也被认为是现代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生平与背景雅各布·格里姆(1785-1863)和威廉·格里姆(1786-1859)出生于德国哈努默(Hanau)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们的父亲菲利普·格里姆(Philip Grimm)是一位律师和市政官员,母亲达克莎·格里姆(Dorothea Grimm)是一名有才华的家庭主妇。

格林兄弟是家中的长子和次子,他们还有三个兄弟姐妹。

格林兄弟从小就显示出对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浓厚兴趣。

他们的母亲经常讲述民间故事给孩子们听,这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童年。

他们上学期间显露出了对文学和语言学的才能,尤其是雅各布显示出了极高的语言天赋。

雅各布在马尔堡大学学习法律和文学,威廉则在同一所学校攻读文学和哲学。

他们的大学教育开启了他们对古代诗歌和故事的研究之旅。

二、语言学与民俗学的贡献格林兄弟在语言学和民俗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最著名的成就之一便是编纂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童话,最终将这些故事集结成《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童话集之一。

这本书集结了上千个民间故事,包含了来自德国和欧洲各地的流行传说、神话和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口语传递,但之前没有被记录下来。

格林兄弟的努力不仅让这些故事得以保存下来,而且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民间文学资源。

除了《格林童话》,格林兄弟还合作完成了一部语言学方面的巨著,名为《德意志语法研究》(Deutsche Grammatik)。

这本书是对德语语法的系统分析,对现代德语语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雷厄姆简介

格雷厄姆简介

格雷厄姆简介介绍格雷厄姆是英国经济学家,也是投资家。

他被认为是价值投资的创始人,并且被广泛认为是最杰出的投资者之一。

他的经验和方法论对投资界影响深远,并且仍然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生平格雷厄姆于1894年出生在英国伦敦。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学生,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并且在那里学习数学和哲学。

他在大学学习期间也接触到了各种经济学理论,并且被其中的价值投资思想所吸引。

毕业后,格雷厄姆成为了一名教师,不过很快他被英国政府征召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勋章和荣誉,不过在战争中他也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和战友,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格雷厄姆回到了牛津大学,并且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家。

他的研究重点是价值投资和证券分析,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为他带来了全球的赞誉和声誉。

贡献格雷厄姆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价值投资方法论的发展和推广。

他提出了“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股票或是其他类型的投资品的当前市场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一个程度。

这样一来,即使市场价格下跌,投资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因为这种投资的实际价值已经被低估了。

格雷厄姆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崇尚投资者要对市场保持谨慎态度的人。

他认为证券市场是波动剧烈的,往往会存在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这些波动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格雷厄姆鼓励投资者要秉持理性而不是情绪,不要盲目跟风。

总结格雷厄姆无疑是经济学和金融投资领域的巨匠级人物。

他所提出的价值投资和谨慎投资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他为后来者奠定了一种成功的投资哲学和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然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中人性和宗教的冲突分析作者:孙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恋情的终结》是格林的宗教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身为公务员的丈夫、妻子及其小说家情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充分刻画了丈夫的愚蠢、妻子的犹豫与情人的嫉妒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段纠结的恋情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性与宗教的冲突。

关键词:《恋情的终结》;人性;宗教[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一生写出了较多的著作,时代特点鲜明,文学价值较高。

其中,《恋情的终结》是其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被威廉·福克纳称为“我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对丈夫、情人和妻子在爱情里面的真实状况进行了描述,也对爱自己、爱他人以及爱信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人性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充分刻画了出来。

1、亨利爱情观和宗教观中人性与宗教的冲突小说成功描绘了亨利这个公务员角色。

他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温文尔雅,有着不错且稳定的收入,喜欢安逸的生活,对别人的好客之举并不轻易接受。

乘坐计程车时,别人还在动摸西摸,他早就在手心里攥紧了车钱,这正是他长期养成的习惯。

他渴望婚姻,婚姻能够带给他安全,因为有人能陪伴在他的左右。

面对本德里克斯和萨拉,他的性格让其想要成全,但是这种性格却遭受到了本德里克斯的憎恨。

他的这种性格,让他遭受欺骗的几率增大,同时也对妻子的不忠进行了縱容。

当他认为自己已经不被萨拉信任时,他显得十分担忧和沮丧,不安全感日趋严重。

他对萨拉亲口承认自己没有做好一个丈夫,且无法带给萨拉快乐。

而萨拉在床上死掉时,他依然满不在乎,甚至已经开始遗忘萨拉,也忘了他曾经讲过的誓言。

本部作品中所描绘的亨利,与作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人凯瑟琳的丈夫十分相似,虽然乏味无趣,但是却理解和包容凯瑟琳的一切,且他对婚姻的要求也最终得到了满足。

错过21次诺奖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

错过21次诺奖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

错过21次诺奖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今天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17岁的诞辰,我们为您奉上一篇关于他的文章。

作者简介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1991年4月3日),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

1932年,以《斯坦布尔列车》成名。

1950年,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一生获得21次提名,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大师奖。

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

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英国功绩勋章。

直到格林去世,他一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威廉·戈尔丁将他评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最卓越的记录者”。

同时,格林也是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曾对他说:“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

”撒谎者格雷严格来说,每一位小说家都是撒谎者,但并不是每一位小说家都像格雷厄姆·格林那样,撒谎是全部的生活。

按照最权威的格林传记《格雷厄姆·格林:内心敌》作者谢利的说法,除了写作,格林这一辈子只认真做过一种工作,那就是——特务。

而特务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撒谎。

再有,格林一生都在背叛他的妻子,而背叛的代价之一同样与撒谎密不可分,往往需要为了弥补一个谎言更派生出一连串的谎言。

这还不算完,格林与多数沉溺于偷情的男人不同,他的情人在多数时间内都不止一个,于是乎格林需要在妻子以及不同的情人之间进行着谎言的转换乃至于谎言的翻新。

很难说是不是缘于这一特质,格雷厄姆·格林早早地便开始创作起自己的“传记”来,并且不断嘱咐想要了解他的人去看他自己写的传记,然而,按照谢利的说法,那根本就不靠谱儿,不真实,是谎言。

许多人都觉得格林与毛姆很像,二人都曾被评论界争论他们到底属于通俗文学作家还是严肃文学作家,他们都很能通过写作去赚钱,都不好亲近,都滥情,就连长相二人都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

格雷厄姆简介

格雷厄姆简介

格雷厄姆简介格雷厄姆简介格雷厄姆在国内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其实在国内大名鼎鼎的巴菲特却是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巴菲特是以杰出的投资业绩与显赫的财富而立名于世,但在投资理念上几乎全部师承了格雷厄姆的学术精华并没有丝毫的超越。

六十多年前,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大卫*陶德(David Dodd)合著的《有价证券分析》一书在1934年问世了,从而奠定了他的“财务分析之父”的地位。

在微观基本分析方面,格雷厄姆成为巴菲特、彼得·林奇等股王股圣的启蒙大宗师。

巴菲特曾虔诚地说过:在许多人的罗盘上,格雷厄姆就是到达北极的唯一指标。

大卫·刘易斯甚至说: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学说是每一位华尔街人士的《圣经》,而他则是当之无愧的华尔街教父。

格雷厄姆之所以被公认为“财务分析之父”是因为在他之前还没有财务分析这项专业,只是在他之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并接受这个概念。

格雷厄姆是尤太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18世纪末到美国的移民,大概算是美国的第二代移民,1894年5月8日格雷厄姆诞生在英国多雾的伦敦,就在格雷厄姆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就举家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并在美国的土地上成长,他的身上既凝聚了尤太民族千百年来对金钱高超的智慧与冷静的头脑,又具备了美利坚民族那种激进的、浪漫的冒险精神。

格雷厄姆的童年非常苦涩,初到美国一家的生活非常艰辛,在格雷厄姆9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而在35岁的壮年辞别了人世,一家人依靠坚强的母亲相依为命。

而生活对这一家人的打击还远远没有结束,1907年初格雷厄姆的母亲多娜在找不到投资方向的情况下把大部分的积蓄拿到股市上去碰碰运气,到1907年底的时候股市狂跌了49%,格雷厄姆那一家可怜的家产就这样在股灾中被无情的吞噬了,正是从母亲那沉痛而憔悴的脸上少年时代的格雷厄姆读到了股市这本复杂之书的第一页。

青年时期的格雷厄姆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上了美国的名校之一的哥仑比亚大学(很多年以后当格雷厄姆以教授的身份重返哥仑比亚大学,芭菲特及当代的很多投资大师都曾是他的学生),1914年夏天格雷厄姆以荣誉毕业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绩顺利的从哥仑比亚大学毕业,在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上迫于生活的压力毅然的选择了华尔街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 格雷厄姆格林有何作品

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 格雷厄姆格林有何作品

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格雷厄姆格林有何作品格雷厄姆格林生平格雷厄姆格林生平十分精彩,他出生在英国中部赫特福德郡,生日是1904年10月2日,公元1991年4月3日逝世。

他曾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攻读历史系,并且信奉天主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雷厄姆格林被派往非洲,二战结束后他创作了大量的间谍小说,因此被指为间谍作家。

格雷厄姆格林不仅仅是作家,同时他还是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因为自身经历格林的作品充满了对世界矛盾、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并且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获得了众多好评。

格雷厄姆格林患有严重的躁郁症,这对于他的写作和生活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一点在他文学里也可以找到一定的依据。

1925年,就读于牛津大学的他完成了处女作诗歌集《潺潺的四月》,1929年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The Man Within》,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是1930年出版的《行动代号》和1932年的《黄昏的谣言》却以失败收场。

格雷厄姆格林生平第一部实际意义上成功的作品是他1932年写的,书名是《斯坦布尔列车》,这本书在1934年被改编为电影《东方快车》。

随后格雷厄姆格林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格雷厄姆格林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当做小说写作的素材,从而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上就是格雷厄姆格林生平事迹。

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对于格雷厄姆格林是哪国人这一问题,世人并无争议,他是英国人。

1904年他出生在英国中部的赫特福德郡,并且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攻读历史。

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生中当过记者、间谍,信奉天主教,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

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异于常人的经历,那就是他曾经作为军情六处的军官被派往非洲执行任务,这使得他在小说方面能够更加深入的刻画人物感情。

格雷厄姆格林非常喜欢旅行,并且他旅行的地方都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原始和偏远的地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爱好,使得他的姐姐将他介绍进英国军情六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简介1904- 消遣:Stamboul Train斯坦布尔列车;A Gun for Sale一支出卖的枪;Our Man in Havana 我们在哈瓦纳的人严肃:The Power and the Glory权力与荣誉;The Heart of the Matter问题的核心;The End of the Affair爱情的结局;The Quiet American;The Comedians喜剧演员;The Human Favor人的因素in full Henry Graham Greeneborn Oct. 2, 1904, Berkhamsted, Hertfordshire, Eng.died April 3, 1991, Vevey, Switz.English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playwright, and journalist whose novels treat life's moral ambiguitie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ettings.His father was the headmaster of Berkhamsted School, which Greene attended for some years. After running away from school, he was sent to London to a psychoanalyst in whose house he lived while under treatment. After studying at Balliol College, Oxford, Greene converted to Roman Catholicism in 1926, partly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his future wife, Vivien Dayrell-Browning, whom he married in 1927. He moved to London and worked for The Times as a copy editor from 1926 to 1930. His first published work was a book of verse, Babbling April (1925), and upon the modest success of his first novel, The Man Within (1929), he quit The Times and worked as a film critic and literary editor for The Spectator until 1940. He then traveled widely for much of the next three decades a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searching out locations for his novels in the process.Greene's first three novels are held to be of small account. He began to come into his own with a thriller, Stamboul Train (1932; also entitled Orient Express), which plays off various characters against each other as they ride a train from the English Channel to Istanbul. This was the first of a string of novels that he termed “entertainments,” works similar to thrillers in their spare, tough language and their suspenseful, swiftly moving plots, but possessing greater moral complexity and depth. Stamboul Train was also the first of Greene's many novels to be filmed (1934). It was followed by three more entertainments that were equally popular with the reading public: A Gun for Sale(1936; also entitled This Gun For Hire; filmed 1942), The Confidential Agent (1939; filmed 1945), and The Ministry of Fear(1943; filmed 1945). A fifth entertainment, TheThird Ma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novel form in 1949, was originally a screenplay for a classic film directed by Carol Reed.One of Greene's finest novels, Brighton Rock(1938; filmed 1948), shares some elements with his entertainments—the protagonist is a hunted criminal roaming the underworld of an English sea resort—but explores the contrasting moral attitudes of its main characters with a new degree of intensity and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this book, Greene contrasts a cheerful and warm-hearted humanist he obviously dislikes with a corrupt and violent teenage criminal whose tragic situation is intensified by a Roman Catholic upbringing. Greene's finest novel,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1940; filmed 1962), has a more directly Catholic theme: the desperate wanderings of a priest who is hunted down in rural Mexico at a time when the church is outlawed there. The weak and alcoholic priest tries to fulfill his priestly duties despite the constant threat of death at the hands of a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Greene worked for the Foreign Offic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was stationed for a while at Freetown, Sierra Leone, the scene of another of his best-known novels, 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filmed 1953). This book traces the decline of a kind-hearted British colonial officer whose pity for his wife and mistress eventually leads him to commit suicide. The End of the Affair(1951; filmed 1999) is narrated by an agnostic in love with a woman who forsakes him because of a religious conviction that brings her near to sainthood.Greene's next four novels were each set in a different Third World nation on the brink of political upheaval. The protagonist of A Burnt-Out Case (1961) is a Roman Catholic architect tired of adulation who meets a tragic end in the Belgian Congo shortly before that colony reaches independence. The Quiet American (1956; filmed 1957) chronicles the doings of awell-intentioned American government agent in Vietnam in the midst of the anti-French uprising there in the early 1950s. Our Man in Havana (1958; filmed 1959) is set in Cuba just before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there, while The Comedians (1966; filmed 1967) is set in Haiti during the rule of François Duvalier. Greene's last four novels, The Honorary Consul(1973; filmed 1983), The Human Factor (1978; filmed 1979), Monsignor Quixote (1982), and The Tenth Man (1985), represent a decline from the level of his best fiction.The world Greene's characters inhabit is a fallen one, and the tone of his works emphasizes the presence of evil as a palpable force. His novels display a consistent preoccupation with sin and moral failure acted out in seedy locales characterized by danger, violence, and physical decay. Greene's chief concern is the moral and spiritual struggles withinindividuals, but the larger political and social settings of his novels give such conflicts an enhanced resonance. His early novels depict a shabby Depression-stricken Europe sliding toward fascism and war, while many of his subsequent novels are set in remote locales undergoing wars, revolutions, or other political upheavals.Despite the downbeat tone of much of his subject matter, Greene was in fact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British novel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books' unusual popularity is due partly to his production of thrillers featuring crime and intrigue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his superb gifts as a storyteller, especially his masterful selection of detail and his use of realistic dialogue in a fast-paced narrative. Throughout his career, Greene was fascinated by film, and he often emulated cinematic techniques in his writing. No other British writer of this period was as aware as Greene of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cinema.Greene published several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mong them Nineteen Stories (1947; revised as Twenty-One Stories, 1954). Among his plays are The Living Room (performed 1952) and The Potting Shed (1957). His Collected Essays appeared in 1969. A Sort of Life (1971) is a memoir to 1931, to which Ways of Escape (1980) is a sequel. A collection of his film criticism is available in Mornings in the Dark: The Graham Greene Film Reader (1993).Additional ReadingNorman Sherry, The Life of Graham Greene, 3 vol. (1989–2004), is a thorough biography. A.A. DeVitis, Graham Greene, rev. ed. (1986),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author and his career. Cedric Watts, A Preface to Greene(1997), provide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