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和我与地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我与地坛》--灵魂的独白
在此之前,读过的史铁生的作品,都奉为经典,从早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后来的《务虚笔记》,可是我却一直没有因原为他的作品写上些文字,甚至连读书笔记也未曾写过。那时看《我与地坛》是印象中我生命最落没的时候,我循着昏天暗地的生活想寻求一些解脱,无意之中读到了《我与地坛》。直到今天,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连一个字也未曾给它留过,原因在于我已经将之埋于心骨,视为知己了。实在也无须点缀些文字来避免忘却。然而今天我还是要来写几句,两千五百年前,老子曾说真正的智者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然而他却留给了我们《道德经》。不过智者于我,是个遥远的词。
说到《我与地坛》,我没有办法不谈生与死,不谈生活的痛苦,还有命运。史铁生更是一开始便写到了地坛的荒凉,想到了自己与这园子似乎是有着四百年的宿命和缘分,终究要走到一起的。他这样写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是的,因为这园子给他的不仅是春天树尖上的呼喊,夏天呼喊中的细雨,秋天细雨中的土地,冬天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而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而对生活的无所适从也让史铁生在煎熬中不断蜕变。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坐上了轮椅便是他最大的痛苦,风干的日月,似水的年华,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原本风华正茂的青年,在一座荒芜的园子里孤独行走15年是种怎样的生命煎熬。
这是个历经沧桑的古园,在史铁生的眼里却到处是生命窜动的景象,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他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想,一个人伤魂落魄的时候看到别人的精彩,会心生悲凉,而这些同人一样有着生命的小东西恰恰给了他心灵的补偿,给了他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说: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的释怀如何是常人可以轻易领悟的释怀。
十五年间,园子里也有少许的一些人来访,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一对夫妇,从作者的眼里由中年流向白发。弹指一挥间,却是有着多少辛酸路程。十五年里,这里来过唱《货郎与小姐》的歌者,也来过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的饮者,而作者写的最多的则是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他这样写道,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
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谁又能将这世界想个明白呢?而事实上,史铁生自己却是终日在想。他想象着这世界何以给他这沉重的一击,又为何偏偏让他看到生命中那繁多的美丽,让他如此矛盾。他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确切的说是看着这个园子,从太阳升起的清晨到夜幕降临的黄昏,其间的轮回是多么美妙无比。
对于史铁生来说,生命的本意已经不是生命的存在,则是一种思考,他的身体撑着一个灵魂让他洞悉这这个猖狂又温和的世界。命运永远是对的,此处的不公总有彼处的公正来替代。罪孽和福扯总是相形并促,永不分离。正如作者说的: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德国诗人席勒曾感慨到: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精神!我要说史铁生是占了人之伟大精神的人,一点也不过分,他的对于世事的态度,对于岁月本体的体验,都足以让我钦佩之至。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一个人,那就是母亲。在文章里,母亲是写在前面的,也正说明在史铁生的心中母亲是在一
个怎样的地位,儿子想使母亲骄傲毕竟太真实,而母亲盼望儿子找的那条路究竟是什么,却永远埋在了他的未知。母亲是个理解儿子的人,言语不多,却多在用心,她默默注视儿子远去的身影,内心却是揣着怎样的爱惜和惶恐呢。那无疑是一种毫不张扬而透彻的母爱,史铁生笔调清淡地叙述着,却多为忏悔之意,他终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忏悔自己当初的脾气,忏悔为什么当初总是不知道疼惜母亲对自己的疼惜。而人的这种伤怀,又为何总是发生在失去之后。当初读《我与地坛》的很多时候,我总在想,写这些关于母亲的文字时,史铁生是否在落泪,又或许他是强忍着泪的。我这样猜测着,也这样体会着。时至今日,我又想,他一定不会是在落泪,因为他明白世间让人无法预料的各种展转。母亲的痛苦需要他的坚强来做弥补。而母亲盼望他走的那条路也绝不是哭泣和死亡。
曾大胆的为史铁生作了这样一个猜测,当年母亲的盼望不是儿子用文字在世界撞开的一条路,更不是无限遥远永恒的未来,而是眼前的幸福!
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则是这样一个曾经十分荒芜的园子——地坛。
读苏格拉底的《理想
国》,学会思考生活的能力,读《论语》,找到了文明的道德训诫,而读《我与地坛》,得到的则是对生命和命运的感悟。人总是在围绕着自身的利益进行着一切,无论是物欲还是精神感受,于是就有了人文。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等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正是朝着人的本能和人的价值以及生与死而写的。在命运最悲怆的时候用了最悲怆的行为来抵挡了死亡的,正是“我”与地坛相守的15年。死是一件怎么也不会耽搁的事情,靠这种接近窒息的平静,所以他活了下来。在一篇评论的文章里读到:活不下去当然是死的理由之一,但活不下去却是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形的:肉体的需要得不到保证和灵魂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因为都是生存中最基本的需要。也可能是天灾人祸之类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对史铁生来说,或许就是因前者而起再至于后者的一个过程。但是最终他是胜者,他无法改变前者,却可以不顾一切的追求后者。当身体的能力被剥夺的时候,史铁生便开始了他对命运的思考。
他不情愿在自己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谁都不会情愿。地坛是他唯一可以得到心灵抚慰的地方,痛苦让他可以抛弃母亲的爱,可以视人间为地狱,可是它却被这样一座古园打动了。那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
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都深刻地敲击着他的心灵。如果说宿命的残疾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这样的考验未免也太残酷。那个年代,那个缺乏机会的年代,思考是人唯一的自由。
在西方文艺复兴的时候,人们开始忠于对生命的眷顾,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今天我将史铁生的作品来和这样的追求融合在一起,正是我所看到的这别具一格的精神:人,尊重,真实,我始终认为,人生的价值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实现。小小的地坛,一个人15年的世界,这里面包容着生命,自然和精神。一个绝望到底的人,赢得了尊严和价值。德国神学家云格尔的《死论》中说,在罗马的国家博物馆里有一幅古老的马赛克图案,图案主体是一个“在死”的人,“可是,在这幅标志着死的人像下面写着大写的希腊文字:GNOTHI SAUTON!(认识你自己)这两个词不是题字,不是这幅图案的‘标题’,而是从属于这幅图案,它们占据了整幅图案近三分之一的面积。”云格尔对此的解释是颇有意味的,他说:“‘记住你将死去’可以解释为‘认识你自己’:记住你将死去,因此认识你自己吧!自己的生命终将失去,这恰恰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