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观念与《角的初步认识》
小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小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和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的概念: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的图形。
2. 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探索并掌握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角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角的初步认识。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尝试画角,并交流探讨角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画角,并交流探讨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
4. 练习应用:设计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在认识角方面的掌握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和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关注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角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 教学道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教案《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角,能用角的概念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特征。
2. 学习如何用尺子和直尺画角。
3. 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生活中的角,并能用角的概念进行描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学会用角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2. 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角。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角模型、尺子、直尺等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3. 教室环境布置,以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了解角的特征。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巩固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角,并用角的概念进行描述。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角的概念及应用。
七、课堂练习:1. 判断题:(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角的度数是由角的大小决定的。
()(3)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的度数是90度。
()2. 选择题:A.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B.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的长度C.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的距离D. 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的夹角A. 90度的角B. 180度的角C. 360度的角D. 任意角度的角八、课后作业:(1)30度角(2)45度角(3)90度角2. 找出生活中的角,并用角的概念进行描述。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20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20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感知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常见的各种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
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画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
教学、具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直尺。
2、学具准备:三角板、圆形纸、练习簿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图形游戏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先来玩猜图形的游戏怎么样?听好了:老师的信封里装了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请你根据露出来的部分,猜出它是什么图形,明白了吗?师出示信封,露出图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装有正方形,三角形)。
质疑:为什么没有人猜圆形?(设计意图:)2、折角活动建立表象(要不要视频?)师:(出示圆形)圆形没有角,那你能用圆形折出一个角吗?光说不练可不行,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你用它来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开始吧!生动手活动,师巡视。
二、初步感知1、初步感知师:折好了吗?没折好的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折。
现在来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觉?引导:(1)尖尖的,扎手,这是角的顶点(2)从尖尖的点出发,往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往另一个方向,也是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和顶点就围成了一个角。
3、揭示课题(书写)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
白板板书课题:角的认识三、探究体验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找角师:角不仅存在于平面图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出示主题图这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请仔细观察,你能找到角吗?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谁找得最多!(2)汇报角(插入flash、聚光灯、放大镜)师:找到了吗?你都找到了哪些角?谁还有补充?(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划一下)(3)认识顶点和边(笔、动画、手动添加文字)师:大家的眼睛可真厉害!老师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体其中的三个展示出来(课件出示)你能说说这3个角分别在哪吗?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为了方便观察,我将这些实物隐去,这3个角有什么共同点呢?(若生已经说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就让他上台用笔标出顶点和边)学生汇报,师出示顶点、和两条边。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角的度数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希望学生们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周角的理解,我会通过教具演示和实例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找出生活中的直角和锐角”。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量角器测量不同角的度数,并尝试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另外,角的画法也是学生们的一个挑战。在画角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直尺和量角器的配合,导致画出的角度与预期有偏差。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画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提高画角的准确性。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例子,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角的知识还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操作、描述等过程,让学生理解角的构成,认识不同类型的角,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和应用。
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角的度量、画法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特征。
2. 学会用尺子和直尺画角。
3. 能够识别各种角,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角的特点,学会用尺子和直尺画角。
难点: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各种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角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角。
2. 自主探究,认识角。
(2)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点,从而加深对角的理解。
3. 实践操作,学会画角。
(1)学生尝试用尺子和直尺画角,教师进行指导。
(2)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角的画法。
4. 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5. 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学生回家后,尝试在生活中找到各种角,并画出来,明天上课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结合学生的课堂回答、作品展示等,评价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馈等方面,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角的性质,如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等。
2. 结合几何知识,让学生尝试解决与角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九、教学资源:1. 课件:生活中各种角的现象。
2. 教学素材:尺子、直尺、角模型等。
基于儿童视角发展空间观念——“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儿童视角发展空间观念——“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缘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逐渐被教师重视。
同时,观察、空间想象、心理内化和必要的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发展空间思维、建立空间观念的关键因素。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的是在执行自己的预设方案,忽视了学生出人意外的回答和缺乏如何在课堂上快速、自然地接纳和转化这些“节外生枝”“意外之喜”的能力,很少考虑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不能基于儿童视角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
那么该如何基于儿童视角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呢?下面就以“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课前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并不陌生,然而他们对“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中,对于从数学意义上来认识角,这是首次,是起始课。
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带角的物品,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接着从实物抽象出数学上的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建立角的表象,感知角的特征;最后,通过折角、创造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是有大小的。
“角的初步认识”从知识点的传授来看似乎比较简单,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几个知识点,数学教学是能力的教学,思维的教学。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认识角的几何形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有难度的。
如何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建构角的概念?我们数学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怎样引入会行之有效?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更加恰当地定位教学目标,我对班里学生做了前测,分为笔试和访谈两块内容。
笔试内容如下:通过笔试发现,学生比较熟悉平面图形中的角,能很快找出,对于单独一个角或者实物中的角,学生并不能完全找出来。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角的概念,能识别各种角。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3.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的概念。
2. 学会用三角板画各种角。
3. 了解生活中各种角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角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各种角。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1. 三角板2. 各种图片3. 练习题4. 投影仪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探究新知(1) 认识角的概念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学会用三角板画各种角引导学生发现三角板上的各种角度,学会用三角板画各种角。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角的理解。
4.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角的概念。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思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画出各种角,并标明角度。
2. 观察生活中各种角,并与同学交流。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掌握角的概念,是否能灵活运用三角板画各种角。
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能正确识别各种角。
2. 学生能用三角板画出各种角。
3. 学生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十、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拓展数学思维。
十一、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认识角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各种角。
2. 第3-4课时:巩固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3. 第5课时:总结与拓展,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何使“空间观念”核心素养从表面走向深刻——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
如何使“空间观念”核心素养从表面走向深刻——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摘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的认识,它是人们描述几何图形并进行交流的重要表征方式,对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形成空间想象力。
”①然而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对“空间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实施研究不足与研究含量不高,这使“空间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无法“具体落地”。
因此,本文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通过从想象到实际,从直观到抽象,从静止到运动,从二维到三维等角度,对如何培养“空间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核心素养《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范畴内的知识。
本课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核心素养为主题,通过对“空间观念”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分解,确定核心目标和具体目标,并设计“核心任务”,展开具体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四基”,发展“四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空间观念”核心素养。
但在备课之初,在对比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并对比了多个版本的教学实例后提出了四个疑问,一是直接通过从静态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上的角是较好的培养“空间观念”核心素养的学习体验吗?会不会太直接?二是就本节课而言对“空间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注重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还有其他吗?三是空间想象力是否也是“空间观念”核心素养重要的一部分?四是如何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基于以上四个问题,本文基于课堂实际从四个层次阐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核心素养的观点。
一、从观察到想象,激发“空间观念”的直观性“直观性是“空间观念”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学生形成与发展空间观念的起点与支撑”②。
《角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的概念,知道角的特征。
2. 学会用尺子和直尺画角。
3. 能够区分不同的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角的概念,知道角的特征。
难点:学会用尺子和直尺画角,能够区分不同的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加深对角的理解。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角,引发学生对角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角。
3. 动手实践: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画角,加深对角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画角的方法和经验。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学会区分不同的角。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角的特征。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角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各种角。
2. 学生能用尺子和直尺准确地画出各种角。
3. 学生能理解角的特征,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带有角的实物,如三角板、剪刀、直尺等。
2. 准备一些角的模型或图片。
3. 准备角的学习单和练习题。
八、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如角的度、分、秒。
2. 学习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等。
3. 探索角与其他几何图形的联系。
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直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来认识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验到角的特征,初步理解角的概念。
2.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角。
3.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并能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折纸、图片等。
2.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些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如剪刀、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物品中都含有角,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角的初步认识。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角,并观察剪出的角。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角是由两条线段(或射线)相交形成的。
(2)让学生用直尺和彩色笔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尝试测量角的大小。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教师展示三角板,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板上的角。
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能够识别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用折纸制作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角,并互相展示、比较。
(2)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内角的和,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设计一个有趣的角形图案,并画在白纸上,下节课互相展示。
六、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角?2.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原理?3.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能否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结论?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讲解不够清晰、学生活动设计不够合理等?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七、评价建议:1. 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角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验角的概念,感受角的特点。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特征。
2. 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能够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等不同类型的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角,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等,直观地认识角。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大小,增强实践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讲解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了解角的特征。
3.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形状的角,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提高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角的概念、分类和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角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如使用三角板进行比较。
2. 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角,如钟表、自行车等,体会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总结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
3.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准备各种形状的角模型,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小学二年级语文《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预设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小朋友,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大家玩得开心吗?你都见到了哪些景色?老师在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各地的建筑,大家看他们漂亮吗?那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最漂亮呢?(学生会说出有角)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
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教师出示五角星,问:看,老师給大家带来了什么?那你说他为什么叫五角星呢?谁到台前把这五个角指給大家看一看?其实角的规范的指法是这样的,教师示范指角。
好,现在大家用规范的方法,指指你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吧。
同桌互相指一指。
谁再到前面指一指你找到的角。
3、那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三个角,现在请大家摸一摸这些角,看有什么感觉?闭上眼睛摸一摸。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
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4、那我们摸的时候有尖尖的,滑滑的感觉,你能否借助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把它描下来。
学生描角。
教师选几份展示。
评价。
谁是火眼金睛,这些角里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都有顶点。
都有两条边。
是不是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呢?师对角图逐一指一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2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角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引入角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角的存在,如墙角、桌角等。
2. 学习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并掌握角的特征,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角的度量:学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了解度、分、秒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特征,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角的概念,探索角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角的概念和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角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并掌握角的特征。
3. 角的度量:学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了解度、分、秒的概念。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角的认识,有哪些收获。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角的初步认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探索角特征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3. 注重学生对角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0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0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初步认识角,能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表象的形成,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吸管、圆形纸、活动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板书:见到角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预设:1、三角形2、动物的犄角3、几角钱4、墙角、桌角5、你想了解角的哪些知识?预设:角的种类、大小、组成。
6、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角的初步认识,来解决你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中引入角,并让学生提出关于角的知识的问题,在问题引领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出角,完善“角”的表象1、出示三角板:请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角。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角时,都会指一个点,我借助课件,脱去角的外衣,使学生发现他们所指的角变成了点,不是角了。
2、那角在哪儿呢?想想你心中的角什么样?谁能再指指角吗?学生再次指角,引出指角时要摸出角的边。
让学生同桌摸出三角板上的角,感受到角有一个尖和两条边。
3、借助课件,指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4、脱去角的外衣看到角。
5、同桌指出学习单上物体的角,然后每人在自己的学习单上描出一个角,再全班汇报交流,检查所指的角对不对。
6、借助课件,指出物体表面上的角。
7、去掉角的外衣,抽象出角。
8、老师把记在纸上的角张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后,运用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动作语言的表达与静态图形特征的不一致,引发他们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原有认知的不满,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变原有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次引发他们的观察、思考、把角的表象印在头脑中。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四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四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四篇1教学目标:1、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引导学生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指名学生汇报。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角吗?指名学生汇报,课件闪动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1)出示三角尺,请大家摸一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
(角有尖尖,角的两条边直直的……)(2)谁来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有学生只摸到角的顶点处)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互相指指看。
(学生会指着两条边)(3)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2、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教师演示滑动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点击课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吸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吸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和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拿出一张图片,上面有各种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
2.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学习角的表示方法教师展示几个角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表示方法。
4.学习角的分类教师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角,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分类。
5.学习角的度量方法教师展示一个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6.学习画角的方法教师展示一个画角的工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画角的方法。
7.练习教师出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9.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图片和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特性,初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表示方法、分类、度量方法和画角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和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和画角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刻理解角的定义、各部分名称及分类。
难点:角的表示方法、度量方法及画角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拿出一张图片,上面有桌子、书本、窗台等日常物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
学生甲:“我找到了桌子的角!”教师回应:“很好,那你能告诉我这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乙:“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
”2.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触摸并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丙:“顶点是这个点,射线是这两条线。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4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4篇角的认识的教案篇一预设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小朋友,今天我带来了我们数学界的一位好朋友,它是谁?(三角板)你怎么跟这个好朋友打招呼?(握手)握手时你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有点疼…)让我来试试看,真的,它怎么会咬人?(角)原来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展示角:老师也在一些物体上找到了角,那么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变成这样。
(多媒体演示,将物体隐藏,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出示例1图)(2)认识角:①谁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先让学生拿出三角形,摸任意一个角,感受一下角是怎样的,再自由发言,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②学生任意摸摸身边的角,边摸边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
③小结: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边讲边板演)(3)判断角角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3、动手实践,感知角的大小。
(1)折角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
(同桌交流)(投影学生折的角)(2)认识角的大小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拉一拉角的两边。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教案:《角的初步认识》年级:二年级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对角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角的概念和特征。
2. 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1. 角的概念的理解。
2. 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直尺、量角器。
3. 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角,如墙角、书本的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角的名称。
2. 学生分享他们对角的认识和经验。
二、新课导入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个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组成。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画出角,并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4. 学生通过操作和讨论,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角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判断出角的图片,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角的定义、特征和画法。
2. 学生分享他们对角的认识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画出一些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角的定义、特征和画法详细补充和说明:角的定义和特征:1.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这个顶点是角的中心点,两条射线分别称为角的边。
二年级上方案《角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方案《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圆形纸、剪刀等。
2、学生准备:三角尺、圆形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主题图(校园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都有哪些物体,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找到角吗?2、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探究新知1、认识角结合实物,指出角。
如:三角尺上的角、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结合三角尺上的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指一指其他角的顶点和边。
3、制作活动角发给学生两根小棒,制作一个活动角。
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变化。
提问: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越大;张开得越小,角越小。
4、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展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但两边张开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画角1、教师示范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边。
2、学生练习画角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让学生指一指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出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角的个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真研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2.开展教研活动,对应数学德育纲要中“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和“爱国主义”4个德育范畴,分别选择典型课例,研究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互相交流。
3.认真学习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材料,梳理出自己的理解与观点,教研活动中交流。
4.对教材进行梳理。
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2个领域,分别选择2个单元的内容,梳理出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在教研组交流分享。
十大核心理念“空间观念”与《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一、核心词的课标解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怎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3)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4)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5)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在课程标准中的体现《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理解角的概念,能用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操作、归纳、类比、证明等机会,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尝试用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三、《角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过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也认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认识角。
包括:初步认识角,知道角个部分的名称;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认识的三种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时在研究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上也离不开角。
借助实物图来理解角的概念都是认识角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选择合适实物图,按一定的顺序抽象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对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在实物图中不仅仅是静止的物体,如:尺子、小旗子等。
教材中也呈现能动态变化的物体,如剪刀、钟面等,这对学生感知动态角存在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
(一)结合生活情境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1.让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图,并从其中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亲历操作活动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
2.通过折叠、拼摆、制作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角的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3.让学生知道画一个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4.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通过观察实物并从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角在生活中的“原型”。
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学生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的物体的活动。
因此只有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较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
1.教师应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将这种角与数学意义的上角加以区分、对比观察,加深对数学意义上角的感知,从而引领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经历找角、做活动角、折角、画角等一系列操作过程,教师给予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明确角的构成要点。
突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3.让学生在做活动角、折角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动态的角,利用这些动态的角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特征及角的大小变化,体会到角的大小与所折的两边的长短无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形成对角全面而系统、正确的认识。
丰富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逐步加深对角的认识,进而为角后续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在具体实物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的特点,并能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通过分辨、画、折叠等操作活动,加深对直角的认识1.通过观察生活中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角有大小。
引出直角的概念,注意沟通直角与角的关系,认识直角的构成特点,进而抽象出直角图形和直角标志。
2.借助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否直角,渗透“叠合法”,明确画直角的方法,也为学习判断锐角和钝角方法做好铺垫。
3.加强对三角尺用法的指导和说明,结合折直角的活动,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四)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通过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巩固对三类角的认识,渗透三角形角的特点1.以三角尺的直角作为标准,进行比一比的活动,在比较分类中认识锐角和钝角,并在实际比对中能正确区分三类角,充分利用直角表象提高判断角的类型的效率。
2、让学生通过一些拼角活动,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加深对三类角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处理的思考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因此,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如:操场上的球门、活动器材、园丁的剪刀、老师的三角板、教学大楼的指针……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主题图中的角,涵盖了锐角、钝角和直角,其中以直角最多,原因有二:一是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二是它是认识锐角、钝角的基础。
图中的角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
教材中安排既认识直角,也认识锐角和钝角,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角,形成对角的更为完整的认识。
例1呈现了主题图中的3种实物图,并用红色线标出了实物中的角,进而展现了从3种实物图中抽象出的角(锐角、钝角、直角),这时只需要告诉学生这是角就可以了。
这三个角的类别、开口方向、角的两边的长短都不同,目的是突出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教材安排了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如:折叠、拼摆、制作活动角等多种实际操作活动,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开口度有关。
例2以两幅动态的图展示了画角的步骤与方法,教材对画角过程的描述是: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同时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例3出示了红旗、椅子、双杠等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继续体现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里面呈现的角的开口度都是一样的,将这些角抽象出图形来,知道它的大小是一定的,使学生知道像这样的角就叫直角,并会标上直角符号。
再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接下来通过操作,用任意一张不规则的纸都可以折出直角,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了解直角的特征。
例4以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体会直角的特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各种大小不同的角有了印象,并知道了什么样的角是直角。
例5在这里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实物上的角的活动,抽象出锐角、钝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名称,让学生从分类的角度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但由于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有关角的度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标准,基于“比一比”这样的操作活动来判定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在比较时,要让学生明白,此时正是在比较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
但对于一些明显大于直角或明显小于直角的角,学生可以直接依据直角的表象得出结论,不一定非得通过操作去“比”,所以要强化直角表象,充分利用直角表象提高判定角的类型的效率。
教材还提供了每个三角板上有两个锐角,钝角提供的是活动角,再次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学生对3类角的认识,也渗透了三角形角的特点。
例6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用三角尺拼角的学习活动。
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解决的问题为“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首先要理解“一幅三角尺”的含义,知道自己可利用的都有哪种角。
在“怎样解答”中,教材呈现了两种策略:一种是通过直接拼的方式去尝试;一种是根据钝角与直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
后者体现了有理、有序的思考,能够找到较多的、保证正确的答案。
在“解答正确吗”中,学生可以通过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的方式对拼出的角进行检验,也可以道理加以说明: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角肯定比直角大,那就是锐角。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各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有一副三角尺有序拼出钝角)。