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中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中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兵法”中如何“不战⽽屈⼈之兵”看到“不战⽽屈⼈之兵”,很多⼈可能⽴马想到诸葛亮空城计,吓跑司马懿;想到可以通过⼀些计谋以少胜多。

但最后还是司马懿胜了,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空城计属于旁门左道,旁门左道最多只能取得局部胜利,司马懿不但赢了蜀魏之战,更赢整个天下,根本还是实⼒,旁门左道⾃然不值得提倡。

⽽《孙⼦兵法》中所谓“不战⽽屈⼈之兵”的本义是以实⼒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使敌⼈屈服。

下⾯列举《孙⼦兵法-谋攻篇》中的两句简要分析。

1、凡⽤兵之法,全国【1】为上,破国【2】次之;全军【3】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4】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1】全国:意为使敌⼈举国完全地屈服。

“全”与“破”相对,意为使全,使…完整。

国,指敌国。

【2】破国:击破敌国。

【3】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万ニ千五百⼈为军。

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军队编制不完全⼀样。

【4】善之善者。

⾼明中最⾼明的。

全句翻译: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明中最⾼明的,不战⽽使敌⼈屈服,オ算得上⾼明中最⾼明的。

2、故善⽤兵者,屈⼈之兵⽽⾮战也,拔⼈之城⽽⾮攻也,破⼈之国⽽⾮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全句翻译:善于⽤兵的⼈,使敌军屈服不⽤直接交战,夺取敌⼈的城⾢不⽤硬攻,攻破敌⼈的国家不须旷⽇持久。

⼀定要⽤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遭损失,⽽胜利可以完满取得。

这就是⽤计谋进攻的法则。

“不战⽽屈⼈之兵”作为孙⼦提出的⼀个重要理论。

此论⼀出,历代兵家继承者有之,发挥者有之,⾮难者亦有之。

按照孙⼦的主张,⼤⾄于全国、全军,⼩⾄于全卒、全伍,都可以不战⽽使之屈服。

换⾔之,它既是⼀种战略主张,也是战役、战⽃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孙⼦把他这⼀主张称为上策,认为“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10句话学透《孙子兵法》精髓,读完受用一生

10句话学透《孙子兵法》精髓,读完受用一生

10句话学透《孙子兵法》精髓,读完受用一生《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一、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这句话出自《孙子·行军》易敌:轻视敌人。

指没有深谋远虑而轻视敌人的,必然会被敌人所擒拿。

二、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这是《孙子兵法-兵势篇》的开篇语。

这句开篇之言的意思是:治理大团体就像治理小团体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

三、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要用对敌不利的事去伤害它,使其困屈;用一些小事去驱使调动它,使其频于应付;用小利去引诱它,而使其疲于奔走。

四、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出自《孙子·军争篇》。

用兵打仗,要以谋略来取得成功,以利益作为行动的目的,以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

五、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士兵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陷于危急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六、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变化以及各种形式的转变,要及时应变,能屈能伸,进退得宜。

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意思是: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八、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语出《孙子.九变》。

恃:凭借。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

后引申到为人处世方面,强调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九、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出自《孙子·军争》。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孙子兵法》10句精华

《孙子兵法》10句精华

《孙子兵法》10句精华《孙子兵法》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全书共这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

1、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地形篇》。

殆:危险。

知晓对方的情况,了解我方的内情,取得胜利就不会有危险;知晓天时地利,胜利就不会穷尽。

2、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形》。

藏,指隐蔽。

动,行动。

善于防守的,布防隐蔽之密就像藏在九地之下一样;善于攻击的,袭击速度之快就像从天而降一般。

此言军事行动要隐蔽,不可为敌人所侦知的重要性。

3、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谋攻》。

屈,使屈服。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作战,攻陷敌人城池而不用冲锋陷阵。

此言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以谋略战胜敌人。

4、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象:类比、比附。

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不可以用求神问鬼的方法得到,也不可以拿类似的事情去揣测,也不可以用天空日月的运行去验证,一定要从人的身上了解情况,从敌人那里获取信息。

5、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行军篇》。

相得:相互亲和。

平时之所以能够严格执行法令,是由于上下级相互亲近的缘故。

6、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间:间谍。

微妙:精密。

不是有大智谋的人,不会去使用间谍,不是有仁义自信的人,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心思缜密的人,也不能得到间谍带所带来的真实情报。

7、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作战》。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名句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名句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名句
以下是 7 个《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名句及相关感受: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一次我和朋友玩猜谜语游戏,我就先仔细观察朋友的表情和反应,提前了解他可能会出什么类型的谜语,然后再根据他的提示去猜,嘿,还真让我猜对了不少,这不就是典型的知己知彼嘛,这样去“战斗”就更有把握啦。

2. “兵者,诡道也。

”我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我为了不让他们找到,那可是各种使诈呀,故意弄出一些声音把他们引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运用诡道呢,哈哈。

3.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就好像在学校竞选班长,有的人是通过平时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谋划得当来获得支持,而不是一味地靠争论或者强行去争去抢,那样可不一定能成功呀。

4. “知彼知己者,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有回我参加篮球比赛,在比赛前我们了解对方球队每个球员的特点,还研究了比赛场地的情况,做到了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结果那场比赛我们就打得特别顺,轻松赢下了。

5.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有次去海边看海浪,那波浪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急一会儿缓,没有固定的形态,就像战场上的形势一样,总是在变化,得随时根据变化调整策略。

6.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记得有一次和弟弟争一个玩具,我没有和他吵和他抢,而是跟他讲道理,最后他心甘情愿地让给我了,这也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7.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我觉得我爸爸就是这样一个有将领风范的人,他在工作中很有智慧,对人讲诚信,对我们很仁慈,遇到困难很勇敢,对我要求也很严格,哈哈,可不就是这几点都具备嘛。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一:不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一:不不战而屈人之兵

原创系列----不战而屈人之兵—广告真的是万能的吗?兵者诡道也,商者兵道也。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兵之道在于变化,经商之道就像用兵,能够兵不血刃而占领市场是为善之善者也。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短兵相接最明显的两个例子是价格战与广告战,如何避免惨烈的短兵作战而布局取势,占领市场呢?恒大冰泉的13亿、100亿与10亿伴随着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夺得亚冠冠军,恒大冰泉广告随之铺天盖地而来。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1月12日在2014恒大冰泉全国合作伙伴大会暨订货会上透露,恒大冰泉20天砸了13亿元的广告。

●2014年1月12日,许家印表示,今年恒大冰泉水业务销售额达100亿元,明年将增加100亿元,3年时间达300亿元。

●根据恒大财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总投资额高达55.4亿的饮用水业务在2014年实现订货量57亿,销售10.9亿,录得23.7亿元亏损。

●恒大冰泉也太贵了,一瓶500毫升的居然要4块5。

老干妈的固执与坚守●老干妈从不打广告,却做到每年销售额二十多亿。

●老干妈的主打产品风味豆豉和鸡油辣椒为例,其主要规格为210g和280g,其中210g规格锁定8元左右价位,280g占据9元左右价位(不同终端价格有一定差别),其他主要产品根据规格不同,大多也集中在7-10元的主流消费区间。

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产品核心战略下的极致用户体验:●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老干妈的风味豆豉、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等等,无一不是以幼稚的产品给用户带来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体验!所以,产品才是不战而胜的根本,只有好的产品,才能为营销、渠道、布局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的品质,水源地概念是目前很多中高档水品牌惯用的品牌炒作手段,如依云、昆仑山、阿尔山和五大莲池等品牌。

恒大冰泉卖的是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概念,这一点长白山水源地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但与其它同类水相比并没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和卖点,况且,康师傅旗下也有一款产品在打长白山水源地的概念。

孙子兵法经典摘选

孙子兵法经典摘选

《孙子兵法》名句精选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兵无成势,无恒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夜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算就是我读过的第四个版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总结《孙子兵法》的10大经典名言,结合战略规划与分析,与众乐:10、“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吾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做好充分准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鸟儿立于枝头不怕树枝断而掉下来,就是因为有翅膀时刻准备着。

我们不怕美国来打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好战争准备,有足够的反击力量,包括核武器,让她不敢来。

9、“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把握好“经”与“权”这对儒家权变道理与“不易”与“变易”这对《周易》思想,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变,善于变通,才能因敌制胜。

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略规划的一个前提及重要部分,就就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趋势变化与行业格局,尽可能了解行业与竞争对手的信息,这样才能系统规划,先处不败之地。

7、“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谓借势、取势、任势,立于风口之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战略规划的一个重点,在于判断未来的趋势,提前谋篇布局,让大趋势来添加胜算面与收获度。

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用战术上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选择,就就是在选趋势。

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句话经常被误解,认为“奇”,就是奇兵,出其不意的意思。

其实原意非如此。

这个“奇”,就是奇数的“ji”,就是预备队,关键时刻出的底牌,绝杀。

就就是说,要懂得适当分兵,正规军与敌正面交锋,要准备一支预备队,关键时刻打出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正与奇相结合,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循环无端。

这个逻辑,与刚柔并济,同。

刚易折,柔飘忽,需要结合。

5、“将者,智、信、仁、勇、严。

”世上第一个关于能独当一面大将的“胜任力模型”。

毛主席说,正确路线(战略)确定后,干部(大将)就就是决定性因素。

再好的战略,遇到无能之辈,也就是白瞎。

《孙子兵法》30句经典名句,讲的不仅仅是权谋,还是人生!

《孙子兵法》30句经典名句,讲的不仅仅是权谋,还是人生!

《 孙子兵法》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司马迁 《 史记 》有记载,( 孙武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 。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 勒兵 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孙子开明宗义地提出了“慎战论”,认为对待战争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有道是:“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万世利。

”这和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国家的利益当为第一,战争的目的在于为国家争得利益,要以取得最大利益为目标,就必须慎重“算计”。

2、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如果将领同意并执行我的作战思想,任用他领兵作战一定胜利,就留下来用;如果将领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作战思想,任用他领兵作战必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

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

所谓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好的计划需要好的执行者,计划要想顺利实施,也要懂得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

3、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

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

常言道:“兵不厌诈”。

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

孙武经典语录大全(75句)

孙武经典语录大全(75句)

孙武经典语录大全1、知己知彼,胜乃不怠;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2、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4、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6、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7、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8、故知胜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9、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10、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1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2、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13、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14、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范文.doc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孙子兵法》各篇中的经典名言

《孙子兵法》各篇中的经典名言

一、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计,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二、作战篇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兵贵胜,不贵久。

三、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进退,是谓糜军;事政,惑;权任,疑;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寡众;上下;以虞待不虞;将君;四、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五、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六、虚实篇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七、军争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孙子兵法观后感智者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观后感智者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观后感智者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观后感:智者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古代兵法经典,至今仍对军事战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阅读《孙子兵法》之后,我深感智者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战场,更能应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孙子兵法》深刻地阐明了战争中的策略和智慧。

孙子认为,真正的胜利在于谋略,而不必非得争取军事战斗的胜利。

智者在战场上懂得运筹帷幄,隐藏实力,以眩人之计瞒过敌人,灵活应对战局变化。

这个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人生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智者懂得适时地选择战斗和退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他们善于运用智慧来规避冲突,寻找更为隐蔽和巧妙的解决方案。

正如孙子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在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最为有效的战略。

此外,《孙子兵法》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智者明白,一个强大的团队比个人的力量更加无敌。

他们善于组织和指挥不同的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形成整体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良好的团队协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团结一致,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孙子兵法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智者战胜强大的对手,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武力的碰撞,而是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屈服对手。

这种智者之战不战的智慧,在我看来,不仅仅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

智者能够用智慧和谋略去应对,化解危机,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们懂得善于借助外部环境和资源,以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结果。

智者的智慧不仅仅是战胜强大对手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智慧能够让自己到达目标,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出更好的人生。

孙子兵法观后感:智者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智慧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智者通过运筹帷幄的策略和谋略,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

在人生中,智者也能够运用智慧和智慧灵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孙子兵法最精辟的30句话

孙子兵法最精辟的30句话

孙子兵法最精辟的30句话1.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始计篇》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谋攻篇》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兵势篇》5.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始计篇》6.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九地篇》7.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兵势篇》8.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九地篇》9.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10.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九地篇》11.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12.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13.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九地篇》14.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篇》15.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军形篇》16.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17.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军形篇》18.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军行篇》19.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军形篇》20.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始计篇》21.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孙子兵法·地形篇》2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始计篇》23.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始计篇》24.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25.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孙子兵法·兵势篇26.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兵势篇》27.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兵势篇》28.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最新《孙子兵法》经典名句赏析

最新《孙子兵法》经典名句赏析

最新《孙子兵法》经典名句赏析导读: 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这几句大意是: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

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

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3.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4.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本文带译文注解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本文带译文注解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本文带译文注解孙子兵法-谋攻篇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译文: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

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4、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

孙子兵法的名言名句

孙子兵法的名言名句

孙子兵法的名言名句0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

02、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孙子兵法地形篇》了解对方,了解我方,胜利就不会有危险;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

0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04、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始计篇》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05、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始计篇》筹划周密的就能取胜,筹划不周密的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筹划的呢?06、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07、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兵法作战篇》用兵作战最贵速胜,而不宜持久。

08、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09、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下策是攻城。

1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11、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于防守的人,像隐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处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

12、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修明道义,确保法度,所以能够掌握战争胜败的决定权。

13、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兵势篇》大凡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14、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常言道:“兵不厌诈”。

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

定可获胜。

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计篇》
实:敌人力量充实。

备:防备。

对敌人要以小利诱惑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

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

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

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

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6.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无备:没有准备。

不意:意想不到。

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

对敌人作战,就应在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和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这样就能出奇制胜。

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战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即为其一。

现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中的争夺、竞赛,前者说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或无准备的时候发动进攻;后者说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行动致胜。

7.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彼:敌军情况。

己:我军情况。

殆:危险,引申为失败。

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

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

因此,自然每战必胜。

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

8.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
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

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

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

9.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保存下来,取得胜利。

这也是出奇致胜的一种方法。

遇到情况危急,已无退路的险要关头,可把军队投道死亡线上,士兵如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拼死搏斗,这样反而能转败为胜。

10.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

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

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